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字学家罗振玉介绍
罗振玉与“大内档案”

、
大 内档案
然 件等 。按其文种可分为 以下 几类 : 1 9世纪 末至 2 纪初是史 料大发现 权 势曾 随着 皇权 的演化前 后有所不 同 , O世 红本 、 史 却是清王朝 的核心机 密。 书 、 录 、 的年代 , 王国维 在 《 近 二三 十 年 中中 国 而它形成 的档案 , 最 实 圣训 、 起居 注 、 书 、 敕 诏书 、 表章 、 新 发见 之学 问》 中指 出“ 国学 问上 之最 内阁贮存重要档案的地方 , 内阁大库。 中 叫 各种档 册 、 图 、 舆 明档 、 满文 老档等 。其 中 “ 内档 案 ” 指 清政 府 于康熙 九 年 红本最 多 , 次是史 书 , 大 是 大发 现有 三 : 为孔 子壁 中书 ; 为 汲冢 一 二 其 多为 明文 渊阁本 , 17 )起 开始存放 于紫禁 城 内阁大库 里 可见清 内阁大库保 存着大 量的珍 贵档案 。 书 ; 则今 之殷墟 甲骨文 字 、 煌 塞上 及 (6 0 三 敦
政务在原 内三院基础上 建立 的最 高行 政机 聪 、 德年 间 的满 文档 案等 , 初 由盛京 本房分别 管理 , 自人关 以来 到道光朝 的 崇 清 但
关 。从康 熙九年 (6 0 确立 , 宣统 三年 移至 京师 。清 档 , 17 ) 到 指清入 关后形 成 的题本 20年 里 , 王朝从 未对库房进行修缮 。 0 清 清 末农 民起 义领 导人 、 太平天 国天王洪秀全 ; 面 , 多为 自给 自足 , 主要有家禽 、 粮食 、 山珍 外还有红焖 肉 、 香芋扣 肉 、 梅菜扣 肉等 , 这
名史学家和客家史研究权威罗香林 等 。
先 “ 饺子 ” 习俗 而创造 的一道菜 , 包 的 用料 爬 山越岭 ,叉饥叉渴 ,当地老大爷热情款
金文诂林补

金文诂林补
《金文诂林补》是一部关于古代汉字研究的专著,作者是罗振玉。
该书主要是对殷墟文字进行研究和解读,补充了《金文诂林》的不足。
罗振玉(1866-1940)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他在古文字研究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
金文是指铸于青铜器上的文字,主要出现在商代晚期和西周时期。
通过对金文的研究,可以了解当时的历史、文化、语言等方面的情况。
罗振玉通过对《金文诂林》的深入研究,发现其中的一些不足,于是撰写了《金文诂林补》一书,对原有研究成果进行了补充和修正。
《金文诂林补》共分为两部分:
1. 补遗:主要是对《金文诂林》中未收录的部分文字进行补充,包括新发现的青铜器铭文和以往未被重视的铭文。
2. 考释:对《金文诂林》中的文字进行重新考释,提出了新的解释和观点。
罗振玉在书中运用了丰富的史料、甲骨文、古文献等方面的知识,对金文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
《金文诂林补》是罗振玉金文研究的重要成果,对后世金文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该书还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是研究古代汉字、史学、文化等领域的重要参考资料。
论罗振玉的档案观对当今的借鉴意义

论罗振玉的档案观对当今的借鉴意义作者:康丽真来源:《档案天地》2016年第01期罗振玉,初字坚白,后改字叔蕴、式如、叔言,号雪堂、又称永丰乡人、仇亭老民,晚号贞松老人、松翁。
原籍浙江上虞县(今浙江省上虞县)永丰乡。
清同治五年六月二十八日(1866年8月8日)生于江苏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县),1940年5月14日卒于辽宁旅顺。
罗振玉博学多闻,通农学、语言文字学,更是著名的教育家、收藏家、编辑出版家,位列“甲骨四堂”之首,是敦煌学的开拓者,对大批大内档案有拯救之功,为简牍档案的整理刊布做出了巨大贡献,故而在档案史上是不容被忽视的。
罗振玉生活的年代虽然距离我们较为久远,但是中国近代四大档案历史材料,是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是国家文化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到“依法治档”和“依档编纂”与习近平主席强调建设“一带一路”,保护国家文化遗产是不谋而合的。
研究罗振玉对中国近代四大档案发现的贡献,无论是对个人、民族或是国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对当代的档案事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新时期的档案工作者需要高超的档案鉴别能力高超的档案鉴别能力,新时期的档案工作者必须要具备的一种基本的能力,在面对复杂的档案,能够较快地从中筛选出具有较高利用价值的档案,而不仅仅局限于第一价值,还能够认识到其第二价值,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档案素养,罗振玉恰好具备了这样的档案素养。
清末民初,是我们史料大发现的年代,然而国势衰微,罗振玉竟能够跨越历史年代的局限,独具慧眼,在档案残卷中,判断出档案的价值。
在抢救敦煌文书的时候,能够发现其价值,及时从外国人的手中抢救价值连城的档案文书,罗振玉在给汪康年的信中关于刊印的敦煌文书特别提到:“前车已失,后来不知戒,此可辈也。
” 他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敦煌学的开山鼻祖”。
在辨别甲骨文字中,罗振玉能够参照《说文解字》,并将甲骨文与金文、古文、籀文、篆文逐一进行比较,还利用字形或后世文献资料推求字的本义及其通假关系。
罗振玉

罗振玉
罗振玉(1866~1940):字叔蕴,一字叔言,号雪堂,又号贞松老人。
祖籍浙江省上虞县,客籍江苏省淮安县。
甲骨学的奠基者之一。
曾于1896年在上海创办农学社,1897年创办《农学报》,次年创办东文学社。
1901年在上海创办《教育世界》杂志。
1904年创办江苏师范学堂。
在甲骨文研究者中,罗振玉占有重要地位,为“甲骨四堂”之一。
著有《五十日梦痕录》、《铁云藏龟之余》等。
他率先正确地判定了甲骨刻辞的性质及出土处之地望。
.他首创了对卜辞进行分类研究的方法。
与王国维一起,确证了甲骨文中的合书的现象。
罗振玉 作文

罗振玉作文
晚清民国时候的收藏家们总有些类似,多半是鉴与藏并重。
大概是因为当时玩得起收藏的人物,基本上都是仕途出身,饱读诗书,“文化水儿”比较足。
罗振玉,就是典型的鉴藏大家,不但要自己收藏甲骨、铜器、简牍、明器、佚书等考古文物资料和字画,还要做足研究整理的工作。
而现在,我们提到罗振玉,首先想到的反倒是他的考证研究,毕竟对商周甲骨的收集研究,罗振玉实在功不可没。
他的著述也相当多,流传较广的有《殷墟书契》、《三代吉金文存》等。
罗振玉,生于1866年,浙江上虞人。
曾从事教育工作,也经管过清廷内阁大库档案,其间设法保留了8000麻袋明清档案免于焚毁,并奏请学部购运敦煌石窟珍贵文物。
可惜,他多少受了“君为臣纲”的儒家伦理影响,跟着末代皇帝跑到沈阳去搞伪满洲国的小朝廷,还担任了伪满洲国检察院院长的职务。
即便如此,他的声誉也无以复加。
不过,这样的大行家,也免不了有被人“忽悠”的时候。
据说,罗振玉听闻上海的某个没落世家手里有8幅见于著录的石涛山水条屏,见过作品之后从尺寸和风格多方面断定是石涛的存世佳作。
经过一个多月的商洽,花费了5000大洋的高价,终于得偿所愿。
得到这套画作之后,罗老爱不释手,重新装裱,把朋友都邀请到家里来赏画。
而当宾客大多散去之后,当时还“人微言轻”的张大千取出了画稿和图章,摆到罗老的面前,证实8幅“石涛大作”的作者其实是自己。
不过,这个故事并不能说明罗老的鉴赏力欠佳,毕竟张大千的摹仿力几百年都难得一见、有目共睹,旁人想要骗倒这样的大鉴赏家还是无计可施。
收藏家之罗振玉

收藏家之罗振玉1940年5月,75岁的国学大师、著名收藏家罗振玉在病榻上闭上了双眼,带着一生的成就和遗憾与世长辞。
他的一生充满了变数,也充满了无奈与伤感,功过是非只待后人评说了。
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六月二十八日,罗振玉出生于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市)一个书香门第。
从曾祖开始,罗家三世为官,有的充当幕僚,有的官至县丞、知州。
罗家在淮南泾河、越河一带广置田产,家资颇丰。
罗振玉曾祖父去世时留下了万贯家产,家族内部为此争执不休。
在罗振玉祖父过逝后,他的祖母方氏放弃与家族争产,携子女离开上虞,定居淮安。
他的父亲罗村勋由于经营典当业失败,导致负债累累,不敢居家。
罗振玉出生时是祖母主持家政,她治家严肃,待人宽厚,合封建伦理及传统美德于一身,这对罗振玉的一生有着深远的影响,他从小性格温驯,不贪玩耍,至晚年始终手不释卷,笔不停书。
虽然在罗振玉出生的时候家境开始中落,但是罗家藏书甚丰,而且古籍善本较多,这就为罗振玉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同时他从满腹经纶的考据学家外祖父范以煦那里也受益匪浅,范氏著《淮蠕小记》、《淮流一勺》以及《楚州石柱题名考》等手稿数十册,功底极深。
当然如果罗振玉不成器,即便家藏万卷也是废纸罢了。
相反的是,罗振玉自幼聪慧过人,酷爱读书,7岁的时候就能略通文义,8岁那年的端午节,罗振玉随家里大人第一次逛街市,乍见铁工锻铁,非常奇怪的问是什么东西,他父亲也是他日后的授业老师李岷江告诉了他。
他的叔父想考考他,就以“铁打铁”三字命对,他应声答道“柯伐柯”。
叔父怕他是凑巧答出,命再对三字,小罗振玉又回答说“人治人”,叔父听后大加赞赏。
由此可见,他在幼年的思想抱负非比一般了。
罗振玉虽然聪明,但体质太弱,他读私塾时老师总是把课程放慢,让他多自学,却使他从小就养成自学的习惯。
少年时期,罗振玉就表现出对金石文物的浓厚兴趣,他十五岁自学篆刻,次年游西湖时在摩挲诸山题刻,流留忘返,十八岁辗转购到古镜一枚。
16岁时,罗振玉出应童子试,以第7名考取秀才。
品读王国维致罗振玉信札

品读王国维致罗振玉信札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思亭,晚号杂言。
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和美学家,被誉为中国近代最伟大的文学批评家之一。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极深的造诣,尤其在《宋词意义研究》和《人间词话》等专著中,对中国文学作出了深刻的剖析和解读。
而罗振玉(1869-1946),字权威,号皋西,山东省阳谷县人,清末民初的著名词人和文学家。
他曾在《新闻报》上任编辑,后来辗转北京、天津等地从事文学创作。
其代表作品有《南歌子》、《痴情》等,对中国古典文学有着深厚的功底和独到的见解。
在王国维与罗振玉的交往中,他们之间曾有过一系列信札往来,其中关于文学、词赋的探讨更是引人注目。
下面我们将以这些信札为线索,来品读一下王国维致罗振玉的交往与思想交流。
王国维和罗振玉信札内容丰富,包括学术探讨、人际交往、生活琐事等各种内容。
这些信札中,王国维在文学和词赋上向罗振玉倾诉自己的见解和想法,而罗振玉也常常在回信中对王国维的观点进行评论和反馈。
这种深入交流的方式使得他们之间的友情更加深厚,同时也促进了彼此在文学上的思想交流和创作水平的提高。
从信札中可以看出,王国维和罗振玉对于古典文学有着极高的共鸣,他们对于词赋的研究和创作也有着独到的见解。
在一封信中,王国维向罗振玉提及了他对于古诗词的品读和赏析,他表示:“文人之以技巧称,实无所谓也;所谓活人者,必有直之性,至于门户之外,未尝终日听见琵琶之音者;于人情是原,于天命是源。
”这句话正是王国维在探讨诗词创作时的精神内核,他强调了文学创作应当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悟,而不是只注重技巧和形式。
在这封信中,王国维还向罗振玉请教了一些文学疑问,比如“笔心与愚意相形为病否”、以及“文学是人生随缘之行何程向”等问题。
而罗振玉在回信中则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回答。
他从自己的文学创作经验出发,对王国维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给予了他许多有益的建议和启发。
这些来自罗振玉的回信无疑对于王国维的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得他在后来的学术探讨和文学创作中获益良多。
西夏学学者

著名西夏学学者1、罗振玉罗振玉(1866~1940),中国古文字学家、金石学家、文物收藏家。
初名宝钰,后改振玉。
初字坚白,后改字叔蕴、叔言,号雪堂、贞松老人、松翁,又称永丰乡人、仇亭老民。
浙江上虞县人。
辛亥革命后,避居日本从事学术研究。
1919年回国,1924年奉溥仪之召,任南书房行走,逐渐参预清室的复辟。
伪满洲国成立后,曾任监察院长等职。
一生喜爱收集金石铭刻,广泛收集和整理敦煌遗书、甲骨汉简、金石铭刻等各类文物资料。
与其子一起开创西夏文字、文献介绍研究之先河,是中国西夏官印的拓荒者,西夏文字的传播者。
他是第一个把黑水城出土的夏汉对照词书《番汉合时掌中珠》介绍给中国学术界的。
1913年,俄国伊凤阁教授在日本赠给罗振玉《番汉合时掌中珠》,罗氏1924年影印刊行,以广其传。
罗振玉将自己收藏的七方西夏官印,刊于1916年所著的《隋唐以来官印集存》一书。
1926年又出版《西夏官印集存》,收西夏文官印33方,并首次进行考释。
2、罗福成罗福成(1885~1960),字君美,祖籍浙江上虞,出生于江苏淮安,罗振玉的长子。
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兽医科。
是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专家,是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的研究先驱,并做出了贡献。
1919年发表了《西夏译莲花经考释》和《西夏国书类编》,均为山东学社刊印。
前者考释西夏文莲花经,后者把一些西夏文字单词分类编排,便于检索。
1924年全文摹写了《番汉合时掌中珠》,由其自办的天津贻安堂书店石印出版。
1932年在《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西夏文专号》上发表了《韵统举例》、《文海杂类》、《杂字》、《居庸关石刻》、《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等多篇论文。
旅顺库籍整理处石印出版了罗福成整理手写的《西夏国书字典音同》,这是继《番汉合时掌中珠》之后又一部工具书。
3、罗福苌罗福苌(1895~1921),字君楚,罗振玉次子。
祖籍浙江上虞,出生于江苏淮安,语言学家、历史学家。
幼而通敏,年未冠既博通欧洲诸国文字,于法语、德语造诣尤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文字学家罗振玉介绍罗振玉,农学家、教育家、考古学家、金石学家、敦煌学家、目录学家、校勘学家、古文字学家,中国现代农学的开拓者,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奠基人。
对中国科学、文化、学术又颇有贡献,参与开拓中国的现代农学、保存内阁大库明清档案、从事甲骨文字的研究与传播、整理敦煌文卷、开展汉晋木简的考究、倡导古明器研究。
他一生著作达189种,校刊书籍642种。
另有同名罗振玉(1892-1975年)近现代医家。
字昆仑。
浙江嘉兴人。
祖业伤科,至振玉已历四世。
行医乡里,名噪一方。
罗振玉(1866一1940)近代江苏淮安人,祖籍浙江上虞,字叔言、叔蕴,号雪堂,晚年更号贞松老人。
清末奉召入京,任学部二等谘议官,后补参事官,兼京师大学堂农科监督。
辛亥革命后逃亡日本,后曾参预制造伪满洲国活动。
书法善篆、隶、楷、行,是创以甲骨文入书者之一。
所作小行楷题跋精严工稳。
曾搜集和整理甲骨,铜器、简牍、明器、佚书等考古资料,均有专集刊行。
编著有《贞松堂历代名人法书》,《高昌壁画精华》、《殷墟书契》、《殷墟书契菁华》、《三代吉金文存》等。
罗振玉出生于江苏淮安山阴城内一个小官吏家庭(祖籍为浙江省上虞县)。
5岁入私塾,跟随乾嘉朴学的传人李岷山读书,15岁学作诗词,16岁中秀才。
自幼对经史、训诂潜心学习,留意金石名物,尤倾心于经史考据之学,研究经史文字。
20岁起专力研读古碑帖,写成《读碑小传》,由此开始著书立说。
1890年,罗振玉在乡间教私塾。
甲午战争之后,他深受震动,认为只有学习西方才能增强国力,于是潜心研究农业,与蒋伯斧于1896年在上海创立"学农社",并设"农报馆",创《农学报》,专译日本农书。
自此与日本人交往渐多。
1898年又在上海创立"东文学社",教授日文,与梁启超齐名的大学问家王国维便是东文学社诸生中的佼佼者。
1900年秋,任湖北农务局总理兼农务学堂监督。
后任武昌江楚编译局帮办、上海南洋公学虹口分校校长,并赴日本考察教育。
1903年被两广总督岑春煊聘为教育顾问。
翌年,在苏州创办江苏师范学堂,任监督。
1906年调北京,在清政府任学部参事兼京师大学堂农科监督。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罗振玉携眷逃亡日本京都。
期间著述《殷墟书契》前编、后编及《菁华》等,并由王国维协助,撰成《殷墟书契考释》及《流沙坠简考释》。
1919年春回国,在天津举办京旗赈灾事务。
1924年应清废帝所召,入值南书房。
同年11月,清室小朝廷被冯玉祥驱逐出皇宫,他与陈宝琛将溥仪偷送到日本使馆。
1925年2月23日深夜,在日本公使馆庇护下,陪同溥仪秘密迁至天津日本租界地张园,后因功被委为顾问。
1928年末,迁居旅顺。
1931年在旅顺火车站西山坡(今洞庭街1号)建砖木结构的三层俄式藏书楼一座,面积300平方米,称大云书库。
内藏《大云无想经》和碑碣墓志、金石拓本、法帖、书画等30余万册。
1932年3月,参加溥仪就任伪满洲国执政典礼,并代溥仪向外宾致答词。
伪政权任命他为参议府参议,后改为临时赈务督办。
翌年6月,任监察院院长,满日文化协会常务理事。
1934年伪满洲国改行帝制,被邀为大典筹备委员会委员,受到"叙勋一位"的封赏。
1936年任满日文化协会会长。
翌年3月,罗振玉返回旅顺寓所,继续整理刊行所藏古文物史料。
他曾搜集和整理过甲骨、铜器、简牍、明器、佚书等考古资料,均有专集刊行,流传较广者有《殷墟书契》和《三代吉金文存》等。
罗振玉以他的博学,先后培养了容庚、商承祚、柯昌济、关百益、孙宝田及他的儿子罗福葆、罗福颐等人,使之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学有建树的专家。
另外他对校勘学、目录学、姓氏学、宗教学、也多有建树并著述留传后世。
其一生著作130多种,刊印书籍500种以上。
罗振玉在政治上十分保守,始终效忠清室。
辛亥革命后,罗振玉逃往日本。
1919年回国。
1924年奉溥仪之召,入值南书房。
1928年迁居关东州旅顺。
九一八事变后追随溥仪,出任满洲国参议府参议、满日文化协会会长等职,受当时人批判为"汉奸"。
1940年5月14日在关东州旅顺逝世,终年74岁。
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序言》中写道:"在中国文化史上实际做了一番整理功夫的要算以清代遗臣自任的罗振玉,特别是前两年跳水死了的王国维……欲清算中国古代社会,我们不能不以罗、王二家之业绩为出发点了。
"郭沫若对罗振玉的评价,准确地概括了罗振玉国学研究的成就及其贡献。
甲骨文研究罗振玉是最早在甲骨学研究方面取得主要进展的学者。
他从1906年起收集甲骨,总数近2万片,是早期收藏最多的藏家。
除鼓励刘鹗编集《铁云藏龟》外,还亲自访求,判明甲骨的真实出土地--小屯。
在甲骨文研究者中,罗振玉占有重要地位,为"甲骨四堂"之一,是甲骨学的奠基者。
他对甲骨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1、他搜集、保存、印行了大批原始资料。
著有《五十日梦痕录》《殷虚书契前编》(1913年)、《殷虚书契菁华》(1914年)、《铁云藏龟之余》(1915年)、《殷虚书契后编》(1916年)等书。
1933年又编著《殷虚书契续编》。
同时他还编有《殷虚古器物图录》(1916年)及《附说》各一卷。
2、他率先正确地判定了甲骨刻辞的性质及出土处之地望。
他指出卜辞属于殷商时代,是王室遗物;断定它作为文字学资料能代表中国文字的来源,作为史料,它比正史更可靠。
同时他还指出甲骨出土地小屯即殷虚遗址,也就是殷朝国都。
这对后来的甲骨学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
甲骨自受到收藏家及学者的注意后,古董商为了谋取高利,隐瞒了真实的出土地。
罗振玉一开始研究甲骨就致力于调查其真实出土地,并且考订出这些甲骨出土于商代晚期都城,属于殷室王朝遗物。
甲骨出土地和性质的考订,直接导致后来安阳殷虚的发掘。
罗振玉派人去小屯,不仅收集甲骨,还收集了一批不为古董商重视的出土物,他以"古卜用龟,辅以兽骨"的文献记载为出发,认为在搜集甲骨时必须龟、骨"兼收并蓄"。
在《洹洛访古游记》中,他记载了殷虚的地形,甲骨出土情况,考订其它出土物及绘简图,成为第一部实地考察安阳殷虚的著作,对整个甲骨研究学科的形成和发展上起了"导夫先路"的作用。
3、他考释出大量的单字。
他以甲骨文字本身的特点为主要依据,参照《说文解字》,并将甲骨文与金文、古文、籀文、篆文做比较,以阐释文字的渊源与流变情况。
他还利用字形或后世文献资料推求字的本义及其通假关系。
先后于1910年在《殷商贞卜文字考》中释出单字近三百个,于1915年在《殷虚书契考释》中释出单字近五百个,其中多得到学界认可。
1916年,他还将未识别的卜辞中的千余字编成《殷虚书契待问编》,供大家探讨。
4、他首创了对卜辞进行分类研究的方法。
《殷虚书契考释》一书将卜辞分为卜祭、卜告、卜出入、卜田渔、卜征伐、卜禾、卜风雨等8类,为后世的甲骨分类研究开创了先例。
5、与王国维一起,确证了甲骨文中的合书的现象。
在金文研究方面,他也搜集了大量的资料。
著有《殷文存》(二卷,1917年)、《秦金石刻辞》(三卷,1914)、《贞松堂集古遗文》(16卷,《补遗》3卷,《续编》3卷,1931~35年),收录以前诸家著录中未见之器铭2427件。
《三代吉金文存》(20卷,1937年),收录当时见到的已著录和未著录的4831件青铜器铭。
集一时铜器铭文原始资料之大成,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
他还提出通释古金文的设想,提出综合比较研究的方法,指出金文在文字学上的价值。
他研究石鼓文,著有《石鼓文考释》(7卷,1916年);他搜集整理汉晋木简,著《流沙坠简》(合作,1914年)、《流沙坠简考证》(1934年)等书。
此外,他还著有《干禄字书笺证》《俗说》《集蓼编》等多部著作。
他的工作内容丰富,甄别谨严,成绩浩瀚,方法崭新,"为我们提供出了无数的真实的史料"(郭沫若语)。
敦煌学研究敦煌学今年已经走过了100年的历程。
100年中,无数学者为这门显学奉献了毕生精力。
而随着南博31件敦煌文献的发现,金石大家罗振玉对敦煌学的贡献变得更加清晰--敦煌学的奠基人就是罗振玉。
继河南安阳殷虚被办认后,西北边陲敦煌石窟又有数万件隋唐以后经卷写本、石刻等珍贵文物的发现。
外国人明火执杖掠夺,清廷却毫无觉察。
罗振玉竭立使其免遭流失国外,但留在国内的却也未逃厄运,道貌岸然的官僚伸出贪婪的黑手,彼此勾结私吞国宝,贼喊捉贼,有些更把运车截拦,窃取其中精华,还把盗窃之余的长巷破坏截割。
罗振玉是中国境内研究敦煌文书的先导者,他以浓厚的国学功底开研究之先,1914年和王国维开创和倡导简牍研究,共同开辟"国学"新领域的硕果。
宣统元年,他到北京的伯希和处,看到伯希和所获敦煌写卷,并得知藏经洞仍有数千卷文书,乃力促学部电令甘督查封石室,将所余遗书悉数解送京师。
使这批宝藏于宣统二年秋,运抵北京,最后入藏于京师图书馆。
对于流散的敦煌文也留心购存,所得文书及海外藏卷照片,大多收入《鸣沙石室佚书》、《鸣沙石室佚书续编》、《鸣沙石室古籍丛残》、《敦煌石室遗书三种》、《贞松堂西陲秘籍丛残》、《敦煌石室碎金》、《敦煌零拾》、《沙州文录补》、《敦煌石室遗书》、《佚籍丛残初编》、《石室秘宝》等书中。
还和王国维将斯坦因在敦煌、罗布泊等地发现的汉晋木简照片汇为《流沙坠简》,并做考释。
撰有《雪堂校刊群书叙录》二卷、《补唐书张义潮传》、《瓜沙曹氏年表》等多种敦煌学论著,尤其注重对中国传统四部书写本的研究和整理。
另有《殷虚书契》、《三代吉金文存》等,其著作及刊刻大多收入《罗雪堂先生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