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文学知识点讲解学习
东方文学复习资料

东方文学一、解释或说明1、《亡灵书》:又译作“死者书”。
是古埃及人为死者奉献的一种符箓。
当时称为“白昼通行书”。
是一种咒语和对神的赞美。
通常写在纸草卷上,放入墓中。
迷信者认为可以保障死者在阴间的安全,并有可能在白昼返回世间。
作为关于来世咒语最完备的汇编,埃及亡灵书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埃及人来世观念的详细依据。
2、“摩西五经”:又称为律法书、摩西律法(Torat Moshe הֶׁשֹמ־תַרוֹתּ)。
是犹太教经典中最重要的部分。
同时它也是公元前6世纪以前唯一的一部希伯来法律汇编,并作为犹太国国家的法律规范。
犹太国被灭亡后,它仍以习惯法的形式自动调节犹太人的生活。
犹太人相传它是由摩西接受上帝的启示而撰写,内容是古代的以色列人民间故事。
3、“二希”我们说的希腊和希伯来这两个分别代表了西亚文学和欧洲文学的两个上古文学。
4、《吠陀》:《吠陀》印度上古时期一些文献的总称,在印度历来被认为圣典。
《吠陀》在被规定为神圣的经典之后,就成为神秘的著作,只许祭司和属于高等种姓的人学习,不许低等种姓的人接触。
5、佛教文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受到佛教影响、包含佛教义理的文学创作;狭义则专指那些富于文学性的佛教典籍及其演义。
一般指的是后者——佛教认为,宇宙万物的实相(最高本质)高深莫测,必须借助“艺教”(文学艺术)才能形象地加以说明,于是佛经中便常常借用一些民间故事说明和比喻一个深刻的教义或原理,这部分佛经及其演义便被称为佛教文学或佛经文学。
6、梵语文学:古代印度通行的文化语言称为梵语,意思是文雅的语言,和比较接近各地方口语的种种“俗语”相区别。
梵语中包括早期的吠陀语和后起的规范化的梵语。
从古至今有用梵语写成的大量文学作品,即为梵语文学。
梵语文学根据它的主要作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也大体符合三个发展时期,即吠陀文学、史诗往世书文学和古典文学。
7、《罗摩衍那》:罗摩衍那(梵语,Rāmāyaṇa,意思为“罗摩的历险经历”,与《摩诃婆罗多》并列为印度两大史诗。
东方文学详解

梵天(创造神) 毗湿奴(护持神)
2、史诗时期文学
罗 摩 衍 那
3、古典时期文学
• 婆罗门教寓言故事集《五卷书》 • 首陀罗迦的戏剧《小泥车》 • 迦梨陀婆的抒情长诗《云使》和诗剧《沙恭
达罗》
《沙恭达罗》 剧照——
中古日本文学(公元7世纪中叶——1867年
明治维新前)
• 中古日本文学分为四个时期:奈良时期、 平安时期、镰仓室町时期和江户时期。
• 1、奈良时期(公元710—794)《万叶集》 • 2、平安时期(公元794—1185)物语文学
《竹取物语》《伊势物语》《源氏物语》 • 3、镰仓室町时期(1186—1336) • 4、江户时期(1603—1867)
紫式部与《源氏物语》
一、情节结构
• 《源氏物语》是日本中古长篇写实小说。 女作家紫式部创作于11世纪初。全书54回, 近百万字。可分为两大部分:前44回写源 氏极享荣华,伴随着感情纠葛的一生。这 是作品的中心内容。后10回写源氏之子薰 君(实为三公主和柏木大将的私生子)与宇治 山庄女子之间错综的爱情故事。小说历经4 代天皇、跨越70多个年头,登场人物数以 百计,仅主要人物就有几十人之多。
中古阿拉伯文学
• 蒙昧时期(475— 622):“悬诗”
• 伊斯兰时期(622— 750)
• 哈里发统治时期 (630—661): 《古兰经》
• 阿拔斯时期(750— 1258) :《一千零 一夜》 《卡里莱和 笛木乃》
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
• 故事来源:一是波 斯和印度故事;二 是伊拉克,即以巴 格达为中心的阿拔 斯王朝时期流行的 故事;三是埃及麦 马立克王朝 (1250—1517)时 期流行的故事 。
情节结构
• 一、框架结构。出于艺术整体上的需要, 《一千零一夜》虚构了《国王山鲁亚尔及其 兄弟的故事》作为这部民间故事集的“楔 子”,大故事套小故事的包孕结构。即框架 式结构,最早源于印度古代民间寓言故事集 《五卷书》所采用的“连串插入式”框架结 构。
东方文学概述

②形成与发展的多源性。 东方三大文化体系各自具有相对的封闭性, 又都比较成熟、发达,在形成与发展中几乎 并驾齐驱。
③浓郁的宗教与伦理道德色彩。
东方文学往往展示出一种悲天悯人的人道主 义精神和深邃宏大的哲理意识,讲究“情”、 “味”、“韵”,讲究和谐完美与清纯,讲 究幽玄古雅与隽永恬静,等等。
2、东方文学的特质
①悠久古老的文学历史与文学传统。 东方文学的“世界之最”:有世界上最早的史诗— —古巴比伦的《吉尔伽美什》;有世界上已有写本 的最长的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有世界上最早和最丰富的文学总集——古希伯来的 《旧约》;有世界上最庞大、最神奇的民间故事 集——阿拉伯的《一千零一夜》;有世界上第一部 写实性长篇小说——日本女作家紫式部的《源氏物 语》;有世界上最富有诗情画意的抒情戏剧——印 度的剧作家迦梨陀娑的诗剧《沙恭达罗》。
问题在于,我们不能因东方几百年的落后就
对以往几千年的发达繁荣视而不见,妄自菲 薄。在近代以前的几千年间,东方文化(包 括文学)是“出口”大于“进口”,一向是 维持“顺差”的,如果非要说“中心”,那 时的“中心”在东方。
二、东方文学
1、东方文学的概念:
东方文学是指古今亚洲和非洲文学的总体,其 中埃及、巴比伦、希伯来、印度、中国、日 本、波斯、阿拉伯以及朝鲜等国的文学是有 代表性的东方文学。
东方文学概述
一、”东方” 与东方文化
“东方”(Orient)这个名称是世界上面积最大、
人口最多的亚、非两大洲的合称 。 “西方”基本上有一个整体统一的文化历史 内涵:①整体性;②统一性(一致性)。 与此相反,“东方”世界看上去却是一个纷 纭芜杂的世界,这个世界在地理上相对分散 和阻隔,种族上形形色色,宗教信仰各不相 同。
第一讲 东方文学导论

作业
• 请同学们预习第一章上古东方文学概况、《吉尔伽美什》 和《亡灵书》的内容,并写预习笔记。
• 根据阅读过的一部东方文学作品进行赏析评论,在第六 周(10月8日)上课时上交一份不少于800字的论文。
谢 谢!
• 对西方的“东方学” 进行了批判和解构 。
东方文学
• 研究亚洲、非洲的文学现象及其规律 • 中国的东方文学研究历程: 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 周作人、谢六逸的日本文学研究 郑振铎的《文学大纲》 20世纪50年代,成为独立学科 列入高校教学大纲,开设东方文学课程 开始东方文学体系建构
90年代 较大发展
王向远《东方文学史通论》 高慧勤、栾文华《东方现代文学史》 季羡林、刘安武《东方文学史》
四大亚非文明发源地
东方文化统一性
• 政治上:东方君权制度 • 经济上:亚细亚生产方式
1、土地公有制 2、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 3、以自然为基础的宗法血缘关系
大量地保留了原始公社的血缘关系制度、习 俗和风尚
亚洲和非洲(主要是北非)
东方学
研究范围:亚洲和非洲(主要是北非) 研究内容:历史、经济、语言、文学、艺
术及其他物质、精神文化的综合性学科。 兴起:萌芽于16世纪,确立于19世纪
东方学成果
16-18世纪
开设近东语言讲座 开创阿拉伯研究 出版一批根据东方资料编写的系统性著作 东方的经典著作被翻译出版 开始进行东方语言比较研究 创办东方语言学校
19-20 世 纪
东方古代铭文解读成功 东方语言学发展成熟,东方语言工具书出 版 自称系统的语法著作出版 编写出东方通史 建立了东方学研究组织 召开东方学学术讨论会 大学里开设东方学研究机构 出版东方学研究期刊
东方学的局限性
东方文学——精选推荐

东⽅⽂学⼀.东⽅&东⽅⽂化(⼀)东⽅的概念&东⽅的共性&东西⽅⽂化交集东⽅的概念:“东⽅”这个历史上约定俗成的⼈⽂地理概念,有着多⽅⾯的意义。
地理东⽅分为三个部分:①东半球指的是西经20°⾄东经160°之间的区域(欧洲位于该区域),②西⽅之东:古希腊/古罗马/欧洲之东(⾮洲不属于该区域),③⾮西⽅:亚⾮拉(语⾔属印欧语系的拉美属于该区域)地理学家把亚洲及北⾮洲称作东⽅(East),并依次划分为近东、中东和远东三个部分,其范围西⾄塞浦路斯、⼟⽿其和埃及、东到中国、朝鲜、⽇本,南达恒河、印度河流域各国以及印度尼西亚诸岛、北抵太平洋西北部沿岸地区。
除地理学概念的东⽅外,还有历史概念的东⽅(Orient),它是伴随16、17世纪欧洲⼈发现东西洋航路、并适应其向东进⾏经济扩张的需要⽽产⽣的。
⼀批西⽅学者在考古发掘的科学实证活动中,开始系统地对亚洲和北⾮洲⼀些⽂明古国的语⾔、⽂字、历史、宗教、艺术、风俗及其他物质⽂化和精神⽂化进⾏研究,逐渐形成了“东⽅学”。
1822年法国学者商博良对埃及象形⽂字成功地进⾏了破译,此后英国学者H·C·罗林森等对两河流域楔形⽂字的解读告捷,使东⽅学得到突破性的发展,从⽽奠定了埃及学、亚述学等东⽅学学科的基础。
东⽅三⼤历史⽂化圈:以中国⽂化为中⼼的包括朝鲜、⽇本、越南等国在内的东亚⽂化圈,以印度⽂化为中⼼的南亚、东南亚⽂化圈和由波斯⽂化、犹太⽂化、阿拉伯⽂化构成的中东⽂化圈。
东⽅⽂化共性:东⽅专制主义:皇权⾄上,缺乏「公民反⾻」传统亚细亚⽣产⽅式农耕⽂明,缺乏「资本主义精神」东⽅意识形态:由前两者催⽣的思维模式:皇权崇拜、官本位、权威崇拜、家长/祖先崇拜——⼈是「伦理」动物⽽⾮「政治」动物*东西⽅⽂化交集:埃及与希腊(影响&反哺)印度与印欧语系⼈群(系出同源与灵感渊薮)阿拉伯的世界与⽂艺复兴(保存⽂明⽕种)犹太⽂化与欧洲⽂化(两希⽂明源头之⼀)纪伯伦《先知》讲述清晨,带着⼀颗雀跃的⼼醒来,感谢⼜⼀个充满爱的⽇⼦;午休,沉思爱的⼼旷神怡;黄昏,带着感激之情回家;睡前,为你⼼中的挚爱祈祷,唇间吟诵着赞美诗。
50东方文学第一章第一节 古代东方文学概述

• • •
– – – –
主要教学内容 上古东方文学的产生及基本特征 上古东方文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根基,明 显不同于西方:
在社会的发展形态上,古代东方的奴隶社会具有早 熟性和发展的停滞性共同特征。 专制统治的严酷性。 国家政体与宗教的紧密联系。原始宗教与其说是一 种信仰,不如说是一种礼仪,一种模仿并试图把握 客观外界的努力。 特殊的文化心理。
一、古代亚非文学界定:
• 古代亚非文学是指原 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 会的文学,时间约从 公元前4000、3000年 到公元2至8世纪。
二、影响古代文学的诸要素:
• (一)原始的奴隶制(二)宗教 • ( Nhomakorabea)专制政体
〈狩獵〉埃及
三、古代亚非文学的特点:
• (一)历史古老。 (二)体裁丰富,多种源头。 (三)民间文学色彩。 • (四)宗教色彩浓厚。
印度三大神之一--吡湿奴
外国文学史——东方文学部分

外国文学史——东方文学部分外国文学史复习重点一.古巴比伦史诗:吉尔伽美什(一)简介: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世界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史诗,是两河流域神话传说和英雄故事的总汇,反映了远古时期人和自然的矛盾,表现了人类对生命和死亡奥秘的探求和企图战胜死亡的愿望。
(二)认识价值:a.人和自然的关系。
史诗第一次反映了人的潜在力量的自觉和肯定,反映了人的主体性的初步觉醒,人与神力的矛盾相抗衡b.两种文明之间的冲突与融合,两种文明的冲突是奴隶主军事集权和民主思想的冲突c.对人生奥秘的探索。
吉尔伽美什的探索打破了永生的幻想,标志着人类对生命的正确认识已经开始确立d.宇宙运行规律与人的生命的关系(三)艺术价值:a.史诗的篇幅不算很长,但却形象的反映了人类对大自然的进程,为人们提供了一幅古代生活的漫长历史图画,表达了巨大的艺术概括力量b.这部史诗的重要特点是具有哲理性c.这部史诗具有种种民间创作的特色,如现实和幻想,神话传说和人间生活的有机结合,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因素的结合,反复,联想和比喻的运用等二.希伯来文学——圣经(旧约)(一)简介:“圣经全书”的英译名圣经,是中东地区古希伯来民族的文学作品集,共分为三部分,欧洲宗教改革以后分四部分共39卷,是犹太教的经典。
它的内容分为神话传统、世俗诗歌、小说。
它反映了希伯来人从父系氏族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的生活场景。
四分法:a.律法书(法律书),5卷(又称摩西五经)《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b.历史书,10卷,记述以色列——犹太王国的建立,兴盛,分裂,衰亡的历史c.先知书,14卷,先知先觉家们发表的现实生活看法d.诗文集(作品集)10卷《圣经》主要神话的宗义万物创始:是对天地万物产生和人类起源的独特理解伊甸园;人类对永生之景的憧憬和追求该隐杀弟;农民与游牧民之间的斗争洪水方舟:两河流域居民对洪水的畏惧心理巴别塔:人类对不同语言的认识(二)“旧约“的影响:1.它是欧美文学的源头之一,传往世界各地,对欧美文学影响极深,是西方人文主义大厦的支柱2.它是后代文学题材的重要来源,如《神曲》、《失乐园》。
东方文学史(一)

第一编 第一章 第一节
多神与主神信仰的神话
太阳神崇拜的神话在古埃及神话中占重 要地位 太阳神被称作拉神或阿蒙神(又译阿通 、阿顿) 太阳神崇拜 拉神的神话: 反映了古埃 及氏族社会的人们对开天辟地和创造人 类的理解,传说在清浊部分洪荒时代, 诞生了混沌神努,她是远古的水。
第一编 第一章 第一节
第一编 第一章 第一节
多神与主神信仰的神话
奥西里斯是尼罗河水复涨复落,植物荣枯有序 的人格化象征。以此推衍开去,古埃及人认为 人的死亡也像自然界的事物一样,并没有真正 结束,既可复活,也可进入他界。 这个神话还表明了埃及人已建立起人间、天堂 和地狱的三层宗教宇宙观,并由此生发出善恶 有报的道德观。 此神话中古埃及人对冥王奥西里斯的崇拜,是 死者崇拜的一种突出反映。而此神话的广泛流 传又逐渐强化了死者崇拜。死者崇拜既是埃及 宗教的基础,又是埃及神话的基本母题之一。
第一编 第一章 第一节
多神与主神信仰的神话
奥西里斯 神礼赞:丰收的保护神,他向大地一样平卧着, 禾苗植根于他的身体上,祭司用甘露滋润他身体。 荣耀归于奥西里斯, 永无穷尽的王子, 你经过千百万年直入永恒; 以南北为冠冕, 众神和众人的主人, 携带了慈悲和权威的王杖。 啊,王中的王,王子中的王子, 世界重又回春,由于你的热情; 昔是与将是都成为你的扈从, 你将满意地安息于隐秘的山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方文学知识点东方文学知识点(汉语言143班姜兴丰 1250101112)一、分析吉尔伽美什形象及意义。
1、吉尔伽美什的形象变化而统一(1)最初是乌鲁克城邦的残暴统治者。
(2)与恩启都苦斗结交后,转变成为民除害的英雄。
(3)恩启都死后,他又成为生死问题的勇敢探求者。
2、吉尔伽美什形象的意义(1)他对死亡的恐惧昭示了人类精神深层的生命悲剧意识;(2)他对生死奥秘的探索显示了人类在生命意识上的精神自觉;(3)客观上证明了人的生命有限、死亡不可避免,人之生死是自然规律;(4)他的英勇无畏、为民献身精神体现了人的肉体生命虽然有限、但人的精神生命却可以永垂不朽的价值观念。
二、如何理解主人公对死亡的恐惧?他对死亡的恐惧昭示了人类精神深层的生命悲剧意识。
令人恐惧的不是死亡本身,而是死亡的不断迫近和想象中死后的虚无。
这是每一个灵魂的深度痛苦,是潜藏于人之意识深层的本体悲哀。
死亡是悬挂于每个人头顶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主人公吉尔伽美什对于生死现象不再像早期人类那样自生自灭的被动接受,而是作为生命的主体主动积极地探求生命奥秘,试图扼住必死命运的咽喉。
三、《旧约》的内容构成。
1、“经律书”:包括《创世纪》、《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五卷,是其古代神话传说和教规法典的汇编。
2、“历史书”:包括《士师记》、《撒母耳记》、《列王记》等十卷,是其民族的兴衰史,特点是历史和文学结合。
3、“先知书”:包括《以赛亚书》、《耶利米书》等十四卷,是思想家和改革家们揭露社会腐败的演说,特点是富于激情的政论、散韵结合的文体、寓言意象式表现手法。
4、“诗文集”:有抒情诗集《诗篇》、《哀歌》、《雅歌》;哲理诗集《箴言》、《传道书》;短篇小说《路得记》、《以斯帖记》、《但以理书》;诗剧《约伯记》等十三卷,都是文学作品。
四、《圣经》的地位和影响。
以《圣经》为代表的希伯来文学和中国文学、印度文学、希腊文学并列为世界四大文学宝库(世界文学的四大传统、世界文学大厦的四块基石)。
1、以《圣经》为代表的希伯来文学与古希腊文化、文学一起,共同构成了西方文化、文学的两大源头,被称为“二希”。
(1)《圣经》对中古欧洲蛮族的开化起到了推动作用,推动了西方国家语文的形成和发展;(2)《圣经》成为孕育西方近代文化的母体,具体表现在:它的思想观念渗透到西方社会的各个领域,甚至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须遵循的法规和道德准则。
2、《圣经》成为西方文学艺术的宝库和土壤,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作家、诗人和艺术家。
3、《圣经》提供了世界性的成语典故,极大地丰富了各国语言的内涵和表现力。
4、《圣经》通过穆罕默德和《古兰经》,影响了伊斯兰文化艺(1)伊斯兰基本教义有犹太教的影响;(2)《古兰经》中的文学故事和词汇大都来自《圣经》。
五、解释“二希”。
“二希”即希腊传统(希腊罗马的古代传统)和希伯来传统(希伯来基督教的中古传统),它们共同构成了西方文化文学的两大源头。
六、分析沙恭达罗的形象。
印度古代理想妇女的典范和女性美的化身。
1、外在美:天生丽质、秀色天成。
2、内在美:她的纯良质朴(清纯未染、仁爱善良);她对爱情的执著追求(美是属人的,美是现世的又是纯洁的,爱情是人类感情最美的一种情感,是她纯美天性的自然流露);外柔内刚的性格特征(体现在大胆追求爱情并自由结合,体现在不怕困难千里寻夫,体现在宫廷之上对国王严厉斥责、没有哀求决然离去)。
这一形象体现了作者本人和广大人民群众关于女性和爱情的美好理想。
七、分析豆扇陀的形象。
形象比较复杂,具有明显的两重性:作家一方面把他理想化,一方面又对他有所揭露和批判。
首先,理想化。
他爱民如子,杰出的武士和射手,英勇神武,助天帝战胜恶神阿修罗;对爱情真挚而严肃,热烈追求沙恭达罗。
失忆后,面对沙恭达罗庄重而自持。
即使受指责,也在反思自己是否有过错。
恢复记忆后,“后悔不迭”,“痛哭流涕”,对沙恭达罗真切的思念和依依深情。
作者将其赋予普通人的感情,情真意浓,产生良好的艺术效果。
然而,作家在把豆扇陀理想化的同时,也直接间接地揭露了豆扇陀作为现实中国王的专横和荒淫。
这一切多是通过侍从或小丑的插话以及失掉记忆以后的言行表现出来的,其中不少地方从侧面暴露了豆扇陀的荒淫放荡生活,他后宫有许多“佳丽”供他享乐,却仍旧另寻新欢。
剧中通过一个小丑做了这样的嘲弄“正如一个厌恶了枣子的人想得到罗望子一般,万岁爷享受够了后宫的美女,现在又来打她的注意。
”这不仅是对戏剧中豆扇陀的始乱终弃的行为的揭露,也是对现实中的统治者荒淫糜烂的生活的谴责和批判。
不过,从总的方面来看,剧中带豆扇陀的这种揭露是比较含蓄的、温和的,而对他的颂扬和美化却占着重要的地位。
这既反映了作者的进步性,也反映了一定的局限性。
八、举例说明《一千零一夜》的思想意蕴。
1、思想内容(1)总体来说——是展示中古阿拉伯社会生活的巨幅画卷,是反映中古阿拉伯城市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主要表现了中古阿拉伯市民阶层的生活、斗争和思想感情。
(2)具体而言——歌颂了下层人民与邪恶势力的斗争精神,揭露了统治者的专横残暴和荒淫无耻,如《白候图的故事》、《女人和她的五个追求者的故事》、《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故事》、《驼背的故事》;歌颂爱情自由和婚姻自主,如《乌木马的故事》、《巴士拉银匠哈桑的故事》;颂扬人的智慧和力量,如《渔翁的故事》、《阿拉丁和神灯的故事》;表现外出冒险、顽强进取、追求财富的精神,如《辛伯达航海旅行的故事》。
2、主题倾向:具有双重主题:(1)反映了人民的理想和追求,表现了正义战胜邪恶,歌颂了阿拉伯人的聪明智慧;(2)体现了封建统治阶级和伊斯兰教意识(为统治者歌功颂德、贬斥妇女、鼓吹享乐思想、宣扬伊斯兰教义)。
九、《一千零一夜》的艺术特点。
1、丰富大胆的想象和曲折生动的情节:如冲天而起的巨大魔鬼、吞食活人的黑色巨人、能日行一年路程的神骑、能从中取出各种食物的鞍袋、法力无边的神灯和戒指、隐身驱魔的头巾和拐杖、载人飞翔的乌木马和飞毯等,还有口念咒语,山门自开;触摸宝物,宫殿拔地而起等,这些都是想象和幻想的产物。
而大多数故事的情节又曲折离奇、生动有趣,如《辛伯达航海旅行的故事》,充满了惊心动魄的冒险经历和稀奇古怪的海上见闻;《嫉妒者和被嫉妒者的故事》中,公主与魔鬼斗法,二者多次变形,情节紧张惊险,极具感染力。
2、连环包孕式艺术结构:就全书来看,《国王山鲁亚尔和山鲁佐德的故事》作为引线,将许多互不相干的故事串联起来,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就单个故事而言,如《商人和魔鬼的故事》又包含着三个小故事。
3、刻画人物的对比手法:如《渔夫的故事》中的渔夫与魔鬼;《阿拉丁和神灯》的阿拉丁和魔法师;《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中的马尔基娜和强盗;《巴士拉银匠哈桑的故事》中的哈桑和神王胡达等,这些相互对立的形象,美丑映衬,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善恶分明。
4、诗文相间的文体特点:在散文所叙述的情节的关键地方常常夹以诗句,起到调整节奏、渲染气氛和升华题旨等作用,如辛伯达第六次遇险、造船离岛时所插小诗——“去吧/勇往直前/栖身之地宇宙间到处都有/别为一夜天的事变而烦忧/任何灾难总会有个尽头”。
十、从《一千零一夜》看“框架式结构”的妙处。
框架式结构,俗称故事套故事的结构(西方称作连锁插入式结构、连环包孕式结构),始源于古印度的寓言故事集《五卷书》。
这是一种产生于东方古老文化土壤之上、积淀有东方审美情趣的独特结构模式。
就整部故事集来讲,《一千零一夜》通过山鲁佐德给国家讲故事的形式,把大小260多个故事镶嵌在这个故事的框架之内,大故事套小故事,大小故事交织交织成为一个庞大的故事体系。
就单个故事而言,《商人和魔鬼的故事》较为典型。
这个故事写一个商人吃完枣子之后,随手将枣核一扔,不料竟打死了魔鬼的儿子。
魔鬼愤怒异常,定要杀死商人抵命。
商人请求宽限一年,待他料理好后事之后再来偿命,魔鬼答应了。
一年后商人按期前来,他等待魔鬼时,先后来了三位老人,分别牵着羚羊、猎犬和骡子。
他们都很同情商人,决心搭救他。
他们和魔鬼讲定,他们每个人都把自己经历的事情讲出来,如能干的魔鬼,就免商人一死。
于是便开始了《第一位老人和羚羊的故事》、《第二位老人和猎犬的故事》、《第三位老人和骡子的故事》。
首先,三个故事既是独立的,又因围绕一个中心而密联一体,显得极为晓畅自然,体现出一种多样而统一、丰富而完整的美感效应。
其次,这种结构形式,可以激发读者的好奇心,造成丰富的悬念,促使他们继续不断地、饶有兴味地看下去。
第三、这种结构方式,还具有下列美学功能:连绵不绝、峰回路转、时隐时现,从而造成审美节奏上的跌宕起伏、趣味无限。
十一、源氏形象分析。
作家心目中的理想人物,皇室贵族的典型代表。
1、具有理想和现实交织、美好和丑陋并存的双重思想性格特征。
(1)理想、美好的一面:小说在长相上(容貌俊美,光彩照人)、才艺上(能歌善舞,多才多艺)、政治上(淡泊名利,胸怀大度)和爱情上(温柔多情,善始善终)对他进行美化。
在光源氏身上,寄托着作者美好的政治和爱情理想。
作者把优秀人物的出现寄托于理想化的虚构,从侧面说明了统治阶级世风日下,后继乏人。
(2)现实、丑陋的一面:长相才艺,多为夸张;政治上,名为淡泊名利、胸怀大度,实则另有所图、狡猾老练、伺机而动;爱情上,他轻薄好色、纵情滥爱、逆伦背德,是许多女性精神痛苦和悲剧命运的直接原因。
光源氏身上美好与丑恶同时并存的矛盾性格,是作家的理想追求与当时的腐朽现实的共同体现。
2、光源氏在内心经历了混世、厌世到出世的历程,这体现了贵族阶级盛极而衰、直到精神崩溃的发展过程。
十二、《源氏物语》中主要女性形象简析。
1、藤壶:上层贵族妇女的代表,源氏“悖伦之恋”的牺牲品;2、空蝉:中层贵族妇女的典型,源氏“逢场作戏”的受害者,理智、冷静、克制的性格;3、紫姬:贵族社会理想妇女的形象,贤淑忍从的性格,女德的典范;4、末摘花:下层破落贵族妇女的形象,源氏渔色的对象;5、明石姬:民间女子的代表,源氏爱情生活的牺牲品。
这些女性形象的出身、经历和性格各不相同,但却有着共同的命运:她们都是一夫多妻制的受害者,是男性贵族爱欲享乐的对象和权势之争的敲门砖,内心都因此充满着矛盾与痛苦;其结局不是遁入空门,便是抱恨长终。
她们的痛苦与不幸,从侧面反映了贵族社会的腐败与堕落,预示了这个阶级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十三、《鲁拜集》的基本思想蕴含。
1、揭露宗教的虚伪,如“教长,我们的劳作比你沉重/纵使烂醉如泥也还比你清醒/我们饮葡萄血汁你却喝人血/凭良心,哪个更残酷无情?”2、悲叹生命的短暂,如“当你和我消失在帷幕的后边/这世界还将长久地往前推演/在它眼里,我们的到来和别离/像颗小小的石子溅落在海面。
”3、主张现世享乐,如“及时行乐吧,忧愁永无尽头/天空的星星还会年年聚首/用你我尸土烧成的方砖,又会为他人营建广厦高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