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梁衡散文》有感
读《梁衡散文》有感_《梁衡散文》读书心得与感悟五篇

读《梁衡散文》有感_《梁衡散文》读书心得与感悟五篇《梁衡散文》是1999年11月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梁衡。
本书主要收录了梁衡先生的精选优秀散文作品。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几篇读后感,供大家参阅读《梁衡散文》有感(一)记得在高中的时候,语文老师就曾推荐梁衡先生的《把栏杆拍遍》,她曾经说梁先生的散文集一定要看一下,一定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但由于当时没有太多的时间,到了大学的时候才有了空余的时间来看一下,看过之后有了很多的感想。
梁先生说过看一篇文章,应该注意里面的知识和思想内容以及审美,我们看一本书,虽然不是上政治课,但其中的思想也将会影响我们的一生,会构成我们认识社会、人生的参照系。
从中我感觉当我们看一本书时,要学会审视其中的内涵,不要一味的接受,要学会批判的接受,要去其糟粕,学其精华,这样才算真正的读一本书。
这些使我认识到了读书的真正的意图和方法。
原来我读书就只是看一下,不会走太多的内心,只是名符其实的读一下,亦或是感慨一时,不会太深入内心。
虽然和梁先生讲的有点出入,但也相当于没读。
但这不禁使我想到现在的好多读者,他们读了一本书,情绪太过于投入其中,使得他们感觉自己就是其中的主角,从而被其中的情感或人生观所惑,对整个现实的世界都有了错误的认知,从而酿成了许多悲剧。
这就正如梁先生所说的不要一味的接受作者的观点或建造的文学世界,要学会批判的接受,学会审视。
这样才能真正的从书中汲取到营养,不算白读一本书,不正确的阅读只会适得其反。
梁先生在《晋祠》中写的古晋名胜晋祠,在文中他说晋祠的山美、树美、人美,使我对现今的另一非常热门的现象——旅游有了新的一些看法。
现在的人们很喜欢旅游,一到假期或者空闲的时候就会去旅游。
但现在的旅游我感觉更是一种形式,太多的人就只是到了名胜古迹去照个像留个影记个念,也有太多的人到了景区就一定要到最有名的地方去留影或去参观一下,不管有多累。
曾经读过一篇文章作者说“旅游最重要的是寻找美,享受大自然的美,放松心情,让灵魂得以升华,而不是只是一个任务,让旅游失去了其最根本的意义”。
读《梁衡散文》有感

读《梁衡散文》有感1500字《梁衡散文》是一本集合了梁衡先生的众多散文作品的选集,其中包含了他平淡而真挚的文字,以及富有思想深度的观点。
读完这本散文集,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首先,梁衡先生的散文笔触细腻而真实。
他善于用简洁明了的语言,直击人心。
在读他的作品时,我常常能够感受到他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和洞察力。
他从日常琐事中发现美好,用文字将其表达出来,让读者也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之处。
例如,他在《落叶归根》一文中写道:“秋天是最有情调的季节。
在飒爽的秋风中行走,你会感到空气是那样的清新,道路是那样的畅通。
”这样的描写让我感受到了秋天的美妙。
其次,梁衡先生的散文充满了情感和温暖。
他的文字中流露出对家人、亲人和朋友的深厚情感,也表达了对社会的爱和关怀。
他的散文中常常可以看到他对故乡的怀念和对家庭的关爱。
他在《母亲》一文中写道:“母亲已经是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人了。
她始终是你无法割舍的家人。
”这样的观点让我思考到了亲情的重要性,同时也带给我了温暖和力量。
此外,梁衡先生的散文作品中融入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他以幽默的笔触,传递了对于人生的思考和见解。
在《人生的延伸》一文中,他写道:“人生如同一场旅行,你可以选择悠然自得地游玩,也可以选择仓皇匆忙地奔波。
”这句话让我深受触动,启发了我对于人生的态度和追求。
梁衡先生的散文中还蕴含着关于人性、友情、爱情等方面的思考,使我对这些话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阅读《梁衡散文》,我不仅感受到了文字的美妙,也受到了作者的感染和启发。
他的作品让我明白了生活的真谛,使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思考和行为,激发了我对于生活和人生的热情。
梁衡先生的散文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观点,成为了我心灵的指南。
总而言之,读完《梁衡散文》后,我深受感动和启发。
梁衡先生的散文以其真挚的情感、深入的思考和富有启发性的哲理,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意义。
读这本书是一次愉快而有收获的阅读之旅,也是一次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探索和反思。
希望梁衡先生能够继续创作更多优秀的散文作品,让更多的读者受益。
梁衡散文读后感

梁衡散文读后感梁衡散文读后感。
作文是每个人独特的表达方式,一篇优秀的作文通常都是主题集中思想明确的,作文写作中遇到的困难如何解决?小编为您准备了以下关于“梁衡散文读后感”的范文,请勿遗忘收藏本页的链接以便下次浏览!梁衡散文读后感篇1当我乘交通艇,一进入黄河上游的刘家峡水库时,便立即倾倒于她的绿了。
这里的.景色和我此时的心情,是在西北各处和黄河中下游各段从来没有过的。
一条大坝拦腰一截,黄河便膨胀了,宽了,深了,而且性格也变得沉静了。
那本是夹泥带沙,色灰且黄的河水;那本是在山间湍流,或在垣上漫溢的河床,这时却突然变成了一汪百多平方公里的碧波。
我立即想起朱自清写梅雨潭的那篇《绿》来。
他说:“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我真没有想到,这以“黄”而闻名于世的大河,也会变成一张绿荷叶。
水面是极广的。
向前,看不到她的源头,向后,望不尽她的去处。
我挺身船头,真不知该作怎样的遐想。
朱自清说,西湖的绿波太明,秦淮河的绿波太暗,梅雨潭的特点是她的鲜润。
而这刘家峡呢?我说她绿得深沉,绿得固执。
沉沉的,看不到河底,而且几尺深以下就都看不进去,反正下面都是绿。
我们平时看惯了纸上、墙上的绿色,那是薄薄的一层,只有一笔或一刷的功底。
我们看惯了树木的绿色,那也只不过是一叶、一团或一片的绿意。
而这是深深的一库啊,这偌多的绿,可供多少笔来蘸抹呢?她飞化开来,不知会把世界打扮成什么样子。
大湖是极静的,整个水面只有些微的波,像一面正在晃动的镜子,又像一块正在抖动的绿绸,没有浪的花、涛的声。
船头上那白色的浪点刚被激起,便又倏地落入水中,融进绿波;船尾那条深深的水沟,刚被犁开,随即又悄然拢合,平滑无痕。
好固执的绿啊。
我疑这水确是与别处不同的,好像更稠些,分子结构更紧些,要不怎会有这样的性格?这个大湖是长的,约有六十五公里,但却不算宽,一般宽处只有二三公里吧,总还不脱河的原貌。
一路走着,我俯身在船舷,平视着这如镜的湖面,看着湖中山的倒影,一种美的享受涌上心头。
梁衡散文读后感1000字3篇

梁衡散文读后感1000字3篇梁衡散文读后感1000字1记得在高中的时候,语文老师就曾推荐梁衡先生的《把栏杆拍遍》,她曾经说梁先生的散文集一定要看一下,一定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但由于当时没有太多的时间,到了大学的时候才有了空余的时间来看一下,看过之后有了很多的感想。
梁先生说过看一篇文章,应该注意里面的知识和思想内容以及审美,我们看一本书,虽然不是上政治课,但其中的思想也将会影响我们的一生,会构成我们认识社会、人生的参照系。
从中我感觉当我们看一本书时,要学会审视其中的内涵,不要一味的接受,要学会批判的接受,要去其糟粕,学其精华,这样才算真正的读一本书。
这些使我认识到了读书的真正的意图和方法。
原来我读书就只是看一下,不会走太多的内心,只是名符其实的读一下,亦或是感慨一时,不会太深入内心。
虽然和梁先生讲的有点出入,但也相当于没读。
()但这不禁使我想到现在的好多读者,他们读了一本书,情绪太过于投入其中,使得他们感觉自己就是其中的主角,从而被其中的情感或人生观所惑,对整个现实的世界都有了错误的认知,从而酿成了许多悲剧。
这就正如梁先生所说的不要一味的接受作者的观点或建造的文学世界,要学会批判的接受,学会审视。
这样才能真正的从书中汲取到营养,不算白读一本书,不正确的阅读只会适得其反。
梁先生在《晋祠》中写的古晋名胜晋祠,在文中他说晋祠的山美、树美、人美,使我对现今的另一非常热门的现象——旅游有了新的一些看法。
现在的人们很喜欢旅游,一到假期或者空闲的时候就会去旅游。
但现在的旅游我感觉更是一种形式,太多的人就只是到了名胜古迹去照个像留个影记个念,也有太多的人到了景区就一定要到最有名的地方去留影或去参观一下,不管有多累。
曾经读过一篇文章作者说“旅游最重要的是寻找美,享受大自然的美,放松心情,让灵魂得以升华,而不是只是一个任务,让旅游失去了其最根本的意义”。
对此我深感认同。
如今太多的已经不懂得发现美,只是麻木的去景点照相,留念,仿佛就是完成了一件任务似的。
2024年梁衡散文集读后感

2024年梁衡散文集读后感梁衡是当代文坛上的一位杰出散文家,他的作品深情而细腻,引人入胜,给人带来了深深的思考与感悟。
2024年梁衡散文集所包含的作品也不负众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本散文集中,梁衡以他敏锐的观察力和独到的思考展现了对世界的独特见解。
他的作品不局限于特定的主题,既有关于生活的琐碎,也有关于人性的追问,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这让我感受到梁衡是一位真正的观察者,他不仅仅看到表面现象,还能洞察事物的本质,深入挖掘与解读。
在阅读梁衡的散文作品时,我被他细致入微的描写所吸引。
他对细节的关注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丰富与美妙,他能通过一朵花、一片叶子、一滴雨水等微小的事物,揭示出生命的力量与美好。
他用恰到好处的修辞手法和诗意的语言,将平凡的事物赋予了新的意义和价值,使我在阅读时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和情感。
梁衡在作品中对人性的探讨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以自己的观察为基础,力求深入探究人们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和情感。
他从人们的行为举止、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通过细致入微的描绘和思考,展示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他对人类善良与恶意的思考让我深思,引发了我对人性的思考和反思。
此外,梁衡散文集中的作品还着重关注社会现象和问题。
他用敏锐的洞察力观察和思考社会现实,针砭时弊、点破人情。
他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和批判,揭示了社会的黑暗与不公,并引发了我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精神让我深受触动,也激发了我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
总的来说,2024年梁衡散文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作品深情而细腻,引人入胜,展现了对世界的独特观察和深入思考。
他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对人性的探讨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和情感。
同时,他对社会现象和问题的关注也引发了我对社会公正与正义的思考。
阅读这本散文集,让我收获了智慧与感悟,引领我更深入地思考人生和社会。
梁衡的作品是一道美丽的风景,也是一本珍贵的读物,我想将其珍藏在心灵深处,时刻汲取其中的养分,为我的人生增添色彩和深度。
梁衡红色经典散文读书心得

梁衡红色经典散文读书心得
《梁衡红色经典散文》这本书是一本很有意义的读物,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了解到了红色经典散文的精髓,也受到了作者梁衡的启发和感召。
首先,梁衡的散文作品具有浓厚的红色主题,他通过深入挖掘中国革命历史和红色文化,以及自己的切身体验,刻画了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红色画卷。
他的笔力雄浑,语言清新朴实,文字流畅有力,展现出了他对革命精神和英雄人物的崇敬和钦佩之情,让我深深感受到了红色经典的力量和意义。
其次,梁衡的散文作品富有情感,他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作品中,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他所写的内容。
他的散文作品往往带有强烈的同情心和怜悯之情,让我对那些曾经为了革命事业而奋斗、牺牲的英雄们产生了更深的敬意和理解,也使我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最后,这本书让我对红色经典散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在思想上得到了启发和提升。
红色经典散文作为中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教育意义。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散文的独特魅力和表达方式,也拓宽了自己的文化视野和思维方式。
总的来说,阅读《梁衡红色经典散文》给我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这本书不仅让我感受到红色经典的力量和意义,也让我对梁衡的文学才华和情感表达能力产生了赞赏之情。
同时,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也受到了作者的鼓舞和启发,更加坚定了自己要追求理想、奋发向前的信念。
我相信,这本书对于每一个读者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珍贵之作。
读梁衡散文有感范文(精选11篇)

读梁衡散文有感读梁衡散文有感范文(精选11篇)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散文吧?散文的特点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段或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
那么,你会写散文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梁衡散文有感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梁衡散文有感篇1我不是一个热衷于政治的人。
我可以很肯定地给自己这样的定位。
因为在我的认识里,政治是一个复杂的喧嚣的很难给心灵以纯洁和平静的世界。
它的天空有太多的变幻莫测,惊天动地的历史风云,那份深邃的阴霾下隐匿了太多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蛰居了太多的肮脏龌龊和萎靡奢华。
习惯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唯美恬然,适应了“花谢花飞花满天,红销肠断有谁怜”的凄伤哀恸。
因而当读到有关政治的文章时,总无法激发内心深处的热爱,但梁衡的政治散文却给人无法躲闪的震撼和美感。
不论是山水散文,还是人物散文,梁衡的作品中都可见智慧的哲思和感悟,充满大气磅礴的深刻思想。
充溢的激情蕴藏在深沉的思考中,别有的那份厚实与沉实,避免了简单的抒情与表白,显出大散文的气韵。
一些文摘对梁衡散文的评价可谓鞭辟入里。
的确梁衡散文就是这样。
在跌宕起伏中给人以极具震慑的感动。
他的散文,是深邃夜弩里璀璨的群星,光芒虽不及圆月,却能驱散黑暗。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这是怎样的壮志豪情?“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酸辛苦,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又是何等的愁苦无奈?曾经的种种不解,在随着梁衡把栏杆拍遍后,终得释然。
他虽有岳飞般“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的豪情,但“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徜徉在这样的文字间我读懂了稼轩壮志难酬的无奈和大起大落的愁苦。
“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振聋发聩。
”。
梁衡散文读后感

梁衡散文读后感导语:《梁衡散文》,是1999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下面是XX整理的《梁衡散文》读后感,共3篇,希望大家喜欢。
我喜欢阅读梁衡的散文,梁衡的散文就像一曲曲动听的歌,令人着迷,又令人陶醉。
这些年来,我先后读过梁衡的《把栏杆拍遍》、《觅渡,觅渡,渡何处》、《读韩愈》、《读柳永》、《晋祠》、《夏感》等文。
读梁衡的文章,有一种愉悦、一气呵成,欲罢不能,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
我颇为感慨,当今散文诸家中,梁衡的散文不仅动听,而且最富有“真、善、美”的内涵。
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梁衡散文》,在给人以散文艺术美享受的同时,更给人散文创作对“真与善”追求的启示。
这种艺术美的享受,主要体现在作者对散文艺术境界的全心追求与创作实践方面;而这种创作“真与善”的启示,又着重体现在作者对散文艺术境界有深刻的、有见地的理论探讨方面。
在这里,通常读过梁衡散文的人,一般认为,梁衡最忠实于散文境界的三个层次,即客观描写的第一个层次:描写美;主观描写的第二个层次:意境美;主客描写的第三个层次:哲理美。
笔者认为,第一个层次“描写美”的文字是以《晋祠》为代表。
该文运用了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把晋祠悠久的历史文物和优美的自然风景说明描写的十分具体形象。
形神兼美的特点十分明显。
语言又形象、生动、流畅。
实在是一篇精美的范文。
第二个层次“意境美”的文字是以《西北三绿》和《壶口瀑布》为代表。
这类文字的特征,主要是渗进了梁衡自己的思想感情。
第三个层次“哲理美”的文字,作者自叙为数不多,主要是《马列公园赋》和《泰山——人向天的倾诉》等。
近几年,梁衡创作了数篇人物大散文,可以说篇篇是“美”文、是精品,1996年创作的这篇《红毛线,蓝毛线》说明了中国共产党领袖的大公;《大无大有周恩来》(199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梁衡散文》有感
梁衡的创作态度求“真”务实,宁缺毋滥。
一起来看看XX为大家整理的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梁衡的文章一开始我并不喜欢,那篇《晋祠》虽然写得真的不错,但是我不喜欢那种冗长的文章,所以,对于这个作者也没太大的印象。
再一次看到他的文章就是《跨越百年的美丽》,依旧是没什么太大感觉。
直到他写的三篇散文作节选为课外读物发下来,《觅渡,觅渡,渡何处?》、《把栏杆拍遍》、《乱世中的美神》,看了一堂课之后,当时就被他笔下的三个人物所深深折服。
这三个人物都带有浓重的悲剧色彩,同时又具有不得不使人敬佩的精神和风范,感觉他们在梁衡的笔下都鲜活了起来,一点一点向我们展示自己的人生。
自此,我开始找梁衡的文集,却一直找不到,看到了很多余秋雨的文集。
我也买过余秋雨的一本文集《文化苦旅》,但我不是很喜欢他的文风。
总觉得他写的文章不够大气,有点优柔寡断的感觉。
而梁衡,看完他的文章就有种很明显的被吸引被点拨,霎时有一片清明的感觉。
终于,我还是找到了一本《梁衡散文中学生读本》。
我先找到了那三篇文章,把《把栏杆拍遍》看完。
辛弃疾的一生真的很曲折。
年轻时血气方刚,奔走沙场,却在南
归之时被夺去手中的钢刀,只能以羊毫软笔写下一首首悲愤、无奈、自嘲的词。
最让我动容的还是那首《永遇乐》。
他竟然在嘲笑自己的姓氏!“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
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
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
”这首词是我第一次看到,却被其中所隐藏的无奈嘲讽所深深震动。
他该有怎样的失意才会觉得自己的姓氏是“艰辛”“酸辛”“悲辛”“辛辣”,觉得自己就是不能够拥有美好的事物!
还有一篇《大无大有周恩来》,是诞辰百年之时所写。
那些冗长的历史在梁衡的笔下一点不显繁复,反而,每一件都令周无私的形象更加生动鲜明,深深被这个自己无缘亲眼见到的所感动。
诸如此类的写人的文章,每一篇都能感觉作者笔下的人是个鲜活、生动、立体的伟人,并不是一个个已经归为历史、素不相识的不相干的人。
每一个都令人敬佩,由衷的敬爱。
这本书中还有很多写景、记事、抒情、说理的文章,都很值得一读。
看完这本书,有一种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
我最近读完了梁衡的两部散文集《觅渡》与《洗尘》,不禁为其中睿智而深刻的语言所折服。
散文集中很大一部分由历史散文构成。
其中《把栏杆拍遍》与《乱世中的美神》给我的印象极其深刻。
《把栏杆拍
遍》化用了辛弃疾“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的诗句,散文中评论了他由武到文的一生。
辛弃疾年轻时曾起义抗金,南下归宋后,本想为国出力,却终生不受重用。
尽管报国无门,他仍然心系天下,那颗藏于乡间的爱国之心仍跳动不止。
《乱世中的美神》则是以李清照为主题,她的前半生幸福完美,但突如其来的丧夫、亡国之痛给了她沉重的打击。
尽管往昔安逸的生活一去不复返,李清照却未对生活失去希望,这几乎致命的打击反而让她登上了古典诗词的巅峰。
散文集的另一大组成部分便是游记散文了。
这些散文不仅有着鲜明生动的语言,它们所表达的主旨更是超乎“游”之外。
如《乌梁素海,带伤的美丽》中,就以乌海当年湖中跃起的鱼儿如“五线谱上跳动的音符”的生动景象与如今船尾翻起的浪“黄中带黑,像一条刚翻起的犁沟”形成对比,突出了作者对此感到的痛惜与无奈,呼吁人们保护那正在逝去的自然之美。
而《一颗怀抱炸弹的老樟树》中,描绘了那棵接住炸弹的老樟树旺盛的生命力:“简直就是火山喷出地面后突然凝固的一座石山”,或许这段描写不仅是为了表现树的顽强生命力,更是象征着革命力量的永不消逝。
在散文集中,由物及理的文章也不少。
比如《人与石头的厮磨》,从描写不同的人在石上刻下各种内容,探究到了古人的心理:统治者想借石巩固统治,为官者想借石留下美名,百姓想借石铭记恩情……
这两部散文集,不仅体现了梁衡高超的文化功底,更显出了他深刻睿智的哲思。
记得在高中的时候,语文老师就曾推荐梁衡先生的《把栏杆拍遍》,她曾经说梁先生的散文集一定要看一下,一定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但由于当时没有太多的时间,到了大学的时候才有了空余的时间来看一下,看过之后有了很多的感想。
梁先生说过看一篇文章,应该注意里面的知识和思想内容以及审美,我们看一本书,虽然不是上政治课,但其中的思想也将会影响我们的一生,会构成我们认识社会、人生的参照系。
从中我感觉当我们看一本书时,要学会审视其中的内涵,不要一味的接受,要学会批判的接受,要去其糟粕,学其精华,这样才算真正的读一本书。
这些使我认识到了读书的真正的意图和方法。
原来我读书就只是看一下,不会走太多的内心,只是名符其实的读一下,亦或是感慨一时,不会太深入内心。
虽然和梁先生讲的有点出入,但也相当于没读。
但这不禁使我想到现在的好多读者,他们读了一本书,情绪太过于投入其中,使得他们感觉自己就是其中的主角,从而被其中的情感或人生观所惑,对整个现实的世界都有了错误的认知,从而酿成了许多悲剧。
这就正如梁先生所说的不要一味的接受作者的观点或建造的文学世界,要学会批判的接
受,学会审视。
这样才能真正的从书中汲取到营养,不算白读一本书,不正确的阅读只会适得其反。
梁先生在《晋祠》中写的古晋名胜晋祠,在文中他说晋祠的山美、树美、人美,使我对现今的另一非常热门的现象——旅游有了新的一些看法。
现在的人们很喜欢旅游,一到假期或者空闲的时候就会去旅游。
但现在的旅游我感觉更是一种形式,太多的人就只是到了名胜古迹去照个像留个影记个念,也有太多的人到了景区就一定要到最有名的地方去留影或去参观一下,不管有多累。
曾经读过一篇文章作者说“旅游最重要的是寻找美,享受大自然的美,放松心情,让灵魂得以升华,而不是只是一个任务,让旅游失去了其最根本的意义”。
对此我深感认同。
如今太多的已经不懂得发现美,只是麻木的去景点照相,留念,仿佛就是完成了一件任务似的。
现在的人们太浮躁,不会真正的静下心来去真正的感受我们的生活,更别谈去发现美,人们只会麻木的照相取景,不会真正放松心情,感受自然,升华灵魂。
正如梁先生在晋祠的感受:春来黄花满山,径幽而香远;入秋草木郁郁,天高而水清,无论何时抬级登山都清悦神爽。
梁先生真正的在景区中看到了大自然的美,既放松了心情,又升华了灵魂,是真正的旅游者,大自然的欣赏者,是我们都应该做到的。
最后,梁先生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人人皆可为国王》。
一开始其便写了国王的权高位重,一国之财任其所用,一国之民任其役使。
所以很自然就成了人人的目标。
但接着梁先生就说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有的时候长短并不是绝对的,王亦有局限。
王也有其所不能得到的。
当然也不是人人都想成为王,有的人只喜欢游山玩水,放浪形骸,寄情于山水,不被权势而折腰。
但其实如今的社会是多元的,国王也是多元的,每个人在其行业中在其领域内都可成为王。
接着告诫我们只要努力,人人皆可称王。
正如北宋的刘永,虽被仁宗贬谪,但其在他的领域——词域中成为了他的王。
所以我们不要自暴自弃,埋怨社会的不公平,只要我们肯努力,就会成为自己的王,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谁也不用自卑,更无须骄傲,努力便可成为自己心中的王。
这就是我读梁先生的散文的感想,相信之后我会真正的学会读书,学会发现美,学会努力,不怨天尤人,我相信我的人生将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