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释义

合集下载

素书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素书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原文:《素书》曰:“贤者居则思危,行事则敬惧,不惧于暗室,不惑于非道。

是以贤者之所以为贤,以其明也。

明者之所以明,以其不暗也。

不暗者,其见远也。

”翻译:《素书》中说:“贤能之人居于家中则思虑危难,行事之际则谨慎敬畏,不在昏暗之处畏惧,不因邪道而迷惑。

因此,贤能之人之所以成为贤能,是因为他们的明智。

明智之人之所以明智,是因为他们不被昏暗所蔽。

不被昏暗所蔽的人,是因为他们能够看得长远。

”注释:1. 贤者:指品德高尚、智慧超群的人。

2. 思危:思考可能发生的危险和困难。

3. 行事:指行事为人。

4. 敬惧:谨慎而敬畏,不敢有丝毫懈怠。

5. 暗室:比喻昏暗不明之处,此处指不义之地。

6. 非道:指违背道德和道义的行为。

7. 明:明智,智慧。

8. 不暗:不被昏暗所蔽,即心明眼亮。

9. 见远:看得长远,具有远见卓识。

在这段文字中,黄石公强调了贤能之人的特质。

贤者不仅在安定的环境中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预见潜在的危险,而且在面对困境时,也能保持敬畏之心,不敢有丝毫懈怠。

他们不畏惧于昏暗之地,不因邪道而迷惑,这正是他们之所以为贤的原因。

“明者之所以明,以其不暗也。

”这句话揭示了明智的本质,即不被外界的昏暗所影响,能够保持内心的明亮。

只有心明眼亮,才能看得长远,具有远见卓识。

《素书》这段文字旨在告诫世人,要成为贤能之人,就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道德底线,不被外界诱惑所迷惑。

只有这样,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自己的本色,成为真正的贤者。

素书全文及译文

素书全文及译文

素书全文及译文道、义,二者不可偏废。

道者,天地之纲纪也;义者,人伦之准绳也。

故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义不立,持橐翳于市。

”夫道义者,人之所以为人也。

若失之,则人性之美将荡然无存,社会之安定将无从谈起。

故君子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道义为准则,以仁爱为行动,以诚信为根基。

如此,则可以成就大业,功德无量。

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

但是,有时候我们需要向他人求助,这并不是一件丢脸的事情。

求人之志,即是希望能够得到他人的帮助,同时也要有自己的努力。

在求人之前,我们应该先反思自己的问题,看看是否有解决的方法。

如果真的需要他人的帮助,我们应该谦虚地向他人求教,不要自以为是,更不要强求。

同时,我们也要有感恩的心,对于帮助我们的人,要表示真诚的感谢,不要忘记回报。

求人之志,不仅是解决问题的方式,更是一种人际关系的维系,要懂得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道义章第五怨恨常常源于过于苛刻地对待别人的小过失;而事前没有仔细谋划,往往会导致祸患的发生。

相反,积善累德可以带来幸福,而多行不义则会招致灾难。

轻视农业会导致饥荒,惰于蚕桑则会遭受冷冻之苦。

得人心者必然安稳,失去人心则会陷入危机之中。

如果国家招揽贤才,富裕就会随之而来,而荒废农时则会导致贫穷。

上位者如果反复无常,下属就会产生猜疑之心,以求自保。

对上官不尊重会招致罪责,对下属傲慢侮辱则会失去他们的信任和支持。

如果近幸左右之臣不受尊重,关系疏远之臣就会不安其位。

自己怀疑自己,就不会相信别人;自己相信自己,则不会怀疑别人。

邪恶之士往往没有正直的朋友,而邪僻的上司也很难拥有公正刚直的部下。

行将灭亡的国家很难有贤人辅政,陷于混乱的政治也很难有善人参与。

爱人深者常常急于求贤才,乐得于贤才者,待人也会十分慷慨大方。

国家即将称霸时,人才都会聚集来归;邦国即将败亡时,贤者先行隐避。

土地贫瘠时,大物不会产生;水浅之处,大鱼不会游;秃树之上,大禽不会栖;疏林之中,大兽不会居住。

《素书》全译文

《素书》全译文

《素书》全译文~老李解析《素书》—汇总完结篇老李解析《素书》共33篇,已全部完成。

每一篇都包括原文、译文和解析感悟。

为了便于大家完整查看和学习,并作为资料留存,老李把全部《素书》的译文整理到一起,原文以图片的形式穿插之中,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第一章原始章第一章原始章天道、德行、仁爱、正义、礼制,五者本为一体,不可分离。

所谓道,就是人们共同遵守的基本规律,它让世界上的万物不断变化,却不知道之所以这样的由来。

所谓德,是指人们顺应自然而各有所得,使万物的欲望都得到满足。

仁是大家都亲近和喜欢的,一个人只要有恻隐之心,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心中就会形成“仁”的理念。

义是人们都认可的一种道德观念,将它作为社会规范,奖善罚恶,以此建功立业。

礼需要人们身体力行去做,存在于人们早起晚睡的日常生活中,它建立起了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等人伦关系。

要想修身立业,就要遵守道、德、仁、义、礼这五项基本准则,缺一不可。

那些德才兼备的贤人,品德高尚的君子,都非常清楚国家兴盛和衰亡的道理,明白事业成败的规律,懂得社会安定与战乱的大势,深谙建功立业和功成身退的道理。

因些,就会隐居不出,韬光养晦,等待有利于自己的时机。

如果时机到来,就乘势而行,达到位及人臣的地位;借机行动,就能大展宏图,建立丰功伟业。

倘若遇不到这样的机会,只能默默无闻了。

因此,道德品德足够高尚,名声才会一代代传下来,受后人尊重。

第二章正道章第二章正道章品德高尚,天下的人才都愿意来归顺;讲究信用,能够统一分歧;讲义气,诚心待人,能得到众人的拥戴;有才华,能从历史中借鉴经验教训;睿智,能够洞察下属的心思。

这就是人中俊杰啊!行为端正,可以做人表率;足智多谋,可以解决难题;诚实守信,可以守约无悔;廉洁公正,可以仗义疏财。

这就是人中豪杰啊!克尽职守,且毫不松懈;恪守信义,能始终如一;受到猜忌,仍义无反顾;利字当头,却不贪图小利。

这就是人杰中的人杰啊!第三章求人之志章第三章求人之志章杜绝不良嗜好和非分之想,可以一身轻松;抑制不正当或邪恶的行为,可以避免过错;不贪杯,远离女色,可以一世清白。

素书原文及译文

素书原文及译文

素书原文及译文《素书·原始第一》原文: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德其所欲。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译文:道、德、仁、义、礼五者,本为一体,不可分离。

道,是一种自然规律,人人都在遵循著自然规律,自己却意识不到这一点,自然界万事万物亦是如此。

德、即是获得,依德而行,可使一己的欲求得到满足,自然界万事万物也是如此。

仁、是人所独具的仁慈、爱人的心理,人能关心、同情人,各种善良的愿望和行动就会产生。

义、是人所认为符合某种道德观念的行为,人们根据义的原则奖善惩恶,以建立功业。

礼、是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

人人必须遵循礼的规范,兢兢业业,夙兴夜寐,按照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等人伦关系所排列的顺序行事。

- 1 - 这五个条目是做人的根本,缺一不可的。

贤明能干的人物,品德高尚的君子,都能看清国家兴盛、衰弱、存亡的道理,通晓事业成败的规律,明白社会政治修明与纷乱的形势,懂得隐退仕进的原则。

因此,当条件不适宜之时,都能默守正道,甘于隐伏,等待时机的到来。

一旦时机到来而有所行动,常能建功立业位极人臣。

如果所遇非时,也不过是淡泊以终而已。

也就因此,像这样的人物常能树立极为崇高的典范,名重于后世呵!《素书·正道第二》原文: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

素书全文及白话译文

素书全文及白话译文

素书全文及白话译文有一个典故大概大家都知道,黄老先生成心把鞋子弄到桥下,张良毕恭毕敬的为老人拾鞋穿鞋,后来老人又几次考验张良,张良终于通过了考验,于是黄石公就把自己的一本书传授给了张良,这部书的名字有传说叫做《太公兵法》,其实是以讹传讹,这部书的名字应该叫做《素书》。

张良却没有把这部书传给后人,而是将书埋进了自己的坟墓。

张良死后大约五百年,盗墓人从张良墓里偷了这本书,才在民间流传开来。

这段故事记载于宋朝人张商英为《素书》写的序里。

张良虽然用这部书里的知识帮助刘邦获得了天下,但是张良也没有完全领悟书中的奥义。

原始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存。

(生存一作:生成)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

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假设时至而行,那么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那么能成绝代之功。

如其不遇,没身而已。

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译文道、德、仁、义、礼五者,本为一体,不可别离。

道,是一种自然规律,人人都在遵循著自然规律,自己却意识不到这一点,自然界万事万物亦是如此。

德、即是获得,依德而行,可使一己的欲求得到满足,自然界万事万物也是如此。

仁、是人所独具的仁慈、爱人的心理,人能关心、同情人,各种仁慈的愿望和行动就会产生。

义、是人所认为符合某种道德观念的行为,人们根据义的原那么奖善惩恶,以建立功业。

礼、是规定社会行为的法那么,标准仪式的总称。

人人必须遵循礼的标准,兢兢业业,夙兴夜寐,按照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等人伦关系所排列的顺序行事。

这五个条目是做人的根本,缺一不可的。

贤明能干的人物,品德高尚的君子,都能看清国家兴盛、衰弱、存亡的道理,通晓事业成败的规律,明白社会政治修明与纷乱的形势,懂得隐退仕进的原那么。

《素书》释义

《素书》释义

《素书》释义原始章第一原,探究的意思。

原始,本书的开始,总分总中的总,接下来我们探求一下,这总的开始讲了什么。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德仁义礼,为辩证统一的整体,可分开研求,不可割裂,有一个不足均是欠缺。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道,人生在世遵循的道理,支配万物但不知“道”从哪里来。

《老子》讲:惚兮恍兮,恍兮惚兮。

玄之又玄,不可名,不可抓捉。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德,通得,真正的德“使万物得其所欲”,不是零和思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理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是真正的“道德”。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惠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

仁,通“人”,真正的人,做人的最高境界,人都亲近这样的人,仁慈、怀惠、恻隐之心悲天悯人,这些促成了仁。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义,通“宜”,做适宜的事情,何为适宜,要“遵道而行”;要同理心,共赢的“德”;要慈惠恻隐的“仁”;要遵循下面要讲的“礼”。

遵循这些适宜的道理,赏善罚恶,立功成就事业。

此书不是单单的从前往后顺序的读,要前前后后、左左右右,兼顾,融会贯通的读,反复读,看了后面翻翻前面,看着前面,翻翻后面,下面会进一步说明。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何为礼,做人做事履行的规则。

夙兴夜寐,白天践行,夜晚反思,仁人志士念兹在兹,推己及人,倡导而成的人伦之序,人们普遍遵循的道理戒律。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要成为一个根本的人,不能不有这个辩证统一的整体,有一个地方有亏欠,人就是不够纯粹。

因此,我们是人吗?不是臭皮囊?不是走肉?不是曹公《石头记》批的浊物吗?要成为真正的人,道德仁义礼都有严格要求自己,正道直行才是题中之义。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

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有智慧的大人物,事物盛衰的道理、成败的数术、治乱的形势、去留的必要性,心中明了,不会被表面现象蒙蔽。

所以能够蛰伏,能够体悟大道,等待成就事业人生的机遇。

素书(原文及解释)

素书(原文及解释)

素书原始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存。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

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

如其不遇,没身而已。

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译文:道、德、仁、义、礼五者,本为一体,不可分离。

道,是一种自然规律,人人都在遵循著自然规律,自己却意识不到这一点,自然界万事万物亦是如此。

德、即是获得,依德而行,可使一己的欲求得到满足,自然界万事万物也是如此。

仁、是人所独具的仁慈、爱人的心理,人能关心、同情人,各种善良的愿望和行动就会产生。

义、是人所认为符合某种道德观念的行为,人们根据义的原则奖善惩恶,以建立功业。

礼、是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

人人必须遵循礼的规范,兢兢业业,夙兴夜寐,按照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等人伦关系所排列的顺序行事。

这五个条目是做人的根本,缺一不可的。

贤明能干的人物,品德高尚的君子,都能看清国家兴盛、衰弱、存亡的道理,通晓事业成败的规律,明白社会政治修明与纷乱的形势,懂得隐退仕进的原则。

因此,当条件不适宜之时,都能默守正道,甘于隐伏,等待时机的到来。

一旦时机到来而有所行动,常能建功立业位极人臣。

如果所遇非时,也不过是淡泊以终而已。

也就因此,像这样的人物常能树立极为崇高的典范,名重于后世呵!正道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

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

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此人之杰也。

译文品德高尚,则可使远方之人前来归顺。

诚实不欺,可以统一不同的意见。

道理充分可以得到部下群众的拥戴。

《素书》原文及翻译

《素书》原文及翻译

《素书》原文及翻译《素书》相传为秦末黄石公所著,民间视为奇书、天书。

以道家思想为宗旨,集儒、法、兵的思想发挥道的作用及功能,以道理为宗旨,同时以道、德、仁、义、礼为立身治国的根本、揆度宇宙万物自然运化的理数,以此认识事物本原。

传说黄石公三试张良,而后把此书授予张良。

张良凭借此书,助刘邦定江山。

第一章原始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译文:道、德、仁、义、礼五者,本为一体,不可分离。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译文:道,是一种自然规律,人人都在遵循著自然规律,自己却意识不到这一点,自然界万事万物亦是如此。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译文:德、即是获得,依德而行,可使一己的欲求得到满足,自然界万事万物也是如此。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存。

(生存一作:生成)译文:仁、是人所独具的仁慈、爱人的心理,人能关心、同情人,各种善良的愿望和行动就会产生。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译文:义、是人所认为符合某种道德观念的行为,人们根据义的原则奖善惩恶,以建立功业。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译文:礼、是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译文:人人必须遵循礼的规范,兢兢业业,夙兴夜寐,按照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等人伦关系所排列的顺序行事。

这五个条目是做人的根本,缺一不可的。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

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译文:贤明能干的人物,品德高尚的君子,都能看清国家兴盛、衰弱、存亡的道理,通晓事业成败的规律,明白社会政治修明与纷乱的形势,懂得隐退仕进的原则。

因此,当条件不适宜之时,都能默守正道,甘于隐伏,等待时机的到来。

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译文:一旦时机到来而有所行动,常能建功立业位极人臣。

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

如其不遇,没身而已。

译文:如果所遇非时,也不过是淡泊以终而已。

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始章第一原,探究的意思。

原始,本书的开始,总分总中的总,接下来我们探求一下,这总的开始讲了什么。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德仁义礼,为辩证统一的整体,可分开研求,不可割裂,有一个不足均是欠缺。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道,人生在世遵循的道理,支配万物但不知“道”从哪里来。

《老子》讲:惚兮恍兮,恍兮惚兮。

玄之又玄,不可名,不可抓捉。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德,通得,真正的德“使万物得其所欲”,不是零和思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理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是真正的“道德”。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惠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

仁,通“人”,真正的人,做人的最高境界,人都亲近这样的人,仁慈、怀惠、恻隐之心悲天悯人,这些促成了仁。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义,通“宜”,做适宜的事情,何为适宜,要“遵道而行”;要同理心,共赢的“德”;要慈惠恻隐的“仁”;要遵循下面要讲的“礼”。

遵循这些适宜的道理,赏善罚恶,立功成就事业。

此书不是单单的从前往后顺序的读,要前前后后、左左右右,兼顾,融会贯通的读,反复读,看了后面翻翻前面,看着前面,翻翻后面,下面会进一步说明。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何为礼,做人做事履行的规则。

夙兴夜寐,白天践行,夜晚反思,仁人志士念兹在兹,推己及人,倡导而成的人伦之序,人们普遍遵循的道理戒律。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要成为一个根本的人,不能不有这个辩证统一的整体,有一个地方有亏欠,人就是不够纯粹。

因此,我们是人吗不是臭皮囊不是走肉不是曹公《石头记》批的浊物吗要成为真正的人,道德仁义礼都有严格要求自己,正道直行才是题中之义。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

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有智慧的大人物,事物盛衰的道理、成败的数术、治乱的形势、去留的必要性,心中明了,不会被表面现象蒙蔽。

所以能够蛰伏,能够体悟大道,等待成就事业人生的机遇。

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

如其不遇,没身而已。

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如果时机到了,顺势而为,就能得到最高的地位,成就超越世人的功业。

如果没有机遇,没识珠的慧眼,默默地过一生也可以。

所以这样的人在后世享有盛名,为人处世之道高妙不可窥探。

正道章第二正,正确,不是旁门左道,此第二章进一步探讨真正的道。

前面已经说过,此书虽短,不可简单的顺读,要瞻前顾后,前后对照的读。

第一章对“道德仁义礼”做了定义,从第二章开始则分别详细的解读这五项。

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论语》说:仁义不修则远人不来也。

而一个人道德高尚,使远人臣服;诚实信用,使不同意见的人信服;赏善罚恶,处置得宜,使众人归附;高才睿智,以古鉴今;聪明洞达,足以为身边人的灯塔;这样的人是难得的俊才。

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一个人,品行足以为人榜样表率,智慧足以明辨是非,诚实守信足以恪守约定,清廉寡欲足以使管理和分配财物,这样的人是难得的英豪。

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茍免,见利而不茍得,此人之杰也!身在岗位不尸位素餐,只要是符合道义的事碰到困难也百折不回,如果真的有错犯定要依法处置,见到利益本不属于自己,绝不会心动(下文会说到“能有其有者安,贪人之有者残”),这是“人杰”。

求人之志章第三求人,应为求“仁”,本章重在讲如何做人。

上一章正道,按顺序此章应该讲“德”,德放在第四章,这章讲“仁”,不知有何深意。

绝嗜禁欲,所以除累。

佛道均讲,不要“执著”,而嗜欲皆是易执著的东西,有执著则为有挂累,故要摒弃。

抑非损恶,所以禳过。

远离是非,摒除恶人,所以避免犯错。

贬酒阙色,所以无污。

远离酒色,酒是迷魂汤,色是销骨散,远离了才能避免污名。

避嫌远疑,所以不误。

瓜田李下,三姑六婆,狐朋狗友,最易招惹是非,远离了才能避免犯错。

博学切问,所以广知。

多学多问,才能增长知识智慧。

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行为高渺,不苟且于流俗,多做少说,才能修养身心。

恭俭谦约,所以自守。

谦恭简朴,勤俭谦卑,才能坚守住操守。

谋计远虑,所以不穷。

智虑深远,不短浅迂腐,才能处事游刃有余。

亲仁友直,所以扶颠。

亲人善良高尚,朋友直谏耿直,保证了自己处事少颠簸。

近恕笃行,所以接人。

宽厚,努力躬行本分,因此众人乐于相处。

任材使能,所以济物。

发现才能人士,而且善于定岗分配,所以总会成事。

殚恶斥谗,所以止乱。

远佞人,去郑声,消恶于萌芽状态,所以终止暴乱。

推古验今,所以不惑。

以史为鉴,以古鉴今,不迷惑。

先揆后度,所以应卒。

遇事反复拿捏揣摩,所以能够随机应变。

设变致权,所以解结。

巧妙的规划出计策,所以轻易解开疑难症结。

汉高祖定天下,论功行赏,往往文官爵位高于武将。

武将不平,说:我们出生入死,冲锋陷阵,克敌制胜,攻城略地,为何所得少于摇唇鼓舌的文官。

高祖说:你见过打猎吗猎人一声令下,猎狗飞跑出追赶猎物,猎狗辛苦,但得到最多肉的还是猎人。

诸君当明白,你们是猎狗,文官是猎人。

真是话糙理不糙。

设变致权,助高祖定天下的国士有:萧何,张良,陈平等,疑难杂症,巧妙解结靠的是他们,而不是简单武力冲杀。

括囊顺会,所以无咎。

心胸开阔,不拘小节,度量宏大,忍让谦虚,所以少犯错,少后悔。

橛橛梗梗,所以立功。

勤恳勤勉,才能立功。

孜孜淑淑,所以保终。

清廉谨慎,所以保证了一辈子的好名声,完美的走完了一生。

本德宗道章第四本德,寻找德之本;宗道,由道而来。

根据逻辑顺序,本德章应在求人章之前。

夫志心笃行之术。

心立志,勤笃践行的方法。

长莫长于博谋,上善伐谋,谋略是最强大的力量安莫安于忍辱,忍辱必知耻,知耻而后勇,勇者无敌,但非匹夫之勇先莫先于修德,有德之人必有天佑之,修德为成人成事功之本。

乐莫乐于好善,与人为善,奉献服务,是最真挚的快乐。

神莫神于至诚,释道的打坐,耶教回教等的祷告,至诚则尽己之性,尽人之性,尽物之性。

天人合一,物我相得,此之为神。

明莫明于体物,明足以照下,照下即为体察他人他物。

苦莫苦于多愿,物质的奴隶,消费主义,嗜欲执著皆为凡人心愿,沦为愿的奴隶,此为人之苦。

吉莫吉于知足,苦于多愿,知足常乐,常乐则吉。

悲莫悲于精散,壮志难酬,廉颇老矣,人之可悲可叹处。

病莫病于无常,无常,世事多变,唯物主义运动论的观点。

但是人要有所坚守,有坚定不移的价值观,人而无常,没有信用,至大之病。

幽莫幽于贪鄙,贪鄙最见不得阳光,见不得阳光则至阴,阴则幽暗。

不能正大光明面世的东西贪到手里有何意义。

孤莫孤于自恃,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个好汉三个帮。

骄傲自大,众叛亲离,孤家寡人。

危莫危于任疑,疑人不用,疑人不用。

疑而用之,必得其咎。

败莫败于多私,大公无私,自私自利则聚敛成性。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均终不平,终有洗牌。

短莫短于苟得。

苟得为运气,为投机取巧。

天上掉馅饼不知谁扔的,不会天天砸到你。

遵义章第五遵义,遵守适宜的道理来为人处世,有所为有所不为。

以明示下者暗,举起灯照亮,灯留有自己的影子在地上。

人要有自己的秘密,过多暴露自己是授人以柄。

有过不知者蔽,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在不知人也。

知人必须知己,知己长处与不足,知己知彼,不被蒙蔽。

迷而不返者惑,迷途知返,不返愈迷,迷则惑,惑则蔽,蔽则愈迷。

以言取怨者祸,花式开心的钥匙,但言多必失,大量的人因言取怨,灾祸及身令与心乖者废,心口不一,口是心非,无节操,人情厌恶之。

后令谬前者毁,制度不持续,朝令夕改,不能不被非议诋毁。

怒而无威者犯,应不怒而威,怒而无威,反遭人戏弄。

好直辱人者殃,以言取怨者祸,好直辱人伤面子,为大怨,大怨有大仇。

戮辱所任者危,用人不疑,用而不放手让对方去做,是自毁长城。

慢其所敬者凶,尊敬长辈,尊敬领导,尊敬上司;该敬不敬,必有余殃。

貌合心离者孤,面和心不合,不会真正融入团体,故孤独被孤立。

亲谗远忠者亡,花言巧语,鲜矣仁。

亲小人远忠良,败亡之道。

近色远贤者昏,玩物丧志,耽于女色,远贤人,昏庸无道。

女谒公行者乱,女人当家,墙倒屋塌。

后宫干政,多有动荡。

私人以官者浮,官者名器,天之所授,不可私相授受,轻浮浅薄。

凌下取胜者侵,胜过远不如自己的人,胜之不武。

名不胜实者耗。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名不副实,终会暴露。

略己而责人者不治,责人之心责己,反之,众人不服。

自厚而薄人者弃之。

老子天下第一,别人都是笨蛋,终会孤家寡人。

以过弃功者损,投鼠忌器,裹步不前,败亡之渐。

群下外异者沦亡,刚愎自用,言路闭塞,沦亡之道。

既用不任者疏,任贤使能,不得其人,其功不立。

行赏吝色者沮,按公行赏,小气抠门,则众人失望。

多许少与者怨,违背承诺,惹人怨恨。

既迎而拒者乖。

纠结于迎还是拒,半推半就,扭曲乖谬。

薄施厚望者不报,奉献少期望高,不会有好的回报贵而忘贱者不久。

人不能忘本,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不能长久。

念旧而弃新功者凶,开拓创新,永不止步,沉浸于过去,终会被淘汰。

用人不正者殆,何为正遵循道德仁义礼的人。

用人不正,会走投无路。

德才兼备称之为圣人;无德无才称之为愚人;德胜过才称之为君子;才胜过德称之为小人。

挑选人才的方法,如果找不到圣人、君子而委任,与其得到小人,不如得到愚人。

强用人者不畜,强扭的瓜不甜为人择官者乱,私人以官同样后果失其所强者弱,爪牙,长城,御敌保身,不可去除决策于不仁者险,天网恢恢,天道苍苍,善恶终有报阴计外泄者败,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殆矣。

厚敛薄施者凋。

苛捐杂税,财富集中,民生凋零。

战士贫游士富者衰;任游侠,轻战士,松弛军备,国家衰微。

货赂公行者昧;行贿受贿,祸乱制度,损害公信。

闻善忽略,记过不忘者暴;睚眦必报,久必失众。

所任不可信,所信不可任者浊。

人不得其岗,岗不得其人,乌烟瘴气。

牧人以德者集,绳人以刑者散。

修德远人来。

以吏为师,法术刻深,亡秦之鉴。

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

赏不服人,罚不甘心者叛。

赏及无功,罚及无罪者酷。

听谗而美,闻谏而仇者亡。

忠言逆耳,良药苦口,能容之者吉。

能有其有者安,贪人之有者残。

本都是大白话,拿出来都是正身的格言,不需要刻意解读,结合自身境遇均有不同体会。

安礼章第六安礼,遵礼,处事为人,依礼而行。

怨在不舍小过,患在不预定谋。

前文已有: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

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福在积善,祸在积恶。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此义。

饥在贱农,寒在堕织。

贱则伤农,农为根本,根本损害,欲无饥寒,不可得也。

故,农业多年来一直为中央一号文件关注主题,可见重视程度。

安在得人,危在失事。

因人成事,时势造英雄,英雄有时也扭转乾坤。

富在迎来,贫在弃时。

迎来送往,生生不息,互通有无,利润生焉。

把握时机,譬如不误农时,财富不息。

上无常操,下多疑心。

没有节操,尤其不能长保,人定不会相信他。

轻上生罪,侮下无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