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民俗

合集下载

民俗资源与旅游题库

民俗资源与旅游题库

何谓民俗文化物态和非物态1单选题民俗不具有特点;A、集体性B、政治性C、地域性D、民族性我的答案:B2单选题高雅文化的基础是;A、人类B、社会C、民俗D、政治我的答案:C3判断题民俗是通过传媒来进行记载与传播的,但是传媒不会影响民俗的发展; 我的答案:×都市民俗与旅游资源1单选题民俗文化是一种与密切相关的文化现象;A、社会群体B、社会政治C、自然界D、人类社会生活我的答案:D2判断题政治文化是一国的基础文化;我的答案:×3判断题旅游是一种跨文化的实践活动;我的答案:√乡村民俗与旅游资源1单选题从建筑风格来讲,山西的建筑比较多;A、钟楼B、四合院C、大院D、石塔我的答案:C2单选题乡村民俗物态旅游资源不包含;A、古村落B、乡间民居C、建筑风格D、自然风光我的答案:C3判断题一切自然的东西、人文的东西、历史的东西都会被传承; 我的答案:×4判断题都市民俗旅游资源分为物态的资源和非物态的资源;我的答案:√资源概念的新拓展1单选题主导性的资源驱动力是;A、人力资源B、知识C、社会D、选项A和选项B我的答案:D2单选题人力资源的本质是;A、劳动能力B、脑力劳动C、体力劳动D、智慧的表现我的答案:A3单选题资源是指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的总称;A、物质B、能量C、信息D、以上答案都正确我的答案:D4判断题人力资源具有时效性和能动性;我的答案:√民俗旅游资源开发1单选题通过可以将资源转化为财富;A、生产力B、生产资料C、人类劳动D、社会生产我的答案:C2单选题传统经济中占据经济增长且具有主要贡献地位的是;A、劳动力B、自然资源C、资本D、以上答案都正确我的答案:D3单选题以下不是资源的范畴;A、民间传说B、民间故事C、民俗风葬D、封建迷信我的答案:D4判断题各种资源的利用率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变化; 我的答案:×创意民俗旅游资源1单选题创意与民俗旅游资源转化要点不包括A、仿古融今B、活化故事C、不需要创造情感D、重视知识产权我的答案:C2单选题创意与民俗旅游资源转化要点中的“三观”不包括哪项A、整合观B、品牌观C、体验观D、分散观我的答案:D3判断题“符号复原”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它源自古罗马人对场所守护神的信仰,后成为建筑现象学的核心词汇之一;我的答案:√4判断题知识产权是可以复制的,而民族的东西是不可以复制的,所以要重视知识产权;我的答案:√5判断题场所精神指客观物理环境与人的主观意识系统相互交流而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过程,以及对这种体验到的情感状态的描述; 我的答案:√生命精神与稚拙古朴的艺术神韵1单选题二泉映月吸收了的音乐元素;A、佛教B、道教C、儒家D、法家我的答案:B2单选题是中国民俗艺术的特征;A、审美性B、艺术性C、实用性D、经济性我的答案:A3判断题没有用的东西一定不是资源;表现形式粗犷质朴1单选题以下不是中华民族的精神;A、坚忍不拔B、自强不息C、互利共赢D、吃苦耐劳我的答案:C2判断题民俗艺术的发展与社会时代的发展二者呈现出相互独立的关系; 我的答案:×艺术风格活泼清新1单选题以下不是民间艺术“花”的分布地;A、宁夏B、青海C、陕西D、甘肃2单选题以下是老百姓原生态的,劳动人民从内心表达出来的艺术;A、民歌B、田歌C、情歌D、以上答案都正确我的答案:D3判断题民俗资源是民族精神与现实生活的体现;我的答案:√乡土气息生活情趣1单选题民俗中“锁”意味着;A、锁住财富B、锁住人脉C、锁住官位D、锁住生命我的答案:D2单选题大多数艺术研究者对艺术的最终解释是;A、人性的美好B、人类的生殖C、人类的发展D、人类的生命我的答案:B3判断题中国的民俗艺术是老百姓真实生活的代言; 我的答案:√色彩斑斓的民间艺术1单选题民俗艺术来自;A、贵族阶层B、政治体系C、民间D、外来文化我的答案:C2单选题戏剧最早来源于;A、敬神B、驱鬼C、祭祖D、以上答案都正确我的答案:D3判断题民俗所代表的文化内涵不及博物馆中精髓的陈列品所代表的文化内涵; 我的答案:×4判断题从美学特点来讲南方剪纸和北方剪纸不同;我的答案:√中国旅游资源概述1单选题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增速最快、潜力最强的旅游市场在;A、日本B、中国C、泰国D、印度尼西亚我的答案:B2判断题旅游资源与经济效益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我的答案:×中国旅游资源开发1单选题随着经济社会科技的发展,旅游资源具有;A、被淘汰性B、地域性C、时效性D、发展变化性我的答案:D2单选题对于某种旅游业或者餐饮业,人们喜欢凑热闹是因为这种资源具有某种;A、地域性B、独特性C、新鲜性D、时效性我的答案:C3判断题旅游资源具有可创造性;我的答案:√中国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1单选题以下不是旅游资源的分类方法;A、旅游资源的基本属性法B、旅游资源的吸引级别分类法C、旅游资源的创造D、旅游资源的限度法我的答案:C2单选题以下不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特征;A、地域的固定性B、重复的利用性C、追求艺术性D、开发成本的节俭性我的答案:D3判断题索菲亚教堂是哈尔滨地标性的建筑; 我的答案:√中国旅游资源的有效保护1单选题对已破坏的旅游资源应当进行;A、重建B、修复C、废弃D、选项A和选项B我的答案:D2单选题发展旅游资源的前提条件是;A、旅游商业配套B、旅游交通C、旅游餐饮D、旅游住宿我的答案:B3判断题民俗文化旅游的意义与价值在于体验异文化的情调;我的答案:√4判断题只要有旅游资源,无需对其进行论证便可开发;我的答案:×上海的历史沿革1单选题20世纪20年代后期到30年代初一度成为远东闻名的经济中心;A、南京B、上海C、广州D、北京我的答案:B2判断题上海的地缘特征可概括为襟江带海;我的答案:√3判断题“上海”的名字源于大海;我的答案:×移民与多元文化融合1单选题不是上海的传统建筑;A、教堂B、寺庙C、东方明珠D、道关我的答案:C2单选题以后上海在短短三年内着实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A、民国成立B、改革开放C、二十一世纪D、新中国成立我的答案:D3判断题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的经济呈现出畸形的发展;我的答案:√百年老店与上海市商文化1单选题在上海的发展历史上,原本在的商业贸易移到了上海镇后上海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前提条件A、青浦镇B、青龙镇C、安亭镇D、南翔镇我的答案:B2判断题上海各行各业的商业性质的会馆建立于开埠之前;我的答案:√风云际会与市民文化1单选题上海的优势集中在;A、海港B、市中心C、郊区D、周边城市我的答案:A2单选题开埠后,上海逐渐取代了的地位成为国内最大的进出口贸易港;A、青岛B、武汉C、广州D、重庆我的答案:C3判断题上海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混合城市;我的答案:×现代都市与新民俗文化的建构1单选题下列选项中,是对上海这个区域整体人群文化心理素质的精辟概括;A、淳朴厚道B、精明之至C、洋溢热情D、冷酷之及我的答案:B2单选题在上海民俗文化的发展中上海人的决定了其在管理公共事务时井然有序;A、信仰B、个人素质C、理性精神D、人生价值观我的答案:C3单选题事物的对上海人说永远是第一位的;A、收藏价值B、外观价值C、答案都正确D、实用价值我的答案:D4判断题上海最早的有轨电车出现于1908年;我的答案:√城市化进程中的学科重点转移1单选题2006年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A、北京B、天津C、广州D、上海我的答案:D2判断题根据世界上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人类社会是在向城乡结合社会发展; 我的答案:×3判断题有人群的地方就会产生民俗;我的答案:√都市民俗学urban folklore1单选题北京的文化产业实质上与上海的相同;A、民俗产业B、创业产业C、创意产业D、创新产业我的答案:C2单选题民俗的特点是;A、物质生活B、精神生活C、现代与传统结合的生活D、选项A和选项B我的答案:D3判断题有市民阶层就会有满足市民群体的城市民俗; 我的答案:√民俗文化学1单选题城市民族文化现象的理论的概括来源于;A、调查研究B、传说C、书本资料D、想象我的答案:A2单选题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的文化中心是A、北京B、南京C、西安D、上海我的答案:D3判断题知识系统是由人类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人际关系形成; 我的答案:√亟待保护的成熟民俗资源1单选题对城市文化资源的保护可通过进行;A、研究性保护B、组织性保护C、租借性保护D、以上答案都正确我的答案:D2单选题从民俗文化角度来讲,上海市地标性的建筑是;A、东方明珠B、静安寺C、城隍庙D、龙华庙我的答案:C3判断题上海的人文文化特色是小心谨慎;我的答案:√4判断题民间工艺文化与口承文化资源不属于上海市城市文化保护的对象; 我的答案:×古镇与传统民俗1判断题新市镇与周围农村的发展没有直接的关系;我的答案:×2判断题新市镇是指农村和城市的结合部; 我的答案:√新市镇与新民俗1单选题上海四座历史文化名镇不包含;A、嘉定镇B、松江镇C、南翔镇D、陆家嘴镇我的答案:D2单选题中国科举制度博物馆位于内;A、文庙B、孔庙C、静安寺D、城隍庙我的答案:A3判断题小镇的风情和人文精神具有可复制性;我的答案:×4判断题民俗资源具有天然的地域性并且是可再生资源; 我的答案:√上海古镇——嘉定、松江、南翔、朱家角1单选题市镇个性化的重要的因素不包括;A、建筑B、历史C、民俗D、文化我的答案:A2单选题是明清时期江南着名的经济文化重镇;A、罗店古镇B、安亭镇C、七宝古镇D、朱家角古镇我的答案:A3判断题一个市镇的形象就是其景观;我的答案:×江南古镇开发与保护1单选题诗意的田园风光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与破坏始于;A、乡村城镇化B、二十世纪八十年代C、文革时期D、新中国成立我的答案:B2单选题江南古镇建筑物的特色是;A、高大雄伟B、土楼居多C、粉墙黛瓦D、外表破旧我的答案:C判断题城镇化过程中的拆桥、拓街、填河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我的答案:×旅游开发与资源保护1单选题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古镇旅游业遇到的问题之一是;A、古镇环境遭到破坏B、古镇商业不景气C、古镇旅客不足D、古镇配套设施落后我的答案:A2判断题不同的古镇旅游业通常有不同特色的旅游内容;我的答案:×3判断题古镇水乡的开发对象常常适合一日游;我的答案:√民俗的文化附加值判断题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即是维持旅游资源原本的样子而无需融合现代的元素; 我的答案:×2判断题在现代化设施的影响下水乡古镇渐渐失去了水乡田园的景象;我的答案:√何谓节日资源1单选题农历中望月是指农历每月的;A、初一B、三十C、十五D、二十五我的答案:C2判断题节日在对民众施以文化和影响的功能上等同于宣传;我的答案:×3判断题节日是最能体现民俗文化的时节;我的答案:√中国节日的分期和发展1单选题中国人对祖先的崇拜是在对崇拜的基础上产生的;A、大自然B、鬼神C、图腾D、宇宙我的答案:B2单选题俗称的三个“鬼节”中不包括;A、端午节B、清明节C、中元节D、寒衣节我的答案:A3单选题中国节日的萌芽期发生在;A、汉代B、魏晋南北朝C、先秦以前D、唐宋时期我的答案:C节的文化蕴含——以清明为例1单选题从上海的发展历史来看,上海的几度兴衰每次都同的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A、历史政治B、传统文化C、民俗文化D、商业贸易我的答案:D2单选题我国传统的清明节是融合历史上的而形成的一个节日;A、中元节B、寒食节C、上元节D、下元节我的答案:B3判断题清明节的意义在于寻根追源;我的答案:√神话的特点——神圣性和世俗性1单选题神话中的主人公一般都是;A、神B、人C、动物D、植物我的答案:A2单选题在基督教赶走异己思想的时候神话得到了;A、物理学的解释B、神学的解释C、天文学的解释D、历史的解释我的答案:B3神话的创造者利用民众的愚昧和无知创造出了神话,并且企图用神话来控制民众的思想;我的答案:√4判断题神话是独立存在的,和民间的礼仪、信仰等没有关系;我的答案:×迷信的类型和特点已完成1单选题台湾风水师认为风水学是一门似是而非的;A、客观事实B、主观想象C、违心的哲学D、唯物的哲学我的答案:C2单选题在当今的祭祀民俗发展中,以下不是祭品市场的“三大件”代表;A、高尔夫球场证B、国际护照C、信用卡我的答案:D3单选题易门六经属于;A、社会学B、哲学C、政治学D、历史学我的答案:B4判断题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虽然获得了发展,但中国人在人文精神方面却呈现出倒退的现象;我的答案:√勒索与迷信1单选题巫术是指企图用来控制事情;A、超自然的力量B、假想的力量C、迷信的力量D、现实的力量我的答案:A2单选题易学中的“易”是指;A、一个人的名字B、难度C、容易D、变化或交换我的答案:D3判断题风水的含义具有唯一性;我的答案:√迷信的危害1单选题以下不属于迷信分类的范畴;A、征兆迷信B、模仿迷信C、转换迷信D、假想迷信我的答案:D2判断题在迷信里面乌鸦是灾难的象征;我的答案:√3判断题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讲迷信是一个贬义词;我的答案:×。

东北立春习俗

东北立春习俗

东北立春习俗【篇一:各节气风俗】1,元旦,吃饺子。

2,大寒北方吃饺子“小寒大寒无风自寒”。

小寒、大寒早上吃糯米饭驱寒是传统习俗。

3,立春立春亦称“打春”、“咬春”,又叫“报春”,咬春的吃春盘、春饼、春卷、咬萝卜习俗等。

下面小编就为您推荐15款有特色的春饼、春卷菜谱,希望您吃出吉祥,既饱了口福,也得了祝福,十全十美。

4,春节春卷,饺子蒸年糕新年必吃年糕,南北同风。

吃年糕以祝愿生活“年年高”。

必吃豆芽菜,因黄豆芽形似“如意”;每餐必食鱼头,但不能吃光,叫做“吃剩有鱼(余)”。

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日食品,究其原因有四个:一是按照古代的习俗,饺子是过年祭祀后食用的食品。

过年时,讲究守岁时包,辞岁时吃,即到子时吃,此时为两年之交、迎新辞旧的时刻,具有特殊意义,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预示新的一年里交上好运。

二是饺子形如元宝。

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

三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喜气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

5,元宵节,南方人吃汤圆,主要祈求全家团团圆圆。

北方人要吃元宵。

说到元宵,不少人以为汤圆就是元宵。

其实元宵和汤圆尽管在原料、外形上差别不大,实际是两种东西。

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制作工艺上。

做汤圆相对简单,一般是先将糯米粉用水调和成皮,然后将馅“包”好即成。

而元宵在制作上要繁琐得多:首先需将面和好,把凝固的馅切成小块,过一遍水后,再扔进盛满糯米面的笸箩内滚,一边滚一边洒水,直到馅料沾满糯米面滚成圆球方才大功告成。

6,二月二,吃猪蹄、头肉。

7,惊蛰,吃梨是北方的民间习俗。

农民在惊蛰日要吃梨,意为与害虫别离。

在山东的一些地区,农民在惊蛰日要在庭院之中生火炉烙煎饼,意为烟熏火燎整死了害虫。

8,春分,按照老北京的习俗,春分得吃驴打滚,以求避邪祈福。

驴打滚又叫豆面糕,豆面糕毫无疑问,以黄豆面为主要原料。

9,清明,清明吃鸡蛋,如同端午节吃粽子、中秋吃月饼一样重要,每到该日,此俗绝不可少。

民俗资源与旅游章节测试

民俗资源与旅游章节测试

何谓民俗文化(物态和非物态)已完成成绩:?分1【单选题】民俗不具有()的特点。

A、民族性B、政治性C、集体性D、地域性我的答案:B得分:?分2【判断题】民俗通过传媒来进行记载与传播,但是民俗的发展不受传媒的影响。

我的答案:×得分:?分3【判断题】“民间”和“风俗”构成了民俗。

我的答案:×都市民俗与旅游资源已完成成绩:?分1【单选题】匈牙利人于()将汽车第一次带到上海。

A、1905年B、1895年C、1890年D、1900年我的答案:A得分:?分2【单选题】民俗文化是一种文化现象,与()密切相关。

A、社会政治B、自然界C、社会群体D、人类社会生活我的答案:D得分:?分3【判断题】一国的基础文化是政治文化。

我的答案:×乡村民俗与旅游资源已完成成绩:?分1【单选题】乡村民俗物态旅游资源中不包含()。

A、自然风光B、古村落C、建筑风格D、乡间民居我的答案:C得分:?分2【单选题】从建筑风格上来讲,山西的()建筑比较多。

A、石塔B、钟楼C、大院D、四合院我的答案:C得分:?分3【判断题】都市民俗旅游资源包括物态的资源和非物态的资源。

我的答案:√得分:?分4【判断题】所有关于自然、人文、历史的东西都会被传承。

我的答案:×资源概念的新拓展已完成成绩:?分1【单选题】人力资源的本质是一种()。

A、劳动能力B、体力劳动C、智慧的表现D、脑力劳动我的答案:A得分:?分2【单选题】()是主导性的资源驱动力。

A、知识B、社会C、人力资源D、选项A和选项C我的答案:D得分:?分3【判断题】时效性和能动性是人力资源的两个特性。

我的答案:√得分:?分4【判断题】李光耀先生认为,分散化的需求被集中化的资源所满足时,系统就会奔溃。

我的答案:×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已完成成绩:?分1【单选题】资源可以通过()转化为财富。

A、社会生产B、生产力C、人类劳动D、生产资料我的答案:C得分:?分2【单选题】资源的范畴不包括()。

岭南文化知识

岭南文化知识

《岭南文化》知识学习要点第一讲:岭南文化的普泛性特征:1、区域原生,传统赓续——原生性2、面向海洋,放眼世界——开放性3、重商求利,实惠为上——重惠实在与求真务实4、善饮头啖汤,敢为天下先——积极进取与开拓精神5、自我反思,破旧创新——批判意识与改革精神6、多元融汇,气象开阔——兼容特性与现代意识(一)岭南地理环境与文化生成1、封闭而又开放:岭南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1)何谓岭南?五岭以南,又称岭外、岭海、岭表。

《史记·张耳传》:“秦南有五岭之戍。

”站在不同的地理位置来看岭南:从中原地区看,称为岭外;从珠江三角洲看,又可称为领表。

九州之外的岭南:1、《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始》曰:“何谓九州?河、汉之间为豫州,周也。

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

河、济之间为兖州,卫也。

东方为青州,齐也。

泗上为徐州,鲁也。

东南为扬州,越也。

南方为荆州,楚也。

西方为雍州,秦也。

北方为幽州,燕也。

”2、位于传统模式之外,特力独行,渐进发展。

岭南山海地貌结构:北部——山地:古文化蕴育于石灰岩溶洞;文化屏蔽效应中部——三角洲平原:岭南文化演进的良好舞台(优越农业生态环境、肥沃土壤、动态推进下的土地增生)南部——广阔南海:对外交流的便利 海上丝路;开拓精神第二讲:文化板块与岭南文化的特性(一)海洋文化质地与早期岭南文化特征:1、原生性——早期的岭南文化植根于岭南地域,被枕南岭,面向南海,有其独特的海洋文化外向发展的特征和序列。

2、独立性——早期的岭南文化由于地域的关系,使其远离中原的连年战火,保持了其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和独立性。

3、滞后性——与同期的北方中原文化相比,岭南是个交通不便之地,文化信息的交流活动相对较少,使得岭南文化有较为明显的发展滞后性。

4、差异性——早期岭南文化有别于中原文化,就算在其内部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

(二)中国文化的三大板块与岭南文化:1、中国文化三大板块:农耕文化区、草原文化区、海洋文化区(含吴越文化、闽台文化和岭南文化)2、海洋文化的基本要素:A)舟楫之便带来的商业文明;B)开垦与移民:具有包容性的移民族群结构。

民俗作文300字八篇

民俗作文300字八篇

民俗作文300字民俗作文300字八篇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

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民俗作文300字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春节是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因此,春节的习俗也多种多样。

因为相传年兽怕红色,怕火光和响声,所以人们便有了放鞭炮的习俗。

除夕夜,吃完年夜饭,妈妈对我说:“想不想去放鞭炮啊?这次你来点鞭炮好不好?”,我满口答应,过年放鞭炮可是最令我兴奋的事。

可是让我自己来点,还是把我吓坏了,因为,看大人点我都觉得怕,老是躲得远远的。

不过,我还是鼓起勇气对自己说,试一试吧。

找个空地放好鞭炮后,我手拿着打火机,颤颤巍巍地走了过去,哆哆嗦嗦地打起了火,点着导火线,一听到哧哧的声音,我撒腿就跑,跑得比兔子还快,听到一声震耳的爆竹声响,我回头看到自己点燃的烟火鞭炮,冲上天空,变成美丽的花朵,红的、绿的、五彩缤纷的,我欢快地活蹦乱跳。

放鞭炮是已经传承了几千年的习俗了,“爆竹声中一岁除”,蕴含着文化的元素,喜庆的色彩,不过为了保护我们的环境,我们还是要少放点鞭炮哦!这个国庆节,虽然没有去外地旅游,但是我阅读了本书《中华五千年民俗》。

书中详细记载了中华五千年来封建社会中的各行各业的各种习惯,如节日节气、婚丧礼仪、服饰打扮的由来,让我受益匪浅。

何谓民俗?民俗即民间的风俗,指国家民族中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它可能有迷信成分,也许没有科学根据;但是一直流传至今,这样它必然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流传了几千年,那就形成了一种文化、风俗。

那它就值得人们去了解、学习,并尊敬它。

通过阅读,使我对祖国民俗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于以前一些“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民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让我更加热爱祖国的的文化,也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我越读越爱不释手,竟然一下全部读完。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1.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2.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区。

3.功能文化区:是改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4.乡土文化区: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在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

5.扩展扩散:是指谋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越来越大。

6.接触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

7.等级扩散:是指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存在等级现象。

8.刺激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受某种原因而无法在另一地存在,不得不将原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的改变。

9.迁移扩散:某种文化下的人或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时,会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

10.文化整合: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协调。

11.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过渡。

12.人口容量:即人口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可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

13.地理人种: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有一定影响,导致地理区范围内的人群具有一定共性。

14.民俗: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

15.观光农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型产业。

16.城市: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点,是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地。

17.城市化:以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

民俗资源和旅游章节测试

民俗资源和旅游章节测试

何谓民俗文化(物态和非物态)已完成成绩:66.6分1【单选题】民俗不具有()的特点。

∙A、民族性∙B、政治性∙C、集体性∙D、地域性我的答案:B得分:33.3分2【判断题】民俗通过传媒来进行记载与传播,但是民俗的发展不受传媒的影响。

我的答案:×得分:33.3分3【判断题】“民间”和“风俗”构成了民俗。

我的答案:×都市民俗与旅游资源已完成成绩:100.0分1【单选题】匈牙利人于()将汽车第一次带到上海。

∙A、1905年∙B、1895年∙C、1890年∙D、1900年我的答案:A得分:33.3分2【单选题】民俗文化是一种文化现象,与()密切相关。

∙A、社会政治∙B、自然界∙C、社会群体∙D、人类社会生活我的答案:D得分:33.3分3【判断题】一国的基础文化是政治文化。

我的答案:×乡村民俗与旅游资源已完成成绩:100.0分1【单选题】乡村民俗物态旅游资源中不包含()。

∙A、自然风光∙B、古村落∙C、建筑风格∙D、乡间民居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2【单选题】从建筑风格上来讲,山西的()建筑比较多。

∙A、石塔∙B、钟楼∙C、大院∙D、四合院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3【判断题】都市民俗旅游资源包括物态的资源和非物态的资源。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4【判断题】所有关于自然、人文、历史的东西都会被传承。

我的答案:×资源概念的新拓展已完成成绩:100.0分1【单选题】人力资源的本质是一种()。

∙A、劳动能力∙B、体力劳动∙C、智慧的表现∙D、脑力劳动我的答案:A得分:25.0分2【单选题】()是主导性的资源驱动力。

知识∙B、社会∙C、人力资源∙D、选项A和选项C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3【判断题】时效性和能动性是人力资源的两个特性。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4【判断题】李光耀先生认为,分散化的需求被集中化的资源所满足时,系统就会奔溃。

我的答案:×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已完成成绩:100.0分1【单选题】资源可以通过()转化为财富。

民俗资源与旅游章节测试

民俗资源与旅游章节测试

何谓民俗文化(物态和非物态)已完成成绩:?分1【单选题】民俗不具有()的特点。

A、B、C、D、我的答案:B得分:分2【判断题】民俗通过传媒来进行记载与传播,但是民俗的发展不受传媒的影响。

我的答案:×得分:分3【判断题】“民间”和“风俗”构成了民俗。

我的答案:×都市民俗与旅游资源已完成成绩:分1【单选题】匈牙利人于()将汽车第一次带到上海。

A、B、C、D、我的答案:A得分:分2【单选题】民俗文化是一种文化现象,与()密切相关。

A、B、C、D、我的答案:D得分:分3【判断题】一国的基础文化是政治文化。

我的答案:×乡村民俗与旅游资源已完成成绩:分1【单选题】乡村民俗物态旅游资源中不包含()。

A、B、C、D、我的答案:C得分:分2【单选题】从建筑风格上来讲,山西的()建筑比较多。

A、B、C、D、我的答案:C得分:分3【判断题】都市民俗旅游资源包括物态的资源和非物态的资源。

我的答案:√得分:分【判断题】所有关于自然、人文、历史的东西都会被传承。

我的答案:×资源概念的新拓展已完成成绩:分1【单选题】人力资源的本质是一种()。

A、B、C、D、我的答案:A得分:分2【单选题】()是主导性的资源驱动力。

A、B、C、D、我的答案:D得分:分3【判断题】时效性和能动性是人力资源的两个特性。

我的答案:√得分:分4【判断题】李光耀先生认为,分散化的需求被集中化的资源所满足时,系统就会奔溃。

我的答案:×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已完成成绩:分【单选题】资源可以通过()转化为财富。

A、B、C、D、我的答案:C得分:分2【单选题】资源的范畴不包括()。

A、B、C、D、我的答案:D得分:分3【判断题】各种资源的利用率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不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变化的。

我的答案:×得分:分4【判断题】大部分资源都是现实的资源。

我的答案:√创意民俗旅游资源已完成成绩:分1【单选题】以下哪项不属于创意与民俗旅游资源转化的要点()A、B、C、D、我的答案:C得分:分2【多选题】创意与民俗旅游资源转化要点中的“三观”包括()A、B、C、D、我的答案:ABC得分:分3【判断题】场所精神指客观物理环境与人的主观意识系统相互交流而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过程,以及对这种体验到的情感状态的一种描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何谓民俗?婚丧嫁娶?传统节日?迷信陋习?民族歌舞?一、民俗是一种生存方式“有四相即是众生,无四相即为佛也。

”生活相也就是生活的样子,一种生活的方式,不是我们所想像的古老的,古老的只是一个面,关键是它是活的,活态的生活相。

它在生活层面表现为生活的习惯和生活的技艺。

二、民俗是一种文化模式从文化的层面看,民俗是什么?民俗是一种文化的模式。

所谓模式,是一种样式,它概括了某种日常生活的规范或范式。

民俗作为一种文化模式,作为一个国家种族的管理手段在历史上是很多的。

许多民俗在文化层面都体现着本民族的文化模式。

这些民俗的样式,一般没有文字规定,往往象风一样流动。

鱿鱼炒鸡片---游龙戏凤;鸡蛇同烧---龙凤呈祥;虾仁炒鸡蛋---花好月圆;黄瓜炒鸡肝鸭肉---苦凤怜鸾;菠菜炒番茄---翠柳啼红;鸡汤炖雀肉---鸠集凤池;黄花菜焖全菇---美女簪花公鸡与母鸡同盘---鸾凤和鸣;鹅掌炖白蘑菇---雪泥鸿爪三、民俗是民族思想文化的源头哲学的层面,民俗就是一个族群独特的,特有的,思想文化的起点和思考的原型。

民俗追根溯源是什么?就是一个民族思想文化的源头。

这个原点都在我们身边,我们只是往往没有意识到,没有解密。

民俗归根到底是什么?民俗归根到底是“人俗”,是社会民众中的传承性的生活文化。

如果说我们一个人有生物的生命,那么我们也有文化的生命。

人是生物生命和文化生命的双重复合体。

如果生命的基因是DNA,那么文化的基因就是——从哲学理念上的民俗。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包括:㈠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㈡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㈢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㈣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㈤传统体育和游艺;㈥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2001);古琴(2003);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2005);蒙古族长调民歌花儿;柯尔克孜族玛纳斯史诗;妈祖信仰;蒙古族呼麦;福建南音;热贡艺术;中国传统蚕桑丝织技艺藏戏;浙江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宣纸传统制作技法;西安鼓乐;越剧;中医针灸(2010);京剧篆刻(2009);雕版印刷技艺;书法;剪纸;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南京云锦织造技艺;端午节;朝鲜族农乐舞;格萨尔史诗;侗族大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羌年(2009);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麦西来普(2010);帆船水密舱壁制作;木版活字印刷术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一、民俗的定义广义的概念民俗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以城乡民间生活为研究对象的;就民族而言,既研究文明民族的民间生活,也研究后进民族的民间生活。

狭义的概念一是认为民俗是文化遗留物,是一个已发展到较高文化阶段的民族中所残存的原始观念与习俗的遗留物;二是认为民俗是精神文化;三是民俗为民间文学;四是认为民俗为传统文化民俗是在民众中传承的社会文化传统,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被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这种社会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民俗事象的种类物质民俗——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

社会民俗——称制度民俗,它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社会关系的惯例,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精神民俗——指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的过程中形成的集体心理习惯。

语言民俗——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包括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江湖黑话男子——江湖术语叫“孙食”媳妇——江沏术语叫“果食”喝酒——江湖术语叫“抿山”吃饭——江湖术语叫“安根”一——江湖黑话叫“柳”二——江湖黑话叫“月”三——江湖黑话叫“汪”四—一江湖黑话叫“载”五——江湖黑话叫“中”六——江湖黑话叫“申”七——江湖黑话叫“行”八——江湖黑话叫“掌”九——江湖黑话叫“爱”十——江湖黑话叫“句”东——江湖术语叫“倒”南——江湖术语叫“阳”西——江湖术语叫“切”北——江湖术语叫“密”说书的——江湖术语叫“团柴的”算卦的——江湖术语叫“做金点的”刘——江湖术语叫“顺水万”王——江湖术语叫“虎头万”李——江湖术语叫“一脚门万”白——江湖术语叫“雪花万”第二节民俗的基本特征一集体性是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所体现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民俗在刚刚形成时结构和内容往往比较简单,而在以后的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则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丰满,这正是集体再加工的结果。

集体性体现了民俗文化的整体意识,也决定了民俗的价值取向,这是民俗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二传承性和扩布性传承性,指民俗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

扩布性,指民俗文化在空间伸展上的蔓延性。

民俗文化的传承,是由它的功能决定的。

这种功能系统体现着教化的职能,传承只不过是一种形式和手段。

民俗文化的横向扩布包含着对异民族民俗文化价值取向的判断、吸收(或拒绝)、消化和加工。

正常的扩布;非正常的扩布三稳定性与变异性稳定性是指民俗一旦产生,就会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及生活方式长期相对的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一般来说取决于经济基础和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变异性是指在民俗传承和扩布过程中引起的自发和渐进的变化。

中国傩园民俗发生变异的原因——社会环境①外来文化的影响②国际间的文化交流运用——移风易俗身着凤冠霞帔的新娘三十年代东北农村中西合璧式的婚礼二十年代天津基督教青年会的集体婚礼三四十年代北京旧官僚家庭的西式婚礼四地域性地域性是指民俗在空间上显示出来的地理特征和乡土气息。

产生地域性的原因:①自然环境-封闭的自然环境②社会环境-宗教环境、语言环境、文化环境等第三节民俗的社会功能一教化功能,是指民俗在个人行为过程中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规范功能,指民俗对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和控制作用。

三娱乐功能,是指民俗能对社会成员心理产生愉快的调剂作用。

四审美功能,是指民俗能对社会成员心理产生悦耳悦目和悦神悦意的审美作用。

五维系功能,是指民俗统一人们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成员保持向心力和凝聚力。

第四节民俗的发生一、征服自然发展生产的需要中国民俗是在自己固有的客观环境、生活状况以及赖以生存的首要的物质生产活动中,逐步形成的。

⑴生存的基本前提:衣食;⑵人类最初的民居:巢居、穴居等。

拉斯科洞壁画二、种族繁衍发展自身的要求滋生中国民俗的又一个客观基础是人自身的生产。

三、民众群体心理的认同一个民俗事象的最终形成,总是有同一实践的反复剌激,在一群人的心底里留下了同一个感受,即“共同感”,或“我们感”。

再在此相同的感受与实践反复的双向交融中,形成一定的表现程式,沉淀折射文化状的混浊的意识团,民俗便正式诞生了。

1、中国崇红习俗2、龙的崇拜信仰习俗的形成中西龙的比较西——邪恶、凶狠;中——祥瑞、尊贵与龙相关的节日习俗龙抬头节——时值惊蛰、春分时节,民俗认为蛰伏一冬的龙在这一天正抬头活动,以后的雨水也就多起来了。

由于中国北方多旱少雨,将引入家中,图的是风调雨顺,于是也就产生了“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端午节——赛龙舟是端午节的重要内容,古时皇家龙舟的制作极为奢华,头、尾、鳞皆雕镂金饰,舟上建层楼台观,槛曲安设御座,两舷各三桨,气势雄伟,金碧辉煌。

四、统治阶级思想的渗透与衍化中国历代统治阶级统治思想的力量对中国民俗的产生和发展也有着一定影响,常常是起到一种有效的催化剂作用,有时甚至充任导火索。

清明节寒食节寒食节又称为禁火节,寒食节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做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第二章物质生产民俗物质生产民俗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地域性;季节性;功能性;科学性第一节农业民俗一.中国两大农耕系统及其耕作民俗所谓“刀耕火种”,就是指在秋季将荒山荒地的大树砍倒,待来年春暖花开,冰雪消融后,再放火烧荒。

这样既温暖了地气,增强了地力,同时也消灭了荒山荒地间的虫卵。

——旱作农业所谓的“火耕水耨”就是把地里前一年留下的枯草用火烧掉,然后把水稻直播田中,待禾苗长到七八寸时,再割除杂草,灌水灭绝,这种方法历史上一直沿用。

——稻作农业基诺族妇女在刀耕火种二、农业民俗的传承方式主要是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的农谚是人类生产经验与生活经验的科学总结“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四伏种荞麦”反映的是农耕与农时的关系;“深耪棉花浅耪瓜,不深不浅耪芝麻”,讲的是各种农活与生产技术之间的关系三、农业生产民俗的传承内容(一)信仰传承土地有灵的观念土地神-- “社神”、“社公”;汉代土地神的世俗化-土地娶妻;“社”-祭土地的组织;“社火”-社的传统祭仪龙王信仰始于唐,兴于宋,至明清达到高潮布雨集团——龙王兄弟五个、风伯、雨师、雷公、电母四位辅助神灵布雨活动的管理层面--玉皇大帝与龙母;布雨活动的督察层面--雨官、四眼天师、四值功曹(二)祭神习俗祭天;祭地;祭雨神(三)节气习俗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立春,24个节气之首,每年2月4日或5日打春牛咬春农谚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

人勤地不懒,秋后粮仓满。

雨水,在2月19日或20日;表示天渐回暖,雨量增多。

拉保保回娘屋农谚:麦子洗洗脸,一垄添一碗。

种地别夸嘴,全凭肥和水。

惊蛰,一般在每年3月4日~7日。

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

农谚: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春分,在3月20日或21日;表示春季中间,昼夜等长。

春分竖蛋农谚:春分麦起身,肥水要紧跟清明,在4月4日或5日;表示天气晴朗温暖,草木返青。

家家蒸清明果互赠、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寒食节(介子推)谷雨,在4月20日或21日;表示降水明显增多,有利谷物生长。

谷雨传说农谚:谷雨前,好种棉。

林木果园早喷药,花儿过密酌情剪立夏,在5月5日或6日;表示夏季开始。

立夏称人斗蛋游戏农谚:小猪要动大猪静,放羊满天星为佳。

玉米花生继续种,红麻黄姜和芝麻。

小满,在5月21日或22日;表示麦类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农谚:麦黄不喜风,有风减收成。

小满麦渐黄,夏至稻花香。

芒种,在6月5日或6日;表示夏收(麦类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大忙季节。

农谚:芒种忙,麦上场。

夏至,在6月21日或22日;表示炎热将至,该日昼最长,夜最短。

是我国最早的节日,清代之前的夏至日全国放假一天,回家与亲人团聚畅饮。

农谚:嬉,要嬉夏至日;困,要困冬至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