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渡读后感

合集下载

上下而求索——《觅渡》读后感

上下而求索——《觅渡》读后感

上下而求索——《觅渡》读后感第一篇:上下而求索——《觅渡》读后感上下而求索——《觅渡》读后感《觅渡》是一本散文自选集,作者是《人民日报》的副总编辑梁衡。

这是第一次读梁衡的东西(据说他的《晋祠》和《觅渡,觅渡,渡何处?》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我没有印象),扉页的作家简介曾让我有些担心此人的官方背景会影响到文章内容,令我读不下去。

读过之后才发现不然,就这本《觅渡》,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出版的,拿到我手中的,已是2014年第15次印刷本——很说明我担心的多余。

序言有两篇,一篇是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的《追求一个境界》,季老认为散文的“散”只是表象,应是为文者“惨淡经营”所得的一种文体。

作者梁衡与他所见略同,并能将个人政治抱负,化作美好的文学意境。

特别是写人物的散文方面,已经过了“形似”“神似”两层,直达“境界”这第三层。

在当世散文家中无出其右——评价相当高了。

另一篇序言是作者自己写的《我的散文观》。

文中作者提到,仅仅是传达信息和知识不算什么,也并非散文这种文体的特长,主要是为文者通过文,传递他有个性的思想,传达美。

“勿平勿巧,求美求新,是为好文。

”集子分为“大情大理”“青史如镜”“山川如我”“理性人生”几个部分。

最欣赏《觅渡,觅渡,渡何处?》《红毛线,蓝毛线》《把栏杆拍遍》《乱世中的美神》《跨越百年的美丽》《石河子秋色》《吴县四柏》《天星桥:桥那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试着病了一回》《桑氏老人》《人与石头的厮磨》《奉献给死者的艺术》《到处都伸出一双乞讨的手》这几篇。

选多了?……这些具体就不讲了,读者自己去看。

集子后面一部分附录,包含四篇文章:《<觅渡>自注》《我写<觅渡>》《提倡写大事、大情、大理》和《文章五诀》。

先说《我写<觅渡>》这篇,作者记录了自己之所以写该文的机缘因由,乃至对人的看法和文章的构思。

比如人的价值分有形的“功业”和“无形”的价值(人格力量)。

比如作者在文中设计了三个“如果”用以展现瞿秋白如何看待“生”“死”“名”这三个层次的问题。

觅渡读后感800字 -回复

觅渡读后感800字 -回复

《觅渡》这本书以其独特的叙述手法和深刻的主题,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受其启发,感受到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的敏锐观察。

首先,这本书的叙述手法非常独特。

作者采用了双线叙述的方式,将现实与回忆交织在一起,使整个故事更加富有层次感和深度。

这种叙述方式不仅使读者更容易进入故事,也使得故事的主题更加突出。

通过现实与回忆的交替呈现,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立体的人物形象,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其次,这本书的主题深刻而独特。

作者通过主人公的人生经历,探讨了生命的意义、家庭、友情、爱情等主题。

这些主题虽然看似普通,但作者却以独特的角度和细腻的笔触,让读者重新审视这些看似熟悉的话题。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受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对社会的观察所触动,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此外,这本书的语言优美而生动。

作者运用了丰富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整个故事更加形象生动。

同时,作者的语言也充满了哲理性和启发性,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得到更多的思考和启示。

总的来说,《觅渡》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

它以其独特的叙述手法、深刻的主题和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了我。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仅得到了很多启示和思考,也感受到了作者对人生的热爱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我相信这本书会成为我人生中的一盏明灯,指引我在未来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最后,我想说,《觅渡》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小说,更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哲理的作品。

它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和价值观,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

如果你还没有读过这本书,我强烈建议你去阅读一下。

相信你一定会从中受益匪浅。

1/ 2非常感谢您对《觅渡》的读后感分享。

您的感悟和体验非常深刻,能够感受到您在阅读过程中的投入和思考。

以下是我对您的读后感的回复:首先,我非常赞同您对这本书的叙述手法的评价。

作者采用了独特的叙述方式,将现实与回忆交织在一起,使得整个故事更加丰富和有深度。

这种叙述方式不仅增加了故事的层次感,也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觅渡觅渡读后感

觅渡觅渡读后感

觅渡觅渡读后感《觅渡》是一部由韩寒所著的小说,它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内涵深受读者喜爱。

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成长、友情和爱情的故事,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向读者传递了许多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在阅读完《觅渡》之后,我深受触动,对小说中的一些内容有了自己的一些感悟和思考。

首先,小说中的主人公觅渡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他是一个性格坚韧、执着追求自己梦想的年轻人,他在追求音乐梦想的道路上克服了重重困难和挫折,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觅渡的坚持和努力给了我很大的鼓舞,让我明白只要心中有梦想,就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去追求,不要轻易放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是只要我们有足够的勇气和毅力,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其次,小说中对友情和爱情的描写也让我深有感触。

在小说中,觅渡和他的朋友们之间有着深厚的友情,他们在彼此之间相互扶持、相互鼓励,共同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这让我明白了友情的珍贵和重要性,只有在困难的时候,真正的朋友才会伸出援手,给予我们力量和支持。

而在爱情方面,小说中也描写了觅渡和他的女友之间的感情经历,他们之间的爱情经历了许多波折和考验,最终却依然坚定不移。

这让我明白了爱情需要付出努力和坚持,只有在经历了风风雨雨之后,才能够真正体会到爱情的珍贵和宝贵。

最后,小说中的一些对人生的思考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在小说中,觅渡经历了许多的人生起伏和磨砺,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他明白了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经历各种各样的挑战和考验,才能够真正成长和进步。

这让我明白了人生需要不断地努力和奋斗,只有在经历了风风雨雨之后,才能够真正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总的来说,阅读《觅渡》给了我很多的启发和感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

通过主人公的经历,我明白了人生需要不断地努力和奋斗,只有在经历了风风雨雨之后,才能够真正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同时,我也明白了友情和爱情的珍贵和重要性,只有在困难的时候,真正的朋友才会伸出援手,给予我们力量和支持。

梁衡觅渡读后感

梁衡觅渡读后感

梁衡《觅渡》读后感
《觅渡》是梁衡的一部散文集,它以独特的视角和语言,为古往今来的圣贤造像,为雄伟秀丽的山川泼墨,为风雷激荡的时代放歌。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人生、社会和使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觅渡》中的文章几乎都力图从某个角度启迪读者去体悟蕴含其中的个体与社会、与使命的关系。

这让我思考了人生中的责任和使命。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和追求,但这些目标应该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相一致。

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我们也应该为社会做出贡献,为人类的福祉尽一份力量。

其次,梁衡在书中对历史和文化的解读让我对中华文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他通过描绘历史人物、事件和景观,揭示了人性的光辉和黑暗,也揭示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这让我更加珍视我们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更加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

此外,《觅渡》还让我对自然有了更深的敬畏之心。

梁衡在描写自然景观时,不仅展现了它们的美丽和壮观,还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我们应该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

最后,《觅渡》让我对时代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梁衡在书中描述了时代的变迁和发展,揭示了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这让我认识到,我们应该积极适应时代的变化,不断学习和进步,才能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中立足。

总之,《觅渡》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启迪的散文集。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人生、社会和使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还对自然和历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我相信,《觅渡》会对每一个读者产生深远的影响,让他们在思考人生、理解社会和珍视自然方面有所收获。

电影觅渡观后感五篇

电影觅渡观后感五篇

观电影《觅渡》心得体会江苏常州城内有一座已经消失的单孔石拱桥,叫觅渡桥,始建于明正德八年(1513年),拆除于20世纪70年代,因少年瞿秋白经常走过又与其一生行迹相似,而留下美名,觅渡,即觅向新世界的渡口,寻觅革命成功的渡口。

今年是“常州三杰”值得纪念的日子,是瞿秋白翻译传唱《国际歌》的一百周年,也是辉代英、张太雷创办《中国青年》杂志一百周年。

电影《觅渡》从瞿秋白被捕入狱开始倒序,重温了三位先驱的革命故事,刻画了三位先驱的个人形象和大无畏的精神。

而我深深地被他们的坚定信仰和不屈斗志而打动,被他们的舍个人生命为祖国大业而自豪,更为他们的“三有”精神而折服。

一、匹夫有责国难当头,匹夫有责。

瞿秋白,生于苦难的家庭,多才好学,也没有安于求生计,17岁的他从觅渡桥出发,开始了向人生和社会的光明之路的寻求之旅,北上求学,积极投身五四爱国运动,成为共产党的早期主要领袖之一;张太雷,苦读寒窗十余载,在即将得到一份律师的体面工作,丰厚的收入已在眼前之时,他没有被做官发财迷住双眼,而是早早的觉醒,走上了求索共产主义理想的道路;悻代英,出身于官宦之家,也没有继承家业,而是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成立了武汉地区第一个进步团体。

我们都是一个个小小的个体,当时代需要我们,当国家需要我们,我们也要像三位先驱一样,勇敢向前,勇敢发声,勇敢担责。

二、斗争有理一介书生,坚持斗争。

瞿秋白从最初的无政府主义,带着好奇心参加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在一次次组织政治运动中,坚定了理想信念,从文人锤炼成一位布尔什维克的战士,成为了中共的主要领袖,直到最后付出了生命也没有退缩;张太雷为抵制《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成为天津“学生救国会”骨干,走上探索中国“十月革命”的道路,直到在组织广州起义中牺牲才是他斗争的最后一刻;悻代英十八岁,走上革命道路,创办互助社、利群书社与共存社,帮助青年学生了解政治、思想潮流,建立工人武装中被捕而牺牲,化成了照亮新中国的“磷”。

觅渡觅渡读后感

觅渡觅渡读后感

觅渡觅渡读后感《觅渡》是一本让人深有感触的小说,它讲述了一个关于成长、爱情和生活的故事。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被故事中的情感所打动,也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做小岚的女孩,她是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平凡而又温柔。

在大学的时候,她遇见了一个叫做陈末的男生,两人从最初的陌生到后来的相知相爱,他们的感情经历了种种波折和考验,最终走到了一起。

然而,命运却给了他们一个无法逾越的障碍,小岚患上了白血病。

在病魔的折磨下,小岚的身体日渐虚弱,但她却依然坚强乐观地活着,直到最后一刻。

在小岚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时候,陈末陪在她的身边,给予她最深沉的爱和温暖。

这个故事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珍贵。

小岚的坚强和乐观让我深受感动,她用自己的方式面对生活的种种不公和挑战,让我对生活充满了敬畏和感激。

我们每个人都会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但是只有拥有坚强的内心和乐观的态度,才能战胜这些困难,活出自己想要的生活。

另外,故事中的爱情也让我深有感触。

小岚和陈末的爱情是那么纯粹和真挚,他们在面对生死的考验时,依然选择相互扶持和守护。

这种爱情让人感到温暖和感动,也让我对爱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爱情不仅仅是甜言蜜语和浪漫的约会,更是在生活中相互扶持和包容,共同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

最后,故事中的“觅渡”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觅渡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是一种对未来的期许和向往。

无论生活中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我们都要像小岚一样,勇敢地面对,坚定地走下去。

生活是一场旅程,我们要不断地寻找自己的方向,不断地探索和觅渡,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和快乐。

总的来说,读完《觅渡》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也让我对爱情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是一本让人感动和启发的小说,它让我明白了生命的可贵和爱情的纯粹,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向往。

希望每个人都能读到这本书,感受到故事中的温暖和力量,也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觅渡”。

《觅渡》读后感_读书笔记范文

《觅渡》读后感_读书笔记范文

《觅渡》读后感_读书笔记范文----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觅渡读后感(一)手里捧着一本《觅渡》,陷入沉思的境地。

觅渡,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掺杂着些许哲思,袭上心头。

良久,翻开书页,浸入另一个灵魂的另一片思绪的海,穷尽目力之所及,只为觅渡。

梁衡,在今日这个似与巨匠诀别了的时代,也算是哲人高手。

小学课本上便摘、节了他一篇《跨越百年的美丽》和一篇《夏感》。

当时读之,不以为然,只觉《跨越》一篇枯燥无味,倒是《夏感》还有些韵味哲思。

读罢这两篇后,便与梁衡在精神上又断了联系,还是不以为然。

直至今日,才与梁君重逢,一路从他那“大情大理”读至“理性人生”,既有颇多赞许,也有良多感触,更有几句怨言。

就先从好处说起吧,依我个人之见,以梁先生游山访水之多,若将“大情大理”几篇写成游记式的文章也未尝不可。

可他偏不,只是单以风景为线索写起,一直写至中共党史上几颗明星的思想、精神,读来大有金戈回响、荡气回肠之感,更是为我这等粗通党史但知之甚少的人物指明了一条去路。

就这几篇文章而言,总体上都与“觅渡”的中心相呼应,个人或整党在风雨飘摇中苦苦寻觅通向彼岸的渡口,分外厚重而不压抑,既有古苍之意又有空灵和超脱。

“青史如镜”更显古意,其中兼杂诗词格令,读来朗朗上口,再加梁衡目光敏锐如电,稍加点拨便揭露出人物真性情,对我更是极有裨益,于我就像阶梯,不用翻阅史籍,查看经典便已在脑海中勾勒出了柳、李、辛等词人模样。

而后有“理性人生”,总体上呼应觅渡之苦、之乐、之难之余又跟据见闻,旁征博引地借游览之名行议论之实,淋漓尽致地突出了自己对艺术的热爱。

草草读完全书,一扫前见之余顿生赞赏、钦佩。

当然,在我看来,全书也有不足。

梁君作品似有些未脱匠气书卷气,且犹以“山川如我”篇最重。

这篇更有梁衡显露见识之广、饱览山川之意,若是君子读之当然心中坦荡无恙,但我等真小人读了不免横生枝节。

梁衡自以为得意的“六年磨一剑”之作《觅渡,觅渡,渡何处》,酝酿过久以至匠气太浓,除了题目有“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之意,倒显得文章平庸了。

觅渡读后感

觅渡读后感

觅渡读后感《觅渡》是日本作家宫本薰的作品,以描写主人公小泉觅渡的成长历程为主线,展现了他在丧失亲人后面对痛苦和困境的坚持与成长的故事。

读完这本书,我对于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小泉觅渡是一个丧失亲人的孩子,他在从小的时候就丧失了父母,成为了孤儿。

他被送到了乡下的亲戚家,开始了新的生活。

然而,在这个陌生的环境中,他遭受到了欺负和虐待。

面对这些困境,小泉觅渡并没有选择放弃,他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毅力,一步步地走出了困境,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通过他的努力,他逐渐获得了学业上的成就,赢得了他人的尊重,最终走上了成功的道路。

这本小说让我深受触动的是小泉觅渡坚持的精神。

虽然他身世艰难,生活困苦,但他没有向命运低头,而是选择了积极面对,勇敢地走出困境。

他把自己的心灵激发出坚强的力量,不畏困难,不怕失败,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

这种勇气和毅力,让我感受到了一个人的坚韧和勇敢所能创造出来的奇迹。

同时,《觅渡》也反映了社会的冷漠和不公。

小泉觅渡是一个单纯善良的孩子,他对他人充满了善意和希望,但是却经常遭受到虐待和欺负。

这让我深感社会的冷漠和不公,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和不平等。

虽然这个世界并不完美,但是小泉觅渡并没有因此而痛苦和消沉,相反,他用自己的行动去改变了命运,获得了尊重和成功。

这也让我明白了,即使面对不公和困难,我们也不能低头,而是要坚守自己的信念,努力去改变现状。

此外,《觅渡》也反映了家庭的温暖和重要性。

尽管小泉觅渡丧失了亲人,但他从小学教师的关心和爱护中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重要性。

老师对他的关心和鼓励,让他明白了他的价值和潜力,成为了他人生的重要支持。

同样,亲朋好友的支持和帮助也让他感到了温暖和幸福。

这让我深感到家庭的重要性,无论我们身处何种困境,只要有家人的陪伴和关爱,我们就可以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总之,通过阅读《觅渡》,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实和残酷。

虽然世界并不完美,生活中也会有很多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坚守自己的信念,勇敢面对,就一定能够走出困境,实现自己的梦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觅渡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觅渡读后感(一)手里捧着一本《觅渡》,陷入沉思的境地。

觅渡,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掺杂着些许哲思,袭上心头。

良久,翻开书页,浸入另一个灵魂的另一片思绪的海,穷尽目力之所及,只为觅渡。

梁衡,在今日这个似与巨匠诀别了的时代,也算是哲人高手。

小学课本上便摘、节了他一篇《跨越百年的美丽》和一篇《夏感》。

当时读之,不以为然,只觉《跨越》一篇枯燥无味,倒是《夏感》还有些韵味哲思。

读罢这两篇后,便与梁衡在精神上又断了联系,还是不以为然。

直至今日,才与梁君重逢,一路从他那“大情大理”读至“理性人生”,既有颇多赞许,也有良多感触,更有几句怨言。

就先从好处说起吧,依我个人之见,以梁先生游山访水之多,若将“大情大理”几篇写成游记式的文章也未尝不可。

可他偏不,只是单以风景为线索写起,一直写至中共党史上几颗明星的思想、精神,读来大有金戈回响、荡气回肠之感,更是为我这等粗通党史但知之甚少的人物指明了一条去路。

就这几篇文章而言,总体上都与“觅渡”的中心相呼应,个人或整党在风雨飘摇中苦苦寻觅通向彼岸的渡口,分外厚重而不压抑,既有古苍之意又有空灵和超脱。

“青史如镜”更显古意,其中兼杂诗词格令,读来朗朗上口,再加梁衡目光敏锐如电,稍加点拨便揭露出人物真性情,对我更是极有裨益,于我就像阶梯,不用翻阅史籍,查看经典便已在脑海中勾勒出了柳、李、辛等词人模样。

而后有“理性人生”,总体上呼应觅渡之苦、之乐、之难之余又跟据见闻,旁征博引地借游览之名行议论之实,淋漓尽致地突出了自己对艺术的热爱。

草草读完全书,一扫前见之余顿生赞赏、钦佩。

当然,在我看来,全书也有不足。

梁君作品似有些未脱匠气书卷气,且犹以“山川如我”篇最重。

这篇更有梁衡显露见识之广、饱览山川之意,若是君子读之当然心中坦荡无恙,但我等真小人读了不免横生枝节。

梁衡自以为得意的“六年磨一剑”之作《觅渡,觅渡,渡何处》,酝酿过久以至匠气太浓,除了题目有“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之意,倒显得文章平庸了。

此书最佳的立意,在我看来,就在“觅渡”二字。

觅渡,既有芸芸众生苦寻渡口、追寻真理的沧桑难尽,又有佛学众生苦修,超渡苦海的仙风道骨和空灵。

陷于“觅渡”的小小境地,我竟像是身处大千世界。

是啊,各人有各人的缘法、心机、智力和情感,你的渡不对我开放,我的渡你却不理解。

放眼望去,我的渡口在何方?寻寻觅觅,就算寻得又有何种方法能助我渡海,超然寻道悟理?也罢,梁衡也只教我们觅渡,还是先穷尽力量觅渡再望河求渡吧。

凡事都要循序,人生也不例外。

还是先觅渡再求渡的好,若真能到得彼岸,那才不负此行,而后也便可再作打算。

梁衡在追忆总理时,文末提出了一个空灵的“人格相对论”,读完大受感动。

梁衡算是求渡未果,倒开始引渡了。

其实《觅渡》倒无关紧要,觅渡才是重中之重。

若能让觅渡思想迅若光速般追附我们人生,在下看来,就是将《觅渡》忘光也好,也对得起梁先生,也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觅渡。

觅渡,觅渡,吾渡何处?觅渡读后感(二)《觅渡》是一本语言优美,意味隽永的散言集。

这里面有政治历史的咀嚼,有山川风景的感怀,有人生社会的思考。

人为什么要写文章?要回答这个问题先得回答人为什么要读文章。

说到底,写作与阅读是一种供求关系。

阅读是一种精神需求,如同吃饭是一种物质需求。

这种需求由低到高可分为六个层次:刺激、休闲、信息、知识、思想和审美。

人总是在精神上追求这六种东西。

要不然他就会感到空虚如同没有吃饭,会感到饥饿。

由于阅读者的文化修养、职业特点不同,阅读的层次也不同。

就是同一层次的人或者同一位读者,在不同时空、不同心情下,阅读的内容也有不同,比如在书房里和在地铁里读的东西就不一样。

连毛泽东都说他喜欢豪放派,但读一段后,又想读婉约派,过一段,又反过来读豪放派。

阅读是一个复杂的精神会餐,综合充电。

阅读复杂,写作也就复杂。

满足休闲有闲话、笑话等读物;满足信息有报纸;满足知识有专业的或普及的读物。

而满足思想和审美这两个较高层次,可以是专门的思想理论和美学读物,也可以体现在其他各类读物中。

散文是一种形式短小,但又旨趣高雅的文种,它不是应用文,不以求实,而专攻虚境,主要满足人的思想和审美这两个较高需求的。

它可以叙述任何内容,但必须见美见理。

文章为思想和美感而写,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最后一页的还书条上赫然印着2010年12月13日,挺舍不得还的。

有些书或许只与你有一面之缘,有些却在一面之缘后,令你心愿让缘分继续。

读过梁衡,可能说他的有些文章题材,那种历史文化背景我并不着迷也未曾接触,但综合起来我不得不敬佩并喜欢他的思想。

很难用几个形容词表现他的思想、他的笔锋究竟是怎样的,但是他打动我,似乎让灵魂有路可走,找到了一条优雅的道路去走。

他写《把栏杆拍遍》的辛弃疾,《乱世中的美神》李清照,和居里夫人那《跨越百年的美丽》;写《杏花村访酒》,访到这个小山村在天地之间不可挪移的韵味;写《节的联想》《追寻那遥远的美丽》《热炕》《忽又重听走西口》,思考生活的道理,思考艺术的境界,思考事业的价值。

概括来,我能够感受到他的许多观点是我感同身受的,其实也是打动我的。

听说2009届的学长们在日本社会实践期间,所发的调查问卷里“职业精神”一词,是所有填写问卷的日本人都不明白的。

所以我们感叹,在我们认为职业精神一致高尚的国度里,竟实际上并不具有关于职业精神统一的概念。

无论是否在于民族语言的差别,或许我们的关注点更应放在语言所传达的内容。

同样适于《觅渡》,书里没有提过这个词语,但上述文章无不让人感受到一种精神的勃发。

做文章,要写大事,大情,大理。

梁衡先生这样提倡,也是这样饯行的。

喜怒哀乐并不需要掰开揉碎了几千字地写,因为语言并不要用来分析人的最基本的情感。

能够表现作家的精神是最好的。

当我们旅行到一个优雅的法国小镇,或者任何世界上优美的地方,内心似乎常常被当地的某种东西打动,而说不清楚那究竟是什么——四周的宁静?街道的干净?花店老板体贴的服务?当地人投来的热情的微笑?记忆中只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细节可供筛选,可我们被打动的原因怕是在于所有细节的集合所营造的氛围。

《杏花村访酒》在酒与村子的相互影响、相互浸透中摇曳出酒的醇香与村子的历史底蕴,摇曳出美,摇曳出艺术的感动。

文字给人的感动来自作者与上帝的对话,风景给人的感动来自自然灵气与人的纯美心灵的交融,那该是世界上最感人的语言,是世界上最动人的景观。

职业精神,处处有体现。

《热炕》中的乡村女教师,教书育人是她的事业,因为有她,村子里的大人孩子摆脱了不识字的烦恼,几十年来,全村上下已没有人不是她的学生,邻里在山里挖出了名贵的补品,常常是第一个想到送给她。

她以质朴的理想,无私的付出,收获了幸福,创造了大爱。

不同于现在的许多年轻人,选择职业的标准停留在待遇、地位,于是出现了对一个职位或一个领域挤破头的追逐。

然而所有人的价值应是会体现在众多的不同的领域的。

有人说,比起面临众多选择,最大的幸福反而是没有选择。

意思是,年轻人更要学会放下浮躁的心态,扪心自问自己的人生追求该在何处,而积极地去做事,去用自己的努力温暖身边的人和事,就是人最大的价值。

这也成就了人的事业的最大价值。

觅渡读后感(三)《觅渡》是一本影响人一生的好书,也是帮助我们学会读书、提高读书能力的好书。

梁衡是着名散文作家之一,他的经典散文作品,语言规范、情理交融、每一篇几乎都从某个角度启示阅读者去体悟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读完了梁衡的散文,我有同感,我在想,梁衡先生以他“一年一篇”的虔诚写作,给散文创作带来了别样的文本,也为读者带来了堪为“范本”的“工巧散文”。

这就不难理解,梁先生为何会成为“健在”作家中作品入选语文课本最多的一位。

在复旦大学附中任教的黄荣华教师说的好:握笔之人必定早与笔下之人有过精神上的冲撞、思想上的交汇,才可能袒露心灵,直逼心灵,进而写出心灵,才能期待另一颗心灵的接引,引发读者心灵的颤动。

黄教授说的多好啊。

梁衡的文章就是这样,篇篇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我认为,只有被感情浸透了的文字才是有生命的,才能打动人。

读着梁衡的文字,被那一段段意味深长、振聋发聩的历史叙述感染:被那一个个彪炳史册、栩栩如生的风云人物感动,那是一种过目不忘的深刻。

他写山水的散文集《名山大川》,虽说文思伴泉水而淙淙,主题依高岩而挺立,但我看过之后,也并不以为意。

因为古往今来,写山水的散文千姿百态,脍炙人口的名篇也比比皆是。

然而,对他这本集子《觅渡》,一经过目,便觉怦然心动。

研读之后,感受更深。

我敢大胆说一句:当代散文,就我看过的而言,恐怕还没有人能超出他的艺术水准和思想内涵的深度。

为什么这样说呢?也许有人会说没有那么绝对,可我的感觉就是这样,要说不是绝对,那只能说,是我一家之言,总之,我和我的博友一起诵读他这些文章,有一种总也说不尽的东西。

第一,从体式来看,可谓“别具一格”。

当梁衡的散文《觅渡,觅渡,觅何处》、《大无大有周恩来》在文坛上兀突而出、众口传扬时,我曾思考过:梁衡的这些文章算什么体式?是政论,是人物,还是抒情?读完了他的书之后,使我找到了答案:他自己在文章中最后表述:“我写之前没想过这些,写过后也说不清楚。

”后来,有评论家说他这些散文是政治散文,这大概是想和他过去写山水的文章有所区别吧。

这说法也不无道理,因为在这些散文中,篇篇都与政治有关。

但若据此就说是政治散文,我看不大科学。

若有政治散文,势必还要分军事散文、经济散文……那散文的分类就会没完没了。

况且细细品味,你会发现,他的这些散文,主要讲的并非政治。

有论者又说梁衡的这些散文是人物散文。

这也有证可据。

如《觅渡,觅渡,觅何处》、《大无大有周恩来》、《读韩愈》、《读柳永》等等,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在说人。

但细细品味,他又不是在“写”人。

如果是“写”人物,那就要写人物的音容笑貌,写人物的丰功伟绩,如司马迁之写《项羽本纪》、写《陈涉世家》,如穆青之写焦裕禄,如徐迟之写陈景润。

然而,梁衡在写他的人物时,在音容笑貌、丰功伟绩方面却很少涉及,常常是一笔带过。

照我看来,他是在“评”人。

而评人,又不是干干巴巴做几条评价。

所以,若说他这些散文是人物散文,恐怕也不准确。

其实,对梁衡的散文,大可不必硬冠以什么政治散文、人物散文、抒情散文等等。

我认为,散文无非是相对韵文而言。

除去诗歌,便都是散文。

古往今来,一些大政治家所写的政论,便是优美的散文。

一些大文豪所写的记、序、传、书、墓志、杂文等等,便是优美的散文。

梁衡的这些散文,正如他自己所说,写前写后均没有考虑过到底算什么形式。

正因为如此,他的散文是“文无定体”的散文,也可说是“梁衡体”的散文。

在我看来,他并不是胸中先有一篇大道理,或者先有一种激情,然后再依托一个什么“觅渡”的载体喧唱出来。

他是严格的现实主义者。

他的散文,似乎是“可遇不可求”之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