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考语文诗词鉴赏常考的意象(四)
语文常考的100个诗词鉴赏意象知识点

语文常考的100个诗词鉴赏意象知识点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4、蝉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如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5、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6、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
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7、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典型的陆上送别之所。
8、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
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
9、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
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
”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
10、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
如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11、梅花“以花贵,自战国始”,到梁、陈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咏梅诗。
2018届高三语文古代诗歌意象最全归纳

古代诗歌意象一、草木类1、柳:⊙惜别,留恋,祝愿。
古代诗歌中离情常常与柳相关合,以折柳表惜别,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更由于柳之易活,寄托了送别人对离人的美好祝愿。
2、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
历览前代诗词,“梅花”意象中所表达之意主要有:(1)引领众芳,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2)凌寒不屈的顽强(3)高洁脱俗的风骨、不同流合污的心志(4)隐者高士的象征诗人在受挫时感到尘世的不如意,并受道家逍遥哲学的影响,于是寄情于山林风物,渴望清净无争的生活,梅花也便有了隐者高士的意象。
(5)清冷淡雅的美人梅花自古便有“霜雪美人”的意象,柳宗元《龙城录》中记载梅花传说,隋开皇中赵师雄于寒冬时节在罗浮山中见一淡妆素服的美人,此女便是梅花所化。
于是,后世常以梅花比美人,不仅因为它本身具有美人姿态,还因为它有清冷淡雅的美。
(6)传递情感与祝福的媒介梅花在成为春之使的同时,也成了传递友情的工具。
也有抒发对友人情人的相思之情。
当然,梅花还是人与人之间传达祝福的媒介。
梅子的成熟又比喻少女的怀春。
五瓣梅花形状代表“梅开五福”,即“快乐、幸运、长寿、顺利、太平。
”又有“梅具四德”之说:“初生为元,开花为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
”喜鹊在梅花枝头欢跃鸣叫的图案,常被冠以“喜报早春”、“喜报春光”、“眉样添喜”、“喜上眉梢”,取谐音或寓意。
“和和美美”、“十全十美”亦取其谐音。
“竹梅双喜”常用作新人的祝福语。
3、菊花⊙高尚、纯洁、高洁、坚贞、坚强、顽强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2023年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常考意象总结(四)

2023年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常考意象总结(四)以下是2023年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常考意象总结的内容:1. 春天的意象:春天常常被描绘成一片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时节。
与春天相关的意象包括鲜花、绿叶、阳光、清风等。
常考的春天意象有:春蚕吐丝、百花齐放、燕子归巢等。
2. 秋天的意象:秋天通常被描绘成秋高气爽、果实累累的季节。
与秋天相关的意象有枫叶、丹桂、黄昏等。
常考的秋天意象有:金风送爽、秋水共长天一色等。
3. 冬天的意象:冬天常常被描绘成冰天雪地、寒冷刺骨的季节。
与冬天相关的意象有白雪、冰凌、北风等。
常考的冬天意象有:银装素裹、冰封大地等。
4. 水的意象:水的意象多种多样,可表示平静、悠闲、清澈、流动等。
常考的水的意象有:流水潺潺、泉水淙淙、江河滚滚等。
5. 山的意象:山的意象常常表示稳固、高大、庄严等。
常考的山的意象有:高山仰止、云雾缭绕、峰回路转等。
6. 星星的意象:星星常被描绘成明亮、闪耀的小点。
星星的意象可以表示希望、向往和浪漫等。
常考的星星意象有:星光璀璨、繁星点点等。
7. 雨的意象:雨的意象具有多面性,可以表示忧愁、清洁、滋润等。
常考的雨的意象有:细雨蒙蒙、雨后春笋等。
8. 火的意象:火的意象常常表示热情、力量、燃烧等。
常考的火的意象有:烈火熊熊、火红如血等。
9. 花的意象:花的意象多种多样,可以表示美丽、香气、生命等。
常考的花的意象有:花开花谢、花香四溢等。
10. 鸟的意象:鸟的意象常常表示自由、欢快、飞翔等。
常考的鸟的意象有:鸟语花香、鸟儿欢唱等。
以上是2023年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常考意象总结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常考意象解析(四).doc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常考意象解析(四)为您整理“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常考意象解析(四)”,欢迎阅读参考,更多精彩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常考意象解析(四)76、借光典出《战国策秦策》,向别人询问或请人给自己方便时的套话。
77、物色典出《后汉书严光传》,本指形貌,后指按照一定标准去访求人才。
78、鸿雁《汉书苏轼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燕,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
单于只好放了苏武。
后来就用“鸿燕”、“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单讯。
如李清照:“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79、方寸典出《三国志蜀志》,指人的心。
80、提刀典出《世说新语容止》,比喻代人写文章。
81、下榻典出《后汉书徐稚传》,原指礼遇贤者,现一般指接待贵客,也借指住宿。
82、润色典出《论语宪问》,比喻对文稿细加修饰。
83、春秋典出《诗经鲁颂》,比喻年岁、岁月或借指古代史、历史。
84、梨园梨园原是皇帝禁苑中的果木园圃,唐玄宗开元年间,将其作为教习歌舞的地方,且在这里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音乐舞蹈表演人才,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国此,后世的戏曲班社常以“梨园”为其代称,戏曲艺人称“梨园弟子”。
85、抱柱相传古代一书生同一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
他等了很久,不见女子到来,这时河水猛涨,淹没桥梁,书生为了坚守信约,不肯离去,抱住桥柱,淹死在水里。
后以喻坚守信约。
李白《长干行》:“常存抱住信,岂上望夫台。
”86、班马送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
春秋时,晋、鲁、郑伐齐,齐军趁夜间撤走。
晋国大臣刑伯听到齐军营里马叫,推测道:“有班马之声,齐国军队一定连夜撤走了。
”班马为离群之马,后送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
李白《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87、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如“黄山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88、辞第汉时,北方匈奴贵族经常骚扰边境。
2018年中考语文真题古诗词鉴赏专题汇总

2018年中考语文真题古诗词鉴赏专题汇总【一、2018年广西桂林市中考】(二)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17~18题。
(6分)【甲】《渔家做》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友征夫泪。
【乙】《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麟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7.两首诗词均借用了典故表达思想感情。
【甲】词用典故,表达了;【乙】诗则用燕昭王筑台招纳贤士的典故,表达了。
(毎空1分,共3分)【参考答案】17.(3分)窦宪勒石燕然(1分),将士们渴望建功立业的愿望(1分);将士们誓死报国的志向(1分)。
【解析】“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
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燕然未勒归无计”,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是无从谈起的。
“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
深夜里传来了抑扬的羌笛声,大地上铺满了秋霜。
耳闻目睹的都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
如果深夜里安然熟睡,是听不到、也看不到的。
这就逗出了下句:“人不寐”,补叙上句,表明自己彻夜未眠,徘徊于庭。
“将军白发征夫泪”,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
将军或者说词人通宵不眠,发为之白的原因,很明显是“燕然未勒归无计”造成的,征夫落泪也是出于同样原因。
他们和将军的思想感情是一致的:既希望取得伟大胜利,而战局长期没有进展,又难免思念家乡,妻子儿女魂牵梦绕。
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他们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将军与征夫的矛盾情绪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委婉地传达出来,情调苍凉而悲壮,和婉约词的风格完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
2018年中考语文真题解析--古诗词鉴赏

2018年中考语文真题解析--古诗词鉴赏【一、2018年湖北省恩施州中考】(四)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20-22题。
(6分,每小题2分)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20.描述颈联“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呈现的画面。
(2分)【答案】20.(2分)山中的云气,层出不穷,在胸中荡漾;(1分)定睛凝望,鸟儿飞归,眼眶也似乎要裂开。
(1分)【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描述诗歌呈现的画面。
描绘画面,就是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中展现的画面。
首先要理解“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中的重要词语的意思,荡胸:心胸摇荡。
曾:同“层”,重叠。
决眦(zì):眦:眼角。
眼角(几乎)要裂开。
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
决:裂开。
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生曾云”:云气在胸中荡漾。
然后再加以想象,把浮现的画面,用连贯、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述出来:山中的云气,层出不穷,在胸中荡漾;定睛凝望,鸟儿飞归,眼眶也似乎要裂开。
这种题型不该等同于一般的扩写,诗歌更不应该提翻译。
画面描绘时应该结合写作背景、作者的情感态度。
要注意不是所有的句子都适合描绘,合描绘的画面也必须带有作者的情感着眼点。
“诗是动的画,画是动的诗”,古诗词里面有许多写景的联句,展现的画面之美令人心醉。
读古诗,脑海里能描绘出形象鲜明的画面,光影流动,动静参差,那才能说感受到了美,才能叫欣赏。
描绘画面,对考生的想象能力、描述能力、审美能力都有要求。
解答这类题目,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是前提。
【白话译文】东岳泰山,美景如何?走出齐鲁,山色仍然历历在目。
神奇自然,会聚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出清晨黄昏。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中考语文2018年中考语文诗词鉴赏常考的100个意象

2018年中考语文诗词鉴赏常考的100个意象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4、蝉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如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5、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6、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
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7、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典型的陆上送别之所。
8、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
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
9、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
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
”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
10、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
如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11、梅花“以花贵,自战国始”,到梁、陈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咏梅诗。
2018年山东省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古诗词鉴赏

2018年山东省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古诗词鉴赏【一、2018年山东省滨州市中考】(一)阅读下面宋词,完成8~9题。
(6分)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辛弃疾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
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
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8.赏析“儿童偷把长竿”中“偷”字的妙处。
(3分)【答案】8.“偷”字极有趣味,使人仿佛看到了一群馋嘴的儿童,正手握长长的竹竿,一边扑打着犁枣一边东张西望随时准备拔腿逃跑,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的顽皮、天真、可爱,也表达了词人对孩子们的喜爱之情。
评分:共3分。
意思对即可【解析】试题分析:要赏析古诗中某字的妙处,可从该字的意义所蕴含的情感、所描摹的情态、所描绘的形象等方面去赏析。
比如本题,“偷”本是个带有贬义的动词,可经作者用在此句中,便把孩子敛声屏气、蹑手蹑脚、东张西望扑打枣、梨的情态十分逼真的显现出来,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的天真、可爱,也表达了词人对天真、可爱的孩子们的喜爱之情。
“儿童偷把长竿”,是词人所见的一个场面,甚似特写镜头:一群儿童,正手握长长的竹竿在偷着扑打犁、枣。
“偷”字极有趣味,使人仿佛看到了这群馋嘴的儿童,一边扑打着犁、枣,一边东张西望地提防随时准备拔腿逃跑。
一个“偷”字,写出了贪嘴孩子的天真童趣和心虚胆怯、唯恐被人发现的神情。
白话译文山园里一望无际的松林竹树,和天上的白云相连接。
隐居在这里,与世无争,也该知足了。
遇上了秋社的日子,拄上手杖到主持社日祭神的人家分回了一份祭肉,又恰逢床头的那瓮白酒刚刚酿成,正好痛快淋漓地喝一场。
西风起了,山园里的梨、枣等果实都成熟了。
一群嘴馋贪吃的小孩子,手握着长长的竹竿,偷偷地扑打着树上的梨和枣。
别叫家人去惊动了小孩子们,让我在这儿静静地观察他们天真无邪的举动,也是一种乐趣呢。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考点解析】释字、入句、达情——诗歌鉴赏炼字题解题技巧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要求是:①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中考语文诗词鉴赏常考的意象(四)
31、青梅竹马
出自李白的《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后来用“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小的时候天真无邪,也指幼小时就相识的伴侣。
32、问鼎
以问鼎比喻图谋帝王权位。
《左传·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
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三代以九鼎为传国宝,楚子问鼎,有凯觎周室之意。
后遂以问鼎比喻图谋帝王权位。
33、见背
背,离开。
谓父母去世。
李密《陈情表》:“生孩六月,父母见背。
”
34、逐鹿
《汉书蒯通传》:“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颜师古注引张晏曰:“以鹿喻帝位。
”后来用逐鹿比喻群雄并起,争夺天下。
魏征《述怀》:“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
35、三尺
是法律的代名词。
三尺,也叫“三尺法”,是法律的代名词。
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所以称“三尺法”
36、杜康
《说文解字巾部》:“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
少康,杜康也。
”后即以杜康为酒的代称。
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
37、鸿鹄
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气高远的人。
《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太息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38、秦晋
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
39、彭祖
彭祖,传说故事人物,生于夏代,至殷末时已八百余岁,旧时把彭祖作为长寿的象征,
以“寿如彭祖”来祝人长寿。
40、谢家
唐宋诗词不达意处常用“谢家”之典,这些典故所指意义上主要有二:
(1)用谢安、谢玄家事,意指人有风度。
因谢安子弟讲究举止风度,其服饰端庄大方如芝兰玉树一般。
(2)指山水诗人谢灵运之事。
《宋书谢灵运传》载:灵运于会稽山“修营别业,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
后用此事指居家的幽美。
编辑推荐:2018年中考语文诗词鉴赏常考的意象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