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散文觅渡
梁衡《觅渡,觅渡,渡何处》阅读练习及答案

觅渡,觅渡,渡何处? 梁衡①常州城里那座不大的瞿秋白纪念馆我已经去过三次。
从第一次看到那个黑旧的房舍,我就想写篇文章。
但是六个年头过去了,还是没有写出。
瞿秋白实在是一个谜,他太博大太深邃,让你看不清摸不透,无从写起但又放不下笔。
②我第一次到纪念馆是l990 年。
纪念馆本是一间瞿家的旧祠堂,祠堂前原有一条河,河上有一座桥,叫觅渡桥。
一听这名字我就心中一惊,觅渡,觅渡,渡在何处?瞿秋白是以职业革命家自许的,但从这个渡口出发并没有让他走出一条路。
③如果秋白是一个如李逵式的人物,大喊一声:“你朝爷爷砍吧!20 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 也许人们早已把他忘掉。
他是一个书生啊,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你看他的照片,一副多么秀气但又有几分苍白的面容。
他一开始就不是舞枪弄刀的人。
他在黄埔军校讲课,在上海大学讲课,他的才华熠熠闪光,听课的人挤满礼堂,爬上窗台,甚至连学校的老师也挤进来听。
后来成为大作家的丁玲,这时也在台下瞪着一双稚气的大眼睛。
瞿秋白的文才曾是怎样折服了一代人!秋白与鲁迅、茅盾、郑振铎这些现代文化史上的高峰,也是齐肩至顶的啊,他应该知道自己身躯内所含的文化价值,应该到书斋里去实现这个价值。
但是他没有,他目睹人民沉浮于水火,目睹党濒于灭顶,他振臂一呼,跃向黑暗。
只要能为社会的前进照亮一步之路,他就毅然举全身而自燃。
④如果秋白的骨头像他的身体一样的柔弱,他一被捕就招供认罪,那么历史也早就忘了他。
蒋介石听说抓到了瞿秋白,急电宋希濂去处理此事。
宋在黄埔时听过他的课,执学生礼,想以师生之情劝其归降,并派军医为之治病。
他死意已决,说:“减轻一点痛苦是可以的,要治好病就大可不必了。
”当一个人从道理上明白了生死大义之后,他就获得了最大的坚强和最大的从容。
这是靠肉体的耐力和感情的倾注所无法达到的,理性的力量就像轨道的延伸一样坚定。
刑前,秋白唱《国际歌》,唱红军歌曲,泰然自行至刑场,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盘腿席地而坐,让敌人开枪。
《觅渡觅渡》读后感

《觅渡觅渡》读后感篇一《觅渡觅渡》读后感读完《觅渡觅渡》这本书,我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啥滋味都有。
也许这就是好书的魅力,能让你一会儿感动得稀里哗啦,一会儿又陷入深深的思考。
梁衡先生的文字就像一把利剑,直戳人心窝子。
他笔下的那些人物,一个个都鲜活起来,仿佛从历史的长河中走出来,站在你面前跟你唠嗑。
比如瞿秋白,以前我对他的了解仅限于书本上的几句介绍,可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有理想有挣扎的瞿秋白。
我觉得吧,梁衡先生写这本书,可不是为了简单地给我们讲几个故事。
他是想让我们透过这些人物,看到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看到人性的光辉与黑暗。
这一路读下来,我可能一会儿拍着大腿叫好,一会儿又皱着眉头嘟囔:“咋能这样呢?”比如说,当看到那些为了理想和信念,不惜牺牲自己的人,我就忍不住问自己:“我能有这样的勇气吗?”也许我会犹豫,会害怕,毕竟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但反过来想,要是人人都退缩,那这个世界还能变好吗?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黑暗中摸索,一会儿看到一点亮光,以为找到了出路,结果又陷入迷茫。
可正是这种不确定性,让我欲罢不能,非要把它读完,非要弄个明白。
总之,《觅渡觅渡》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厚重,也让我看到了自己的渺小。
不知道下次再翻开它,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篇二《觅渡觅渡》读后感哎呀妈呀,《觅渡觅渡》这本书可真是把我给整懵了!一开始,我就是抱着随便看看的心态翻开的,想着说不定能打发点时间。
可谁知道,这一看就像着了魔似的,根本停不下来。
梁衡先生的文字咋就这么厉害呢?他把那些历史人物写得活灵活现的,感觉他们就在我眼前晃悠。
我一边读一边想,这些人当年到底经历了啥?他们的内心世界又是咋样的呢?比如说那个瞿秋白,以前我对他的印象就是个革命先烈,挺伟大的。
但读了这本书,我才发现他也是个普通人,也有迷茫和痛苦的时候。
这让我不禁感叹,英雄也是人啊,他们也不是天生就无所不能的。
我觉得这本书好就好在,它不是那种死板的历史教科书,而是充满了情感和思考。
梁衡觅度读后感

梁衡觅度读后感
首先得说,这名字就很有韵味,“觅渡”,寻觅渡口,感觉像是在寻找人生的方向,历史的出口。
梁衡写瞿秋白的这篇文章,真的是把瞿秋白这个人物从课本上那干巴巴的几行字里给拎了出来,然后活生生地展现在我眼前。
以前只知道瞿秋白是个革命者,很英勇,但具体的呢?说不太清楚。
这篇文章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扇通往瞿秋白内心世界的大门。
梁衡写瞿秋白的才华,那是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他能文能画还懂音乐,简直就是个全才。
你想啊,一个人要是在现代社会有这么多才能,那不得横着走?可是瞿秋白处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的这些才华就像是被暴风雨裹挟的花朵,虽然美丽但却飘摇。
他在生死之间的那种抉择,真的是让人揪心。
他本可以选择生,但是为了心中的信仰,他毅然走向了死亡。
这让我想到了一句话:“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瞿秋白的自由,是民族的自由,是理想的自由。
而且梁衡的文字很有画面感。
我读着读着,仿佛能看到瞿秋白站在那个觅渡的地方,他的眼神里有坚定,有无奈,还有对这个世界的留恋。
他在思考着怎么渡自己,怎么渡这个国家。
这个画面就一直在我脑海里晃悠,就像看了一场非常精彩的电影,看完了还久久不能忘怀。
这篇文章也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的认识。
历史不是简单的你打我我打你,背后是一个个像瞿秋白这样鲜活的人在推动着。
他们不是冷冰冰的数字或者名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梦想的人。
梁衡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要去探寻这些历史人物背后的故事,他们的无奈,他们的坚持,他们的伟大。
梁衡觅渡读后感

梁衡《觅渡》读后感
《觅渡》是梁衡的一部散文集,它以独特的视角和语言,为古往今来的圣贤造像,为雄伟秀丽的山川泼墨,为风雷激荡的时代放歌。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人生、社会和使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觅渡》中的文章几乎都力图从某个角度启迪读者去体悟蕴含其中的个体与社会、与使命的关系。
这让我思考了人生中的责任和使命。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和追求,但这些目标应该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相一致。
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我们也应该为社会做出贡献,为人类的福祉尽一份力量。
其次,梁衡在书中对历史和文化的解读让我对中华文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他通过描绘历史人物、事件和景观,揭示了人性的光辉和黑暗,也揭示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这让我更加珍视我们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更加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
此外,《觅渡》还让我对自然有了更深的敬畏之心。
梁衡在描写自然景观时,不仅展现了它们的美丽和壮观,还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我们应该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
最后,《觅渡》让我对时代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梁衡在书中描述了时代的变迁和发展,揭示了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这让我认识到,我们应该积极适应时代的变化,不断学习和进步,才能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中立足。
总之,《觅渡》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启迪的散文集。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人生、社会和使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还对自然和历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我相信,《觅渡》会对每一个读者产生深远的影响,让他们在思考人生、理解社会和珍视自然方面有所收获。
梁衡《觅渡》讲课稿

《觅渡觅渡觅何处》讲课稿一、切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英雄人物数不胜数。
让我们将目光聚焦在这样一幕:1935年6月18日,福建罗汉岭下站满了荷枪实弹的国民党军队,他们的枪口都对准着一个文弱书生模样的人,但这位书生手挟香烟,顾盼自若,他选了一块草坪盘膝而坐,对那帮刽子手微笑点头说:“此地甚好,就在这里,你开枪吧!”刽手们杀害的就是中国现代革命思想家——瞿秋白。
今天,随梁衡《觅渡,觅渡,渡何处?》认识人物瞿秋白。
(板书:《觅渡,觅渡,渡何处?》)二、瞿秋白简历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还是著名作家,文艺批评家和翻译家著名作家。
他1899年出生于江苏常州,1922年在莫斯科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6月,参加党中央的领导工作。
1927年主持召开中共八七会议,八七会议在我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给正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1931年瞿秋白被王明等人解除中央领导职务。
1935年6月在福建英勇就义,年仅36岁。
作者梁衡这样概括瞿秋白:“他生命短促,行色匆匆。
”但是,历史并没有把他忘记,1986年常州建立了瞿秋白纪念馆。
作者去了三次。
“我在这间旧祠堂里,一年年地来去,一次次地徘徊”,第一次就想写篇文章,“但是6个年头过去了,还是没有写出”。
为什么?“瞿秋白实在是一个谜,他太博大深邃,让你看不清摸不透,无从写起但又放不下笔”。
瞿秋白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展示图片)。
“他是一个书生啊,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你看他的照片,一副多么秀气但又有几分苍白的面容。
”作家在拜谒瞿秋白故居时,身后一群十七八岁的学生走了进来,“哇!瞿秋白好帅啊!”男孩女孩都叫了起来。
作家不由地感慨:“秋白先生何止是帅!好好地读他吧,他是洪章巨著,他是峻岭高峰,能读懂他,一生将受益无穷。
”用梁衡的话说:“他短短的一生就像一幅永远读不完的名画。
《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第9课《觅渡,觅渡,渡何处?》

第9课 觅渡,觅渡,渡何处?【文本导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英雄人物数不胜数。
让我们将目光聚焦在这样一幕:1935年6月18日,福建长汀罗汉岭下站满了荷枪实弹的国民党军队,他们的枪口都对准着一个文弱书生模样的人,但这位书生手挟香烟,顾盼自若,他选了一块草坪盘膝而坐,对那帮刽子手微笑着点头说:“此地甚好,就在这里,你开枪吧!” 刽手们杀害的就是中国现代革命思想家——瞿秋白。
今天,随梁衡《觅渡,觅渡,渡何处》来认识人物瞿秋白。
【作者卡片】梁衡(1946~)山西霍县人。
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长期在基层当记者。
现任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全国记协常务理事。
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
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
有散文三篇《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
主要著作有《新闻三部曲》(3卷)、《数理化通俗演义》(2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基础荟萃】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觅.渡( ) ②瞿.秋白( ) ③祠.堂( ) ④熠熠..闪光( ) ⑤装帧.( ) ⑥功彪.史册( ) ⑦飨.( ) ⑧自刎.( ) ⑨逮⎩⎪⎨⎪⎧ 逮.老鼠 逮.捕 ⑩横⎩⎪⎨⎪⎧ 横.向 横.财 ⑪解⎩⎪⎨⎪⎧ 解.题 押解. 解.数2.为下列各组字组词①⎩⎪⎨⎪⎧瞿 翟 ②⎩⎪⎨⎪⎧邃 隧 燧③⎩⎪⎨⎪⎧ 祠 祀 ④⎩⎪⎨⎪⎧ 熠 栩 ⑤⎩⎪⎨⎪⎧ 逵 达 ⑥⎩⎪⎨⎪⎧ 濒 频⑦⎩⎪⎨⎪⎧ 讳 韪纬 ⑧⎩⎪⎨⎪⎧ 帧 侦 桢3.近义词辨析①徘徊·彷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悉心·细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度过·渡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点突破】1.文章为什么以《觅渡,觅渡,渡何处》为题?点拨 ①祠堂前,原有一条小河,叫觅渡河。
梁衡散文集觅渡读后感_读梁衡散文集觅渡有感

梁衡散文集觅渡读后感_读梁衡散文集觅渡有感梁衡先生以他“一年一篇”的虔诚写作,给创作带来了别样的文本,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梁衡散文集觅渡读后感,希望能帮到大家!梁衡散文集觅渡读后感1手里捧着一本《觅渡》,陷入沉思的境地。
觅渡,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掺杂着些许哲思,袭上心头。
良久,翻开书页,浸入另一个灵魂的另一片思绪的海,穷尽目力之所及,只为觅渡。
梁衡,在今日这个似与巨匠诀别了的时代,也算是哲人高手。
小学课本上便摘、节了他一篇《跨越百年的美丽》和一篇《夏感》。
当时读之,不以为然,只觉《跨越》一篇枯燥无味,倒是《夏感》还有些韵味哲思。
读罢这两篇后,便与梁衡在精神上又断了联系,还是不以为然。
直至今日,才与梁君重逢,一路从他那“大情大理”读至“理性人生”,既有颇多赞许,也有良多感触,更有几句怨言。
就先从好处说起吧,依我个人之见,以梁先生游山访水之多,若将“大情大理”几篇写成游记式的文章也未尝不可。
可他偏不,只是单以风景为线索写起,一直写至中共党史上几颗明星的思想、精神,读来大有金戈回响、荡气回肠之感,更是为我这等粗通党史但知之甚少的人物指明了一条去路。
就这几篇文章而言,总体上都与“觅渡”的中心相呼应,个人或整党在风雨飘摇中苦苦寻觅通向彼岸的渡口,分外厚重而不压抑,既有古苍之意又有空灵和超脱。
“青史如镜”更显古意,其中兼杂格令,读来朗朗上口,再加梁衡目光敏锐如电,稍加点拨便揭露出人物真性情,对我更是极有裨益,于我就像阶梯,不用翻阅史籍,查看经典便已在脑海中勾勒出了柳、李、辛等词人模样。
而后有“理性人生”,总体上呼应觅渡之苦、之乐、之难之余又跟据见闻,旁征博引地借游览之名行议论之实,淋漓尽致地突出了自己对艺术的热爱。
草草读完全书,一扫前见之余顿生赞赏、钦佩。
当然,在我看来,全书也有不足。
梁君作品似有些未脱匠气书卷气,且犹以“山川如我”篇最重。
这篇更有梁衡显露见识之广、饱览山川之意,若是君子读之当然心中坦荡无恙,但我等真小人读了不免横生枝节。
觅渡,觅渡,渡何处?文章解读

觅渡,觅渡,渡何处?文章解读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中文系04师范(2)班[文章读后的初感]:梁衡的散文《觅渡,觅渡,渡何处》“蕴涵哲理”,用“水到渠成”的方法,一句也不多余,一句也不生硬,让人心服口服。
读的时候有种人世的苍凉从文字中缓缓地弥漫出来,渐渐压得内心沉如铅石,于是心内盛满了悲伤,好似不能触及,一触就是泪。
然而看至篇末,这泪仍无法滴落,就此在体内结为石。
此时,不觉得在读文章,而是在读一个生命。
一篇文章让我认识了两个人,一位是《觅渡,觅渡,渡何处》中生命虽然短暂却笔笔精彩的瞿秋白,一位是写《觅渡,觅渡,渡何处》的梁衡——从想写到写完的六年来,他必然时时为此疼痛。
《觅渡,觅渡,渡何处》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一是因为它经过三次参观、六年酝酿,才得以打磨成功;二是因为梁衡有非凡的笔工。
1、《觅渡,觅渡,渡何处》大至全文的立意,小至个别的字句,作者是用心琢磨过的,大有以“工”求完美的雄心。
文中有“哲人者,宁肯舍其事而成其心”的简练总结,可看出梁衡在散文工巧上的精到。
2、这篇散文符合规范,而少随意和恣肆,主要体现在独特的视角和情理的交融上。
梁衡写瞿秋白,是以瞿家旧祠堂前的觅渡河为视角——“他一生都在觅渡。
可是到最后也没有傍到一个好的码头,这实在是一个悲剧。
”3、在情理的交融上,梁衡也工于经营,在《觅渡,觅渡,渡何处?》,他把历史迷离的真相、人物真实的内心(理)和作者感伤的叹息(情)交织在一起,充分探寻瞿秋白纵横交错的复杂内心,从而达到了同类散文少有的感人深度。
《觅渡,觅渡,渡何处》,像剥笋壳一样,让我一层一层地深入了解瞿秋白这位哲人思想上的最高境界,并被他的人格魅力所震撼。
他的苍白一如书生,他的懦雅更如书生,我忘不了他的眼神,如今想来,那眼神里是有着因对生命清明的了悟而产生的忧伤与通透。
“一般人是把人生投入革命,而他是把革命投入人生” 秋白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上去闹革命,去探索人生境界,把这充满热情的血液充分流淌在革命的大血管里,去冲锋陷阵,去用玉石之区填补革命中不小心捅出来的大窟窿,去鼓动人们的精神从麻痹中苏醒过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白的女儿独伊读过《觅渡》之后,在致梁衡的信中说:
“父亲一生磨难多,争议多,先生的一支笔概括了 父亲的一生,提炼了他生命的精华。让没有读过党 史的人,也能清晰地感到父亲的思想脉络,和他对 党对国家的赤子之心。”
“静夜沉思,咀嚼先生美文,我常心存感激,感谢 先生将个人的思考变成了亿万人对父亲的追思”。
“域外风雪”、“为艺为文”等六个部分,
文章继承了梁氏散文的一贯风格,说大事、
大情、大理,在恬淡、悠远中透露出一种
至情至性、悲天悯人的情怀。
他的名作《觅渡,觅渡,渡何处?》是写瞿秋白的。
瞿秋白这个人才华横溢,性格中和行动中有不
少矛盾,梁衡想写这样一个人,构思了六年,三访
瞿秋白纪念馆,迟迟不敢下笔。后来他忽然抓住了
季羡林先生在谈到梁衡的散文时认为,
梁衡的散文无论思想内容还是艺术表现都
非同寻常。即以他的写人物的散文来说,
一般都认为,写人物能写到形似,已属不
易,而能写到神似者则不啻为上乘。可是
梁衡却不以神似为满足,他追求一种更高
的水平,异常执著地追求。
《觅渡》分为“大情大理”、“青史
如镜”、“山川如我”出,运笔如风,写
成了这篇名作。
梁衡这样评价瞿秋白:
“哲人者,宁肯舍其事而成其心。”
这句话是最能概括这篇文章的内涵的。
以瞿秋白的才干,他完全可以成为一名优
秀的作家、翻译家、金石家、书法家或名医。
但他却偏偏选择了革命家这条路。他的壮烈牺
牲,我们在无限惋惜的同时,更多的,是景仰
价值不会因一个目标的实现而宣告完成,
相反的,在完成一个个目标的过程中,人 生的价值才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
我们之所以铭记瞿秋白这样的人,是因为 他们的目标和人生价值因为他们的悲剧和
苦难而增添了些许的更为人夺目的光芒。
其实,想要成其心,要实现人生价值,假
惺惺地去受点苦、磨点难是不行的,关键 是那颗心是否坚定、是否本善。
和崇敬。梁衡评价其为“舍其事而成其心”,
也就是宁可放弃轻松安逸的生活也要追求自己
的理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何为人生价值?
这是一个宏大的概念。我以为,就是高远 的目标。那怎样的目标为高远?我觉得至 少对得起自己、对得起他人即可。
梁衡说过: “人生的价值恰在于昭示过程的进行。”
目标的出现也是一个接一个的,人生的
当代作家,1946年出 生,山西霍州人。1968年 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 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 《新闻原理的思考》、散文集《只求新去处》、《名 山大川》、《人杰鬼雄》,政论集《继承与超越》。 有《梁衡文集》九卷。散文《晋词》、《夏感》、 《觅渡 觅渡 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追 寻那遥远的美丽》等入选中学、师范和大学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