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散文读后感

合集下载

梁衡的《把栏杆拍遍》读后感(通用16篇)

梁衡的《把栏杆拍遍》读后感(通用16篇)

梁衡的《把栏杆拍遍》读后感(通用16篇)梁衡的《把栏杆拍遍》读后感(通用16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梁衡的《把栏杆拍遍》读后感(通用1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梁衡的《把栏杆拍遍》读后感篇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是谁,独自高登危楼,痛拍栏杆?“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是谁,面对双溪名胜,长叹一声,只道:“载不动许多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是谁,以这幅对联为座右铭,上对苍天,下对百姓,我行我志,不改初衷?抛开那些花草闲情,丢弃那些所谓的故作深沉,我被一段段历史震撼,那真是一种过目不忘的深刻啊!最令我耳目一新的,莫过于辛弃疾了,他是沙场将军,人尽皆知,他壮志难酬,报国无门。

而梁衡笔下的辛弃疾,却让我真正认识了一位悲壮的,执着的他。

他愿为君王收复失地,他有一颗比火还炙热的心,他也有单枪匹马,利剑斩人的经验,只是,他错在了时间,他没有遇到明君。

那时动荡的南宋,只图苟安,不求收复失地,他欲上战场,只有泪双流啊!他再也没有机会驰骋沙场了!他只能用笔、用墨、用泪去挥洒宣纸;他再也不能血溅战袍了!他只能仰问苍天,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以及无苦奈何,“可怜白发生!”他也只能自嘲地笑笑,热泪横流。

即便他有一身力,一腔志,也无处安放,唯有江水悠悠,不知疲倦,似词人的长叹,无语东流。

“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梁衡先生这么评价:“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遍一遍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空想血洒大漠,临江水,望长安,拍栏杆,泪空流……在今天这个浮华、喧嚣的时代里,我们没了昏君,却也失了真正看透世俗的伟人。

不妨在繁忙中想想吧,保持一颗宁静致远的心,像秋白一样,像林则徐一样,像稼轩一样,在历史上站起来,将一腔豪迈保存下来,千年以后,浩气犹存……梁衡的《把栏杆拍遍》读后感篇2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梁衡把栏杆拍遍读书心得体会(精选30篇)

梁衡把栏杆拍遍读书心得体会(精选30篇)

梁衡把栏杆拍遍读书心得体会(精选30篇)梁衡把栏杆拍遍读书篇1在写作铺天盖地的年代,在散文写作没有了“王法”的年代,在散文写作变成了许多作家与写手的文字狂欢与梦呓的时代?梁衡先生以他“一年一篇”的虔诚写作,给散文创作带来了别样的文本,也为我们带来了堪为“范本”的“工巧散文”。

这就不难理解,梁衡先生为何会成为“健在”作家中作品入选语文课本最多的一位。

有人说,阅读是一种对话,是读者与作者的交流。

要实现这样的对话,首要的便是作者要敞开心扉。

不愿亮出真性情的人,无法与读者以心换心,也就无法让读者用心去体味,进而感动。

正如余华所说:“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

”因而,“理趣”之外,不得不提的,是先生在文章中、在字里行间所注入的无限深情。

在读过《把栏杆拍遍》这部散文集后,我认为其中的一些语句让我感受颇多:“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刀和剑是在战场上向前拼杀的工具,势必会带着血雨腥风的记忆,是为杀气;与此同时,也会带着金戈铁马的奔腾,是为磅礴;别人写词用笔,力量也是只到纸背,辛弃疾写词也用笔,却是刀和剑的真实写照,在距离战争最近的地方,把感情深深地刻到生活和历史的记忆里面去。

“你看‘艰辛’、‘酸辛’、‘悲辛’、‘辛辣’,真是五内俱焚。

世上许多甜美之事,顺达之志,怎么总轮不到他呢?他要不就是被闲置,要不就是走马灯似地被调动”,良药苦口利于病,“辛弃疾”这个名字,对于这个国家又何尝不是一剂良药?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喜欢苦涩的滋味,辛弃疾的一腔抱负在现实面前处处碰壁,苦口的良药没有自己施展的天地,就变成了咽回心中的苦水,独自承受。

“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练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劲。

他不计较‘五斗米折腰’,也不怕谗言倾盆”,用的是:“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的表达格式,令人想到了关汉卿的义无反顾。

我自从读过散文后,我便开始喜欢它,喜欢它优美的语句和特殊的内容,但当我读过了《把栏杆拍遍》这部散文集后,我对散文有了别样的感受。

《梁衡散文》读后感_读梁衡散文有感_作文1500字_读后感作文_

《梁衡散文》读后感_读梁衡散文有感_作文1500字_读后感作文_

《梁衡散文》读后感_读梁衡散文有感《梁衡》,是1999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梁衡散文》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梁衡散文》读后感1梁衡的文章一开始我并不喜欢,那篇《晋祠》虽然写得真的不错,但是我不喜欢那种冗长的文章,所以,对于这个作者也没太大的印象。

再一次看到他的文章就是《跨越百年的美丽》,依旧是没什么太大感觉。

直到他写的三篇散文作节选为课外读物发下来,《觅渡,觅渡,渡何处?》、《把栏杆拍遍》、《乱世中的美神》,看了一堂课之后,当时就被他笔下的三个人物所深深折服。

这三个人物都带有浓重的悲剧色彩,同时又具有不得不使人敬佩的精神和风范,感觉他们在梁衡的笔下都鲜活了起来,一点一点向我们展示自己的人生。

自此,我开始找梁衡的文集,却一直找不到,看到了很多余秋雨的文集。

我也买过余秋雨的一本文集《文化苦旅》,但我不是很喜欢他的文风。

总觉得他写的文章不够大气,有点优柔寡断的感觉。

而梁衡,看完他的文章就有种很明显的被吸引被点拨,霎时有一片清明的感觉。

终于,我还是找到了一本《梁衡散文中学生读本》。

我先找到了那三篇文章,把《把栏杆拍遍》看完。

辛弃疾的一生真的很曲折。

年轻时血气方刚,奔走沙场,却在南归之时被夺去手中的钢刀,只能以羊毫软笔写下一首首悲愤、无奈、自嘲的词。

最让我动容的还是那首《永遇乐》。

他竟然在嘲笑自己的姓氏!“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

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

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

”这首词是我第一次看到,却被其中所隐藏的无奈嘲讽所深深震动。

他该有怎样的失意才会觉得自己的姓氏是“艰辛”“酸辛”“悲辛”“辛辣”,觉得自己就是不能够拥有美好的事物!还有一篇《大无大有周恩来》,是诞辰百年之时所写。

那些冗长的历史在梁衡的笔下一点不显繁复,反而,每一件都令周无私的形象更加生动鲜明,深深被这个自己无缘亲眼见到的所感动。

诸如此类的写人的文章,每一篇都能感觉作者笔下的人是个鲜活、生动、立体的伟人,并不是一个个已经归为历史、素不相识的不相干的人。

梁衡散文读后感1000字3篇

梁衡散文读后感1000字3篇

梁衡散文读后感1000字3篇梁衡散文读后感1000字1记得在高中的时候,语文老师就曾推荐梁衡先生的《把栏杆拍遍》,她曾经说梁先生的散文集一定要看一下,一定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但由于当时没有太多的时间,到了大学的时候才有了空余的时间来看一下,看过之后有了很多的感想。

梁先生说过看一篇文章,应该注意里面的知识和思想内容以及审美,我们看一本书,虽然不是上政治课,但其中的思想也将会影响我们的一生,会构成我们认识社会、人生的参照系。

从中我感觉当我们看一本书时,要学会审视其中的内涵,不要一味的接受,要学会批判的接受,要去其糟粕,学其精华,这样才算真正的读一本书。

这些使我认识到了读书的真正的意图和方法。

原来我读书就只是看一下,不会走太多的内心,只是名符其实的读一下,亦或是感慨一时,不会太深入内心。

虽然和梁先生讲的有点出入,但也相当于没读。

()但这不禁使我想到现在的好多读者,他们读了一本书,情绪太过于投入其中,使得他们感觉自己就是其中的主角,从而被其中的情感或人生观所惑,对整个现实的世界都有了错误的认知,从而酿成了许多悲剧。

这就正如梁先生所说的不要一味的接受作者的观点或建造的文学世界,要学会批判的接受,学会审视。

这样才能真正的从书中汲取到营养,不算白读一本书,不正确的阅读只会适得其反。

梁先生在《晋祠》中写的古晋名胜晋祠,在文中他说晋祠的山美、树美、人美,使我对现今的另一非常热门的现象——旅游有了新的一些看法。

现在的人们很喜欢旅游,一到假期或者空闲的时候就会去旅游。

但现在的旅游我感觉更是一种形式,太多的人就只是到了名胜古迹去照个像留个影记个念,也有太多的人到了景区就一定要到最有名的地方去留影或去参观一下,不管有多累。

曾经读过一篇文章作者说“旅游最重要的是寻找美,享受大自然的美,放松心情,让灵魂得以升华,而不是只是一个任务,让旅游失去了其最根本的意义”。

对此我深感认同。

如今太多的已经不懂得发现美,只是麻木的去景点照相,留念,仿佛就是完成了一件任务似的。

梁衡的《把栏杆拍遍》读后感11篇

梁衡的《把栏杆拍遍》读后感11篇

梁衡的《把栏杆拍遍》读后感11篇《把栏杆拍遍》是我国当代著名散文作家、新闻理论家梁衡所写的一篇人物评传性质的散文,塑造了一个叱咤风云而又命运多舛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形象,揭示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以下是整理的梁衡的《把栏杆拍遍》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梁衡的《把栏杆拍遍》读后感篇1 有一位词人,血洒战场,有一位武将,文采飞扬。

”被这个时代孤立,无人能欣赏他的才华。

而它们都跟一个人有关,他就是诸葛亮。

”而他便是死的重于泰山,深深的记载我的脑海里,无法忘记!梁衡的《把栏杆拍遍》读后感篇4 积北宋两三百年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但居里夫人辛苦地为寻找镭而操劳时,她的外貌已不知不觉的被大量的化学材料所侵蚀。

梁衡的《把栏杆拍遍》读后感篇6 梁衡先生的《把栏杆拍遍》,她曾经说梁先生的散文集一定要看一下,一定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从历史这本书里慢慢去翻阅去找寻,壮志难酬的人真不少。

梁衡的《把栏杆拍遍》读后感篇8 《把栏杆拍遍》,多么有诗意的题目,它就出自辛弃疾的《水龙吟》。

这个社会正是有千万个像辛弃疾这样的痴心苦命的平凡的人认定守候着一个共同的理想,即使失败也始终不渝,我们才能看到这个社会希望的亮光。

”是谁,面对双溪名胜,长叹一声,只道:“载不动许多愁!”。

最令我耳目一新的,莫过于辛弃疾了,他是沙场将军,人尽皆知,他壮志难酬,报国无门。

他再也没有机会驰骋沙场了!他只能用笔、用墨、用泪去挥洒宣纸;他再也不能血溅战袍了!他只能仰问苍天,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以及无苦奈何,“可怜白发生!”他也只能自嘲地笑笑,热泪横流。

”梁衡先生这么评价:“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遍一遍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空想血洒大漠,临江水,望长安,拍栏杆,泪空流……在今天这个浮华、喧嚣的时代里,我们没了昏君,却也失了真正看透世俗的伟人。

梁衡散文读后感及心得体会3篇

梁衡散文读后感及心得体会3篇

梁衡散文读后感及心得体会3篇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在漫漫五千年里,有这样一些人被历史记住,甚至使山河易姓。

合上《梁衡散文》,我心中波涛起伏,一时思绪万千。

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被后人景仰,但历史上的他曾被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潮州任地方小官。

而在他任这小官时,仅八个月,他就除鳄,兴修水利,赎放奴婢,兴办教育,干了四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设身处地的想想,韩愈是被贬啊,他干嘛“多管闲事”呢?他是个贬臣,老老实实等机会便是,他干嘛主动参政啊?可他不这么认为,他认为有能力做些什么,他认为比起百姓之苦,他的冤他的苦不算什么。

这是什么原因,因为他心系百姓!他不辞海隅之小,不求功名,只为奉献于民,求成于心。

几百年后,历史又等来了一位蹒跚的老者,他是皇家钦定的,中国古代最后一位罪臣,又是人民托举出来的近代史开篇的第一位功臣,他就是林则徐。

“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多么慷慨激昂的话语,多么汹涌澎湃的豪情壮志。

但他太天真了,这不是他说了算,得听皇帝的。

上职一年半后,他就被贬到伊犁。

在此途中他见害就除,见民有难就救,不管烟害夷害还是水害都挺身去堵,事后别人论功行赏,他依然要发配伊犁。

每每读到这里,我心中总是愤懑不平,为林则徐喊冤。

有时我还觉得他好傻,朝廷不用就不用,你林则徐又不是那种离开朝廷就活不下去的人,皇帝昏庸无能,奸人当道,那你不能“世人皆醉你也醉,世人皆浊你也浊”吗但林则徐的骨子是硬的,他的心是热的,他不会因朝廷不重用而不关心国事,他依然为国效力,像一只老黄牛,忠心耿耿,任劳任怨。

整整一年,他为清政府新增六十九万亩耕地,极大地丰盈了府库,巩固了边防。

林则徐以罪臣之分行忠臣之事。

是什么让他忍受了身体与心灵的折磨,一次次为国建功而不上褒奖名单?是那颗拳拳爱国之心,他爱国爱民,心系天下苍生,以天下为己任。

难道这些不值得我们敬佩吗?想想现实生活中那些凭合法职位,贪赃营私的官员,无论大奸巨贪都被钉在耻辱柱上,而林则徐与“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尽姓韩”的韩愈,之所以被历史记住,是因为他们都有一颗爱国之心。

梁衡散文《青山不老》读后感5篇

梁衡散文《青山不老》读后感5篇

梁衡散文《青山不老》读后感5篇《青山不老》讲述了一位山野老农用15年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的创造了一片绿洲,以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们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欢迎阅读。

《青山不老》读后感(一)读了《青山不老》这篇文章,我为文中的老人而感动。

《青山不老》中老人为家乡的青山付出了许多,老人唯一的女儿几次让老人去城里享清福,但老人都不答应,最终把荒山变成了美丽的绿洲。

老人不仅留下了青山,绿化了环境,最重要的是保护了环境,造福了人类。

如果我们破坏环境就对不起老人了,因为老人退休了都没有答应女儿去城里享清福,老人一定想,趁自己还活着这段时间,得多种树,造福人类,让家乡的人们过上好日子。

结果,文中的那位瘦小老头,在65岁那年,竟和七位老汉治理这条地处祖国晋西北的大山沟,15年竟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啊!《青山不老》读后感(二)今天,我读了一篇叫《青山不老》的短文,使我领悟到了一个道理:青山是不会老的。

这篇短文主要讲了:山沟所处的环境很差,是干旱。

霜冻。

沙尘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的盘踞之地。

但是,却有一位老人创造了这块绿洲,使作者领悟到了一个道理:青山是不会老的。

我们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事。

我们的植树英雄:马永顺。

国家需要木材,马永顺伐树36500棵。

他为了补回这些树,每年春季都植树。

1982年马永顺还有8000棵树没栽上。

有人劝他:“你种那么多树要享清福了。

”但马永顺坚决不要。

他坚持义务植树40年,栽了五万多棵树。

最后就成为一名植树英雄。

在生活中像这样为了保护环境,放弃享清福的人还有很多,我要像他们学习,做保护环境的小卫士!我明白了要保护地球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才能造福自己的子孙后代。

这样人类可以继续住在这个星球上。

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是因为老人创造出了这块绿洲,给了它们新的生命,它们永远是这样永远是充满生机勃勃,永远都是一个年轻气盛的小伙子,所以说它是不会老的。

梁衡《把栏杆拍遍》读后感范文(精选9篇)

梁衡《把栏杆拍遍》读后感范文(精选9篇)

梁衡《把栏杆拍遍》读后感范文(精选9篇)梁衡《把栏杆拍遍》读后感范文(精选9篇)梁衡《把栏杆拍遍》读后感1辛弃疾是一个带有悲剧色彩的人物:“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他是一名爱国诗人,能文能武,一身正气。

无奈不被朝廷赏识,“谁能懂得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是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呢?”晚年的他,已无沙场报国的机会,只得“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梁衡在文章的最后也发出了感慨:“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

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

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

”在当今社会也有很多人自诩才华横溢,苦于不被赏识,就拿辛弃疾的“栏杆拍遍”来顾影自怜。

他们在颓废中浪费了青春和激情,最终一事无成。

我有一个同学,曾经非常喜欢写小说,投过好几次稿,都没有被采用。

如此遭受了几次挫折后就来向我倾诉:“太不公平了,为什么没有人欣赏我的文章?为什么我的才华总是被埋没?”他的神情像一匹千里马找不到伯乐,眉宇间透露着一丝丝悲愤,好像全世界都对不起他。

我哑然失笑,尝试着开导他:“你不必太灰心,只要做好自己就行了。

”他并没有继续自己的“事业”,一旦有人对他提到文学写作的事情,他就摇摇头自怨自艾,却再也没有动过笔。

在我们身边,这样的人还有很多。

总是把责任推脱给别人,从来都没有为自己的梦想不屈不挠地努力过。

这和满腔热血的辛弃疾有很大的差别:辛弃疾从小就明确了一生的目标,期间遭遇过挫折,但从没有放弃,纵然怀才不遇,仍然成为一代著名词人。

梁衡也在文章末尾提到:“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

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

”我们还年轻,还有很多好的机会等待我们争取。

早早的放弃自己,大好青春仅仅用来把“栏杆拍遍”,倒不如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朝着自己的梦想前行。

梁衡《把栏杆拍遍》读后感2虽很早就知道辛弃疾,但对他的认识仅止于一位著名的词人,一位壮志未酬的爱国将领,内心却不曾为他激荡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衡散文读后感
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或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

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梁衡散文读后感,供大家参考选择。

梁衡散文读后感
梁衡的文章一开始我并不喜欢,那篇《晋祠》虽然写得真的不错,但是我不喜欢那种冗长的文章,所以,对于这个作者也没太大的印象。

再一次看到他的文章就是《跨越百年的美丽》,依旧是没什么太大感觉。

直到他写的三篇散文作节选为课外读物发下来,《觅渡,觅渡,渡何处?》、《把栏杆拍遍》、《乱世中的美神》,看了一堂课之后,当时就被他笔下的三个人物所深深折服。

这三个人物都带有浓重的悲剧色彩,同时又具有不得不使人敬佩的精神和风范,感觉他们在梁衡的笔下都鲜活了起来,一点一点向我们展示自己的人生。

自此,我开始找梁衡的文集,却一直找不到,看到了很多余秋雨的文集。

我也买过余秋雨的一本文集《文化苦旅》,但我不是很喜欢他的文风。

总觉得他写的文章不够大气,有点优
柔寡断的感觉。

而梁衡,看完他的文章就有种很明显的被吸引被点拨,霎时有一片清明的感觉。

终于,我还是找到了一本《梁衡散文中学生读本》。

我先找到了那三篇文章,把《把栏杆拍遍》看完。

辛弃疾的一生真的很曲折。

年轻时血气方刚,奔走沙场,却在南归之时被夺去手中的钢刀,只能以羊毫软笔写下一首首悲愤、无奈、自嘲的词。

最让我动容的还是那首《永遇乐》。

他竟然在嘲笑自己的姓
氏!“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

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

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

”这首词是我第一次看到,却被其中所隐藏的无奈嘲讽所深深震动。

他该有怎样的失意才会觉得自己的姓氏是“艰辛”“酸辛”“悲辛”“辛辣”,觉得自己就是不能够拥有美好的事物!
还有一篇《大无大有周恩来》,是诞辰百年之时所写。

那些冗长的历史在梁衡的笔下一点不显繁复,反而,每一件都令周无私的形象更加生动鲜明,深深被这个自己无缘亲眼见到的所感动。

诸如此类的写人的文章,每一篇都能感觉作者笔下的人是个鲜活、生动、立体的伟人,并不是一个个已经归为历史、素不相识的不相干的人。

每一个都令人敬佩,由衷的敬爱。

这本
书中还有很多写景、记事、抒情、说理的文章,都很值得一读。

看完这本书,有一种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
梁衡散文读后感
梁先生说过看一篇文章,应该注意里面的知识和思想内容以及审美,我们看一本书,虽然不是上政治课,但其中的思想也将会影响我们的一生,会构成我们认识社会、人生的参照系。

从中我感觉当我们看一本书时,要学会审视其中的内涵,不要一味的接受,要学会批判的接受,要去其糟粕,学其精华,这样才算真正的读一本书。

这些使我认识到了读书的真正的意图和方法。

原来我读书就只是看一下,不会走太多的内心,只是名符其实的读一下,亦或是感慨一时,不会太深入内心。

虽然和梁先生讲的有点出入,但也相当于没读。

但这不禁使我想到现在的好多读者,他们读了一本书,情绪太过于投入其中,使得他们感觉自己就是其中的主角,从而被其中的情感或人生观所惑,对整个现实的世界都有了错误的认知,从而酿成了许多悲剧。

这就正如梁先生所说的不要一味的接受作者的观点或建造的文学世界,要学会批判的接受,学会审视。

这样才能真正的从书中汲取到营养,不算白读一本书,不正确的阅读只会适得其反。

梁先生在《晋祠》中写的古晋名胜晋祠,在文中他说晋祠的山美、树美、人美,使我对现今的另一非常热门的现象——旅游有了新的一些看法。

现在的人们很喜欢旅游,一到假期或者空闲的时候就会去旅游。

但现在的旅游我感觉更是一种形式,太多的人就只是到了名胜古迹去照个像留个影记个念,也有太多的人到了景区就一定要到最有名的地方去留影或去参观一下,不管有多累。

曾经读过一篇文章作者说“旅游最重要的是寻找美,享受大自然的美,放松心情,让灵魂得以升华,而不是只是一个任务,让旅游失去了其最根本的意义”。

对此我深感认同。

如今太多的已经不懂得发现美,只是麻木的去景点照相,留念,仿佛就是完成了一件任务似的。

现在的人们太浮躁,不会真正的静下心来去真正的感受我们的生活,更别谈去发现美,人们只会麻木的照相取景,不会真正放松心情,感受自然,升华灵魂。

正如梁先生在晋祠的感受:春来黄花满山,径幽而香远;入秋草木郁郁,天高而水清,无论何时抬级登山都清悦神爽。

梁先生真正的在景区中看到了大自然的美,既放松了心情,又升华了灵魂,是真正的旅游者,大自然的欣赏者,是我们都应该做到的。

梁衡散文读后感
我不是一个热衷于政治的人。

我可以很肯定地给自己这样的定位。

因为在我的认识里,政治是一个复杂的喧嚣的很难给
心灵以纯洁和平静的世界。

它的天空有太多的变幻莫测,惊天动地的历史风云,那份深邃的阴霾下隐匿了太多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蛰居了太多的肮脏龌龊和萎靡奢华。

习惯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唯美恬然,适应了“花谢花飞花满天,红销肠断有谁怜”的凄伤哀恸。

因而当读到有关政治的文章时,总无法激发内心深处的热爱,但梁衡的政治散文却给人无法躲闪的震撼和美感。

不论是山水散文,还是人物散文,梁衡的作品中都可见智慧的哲思和感悟,充满大气磅礴的深刻思想。

充溢的激情蕴藏在深沉的思考中,别有的那份厚实与沉实,避免了简单的抒情与表白,显出大散文的气韵。

一些文摘对梁衡散文的评价可谓鞭辟入里。

的确梁衡散文就是这样。

在跌宕起伏中给人以极具震慑的感动。

他的散文,是深邃夜弩里璀璨的群星,光芒虽不及圆月,却能驱散黑暗。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这是怎样的壮志豪情?“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酸辛苦,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又是何等的愁苦无奈?曾经的种种不解,在随着梁衡把栏杆拍遍后,终得释然。

他虽有岳飞般“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的豪情,但“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
笔”,“他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徜徉在这样的文字间我读懂了稼轩壮志难酬的无奈和大起大落的愁苦。

“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振聋发聩。

”。

此句让我们在理论的角度坦然感受诗人经历。

梁衡笔下,一个何等透彻的辛弃疾人生。

梁衡的散文,是摇拽在---荡和风里的草,轻柔似水却有抵御劲风的刚韧。

李清照,这个外表如花,内秀如竹,才华横溢的女词人,在历史风雨的濯洗下已定格成后人心目中绝美的风景。

我读过许多关于李清照的.文章,有的赞美她“和羞走,倚门回首,却青梅嗅”的娇羞清纯,有的写她彻骨爱恋“人比黄花瘦”的相思痴情,也有的钦羡她“生当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铮铮铁骨,但没有一篇能与梁衡的《乱世中的美神》一样如此深刻地解读李清照的一生。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用流畅的文字,细腻的笔触,饱含赞扬的情感介绍了易安早期的美好凄伤的生活。

在对李清照后期人生经历的描述中,又简练精辟地概括出三大磨难:再婚又离婚,遭遇感情生活的痛苦;身心颠沛流离,四处逃亡;超越时空的孤独。

极具层次感地向读者呈现出一幅易安人生图。

梁蘅既忠于历史,又适度想象将自己的生活哲思穿插在对易安的描写中。

叙事、抒情、描
写、议论交相辉映,历史现实相互融合,感动人,震撼人的同时又启发人对生命价值的思考,这次第,又怎一好字了得!
常言道:“缀文者须情动后而辞发。

”梁衡的政治散文里
溢满了历史的沧桑感和感人肺腑的深情。

《大无大有的周恩来》使我们感受到一代伟人温暖高尚的人格和满腔的热忱,他的形象在我们心目中愈加高大,追随着梁衡的脚步,踏进凝结了“无限的崇敬,无尽的思考和深深的遗憾”的武侯祠,脚挪动的瞬间,我们可以听到孔明的低语,有白帝城接受托孤的真诚,有三气周瑜的尖锐,有草原借箭的智慧,
更有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怅然。

洞穿这《一千七百的沉思》
我们领略到羽扇纶巾神闲气定的孔明身上那份经久不衰的中国文人特有的人格魅力。

梁衡的政治散文是周正的,严谨的,虔诚的,它有着一种
脱去了浮华虚伪和丑恶的干净的美,即使是带着悲剧色彩的人物在他的笔下也能给人完美的惊颤。

走进梁衡的政治散文吧,走进一个诗意的政治世界,接受
一次心灵的洗礼,你的生命定会如灼灼春花,绚烂明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