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语法总复习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语法知识全面复习(词类、短语、句子)

初中语文语法知识全面复习(词类、短语、句子)

初中语文语法知识全面复习(词类、短语、句子)初中语法知识(1)——词类、短语、句子一、词类划分(一)实词:实词:是具有实在意义,而且可以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词。

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时间、方位,在句子中常作主语、宾语,时间名词、处所名词可以作状语:例如:[今天]咱们开个会。

[屋里]他们几个正在开会呢。

能被数量词、不被副词修饰,指人的名词+们表示复数,不能重叠(重叠后成为量词性质。

如:人人、家家、年年、天天、队队,表示“每一”的意思。

)2、动词:在句子中常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语,多数能带宾语;动词后面一般可以带“着、了、过”等,表示动态。

助(能愿)动词在句子中一般做状语、趋向动词可做补语。

他[能]来吗。

你现在[应该]做作业。

3、形容词:大部分都能作定语,也能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词,有的可作状语、补语,不能带宾语。

多数可受程度副词“很、太、非常”等的修饰,并且都可以修饰名词性成分。

(激烈)的战争开始了。

你坐下来,[慢慢]说。

这花〈美丽〉。

他走得〈慢〉。

4、数词、量词:数词经常和量词组合,构成数量短语,充当定语或补语。

(万里)长城去。

〈一趟〉医院。

5、副词: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

副词都能作状语、补语。

6、代词:代词和它所代替的实词或短语的用法大致相当,就是说所代的词语能做什么句子成分,那个代词就能作什么成分。

7、象声词:模拟声音,可以作状语、定语、谓语、补语、独立语,主要作状语。

8、叹词: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独立性最强,一般不同别的词语发生结构关系,常作感叹词或独立成名+主谓:产品样式多他心地善良4、动宾短语:有的动词单独使用就可以表达一个明确的意思,有的动词还要在后边带上一个受动词支配的词,组成一个短语,才能表达一个明确的意思,这种短语叫做动宾短语。

其中受动词支配的词是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结果、处所等。

(1)动+名:巩固国防分析问题翻修马路爬悬崖峭壁热爱科学富有幽默感(2)动+动:喜欢游泳要求善改(3)动+形:感到高兴害怕拥挤5、中补短语(动补、形补):短语内部构成成分之间有补充和被补充的关系,有“AB ”和“A得B”两种结构。

初中语文语法知识汇总完整版

初中语文语法知识汇总完整版

初中语文语法知识汇总完整版一、名词名词是指表示人、事、物、地点等具体或抽象概念的词语。

名词分为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两种。

1. 可数名词可数名词是指可以数出个体的名词,可以有单数和复数形式。

单数名词表示一个,复数名词表示多个。

2. 不可数名词不可数名词是指不能数出个体的名词,只有单数形式。

不可数名词表示抽象概念、物质等。

二、代词代词是用来代替名词的词语,可以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不定代词和反身代词。

1. 人称代词人称代词用来表示人的身份或角色,包括主格代词和宾格代词。

2. 指示代词指示代词用来指示人或事物的位置或距离,包括指示代词、指示副词和指示形容词。

3. 疑问代词疑问代词用来提问,包括疑问代词和疑问副词。

4. 不定代词不定代词用来表示泛指的人或事物,包括不定代词和不定副词。

5. 反身代词反身代词用来表示动作的施事同时也是受事的人或物,包括反身代词和反身形容词。

三、形容词形容词是用来描述名词的词语,可以修饰名词的性质、特征或状态。

1. 形容词的用法形容词可以作为定语、表语和宾补。

2. 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形容词的比较级用来表示两者之间的比较,最高级用来表示三者或三者以上的比较。

四、动词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行为、状态或变化的词语,包括实义动词和系动词。

1. 实义动词实义动词是指具有实际意义的动词,可以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变化或状态。

2. 系动词系动词是指用来连接主语和表语的动词,表示主语的状态、性质或特征。

五、副词副词是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或整个句子的词语,可以表示时间、地点、程度、方式等。

1. 副词的分类副词分为时间副词、地点副词、方式副词、程度副词和疑问副词等。

2. 副词的位置副词可以放在句首、句中或句末,具体位置要根据句子的需要来确定。

六、介词介词是连接名词或代词与其他成分之间关系的词语,可以表示时间、地点、方向、原因等。

1. 常见的介词常见的介词包括在、向、从、跟、为、因、与等。

中考语文汉语语法专题复习

中考语文汉语语法专题复习
中考语文汉语语法 专题复习
目 录
01
学习目标
02
考点解析
03
题型聚焦
04
学法指导
05
真题再现
06
知识清单
01
学习目标
1.掌握初中语文必考的语法知识。词性的定义,词性的类别。 实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
量词、代词。虚词:不表示实在意义而表示语法意义的词, 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05
真题再现
1.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词性完全相同的一项( )
A.①他在学校里。 ②他在阅览室学习。
B.①这座房子朝南。 ②他朝北走去了。
C.①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应该一起抓。
②张健和李升一同到北京去了。
D.①运动会上,他得到了百米冠军。
②他的字写得很工整。
2.下列词语中都是名词的一组是( )
A.学校 理想 这里 飞机 B.跑步 时间 孩子 父亲
(4)数词,表示事物数目的词,有: 确数词:1、2、3、一、二、三、壹、贰、叁、 二分之一、3.45…… 概数:几、一些、左右、以下、余……
序数:第一、第二、老大、老三、初九、初 十…… (5)量词,表示事物或动作的单位,有:
名量词:尺、寸、里、公里、斤、两、辆、 角、元……
动量词:把、次、趟、下、回、声、脚、幢、 座…… 时量词:天、年、秒、小时、分(钟)。 (6)代词,能代替事物名称的词,有:人称代 词:我、你、它、她们、大家、咱们……
短语
也称词组,是词和词组 合成的语言单位。根据 其构成方式可以分成以 下五种结构类型:
并列短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并列组成的短语,如:
老师和同学 调查研究 培养和提高 万紫千红 理直气壮

初中语文语法归纳总结

初中语文语法归纳总结

初中语文语法归纳总结初中语文学科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重要学科之一。

语法是语文学习的基础,通过对不同语法知识点的学习和总结,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下面是对初中语文语法的归纳总结。

一、名词1. 名词的基本知识- 名词是用来表示人、事物、地点、抽象概念等的词语。

- 名词的分类: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

- 名词的单数、复数形式的变化规则。

2. 名词的用法- 名词作主语、宾语、定语、表语等的用法。

- 名词的所有格形式及用法。

- 不可数名词在句中的用法。

二、代词1. 代词的基本知识- 代词是用来替代名词或名词词组的词语。

- 常见的代词分类:人称代词、指示代词、不定代词、反身代词等。

2. 代词的用法- 代词作主语、宾语、定语、表语等的用法。

三、动词1. 动词的基本知识- 动词表示人或物的动作、状态或变化。

- 动词的时态、语态、主谓一致等基本概念。

2. 动词的用法- 动词的时态变化规则及用法。

- 动词语态的变化规则及用法。

- 动词的主谓一致的原则及应用。

四、形容词和副词1. 形容词的基本知识- 形容词是用来修饰名词的词语。

- 形容词的基本性质和用法。

2. 形容词的用法- 形容词作定语、表语、宾语补足语等的用法。

3. 副词的基本知识- 副词是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的词语。

- 副词的基本性质和分类。

4. 副词的用法- 副词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的用法。

五、语法符号和标点符号- 句号、问号、感叹号的用法。

- 逗号、句号、分号、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的用法。

六、其他语法知识点- 介词的基本概念和用法。

- 连词的基本概念和用法。

- 疑问词的基本概念和用法。

通过对初中语文语法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常见的语法规则,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度。

同时,合理运用语法知识也能够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运用和表达语言。

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句子知识

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句子知识

选择复句
•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有选择关系的分句组成。 各个分句分别说出两件或几件相关的情况, 表示从中选择一种。
•选择复句有两种。一种是有取舍的选择复句, 表示对两种可能的情况有所取舍,常用“宁 可……也不……”“与其……不如……”等 关联词语。 例如: 1、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 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中考总复习
现代汉语语法知识 句子知识
(一)按句子的用途和语气分类
• 1、陈述句:是叙述事实的句子。句末用句号。如:我 刚写好作业。
• 2、疑问句:是提出问题的句子。句末用问号。如:你 到哪里去?
• 3、祈使句:向别人表达某种请求、命令、劝阻、商量 等意思的句子。句末用句号或叹号。如:不能停留!
• 4、感叹句:抒发感情的句子。句末用叹号。西湖多美 啊!
3、“(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社 会。”的主干是:社会是社会。
什么是复句? 由两个或以上的单句组成的句子称为复 句,组成复句的单句叫做分句。
单句和复句的区分
• 单句只有一套句子成分,复句有两套 或两套以上的句子成分。如:
1.对待错误和失败的态度应该是:分 析原因,总结教训,找到正确的道路。
• (二)按句子的内部构造分类
• 1、主谓句:由主谓短语带上一定的语气、 语调构成的句子。如: 雨是最寻常的。 他性格温和。 忽然电话铃响了。 今天星 期一。
• 2、非主谓句:由主谓句以外的其他短语或 单个的词构成。如:飞机!1950年夏天。 (名词非主谓句)
• 站住!有人敲门。(动词非主谓句) 好!漂亮极了。 (形容词非主谓句)
2、与其碌碌无为地混一生,不如壮烈地死去!
• 一种是无取舍的选择复句,只提出几种可能的情况,表示 几种可能性是相容的,并不互相排斥。常用的关联词语有 “或者……或者……” “也许……也许……”;有些可能 性是不相容的,非此即彼。常用的关联词语有 “不是…… 就是……”“要么……要么……”“是……还是……”

(完整版)初中语文语法知识大全

(完整版)初中语文语法知识大全

(完整版)初中语文语法知识大全初中语文语法知识大全一、实词与虚词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叫名词。

下边划线的词分别表示不同人或事物的名称。

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

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

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

正午习字,晚上对课。

表示人名的如“孔子”“闰土”“父亲”;表示处所的如“三味书屋”;表示时间的如“正午”“晚上”;表示方位的如“中间”“下面”;表示事物的如“梅花鹿”“匾”“画”“古树”“牌位”;表示抽象概念的如“方法”。

2.动词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

下边划线的词分别表示不同的意义。

他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原来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我们大家都有许多地方应该责备自己呢。

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

表示动作行为的如“穿”“跳”“爬”“走”“纪念”“责备”;表示存在变化的如“有”“增加”“缩小”;表示心理活动的如“想”“懊悔”;表示可能、意愿的如“应该”;表示趋向的如“下去”“上去”;表示判断的如“是”。

3.形容词形容词是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或状态的词。

下边划线的词都是形容词。

这朦胧的橘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表示形状的如“小”(另外如“大”“高”“圆”等);表示性质的如“镇定”“勇敢”“乐观”;表示状态的如“朦胧”“橘红”“远”等。

形容词常用来修饰名词。

恰当使用形容词,能把人或事物写得具体、生动。

4.代词注意下边句子中加线的词。

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不少的人……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

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我以为30里的山就是那么一点;……上面句子里加线的词都是起指代作用的,称为代词。

代词包括: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的名称,如我、你、他、我们、你们、他们、自己、人家;疑问代词,用来提出问题,如谁、什么、怎样、哪、哪里;指示代词用来区别人或事物,如这、那、这里、那里、这么、那么、每、各。

初三语文教案二:语法知识归纳总结

初三语文教案二:语法知识归纳总结

初三语文教案二:语法知识归纳总结语法作为语文学科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语言的骨架,是语言运用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初三语文学科中,语法作为语言学习的基础,是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部分。

因此,在学习初三语文的过程中,对语法知识进行恰当归纳总结,对于学生掌握语言的运用能力和语文水平的提高其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语法知识的基础语法是语言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其研究对象是语言的结构和规律,包括词汇、句法、语用等方面。

语法的研究是为了揭示语言的发展规律,以及帮助人们掌握和运用语言。

语法知识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习语言的基础。

学生需要通过良好的语法知识,来更加有效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而初三语文教学中,则注重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为主要目的,使学生学会用好语言。

二、语法知识的分类语法的核心就是句子。

在初三语文教学中,句子的构成和语法结构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在这里,我们可以将语法知识分为以下几类:1.词汇: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2.词性:如名词性、动词性、形容词性、副词性等。

3.语序:如主谓宾、主谓补、主语从句、宾语从句等。

4.语态:如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等。

5.时态:如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现在进行时等。

6.状语从句:如时间状语从句、原因状语从句、条件状语从句等。

7.定语从句和并列句等。

三、语法知识的归纳总结初三语文教学中语法知识的归纳和总结,是实现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关键之一。

而在归纳总结语法知识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提醒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在语文学科中,对于语法知识的学习,一定要从基础开始,提醒学生掌握好词汇和词性的知识。

2.对语法知识做出详细分解:在学习语法知识时,需要对语法知识做出详细的分类和分解,让学生清楚这些知识所包含的基础概念,可以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3.强调语法知识的运用: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语法知识的运用也是关键之一。

因此,我们需要注意学生在语法知识运用的具体能力上的培养。

初中语文语法汇总(七年级)

初中语文语法汇总(七年级)

初中语文语法汇总一、修辞手法1、比喻:生动,给人印象鲜明。

明喻: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和喻体(用来做比喻的事物)之间用“像”,“好像”,“如同”,“......似的”等比喻连接。

暗喻:本体和喻体之间用“是”,“就是”,“变成”,“成为”,“等于”等词语,或者用破折号来连接。

借喻: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

(之前已经说了本体和喻体,之后就直接用喻体。

)2、比拟恰当运用比拟,不仅能让读者对所描绘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能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的修辞手法;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乙物来写;3、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密切相关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用排比抒情,可以把感情抒发的淋漓尽致;用排比说理,可以把论点阐述得更严,更透彻。

注:一般来说,排比的各项之间是并列关系,但有时也有先后、大小、轻重等区别,这时就要注意它们的排列顺序。

二、词性1、名词:属于实词;名词表示人,具体的事物、地点,抽象概念和时间的名称。

方位名词:表示方位的名词。

如“上、下、左、右、前、后、东、南、西、北、里头、外边、以上、以下”等。

大多数情况下,方位名词用在其他名词性词语的后边,表示事物所在的位置或范围。

2、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发展变化的词,叫作动词。

——大多数动词意义实在,较好把握;有一些动词用法比较特别,需要特别注意:1)表示可能、应该、意愿,如:“能、能够、可能、可以、可、要、应、应该、应当、肯、敢、愿、愿意”等。

这类动词常常放在一般动词前面。

2)表示动作趋向,如“上、下、去、来、进、出、到、过、过去、上来、回去、起来”等。

这类动词往往放在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后边。

用来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

3)表示判断,主要是一个“是”。

3、形容词:用来描摹人或事物的。

1)表示状态的形容词:“凌乱、快、慢、软、硬、忙碌、悠闲、激动”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法总复习
学情分析:学生刚刚从初中升上高中,对于语文的语法知识掌握的不是很好,需要进行补充和提高。

教学目标:1、理解现代汉语词类、短语、句法成分,了解文言文学习知识点
2、能够简单运用现代语法和文言语法分析句子
3、增强语文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文言文学习知识点,如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教学难点:文言文语法的理解
导入:同学们在初中学习语文过程中,对于语文的语法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下面我们将进行简单的梳理,无论是在写作文还是学习接下来的文言文都为语法打基础。

教学过程
一、现代汉语语法
(一)现代汉语语法主要有词类、短语、句法成分,下面我们先来说说现代汉语的词类。

词类指的的词的类别,按有无实际意义划分为实词和虚词,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都知道哪些词的类别呢?
明确:名词(名词表示人或事物或时地的名称)、动词(就是用来形容或表示各类动作的词汇)、形容词(形容词用来修饰名词或代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和特征的程度好坏,与否。

)、数词、量词、代词(实词)
副词(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时间、频率、范围、语气、程度等)、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虚词)
(二)短语是由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层面上能够搭配组合起来的没有句调的语言单位,又叫词组。

它是大于词而又不成句的语法单位。

并列短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并列组成,词和词之间是平等的联合,没有轻重主次之分。

“报纸杂志、雄伟壮丽、唱歌跳舞、光荣而艰巨”
偏正短语:由名词、动词或形容词和在它们前头起修饰限制作用的词组成。

其中名词、动词或形容词是中心语,修饰名词的词语是定语,修饰动词、形容词的词语是状语。

定语、状语与中心语的关系,是偏和正的关系。

“ (祖国)大地、(我)的书、[完全]相信、[小心]翻阅、[多么]伟大”
动宾短语:由动词和它的宾语组成。

宾语在动词之后,是动词的支配成分,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结果、处所等。

“吃晚饭、盖房子、住石洞、给我一支笔”
动补短语:由动词或形容词和补语组成。

补语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对动词或形容词起补充说明的作用。

“洗得〈干净〉、翻了〈一阵〉、抱〈起来〉、热得〈出汗〉大得〈多〉”
主谓短语:由主语和谓语组成。

主语在前,表示陈述对象;谓语在后,表示陈述的内容。

“红旗‖飘扬、天气‖好”
(三)下面我们在来看看句法成分,其实就是句子的排列组合,就像你们数学的排列组合,汉语的句法也有一定的程式。

学习现代汉语句法是为了再翻译文言句子的时候能够信达雅。

主语: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
“什么人”或“什么事物”。

主语一般由名词担当。

“我是学生。

”“人很多。


谓语:谓语是陈述、说明主语的,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

谓语一般由动词或形容词担当。

“树叶黄了。

”“我走了。


宾语:在动语后面,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或“什么”一类问题。

“我
看书。

” “他去北京。


定语:名语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名词。

表示人或事物性质、状态、数量、所属等。

“(伟大)的祖国是(我们)的母亲。


状语:动语或形容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等。

“他[已经]走了。

”“我[很]好。


补语: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连带成分,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情况、结果、程度、趋向、时间、处所、数量、性状等。

“广大人民干得〈热火朝天〉。

”“他坐〈在桌子旁〉。


(四)汉语与英语不太相同,句法成分不一定对应的一种词类,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些词类与语法成分对应的基本关系。

名词可以做主语、宾语、定语
动词只能做谓语
形容词的句法成分比较广泛,除了主语和宾语外,他都可以做
副词只能做状语
了解句法成分后,下面我们来看看句法成分的顺序
句子主干:主语+谓语+宾语
句子扩展: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 (定语)宾语
(我)的叔叔‖[小心翼翼]地抱〈走〉了(小)弟弟
第二课时:
我们都知道语言是会跟随时代发展变化而变化的,就比如流行词,前几年流行说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来吃饭,这几年流行说我爸是李刚,我勒个去,哥抽的不是烟,是寂寞等等。

然而古文距今相去甚远,一些文学常识当时妇孺皆知,而到了现在也只能束之高阁了,可见语言是变化的。

为了要继承我们古人留下的文学经典,非要学好文言文不可,下面我们来进行简单的文言文学习知识。

首先梳理在文言文中我们要学习什么?
文学常识、生字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成语
由于时间有限,我们在介绍主要的文言知识,在以后学习中我们还会陆续学习到。

一、词类活用(高考重点)
(一)使动用法:不能带宾语的不及物动词和形容词带了宾语,使宾语发生了什么变化或具备了什么性质。

项伯杀人,臣活之。

春风又绿江南岸。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二)意动用法:形容词意动用法:由形容词活用而来的动词,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名词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孟尝君客我。

还有一般的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

遂王天下。

驴不胜怒,蹄之。

晋师军庐柳。

名词做状语: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赵襄王郊迎甘罗。

形容词做名词:披坚执锐(“坚”是坚固的铠甲;“锐”是锋利的兵器)
二、特殊句式
判断句式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A“……者,…也”表判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夫战,勇气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B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D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倒装句式
(1)宾语前置:
A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提前。

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
B否定句中代词宾语要前置。

常见的否定词有:不、毋、无、未、弗、勿、莫等。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臣未之闻也。

C“惟……是……”句式
惟兄嫂是依惟利是图惟命是听惟才是举
(2)定语后置
A数量性定语后置
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

B“者”字短语作定语后置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C修饰性词语做定语,有时置于中心词之后,用“之”做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介宾词组后置: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则往往后置。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于:从;于:比)
得双石于潭上。

(于:从)
战于长勺(于:在)
投以骨(以:把)
被动句式
A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为乡里所患
二虫尽为所吞
B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C用“于”表示被动。

受制于人
不能容于远近。

D用“见……于……”表被动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省略句式: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

A主语省略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B谓语省略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
C宾语省略
上使[扶苏]外将兵
便要[渔人]还家
D介词省略
武陵人[以]捕鱼为业
通假字:就是两个字通用,或者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的意思。

两个通假字常常是两个字读音相同或相近,其中一个是“本字”,另一个是“假借字”。

泰伯说,与郑人盟。

(“说”“悦”)
古今异义: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古:跑。

今:走)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古:离开;今:往)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妻子儿女。

今:男子的配偶。


重点虚词:而、夫、盖、乎、其、是、所、为、焉、耶、也、以、矣、与、则、哉、则、者、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