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

合集下载

梁衡海思解读

梁衡海思解读

梁衡的《海思》
梁衡的《海思》是一篇关于海洋的散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海洋的美丽、博大、深邃以及它对人类的影响和意义。

在文章中,梁衡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度的思考,展现了海洋的壮丽景色和它对人类心灵的触动。

他从海洋的浩渺无垠、变幻莫测的自然现象中领悟到人生的无常和不确定性,同时也在海洋的博大深邃中寻找到一种精神追求和超越。

文章中提到的“海思”,既是指海洋本身所蕴含的丰富思考,也是指人类在面对海洋时所产生的一系列思考。

这些思考涉及到自然与人类的关系、生命的起源与归宿、人类的精神追求等等。

整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海洋的敬畏和敬爱,同时也展现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追求。

通过描绘海洋的美景和表达对海洋的思考,梁衡希望唤起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同时也希望激发人们对未来的探索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总之,《海思》是一篇具有思想深度和艺术价值的散文,它不仅展现了海洋的美景和神秘,也展现了人类对自然和生命的思考和追求。

梁衡《晋祠》原文

梁衡《晋祠》原文

梁衡《晋祠》原文以下是梁衡的《晋祠》原文:原文:出太原西南行五十里,有一座山名悬瓮。

山上原有巨石,如瓮倒悬。

山脚有泉水涌出,就是有名的晋水。

在这山下水旁,参天古木中林立着百余座殿、堂、楼、阁、亭、台、桥、榭。

绿水碧波绕回廊而鸣奏,红墙黄瓦随树影而闪烁,悠久的历史文物与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一体,这就是古晋名胜晋祠。

翻译:离开太原向西南走五十里,有一座山被称为悬瓮山。

山上原本有巨石,就像倒挂的瓮。

山脚下有泉水涌出,就是著名的晋水。

在这座山下的水边,众多古老的大树环绕之中,建立了一百多座殿堂、大厅、楼阁、亭子、桥梁和台阶。

绿色的水流和蓝色的波浪在回廊间回荡,红色的墙壁和黄色的瓦片随着树影闪烁,悠久的历史文物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完美融合,这就是古老而著名的晋祠。

梁衡的《晋祠》描绘了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悬瓮山下的晋祠,这座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古迹。

文章通过诗意的语言展现了晋祠的美丽和庄重,以及它所承载的历史记忆。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诗意表现:在山之美的部分,作者以“山上原有巨石,如瓮倒悬。

”来描绘悬瓮山的险峻壮观,并形象地将山比作一道屏障,或是伸开的两臂,将晋祠拥入怀中。

在树之美的部分,千年古树周柏、唐槐依然苍劲有力,其余水边殿外的松、柏、槐、柳也显出沧桑几经的风骨。

这些树木历经风雨而依旧傲立,象征着坚韧不屈的精神。

在水之美的部分,晋祠的水清澈静谧,流过智伯渠,进入鱼沼飞梁,最终流入晋祠的每一个角落。

这流水不仅滋润了大地,也滋润了人们的心灵。

总的来说,《晋祠》一文中充溢着浓厚的诗意,无论是对自然风光的描绘,还是对历史文化的挖掘,都充满了深深的感情和独特的见解。

梁衡简介5篇

梁衡简介5篇

梁衡简介5篇梁衡简介(一):梁衡,1946年出生,山西霍州人。

著名作家、新闻理论家、学者。

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历任《光明日报》记者、《内蒙古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

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曾任人民日报副总修改。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其代表作品《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等。

2019年12月,梁衡获第六届范敬宜新闻教育奖良友奖。

梁衡简介(二):梁衡简介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

他历任《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等职,现任《人民日报》副总修改,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梁衡是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主要作品: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人杰鬼雄》、《名山大川感思录》、《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梁衡卷》。

过去二十年他主攻山水散文,深得古典山水文章的传统,行文草本有灵,水石有韵。

近年来又致力于人物散文,异常是历史伟人名人的写作。

《觅渡,觅渡,渡何处?》、《红毛线,蓝毛线》等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梁衡简介(三):梁衡简介梁衡:山西霍州人。

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

现任人民日报副总修改、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读韩愈梁衡读后感

读韩愈梁衡读后感

读韩愈梁衡读后感
《韩愈梁衡》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散文,通过对梁衡这个历史人物的描述,表达了韩愈对忠诚、清廉、正义的赞赏和追求。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文章开头就通过梁衡自己嘱托后人的言辞,展示了他身上那种勇敢正直的品质。

梁衡担忧自己的子孙会违背自己的遗志,不为世人所喜爱,于是写下遗言让后人铭记。

这种忠诚和坚定的品质让人敬佩不已。

文章中描写了梁衡忠诚正直的种种事迹,例如他在担任官职期间最为注重的就是廉洁自守,以身作则,并清查贪污的官员,提升了人们对他的敬意。

他还不畏权贵,勇敢地反对王安石变法,以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梁衡的这种清廉正直是当前社会所缺乏的,他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通过对梁衡的事迹的描写,韩愈告诉我们忠诚、正直、清廉的品质是伟大而可贵的。

他们不仅可以带来荣誉和尊重,也能够改变社会的风气。

这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重要的启示。

读完《韩愈梁衡》,我不禁想到了自身的行为和追求。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也应该以正直、忠诚、廉洁为处事的准则。

虽然身处这个现实世界,但我们仍然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去影响和改变周围的环境。

总之,这篇文章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和思考。

通过梁衡的人物形象,韩愈展现出了自身对于品德、忠诚和正义的追求。

这种追求是真诚而伟大的,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追求的。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更加坚定了自己追求正直品德的决心。

梁衡读后感

梁衡读后感

梁衡读后感我最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梁衡》,这是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讲述了一个富家子弟的成长故事。

这本书的作者是米兰·昆德拉,是捷克著名作家,他写了很多优秀的小说,如《生活在别处》和《存在主义训练手册》等。

这本《梁衡》是他的一部早期作品,出版于1981年。

故事的主人公是梁衡,一个富家子弟。

他从小家境优越,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感到虚度年华,对生活的意义产生了质疑。

他开始追求真理和自由,试图摆脱富有和权力的束缚。

梁衡的成长之路并不顺利,他遭遇了许多挫折和困难。

但是,他从这些挫折中学到了很多东西,成长为一个有思想和有情感的人。

他变得更加善良和真实,体会到了生活的真谛。

通过梁衡的故事,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不能一味追求物质的满足和权力的扩张,而是应该追求内心的平静和真正的快乐。

而这种平静和快乐并不是外部条件带来的,而是源自内心的力量。

梁衡的故事也让我思考了自己的人生。

我想,每个人的人生都有自己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天,努力追求我们内心真正渴望的东西。

同时,我们也应该为他人着想,关心别人的感受,真诚对待他人。

此外,我还从这本书中学到了一些关于爱情和友情的道理。

梁衡在书中经历了很多感情的起伏和波折,但最终他明白了爱情的真谛,学会了真正地去爱。

而友情对于梁衡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他的朋友们在他最需要的时候一直陪伴着他,帮助他度过了艰难的时刻。

总的来说,这本《梁衡》是一本非常好的书。

通过梁衡的成长故事,读者能够对人生有更深刻的思考,对自己的人生有更清晰的认识。

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示和帮助,让我更加珍惜生活,追求真理和自由。

阅读这本书,我也对作者米兰·昆德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的写作风格独特,深入人心。

我希望以后还能读到他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他的思想和创作。

总的来说,这本《梁衡》给了我很多启示和思考,让我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梁衡的成长经历,我明白了追求内心真实和善良的重要性,也学会了珍惜生活和关爱他人。

简要概括《泰山》梁衡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简要概括《泰山》梁衡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简要概括《泰山》梁衡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泰山》是我国古代名著《水浒传》中的一个故事,讲述了梁山好汉中的一个人物梁衡的故事。

梁衡是梁山108将之一,他在故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展现了他的英雄气概和忠义之心。

这篇文章主要围绕梁衡这一人物展开,描绘了他的形象以及他在《水浒传》中的故事。

文章中还介绍了梁衡的家世背景、成名经历、与其他好汉的关系等内容,通过对梁衡的全面分析,展现了他作为一个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和深度。

文章还对梁衡在《水浒传》中的作用和意义进行了解读,以及对他的评价和价值的探讨。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以从简到繁、由浅入深的方式来探讨梁衡这一人物形象,帮助你更深入地理解《泰山》这一故事。

我将从梁衡的基本信息和背景开始介绍,然后逐渐展开对他在故事中的行为和心理的分析,最终给出对梁衡这一人物形象的全面评价。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你能对梁衡这一角色有更深入、全面的了解,并对《水浒传》这一经典作品有更深刻的认识。

让我们从梁衡的基本信息和家世背景开始介绍。

梁衡出身于一个寒微的家庭,但他却是一个心怀大志、有着崇高理想的人。

他的成名经历几经波折,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最终凭借着自己的勇敢和智慧,成为了梁山英雄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在梁衡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勇敢、坚韧和不畏艰险的品质,这些品质让他在梁山的众多好汉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众人敬仰的对象。

让我们来看看梁衡在《水浒传》中的故事。

梁衡的故事情节曲折,他在梁山的生活经历了许多波折和挑战,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保持着对正义的追求。

在与其他好汉的交往中,梁衡展现了他的智慧和胆识,帮助梁山众人解决了许多难题,展现了他作为一个好汉的价值和能力。

梁衡在故事中也展现了他的忠义之心,他与梁山众人深厚的友情和情感也是这一故事的重要内容之一。

让我们来对梁衡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全面评价。

梁衡作为一个《水浒传》中的人物形象,展现了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品质。

他的勇敢、坚韧、智慧和忠义之心都是我们值得称颂和学习的。

作者简介 梁衡

作者简介                                    梁衡

作者简介
梁衡: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历任内蒙古
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

现任人民
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
协会全委会委员。

相关文章作品有《梁衡文集》和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散文集《只求新去处》、《人杰鬼雄》、《名山大川》,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政论集《继承与超越》等。

《晋祠》、《夏感》、《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等四篇作品入选中学课本和师范教材。

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

相关习题
1.“淡蓝色的荧光”是居里夫人用()年零()个月的时间提炼出来的()发出的,也就是她的成就。

这项成就的取得,是以居里夫人终日()、身体的()为代价获得的,因而融入了“()”。

这项成就也是居里夫人坚持探索“其它物质有没有放射性”的信念的结果,因而融入了“()”
2.“可贵的性可与高原的追求”是指居里夫人
()。

梁衡散文集读后感(四篇)

梁衡散文集读后感(四篇)

梁衡散文集读后感我最近读完了梁衡的两部散文集《觅渡》与《洗尘》,不禁为其中睿智而深刻的语言所折服。

散文集中很大一部分由历史散文构成。

其中《把栏杆拍遍》与《乱世中的美神》给我的印象极其深刻。

《把栏杆拍遍》化用了辛弃疾“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的诗句,散文中评论了他由武到文的一生。

辛弃疾年轻时曾起义抗金,南下归宋后,本想为国出力,却终生不受重用。

尽管报国无门,他仍然心系天下,那颗藏于乡间的爱国之心仍跳动不止。

《乱世中的美神》则是以李清照为主题,她的前半生幸福完美,但突如其来的丧夫、亡国之痛给了她沉重的打击。

尽管往昔安逸的生活一去不复返,李清照却未对生活失去希望,这几乎致命的打击反而让她登上了古典诗词的巅峰。

散文集的另一大组成部分便是游记散文了。

这些散文不仅有着鲜明生动的语言,它们所表达的主旨更是超乎“游”之外。

如《乌梁素海,带伤的美丽》中,就以乌海当年湖中跃起的鱼儿如“五线谱上跳动的音符”的生动景象与如今船尾翻起的浪“黄中带黑,像一条刚翻起的犁沟”形成对比,突出了作者对此感到的痛惜与无奈,呼吁人们保护那正在逝去的自然之美。

而《一颗怀抱炸弹的老樟树》中,描绘了那棵接住炸弹的老樟树旺盛的生命力:“简直就是火山喷出地面后突然凝固的一座石山”,或许这段描写不仅是为了表现树的顽强生命力,更是象征着革命力量的永不消逝。

在散文集中,由物及理的文章也不少。

比如《人与石头的厮磨》,从描写不同的人在石上刻下各种内容,探究到了古人的心理:统治者想借石巩固统治,为官者想借石留下美名,百姓想借石铭记恩情……这两部散文集,不仅体现了梁衡高超的文化功底,更显出了他深刻睿智的哲思。

梁衡散文集读后感(二)国庆期间,我阅读了梁衡先生的散文集《把栏杆拍遍》,这本书将我深深地吸引住了。

由于时间上的关系,我只来得及将第一单元中的内容细细品读。

这本书共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作者是通过___个历史名人来谈政治,谈人生,论哲学;第二个单元,是在讲一个作曲家,一个歌唱家,一个科学家和一个在生活的艰辛中创造奇迹的老人家的事迹;第三个单元,则是在写关于艺术的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节选) 李白 君家严君勇貔虎,作尹并州遏戎虏。 五月相呼渡太行,摧轮不道羊肠苦。 行来北凉岁月深,感君贵义轻黄金。 琼杯绮食青玉案,使我醉饱无归心。 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 浮舟弄水鼓萧鸣,微波龙鳞莎草绿。 兴来携妓恣经过,其若杨花似雪何。 红妆欲醉宜斜日,百尺清潭写翠娥。 翠娥婵娟初月辉,美人更唱舞罗衣。 清风吹歌入空去,歌曲自绕行云飞。
摧轮:曹操《苦寒行》:“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摧轮指折断车轮,喻太行山路弯曲狭窄难行。北凉:似误,应作北京,唐代称太原 为北京。琼杯句:喻酒菜和食具的精美。案:有足的托盘。龙鳞:形容波纹的细碎。 莎(梭Suo):河边水草.宜:适应。在斜日的映照下,容貌更加美丽。 百尺句:写:画,这里作映照。翠娥:美女,这句说美人的影子照在水中。 蝉娟:美好的样子。初月辉:形容脸容象新月一般皎洁。更唱:轮流唱。
巍 峨 绵 长 四 季 怡 人
建筑年代早
现存最早的带围廊的宫殿
规模较大
极为宽敞
结构独特
无一根柱子,靠回廊上的木柱支撑
气势雄伟
飞阁流丹
பைடு நூலகம்巧夺天工
泥塑,或……或……
主建筑群中其他建筑 ——造型古朴优美,用工精巧 主建筑群以外其他建筑 ——依山傍水,因势起屋,各有情趣 雕刻小品——极具匠心 名人题咏——各有情趣
美的语言,美的享受——《晋祠》赏读 晋祠的古典建筑有“三绝”,自然风景有“三美”,而我认 为它的写作语言也有“三美”。 一、语言的声韵美 《晋词》的语言成功地构成了“既能悦目,又可赏心,兼耳 底、心底音乐而有之”(朱自清)的美感。全文十九处运用双叠 音形式的词,使语句在朗读上短促、清脆。如“细流脉脉”、 “碧波闪闪”、“清清的微波”、“长长的草蔓”、“一缕缕”、 “一簇簇”等分别从“声”“色”、“形”、“势”、“量”的 角度描绘了晋祠水的特征。运用叠音词,在重复同一音响信息的 同时,不仅给人以一种音韵铿锵、旋律动听的音乐美感,并且还 给人以一种行文气势雍容舒徐、回环悠扬、声情并茂的艺术享受。 在讲究语言的声韵美上,梁衡不仅重视了叠字的运用,耐用 还重视了句式的错综和整齐,比如选择了排比、对偶等的手法。 如“桥下有河亭中有井,路边有溪。石间细流脉脉、如线如缕; 林中碧波闪闪、如锦如缎”等描绘,促成语势顿挫徐缓,尤如曲 水流觞,轻柔悦耳。
二、语言的形象美 语言的形象美感效应最具体的途径,一是选字丰富生动、细 腻逼真;二是藉助于巧妙的想象,运用新奇贴切的比喻。 《晋词》的行文不少处淡中藏美,拙中寓奇,予人以美的享 受和乐观向上的力量。同样是写树,因为树的种类不同,它们的 干、枝、叶的生长势态也不一样。写“周柏”时,说是“树干劲 直,树皮皱裂,顶上挑着几根青青的疏枝,偃卧在石阶旁,”突 出了千年古柏的苍劲、古朴和顽强的生命力”。写“唐槐”时, 则是“老干粗大,虬枝盘屈,一簇簇柔条,绿叶如盖”,把槐树 的粗犷、坚强和勃勃生机突现无遗。 新奇贴切的比喻具有一种奇特的力量,可以让事物变得清晰 起来,耐人寻味,令人赏心悦目。如文章开始,“这里的山,巍 巍的,有如一道屏障;长长的,又如伸开的两臂,将晋词拥在怀 中。”这一用喻赋予山水以活的形象,“拥在怀里”恰好道出晋 祠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为一体的构成特征。再 如描写水中的蔓草,说流水“将长长的草蔓拉成一缕缕的丝,铺 在河底,挂在岸边,合着那些金鱼、青苔以及石栏的倒影,
织成一条条大飘带。”这段描写,细腻、逼真,仿佛让人站在难 老泉旁边,欣赏泉水的流势、清澈,水面的微波以及草蔓缓缓飘 动的优美姿态,不禁由衷地叹服:晋祠的水美无尽呵! 三、语言的错落美 晋祠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而且注意到句式的优美和变化, 交错并用短句和长句,散句和整句,看上去参差有别,读起来富 于节奏的变化,这就产生了语言的错落美。“晋祠的美,在山, 在树,在水。”“这里的水,多、清、静、柔。”作者在这里巧 以逗号、顿号断句,有意化长句为短语,表达上充分显示出短语 连用简洁、明快、响亮、急促的修辞特征。三句六字,揭开了晋 祠美之所在,一句四顿道出流水诱人之处 对晋祠水的描绘则运用了散中蕴骈,长中承短,奇中夹偶的 句式,“水的流势不大,清清的微波,将长长的草蔓拉成一缕缕 的丝,铺在河底,挂在岸边,合着那些金鱼、青苔以及石栏的倒 影,织成一条条大飘带,穿亭绕榭,冉冉不绝。”如此整散相间, 长短变换,多种表达形式参差错落,便和谐地透出了《晋祠》语 言的变化之美。
古人云:知人而论世,读诗以观心。我认为这句话作在梁衡身上是最 好不过的。读他的散文,便有这种真实感受。“知人而论世”是对于 梁衡作品中人物来说的。《特利尔的幽灵》中的马克思,《觅渡、觅 渡,渡在何处?》中的瞿秋白, 《这思考的窑洞》中的毛泽东,《红 毛线,蓝毛线》中的刘少奇,《大无大有周恩来》中的周恩来,《一 座小院和一条小路》中的邓小平,这些国际共运史和中共党史上的杰 出领袖,其思想和业绩远远不是一篇长文可以了得。再加上另一方面 文艺界有一种“把文艺从政治的裤腰带上解下来”的说法,文艺家 “远离政治”、“淡化政治”的倾向,在这种背景下要写政治人物, 如果没有“知人论世”的胆识和勇气,别谈写出如梁衡这样令人耳目 一新的宏文来,就是读者连读的胃口都没有。 那么,“读诗以观心”则是就梁衡本人而言。读梁衡的这些散文, 这种新高度已经超越了梁衡过去二十年前那些“草木有灵”、“水石 有韵”的山水散文,这种新高度在于他近年来的散文倾注了浓厚的时 代意识和忧患意识,倾注着他关心国家命运、人间疾苦的良心。我们 不仅看到了伟人内心的真实情感,而且也认识到了作家的真实心灵。 作家对作品人物的艺术开掘,同样显示出作家本人对这些伟人由衷的 情感和深沉的怀念,让读者感受到作家的心灵在伟人的情怀中陶冶、 共鸣,动人心弦,激人向上。
联想到梁衡于八十年代初最先提出对杨朔散文模式的批评,就更易理解梁 衡那种“只求新去处”的创作精神。他在《特利尔的幽灵》中,开头就援 引《共产党宣言》的第一句话:共产主义的幽灵。以“幽灵”这个深邃的 文学意象,来显示出马克思深刻的思想内涵,这在中外文学史上都是个首 创。在《这思考的窑洞》中,他赋予“窑洞”以思想者的意象,抒情、联 想,信笔挥洒,与文中毛泽东成竹在胸、风流倜傥的统帅形象互相呼应, 读来真实动人。在《大无大有周恩来》中,他娓娓叙说着周恩来的“六 无”:“死不留灰”、“生而无后”、“官而不显”、“党而不私”、 “劳而无怨”、“去不留言”,从而揭示出周恩来的“大有”:“化身千 亿”、“人人面前有总理”,生动地勾划出总理的光辉形象,进而揭示出 一代伟人的生命哲学。 如是这般,人们不禁感叹:几多伟人,几多风流。 梁衡的散文是当代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其成就的取得不是偶然 的,在热潮汹汹的文学界,梁衡始终保持着清醒的思考,这思考也许正是 我们二十一世纪文学的光明,他将启示着人们深深的思索。
难老泉
吴伯萧 当铺,钱号,窄轨道,已经随着土皇帝的覆灭最后湮没了; 煤炭,汾酒,老醋,却在人民的生活里广泛散发着热力和芳香。 山西是个宝地,太行山、吕梁山象两只巨大的膀臂从东西两面 环抱着它;黄河、汾河象两条鲜血流注的动脉滋润着它。谷物 和矿藏显示着大地的富饶,抗日战争的业绩歌颂着人民的英勇。 这里的高山、密林,城镇、村落,哪里没写过可歌可泣的故事 呢?二十几年前在游击队里跟这个地区建立起来的血肉感情, 现在依然是炽热的。象回故乡一样,带着浓挚的怀想我们踏进 了山西。 山西的省会太原,是一座古老的美丽的城市。滚滚的汾河从 城西流过。东有东山,西有西山,北有卧虎,南有鸡笼,太原 正好坐落在一个肥沃的盆地里。城里一片黑瓦房,密密匝匝, 处处是高墙深巷,几进的庭院。不过比起解放后的新建设来。 旧城显得太局促了。在宏伟的建设规模里。旧城只能算一个小 小的角落。新建设中,不说别的,只城外一条宽阔的迎泽路, 两旁就都是四届五层的高楼。迎泽路向西延伸,横跨汾河是一
鉴赏
咏晋祠水 范仲淹 神哉叔虞庙,胜地出嘉泉。 一源甚澄澈,数步忽潺瑗。 此意谁可穷,观者增恭虔。 锦鳞无敢钓,长生同水仙。 千家溉禾苗。满目江乡田。 我来动所思,致主愧前贤。 大道果能行,时雨宜不愆。 皆如晋祠下,生民无旱年。
叔虞庙:即晋祠。 嘉泉:美好的泉水。 潺瑗:水徐流貌。 恭虔:恭敬、虔诚。 致主:为君主效命。 愧前贤:惭愧不及前世的贤人。 大道:大道理。 《礼· 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也指常理正道。此处 喻为范的改革措施。 愆(qiān):过失,失误。
梁衡:只求新去处
刘绪义 窗外是阳春三月,阳台上又是花开花落,我读着梁衡的《大无大有周 恩来》,有如重逢故友,心中如尘埃落定,“花开花落两由之”了。这样 的天气读这样的美文乃是人生一大乐趣。 梁衡何许人也?也许读者不会陌生。我们中学就读过他的《晋祠》, 其中“春时,兰花满山,径出而香远;秋来,草木郁郁,天高而水 清。”“绿水碧波绕回廊而明奏,红墙黄瓦随树影而闪烁”。这样韵味悠 长的名句早已为读者耳熟能诵。梁衡既是新闻工作者兼领导人,又是卓越 的散文家。作为散文家的梁衡近年来已出乎独具个性和思想的大家。四年 前我读过他的《只求新去处》,当时并不觉得特别,只是喜欢这个书名, 联想起近年来他发表的《特利尔的幽灵》、《觅渡、觅渡,渡在何处?》、 《这思考的窑洞》、《红毛线,蓝毛线》、《一座小院和一条小路》以及 今天这篇《大无大有周恩来》,脑海中才有一个清晰而刻骨的印象,“只 求新去处”原来就是他“时时向往着的一种新高度”。这种新高度已经超 越了梁衡过去二十年前那些“草木有灵”、“水石有韵”的山水散文,这 种新高度在于他近年来的散文倾注了浓厚的时代意识和忧患意识,倾注着 他关心国家命运、人间疾苦的良心。这种新高度摒弃了其他散文模式的桎 梏,以“苦吟诗人”的身份着墨于政治人物、政治事件,充分吸收优美深 沉、真情薄薄的文学语言,开启了散文创作中一个新的流派:政治散文。
梁衡
相关诗文
梁衡(1946——) 山西霍县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 民大学。长期在基层当记者。现任新闻 出版署副署长、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 全国记协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散文创作、 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 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 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 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 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 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有 散文三篇《晋词》、《觅渡,觅渡,渡 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主要 著作有《新闻三部曲》(3卷)、《数理 化通俗演义》(2卷)、散文集《名山大 川》、《人杰鬼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