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瞿秋白纪念馆有感
纪念馆观后感800字 瞿秋白纪念馆观后感

纪念馆观后感800字瞿秋白纪念馆观后感今日,我们怀着崇敬的情绪,瞻仰革命先烈瞿秋白,肃立在塑像前。
尔后,参观了秋白的生平事迹,受到深刻教育。
秋白同志是张太雷出席共产国际第三次会议期间说入党的。
我们常州人值得骄傲的三杰都是我党最早入党的重要人物。
个性是张太雷和瞿秋白关联不一样一般,既是同乡、同志、同学友,又是|五四户外的战友。
五四户外也促使瞿秋白思考中国的各种现实问题,去探寻中国的出路。
他认为要使社会改造获得成功,那就务必把群众户外和社会改革户外结合起来,改革旧制度,打破旧习惯,建立新的信仰,新的人生观。
用新的信仰,新的人生观去改造新的生活。
中国共产主义知识分子,认识到要从根本上改造中国社会,务必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务必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
瞿秋白同样是马列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的先行者之一。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和无产阶级文化事业建设上,做了超多开拓性、奠基性工作。
一九二二年初回国后与国内党的高层领导一齐,宣传十月革命经验,组织各类群众罢工等革命工作。
个性是八七会议确立了瞿秋白的中央领导地位,组成临时中央政治局,停止了陈独秀的领导职务,决定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在湘、鄂、赣、粤四省进行农民秋收暴动,走用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道路,革命风起云涌,星星之火燃遍了大江南北。
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长征由于遭到左倾路线的残酷打击,瞿秋白降至中央苏区工作,在福建长汀战斗中被国民党俘虏。
他和许多革命先烈一样,始终坚贞不屈,表现了共产主义者的伟大气节。
35年6月英勇就义,三十多年过去,同样遭到了莫大的凌辱,经历了一场令人震惊的磨难,遗骨迁移到八宝山,四人帮被铲除,80年中共中央为瞿秋白平反昭雪。
瞿秋白不仅仅以其对中国革命的重要贡献,而且他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领导人之一,是伟大的马列主义革命家、理论家、宣传家,是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最后剩余的话却获得他思想的升华,有着深沉的历史内蕴和厚度。
他为中国革命的献身精神,将永远激励、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
瞿秋白纪念馆观后感

瞿秋白纪念馆观后感简介瞿秋白,中国共产党的杰出领导人之一,是中国近代革命的伟大先驱。
瞿秋白纪念馆位于中国湖北省蕲春县,是为了纪念并展示瞿秋白先生的生平事迹和历史贡献而建立的博物馆。
我有幸参观了这座纪念馆,对瞿秋白先生的故事和精神产生了深刻的触动。
在此分享我的观后感。
馆内展览进入瞿秋白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宽敞明亮的展览大厅。
展厅内墙壁上挂满了瞿秋白先生的图片,生动展示了他在革命斗争中的英勇和坚定。
我注意到,展览中用大量的文字、图片和实物展示了瞿秋白先生与共产党的关系,他对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支持和领导作用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馆内的主要展览是关于瞿秋白先生的生平经历和他的革命活动。
展览以时间为线索,从他的早年教育、参加学生运动开始,一直到他投身于革命事业、成为共产党高级领导和最终壮烈牺牲的过程。
展览中,通过大量的文字、图片和实物展示,详细介绍了瞿秋白先生的崇高品质、优秀才华和伟大贡献。
同时,还展示了他与其他革命先烈如陈独秀、李大钊等的合作与思想交流。
我对瞿秋白纪念馆所展示的内容深感震撼,从中感受到了瞿秋白先生的伟大和革命精神的力量。
他坚定的理想和信念,不断追求进步和反抗不平等的斗争精神,深深地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共鸣。
教育意义参观瞿秋白纪念馆,我不仅学到了瞿秋白先生的生平和贡献,更受到了他的革命精神的熏陶和启发。
瞿秋白先生短暂而幸福的一生,充满了奋斗和牺牲。
他的革命信仰和对人民利益的始终不渝追求,让我深思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瞿秋白纪念馆以其独特的展览形式,深入浅出地向观众传达了瞿秋白先生的思想和精神。
我认为,这座纪念馆对于广大青年人尤其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
它不仅让我们了解瞿秋白先生的事迹,更重要的是激发了我们追求真理和进步的热情。
在这个物欲横流、追求名利的社会,我们需要像瞿秋白先生那样,坚守初心,奋发向前。
总结参观瞿秋白纪念馆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教育之旅。
通过馆内的展览,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瞿秋白先生的职业生涯和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精神。
瞿秋白纪念馆观后感和心得(精选多篇)

瞿秋白纪念馆观后感(精选多篇) 第一篇:瞿秋白纪念馆观后感瞿秋白纪念馆观后感这是第二次去瞿秋白纪念馆了,前一次记得是班级的团日活动时去的,大家要一起来,一起走,所以时间比较仓促,只是大致参观了一下,未能给我心中带来很深的触动。
但这一次就不一样了,这次我特意先在网上查阅了许多瞿秋白的资料,详细了解他的一生事迹,这样再次参观瞿秋白纪念馆,当看到那些实物,联想到此时发生在他身上的事,一股崇敬之情就从心底油然而生。
下面就我自己的瞿秋白纪念馆之行及感想记述如下。
从我们学校到瞿秋白纪念馆还是很方便的,从万达那边乘坐公交车大概二十多分钟后下车再步行五分钟左右就到了。
首先参观的是瞿秋白故居。
瞿秋白故居是一座典型的南方庭院,黑瓦白墙,交相辉映,书香气息浓厚,很有江南水墨的美妙韵味。
这使得它在这四周现代化的建筑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庭院的正门口,有一块茅盾先生所题的“瞿秋白同志故居”的牌匾。
进入大堂便看见瞿秋白的一具铜像,虽说瞿秋白患有肺病,是一个瘦弱的文人,但是他的铜像却高大威武,让人产生无比崇敬之情,我想虽然秋白体弱多病,但他那宽博的胸怀和渊博的知识让他倍具气质与魅力身后的墙壁上“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旁边的竖版上“为大家开一条光明的路”,两行诗文和一句话语,是瞿秋白无私奉献于中国革命事业的挚爱道白,发自肺腑,动心又动情。
即使在挨过党组织的斗,受过国民党的刑,遭受错误的排挤和迫害的逆境中,他依然心怀坦荡、意志坚强,给我们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纪念馆有《瞿秋白生平事迹展览》,陈列了瞿秋白的照片、文字、实物和雕像。
进入黑漆大门的故居,门上方高悬有“城西瞿氏宗祠”的白底篆书匾额。
故居展示了瞿秋白一家人当年生活居住的场景。
简陋的桌椅床柜家具,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陈列,见证了瞿秋白的成长和这个知书达理家庭的付出。
接着,我们踏入了瞿秋白同志的纪念馆,纪念馆显得非常的亮丽光线。
同样刚进门也是一尊巨大的瞿秋白同志铜像,在铜像两旁一一陈列着书籍和画像,还有的就是出土的文物。
观后感作文600字瞿秋白纪念馆观后感

观后感作文600字瞿秋白纪念馆观后感
游瞿秋白纪念馆是为了一段记忆。
作为常州城市名人的代表,瞿秋白对于常州这座城市,就如同毛泽东之于湘潭,如同周恩来之于淮安。
作为党历史上早期的领导人,毫无疑问瞿是这个城市的骄傲。
而作为冠英小学堂(现觅渡桥小学)的后辈,我更深地去明白着这个人物对于常州历史、对于中国历史的好处。
要知道,不仅仅仅在革命史上,更在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瞿秋白曾占据了那么重要的地位。
而这正是作为清一代常州学派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延续,但这其中又是夹杂着社会主义思潮、新文化户外、左翼文化户外在内的因子。
因此,不了解这些,我们就无法了解瞿秋白这个人,无法了解《剩余的话》中秋白对自我的认知,更无法了解瞿秋白之于江南文化、之于中国文化的好处。
随着常州城市在中国思想界、文化界的整体衰落,我在这个纪念馆浏览过程中无时不刻的体会到这种境地。
内里寂寥的陈设,和我记忆中这个纪念馆以前拥有过的翔实展览和资料相去甚远,难道是正因这个纪念馆已经免费开放的原因么?尽管这个纪念馆已经成为了全国文保单位,尽管这个纪念馆旁也竖立起了一座全新的陈列馆,但是我无法找见以前在这个纪念馆中拥有过的对伟人的敬仰,也无法唤起因着这个人物而对整个城市产生的那种自豪。
是的,不就应是这样。
究竟是我们忘却了这个人物,还是忘却了我们就应拥有的纪念。
为此,我再次进入到那个以前耳熟能详的纪念馆中,用影像纪录下点点滴滴,尽管不多,但是是为期望它们能够唤起我们,唤起我们这座城市以前忘却的纪念。
瞿秋白纪念馆观后感

瞿秋白纪念馆观后感
【篇一:瞿秋白纪念馆观后感】
上周三,综合课杨老师带领我们参观了常州瞿秋白纪念馆和瞿秋白故居,至今我还记忆犹新。
那一天,同学们都十分激动,闹嚷嚷地挤进了瞿秋白故居的大门。
一进故居,大家立刻看到了一座瞿秋白雕像。
雕像背后有一扇屏风,屏风上写着“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几个大字。
我们往里走,进了一间屋子,里面摆了一些有关瞿秋白的画作,其中大部分都是瞿秋白和鲁迅的画,画得十分精美生动。
继续往里走,大家又进了一间屋子。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红木书柜,散发出阵阵清香。
书柜旁有一张书桌和几把椅子。
书柜里叠放着数十本发黄陈旧的线装书,书皮是青色的。
老师说,这些书都是瞿秋白曾经读过的。
靠近点闻闻,还能依稀嗅出一丝书香味。
再往前走,前面陈列出了一件件瞿秋白的家具。
我们又看到了一口饱经沧桑的井。
后来,我们又进了瞿秋白纪念馆,里面有瞿秋白铜像和相关资料。
同学们参观了一会儿,就依依不舍地离开了。
走出瞿秋白纪念馆,我不由得想起了他的一句话:“革命的理论永不能和革命的实践相离。
”这句话激励着我们做。
游瞿秋白纪念馆观后感范文5篇

游瞿秋白纪念馆观后感范文5篇推荐文章地道战电影观后感600字作文热度:祭扫烈士墓活动的作文精选热度:《隐形的翅膀》观后感【700】字热度:《红海行动》影评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军事类型片热度:《空天猎》观后感5篇热度:瞿秋白纪念馆是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瞿秋白纪念馆观后感作为党历史上早期的领导人,毫无疑问瞿是这个城市的骄傲。
而作为冠英小学堂(现觅渡桥小学)的后辈,我更深地去理解着这个人物对于常州历史、对于中国历史的意义。
要知道,不仅仅在革命史上,更在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瞿秋白曾占据了那么重要的地位。
而这正是作为清一代常州学派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延续,但这其中又是夹杂着社会主义思潮、新文化运动、左翼文化运动在内的因子。
因此,不了解这些,我们就无法了解瞿秋白这个人,无法了解《多余的话》中秋白对自我的认知,更无法了解瞿秋白之于江南文化、之于中国文化的意义。
随着常州城市在中国思想界、文化界的整体衰落,我在这个纪念馆浏览过程中无时不刻的体会到这种境地。
内里寂寥的陈设,和我记忆中这个纪念馆曾经拥有过的翔实展览和资料相去甚远,难道是因为这个纪念馆已经免费开放的原因么?尽管这个纪念馆已经成为了全国文保单位,尽管这个纪念馆旁也竖立起了一座全新的陈列馆,可是我无法找见曾经在这个纪念馆中拥有过的对伟人的敬仰,也无法唤起因着这个人物而对整个城市产生的那种自豪。
是的,不应该是这样。
究竟是我们忘却了这个人物,还是忘却了我们应该拥有的纪念。
为此,我再次进入到那个曾经耳熟能详的纪念馆中,用影像纪录下点点滴滴,尽管不多,但是是为希望它们能够唤起我们,唤起我们这座城市曾经忘却的纪念。
瞿秋白纪念馆观后感到常州工作已经近一年了,还未到瞿秋白纪念馆参观过。
2013年3月28日,在清明节前期,医院党委和团委共同组织了党建带团建,参观瞿秋白纪念馆,缅怀先烈的活动,我作为一名新入职的党员,有幸参加了此次活动。
【最新2018】常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瞿秋白级念馆观后感-优秀word范文 (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常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瞿秋白级念馆观后感篇一:瞿秋白纪念馆观后感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
这是我进入常州瞿秋白纪念馆之后看到的瞿秋白的诗,短短两行我却仿佛看到了一个翩翩才子惊艳世人的志气,不愿做雄鹰,只愿为家燕,衔来绿意盈盈的春天,装点挚爱的故乡,这天高云淡如锦如缎的江南。
作为常州人,自是从小听闻瞿秋白先生的各种事迹,早早的便在心里埋下了钦佩的种子,待长大些也明白他的厉害之处在于他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在那个战火纷飞,思想混杂的年代里,他硬是以一己之力为革命胜利献上了不小的贡献。
他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作为上海大学原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在国共合作的背景下,把上大建设为南方的新文化运动中心,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民族振兴输送了一大批栋梁之才。
慕名来到了常州瞿秋白纪念馆,这是常州地区唯一的一家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人物类纪念馆,也是中国唯一全面收藏、陈列、展示瞿秋白同志业绩、研究瞿秋白思想,弘扬瞿秋白精神的专业馆。
步入祠堂,“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
”的屏风赫然映入眼帘,在屏风前面树立着古铜色的瞿秋白石膏像,身姿矫健,神采秀奕,表现的是青年儒雅、书生味正浓的革命家形象,也与我想象中的那个文质彬彬的瞿秋白形象符合,一直觉得他那样的文人凭借着怎样的力量才能撑起革命的重任,中国革命的这一艘航船,在他掌舵的那一段,正遇上波涛汹涌的激流,暗礁重重的险滩。
可就是这样羸弱的双肩却担当了“八七”会议,土地革命,武装起义,于是,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也便燃成了燎原。
假如没有这一位28岁的书生,中国革命的航船,又该怎样的前行?走在这座古屋的土地上,感受着瞿秋白先生的种种生前,书桌上似乎是先生正在挥毫泼墨,笔墨纸砚记载着最初的志向,《俄乡纪程》、《赤都心史》,即便是在红色“丝绸之路”上,也真实地描述了他心路的历程。
伟人瞿秋白观后感600字作文5篇

伟人瞿秋白观后感600字作文5篇瞿秋白(1899—1935),我国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
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伟人瞿秋白作为一名初中生,做一个热爱祖国、理想远大﹑勤奋学习、追求上进﹑品德优良、团结友爱﹑体魄强健、活泼开朗的好学生是我们每个中学生的职责。
星期一的班会课上,老师给我们播放了一段关于伟人瞿秋白身平事迹的短片,让我们以伟人瞿秋白为榜样,争当四好少年。
瞿秋白出生于江苏常州的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热爱学生,天资聪颖,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非常爱国。
长大以后,他毅然决然的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全部奉献给了革命事业。
伟人瞿秋白的一生非常的坎坷,他17岁时患上了肺病,一身经历过许多重大的革命,同与茅盾、鲁迅等革命人士写下了大量推动革命的文章。
瞿秋白死后,他的事迹传遍千家万户。
瞿秋白的一生虽然只有短短的36年,但他却用这短暂的生命为革命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体现了他坚定不移的革命精神和坚韧不屈的高尚品质,这不正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吗?作为一班之长,我发现班上许多同学的身上都没有瞿秋白那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自己的目标而不懈努力的精神,总是差不多就可以了,不会把事情做完美不罢休,因此我希望大家看完这部宣传片之后,能学习瞿秋白那种不怕困难,坚定顽强的精神,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不要退缩,为了自己的目标去奋斗,去努力。
这部短片只有短短半小时,却带给了我们无比的震撼,我们要发扬伟人瞿秋白的光辉事迹,将他作为我们的榜样,努力学习他的精神品质,争当四好少年,为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而努力!《瞿秋白》观后感今天品社课上,王老师组织全班同学观看了伟人瞿秋白,电影,看完此片,我不禁高声呐喊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看完《瞿秋白》后,我知道了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观瞿秋白故居有感
在中国革命的探索道路上,许多的革命家为国家的未来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而瞿秋白就是其中很有名的一位。
我的大学就在常州,所以有幸去参观瞿秋白纪念馆。
在参观之前,我先查了有关瞿秋白的生平事迹。
瞿秋白(1899~1935),江苏常州人,1919年五四运动时参加领导北京的学生爱国运动。
1920年初参加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
后以记者身份赴苏俄采访。
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失败后,主持召开八七会议,确定了党的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会后任中央临时政治局主席,主持中央工作。
1928年6月,出席党的六大,随即参加共产国际六大,后担任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
1931年起,在上海同鲁迅一起领导左翼文化战线的斗争。
1931年后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教育部部长等职。
1934年初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
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南方坚持游击战争,任中共苏区中央分局宣传部部长。
1935年2月在福建长汀转移途中被捕,敌人采取各种手段对他利诱劝降,都被他严辞拒绝。
6月18日临刑前,他神色不变,坦然走向刑场,沿途用俄语高唱《国际歌》、《红军歌》。
到刑场后,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共产主义万岁”等口号,英勇就义。
瞿秋白的故居是一个旧时典型的江南院落,黑瓦白墙相互映衬,如同一幅江南水墨图,古朴而雅致。
抬头仰望,可以看见茅盾先生所题的“瞿秋白同志故居”的牌匾。
从棕红色的大门进入,故居分为东西两院,各有四进,踏着青石板路,院落里种着几株桂花树。
大堂前立着瞿秋白充满书生气质的雕像,栩栩如生。
身后的墙壁上写着“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内堂里悬挂着各种风格的书画,让人情不自禁地想到主人的文学涵养。
从大堂的隔壁侧门进入就是内室了,两张雕花床,几张桌子和椅子,书桌上还放着笔墨纸砚,一个大的书橱,摆设透着实用的朴实和简约的别致。
故居旁边是瞿秋白同志纪念馆,花木繁多,因有八株桂花而得名八桂堂,门口的大石碑镌刻着梁衡先生纪念瞿秋白同志所写的《觅渡,觅渡,渡何处?》的文章。
在纪念馆的右侧有一幅瞿秋白与列宁同志的浮雕,而在左侧有一幅瞿秋白与鲁迅同志的浮雕。
踏入纪念馆,纪念馆显得光线亮丽,刚进门也是一尊巨大的瞿秋白同志的铜像,两侧陈列着他一生的历程的图文资料以及他所用过的相关物品,让人一目了然。
一副眼镜,一卷书文,书生气质的他,何以抛弃自己的文学理想,毅然决然地投入到政治革命中去?但是,他有着满腔爱国救国的热情,有着为国报国的豪情壮志。
就这样,他带着读书人的儒雅安静积极投身革命事业中。
生命中短短的三十六载,远赴苏俄学习,南下会见孙文,促成国共合作,主持“八七会议”,苏区理论宣传等等直至英勇就义,凛然一个铮铮铁骨的革命家。
他找到了一生的觅渡——“为大家开一条光明的道路”。
带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知识分子责任,拯救天下黎民苍生。
瞿秋白也是一位文学家,他的杂文锐利而有才气,俄语水平更是当时数一数二的。
他翻译了许多俄语文学、政治著作,1923年6月15日并第一个把《国际歌》翻译成中文。
瞿秋白与鲁迅并称文坛双璧。
他们也有着很深的交往。
瞿秋白曾到鲁迅家中避难,鲁迅把瞿秋白看作知己,曾写过“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期世
当以同怀视之”一联赠予。
在纪念馆中,有这幅鲁迅亲笔的对联。
瞿秋白也写过《〈鲁迅杂感选集〉序言》,对鲁迅的杂文创作作了中肯的评价。
茅盾曾说:“瞿霜鲁迅各千秋。
”瞿秋白被捕后,鲁迅曾想方设法委托人营救。
瞿秋白被处决后,鲁迅叹息良久,说:“瞿若不死,译这种书(指《死魂灵》)是极相宜的,即此一端,即是判杀人者为罪大恶极”。
并带病编校了瞿秋白的遗著《海上述林》。
瞿秋白作为一个典型的文人参与到政治中去,遭到排挤冷落直至牺牲,这被人们视作一个悲剧。
其曲折的心路历程在《多余的话》中有着真诚的表达。
根据他临终前的自述,他只是一个半吊子的文人,参与政治运动,乃至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完全是一个“历史的误会”。
但他的悲壮中还透出他作为文人所特有的潇洒甚至浪漫。
他以悲壮,潇洒而富有浪漫气息的方式,为他短暂却又意义非凡的36岁的人生画上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感叹号。
瞿秋白一共有过两次婚姻。
第一位妻子王剑虹,湖南人,是上海大学的学生,1924年1月与瞿秋白结婚。
同年7月因肺病去世。
他的第二任妻子杨之华,浙江萧山人,也是上海大学的学生,在与前夫沈剑龙(沈玄庐之子)离婚后,1924年11月7日,杨之华与瞿秋白在上海举行了结婚仪式,沈剑龙也亲临祝贺。
在纪念馆的一面墙上(秋之白华)有一张瞿秋白与杨之华的合照,下方有瞿秋白送给杨之华作为结婚礼物的金别针,并有他亲自篆刻的“赠我生命的伴侣”七字。
1935年瞿秋白去世后,杨之华被安排去了苏联。
1936年,杨之华在莫斯科被王明隔离审查,直到1938年才被平反,进入东方大学中国部边工作边学习。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杨之华母女回国,又在新疆迪化被盛世才拘捕关押了四年。
1949年以后,杨之华担任全国妇联副主席和全国总工会的党组成员及女工部部长,文革中杨之华受到批斗,被长期关押,1973年10月20日在北京逝世。
瞿独伊是杨之华与沈剑龙的女儿,生于1921年11月。
1930年瞿秋白夫妇从苏联回国时,将瞿独伊留在莫斯科国际儿童院上学,并委托鲍罗廷夫妇代为照管。
1949年以后瞿独伊成为新华社记者,1950年前往苏联创建新华社莫斯科分社。
1957年回国后,任职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工作。
1978年,在新华社国际部俄文组从事翻译和编辑,直到1982年离休。
瞿秋白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他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又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
无论是他英勇献身革命事业的光荣事迹,还是涉及政治,哲学,文学,史学,翻译等众多领域的重要思想,都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遗产,为中国共产主义事业献出了整个生命。
他的一生是孜孜不倦地寻求中国光明之路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思想英勇奋斗的一生。
正如毛泽东主席所说:“他的这种为人民工作的精神,这种临难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字中保存下来的思想,将永远活着,不会死去。
”
这次参观瞿秋白故居,我感慨颇深,他以理想照亮道路,用革命点燃生命。
对于我们大学生,我们要追寻烈士的足迹,锻炼和提升自我,为中国复兴之大业,继续开拓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