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梁衡)sjs2008n

合集下载

梁衡散文读后感

梁衡散文读后感

梁衡散文读后感梁衡散文读后感。

作文是每个人独特的表达方式,一篇优秀的作文通常都是主题集中思想明确的,作文写作中遇到的困难如何解决?小编为您准备了以下关于“梁衡散文读后感”的范文,请勿遗忘收藏本页的链接以便下次浏览!梁衡散文读后感篇1当我乘交通艇,一进入黄河上游的刘家峡水库时,便立即倾倒于她的绿了。

这里的.景色和我此时的心情,是在西北各处和黄河中下游各段从来没有过的。

一条大坝拦腰一截,黄河便膨胀了,宽了,深了,而且性格也变得沉静了。

那本是夹泥带沙,色灰且黄的河水;那本是在山间湍流,或在垣上漫溢的河床,这时却突然变成了一汪百多平方公里的碧波。

我立即想起朱自清写梅雨潭的那篇《绿》来。

他说:“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我真没有想到,这以“黄”而闻名于世的大河,也会变成一张绿荷叶。

水面是极广的。

向前,看不到她的源头,向后,望不尽她的去处。

我挺身船头,真不知该作怎样的遐想。

朱自清说,西湖的绿波太明,秦淮河的绿波太暗,梅雨潭的特点是她的鲜润。

而这刘家峡呢?我说她绿得深沉,绿得固执。

沉沉的,看不到河底,而且几尺深以下就都看不进去,反正下面都是绿。

我们平时看惯了纸上、墙上的绿色,那是薄薄的一层,只有一笔或一刷的功底。

我们看惯了树木的绿色,那也只不过是一叶、一团或一片的绿意。

而这是深深的一库啊,这偌多的绿,可供多少笔来蘸抹呢?她飞化开来,不知会把世界打扮成什么样子。

大湖是极静的,整个水面只有些微的波,像一面正在晃动的镜子,又像一块正在抖动的绿绸,没有浪的花、涛的声。

船头上那白色的浪点刚被激起,便又倏地落入水中,融进绿波;船尾那条深深的水沟,刚被犁开,随即又悄然拢合,平滑无痕。

好固执的绿啊。

我疑这水确是与别处不同的,好像更稠些,分子结构更紧些,要不怎会有这样的性格?这个大湖是长的,约有六十五公里,但却不算宽,一般宽处只有二三公里吧,总还不脱河的原貌。

一路走着,我俯身在船舷,平视着这如镜的湖面,看着湖中山的倒影,一种美的享受涌上心头。

读梁衡作品读后感

读梁衡作品读后感

读梁衡作品读后感读梁衡的作品就像是一场奇妙的旅行,那感觉真的很特别。

我最初读梁衡的文章,就像是被一双大手猛地拽进了一个充满宝藏的世界。

他写的那些散文啊,一点都不晦涩难懂,就像一个老朋友在你耳边唠家常,可这个家常唠得又特别有深度。

比如说他写人物的那些篇章,那真不是干巴巴地介绍谁谁谁干了啥,而是把人物写活了。

就像他写瞿秋白,哇塞,在他的笔下,瞿秋白不再是历史书上那几句简单的介绍,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挣扎的人。

我仿佛能看到瞿秋白在生死抉择面前的那种痛苦与坚定,梁衡就像拿着一把神奇的手术刀,精准地剖析着瞿秋白的内心世界,让我这个读者也跟着揪心、敬佩。

再讲讲他描写景物的部分。

他笔下的景色就像是一幅幅高清的、带3D效果的画。

我读他写壶口瀑布的时候,感觉那黄河水不是在纸上流淌,而是直接就从我眼前奔腾而过,那涛声好像就在我耳边轰隆隆地响。

他描写的那些细节啊,就像一个超级细心的摄影师,连水花飞溅起来的形状、阳光打在上面的色彩都给你捕捉得清清楚楚。

我读完就想,这家伙是不是长了一双能看透世间万物本质的眼睛啊?梁衡的文字还特别有力量。

他写的东西不是那种软绵绵的抒情,而是一种有底气、有思考的表达。

就像他对一些社会现象或者历史问题的思考,读着读着你就会忍不住跟着他一起思考。

他的文章像是一个小火苗,能点燃你脑袋里那些对知识、对真相探索的小火花。

而且我发现他特别擅长从平凡的事物中挖掘出不一般的东西。

一个小小的古槐,在他的笔下就承载了历史的沧桑、岁月的变迁,还有人们的情感。

他能把这个古槐和整个村庄、和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紧密地联系起来,让你觉得这古槐不再是一棵普通的树,而是一个见证者,一个守护者。

总之呢,读梁衡的作品就像是吃了一顿超级丰盛的大餐,有肉有菜有汤,营养还特别丰富。

读完之后吧,我就觉得自己看待这个世界的眼光都变得不一样了,就像戴上了一副新的眼镜,能看到更多隐藏在表面之下的东西。

读梁衡散文有感范文(精选11篇)

读梁衡散文有感范文(精选11篇)

读梁衡散文有感读梁衡散文有感范文(精选11篇)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散文吧?散文的特点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段或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

那么,你会写散文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梁衡散文有感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梁衡散文有感篇1我不是一个热衷于政治的人。

我可以很肯定地给自己这样的定位。

因为在我的认识里,政治是一个复杂的喧嚣的很难给心灵以纯洁和平静的世界。

它的天空有太多的变幻莫测,惊天动地的历史风云,那份深邃的阴霾下隐匿了太多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蛰居了太多的肮脏龌龊和萎靡奢华。

习惯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唯美恬然,适应了“花谢花飞花满天,红销肠断有谁怜”的凄伤哀恸。

因而当读到有关政治的文章时,总无法激发内心深处的热爱,但梁衡的政治散文却给人无法躲闪的震撼和美感。

不论是山水散文,还是人物散文,梁衡的作品中都可见智慧的哲思和感悟,充满大气磅礴的深刻思想。

充溢的激情蕴藏在深沉的思考中,别有的那份厚实与沉实,避免了简单的抒情与表白,显出大散文的气韵。

一些文摘对梁衡散文的评价可谓鞭辟入里。

的确梁衡散文就是这样。

在跌宕起伏中给人以极具震慑的感动。

他的散文,是深邃夜弩里璀璨的群星,光芒虽不及圆月,却能驱散黑暗。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这是怎样的壮志豪情?“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酸辛苦,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又是何等的愁苦无奈?曾经的种种不解,在随着梁衡把栏杆拍遍后,终得释然。

他虽有岳飞般“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的豪情,但“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徜徉在这样的文字间我读懂了稼轩壮志难酬的无奈和大起大落的愁苦。

“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振聋发聩。

”。

梁衡读后感

梁衡读后感

梁衡读后感我最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梁衡》,这是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讲述了一个富家子弟的成长故事。

这本书的作者是米兰·昆德拉,是捷克著名作家,他写了很多优秀的小说,如《生活在别处》和《存在主义训练手册》等。

这本《梁衡》是他的一部早期作品,出版于1981年。

故事的主人公是梁衡,一个富家子弟。

他从小家境优越,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感到虚度年华,对生活的意义产生了质疑。

他开始追求真理和自由,试图摆脱富有和权力的束缚。

梁衡的成长之路并不顺利,他遭遇了许多挫折和困难。

但是,他从这些挫折中学到了很多东西,成长为一个有思想和有情感的人。

他变得更加善良和真实,体会到了生活的真谛。

通过梁衡的故事,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不能一味追求物质的满足和权力的扩张,而是应该追求内心的平静和真正的快乐。

而这种平静和快乐并不是外部条件带来的,而是源自内心的力量。

梁衡的故事也让我思考了自己的人生。

我想,每个人的人生都有自己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天,努力追求我们内心真正渴望的东西。

同时,我们也应该为他人着想,关心别人的感受,真诚对待他人。

此外,我还从这本书中学到了一些关于爱情和友情的道理。

梁衡在书中经历了很多感情的起伏和波折,但最终他明白了爱情的真谛,学会了真正地去爱。

而友情对于梁衡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他的朋友们在他最需要的时候一直陪伴着他,帮助他度过了艰难的时刻。

总的来说,这本《梁衡》是一本非常好的书。

通过梁衡的成长故事,读者能够对人生有更深刻的思考,对自己的人生有更清晰的认识。

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示和帮助,让我更加珍惜生活,追求真理和自由。

阅读这本书,我也对作者米兰·昆德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的写作风格独特,深入人心。

我希望以后还能读到他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他的思想和创作。

总的来说,这本《梁衡》给了我很多启示和思考,让我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梁衡的成长经历,我明白了追求内心真实和善良的重要性,也学会了珍惜生活和关爱他人。

《梁衡散文》读后感

《梁衡散文》读后感

《梁衡散文》读后感第一篇:《梁衡散文》读后感《梁衡散文》读后感翻开洁白的卷帙,首先竟是被梁衡先生的幽默吸引了。

书中说“我想许多同学对我这个作者,大概也会感觉到有一点神秘。

1984年我读研究生时有一位同班同学,他的儿子正上中学,学我的《晋祠》,他就说:“这作者是我的同学。

”那孩子仰头看着父亲,足有几秒钟,然后说:“这人早死了吧。

”2008年“六一节”,北京101中学举办师生与作家见面会。

校方问作协,能不能找到我。

好像我已经失踪……”读到此处,就不禁笑了起来。

想起原来老师和我们的一段对话。

师问:“知不知道梁衡是谁?”生答:“不知道!”师问:“怎么会不知道,初一学过了他的《夏》的呀?”生答:“哦……还是不知道。

”师问:“知不知道朱自清的《春》?”生答:“知道!”“那知不知道梁衡的《夏》?”“不知道!”师晕了…… 读梁衡的第一篇文章是《晋祠》,他细腻的描摹令我羡慕。

例如写树“那周柏,树干劲直,树皮皱裂,冠顶挑着几根青青的疏枝,偃卧于石阶旁,宛如老者说古;那唐槐,腰粗三围,苍枝屈虬,老干上却发出一簇簇柔条,绿叶如盖,微风拂动,一派鹤发童颜的仙人风度。

其余水边殿外的松、柏、槐、柳,无不显出沧桑几经的风骨,人游其间,总有一种缅古思昔的肃然之情。

也有造型奇特的,如圣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它的树皮却一齐向左边拧去;一圈一圈,丝纹不乱,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烟,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绳。

其余有的偃如老妪负水,有的挺如壮士托天,不一而足。

祠在古木的荫护下,显得分外幽静、典雅。

”用了多种修辞,把树的姿态写的具体生动,各不相同,令人拍案叫绝。

读晋祠的另一感受是读书要多积累,多背诵。

正如梁衡所说“我每在提笔写作时,脑子里就不由自主地闪过许多文学巨人的影子,自觉不自觉地向他们借词、借字、借意、借境,然后再汇拢到一起,从自己的笔管里流了出来。

我中学读书时,语文教师讲过一件文坛轶事,说韩愈每为文时,先要将司马迁的文章痛读一遍,以借其气。

梁衡河套忆读后感

梁衡河套忆读后感

梁衡河套忆读后感
梁衡写这河套啊,那描写真是细致得就像拿了个超级放大镜一样。

他笔下的河套,从土地到那儿的人,每一处都透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先说那土地,感觉就像个特别厚实的大宝藏。

河套的土地肥沃得不像话,梁衡把它描写得就像是大地母亲最宠爱的孩子,啥好东西都往那儿塞。

那些农作物啊,在这样的土地里就像被宠坏的小娃娃,长得那叫一个水灵。

我读着读着,仿佛都能闻到泥土里散发出来的那种肥沃的香气,就像刚出炉的面包散发着诱人的香味儿一样。

再说说河套的人。

梁衡写的那些河套人啊,一个个都是活脱脱的生活艺术家。

他们对待生活那股子热情,就像冬天里的一把火,烧得旺旺的。

他们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但是又不失乐观。

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一种特别纯粹的对生活的热爱。

不管是田间劳作的辛苦,还是面对生活里的小挫折,他们总是能咧着嘴笑一笑就过去了。

这让我觉得自己有时候为了一点小事就愁眉苦脸的,真是太矫情了。

梁衡的文字还有一种魔力,他把河套的历史文化也写得妙趣横生。

那些古老的故事、传统的习俗,在他的笔下就像一幅幅鲜活的画卷。

我原本对河套的历史文化了解不多,但是读完这篇文章,感觉就像和一个河套的老祖宗唠了半天嗑,啥都知道了。

这就像是在看一部特别精彩的纪录片,不仅有美丽的风景,还有深厚的人文底蕴。

读把栏杆拍遍的心得范文5篇

读把栏杆拍遍的心得范文5篇

读把栏杆拍遍的心得范文5篇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

一般分为学习体会,工作体会,教学体会,读后感,观后感。

以下是整理的读把栏杆拍遍的心得范文5篇,欢迎阅读参考!读把栏杆拍遍的心得(1)梁衡先生的《把栏杆拍遍》,她曾经说梁先生的散文集一定要看一下,一定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但由于当时没有太多的时间,到了大学的时候才有了空余的时间来看一下,看过之后有了很多的感想。

梁先生说过看一篇文章,应该注意里面的知识和思想内容以及审美,我们看一本书,虽然不是上政治课,但其中的思想也将会影响我们的一生,会构成我们认识社会、人生的参照系。

从中我感觉当我们看一本书时,要学会审视其中的内涵,不要一味的接受,要学会批判的接受,要去其糟粕,学其精华,这样才算真正的读一本书。

这些使我认识到了读书的真正的意图和方法。

原来我读书就只是看一下,不会走太多的内心,只是名符其实的读一下,亦或是感慨一时,不会太深入内心。

虽然和梁先生讲的有点出入,但也相当于没读。

但这不禁使我想到现在的好多读者,他们读了一本书,情绪太过于投入其中,使得他们感觉自己就是其中的主角,从而被其中的情感或人生观所惑,对整个现实的世界都有了错误的认知,从而酿成了许多悲剧。

这就正如梁先生所说的不要一味的接受作者的观点或建造的文学世界,要学会批判的接受,学会审视。

这样才能真正的从书中汲取到营养,不算白读一本书,不正确的阅读只会适得其反。

梁先生在《晋祠》中写的古晋名胜晋祠,在文中他说晋祠的山美、树美、人美,使我对现今的另一非常热门的现象??旅游有了新的一些看法。

现在的人们很喜欢旅游,一到假期或者空闲的时候就会去旅游。

但现在的旅游我感觉更是一种形式,太多的人就只是到了名胜古迹去照个像留个影记个念,也有太多的人到了景区就一定要到最有名的地方去留影或去参观一下,不管有多累。

曾经读过一篇文章作者说“旅游最重要的是寻找美,享受大自然的美,放松心情,让灵魂得以升华,而不是只是一个任务,让旅游失去了其最根本的意义”。

梁衡散文集读后感梁衡散文读后感800

梁衡散文集读后感梁衡散文读后感800

梁衡散文集读后感梁衡散文读后感800梁衡散文集读后感(一)《把栏杆拍遍》读后感记得在高中的时候,语文老师就曾推荐梁衡先生的《把栏杆拍遍》,她曾经说梁先生的散文集一定要看一下,一定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但由于当时没有太多的时间,到了大学的时候才有了空余的时间来看一下,看过之后有了很多的感想。

梁先生说过看一篇文章,应该注意里面的知识和思想内容以及审美,我们看一本书,虽然不是上政治课,但其中的思想也将会影响我们的一生,会构成我们认识社会、人生的参照系。

从中我感觉当我们看一本书时,要学会审视其中的内涵,不要一味的接受,要学会批判的接受,要去其糟粕,学其精华,这样才算真正的读一本书。

这些使我认识到了读书的真正的意图和方法。

原来我读书就只是看一下,不会走太多的内心,只是名符其实的读一下,亦或是感慨一时,不会太深入内心。

虽然和梁先生讲的有点出入,但也相当于没读。

但这不禁使我想到现在的好多读者,他们读了一本书,情绪太过于投入其中,使得他们感觉自己就是其中的主角,从而被其中的情感或人生观所惑,对整个现实的世界都有了错误的认知,从而酿成了许多悲剧。

这就正如梁先生所说的不要一味的接受作者的观点或建造的文学世界,要学会批判的接受,学会审视。

这样才能真正的从书中汲取到营养,不算白读一本书,不正确的阅读只会适得其反。

梁先生在《晋祠》中写的古晋名胜晋祠,在文中他说晋祠的山美、树美、人美,使我对现今的另一非常热门的现象旅游有了新的一些看法。

现在的人们很喜欢旅游,一到假期或者空闲的时候就会去旅游。

但现在的旅游我感觉更是一种形式,太多的人就只是到了名胜古迹去照个像留个影记个念,也有太多的人到了景区就一定要到最有名的地方去留影或去参观一下,不管有多累。

曾经读过一篇文章作者说旅游最重要的是寻找美,享受大自然的美,放松心情,让灵魂得以升华,而不是只是一个任务,让旅游失去了其最根本的意义。

对此我深感认同。

如今太多的已经不懂得发现美,只是麻木的去景点照相,留念,仿佛就是完成了一件任务似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后感(梁衡)
走进灵魂的文字
--我读梁衡吴中路小学
梁衡先生最早是以其山水游记散文《晋祠》而闯进我阅读视野的,此后,我便留意起这位官员作家,他竟没有让我失望。

《晋祠》是梁衡1982年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作品,当年即入选中学语文教材。

后来他的散文《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也入选中学教材。

读到这样美妙的文字,就让我格外地关心梁衡其人其文起来。

梁衡,山西霍县人,1946年出生,1968年人大毕业。

长期在基层当记者,曾任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以及新近出版的《追寻遥远的美丽》等。

作品曾多次获奖。

多年来,他的很多山水散文和政治大散文都是零零散散地从报刊上阅读到的,要是能有一本梁衡先生的散文合集来收藏,该有多好!功夫不负有心人,去年,我还真在常武购书中心购到了这样的集子,是海天出版社出版的《追寻遥远的美丽》,2002年5月第1版,几乎收录了梁衡所有的散文作品,淡雅的封面装帧,厚厚的一大本,让人爱不释手。

梁衡早期作品十分擅长描摹山水,"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

""这里的水,多、清、静、柔。

" 三句六字,揭开了晋祠美之所在,一句四顿道出流水诱人之处。

这种写山、写水、写景的模式,并不是梁衡所追求的惟一意境,他要"求真、求新、求美",把自然与政治、把山水与伟人融为一体,推出一种新的"政治散文",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大胆的尝试。

"知人以论世,读诗以观心",用这句话去衡量梁衡的"政治散文"再贴切不过。

你看,《特利尔的幽灵》中的马克思、《这思考的窑洞》中的毛泽东、《大无大有周恩来》中的周恩来、《一座小院和一条小路》中的邓小平。

在梁衡笔下写得既深邃,又耐读。

梁衡的政治散文偏重"大事、大情、大理",笔下也多是一些"大人物",尤其以政治家为多,今人中他选择写马克思、毛泽东、瞿秋白、邓小平、周恩来,古人中他写诸葛亮、范仲淹、柳永、韩愈、辛弃疾、林则徐。

"这些人物都是我喜欢的,第一,他们在事业上都有所成就;第二,他们都有独立的人格;第三,他们大都有悲剧色彩,都为后人留下一点遗憾。

鲁迅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裂给人看。

"梁衡自己这样说。

梁衡写人物,通过考察他们的成功与失败、奋斗与牺牲、欢乐与悲伤的人生经历,而致力于发现人物的思想和人格内涵,进而去追寻人生于天地之间的终极意义,去拷问一个人之于历史长河的创造和贡献价值。

读着读着,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仿佛跃然纸上,让人走进了他们的灵魂深处,震撼心魄!
掩卷暇思,其《觅渡觅渡渡何处》、《大无大有周恩来》和《跨越百年的美丽》等三篇极品,实乃不可多得之作。

在《觅渡觅渡渡何处》里,我看到了一个毕生都在"觅渡",直到临死前一刻还在探究生命归宿的瞿秋白形象。

秋白的一生充满了一种不寻常的悲怆之美,唯其悲怆和不寻常,才使他短暂的一生更具分量。

"一个人无才也就罢了,或者有一分才干成一件事也罢了。

最可惜的是他有十分才只干成了一件事,甚而一件事也没有干成,这才叫后人惋惜。

"对生,秋白本来才华横溢,如果他静坐书斋,作文、绘画、行医、治印,必能真正实现他的文化价值,但他不怀才自惜,一旦民族大众需要,就以书生之躯扑向大风大浪,好像用一块纯玉代替一块石头,去堵决口。

对死,秋白不追求轰轰烈烈,而以柔弱之躯,靠理性力量淡然处之。

对名,秋白在生命就要画完整句号之时,偏偏抢着写了一篇《多余的话》,将自己的灵魂仔仔细细剖析一遍,向世人昭示他是一个多重色彩之人。

对此,梁衡写道:"当我们只看他的事业,看他从容赴死时,他是一座平原上的高山,令人崇敬;当我们再看他对自己的解剖时,他更是一座下临深谷的高峰,风鸣林吼,奇绝险峻,给人更多的思考。

"
秋白的女儿瞿独伊读过《觅渡》之后,在致梁衡的信中说:"父亲一生磨难多,争议多,先生的一支笔概括了父亲的一生,提炼了他生命的精华。

让没有读过党史的人,也能清晰地感到父亲的思想脉络,和他对党对国家的赤子之心。

"
读《大无大有周恩来》,我觉得最撼人心魄、最摧人肝胆的,是讲周恩来的第五个"无":劳而无怨。

起段劈头一句就是"周总理是中国革命的第一受苦人",接下去便直言"他的过人才干害了他,他的任劳任怨的品质害了他"、"他被人们作为平衡的棋子,或者替罪的羔羊"、"哀莫大于心死,苦莫大于心苦,但痛苦更在于心虽苦极又没有死"。

整篇文章写了周总理一生中六个方面的"惊人之无":死不留灰,生而无后,官而不显,党而不私,劳而无怨和去不留言。

而正是从这"大无"之中,作者又分明发现了他的主人公所拥有的"大有":大智、大勇、大才、大貌,还有大爱和大德。

作者从这鲜见的人生范例中,看到了一种崇高的生命的哲学:"当人格的力量达到一定强度时,它就会迅如光速而追附万物;穹庐空间而护佑生灵。

"
1998年,为纪念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元素镭一百周年,梁衡发表了《跨越百年的美丽》,其中写道:"有的人止于形,以售其貌;有的人止于勇,而呈其力;有的人止于心,只有其技;有的人达于理,而用其智。

诸葛亮戎马一生,气吞曹吴,却不披一甲,不佩一刃;毛泽东指挥军民万众,在战火中打出一个新中国,却不背枪支,不受军衔。

大音希声,大道无形,大智之人,不耽于形,不逐于力,不持于技。

他们淡淡地生活,静静地思考,执着地进取,直进到智慧高地,自由地驾驭规律,而永葆一种理性的美丽。

"作者认为居里夫人就是这样一位挺立在智慧高地的伟人。

其他如评价辛弃疾的《把栏杆拍遍》、评价韩愈的《读韩愈》、评价范仲淹的《青州说寿:一个永恒的范仲淹》等等,无一不是层层剖析,情理交融,揭示出他们闪光的人格。

正因为如此,他笔下的人杰鬼雄,才能以更新、更高、更实的形象立于读者面前,让读者与他所描写的人物心灵相通,思接千载。

梁衡不是思想家。

但在我看来,他思索的成果,远在当今某些"思想家"之上。

所以他的很多文章一出,立即就有全国数百家报刊转载,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为官而有时间为文,为文而有胆识断人,而判断一个人又立即让你直达他的灵魂,确实不简单。

字里行间,难道我们就不能读出生命的要义和人格的魅力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