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家之罗振玉
罗振玉金文研究述论

摘
要 : 罗振 玉 为 民 国 时期 著 名 的 古文 字 学 家 ,在 金 文研 究 史上 具 有 重要 学 术地 位 。其 研 究 内容 所 涉 极
广 ,在 考 释 文 字 、考 证 器物 、考 证 史 实 、考 辨 年 代 等 方 面 ,都 取 得 了很 大 的成 就 。研 究 方 法 上 , 罗振 玉 善 于 将 文 献 学 、考 古 学 、历 史 学等 融 入 其 金 文 研 究 之 中 , 大 大 推 动 了 民 国 时 期 的 金 文 研 究 。 在 研 究 思 想 和 方 法
gr e e ・
Ke y wo r d s :L u o Z h e n y u; i n s c r i p t i o n s o n a n c i e n t b r o n z e o b j e c t s ;r e s e a r c h;a c h i e v e me n t s
t h e s t u d y o f i n s c r i p t i o n s o n a n c i e n t b r o n z e o b j e c t s . He ma k e s g r e a t a c h i e v e me n t s i n t e x t u a l r e s e a r c h o n
晚清 以降 ,金文 学家 多 已注重 文字形 体 的细致 辨认 ,注 意运 用多 种材料 对 比研究 ,且有 意识 地从 汉 字 的构形 角度 释读汉 字 ,因而考 释水平 大 大提高 。这 一 时期又 是新 旧学术 交替 之时 ,西学 东渐使 许 多 学者 吸收 了西 方科学 的思维 方法 和论证 手段 ,而且开 始注 意理论 的总结 和规律 的 阐发 。金 文研究 在 不 断 发展 的同 时 ,逐 步建 立起 了科 学 的学科 体系 。
罗振玉与“大内档案”

、
大 内档案
然 件等 。按其文种可分为 以下 几类 : 1 9世纪 末至 2 纪初是史 料大发现 权 势曾 随着 皇权 的演化前 后有所不 同 , O世 红本 、 史 却是清王朝 的核心机 密。 书 、 录 、 的年代 , 王国维 在 《 近 二三 十 年 中中 国 而它形成 的档案 , 最 实 圣训 、 起居 注 、 书 、 敕 诏书 、 表章 、 新 发见 之学 问》 中指 出“ 国学 问上 之最 内阁贮存重要档案的地方 , 内阁大库。 中 叫 各种档 册 、 图 、 舆 明档 、 满文 老档等 。其 中 “ 内档 案 ” 指 清政 府 于康熙 九 年 红本最 多 , 次是史 书 , 大 是 大发 现有 三 : 为孔 子壁 中书 ; 为 汲冢 一 二 其 多为 明文 渊阁本 , 17 )起 开始存放 于紫禁 城 内阁大库 里 可见清 内阁大库保 存着大 量的珍 贵档案 。 书 ; 则今 之殷墟 甲骨文 字 、 煌 塞上 及 (6 0 三 敦
政务在原 内三院基础上 建立 的最 高行 政机 聪 、 德年 间 的满 文档 案等 , 初 由盛京 本房分别 管理 , 自人关 以来 到道光朝 的 崇 清 但
关 。从康 熙九年 (6 0 确立 , 宣统 三年 移至 京师 。清 档 , 17 ) 到 指清入 关后形 成 的题本 20年 里 , 王朝从 未对库房进行修缮 。 0 清 清 末农 民起 义领 导人 、 太平天 国天王洪秀全 ; 面 , 多为 自给 自足 , 主要有家禽 、 粮食 、 山珍 外还有红焖 肉 、 香芋扣 肉 、 梅菜扣 肉等 , 这
名史学家和客家史研究权威罗香林 等 。
先 “ 饺子 ” 习俗 而创造 的一道菜 , 包 的 用料 爬 山越岭 ,叉饥叉渴 ,当地老大爷热情款
笔力苍劲简洁质古——著名学者罗振玉书画作品赏折

笔力苍劲简洁质古——著名学者罗振玉书画作品赏折王厚宇;刘振永【期刊名称】《文物鉴定与鉴赏》【年(卷),期】2016(000)003【总页数】6页(P14-19)【作者】王厚宇;刘振永【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博物馆;江苏省淮安市博物馆【正文语种】中文罗振玉(1866—1940年),初名振钰,字叔宝,改振玉后,字有坚白、叔蕴、叔言等,号雪堂、贞松,又称永丰乡人、仇亭老民等。
原籍浙江上虞,清咸丰五年(1866年)出生于江苏淮安山阳县(今淮安区)。
他一生藏书满库,著述满家,上承乾嘉诸儒之遗绪,下开近代考古之先河。
平生著书189种,校刊书籍642种。
他对中国历代史料的保存,敦煌文卷的整理,汉晋木简的研究,尤其是对甲骨文、金文的搜集、收藏、考释、传播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为海内外学者所折服,是20世纪中国文化界的重要学者。
罗振玉出生于淮安,和古城淮安有较深的渊源。
早在嘉庆、道光年间,他的曾祖父罗敦贤(希斋)就历佐盐河幕,游历江淮间。
祖父罗鹤翔(翼云),为江苏候补布政司理问,历知泰兴、赣榆、高淳、江宁诸县事。
咸丰二年(1852年)十月,卒于高邮任所。
继祖母方氏置宅于淮安河下罗家桥,后因庚申(1860年)之乱,罗家桥宅毁于兵燹,乃别于淮安城南购置更楼东赵宅(今淮安区淮城镇罗家巷),遂为家焉。
其父罗村勋(尧钦),历署江宁县丞、海州州判、清河县丞。
其外祖父范以煦(咏春)为淮安名儒,对乡邦文献造诣很深,著有《淮蠕小记》《淮流一勺》以及《楚州石柱题名考》等数十卷,这为他从事考据和研究提供了基础和帮助。
罗振玉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自小勤奋而刻苦。
他自五岁起即熟读《四书》《五经》。
十五岁中秀才,后二试不中,遂弃举子业,专心教书和著述。
十七岁校勘《金石萃编》,十九岁著《读碑小笺》和《存拙斋札疏》。
余暇时搜求古碑,访师问学,著《淮阴金石仅存录》,开淮安金石研究之先河,为淮安历史文化做出了贡献。
在此期间,著名甲骨收藏家刘鹗(1857—1909年)在淮安故宅选拓甲骨墨本。
古文字学家罗振玉介绍

古文字学家罗振玉介绍罗振玉,农学家、教育家、考古学家、金石学家、敦煌学家、目录学家、校勘学家、古文字学家,中国现代农学的开拓者,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奠基人。
对中国科学、文化、学术又颇有贡献,参与开拓中国的现代农学、保存内阁大库明清档案、从事甲骨文字的研究与传播、整理敦煌文卷、开展汉晋木简的考究、倡导古明器研究。
他一生著作达189种,校刊书籍642种。
另有同名罗振玉(1892-1975年)近现代医家。
字昆仑。
浙江嘉兴人。
祖业伤科,至振玉已历四世。
行医乡里,名噪一方。
罗振玉(1866一1940)近代江苏淮安人,祖籍浙江上虞,字叔言、叔蕴,号雪堂,晚年更号贞松老人。
清末奉召入京,任学部二等谘议官,后补参事官,兼京师大学堂农科监督。
辛亥革命后逃亡日本,后曾参预制造伪满洲国活动。
书法善篆、隶、楷、行,是创以甲骨文入书者之一。
所作小行楷题跋精严工稳。
曾搜集和整理甲骨,铜器、简牍、明器、佚书等考古资料,均有专集刊行。
编著有《贞松堂历代名人法书》,《高昌壁画精华》、《殷墟书契》、《殷墟书契菁华》、《三代吉金文存》等。
罗振玉出生于江苏淮安山阴城内一个小官吏家庭(祖籍为浙江省上虞县)。
5岁入私塾,跟随乾嘉朴学的传人李岷山读书,15岁学作诗词,16岁中秀才。
自幼对经史、训诂潜心学习,留意金石名物,尤倾心于经史考据之学,研究经史文字。
20岁起专力研读古碑帖,写成《读碑小传》,由此开始著书立说。
1890年,罗振玉在乡间教私塾。
甲午战争之后,他深受震动,认为只有学习西方才能增强国力,于是潜心研究农业,与蒋伯斧于1896年在上海创立"学农社",并设"农报馆",创《农学报》,专译日本农书。
自此与日本人交往渐多。
1898年又在上海创立"东文学社",教授日文,与梁启超齐名的大学问家王国维便是东文学社诸生中的佼佼者。
1900年秋,任湖北农务局总理兼农务学堂监督。
后任武昌江楚编译局帮办、上海南洋公学虹口分校校长,并赴日本考察教育。
论罗振玉的档案观对当今的借鉴意义

论罗振玉的档案观对当今的借鉴意义作者:康丽真来源:《档案天地》2016年第01期罗振玉,初字坚白,后改字叔蕴、式如、叔言,号雪堂、又称永丰乡人、仇亭老民,晚号贞松老人、松翁。
原籍浙江上虞县(今浙江省上虞县)永丰乡。
清同治五年六月二十八日(1866年8月8日)生于江苏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县),1940年5月14日卒于辽宁旅顺。
罗振玉博学多闻,通农学、语言文字学,更是著名的教育家、收藏家、编辑出版家,位列“甲骨四堂”之首,是敦煌学的开拓者,对大批大内档案有拯救之功,为简牍档案的整理刊布做出了巨大贡献,故而在档案史上是不容被忽视的。
罗振玉生活的年代虽然距离我们较为久远,但是中国近代四大档案历史材料,是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是国家文化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到“依法治档”和“依档编纂”与习近平主席强调建设“一带一路”,保护国家文化遗产是不谋而合的。
研究罗振玉对中国近代四大档案发现的贡献,无论是对个人、民族或是国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对当代的档案事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新时期的档案工作者需要高超的档案鉴别能力高超的档案鉴别能力,新时期的档案工作者必须要具备的一种基本的能力,在面对复杂的档案,能够较快地从中筛选出具有较高利用价值的档案,而不仅仅局限于第一价值,还能够认识到其第二价值,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档案素养,罗振玉恰好具备了这样的档案素养。
清末民初,是我们史料大发现的年代,然而国势衰微,罗振玉竟能够跨越历史年代的局限,独具慧眼,在档案残卷中,判断出档案的价值。
在抢救敦煌文书的时候,能够发现其价值,及时从外国人的手中抢救价值连城的档案文书,罗振玉在给汪康年的信中关于刊印的敦煌文书特别提到:“前车已失,后来不知戒,此可辈也。
” 他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敦煌学的开山鼻祖”。
在辨别甲骨文字中,罗振玉能够参照《说文解字》,并将甲骨文与金文、古文、籀文、篆文逐一进行比较,还利用字形或后世文献资料推求字的本义及其通假关系。
罗振玉和他的甲骨文书法

罗振玉和他的甲骨文书法作者:王永贵来源:《收藏界》2013年第05期提起文化大师罗振玉,很多人对他依然很陌生,甚至连北大出身的学子,也大有人不知道他的存在。
罗振玉第一个阔绰的头衔,就是京师大学堂农科监督,相当于北大农学院院长。
即使是知道他的人,也未必知道他有十年农学家的身份。
最近几年,罗振玉突然热了起来。
罗振玉作为收藏家,从溥仪自传《我的下半生》中逐渐走了出来。
不过,在人们印象中,他的头上依然戴着“汉奸”的帽子。
因为他追随溥仪,成为伪满政权中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
他用自己的下半生,追随了一个落魄的皇帝,而那个落魄的皇帝,却在他自己的自传里,把罗振玉描绘成一个投机取巧、贩卖文物的文化贩子。
罗振玉,是中国最后一位帝师,在历史形象上,随着政治风云的变幻,由此被涂抹得色彩斑斓。
北大理工科的人,不知道罗振玉的还情有可原。
如果是文科生,不知道他是文化大师,那在学业上可是过不去的。
没办法,罗振玉毕生的学问,都在金石学研究上面。
正如我们都知道李清照,但却不知道她的夫君赵明诚;知道欧阳修是诗人,却不知道他是最大的金石学家。
金石学研究的是大学问。
从古代器物上的文字图案,再到器物上的文字,看似简单的器物研究,其中就包含了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语言学、书法学、文献学、档案学、历史学、考古学、艺术史等方方面面的学问。
金石学作为一门学问,散落在大学的各个学科,从语言文字到历史研究,再从艺术史延伸到考古,由考古再延伸到文化学、人类学、乃至民族学,几乎所有的学科都有它的身影。
作为东方文明古国,中国有很多奇世绝学,如甲骨文、殷墟学、金石铭文、秦砖汉瓦、画像砖、书法绘画、敦煌文献、汉简晋牍,这些都标志着早期的中华文明。
可以说,在中国近现代文化中,以上各个学术领域,几乎都能找到罗振玉的身影。
他一生著书189种,刊校图书典籍642种。
罗振玉是一个著作等身、在许多学术领域都具有开拓之功的伟大学者。
他的许多著作,在国家图书馆中,都被奉为古籍善本,可见他的著述之珍贵。
罗振玉 作文

罗振玉作文
晚清民国时候的收藏家们总有些类似,多半是鉴与藏并重。
大概是因为当时玩得起收藏的人物,基本上都是仕途出身,饱读诗书,“文化水儿”比较足。
罗振玉,就是典型的鉴藏大家,不但要自己收藏甲骨、铜器、简牍、明器、佚书等考古文物资料和字画,还要做足研究整理的工作。
而现在,我们提到罗振玉,首先想到的反倒是他的考证研究,毕竟对商周甲骨的收集研究,罗振玉实在功不可没。
他的著述也相当多,流传较广的有《殷墟书契》、《三代吉金文存》等。
罗振玉,生于1866年,浙江上虞人。
曾从事教育工作,也经管过清廷内阁大库档案,其间设法保留了8000麻袋明清档案免于焚毁,并奏请学部购运敦煌石窟珍贵文物。
可惜,他多少受了“君为臣纲”的儒家伦理影响,跟着末代皇帝跑到沈阳去搞伪满洲国的小朝廷,还担任了伪满洲国检察院院长的职务。
即便如此,他的声誉也无以复加。
不过,这样的大行家,也免不了有被人“忽悠”的时候。
据说,罗振玉听闻上海的某个没落世家手里有8幅见于著录的石涛山水条屏,见过作品之后从尺寸和风格多方面断定是石涛的存世佳作。
经过一个多月的商洽,花费了5000大洋的高价,终于得偿所愿。
得到这套画作之后,罗老爱不释手,重新装裱,把朋友都邀请到家里来赏画。
而当宾客大多散去之后,当时还“人微言轻”的张大千取出了画稿和图章,摆到罗老的面前,证实8幅“石涛大作”的作者其实是自己。
不过,这个故事并不能说明罗老的鉴赏力欠佳,毕竟张大千的摹仿力几百年都难得一见、有目共睹,旁人想要骗倒这样的大鉴赏家还是无计可施。
罗振玉《俑庐日札》中钱币纪事

罗振玉《俑庐日札》中钱币纪事香港作者关汉亨先生在上世纪集结成书的《中华珍泉追踪录》于2001年出版,该书以一泉一文的形式记述我国古代钱币出土、发现、流传、存世数量及收藏价值等内容。
读者通过珍泉名品的来龙去脉,得以了解国之瑰宝的去向。
进入本世纪以来,关汉亨先生又以追忆泉坛名人生平为主要内容撰写文章陆续在本刊发表,以《中华珍泉追踪录续篇》为题,带我们领略近代泉界大师为人、治学、集藏、鉴赏等方面的风范。
今将依序转录于此。
罗振玉《俑庐日札》中钱币纪事———《中华珍泉追踪录续篇》(五)甲骨学的奠基人、著名金石学家、大收藏家罗振玉(1866—1940)字叔蕴,号雪堂,晚号贞松老人。
祖籍浙江上虞县,同治五年生于江苏淮安山阴城。
十六岁中秀才,青年时喜好经史考据之学,曾研读古碑法贴。
三十岁前在乡间任塾师。
他认为中国要走农业富国之路,要学习西方农业科学知识。
1896 年与志同道合的好友蒋伯斧先生到上海,创立“学农社”、发行“农学报”。
伯斧之父蒋敬臣是一位钱币收藏家,伯斧亦有此好。
罗氏受蒋氏父子的影响而开始集币。
1898 年他在上海创办“东文学社”,翻译日本农书,教授日文(王国维是学员之一)。
1900 年应鄂督张之洞之邀,任湖北农务局总监兼农务学堂监督。
1902 年入两广总办岑春煊幕,任教育顾问。
1904 年受江苏巡抚端方委任,在苏州创办江苏师范学堂,任监督。
1906 年入京任清政府学部二等咨议官,其后兼任京师大学堂农科监督。
1907 年罗氏开始搜集甲骨文片。
1908 年,时年四十二岁,撰写《俑庐日札》,记述他十多年来钱币、古器、玺印等收藏经历及见闻逸事。
以上记述罗振玉前阶段人生经历,可知其收藏始于钱币,收藏重点亦是钱币。
十多年所得二千余品,与鲍康所蓄等量齐观。
此时罗振玉收藏甲骨、金石刚起步,而早期的收藏活动可说是“小试牛刀”,为他后来更广博、更具规模的收藏和研究,积累了宝贵的知识和经验。
此后三十多年,罗振玉专心致力于殷墟甲骨、青铜器物、汉晋木简、敦煌遗书、碑碣墓志、皇家文档等一系列的收集和考证工作,研究成果卓著,一生著述及汇辑金石图文共一百三十余种,在学术上取得了辉煌成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藏家之罗振玉1940年5月,75岁的国学大师、著名收藏家罗振玉在病榻上闭上了双眼,带着一生的成就和遗憾与世长辞。
他的一生充满了变数,也充满了无奈与伤感,功过是非只待后人评说了。
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六月二十八日,罗振玉出生于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市)一个书香门第。
从曾祖开始,罗家三世为官,有的充当幕僚,有的官至县丞、知州。
罗家在淮南泾河、越河一带广置田产,家资颇丰。
罗振玉曾祖父去世时留下了万贯家产,家族内部为此争执不休。
在罗振玉祖父过逝后,他的祖母方氏放弃与家族争产,携子女离开上虞,定居淮安。
他的父亲罗村勋由于经营典当业失败,导致负债累累,不敢居家。
罗振玉出生时是祖母主持家政,她治家严肃,待人宽厚,合封建伦理及传统美德于一身,这对罗振玉的一生有着深远的影响,他从小性格温驯,不贪玩耍,至晚年始终手不释卷,笔不停书。
虽然在罗振玉出生的时候家境开始中落,但是罗家藏书甚丰,而且古籍善本较多,这就为罗振玉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同时他从满腹经纶的考据学家外祖父范以煦那里也受益匪浅,范氏著《淮蠕小记》、《淮流一勺》以及《楚州石柱题名考》等手稿数十册,功底极深。
当然如果罗振玉不成器,即便家藏万卷也是废纸罢了。
相反的是,罗振玉自幼聪慧过人,酷爱读书,7岁的时候就能略通文义,8岁那年的端午节,罗振玉随家里大人第一次逛街市,乍见铁工锻铁,非常奇怪的问是什么东西,他父亲也是他日后的授业老师李岷江告诉了他。
他的叔父想考考他,就以“铁打铁”三字命对,他应声答道“柯伐柯”。
叔父怕他是凑巧答出,命再对三字,小罗振玉又回答说“人治人”,叔父听后大加赞赏。
由此可见,他在幼年的思想抱负非比一般了。
罗振玉虽然聪明,但体质太弱,他读私塾时老师总是把课程放慢,让他多自学,却使他从小就养成自学的习惯。
少年时期,罗振玉就表现出对金石文物的浓厚兴趣,他十五岁自学篆刻,次年游西湖时在摩挲诸山题刻,流留忘返,十八岁辗转购到古镜一枚。
16岁时,罗振玉出应童子试,以第7名考取秀才。
此后他曾两次参加绍兴乡试,均未能中举。
除了应试之外,在十多年的时间内,他以陆游的集句“外物不移方是学,百家屏尽独穷经”作为座右铭,每日足不出户,一边利用家中藏书专心致学,勤于考据,一边搜集和校议甲骨文字、碑版铭刻以及各种文物典籍,写成大量的考释论证文章。
此时他对收藏的兴趣逐渐增强,鉴定的功夫也有很大的长进。
但是罗家家境艰难,从16岁起罗振玉便担起应付债主,奔走衣食的责任,无忧无虑的儿时岁月也就成为了遥远的记忆。
光绪十二年(1888),罗振玉长兄去世,可是当时他连棺材也买不起,罗振玉的妻子没办法,只有当了陪嫁品办丧事。
光绪十三年(1887)起,罗振玉教授私塾,为人童子师,这虽勉以维持生计,却无法清还债务。
家庭的重担都放在他一个人的肩上,可这并没有使他放弃对学业的追求,虽白天操劳,但每晚必挑灯夜读,而且以此为乐。
光绪二十二年(1896),罗振玉来到上海,与蒋伯斧合资创办农学社,成立农报馆,出版《农学报》,翻译国内外农业方面的知识,他认为富国就要发展农业,希望这能给当政者切实可行的富国谋略。
此外,他也编辑出版了《农学丛书》,这对中国展开农学研究提出了很有见地的看法。
光绪二十四年,罗振玉创办东文学社,在江、浙一带广为招生,聘请日本驻上海领事馆的官员任教,专门培养日语翻译人才,影响很大。
光绪二十六年,他又应鄂督张之洞之邀,任湖北农务局总监兼农务学堂监督。
二十八年任南洋公学虹口分校监督。
次年罗振玉入两广总办岑春煊幕参议学务。
在两广期间,罗振玉开始大规模的购书、藏书,当时广东藏书家孔广陶岳雪楼藏书散出, 孔广陶是广东南海人,以贩盐起家,家财甚巨而富于收藏,其藏书多宋元精刻。
孔广陶死后,儿孙不肖,将孔氏岳雪楼藏书大量出售,因为不懂行,所售藏书价格低廉,罗振玉花光了所有薪金,悉数收购,所得岳雪楼藏书精品极多。
光绪三十年,罗振玉受江苏巡抚端方委任,创办江苏师范学堂,任监督。
三十二年入京任学部二等谘议官。
宣统元年(1909)补参事官兼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农科监督。
在北京期间,罗振玉为保存和流传古籍遗书做了大量工作。
光绪二十六年,敦煌莫高窟数万件隋唐以后经卷写本、石刻等珍贵文物惊现于世,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等外国学者得知后纷纷赶往甘肃,利用当地人的愚昧无知,用欺骗的方式将这些珍贵的古代文书大量盗买外流,清廷却毫无觉察。
罗振玉与斯坦因、伯希和等学者多有交往,1909年,窃得大量敦煌文书的伯希和在回国时路过北京,专门约见罗振玉等中国学者,向他们出示自己所得卷轴目录和部分写本,炫耀之情溢于言表。
罗振玉见后视为瑰宝,当即拍照10余种。
对于这一重大发现,罗振玉十分关注,经过多方调查,他得知藏经洞仍有数千卷文书,于是极力敦促学部,电令当地官员查封石室,将所余遗书全部解送京师。
但这些珍贵文物还是难逃厄运,道貌岸然的地方官员以保护石窟为名,伸出贪婪的黑手,彼此勾结私吞国宝,贼喊捉贼,有些更把运车截拦,窃取其中精华,还把盗窃之余的窟中长巷破坏截割。
经历了诸多波折,这批珍藏终于于宣统二年秋运抵北京,最后入藏于京师图书馆。
此后,罗振玉除了整理已得的这批文物外,对于流散的敦煌文也留心求购,并将所得文书、海外藏卷即伯希和提供的遗书照片影印出版。
集为《鸣沙石室佚书》、《鸣沙石室遗书续编》、《鸣沙石室古籍丛残》、《敦煌石室遗书三种》、《贞松堂西陲秘籍丛残》、《敦煌石室碎金》、《敦煌零拾》、《沙州文录补》、《敦煌石室遗书》、《佚籍丛残初编》、《石室秘宝》等书,对于保护敦煌古代文书起了重要的作用。
1908年,从敦煌古代文书中得到巨大利益的斯坦因私自到到达甘肃敦煌及新疆罗布淖尔,盗掘汉晋简牍千余并悉数席卷而去,这些简牍后由法国学者沙畹作为之考释。
罗振玉闻讯后,向沙畹去函索取照片。
1914年沙畹以手校本寄给罗振玉。
罗振玉根据沙畹的《考释》一书,与王国维重新整理,刊印为《流沙坠简》,这成为我国近代研究简牍学的开始。
在当时时局动荡的情况下,正是罗振玉等学人的努力,方才在外国人的手中收集回了不少我国古代的珍贵史料,也使后世学者受益匪浅。
为了保护好我国的古代典籍,罗振玉一直是不遗余力,实在不行就自己出资收藏。
光绪三十四年(1908)清廷内阁准备焚毁大内档案。
大内档案是清朝内阁大库收藏和保存的各种关系到国家大事的原始资料。
为了慎重起见,1909 年(宣统元年) 清政府对“大内档案”进行了一次清理,但包括明末清初的一些诏令、奏章、朱谕、表章、科举殿试卷子等文件,竟被视作无用之物,负责整理的官员竟然上奏皇帝请予销毁。
当时在学部担任参事官的罗振玉很看重这批资料对研究明朝灭亡和清朝开国历史的价值,据理力争,并说服了军机大臣兼实录馆总裁张之洞,终使这批史料幸免于火焚。
不久,这批大内档案被装在8000个麻袋中,转移到了国子监,塞满了大半个敬一亭,此后很少再有人过问。
辛亥革命以后,教育部于1912年7月决定在国子监旧址设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以曾任清政府学部员外郎、京师大学堂文科教授的胡玉缙为筹备处长。
有鉴于敬一亭内大内档案所面临的烂、霉、蛀、偷、烧等危险处境,胡玉缙忐忑不安,多次请示教育部处理办法。
1917 年底,偏于藏书和考古的傅增湘出任教育总长。
他对敬一亭的大内档案倒是产生了相当的兴趣,于是下令社会教育司派人试阅,进行整理。
1922年,大概是历史博物馆对这些长期堆放馆内的清朝遗物失去了耐心,遂将其作价4000元,当作废物售与北京的同懋增纸店。
该店除将质地较好者留作包装纸用外, 其余的则运往河北定兴县的造纸作坊,充作造纸的原料。
在运出一半之后,曾任京师大学堂提调的金梁偶然获悉此事,告诉了罗振玉,罗振玉一听很是吃惊,忙同金梁一起前往同懋增纸店,许以三倍的价格即12000元购买,为此他奔走京律筹款,变卖私藏,还举了私债,在造纸厂换回了这批被视为“烂字纸”的大内档案,从而使得大批珍贵的明清史料免遭毁灭。
而出卖历史档案的历史博物馆,则成为近代文化史上的笑话。
除了收藏保护古籍外,罗振玉也是较早收藏并研究甲骨文的学者。
他从1906年起收集甲骨,先后达3万余片,是早期收藏最多的藏家。
甲骨自受到收藏家及学者的注意后,古董商为了谋取高利,隐瞒了真实的出土地。
罗振玉一开始研究甲骨就致力于调查其真实出土地,并探知其在安阳小屯村,认为这些甲骨出土于商代晚期都城,并将甲骨文中的人名与《史记·殷本纪》中商王之名相校,认定甲骨应属于殷室王朝遗物,从而把商代历史由传说推进到有文字可靠的阶段。
甲骨出土地和性质的考订,直接导致后来安阳殷虚的发掘。
确定出土地后,罗振玉就派人去小屯村收集甲骨,在此期间,除了甲骨外,还收集了一批不为古董商重视的出土物,对研究殷商历史有重要意义。
以后罗振玉陆续将所见所藏编为《殷虚书契前编》、《殷虚书契菁华》、《殷虚书契后编》、《殷虚书契续编》四书,书中共收甲骨5000余片,是殷墟正式发掘前零星出土甲骨的最重要集录。
罗振玉自幼对金石铭文就很感兴趣,一生都致力于整理汇集金石铭刻和古器物资料,他收集的历代石刻及商周秦汉铜器拓片非常多。
在此基础上,他做了大量的整理出版工作,编著有《秦金石刻辞》、《殷文存》、《贞松堂集古遗文》及《补遗》、《续编》等。
其中尤以《三代古金文存》影响最大。
该书收录商周铜器铭文拓本4831器,资料丰富,易于查检,为金文研究者所必备。
罗振玉整理编集的石刻集录,亦不在少数,出版有《昭陵碑录》、《唐三家碑录》、《西陲石刻录》、《汉熹平石经残字集录》、《六朝墓志菁华》、《海外贞珉录》、《三韩冢墓遗文》及芒洛、东都、邺下、中州、襄阳、广陵、吴中、山左等冢墓遗文,收录了大量近代出土的墓志等石刻文字。
罗振玉还大量编集影印了各类器物图录,如《殷虚古器物图录》、《草堂吉金图》、《贞松堂吉金图》等。
此外,还广泛编集了古器物范、明器、古镜、瓦当、玺印、封泥、符牌、钞币、刑徒砖、买地券等专集。
其中不少文物已经不存在了,只是因为罗振玉的集录方得以保存图像及铭文。
罗振玉一生最大的业绩,就是在“国势倾危,外患频仍”的情况下,不惜毁变家财,抢救祖国珍贵的文化遗产,把大量佚散的文物古籍一一赎回,甚至同国外的学者进行交流,把流失到法国巴黎、英国伦敦和日本东京等地图书馆和博物馆的遗物,摄影复制,考撰成文,叙其源流,辨其真伪,并将这些国粹发扬光大,对学术研究确有继往开来,去伪存真之功。
但是,他在政治上却极端保守,反对变革,与前进的历史潮流背道而驰,早期他排斥康有为、粱启超变法维新。
辛亥革命爆发后,罗振玉以清室“遗臣”自居,同王国维等一起逃往日本,继续从事搜集整理和研究甲骨、彝器、简牍、敦煌文物等。
1919年春罗振玉回国,流寓天津,组织“东方学会”,提倡保存封建文化。
1922年十二月,退位的溥仪在北京大婚,罗振玉同国内诸遗臣入贺,被溥仪召见,命他“遇事上陈”,并赏赐“贞心古松”遍额,他感激殊遇,于是自号“贞松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