诗意语文课谱心得体会

合集下载

诗意语文课堂上的艺术美----读王崧舟《诗意语文课谱》有感

诗意语文课堂上的艺术美----读王崧舟《诗意语文课谱》有感

诗意语文课堂上的艺术美----读王崧舟《诗意语文课谱》有感
自小我们都听长辈们不停的在耳边念叨要多读书,读书后我们就有了书中的“导师”为我们指点迷津,我们会理论的背各种读书名言,激励自己,可行动中我们又步履匆匆,甚少读书。

孟子有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那我们可以有忙碌的读法,选择自己迫切需要的书籍。

身为教师的我,尤其是语文教师不能只是给人空有其表的文人罢了。

先给自己定个子目标,从趣味语文课堂开始。

所以在假期期间我选择读了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课谱》,现代的孩子愈来愈聪明,学习的渠道也多了起来,他们不仅会选择书目,也会选择和“挑剔”老师。

作为班主任时常会发现学生为什么不喜欢这个任课老师的呢?此时这样教师的信服力和原则要随着学生的调皮捣蛋而要
话,
---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1/1。

读《诗意语文课谱》有感范文

读《诗意语文课谱》有感范文

读《诗意语文课谱》有感范文
读这本书,在感受诗意流淌的同时,你还会有许多收获:
一得诗意语文的成长历程
从2001年的《荷花》一课,诗意语文初现端倪;到2002年《圆明园的毁灭》课堂节奏的范式;2003年感悟与质疑相融合的《只有一个地球》;2004年诗意语文的开山之作《一夜的工作》;到2005年诗意语文的`代表作《长相思》。

引领读者经历从诗意语文的萌发到诗意语文的成熟历程。

在诗意语文成熟之后,并没有停滞不前,王老师于2006年用《两小儿辩日》探寻教学风格的转型;于2007年用《慈母情深》唤起语文意识的觉醒;在2008年《枫桥夜泊》探寻如何从文学到文化;于2009年《普罗米修斯》进行神话文本的美学解读与想象,于2010年《与象共舞》进行一个人的同课异构。

诗意语文成长十年,每年一节经典的课例,让你对诗意语文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得十年经典课堂实录
读课堂实录,读的人一定要静下心来,在头脑中想像出课堂情景,如果这样去读经典实录,那一节节精彩的课堂就会深入你的脑海。

三得王老师的磨课心路历程
在每一课的实录后都有王崧舟教师的反思。

如《荷花》一课设计中诗意语文如何“冒”出来的,《只有一个地球》为什么有一版二版最终版,《长相思》如水的诗意缘何缓缓流淌,《与象共舞》一个人的同课异构,诗意语文在阅读本位与写作本位两种价值取向中如何探索。

这样的心路历程对我们学习者来说,真是无价之宝,揣摩这样的心中历程,我们就会大幅的成长。

名家经典,细读,细品,再读,再品,让语文的诗意缓缓流淌!。

《诗意语文》读后感

《诗意语文》读后感

《诗意语文》读后感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王崧舟《诗意语文》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诗意语文》读后感篇1在《小学语文教师》上多次看到对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的介绍,非常崇拜,但也对其中的“诗意语文”感到有些模糊,感觉无法效仿,有点玄乎。

所以拿到王老师的《诗意语文》这本书,我就迫切地开始寻找着“诗意语文”的答案,慢慢咀嚼着“诗意”的内涵。

行走在王老师那诗意般的文字里,默默地感受着大师的智慧与灵性,倾听着大师的精辟见解。

阅读之际,似乎点燃了我教学的激情和欲望。

王老师认为诗意语文是对语文教育理想境界的一种追寻,是对语文教育本色和本真的一种深刻自觉和回归,一切优秀的语文教学,必定是诗意的。

一切风格鲜明的语文教学,无论素朴还是绚烂,无论激情澎湃,还是理趣盎然,无论散发着平民气息,还是充满了高贵气质,在它们之上,必有皎皎如明月、灿灿似星辰的诗意,流布其间、充盈内外。

什么是诗意语文?王崧舟老师认为诗意语文是一种超越风格、超越流派的教学现象。

“诗意”本身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模糊概念,不同的角度可以有着不同的阐释。

他分别从哲学的认识论、存在论的视角,从美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学的视角来解释诗意不同内涵。

如果将“诗意”置于每个读者的主体视野,那么对于阅读文本的体验意义却又是无限的。

他认为如果一旦将诗意语文框定为某种教学流派,那么,诗意的多样性和模糊性必将遭受毁灭性的打击。

所以,什么时候将诗意语文解释透彻了,什么时候也就宣告了诗意语文的死亡。

读完全书,再欣赏王老师的语文课,我似乎明白了:一、“诗意”便是“多情”于读。

王老师的课堂,可以说“读”贯穿始终。

课堂中既有饱含深情的读,也有多元感悟的读,且是个性飞扬的读;既有融会贯通的读,也有出神入化的读。

读中融合了阅读主体的思想、体验、想象、灵性的情,而且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王老师的课堂让学生也让我真正走近了诗意语文、诗意人生的殿堂。

2022《诗意语文课谱》读后感

2022《诗意语文课谱》读后感

《诗意语文课谱》读后感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在正常生活工作之余,读书是我每天最重要的事情。

诚然,我们读书绝非为了寻找一时的安慰与满足,而要不断思考总结,学以致用。

读书不能盲目求快,不能囫囵吞枣,要像牛吃草一样,要反刍。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要思考书中的观点是怎么得来的,有些什么新材料、新理念可以为我们的教学所用。

近日读完了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课谱》,细细咀嚼书中的食粮,我学到了许多有效的教学策略。

王崧舟老师说:“诗意语文是对语文教育理想境界的一种追寻,也是对语文教育本色和本真的一种深刻自觉和回归。

”那该如何进行诗意的语文教学呢?语文诗意的教学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举象举象就是将语言文字还原成为一定的形象、印象、意象。

所谓“举”,就是呈现,就是打开;所谓“象”,就是语言文字的三种表现:形象、印象、意象。

如:王老师在讲“荷花”这一课时,不是枯燥地将荷花这个词解释清楚就可以,而是借助音乐图画展示,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去细致地描绘他所看到的美,如荷花是千姿百态的;绿油油的荷叶像圆圆的大圆盘等等,这就是举象。

呈现感形不仅能为学生创设情境融入课堂,更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

开放的问题是设计能在一定程度上开放学生的思维,有一百个学生就可能有一百种回答甚至更多不同的答案,一个学生回答时剩余的同学听的时候也会潜移默化地吸收一部分知识。

故而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各种教学媒介,让教学媒介为我们的语文课堂服务,让学生能在初步感知课文时就能快乐地融入课堂。

二、造境造境就是在举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语言文字还原成特定的情境、意境、心境。

情境是景象的连续体,是很多象的叠加,营造一种氛围,人置身其中,感受到的是一种共鸣共振之后的那种情绪。

如《静夜思》、《泊船瓜洲》这类表达思想的诗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以音视频、图片等为教学媒介,为学生创设多个情境,慢慢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中去,让学生有自己的感受,有自己的体会,有自己的嚼头,这就是造境。

2022《诗意语文课谱》读后感

2022《诗意语文课谱》读后感

《诗意语文课谱》读后感从网络听过很多堂王崧舟老师的课,每堂课都如一首诗,那极富感染力的语言总能让你不知不觉沉浸其中。

就如有老师评价他的课“王老师的课已不能算是课,应该是个艺术品。

”如今得了《诗意语文课谱》一书,从文字中欣赏王老师的课,发现风采依旧,竟还有了一些从网络视频感受不到的魅力。

读了很多遍王老师的《长相思》与《枫桥夜泊》的课堂实录、课堂品评与课程反思,有了几点收获。

一、重视古诗的朗读王老师的课堂非常重视古诗词的朗读。

不管学生理解与否,先读了再说。

1、初读以《长相思》这一课为例,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第一环节便是读。

一共三次朗读,第一次重在正音,第二次重在读准节奏,第三次重在读出情韵。

学生在三次朗读之后,对诗词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为后文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2、配乐读《长相思》这一课王老师设计了两次配乐读。

这一课的第二环节依然是读,但是与第一次读有所不同的是,这次的朗读是配乐读。

课堂的结尾,在学生们充分理解诗词之后的齐读也是配乐读。

课堂上恰到好处、恰如其分的音乐无疑是孩子们学习古诗词的“神助攻”,因为旋律和声音总有文字所无法表达的妙处。

在一次又一次的诵读中,孩子们的心已贴近了古诗词,已贴近了词人的心。

3、感情朗读在《长相思》课例的第三环节,王老师设计了“互文印证”的方式进行教学,老师出示了纳兰性德《菩萨蛮》中的诗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通过多位同学的角色朗读,让学生与词人有了心灵上的对话,理解词句也就在这不经意间完成。

每一次的诵读,看似不经意,却都承载着明晰而又独特的训练目标。

二、重视想象理解在教学《长相思》的第二环节,王老师让孩子们随着老师的朗读闭眼想象征途中翻山越岭,词人辗转反侧的画面,接着又让孩子们想象作者家乡生机勃勃,生活其乐融融的画面,在一遍又一遍的想象中,在征途与家乡生活的对比中,词人那忧伤、思乡的思绪已无需再作讲解。

教学《枫桥夜泊》时,王老师依然设计了想象环节。

首先是在老师的描述中想象“江枫”的画面,并说出看到想象的画面后自己的感觉。

读《诗意语文课谱》有感

读《诗意语文课谱》有感

读《诗意语文课谱》有感读《诗意语文课谱》有感王崧舟——一个很早就被我铭记于心的语文大师,而诗意语文,也是在很早就听到过这个名词,可是我一直都没有得到机会听到王老师的课,只是在一些杂志和书籍上看到过他的课堂实录,因此一直都感觉很遗憾。

这回利用暑假,我认真地拜读完了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一书。

读罢此书,让我更加佩服这位语文大师,佩服他丰厚的专业学养、开阔的课程视野和高超的实践智慧。

在这本书中,王老师不仅阐释了诗意语文的内涵,介绍了自己的专业成长历程,而且讲授了一些非常实用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方法,比如文本细读、感性教学技术等等。

这对正处于教学迷茫中的我来说,无疑是一剂良药。

书中王老师所倡导的很多思想都让我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

一、语文是一种感性的存在,语文教学应是一种感性教育王老师认为,语文不用概念和命题说话,语文用形象作词,用感情谱曲,因此语文是感性的。

而小学生心理发展正处于感性时期,他们的心理特征往往是形象关照长于抽象演绎,情感体验胜于理性把握,直觉顿悟优于逻辑分析,因此学生也是以感性的方式掌握语文的。

因此在教学中,王老师注重将语言还原成画面、场景和情节的解读方式,将外向于学生的“对象之物”转化为内在于学生的“体验之物”,比如王老师在教学《万里长城》时,将文中“成千上万”一词读出画面(即老师描述,学生想象成千上万参观者的某一幅画面)。

二、文本细读,深刻解读文本细读文本功夫,通过细读将文本化为己有,由“文本语文”转化为“师本语文”。

王老师在文本上是肯花时间,下大力气的。

所以他的课堂才会如此“精致、大气”。

每每看到王崧舟老师课例的精彩之处,都不由得叹服王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是如此深刻又独到。

他对文本中言简意丰的,既能概括文章主题,又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内心情感的词句,总是不遗余力地引导学生进行研读,拓展思维空间。

在我们看来平淡无奇的字词,都能被王老师变成“宝”。

如在《草船借箭》一课的教学中,我们可能根本就不会重视一个简单的提示语——“笑着说”,然而王老师却独具慧眼地抓住了这个“笑”字,于平淡处设疑,引导学生贯通文本进行感悟,探究“笑”的丰富内涵。

2022《诗意语文课谱》读后感

2022《诗意语文课谱》读后感

《诗意语文课谱》读后感身为一位语文教师要懂得让自己的内在储备资料库变得日趋丰富,也能让本人在优秀教师的感召和帮助下去完成更多的自我升华,从而能成长成才,造就自身充分的提高和突破。

在阅读了王崧舟的《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一书时,我感到自己仿佛醍醐灌顶,对于语文课、人文学科、语言课程、师生互动、艺术和创造之美都大大加深了理解。

要感谢王崧舟先生的这部优秀的专著,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实现了更大的进步和提高。

一、将美育和德育视为语文课程的魂灵我在细细品读王老师的这本专著的同时,更加懂得了语文课程的本质和内在灵魂,这便是通过美育去孕育德育,通过让学生更好地感悟人文之美,从而能让学生的道德素质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和升华。

哪里有美,哪里就有爱;哪里有爱哪里就有善意、智慧和希望。

例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圆明园的毁灭》时,在王老师的教学思路的指导下,要从两个方面开展:首先要让学生更加懂得:圆明园是万园之园,是东方艺术的典范,也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

因此,在阅读并感悟这篇文章的同时,学生要懂得从美的层面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篇文章。

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所谓的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

圆明园的美不但能震撼学生的心灵,也能启迪学生逐步成为一个更深层次地追求美、捍卫美的人,这样一来,语文课也逐步成为美育课,这对于教育发展而言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也是对于学生的综合进步富有重大意义的事情。

美育和德育二者是互为表里的,也是相互依存的,没有美感的语文课是丧失感召力的,没有道德的语文课是丧失方向和力量的。

语文教师要让语文课在富有美感的同时能更好地指引学生的学习方向,使其能懂得是非善恶,也能懂得在纷繁复杂的人生之间把握好自己,这便是我在阅读王先生的这部著作时产生得更深的感悟和理解。

事实上,仍以《圆明园的毁灭》为教学核心,教师要让学生懂得:要爱护本国的民族优秀遗产,但是也要懂得,要以蓬勃的正义感去捍卫本民族的美和丰富遗产,让自己成为一个自强自立的人,这样才能更好地捍卫美和善。

诗意语文课谱的读后感

诗意语文课谱的读后感

诗意语文课谱的读后感王崧舟老师自2004年提出“诗意语文”的主张后,在诗意语文的道路上孜孜矻矻、上下求索,留下了坚实的脚印和深远的影响。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诗意语文课谱的读后感,一起来看看吧。

诗意语文课谱的读后感篇一如果说在读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时给予了我精神,那读《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就是给予了我面包。

在《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里的每一个课品,都深深地打动着我,更让我对王老师佩服得五体投地。

《荷花》一课,简简单单的教学设计,课路顺着文中。

朗读、品味、写话,语文的味道十足,特别是对一个“冒”字的赏析,称得上是关键词教学的典范!另一方面,王老师又以美为主线,让学生在潜心会文的过程中去发现、感悟荷花的美,将荷花拟人化、生命化、情态化,进而用自己的情感和语言创造荷花的美。

语言学习与审美熏陶,既相得益彰又水乳交融。

王崧舟诗意语文的发轫,便是这一课中的这个“冒”字!在《圆明园的毁灭》一课里,王老师带我们走进这万园之园,“漫步园内”,“流连其间”,又让我们眼睁睁地看着罪恶的大火把这“不可估量”的文明“化为灰烬”。

他是把一种惊心动魄的美捧给我们看,然后将它生生地摔碎在我们面前!于是,在“欢喜”与“悲痛”之外,我们没有任何转身的空间。

在这一课里,学生所感悟的不仅仅是课文,而且是一段历史,面对圆明园,他们已接过了这份沉重,同时接过的还有民族崛起的信念。

诗意语文,于“抑扬顿挫”的课堂节奏的建构中自觉寻求理想的情感解读模式。

王崧舟用他的《只有一个地球》把我们带入了这样一种境界:透过那些迭出不穷的精彩环节,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写的字——“人”!不论是初读课文后的感悟,还是交流中的随机点拨,王老师始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并且始终以赞赏的态度理解学生的情感,他是那么坚定地与学生站在一起,惭愧着学生的惭愧,伤心着学生的伤心。

在王老师的心中,学生是一个个充满情感的人,不是为老师的教学服务的机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意语文课谱心得体会
篇一:苏教版语文课改心得:诗意语文,美丽世界
诗意语文,美丽世界
悄然间,苏教版语文教材已经伴随我们走过了十多个春秋,她像一位温情的母亲滋养着实验区的老师们和孩子们。

苏教版语文教材给我的印象一如苏州给我的印象,精致、婉约、活泼、新颖。

翻开书本,如诗般的语言在身边流淌,如画的般意境在我眼前铺展。

她像一片生命的绿洲,漫步于其间,一路风景,美不胜收。

苏教版语文教材不是一本简单的教科书。

它是对国家语言标准这个理念的物化和细化,着眼于儿童全面素质的培养,着力于训练学生的语文基本功,体现了打好基础,培养习惯、注重人文、渗透德育、力求简约,便教利学的指导思想。

她是一部文化,不仅追求语言、文风的质量,还力求为孩子提供最优质的精神食粮。

阅读她,我们可以欣赏到北疆的皑皑积雪,椰岛的南国风光,江南水乡斜织的细雨,大都市的繁华与边塞的原始。

这里有茫茫宇宙里的日月星辰,有浩瀚南海中的碧波银沙,有大自然中的蜂飞蝶舞,有秦砖汉瓦上岁月的印痕。

她让孩子写得一手漂亮端正的汉字,讲得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练得一篇飘逸灵动的文章,学会沉浸书海讴歌正义,知道中国古现代历史,铭记那些屈辱的岁
月,熟悉中国五千年文化,热爱祖国悠久的文明&& 一篇篇文章,无不引发学生对语文的挚爱。

朗读一遍,似乎从中欣赏一番。

记忆一遍,如同畅游一阵。

这里是无垠的牧场,孩子们在其中沐浴着语言的光辉,感受着人文的关怀。

苏教版语文不是一篇篇应试作文,不是一张张模拟试卷,它可以是一朵花,一株草,一朵白云,一双明亮的眼睛。

散文里的语文是迷人的桂林山水,是可爱淘气的小猫,是朦朦胧胧的小桔灯,是三味书屋的琅琅书声。

诗歌里的语文是蓝天中的一行白鹭,是墙角的数枝白梅,是王谢堂前呢喃的燕子,是寒冷江水的明月。

她是一种厚重的关怀,一种浪漫的情怀,更是一种尊重,一种精神。

教学苏教版语文教材也是诗意的,她是生命诗意飘溢的过程,是学生的天性诗意盎然的过程,是教师的劳动诗意弥漫的过程。

正如浙江名师王崧舟所言:儿童写诗,诗写儿童。

儿童写下的,是诗一样的美好生活。

诗写下的,是比诗更美好的童年。

让儿童诗意的栖居,是语文老师的天职。

在这个充满诗意与情感的世界中,语言文字饱含着前人的生命体验,蕴藏着生活的哲理与智慧,流淌着生命的血液。

这种情感与诗意体现在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沉思默想中,体现在学生之间的切磋琢磨中,体现在学生摇头晃脑的吟诵中,体现在形式活泼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课中,体现在文思泉涌的课外习作中,体现在教学内容的真、善、美上,体现在教学形式
的新、活、实上。

我非常喜欢这样一首小诗:散步的时候,我走直路,儿子却故意把路走弯。

我说,把路走直,就是捷径了。

儿子说,把直路走弯,路就更长了。

在这首朴实无华的小诗中,蕴涵着颇为深刻的内涵:成人所关注的,往往是结果,而忽略了过程;孩子所追求的,则往往是过程,而对结果,并不刻意向往。

在孩子的眼里,走路的过程就是体验快乐、享受诗意的过程。

正是这种诗意的想象,让学生们从课文中听到了秋虫的低吟,落叶的叹息;看到了鸟儿的飞翔,溪水的流淌;闻到了青草的气息,野花的芳香;以至感悟到离合悲欢的人间话剧,苍莽宇宙的神秘浩渺,坚忍不拔的人格力量&&我们向往诗意的生活,语文呼唤诗意的教学!如果我们让学生诗意地生活与学习,他们还会拒绝语文吗?
我想说:美啊,苏教版教材!美啊,语文!让我们捧起苏教版教材,为了孩子们,认认真真读起来;为了新课改,满怀激情地读起来;为了我们的母语事业,扎扎实实地读起来!深情并茂的诵读是一种感染;抑扬顿挫的吟咏,是一种陶醉。

诗意的语文,美丽的世界。

篇二:品味语文__享受课堂
品味语文享受课堂
——安定区高效课堂观摩听课心得
安定区柏林学校姚斌
20XX年10月13日,我和学校的几位老师一起参加“安定区高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聆听了安定区交通路中学老师们的精彩讲课与说课。

执教老师扎实深厚的教学基本功,独到精致的教学设计,从容不迫、大气自然的教学风格,充满浓浓人文关怀的课堂交流氛围;执教老师精到、中肯的课后说课,使我深受启迪和教益。

现结合高效课堂观摩学习,谈谈自已一些肤浅的感受。

一、以读为本,注重感悟。

“读”的指导,是这次观摩活动的一大亮点。

执教老师普遍认识到让学生读准、读顺、读好课文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

以读为本、读中质疑、读中感悟、读中品味,在观摩课中都得到了体现。

在王佳老师执教的《风雨》这节课中,充分体现了用“读”带动学生感悟文章这一点。

《风雨》是一篇篇幅较长的课文。

王佳老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画面,放录音朗读,来进行创设情境,感悟朗读。

学生都很乐意的在课堂上朗读课文,而且读得好的学生还很愿意表现自己,进行个人朗读展示。

这样就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师生互动起来;“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贾平凹的《风雨》这篇课文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艰涩难懂的,通过朗读来感悟,非常有效。

王佳老师的课让我深深体会到:感之于心,受之于心,通过感官和心灵直接感受文本,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捷径!
二、激发学生兴趣,注重文本解读。

我们都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不无道理。

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兴趣,是让学生消除对语文的畏惧心理的良好手段。

在李志强老师的《背影》一课中,就特别注重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李志强老师这节课,是通过惦记背影(思念父亲)---刻画背影(望父买橘)---系别背影(父子分手)---再现背影(别后怀念)几个问题来串联起来的。

再将具体问题抛出来,学生自然而然要去思考,只要学生脑筋转动起来,兴趣自然就来了。

所以,这堂课气氛非常好,而且学生积极性很高,答案多种多样,孩子的个性思维得到了充分发挥。

在一个一个的问题
中,学生也将课文熟悉了,理解了。

在这堂课上,我充分感受到了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首先应该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来的。

注重文本解读,也是上好语文课的关键。

语文课,重点是通过文本来传达知识的,所以,文本解读尤其重要。

一个老师对文本解读的深浅,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对知识的接受。

老师只有一遍一遍地仔细阅读文本,研究文本,参透文本,才能从文本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东西来教给学生,学生才能从老师这里传承到最有价值的东西。

三、充满诗意的课堂,需要充满诗意的老师去诠释。

在这次观摩活动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王永亮老师的
课。

王老师是一位年轻且文学涵养很高的老师。

他倡导的“诗意语文”,在这次观摩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这节课他讲的是古诗词----《观沧海》,在课堂中,老师的话语中,学生的回答中,朗读中,无不流动着浓浓的诗情画意,是一堂真正的“文学课”,使人深深沉醉其中。

这样的课堂,不是机械的学习,而是舒适的享受。

听完王老师的课,我感触颇深。

语文老师,自身本来就应该流动着这种“诗意”的啊,传统文化的古典美,应该在语文老师身上得到充分展现,我相信,一个语文老师如果将自身的学识化作气质展现出来,化作习惯展现出来,化作对文学的深深热爱展现出来,这样的老师教起语文来,一定会是非常成功的。

整个观摩活动,留给我许多启发和思考。

在如今信息传递越来越发达、学生水平越来越高的现状下,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钻研教材的水平。

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深研教材,把握教材,创选性地感悟教材,这是教学的立足之本。

那么如何深研教材呢?唯有博采众长,学习百家而顿悟,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这是一条没有捷径可言的路。

“读书破万卷,教学如有神”,教师也需要大量的学习。

文学之博大精深,需要我们不断地去积累感悟,语文教师唯有学无止息,才能称得上名符其实的“语文老师”!
20XX年10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