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山后金矿区1号脉深部矿化规律

合集下载

胶东乳山金矿区原生晕地球化学特征及深部成矿预测_周军

胶东乳山金矿区原生晕地球化学特征及深部成矿预测_周军

第23卷第4期西安工程学院学报Vol.23No.4 2001年12月 JOU RNA L OF XI AN EN GIN EERI NG U N IV ERSIT Y Dec.2001胶东乳山金矿区原生晕地球化学特征及深部成矿预测周 军1,刘建朝1,杨正华1,王瑞腾2,张洪山2,张振开2,张可海2(1.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国土资源学院,陕西西安710054;2.山东省乳山市金洲集团,山东乳山264500)[摘要] 英格庄金矿以相对富As、Co、N i而三甲和铜锡山金矿则以相对富Cu、Pb、Zn、Ag为特征。

聚类分析显示,英格庄金矿具Bi+Hg、A s+Sb+Co与Pb+Zn组合,三甲金矿具Bi+Hg+A s+Sb+Co、Pb+Zn与A g+Cu+Au组合,而铜锡山金矿则显示Bi+Hg+Sb+Pb+Ag、Cu+Au+Zn+As及Mo+N i组合。

结合N i、Co、M o与A g、Hg、As、Sb等的相关特征,认为上述三个金矿均有成矿头尾晕叠加现象。

Au、A g、Cu、Pb、Zn、As、Sb、Bi、Hg、M o等元素垂向变化规律显示,英格庄金矿在-200m标高以下、三甲金矿在-500m标高以下尚有成矿富集段存在。

其中,所确定的英格庄金矿的靶位在16勘探线附近,三甲金矿的靶位则在16~20勘探线间。

[关键词] 胶东半岛;金矿;原生晕;成矿预测;靶区;乳山金矿区[中图分类号] P6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955(2001)04-0016-12[作者简介] 周军(1957-),男,副教授,从事结晶学及矿物学、大地构造与区域成矿、GIS在地质中的应用等教学与科研工作。

乳山金矿区位于胶东半岛东部乳山县境内,属牟(平) 乳(山)近南北向金矿成矿带的南半部。

区内主要有金青顶、唐家沟、英格庄、初家沟、胡八庄、铜锡山、三甲、东峒岭等金矿,金矿点星罗棋布(图1)。

研究工作主要限于乳山市金洲集团所辖金矿(未包括唐家沟与东峒岭)及其周边区域。

胶东金矿集中区深部找矿有关问题的探讨

胶东金矿集中区深部找矿有关问题的探讨
收稿 E期 : 0 8 5 8 t 2 0 —0 —0
【 0 ] 7号 ) 2 65 0 6 。
岩系。 变质岩系包括太古宙 一 元古宙所形成的变质 地层和变形变质的深成侵入岩类 。 变质地层仅占其 出露面积的 1 %,绝大部分为变质变形的深成侵入
责任编辑 : 刘新秒
基金项 目: 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科研项 目: 山东省胶西北金矿集 中区金矿资源潜 力调查及深部远景预测( 国土资字 鲁
胶东 金矿 集 中 区处 于华北 地块 的东南 缘 , 沂沐 断裂 带 的东侧 , 胶北 隆起 的西 北部 , 接 胶莱拗 陷 。 南 西起 三 山岛 一仓 上 断裂 ,东 至西 林一 陡崖 断 裂 , 南
至胶莱 盆地 北缘 , 至龙 口断 陷盆地 和渤海边 … 北 。它
期正值地勘单位改制 , 勘查资金短缺 , 无力进一步 开展 找 矿工 作 。而有 远识 的矿 山 , 确保 自身 的生 为 存, 多方筹集资金 , 开展 已知矿床边部 、 深部 找矿 , 取得 了较大突破 , 使矿山起死 回生 。山东省第六地
25 0
岩类 。变质 变形 的深 成侵 入 岩类 为来 自地球 深部 的 幔源 物质 , 含有 丰 富的金 质 。经过 区域 变质 作用 、 混 合岩 化 作 用 和 多期 次 的 构 造 一岩 浆 活 动 等 一 系 列
地 质 事件 , 金 质 活化 、 取 、 移 在适 合 的构 造 环 将 粹 迁
定 位 的空 间[ 2 1 。
根 据 近 几 年 胶 东 地 区科 研 成 果 资 料 以及 作 者 本 身 的 经验 , 为 胶 东金 矿 集 中 区金 矿床 均 产 自规 认
大批 特 大 型 、 、 、 型金 矿 床 , 质 储 量 达 千 大 中 小 地

胶东山后金矿区构造控矿规律浅析

胶东山后金矿区构造控矿规律浅析
岩群 和早 元古 宇 荆 山群 地层 , 者 呈 断 层接 二
存3 个金矿体 , 编号为 1 1 1 2 1 3 — 、 — 、 — 。以 1 2矿体规 模最 大。1 — —2号 矿 体控 制长
20m, 5 倾斜 延伸 40m, 向 3 。 3 , 向 5 走 0 一3 。倾 南 东 , 角 3 。 4 。平 均水平 厚 度 4 1 倾 6 一4, .4m,
平均品位 5 3 1 一。矿体呈脉状 , .5× 0 沿走 向 倾向具有膨缩及分支复合现象。深 部 由 l 3 个钻孔控制, 矿体未封闭。 l 矿 脉 位 于 1号 矿 脉 下 盘 , 约 4 7号 长 .
3m, 5— 1m, 向 l。一3 。 总 体 呈 k 厚 8 走 0 6, N 2 。倾 向南 东 , 角 4 。一5 。距 1号 脉 E 1, 倾 3 0, 主裂 面 10— 8 m。8 8 20 0线 以 南脉 体 变 厚 , 最 大厚 5 m, 出 现分 枝 。该 脉 地表 为 强 挤 压 0 并
岩。区内脉岩发育 , 主要有闪长玢岩 、 煌斑岩
( 1。 图 )
2主要矿脉及矿体特 征
1 号矿脉即招平断裂 , 内长 8 5m, 区 .k 厚
1 0—5 m, 向 l。一4 。 南 段 近 南 北 向 产 0 走 0 6,
收 稿 日期 :0 7 )-8 修 订 日期 :07 7 5 2 0 460 ; 20- - 00
胶 东 山后金 矿 区构 造控 矿 规 律 浅析
张 华全
( 武警黄金 第七 支队 , 台 烟 24 0 ) 60 4

要: 山后金矿区位于招平成矿 带的中南部 , 体严格受 断裂 构造控制 , 矿 具有多期 次多阶段叠 加
成矿 的特点 。在分析矿床构造控矿规 律的基础上 , 认为 区内矿体 在平面上 呈似等 间距排列 , 自北 向南在 3 、80 109 6 1 、 、2 、0线附近有矿体产出 ,80线 附近为招平 断裂与黑 虎山断裂交汇 部位 , 体 1、 矿 产出规模相对较大 , 受黑虎 山断裂的影响 , —1 1— 1 、 2号矿体 向南 西侧伏 , 与招 平断裂 带上产 出的 矿体一般向北东侧伏 相反 , 根据矿体侧伏特征 , 1 、 对 —2 1—1号矿体深部 产出特征进行 预测 , 希望 对 以后的勘查工作有所借鉴。 关键词 : 构造控矿 ; 深部矿体预测 ; 金矿 ; 山后

实习四 矿区深部矿体定位预测

实习四  矿区深部矿体定位预测

实习四矿区深部矿体定位预测1. 成矿地质背景沙龙金矿位于虎背断裂与牛首断裂的交汇部位的北部。

矿田构造以断裂为主,虎背断裂与牛首断裂为矿田内规模最大的两条断裂构造,两者的空间展布和交汇构成了矿田内的基本构造格局。

虎背断裂为剪切性构造,延伸大于3000m,走向NE30°,倾角75°~88°,倾向在矿田南部为SE向,在矿田中部和北部则转成直立或NE向。

断裂构造具有长期发育、多次脉动活动的特点,深部钻孔揭示在处断裂构造破碎带、矿化及两侧,蚀变围岩仍然发育,局部含金达—/t。

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虎背断裂为矿田的导矿构造。

2. 控矿因素分析控矿构造沙龙金矿位于虎背断裂构造的西盘,矿脉(体)成群出现,大体平行展布,充填于虎背断裂的次级断裂构造中,后者普遍具有明显的压扭性及多期性活动特点。

研究表明成矿期断裂构造的多次活动及空间叠加是沙龙金矿工业矿体形成的必要条件。

控矿岩体矿床及矿田内中基性岩脉十分发育,主要为脉状或不规则脉的闪长(玢)岩和云斜煌斑岩,中基性脉岩含金较高,多数脉岩与矿体相伴出现,呈小角度相交或赋存于同一断裂构造中,并有互切现象,说明脉岩与矿化存在着时、空甚至源的联系。

赋矿围岩沙龙金矿床的围岩为片麻状黑云母混合花岗岩及细粒含石榴石混合花岗岩。

围岩蚀变主要为黄铁绢英岩化、硅化、黄铁矿化、绢英岩化及钾化等,常与一定阶段的矿化有关。

3. 矿化特征矿体空间分布特征矿体产状与石英脉产状一致,走向为NE35°~75°不等,倾向NW,倾角45°~85°。

矿体厚度~,长度数米至数十米不等。

矿体多形成于断裂交汇部位和局部拉张部位,矿体的产状、形态、大小及空间展布与容矿断裂的性质、形态及发育强度有关,也与构造演化及含矿热液的演化有关矿脉形态特征沙龙金矿床中的含金石英脉延展比较连续,其中工业矿体大小不一,多呈透镜状、不规则脉状连续分布。

1号矿脉是矿床内的主要矿脉,延长5500m,受NE向压扭性断裂构造控制,矿体不太规则,水平和垂直分带不明显,矿柱由SW向NE深部侧伏。

胶东玲珑金矿田地质与成矿规律(吕古贤,武际春,胡宝群等,《矿物学报》2011年增刊)

胶东玲珑金矿田地质与成矿规律(吕古贤,武际春,胡宝群等,《矿物学报》2011年增刊)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972061);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200803);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课题(201011025-13);山东省科技项目(KY2011-3)胶东玲珑金矿田地质与成矿规律吕古贤1,武际春2,胡宝群3,郭涛1,张迅与1,张迎春1,刘为民2,杨桂彬2(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2.山东黄金集团股份公司玲珑金矿,山东招远265400;3.东华理工大学,江西抚州344000) 胶东地区是我国开采最早、最著名并且最重要的黄金产区。

胶东是指胶东半岛胶县以东地区,是中国最主要的黄金资源和生产基地。

玲珑金矿田位于著名的“胶西北金矿带”的东端,地跨山东省烟台地区招远市和黄县龙口市。

1 矿田地质矿田东起招远县九曲蒋家、罗山老云头顶及其西部部分地区,南以招远县的欧家夼、台上为界,北达黄县的大园村,面积约70km2。

以海拨758.5m的罗山和672.6m的北双顶二高峰为主体,构成胶西北地区独特的陡山峻岭区,几百余条金矿脉即产于此地,成为“胶东金矿”乃至“玲珑-焦家式金矿”矿化类型发育的典型地区,且资源潜力依然巨大的一个金矿田。

在国际地质矿床研究和矿业开发利用领域居有着重要的地位。

矿体赋存于玲珑型似片麻状云母花岗岩与滦家河型粗粒等粒二长花岗岩接触带处,与郭家岭型似斑状花岗闪长岩成因关系密切(姚凤良等,1991;裘有守等,1988;张韫璞等,1988;吕古贤,1991,1993,1999)。

由于构造的多期次活动,形成花岗质碎裂岩破碎带,同时遭受规模巨大的岩浆期后的多期热液交代蚀变作用,形成工业矿体,玲珑杂岩体是主要矿化围岩,可能又是其成矿母岩之一。

所谓玲珑杂岩体,是笔者等称谓的上述3类的胶东金矿成矿花岗岩。

①它们主要是形成发育在中生代(160~130Ma);②均属于钙碱系列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的二长花岗岩类;③它们的在交代重熔变质岩基础上,具不断有深源作用加入和加强的走势;④对胶东玲珑-焦家式金矿来说,它们都是金矿直接矿源岩系,但是在成矿条件的贡献上有差别,笔者等(裘有守等,1988;吕古贤,1988,1991,1993,李士先等,2006)提出,玲珑型似片麻状黑云母花岗岩是直接矿源岩系中的预积矿源岩,提供了矿化成分的基础。

胶东西北部金矿集中区深部控矿构造探讨

胶东西北部金矿集中区深部控矿构造探讨
论 和实践 问题 。
笔 者在 认 真 学 习 已有 成 果 的基 础 上 , 图从 地 试 幔热柱 多级演 化 的视角来 探讨 胶西北 矿化 集 中区 的
上 述 问题 , 但愿 能起 到抛 砖引 玉之作 用 , 到新 一轮 达
广 泛讨论 之 目的 。
毛景 文等专 门挑 选 玲珑 、 家 、 山 岛 、 家 夼 焦 三 蓬 等1 O个 矿床 中成矿 主期 的黄 铁矿 、 绢云母 和钾 长石 进行 了硫 、 、 同位 素 测试 , 时对 比测 定 了玲 珑 氢 氧 同
发生 强烈 水岩 反应 和 与地 壳 流体 混 合 , 过 交 代 和 通
沉淀 成矿 。胶 东金矿 在形成 时代 上 晚于侏 罗纪玲 珑 花 岗岩 ( 6 ~ 1 0 )和 白垩 纪 郭家 岭 花 岗 闪长 岩 1O 5 Ma (3  ̄1 6 ) 1 0 2 Ma ,而 与 煌 斑 岩 墙 及 其 它 中基 性 岩 墙 同时生成 ( 2 ~ 1 4 ) 1 1 1 Ma ,两 者具 有 富 c 体 和 0流 伴 随着 以钾 交代 为特征 的蚀 变作 用 , 是 中生 代 岩 都
成 环 绕 莱 阳一 莱 西 地 幔 亚 热 柱 外 带 的 旧店 ~ 夏 甸一 大 尹 格 庄 一 栖 霞 乳 山等成 矿集 中带 , 带 的吉戈庄一三 山 内
岛 一 焦 家 一 玲 珑 一 大 柳 行 一 解 甲庄 一 曲 河 庄 等成 矿集 中 带 , 构 成 矿 田一 矿 床一 矿 体 ( ) 列 有 序 组 合 。 并 脉 排
林 景仟 等 ,9 7 叶天 竺等 ,0 7 李士先 等 ,0 7 李 19 ; 20 ; 20 ; 洪 奎等 ,0 7 2 0 ; 春 明等 ,0 0 , 大地 促进 了 2 0 ,0 9 宋 2 1 )极 胶 东地 区金 矿 的科研 与开 发 。

胶东金矿集中区岩石圈结构与深部成矿作用

胶东金矿集中区岩石圈结构与深部成矿作用

胶东金矿集中区岩石圈结构与深部成矿作用
胶东金矿集中区,位于中国东北地区胶东半岛南部,因产出丰富的金属矿物资源而广受瞩目。

该区域的地质结构复杂,成矿作用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岩石圈结构和深部地质过程起着重要作用。

胶东金矿集中区地层沿海地形从南向北依次为新生代沉积岩、太古界与古生界复杂地层。

整个区域经历过琼东南换向带复杂地质环境的演变,地壳厚度较大,但产生了多个金矿区。

地球物理勘查证实,金矿以脉状分布为主,随采深增加矿化程度逐渐降低并向深部逐渐转化为硫化物矿床,这为研究该区域的成矿机制和探索深部矿藏提供了重要依据。

岩石圈结构在胶东金矿集中区的成矿作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胶东陆块处于太平洋板块边缘,板块与陆块的相互作用使得本区地形结构复杂。

巨厚的下陆统砂砾岩、深坑岩及其上覆的三叠系沉积岩层支配了该区域的地貌,同时在地球内部,巨大的构造运动也是支配成矿过程的重要力量。

深部地质过程对于胶东金矿集中区的成矿作用影响也是重要的。

板块与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本区域的地壳厚度较大,同时区域内多处存在大规模的岩浆侵入体。

这些地质环境为热液矿床的形成和分布提供了物质基础和能量源。

经过长期的地质过程演化和作用,形成了多个大中型金矿床和众多小型金矿床,其中多数属于岩浆热液型矿床,少数为变质热液型矿床,品位较高,是具有广阔前景的金属矿床。

总之,胶东金矿集中区的岩石圈结构和深部地质过程的演化提供了支配成矿作用的重要因素,同时在科学研究和矿产资源开发中,也对勘查人员起着重要指导作用,对于深层次认识和掌握胶东金矿集中区的成矿机制和矿床及其资源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金矿矿床类型、成矿规律和找矿方向的探究

金矿矿床类型、成矿规律和找矿方向的探究

矿产资源M ineral resources 金矿矿床类型、成矿规律和找矿方向的探究刘 良,韩 东,秦升强,于 洋摘要:矿产资源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其开发与使用有效性对一个国家的战略规划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金矿,有着极高的收藏与投资价值。

和一般矿产相比,金矿床的开采难度相对要更高,要想对金矿床进行开采,就必须充分研究金矿床的成矿规律,明确找矿方向。

本文将在概述金矿成矿地质条件和金矿床类型的前提下,分析金矿床的成矿规律,进而探讨金矿的找矿方向。

关键词:金矿床;类型划分;成矿规律;找矿方向1 金矿成矿地质环境概述在地理位置上,中国位于欧亚板块的东南部,非稳定型古陆是较为明显的大地构造性质,属于复合型大陆,由诸多小陆块、微陆块和造山带构成的,主体归属于藏滇、塔里木、华北华南和印度板块,另外北部归属于西伯利亚板块,台湾东南部归属于菲律宾板块。

经过漫长的地质发展,华北、塔里木、扬子小陆块等几大陆块和诸多微陆块通过演化、拼接、改造后形成了中国现代大陆。

晚元古代早期之前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陆核与陆块,从后期开始历经的多个陆核发展阶段,包括早古生代、晚古神代、早中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受到了三大动力学体系控制,分别是古亚洲洋、特提斯古太平洋和印度洋太平洋,并相应的经历了特定活动阶段。

地球动力学的环境有着较高的复杂性,先发生了陆块裂解,后形成了大洋,在此过程中反反复复经历;大洋与陆地、陆地与陆地、大陆边缘增生、各板块碰撞、大陆聚合等多种极为复杂的地球动力学,形成了不同的构造域,大致有喜马拉雅构造域、古生代古亚洲构造域、中生代与新生代太平洋构造域、中生代和新生代特提斯构造域。

中国目前的构造轮廓、环境、资源和地质背景就是多板块之间剧烈碰撞和复杂的体系活动所形成的结果,主要位于华南板块、塔里木华北板块、藏滇板块之间,板块碰撞力量主要集中在塔里木和华北板块、古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

特殊且复杂的地球动力学环境赋予了中国地质构造的复杂化,表现出丰富多样的沉积类型,岩浆活动十分频繁,有非常强的变质作用,这些都属于优越的金矿成矿必备地质条件,特别是喜马拉雅期和燕山期,是中国和相应邻区的地球多层物质相互作用、相对运动剧烈程度最高的时期,因此中国和相应邻区最为重要的构造—岩浆—成矿阶段就锁定在了中生代和新生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2010 年床地质第 29 卷 增刊MINERAL DEPOSITS胶东山后金矿区 1 号脉深部矿化规律*于博滨1,刘春秀2,戚静洁1(1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第七支队,山东 烟台 264004;2 国家海洋局烟台海洋环境检测中心站,山东 烟台 264006) 山后矿区位于胶东主要的成矿带—招平成矿带中南段。

根据近几年山后金矿床深部地质勘查资料显摘要示:1 号脉深部存在两个矿化富集段,最佳的成矿位置在距主裂面 20 m 范围内,主要的含矿岩性为黄铁绢英岩化 (花岗质)碎裂岩、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花岗质碎裂岩,矿化强度与断层泥、断层角砾的厚度无关,与 破碎蚀变带厚度正相关。

关键词 地质学;深部矿化规律;1 号脉;山后金矿区;胶东山后矿区位于胶东主要的成矿带——招平带的中南段,北临夏甸金矿床,南临南墅金矿床,成矿条件 优越。

近年来,随着胶东地区深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对深部矿化规律的研究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本文 对山后金矿区 1 号脉深部的两个矿化富集段进行了相关的讨论。

图1山后金矿区区域地质图*第一作者简介:于博滨,男,1975 年 10 月生,工程师,从事黄金地质找矿工作。

Email:yubobin75@182矿床地质2010 年1 区域地质背景山后矿区位于胶东半岛西北部,属鲁东地块(Ⅱ级构造单元)的胶北隆起(Ⅲ级构造单元),栖霞复 背斜的南翼,招平断裂带的中南段。

招平断裂带控制并赋存着玲珑、台上、大尹格庄、夏甸、旧店矿田(图 1)。

胶东发育地层主要为前寒武纪和中新生代地层。

前寒武纪地层划分为中太古宇唐家庄岩群,晚太古宇 胶东岩群,早元古宇荆山群、粉子山群,晚元古宇芝罘群、蓬莱群。

中生代莱阳群、青山群、王氏群主要 发育于胶莱盆地中。

构造分为太古宙 EW 向基底构造、早新华夏系构造、新华夏系构造,其中与胶东地区金矿形成关系密 切的为 EW 向构造、早新华夏系构造。

岩浆活动频繁,晚元古宙的玲珑超单元花岗岩与中生代燕山早期的郭家岭超单元似斑状花岗闪长岩, 在空间分布和生成时间上与金矿关系最为密切。

区内脉岩也较发育,主要有煌斑岩、闪长玢岩、花岗闪长 玢岩等。

图2山后矿区地质简图第 29 卷增刊李建忠等:甘肃省文县阳山金矿带深部成矿预测1832 矿区地质区内出露地层为中太古宇唐家庄岩群和早元古宇荆山群。

唐家庄岩群(Ar2t)岩性为黑云变粒岩、黑 云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夹磁铁二辉麻粒岩、角闪二辉麻粒岩、磁铁紫苏麻粒岩等,主要分布在黑虎山 断裂以北。

荆山群(Pt1j)岩性为石墨片岩、片麻岩、变粒岩、浅粒岩、大理岩、透辉透闪岩、斜长角闪岩, 主要分布在黑虎山以南地区(图 2)。

区内断裂构造发育,按形成时间先后和构造性质可分为 3 组:东西向断裂、北东向断裂、北西向断裂。

区内岩浆岩较为简单,主要为玲珑型花岗岩及少量脉岩。

玲珑型花岗岩分布于招平断裂下盘,岩性为 弱片麻状二长花岗岩,与前寒武纪变质岩呈断层接触。

脉岩主要为煌斑岩、闪长玢岩。

3 1 号脉地质特征招平断裂带在区内称 1 号脉,是矿区内主干构造,形成晚于EW向构造,沿玲珑型弱片麻状二长花岗 岩与前寒武纪变质岩接触带展布,出露长度 11 km。

在山后—北泊段走向NE10~58°,总体走向NE30°,倾 向SE,倾角 38~48°,宽 50~200 m,断层泥厚 0.5~16.0 m。

小吴家—萌山段走向NW345°~NE30°,总体 走向近SN,总体倾向SE,局部倾向NE,倾角 40~55°,宽 20~60 m,断层泥厚 1.0~14.0 m。

主要由碎裂 岩、绢英岩化碎裂岩、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组成。

沿走向和倾向都呈舒缓波状,具多期活动的特点,是区 内主要的导矿和容矿构造。

1 号脉具明显的水平分带性,理想的的分带从上盘到下盘依次为碎裂状变质岩、 张扭性断层角砾岩、灰白色断层泥、压扭性断层角砾岩(或糜棱岩)、青灰色断层泥、蚀变断层角砾岩(或蚀 变闪长玢岩)、黄铁绢英岩、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碎裂状花岗岩(表 1),局部分带不明显 (林文蔚等, 2000)。

目前 1 号脉共发现矿体 5 个,编号为 1-1~1-5,其特征见表 2。

表1位 置 岩 性 变质岩 主裂面上盘 碎裂状变质岩 碎裂岩或角砾岩 主裂面 断层泥 黄铁绢英岩、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 主裂面下盘 黄铁矿化碎裂岩、花岗质碎裂岩、碎裂 状花岗岩 10~50 15~40 0.5~16 10~40 50~80 绿泥石化、碳酸盐化 弱绢云母化或绢英岩化、黄铁矿化,具弱金矿化 粘土化、弱黄铁矿化,金品位<1×10-6 局部主裂面下盘产出蚀变闪长玢岩,主矿体赋存于 黄铁矿化、绢英岩化、硅化较强部位 裂隙发育处,具绢英岩化、 黄铁矿化而含金,局部钾化 发育1 号矿脉构造带岩性分带及蚀变特征厚度/m 蚀 变 特 征表2矿段 山后 山后 北泊 北泊 萌山 矿体号 1-1 1-2 1-3 1-4 1-5 长度/m 235 200 100 600山后矿区 1 号脉矿体情况统计表水平厚度/m 3.91 3.24 1.96 3.78 1.42 倾斜延深/m 180 1290 100 730 平均品位/10-6 5.67 5.01 3.58 4.76 11.6马树江,张华全,刘金友,李洪杰,刘晓煌. 2007. 山东省莱西市山后金矿区普查报告.184矿床地质2010 年表 3 山后矿区 1 号脉见矿钻孔统计表孔号 ZK2402 ZK2001 ZK2002 ZK2003 ZK2005 ZK2007 ZK1801 ZK1802 ZK1803 ZK1804 ZK1805 ZK1601 ZK602 ZK402 ZK201 ZK12001 ZK12003 ZK9402 ZK9001 ZK8601 ZK7001 控矿标高、 /m -404 51 2 -142 -310 -560 52 -50 -300 -404 -598 4 -616 -417 110 84.5 -55 -386 -324 -225 -335 距主裂面距 离/m 10.6 11.59 0 13 31 33.5 36.15 0.4 0 0 7 0 106 / 0 2.7 0 0 4 55.2 12.3 厚度(m)/ 品位(10-6) 3.58/3.46 3.91/2.18 1.02/1.48 2.30/3.00 3.66/4.28 1.04/1.36 1.25/14.55 4.37/3.60 1.19/1.04 5.39/8.99 5.85/3.01 1.19/21.86 1.79/1.40 3.93/1.09 4.16/3.74 2.14/3.2 1.19/1.42 7.71/6.61 3.98/2.64 1.33/3.87 1.42/11.60 矿化强 度 11.3128 8.5238 1.5096 6.9000 15.6648 1.4144 18.1875 15.7320 1.2376 48.4561 17.6085 26.0134 2.5060 4.2837 15.5584 6.8480 1.6898 50.9631 10.5072 5.1471 16.4720 岩 性 黄铁绢英岩 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 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 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 花岗质碎裂岩 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 黄铁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 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 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 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 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 黄铁绢英岩 花岗岩 花岗质碎裂岩 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 黄铁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 花岗质碎裂岩 绢英岩化碎裂岩 花岗质碎裂岩 花岗质碎裂岩 花岗质碎裂岩 断层泥厚 度/m 18.57 7.11 4.10 14.18 21.96 40.20 22.95 12.36 4.26 3.50 3.71 2.00 12.83 13.43 7.40 19.80 13.66 13.1 22.50 7.40 8.10 蚀变带厚 度/m 59.42 60.78 53.15 62.21 18.42 64.80 90.28 61.52 48.30 57.00 135.70 31.28 / 12.90 15.48 19.85 20.00 33.32 58.38 38.22 18.05 破碎带厚 度/m >73.5 206.73 230.52 91.90 73.42 158.63 133.77 133.77 78.26 253.00 163.70 88.73 / 58.60 90.26 30.54 96.03 122.58 149.29 147.44 121.61 1—5 1—4 1—3 1—1 1—2 矿体 号4 1 号脉深部矿化规律目前 1 号脉施工钻孔 50 个。

其中见矿钻孔 21 个,占 42%;见到矿化钻孔 19 个,占 38%;未见 矿钻孔 10 个,占 20%。

21 个见矿钻孔的特征见表 3。

见矿钻孔品位 1.04×10-6~21.86×10-6,平均品位 4.59×10-6。

见矿钻孔水平厚度 1.02~7.71 m,平均 2.97 m。

4.1 不同标高含矿性 对钻孔不同标高见矿情况统计(图 3、表 4) 可知,1 号脉深部存在着两个矿有利地段,分别是 <―400 m,>0 m。

1-2 号矿体在―200~―300 m 处存在一个矿化软弱段,在 0 m、―400 m出现两 个矿化富集中心(图 4) (柳志进等,2008;马 树江等,2007)。

物探EH4 测量表明山后矿区在― 200~―300 m范围构造相对紧闭,成矿条件不利。

图3 1 号脉不同标高含矿性直方图庄光军, 刘运光. 2002.山东省莱西市山后金矿区 1-2 号矿体地质普查报告.第 29 卷增刊李建忠等:甘肃省文县阳山金矿带深部成矿预测 表4 标高/m >0 6 3 6 5 1 1 号脉见矿钻孔见矿标高统计表 施工钻孔个数 12 11 17 9 1 见矿百分率/% 50 27.27 35.29 55.56 100185见矿钻孔个数―200~0 ―200~―400 ―400~―600 <―600图41-2 号矿体品位、厚度、矿化强度变化曲线4.2距主裂面不同距离的含矿性 从表 5 的统计可知,1 号脉深部最佳的成矿位置在主裂面下盘 0~20 m 范围内,见矿钻孔个数占总见矿钻孔的 75%。

一般认为成矿热液来自岩体一侧,在运移的过程中受到断层泥的阻隔,易沉淀成矿。

主断 面下盘的蚀变远强于上盘蚀变。

表5 1 号脉见矿钻孔见矿位置距主裂面距离统计表 距主裂面距离/m 10~20 4 20 20~50 3 15 50~100 1 5 >100 1 50~10 见矿钻孔个数 百分数/% 11 554.3断层泥、断层角砾厚度与成矿的关系 从表 6 中可知,与成矿最有利的断层泥、断层角砾的厚度在 0~20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