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散文集选

合集下载

四川省安岳县中考语文 知名作家经典散文阅读—梁衡

四川省安岳县中考语文 知名作家经典散文阅读—梁衡

知名作家经典散文阅读系列——梁衡【作家简介】梁衡: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

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

作品有《梁衡文集》和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散文集《只求新去处》、《人杰鬼雄》、《名山大川》,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政论集《继承与超越》等。

《晋祠》、《夏感》、《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等四篇作品入选中学课本和师范教材。

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

壶口瀑布梁衡壶口在晋陕两省的边境上,我曾两次到过那里。

第一次是雨季,临出发时有人告诫:“这个时节看壶口最危险,千万不要到河滩里去,赶巧上游下雨,一个洪峰下来,根本来不及上岸。

”果然,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视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

其时,正式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吞没。

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涌、更挤、更急。

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

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

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

梁衡散文精选

梁衡散文精选

梁衡梁衡:山西霍州人。

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

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

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他的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在散文创作方面,过去二十年他主攻山水散文,深得古典山水文章的传统,行文草本有灵,水石有韵。

近年来又致力于人物散文,特别是历史伟人名人的写作,《觅渡,觅渡,渡何处?》、《红毛线、蓝毛线》等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有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名山大川感思录》、《人杰鬼雄》、《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梁衡卷》等。

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

有散文三篇《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近年《海思》也被选如鄂教版语文中学教材。

散文领域的一朵奇葩----梁衡散文赏析散文,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短小易学。

当前,爱好散文,写散文的人很多。

但是,要把散文写好,写精,殊为不易。

若想达到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就更难了。

可是,有人却做到了。

他,就是著名散文家梁衡。

我是前几年在一本杂志上第一次看到梁先生散文的。

那篇文章名叫《把栏杆拍遍》,是写南宋词人辛弃疾的。

读之,如饮甘露,回肠荡气,脑中辛弃疾的形象久久挥之不去。

之后,又先后读过他的《觅渡,觅渡,渡何处》、《读韩愈》、《读柳永》、《晋祠》、《夏感》等文。

读他的文章,有一种快感,一气呵成,欲罢不能,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

梁衡 评散文

梁衡  评散文

梁衡评散文《夏感》夏感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好象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

山坡上的纤纤(芊芊)细草渐渐长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

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的长鸣。

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船。

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

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

夏天到了。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

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花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

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

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

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

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

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

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金黄的夏季。

词语解释纤纤(芊芊):细微的样子。

黛:青黑主宰:统治灵秀:灵活、美丽磅礴:气势盛大终极:最后的终点春华秋实:春天开花,秋天结果。

梁衡经典散文有哪些

梁衡经典散文有哪些

梁衡经典散文有哪些梁衡的散文,是深邃夜穹里璀璨的群星,光芒虽不及圆月,却也能驱散黑暗。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梁衡的散文,欢迎大家阅读!读屈原薄暮暝暝,我在昏黄的灯光下一遍又一遍地读你的《涉江》。

心灵的底片便慢慢地烟染上一层层殷红,渐深的暮色也仿佛笼上一层悲戚的色泽。

那神奇瑰丽的想象连同汨罗江畔孤独清高的身影,深深地攫住了我的心。

”这是一篇百读不厌的千古名篇。

每次阅读,总有一种感动淹没我的心。

你也如横空而过的一颗流星,闪烁着凄凉的美丽,划过我的心空。

曾在一个落寞而寂寥的深夜,入梦般的想象一颗孤独的灵魂在汨罗江畔或是高峻蔽日的深山之中伴随着自己高远的理想怎样孤独的漫游。

如血般的残阳拉长了你的身影,陪伴你的只是猿猴啼血般的哀鸣。

但你只将凝聚着的忧愤的血泪以及自己远大的理想抱负从自己的心灵流出,让一个去国离乡之人苦难生活的点点滴滴颤动于笔尖,化为一篇篇瑰美绮丽的文字,流芳千古……此刻,你的足音正姗姗向我走来,走向千年之后的今夜,走向寒露沾襟的今夜,走向我阅读的今夜,走向我审视自己灵魂的今夜!依旧是那阵秋冬的绪风,依旧是那般凄寒,你是否依旧一步一回头地望着你的家乡,望着你的祖国?你是否依旧在汨罗江畔执着地守望,守望着能回到祖国,再为祖国贡献出自己的一切?那么,又会有谁能彻悟你凝固在深山之中的沉痛?如果说,生命的过程恰好是从激越走向安详;如果说,人生的岁月必定是从绚烂走向平淡;那么,你真的走得一路安详吗?你那伟大的思想及远大的理想都随滔滔不息的汨罗江水一同远逝了吗?或许,我们只能在那空蒙浩瀚的疏星中读到你的消息,只能从那瑰奇绚丽的篇章中读懂你的思想,读懂你那颗忧郁而滚烫的爱国心,读懂你那种长存于尘世间的顶天立地的精神。

而这一切,已经足够了……虔读你的一腔热忱,遥想你短暂一生的苦难历程,我一直都相信你是借文章来抒写自己苍凉的人生!文章中那悲愤、抑郁的倾诉,不都寄寓了你深绾于心的血泪,情浓于心的忠贞吗?每回在嘈杂喧嚣的生活中静下心来,汨罗江畔的呼声就萦绕于耳畔,回响于心际,让我不自觉地以此来观照自己。

梁衡《把栏杆拍遍》读后感800字

梁衡《把栏杆拍遍》读后感800字

梁衡《把栏杆拍遍》读后感800字梁衡《把栏杆拍遍》读后感800字1 这个假期,我读了我国现代作家梁衡所写的一部散文集《把栏杆拍遍》,读过之后,放下书本,我顿时觉得感受颇多。

在散文写作铺天盖地的年代,在散文写作没有了“王法”的年代,在散文写作变成了许多作家与写手的文字狂欢与梦呓的时代,梁衡先生以他“一年一篇”的虔诚写作,给散文创作带来了别样的文本,也为我们带来了堪为“范本”的“工巧散文”。

这就不难理解,梁衡先生为何会成为“健在”作家中作品入选语文课本最多的一位。

有人说,阅读是一种对话,是读者与作者的交流。

要实现这样的对话,首要的便是作者要敞开心扉。

不愿亮出真性情的人,无法与读者以心换心,也就无法让读者用心去体味,进而感动。

正如余华所说:“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

”因而,“理趣”之外,不得不提的,是先生在文章中、在字里行间所注入的无限深情。

在读过《把栏杆拍遍》这部散文集后,我认为其中的一些语句让我感受颇多:“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刀和剑是在战场上向前拼杀的工具,势必会带着血雨腥风的记忆,是为杀气;与此同时,也会带着金戈铁马的奔腾,是为磅礴;别人写词用笔,力量也是只到纸背,辛弃疾写词也用笔,却是刀和剑的真实写照,在距离战争最近的地方,把感情深深地刻到生活和历史的记忆里面去。

“你看‘艰辛’、‘酸辛’、‘悲辛’、‘辛辣’,真是五内俱焚。

世上许多甜美之事,顺达之志,怎么总轮不到他呢?他要不就是被闲置,要不就是走马灯似地被调动”,良药苦口利于病,“辛弃疾”这个名字,对于这个国家又何尝不是一剂良药?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喜欢苦涩的滋味,辛弃疾的一腔抱负在现实面前处处碰壁,苦口的良药没有自己施展的天地,就变成了咽回心中的苦水,独自承受。

“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练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劲。

他不计较‘五斗米折腰’,也不怕谗言倾盆”,用的是:“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的表达格式,令人想到了关汉卿的义无反顾。

梁衡散文精选读后感3篇

梁衡散文精选读后感3篇

梁衡散文精选读后感3篇梁衡散文精选读后感1人生在世,无人不景仰。

我们景仰成功人士拥有的宝贵财富,景仰才子才女拥有的渊博学识,景仰贵族子弟拥有的出众气质。

这些景仰无非是出于羡慕,但并未有努力追求的念头。

但自读了梁衡作家的散文后,我有了深深的感触,从不知道景仰亦可以是一种幸福。

梁衡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方面颇有造诣,也曾担任过记者,他拥有大量的经验、胆量和阅历,为他的散文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散文精选这本书中人生篇和政治篇,其中人生篇包括对各种大自然景观的敬仰和思考,对各种功臣与伟人的敬佩与赞叹;政治篇中的政治散文则是剖析了周恩来、瞿秋白等伟人的一生。

这部散文精选总的来说包含了多种不同的景仰,对印度红花绿树的热爱亦是对自己生命的景仰;对茫茫浩淼大海的眷恋亦是对大自然给予我们生命,让我们返璞归真的景仰;对邓小平同志院落的拜谒更是对他永不磨灭贡献的景仰……这一团团、一簇簇的景仰便是印刻在灵魂上的一种景仰,一种从心底发出的真情实感的幸福。

梁衡用文字灌注了景仰,用文学翻译了政治,用文采引发了人生的思考。

这本书中的字字句句都极有深度,有思想,但有通俗化、艺术化,将枯燥的政治与平凡的自然改造成动人心魄的一种种景仰。

变的是散文的内容,或山或水或人物,不变的是别有韵味的厚重与充实;变的是不同的思考与感悟,不变的是他的散文中特殊的大气磅礴与满腔激情。

幸福在这本书中所诠释的含义更加深厚,它从向死者献上的一件富有审美价值的雕塑中超脱出来懂得生者与死者之间以艺术方式的倾心交流;它抛开浮在自然景上的满眼繁华而看出个味和理来,它在到处都伸出的一双乞讨的手中仍不践踏自己的自尊心。

景仰的美在书的幽默笔墨中,在人的细腻描摹中,在天地的肃穆站立中,不再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盼,而是一种与生活接近与人生接轨的幸福。

作者将大人物的生活与事业写给人们看,他们独立的入格、成就的事业以及带有悲剧色彩的有价值的东西。

读他们的成与败,悲与喜,奋斗与牺牲,他们的人生就更加值得我们去景仰,他们的思想和内涵也愈值得钦佩。

梁衡散文集读后感

梁衡散文集读后感

梁衡散文集读后感《梁衡散文集》是中国当代作家梁衡的代表作之一,收录了他多年创作的散文作品。

通过阅读这本散文集,我深受启发,受益良多。

本文将从题材广泛、情感真挚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三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读后感。

首先,梁衡散文集的题材非常广泛,既有关于自然风景的描写,也有关于人物的写照,还有关于社会现象的思考。

作者以过人的观察力和独到的洞察力,将生活中的点滴细节抓住,通过文字的表达,将这些看似平凡的事件和现象与读者分享。

他描写的自然景色细腻而真实,从小草拔节到大海波涛,每一个细节都让人仿佛置身其中。

在描写人物方面,作者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以及与人物的对话与交流,展现了人物的真实性和独特个性。

同时,梁衡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也体现在他的作品中,他用文字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弊端,呼吁人们关注社会问题,思考如何改进社会。

整个散文集的题材广泛,丰富多样,让我开阔了眼界,对世界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其次,梁衡散文集的情感真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通过描写生活中的琐事和细节,表达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他的文字真挚而质朴,充满了温暖和人情味。

他用心灵的眼睛观察生活,用真挚的情感表达内心的感受。

这种真挚的情感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柔软之处,让我感到温暖和感动。

尤其是在描写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时候,作者的文字更是触动人心。

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这些情感真实地展现出来,让读者对于亲情、友情和爱情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最后,梁衡散文集的独特的表达方式也让我印象深刻。

作者善于运用诗意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他的文字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他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使写作更富有表现力和想象力。

他的文字如同一首首美妙的乐章,让人陶醉其中。

同时,作者也善于将自己的思考和感受融入到散文中,通过自己的独特的观点和见解,展示出他的独立思考和独特眼光。

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让他的作品与众不同,给人一种深刻的印象。

总之,《梁衡散文集》是一本令人难以忘怀的作品。

梁衡散文集读后感(四篇)

梁衡散文集读后感(四篇)

梁衡散文集读后感我最近读完了梁衡的两部散文集《觅渡》与《洗尘》,不禁为其中睿智而深刻的语言所折服。

散文集中很大一部分由历史散文构成。

其中《把栏杆拍遍》与《乱世中的美神》给我的印象极其深刻。

《把栏杆拍遍》化用了辛弃疾“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的诗句,散文中评论了他由武到文的一生。

辛弃疾年轻时曾起义抗金,南下归宋后,本想为国出力,却终生不受重用。

尽管报国无门,他仍然心系天下,那颗藏于乡间的爱国之心仍跳动不止。

《乱世中的美神》则是以李清照为主题,她的前半生幸福完美,但突如其来的丧夫、亡国之痛给了她沉重的打击。

尽管往昔安逸的生活一去不复返,李清照却未对生活失去希望,这几乎致命的打击反而让她登上了古典诗词的巅峰。

散文集的另一大组成部分便是游记散文了。

这些散文不仅有着鲜明生动的语言,它们所表达的主旨更是超乎“游”之外。

如《乌梁素海,带伤的美丽》中,就以乌海当年湖中跃起的鱼儿如“五线谱上跳动的音符”的生动景象与如今船尾翻起的浪“黄中带黑,像一条刚翻起的犁沟”形成对比,突出了作者对此感到的痛惜与无奈,呼吁人们保护那正在逝去的自然之美。

而《一颗怀抱炸弹的老樟树》中,描绘了那棵接住炸弹的老樟树旺盛的生命力:“简直就是火山喷出地面后突然凝固的一座石山”,或许这段描写不仅是为了表现树的顽强生命力,更是象征着革命力量的永不消逝。

在散文集中,由物及理的文章也不少。

比如《人与石头的厮磨》,从描写不同的人在石上刻下各种内容,探究到了古人的心理:统治者想借石巩固统治,为官者想借石留下美名,百姓想借石铭记恩情……这两部散文集,不仅体现了梁衡高超的文化功底,更显出了他深刻睿智的哲思。

梁衡散文集读后感(二)国庆期间,我阅读了梁衡先生的散文集《把栏杆拍遍》,这本书将我深深地吸引住了。

由于时间上的关系,我只来得及将第一单元中的内容细细品读。

这本书共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作者是通过___个历史名人来谈政治,谈人生,论哲学;第二个单元,是在讲一个作曲家,一个歌唱家,一个科学家和一个在生活的艰辛中创造奇迹的老人家的事迹;第三个单元,则是在写关于艺术的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作家,山西霍州人。

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

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

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夏感:梁衡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好象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

轻飞漫舞的蜂蝶不多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

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

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象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

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

夏天到了。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

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夏天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棗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这时他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漫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冲刺。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

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

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

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

大概,春日溶溶,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

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