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语文
诗意语文的教学理念

诗意语文的教学理念
诗意语文的教学理念
1、以文学激发思想——让学生把文学作品融入到自己的思想中,反思社会现实,领悟人生,增强精神财富。
2、以艺术激发情感——用文字激发学生的情感,把文学的情感浸润到学生的每一天,让学生在文学的海洋中学会最美的情感艺术。
3、以思想拓展视野——用文学来育人,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启迪学生,开拓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不断思考和比较中进步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4、以语言点缀生活——用文字享受美,让语言贴近生活,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时候学会把优美的文字应用到生活中,营造一种朴实的文艺氛围。
5、以展示充分自信——通过完成诗歌朗诵、书法书写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声音,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建立良好的信誉度。
6、以考察探索自我——让学生重新审视自我,从文学作品中反思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梳理自我的价值观,使学生从中得到满足和成长。
- 1 -。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王崧舟是一位备受瞩目的语文教育家,他提倡“诗意语文”教育理念,通过诗词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语文的美丽,激发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
他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方法,成为了众多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榜样。
本文将深入探讨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理念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意义。
我们来了解一下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理念。
王崧舟认为,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去感受语文的美,培养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热爱和感悟。
而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丰富的意蕴和深厚的内涵,正是培养学生语文情感的最佳载体。
他提倡在语文教学中融入诗词元素,让学生在欣赏、朗诵、吟诵诗词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体验到了语文的魅力和韵味。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理念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通过诗词教学,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提升,他们更加敏感于语言的美感,对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加强。
在他的课堂上,学生常常会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诗词欣赏和朗诵,深入感悟到作者的情感和意境,从中获取到了灵感和启发。
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让他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再觉得枯燥和无趣。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理念对于学生的情感和性格培养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诗词的世界里,学生接触到了各种丰富的情感和思想,他们在品读经典诗词的过程中,不仅收获了美的享受,更增强了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情商。
他们学会了感恩、懂得爱,也懂得了如何去面对痛苦和挫折。
这些都是诗意语文教育所带来的附加价值,是传统语文教育所无法比拟的。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理念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
在诗词的课堂里,学生通过朗诵、默写,可以更好地巩固和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而在理解诗词作品的过程中,他们需要通过对古文的词句理解和推敲,来领悟其中的意蕴和内涵,这对于他们的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非常有益的。
“诗意语文”

“诗意语文”“诗意语文”是一种以诗歌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语文教育模式。
这种模式的出现,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诗歌,体验美丽和时代氛围,培养情感、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诗意语文”模式的前身是传统华夏教育。
自古以来,华夏教育就强调“诗、书、礼、乐”四书五经的重要性。
其中,“诗”是作为表达感情、显示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被视为文化瑰宝。
在中国学生读书的过程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写万言诗”被认为是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最佳途径。
“诗意语文”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在语文教育中加入了大量的诗歌教学。
通过诗歌的教学,使学生在享受美感的同时,能够深刻领会古代哲学思想、社会风貌、文化内涵。
培养学生的美学情趣,丰富学生的感情,使其在阅读、写作时有更独特的思考方式和表达方式。
在诗歌教学中,要选取经典诗歌,如《离骚》、《长恨歌》、《诗经》等,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化的内涵和文化特色。
同时,也可以选择一些现代诗歌,如郑志武、余光中、舒婷、北岛等,让学生能够体会现代文学的魅力和时代氛围。
通过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诗歌,学生不仅可以深入了解中国文化,而且也可以拓宽视野,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
除诗歌教学之外,“诗意语文”模式还强调了语文教育的交叉性和实践性。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
从词语、构成句子、段落、篇章,逐步扩大学生视野,增强语言表达能力,提高阅读写作水平。
在实践中,学生要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进行实践活动。
如通过参观古文化遗址、尝试写作诗歌、赏析音乐舞蹈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艺术鉴赏能力。
总之,“诗意语文”是一种全面发展学生的教学模式。
通过对诗歌的阅读、分析和写作实践,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懂得开放思维,高效学习;在实践活动中培养自主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逐步成长为具有中华文化特色、富有主见,自信独立的人才。
《诗意语文》读后感

《诗意语文》读后感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王崧舟《诗意语文》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诗意语文》读后感篇1在《小学语文教师》上多次看到对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的介绍,非常崇拜,但也对其中的“诗意语文”感到有些模糊,感觉无法效仿,有点玄乎。
所以拿到王老师的《诗意语文》这本书,我就迫切地开始寻找着“诗意语文”的答案,慢慢咀嚼着“诗意”的内涵。
行走在王老师那诗意般的文字里,默默地感受着大师的智慧与灵性,倾听着大师的精辟见解。
阅读之际,似乎点燃了我教学的激情和欲望。
王老师认为诗意语文是对语文教育理想境界的一种追寻,是对语文教育本色和本真的一种深刻自觉和回归,一切优秀的语文教学,必定是诗意的。
一切风格鲜明的语文教学,无论素朴还是绚烂,无论激情澎湃,还是理趣盎然,无论散发着平民气息,还是充满了高贵气质,在它们之上,必有皎皎如明月、灿灿似星辰的诗意,流布其间、充盈内外。
什么是诗意语文?王崧舟老师认为诗意语文是一种超越风格、超越流派的教学现象。
“诗意”本身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模糊概念,不同的角度可以有着不同的阐释。
他分别从哲学的认识论、存在论的视角,从美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学的视角来解释诗意不同内涵。
如果将“诗意”置于每个读者的主体视野,那么对于阅读文本的体验意义却又是无限的。
他认为如果一旦将诗意语文框定为某种教学流派,那么,诗意的多样性和模糊性必将遭受毁灭性的打击。
所以,什么时候将诗意语文解释透彻了,什么时候也就宣告了诗意语文的死亡。
读完全书,再欣赏王老师的语文课,我似乎明白了:一、“诗意”便是“多情”于读。
王老师的课堂,可以说“读”贯穿始终。
课堂中既有饱含深情的读,也有多元感悟的读,且是个性飞扬的读;既有融会贯通的读,也有出神入化的读。
读中融合了阅读主体的思想、体验、想象、灵性的情,而且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王老师的课堂让学生也让我真正走近了诗意语文、诗意人生的殿堂。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诗意语文》是一本以语文为主题的诗歌创作与研究的著作,由著名诗人王崧舟所著。
书中包含了作者多年的心得与体悟,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诗歌以及语文的深入思考。
本
书以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诗意表达,为读者揭示出语文的多重意义与深层次内涵。
除此之外,《诗意语文》还展现了一种深入的诗歌创作与研究,展示了王崧舟诗歌创
作的独特风格以及其对古典诗歌的研究。
在书中,作者通过对唐代诗歌的回顾以及对古今
诗意的比较,为读者提供了全新的诗意体验。
同时,王崧舟还详尽地解释了诗歌创作的技法,探讨了诗歌创作的思维过程。
总之,《诗意语文》是一本清新独特,思维深刻的诗歌与语文读物,具有很高的文化
价值。
本书为读者呈现了一种深刻而美妙的诗意之美,让读者不仅收获到了语文知识,更
领悟了人文之美。
王崧舟诗意语文

王崧舟诗意语文【原创实用版】目录一、王崧舟及其教育理念二、诗意语文的含义与特点三、王崧舟诗意语文的教学方法四、王崧舟诗意语文的实践案例五、王崧舟诗意语文的意义与影响正文一、王崧舟及其教育理念王崧舟,一位热爱教育事业的优秀教师,多年来致力于探索语文教育的创新之路。
他提出的“诗意语文”教育理念,旨在将诗歌的优美、情感的丰富、思维的灵动融入到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享受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感、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
二、诗意语文的含义与特点诗意语文,顾名思义,即是充满诗意的语文教育。
它主张以诗歌为主要载体,通过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感悟人生,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诗意语文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情感丰富:通过诗歌的欣赏与创作,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世界,使其具备良好的情感品质。
2.思维灵动: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培养其独立、创新思维能力。
3.审美高雅:引导学生欣赏优美的诗歌,提高其审美品味。
三、王崧舟诗意语文的教学方法王崧舟诗意语文的教学方法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诗歌欣赏:课堂上,王崧舟老师引导学生欣赏经典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优美,从而激发他们对诗歌的热爱。
2.诗歌朗诵:王崧舟老师鼓励学生朗诵诗歌,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3.诗歌创作:王崧舟老师启发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锻炼思维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4.情景教学:王崧舟老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诗歌的情感世界,更好地体验诗歌的魅力。
四、王崧舟诗意语文的实践案例王崧舟诗意语文的实践案例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个典型案例:在一次课堂中,王崧舟老师选择了一首描绘春天景象的诗歌《春夜喜雨》。
首先,他引导学生欣赏诗歌,感受诗歌中的美好意境。
接着,他让学生朗诵诗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然后,他启发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锻炼思维能力。
最后,他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诗歌的情感世界,更好地体验诗歌的魅力。
“诗意语文”

“诗意语文”“诗意语文”这个词汇来源于诗歌,其含义是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来表达思想、情感和体验,并通过文字的艺术表现方式传达给读者。
在一定程度上,“诗意语文”是以诗为基础,融入到语文教育中的一种理念,其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欣赏和创作诗歌,并在此基础上提高语文素养,培养情感力、审美力和思维力。
诗歌是人类言语和文化的珍贵留存,它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人类对自然、生活、情感的理解和反思。
而这种语言方式既包括了词汇、句法、韵律等语言因素,也包括了隐喻、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因此,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诗歌既是语文的心灵,也是语文的艺术。
在教育实践中,以“诗意语文”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不仅在教学内容上更加注重提高学生诗歌素养的同时,也在教学方法上加强了阅读分析和创作能力的培养。
在阅读分析方面,不能仅仅只是解读文本表面意思,还要注重深入挖掘诗歌的内涵和外延,让学生在思考中获得成就感和启示。
在创作方面,要注重让学生在诗歌的启迪下,自由创作,并在老师的指导下不断完善、提升自己的作品。
在实践中,“诗意语文”的方法策略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可以采用阅读指导的方式引导学生阅读诗歌。
对于初学者,可以选择较短、较简单的诗歌作品,通过初步解读和分析,让学生体会它们传递的情感和感受,感受诗歌的魅力和美妙。
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和外延,而不是纯粹地记忆词句,通过分析和解读,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语文能力。
其次,可以通过创作实践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通过与学生交流、启发,引导他们关注身边的环境和经历,用诗歌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和体验。
在创作过程中,要注重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放手让他们尝试不同的方式和风格,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创作能力。
最后,可以通过课堂演讲、评比、展示等形式加强学生的积极性。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在一个合适的平台上发表自己的作品,获得同学以及老师的认可和评价,激励其继续钻研诗歌,加深对语文艺术的理解和领悟。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王崧舟是一位现代语文教育专家,他以其独特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而闻名。
他的《诗意语文》一书以诗意的方式来探索语文教育的本质,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
《诗意语文》一书分为十二个章节,每个章节都以一个名句作为引子,通过对这句诗句的解读和启示,阐述了诗意语文的核心思想。
王崧舟认为,语文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艺术欣赏能力。
在《诗意语文》中,王崧舟提出了“感受诗”的教学理念。
他认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感受诗的美来培养他们的情感和想象力。
通过对诗歌的朗诵、赏析和创作,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
《诗意语文》还强调了语文教育的整体性。
王崧舟认为,语文学习不仅仅是学习文字和语法的知识,还应该涉及到文化、历史、哲学等方面的内容。
他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引入诗词、散文等文学作品,让学生从中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诗意语文》还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王崧舟认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
他鼓励学生通过朗诵、写作和讨论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诗意语文》一书不仅是一本面向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指导性读物,也是一本以诗意的方式来探索语文教育的哲学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语文教育的内涵和价值。
王崧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和借鉴,让我们更好地开展语文教育工作,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老师的《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当年他执教的《普罗米修斯》正记录在里面,我一口气看完了顿明白,“诗意”并不是具体的一句话,一个表情或者一个动作,在王老师看来他认为“诗意语文”更应定义为一种境界,他说:“诗意语文是对语文教育理想境界的一种追寻,也是对语文教育本色和本真的一种深刻自觉和回归。
一切优秀的语文教学,必定是诗意的语文;一切风格鲜明的语文教学,无论素朴还是绚烂,无论激情澎湃还是理趣盎然,无论散发着平民气息还是充满了贵族气质,在它们之上,必有皎皎明月、灿灿似星辰的诗意流布其间、充盈其外。
”在王老师看来,诗意是语文最高的境界,那如何才能触碰诗意呢?于是我认真研读了他执教的《普罗米修斯》一课的实录,希望能找到一把钥匙。
认真细嚼后方才发现,他在执教《普罗米修斯》一课中果然在无形间塑造了一个“文化想象”钥匙,他说,无论是从文学文本还是从神话文本的角度感悟《普罗米修斯》这一神话故事,文化想象都是进入其堂奥、体验其精髓的一把钥匙。
文化想象总是意味着师生对自身生活方式及其理想形态的幻想、联想以及虚构。
想象神话,亦即想象新自我。
这就是这一神话文本在诗意语文、文化语文上的终极关怀。
读完《诗意语文课谱》一书后,我仿佛得到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洗礼,它为我打开了另一扇窗,窗外是一片愉悦人心的天地。
此时,我想不出可以用哪一个词形容我的收获与幸福,感谢《诗意语文课谱》,感谢王崧舟老师的诗意人生,虽然我离“诗意境界”还十分遥远,但起码我有了方向,并正在路上。
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随手翻了几页,就发现王崧舟老师的写作很有特点,看似随意的写作,却更像是一首首诗。
王崧舟老师就像是一位诗人正挥洒笔墨,写一首慷慨激昂、催人泪下的诗!那一篇篇案例片段,让我们一点点了解什么是诗意语文。
《诗意语文》一书,记录了王老师近几年在各种大型的、专题的语文教学观摩活动、培训活动的讲座和报告。
王老师幽默的语言、深厚的文化底蕴、对语文教育的热爱之情令人叹服,还有王老师对文本的孜孜不倦的深刻钻研。
在这本书里我最欣赏的一讲是第三讲…“读”行天下,有境界则自成高格中一例。
王安石的《泊船瓜州》以前只知道讲课只要把最基本的教案讲出来,在教一些自己的想法就可以的,却不知那位老师这种讲法是这么有花样,并且还讲出了水平。
《泊船瓜州》:“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在“春风又绿江南岸”中我学到了许多东西,一个“绿”字引伸,课堂能成为同学们的趣事真的很棒,整堂课师生是那么的和谐,那么快乐。
在课堂上激发孩子们的智力开拓他们的创新,这应是我学习的教学机智。
还有薛瑞平的《心平气和的一年级》是一杯清茶,飘着淡淡的清香;那王崧舟的《诗意语文》就是一瓶浓烈的陈年老酒,令人回味悠长。
说来惭愧,拿到这本书时才知道王崧舟这个人,当时拿着书时我是被诗意语文这几个字吸引住的,可能是与自己所教学科有关吧。
我拿到了《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这本书,在有空时拿来翻翻,刚开始也没读出它的特别,渐渐地几页过后,他那信手拈来的诗词佳语,对文学著作的独到见解,无不让我为他的学识所折服,精彩纷呈的教学实例、不同角度却一样全面细致的文本细读,更是让我“膜拜”于他的教学魅力。
《诗意语文》是以演讲方式呈现给读者的,在书中他从举象、造境、入情、会意、求气、寻根几方面对诗意语文进行了解读,叙述了他自己的名师成长经历,阐释了他的读书生活、备课过程以及从教近三十年的教学中对于语文和语文教学的理解等。
“语文应该闪耀着一种诗性的光辉,一种浪漫的情怀,一种自由的精神,一种高贵的灵魂,一种抒写生命、寄托生命、实现生命自身的尊严和价值的感性存在。
”王老师是这样说的,他也毕生的追求着这样的语文教育境界。
读了王崧舟老师的这本书,其中有三点让我感触尤深。
一.感悟生命提升境界在王崧舟老师的成长过程中,有过初出茅庐的春风得意,也有过参加省赛教课一败涂地后长达五年的孤独沉寂;有过不被人理解而陷入迷惘,潮起潮落,不变的是他对语文教育的志趣。
古人云:有志者事竟成。
他对教育事业的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和向往;志存高远,则能忘却缤繁世界的种种诱惑、迷茫和阻碍。
没有这种志趣,就不会有他每年两百节课的听课记录;没有人逼他,纯粹是他自己的喜欢。
研究导入,研究点拨,研究表达,研究训练,研究结课,所有这些研究结果就是今日的王崧舟,语文就是他,他就是语文。
他自己也说:“语文于我不只是一种喜爱,而是我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命形态。
”回顾自己所走过的成长历程,对于这份的职业,我更多的是从“尽责”这个方面认识教师这份职业的。
我从没有从生命的角度去认识语文教师这份崇高的职业,神圣的职业,从来没有从生命的角度去思考我所做的一切,去分析我们将要努力做的一切。
对照王崧舟老师,我当努力学习,反省,改进,提升对职业的认识。
二、多多读书增加营养一个语文老师,是靠书来“养活”的。
因为有了跟书的亲密接触,语文老师的知识才不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有了不断厚重的人文积淀,我们的语文课才会显得大气,充满灵气。
孩童如花,作为教学工作者,如果把自己从事的事业当作“倾听花开的声音”这样一件充满诗意的事情来做,那他的人生必定充满快乐和收获。
诗意的语文需要教师平和的心态和神圣的使命感。
不为短期的效应,不为眼前的功利,为了花草树木整个的一生长远考虑,像春雨润物细无声,奠定扎实的根基,让小苗健康快乐地成长,这段时间静下心来读“王崧舟”,才突然发现自己已处于一种非常危险的境地:日复一日单调而又繁忙的劳作加之读书又少,可能会使我们失去对语文的热爱,从而走向乏味,走向迷茫!这正如我们专家所说的:忙碌——瞎忙——迷茫。
三.自我修炼提升能力一个人能成为名师的因素很多,我认为,王崧舟老师能成为名师,最为重要的则是他不断自我修炼,自我提升,自我发展,而且修炼得法,有效。
在书中,他详细介绍了自我修炼的“绝招”,如实录还原法,情境填空法,微格解剖法,课感积淀法,案例鉴赏法,前提诘问法,主题研究法,文本细读法等等。
我深切体会到王老师所付出的艰辛的努力,仅一招的修炼,就需要多少的恒心和毅力,需要花费多少的时间和心血呀!我们之所以成不了名师,不是缺少修炼的方法,主要缺的是毅力和耐心!虽然我知道自己营造不了他那厚积薄发的诗意课堂,但惟有不断加强自身修炼,刻苦钻研业务,无限热爱学生,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自然会生发出来。
我想,只有不断学习,努力去汲取他形成诗意课堂的某个因素,以此来促进自己语文教学的成长。
发觉越是容易的知识越难以传授,怎样教才能让孩子们接受,理解呢?叶圣陶先生说,教本中的文章就是例子,我怎样把这些例子让孩子们明白呢?要是有一种方法能像白居易的诗歌一样简单如话,诗意如话该多好啊!带着这样的困惑,《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让我眼睛一亮,我被里面的文字所吸引,我领会到了什么是“迫不及待”、什么是“如饥似渴”,直到全部阅读完毕,我都无法相信自己是近乎“一字不漏”的看完了这本书,《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读后感。
我感觉我不是在“看”,更像在聆听邻家大哥哥在与我谈古论今、谈天说地,那信手拈来的名诗名句,对文学著作的别致见解,无不让我为他的学识所折服,精彩纷呈的教学实例、文本细读的独到解读,更是让我“膜拜”于他“登峰造极”的教学魅力。
“人的底蕴就是人的精神能量、文化能量、高级的生命能量,读后感《《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读后感》。
没有底蕴,或者底蕴不厚实,哪怕你学会了全套的降龙十八掌,那也还是花拳绣腿,中看不中用。
”“底蕴从哪里来?唯一的途径就是读书。
读书是我的爱好,读书是我可以全身心投入的爱好。
”为己读书,天天读书,随性读书,成堆的书籍让他比别人多了一双发现的眼睛,多了一份对教材的思考,也造就了精彩的课堂。
如《枫桥夜泊》,王老师从陈小奇《涛声依旧》歌词入手引出钟声,写到200多年前清朝王士祯、500多年前明朝诗人高启、800多年前宋朝有位诗人陆游一直到1200多年前的张继都写过这样的钟声。
寒山寺的钟声从一千多年前传来,穿越时空,撞击着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听课者的心灵。
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体现的诗的文化、诗的价值是什么呢?从“春风“这个自然意象中还有什么不一样的文化意象呢?……几个文本的解读我们只有赞叹的份――大师就是大师。
行走在优美的文字内,畅游于诗意的教学中,感受大师的智慧与灵性,我想起了一句歌词“像一阵细雨撒落我心底,那感觉如此神秘”。
是的,《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带给我的更多的是甜蜜,“我满心欢喜”。
因为前行的路上明灯高照!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
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
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
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
我有幸拜读了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一书,书中记录了王老师近几年在各种大型的、专题的语文教学观摩活动、培训活动的讲座和报告。
这些讲稿记录了王老师对诗意语文不断理解和升华的过程,记录了王老师从解读文本到备课、授课、反思的一些实例,使我在心灵上与大师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对话,受益匪浅。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王老师对何谓诗意语文的解读。
他认为我们应该把更多思考“诗意语文是什么”变为“诗意语文如何是”,回到现象本身,回到实实在在的语文生活中来。
看一看,在现象前面,在占有大量生动细节的课堂教学现象背后,究竟隐藏了什么,或者说这种课堂现象究竟向我们说明了什么。
他从举象、造境、入情、会意、求气、寻根等方面对诗意语文如何是进行了讲解,最后他将诗意语文是什么概括为:它追求思想的力量,但对于仅仅以某种抽象的思辨抵达思想,它说——不!它充满感情,但对于只把它理解为直白的宣泄某种情绪和社会意识,它说——不!它以具象为旨趣,但假如具象只意味着对现象的简单还原,它说——不!它总是在情境中,但对于游离于语言文字的种种渲染和演绎,它说——不!它是文化的,但对文化所作的任何形式的宏大叙事和过度诠释,它还说一个字——不!从王老师的总结中,我们不由自主的感受到:语文是如此美丽!语文的课堂是如此美丽!做一名语文教师是如此美丽!王老师在讲座中谈到的他教《长相思》一课时,竟然收集了1万多字的鉴赏文章,让我们感受到了大师备课的认真,感受到了大师的敬业,感受到了自己与大师的差距。
现代社会是需要终身学习的社会。
教师更是需要不断学习的职业。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成为学生的源头活水,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向书本、向实践、向各种信息渠道学,引千道清泉、聚万座富矿、集百家之长,丰富自己,充实自己,才能用自己渊博的学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