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心中的厚重-《把栏杆拍遍》《觅渡》读后感1800字

合集下载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读完《把栏杆拍遍》这本书,心里像是被什么重重地撞了一下,久久不能平静。

作者梁衡用他那独特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让我仿佛穿越时空,与那些伟人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

其中,最让我感慨万千的是辛弃疾。

在以往的印象中,辛弃疾是一位豪迈奔放的词人,他的词总是充满了壮志豪情和爱国热忱。

但通过这本书,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辛弃疾。

他本是一个胸怀大志、英勇善战的武将,一心想要收复失地,为国效力。

然而,命运却跟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

他在仕途上屡屡受挫,被朝廷闲置,空有一腔热血却无处挥洒。

他的一生,就像是一匹被束缚住的千里马,只能在无奈和悲愤中嘶鸣。

我仿佛看到了那个年轻的辛弃疾,他身佩长剑,英姿飒爽,率领着千军万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

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坚定和无畏,心中燃烧着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敌人的仇恨。

那时候的他,一定以为自己可以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勇气,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可是,现实是残酷的。

他不断地受到排挤和打压,被调任到一些无关紧要的地方任职。

他的雄心壮志被一点点消磨,他的悲愤和无奈却与日俱增。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读着他的这首《破阵子》,我能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痛苦和不甘。

在醉意朦胧中,他还不忘挑灯看剑,还在怀念着那曾经的战场和那热血沸腾的岁月。

可如今,他只能在梦中回到那熟悉的地方,听着那嘹亮的号角声,看着那威武的军队。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他把那锋利的吴钩看了又看,把栏杆拍了又拍,心中的愁苦和郁闷无人能懂。

他登上高楼,望着那破碎的山河,心中充满了忧虑和悲愤。

可又有谁能理解他的心情呢?他的一腔爱国之情,只能化作一声声无奈的叹息。

想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一些经历。

那时候,我也有着自己的梦想和追求,想要在某个领域做出一番成绩。

我努力学习,积极进取,可总是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把栏杆拍遍>读后感》读罢《把栏杆拍遍》,我仿佛跟随作者的笔触,穿越历史的长河,与一位位伟人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

书中那些鲜活的人物形象,如同璀璨的星辰,在我的心头闪耀。

作者梁衡用他那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

他们不再是史书上冰冷的名字和枯燥的事迹,而是充满了喜怒哀乐、壮志豪情的鲜活生命。

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当属辛弃疾。

辛弃疾,这位南宋的爱国词人,一生都怀着恢复中原的壮志,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

梁衡先生通过对辛弃疾诗词的深入解读,以及对他人生经历的详细描述,让我看到了一个立体而丰满的辛弃疾。

辛弃疾出生在金人占领的北方,从小就目睹了同胞们所遭受的苦难,心中埋下了抗金复国的种子。

他二十一岁就拉起了一支两千人的义军,加入了耿京的队伍。

在义军中,他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不仅能冲锋陷阵,还能出谋划策。

然而,就在他奉耿京之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时,耿京却被叛徒所杀。

辛弃疾得知这一消息后,率领五十多人,冲入数万人的敌营,生擒叛徒,然后将其押解回南宋朝廷处决。

这一壮举,让他名震朝野,也让我对他的英勇无畏佩服得五体投地。

但回到南宋之后,辛弃疾的命运却急转直下。

他满怀热情地向朝廷进献抗金策略,却始终得不到重用。

他被派到地方担任一些无关紧要的官职,这对于一心想要收复失地的辛弃疾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打击。

可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在地方任职期间,他积极整顿吏治,兴修水利,关注民生。

他所到之处,百姓都能安居乐业。

但他的心中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他的诗词中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自己壮志未酬的悲愤。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读着这样的词句,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深夜里,辛弃疾醉眼朦胧地挑起油灯,端详着手中的宝剑,思绪不由自主地回到了那金戈铁马的战场。

他幻想着自己在营帐中,将大块的烤肉分给麾下的将士们,耳边回荡着激昂的塞外乐声,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着军队。

把栏杆拍遍的读后感

把栏杆拍遍的读后感

把栏杆拍遍的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把栏杆拍遍的读后感(一)梁衡先生的《把栏杆拍遍》,她曾经说梁先生的散文集一定要看一下,一定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但由于当时没有太多的时间,到了大学的时候才有了空余的时间来看一下,看过之后有了很多的感想。

梁先生说过看一篇文章,应该注意里面的知识和思想内容以及审美,我们看一本书,虽然不是上政治课,但其中的思想也将会影响我们的一生,会构成我们认识社会、人生的参照系。

从中我感觉当我们看一本书时,要学会审视其中的内涵,不要一味的接受,要学会批判的接受,要去其糟粕,学其精华,这样才算真正的读一本书。

这些使我认识到了读书的真正的意图和方法。

原来我读书就只是看一下,不会走太多的内心,只是名符其实的读一下,亦或是感慨一时,不会太深入内心。

虽然和梁先生讲的有点出入,但也相当于没读。

但这不禁使我想到现在的好多读者,他们读了一本书,情绪太过于投入其中,使得他们感觉自己就是其中的主角,从而被其中的情感或人生观所惑,对整个现实的世界都有了错误的认知,从而酿成了许多悲剧。

这就正如梁先生所说的不要一味的接受作者的观点或建造的文学世界,要学会批判的接受,学会审视。

这样才能真正的从书中汲取到营养,不算白读一本书,不正确的阅读只会适得其反。

梁先生在《晋祠》中写的古晋名胜晋祠,在文中他说晋祠的山美、树美、人美,使我对现今的另一非常热门的现象??旅游有了新的一些看法。

现在的人们很喜欢旅游,一到假期或者空闲的时候就会去旅游。

但现在的旅游我感觉更是一种形式,太多的人就只是到了名胜古迹去照个像留个影记个念,也有太多的人到了景区就一定要到最有名的地方去留影或去参观一下,不管有多累。

曾经读过一篇文章作者说“旅游最重要的是寻找美,享受大自然的美,放松心情,让灵魂得以升华,而不是只是一个任务,让旅游失去了其最根本的意义”。

对此我深感认同。

如今太多的已经不懂得发现美,只是麻木的去景点照相,留念,仿佛就是完成了一件任务似的。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_1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_1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把栏杆拍遍》读后感1梁衡写的人物散文,一向是很出众的,每一句描写和点评都仿佛直勾勾地写到读者心里。

古代文人墨客,近现代风流人物,每一篇__都有点悲壮的意味。

尤其是描写辛弃疾的散文《把栏杆拍遍》更是一部令人感叹的作品。

辛弃疾是一个带有悲剧色彩的人物:“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他是一名爱国诗人,能文能武,一身正气。

无奈不被朝廷赏识,“谁能懂得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是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呢?”晚年的他,已无沙场报国的机会,只得“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梁衡在__的最后也发出了感慨:“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

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

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

”在当今社会也有很多人自诩才华横溢,苦于不被赏识,就拿辛弃疾的“栏杆拍遍”来顾影自怜。

他们在颓废中浪费了青春和激情,最终一事无成。

我有一个同学,曾经非常喜欢写小说,投过好几次稿,都没有被采用。

如此遭受了几次挫折后就来向我倾诉:“太不公平了,为什么没有人欣赏我的__?为什么我的才华总是被埋没?”他的神情像一匹千里马找不到伯乐,眉宇间透露着一丝丝悲愤,好像全世界都对不起他。

我哑然失笑,尝试着开导他:“你不必太灰心,只要做好自己就行了。

”他并没有继续自己的“事业”,一旦有人对他提到文学写作的事情,他就摇摇头自怨自艾,却再也没有动过笔。

在我们身边,这样的人还有很多。

总是把责任推脱给别人,从来都没有为自己的梦想不屈不挠地努力过。

这和满腔热血的辛弃疾有很大的差别:辛弃疾从小就明确了一生的目标,期间遭遇过挫折,但从没有放弃,纵然怀才不遇,仍然成为一代著名词人。

梁衡也在__末尾提到:“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

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

”我们还年轻,还有很多好的机会等待我们争取。

早早的放弃自己,大好青春仅仅用来把“栏杆拍遍”,倒不如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朝着自己的梦想前行。

2023年梁衡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2023年梁衡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2023年梁衡把栏杆拍遍读后感大全2023年梁衡把栏杆拍遍读后感大全篇一这本书可以说是我看得最久的一本书,可能是由于书中收纳的是许多个没有关联的故事,也可能是由于这种散文式的文章不是很能引起高度的阅读感。

但是,我这个人有一个特点,无论是书籍还是电视,既然开头了,肯定要把它看完。

所以,趁暑假出去旅游的时候,在动车上看完了这本书。

一开头,不是很理解“把栏杆拍遍”是什么意思,后来才知道这是其中的一个篇文章,被收进学校的课本。

梁衡的许多文章都被录入学校课本,甚至许多领导因他写的《晋祠》让这个景点著名遐迩而邀请他去旅游、写文章。

或许是真的,我们熟悉“双龙洞”、“三味书屋”、“桂林”等等。

本书分四个单元,第一单元“阅读伟人”、其次单元“感悟生命”、第三单元“享受自然”、第四单元“行走人生”。

万千感慨万千愁,一路风雨一路歌。

翻开梁衡的散文集《把栏杆拍遍》。

第一篇就是《把栏杆拍遍》,取自辛弃疾的《水龙吟》:“……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就是这篇文章,让我重新熟悉了“人中之杰,词中之龙”的辛弃疾,开头了解这位马背上的大词人。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那是怎样一种场面?杀声震天,鼓声激荡,刀枪剑戟,金戈铁马……我仿佛回到了那个旌旗蔽日、尘沙飞扬的战斗年月。

敌阵前的他如展翅高飞、搏击长空的雄鹰,怀揣着无比坚决的抱负,在刀光剑影中奋勇嘶杀的酣畅情景……然而,天不遂人愿,如今的他却空有一身力,空有一腔声,空有一颗爱国心,又能向何处使呢?唯有痛拍栏杆,才能发泄心中的抑郁和愤懑。

“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

”这是作家梁衡对辛弃疾的评价,也是辛弃疾一生的鲜亮写照。

梁衡以八首辛词,勾画出了辛弃疾的一生经受。

以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一位以行伍出身,以武起事,以文而终的不同寻常的史上第一人。

从“沙场秋点兵”到“天凉好个秋”,辛弃疾只能借助笔走龙蛇,泪洒宣纸,蘸着血和泪涂抹成一首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辛词。

把栏杆拍遍读书心得

把栏杆拍遍读书心得

把栏杆拍遍读书心得
《把栏杆拍遍》是一本关于旅行和摄影的书籍,作者通过自己
的亲身经历和摄影作品,向读者展示了他眼中的世界。

在阅读这本
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不仅对旅行和摄影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也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

首先,作者通过自己的旅行经历,告诉我们旅行不仅仅是为了
看风景,更是为了体验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他在书中描述了自
己在各个国家的所见所闻,让我感受到了世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通过他的文字,我仿佛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异国风情,这让我对
旅行充满了向往和期待。

其次,作者的摄影作品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通过镜头
捕捉到了许多令人震撼的画面,让我对摄影有了新的认识。

他的作
品不仅仅是美丽的风景照,更是通过镜头展现出了人们的生活状态
和情感。

这让我明白了摄影的力量,它可以让我们看到不同的世界,感受到不同的情感。

最后,通过这本书,我也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

作者在书中多
次提到了“用心去发现”的重要性,他告诉我们要用心去感受生活
中的美好,用心去发现身边的美丽。

这让我明白了生活中的美好并不一定需要远行才能找到,它可能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

总的来说,《把栏杆拍遍》是一本充满了感动和启发的书籍,它让我对旅行、摄影和生活都有了新的认识。

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会更加用心去感受生活,用镜头去记录美好,用脚步去探索世界。

感谢作者给予了我这样的启发和感动。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读完《把栏杆拍遍》这本书,心里像是被什么东西重重地敲了一下,久久不能平静。

这本书里,作者梁衡用他那细腻而又充满力量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

他们不再是史书上冰冷的名字和干巴巴的事迹,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挣扎的真实的人。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当属辛弃疾。

以前对于辛弃疾的了解,仅仅停留在他是一位豪放派词人,能写出“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样豪迈的词句。

但读了这本书,我才真正走进了他的世界,看到了他波澜壮阔又充满遗憾的一生。

辛弃疾出生在金人占领的北方,从小就目睹了同胞所受的苦难,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他二十一岁就参加了抗金义军,带着五十多人袭击几万人的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

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智慧啊!想想我二十一岁的时候,还在大学里为了期末考试而焦头烂额,和辛弃疾相比,简直是云泥之别。

辛弃疾南归之后,本以为可以在南宋朝廷大展拳脚,实现自己的理想。

可没想到,南宋朝廷偏安一隅,对他的主战主张并不感兴趣。

他被派到地方担任一些无关紧要的官职,而且还频繁调动,这让他感到无比的苦闷和无奈。

他在湖南创建“飞虎军”,本是为了抵御金兵,却被人诬陷为“聚敛民财”。

他在江西赈灾,救百姓于水火,却被朝廷以“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的罪名弹劾。

他一次次地被起用,又一次次地被罢官,心中的悲愤可想而知。

然而,尽管遭受了这么多的挫折和打击,辛弃疾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

他把自己的一腔热血和满腹才华都倾注到了诗词创作中。

他的词,既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又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婉约;既有“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悲愤,又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闲适。

他的词,就像他的人生一样,丰富多彩,跌宕起伏。

我仿佛看到了那个独自登上高楼,把栏杆拍遍的辛弃疾。

他望着北方沦陷的故土,眼中满是泪水,心中满是悲愤。

他用力地拍打着栏杆,似乎想要把心中的郁闷和不甘都发泄出来。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读完《把栏杆拍遍》,一个词从我心底一涌而出:震撼。

“把栏杆拍遍”是一种怎样的焦灼、愤懑、失落、悲怆?古往今来,多少迁客骚人,往往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只能把栏杆拍遍,来宣泄心中的悲愤。

辛弃疾就是这样的人。

我仿佛看见辛弃疾在昏黄的古灯下,奋笔疾书,桌上是堆积如山的公文。

我仿佛听见他低声怒吼:“我堂堂七尺男儿,有何德何能,使我一事无成?”我仿佛看见他在沙场上驰骋,奋勇杀敌,却无奈朝廷的昏庸无能。

我仿佛看见他独坐空房,孤寂悲凉,把栏杆拍遍,却无人理解。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是何等的豪情!但又有谁知道,这豪情背后有多少辛酸多少无奈!“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又有多少辛酸与悲愤!辛弃疾的才气不仅表现在他的词章中,还表现在他对抗金战事的积极主张和力主抗战上。

他曾献《美芹十论》与宋孝宗,系统陈述了他对当时形势的看法以及关于抗金战争的见解。

虽然他积极投身到抗金的行列中,但最终却落得被免官归隐。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进,而他辛弃疾被载入史册,却是如此耀眼。

千百年后,我们回头看辛弃疾的一生,我们看到了一个英雄的悲哀与无奈。

他以文字为剑,拍遍栏杆,却始终抵挡不住历史的潮流。

他始终站在历史的大舞台上,而我们却看到了他背后的悲哀与无奈。

辛弃疾一生都在抗金,抗金,再抗金。

他始终不忘收复失地。

他的执着与坚定感染了无数人。

即使被闲置乡野,他也从未放弃。

他坚定不移的意志比他的词章更为耀眼夺目。

辛弃疾的词章是他内心世界的反映,是他生活时代的缩影。

他以文字为剑,拍遍栏杆,抒发自己的情感与悲愤。

他的一生都在抗金事业中奋斗,从未放弃。

他的执着与坚定感染了无数人。

读完《把栏杆拍遍》,我对辛弃疾有了更深的了解与认识。

他是一个英雄的悲哀与无奈的人。

他用文字为剑,拍遍栏杆,抒发自己的情感与悲愤。

他坚定不移的意志比他的词章更为耀眼夺目。

他是一个永远不会被历史遗忘的人。

“把栏杆拍遍”,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坚定不移的信念与执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营心中的厚重-《把栏杆拍遍》《觅渡》读后感1800

那时,我还在初三,中考前最紧张的时刻。

从语文教师所选篇目中做摘抄是雷打不动的规矩。

当我读到她选的梁衡先生的《把栏杆拍遍》时,我深深领会了什么叫做“震撼”。

读完之后,我不顾中考即将到来的紧迫,不顾渐渐划过晚12:00的时针,几乎把全文抄了一遍。

那篇文章正如长夜中的闪电,一下就劈进了我的心灵,从此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随着梁先生让每一字都能入木三分的文笔,我仿佛看见了辛弃疾痛痛快快打过几次仗杀过几次人的场景;看见辛弃疾厉兵秣马,整饬政务军务的场景;看见辛弃疾空负一腔热血报国无门,只能对古秦淮河痛拍栏杆的场景。

在我看了梁先生的文集之后,又多了李清照带着前半生所藏的金石四处漂泊如浮萍的场景,岳飞笔走龙蛇写诸葛亮前后《出师表》的场景,毛泽东在窑洞里挑着油灯著文的场景,周恩来的骨灰默默洒向大海的场景……当我在脑海中幻化这些画面时,即便我是被辛弃疾痛拍的那条栏杆,是随李清照流亡的婢女,是毛泽东窑洞里为他著文而照明的油灯,即便岳飞饱蘸的浓墨在写前后《出师表》时甩我一身,我也愿意,只为跟随着梁先生梦回那些如金子般沉淀在历史长河中的岁月。

季羡林在序中评梁衡为“经营派”。

从季老的字里行间看得出他对梁先生的提携。

季老说:“一般都认为,写人物能写到形似,已属不易,而能写到神似者则不啻为上乘。

可是梁衡却不以神似为满足,他追求一种更高的水平。

”我想,能得到季老像这样的评价确实很不容易,也许这样永远追求更高水平的经营就是梁先生的文字震撼我的原因。

这是松散派的文章所不能及的境界。

这也是梁先生异常执着的追求的境界。

我更喜欢的是梁先生后期的文章。

如梁先生自己所说,他后期的散文“侧重写理性,写政治历史、人生社会,重在发掘人物的思想和人格。

”他发掘的太好了,每一笔都像一把铲子,能够准确的铲在存放历史文化的无价宝藏的洞口。

我们不仅设身处地,还能与书中的人物同喜同悲。

毕竟文字的真正作用不是显示自己的美丽,而是去结合思想的魅力。

思想是它们的闪光点,优美言辞锦上添花,这才是我心中的好文章应有的样子。

阅读向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我们需要通过阅读来找回流淌在炎黄子孙的血脉中的沉重感,那是无数先人用生命一点一点的积累的文化底蕴,自然沉重。

读梁先生的文章,让我第一次如此清晰的感受到这灵魂的重量。

有时,我会有要落泪的冲动。

梁先生所写的人物大多具有悲剧色彩,这可能是原因之一。

但是为什么我在读史实时不泫然欲泣呢?多少有赖于梁先生“经营派”的特性。

季老说,经营派讲究“谋篇布局,炼字铸句”。

就像钢铁必须经炼铸才能成为独一无二的宝剑一样,梁先生炼过的字、铸过的句子,就化成了一把剑,直指灵魂深处最柔软的地方。

我看见在《觅渡》一书上所附的梁先生《文
章五诀》一文的手稿图,稿纸上最让我动容的,是梁先生密密的修改笔记,那是他炼字铸句的痕迹。

他写《觅渡》一文后,又写了《我写》和《自注》,长度远超《觅渡》原文。

从《我写》和《自注》中,我看见《觅渡》一文的前世此生。

这篇历经六年的心路跋涉才凝成的文章,一落笔就注定了要成为经典。

这样用情、用理经营出来的文章,怎能不让人有落泪的冲动啊!
@_@我是分割线@_@
当我读到梁先生写范仲淹的《青州说寿——一个永恒的范仲淹》和写诸葛亮的《武侯祠:一千七百年的沉思》时,愚钝如我只能感受到他们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人格魅力。

毕竟那是民族魂,不知不觉渗透进我们的骨髓里;毕竟在尘世中,用世俗的华美铭记自己,曾经的灿烂仍然会败落;用无私的奉献忘却自己,反而会给人心抹上永不褪色的一笔。

而今,我再读这些文章,更多感受到梁先生行文的魅力。

梁先生写范仲淹“这一声长叹悠悠千年,激励着多少志士仁人,匡正了多少仕人官宦”。

而我,也应是那被激励的志士仁人之一。

可是,假如没有梁先生淋漓尽致的表述,我怎能读出《岳阳楼记》中一层一层的神韵、怎能接触到范公深邃幽远的目光、怎能望见希文先生清瘦却傲然的背影,又怎能有作为志士仁人之一被激励的时机?
梁先生在《教材的力量》一文中写道:“我一生没有当过教师,却总常被人叫做教师,就因为课文里那几篇文章。

”在我的这篇读后
感中,每每下笔写一次“梁先生”,我的心中就有一股敬意油然而起。

我想,那些叫梁先生“教师”的人,心中存着的是和我一样的敬意。

毕竟梁先生的文章送走了好几代学生,所以很多人的精神成长都有赖于梁先生的一篇篇文章的滋养。

若说梁先生是中国人的精神导师,我想,他当之无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