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金龙金矿矿化富集规律研究

合集下载

江西金山金矿床成矿远景分析_易先奎

江西金山金矿床成矿远景分析_易先奎

2003年增刊 矿产与地质第17卷2003年8月M IN ER A L R ESOU R CES A N D G EOL O GY总第97期江西金山金矿床成矿远景分析¹易先奎(江西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江西南昌330001)摘 要:分析了金山金矿床的地层、构造、围岩蚀变等地质特征,及其与金矿(化)体的关系,结合笔者及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金山金矿床,特别是深部找矿潜力巨大。

关键词:金矿床;成矿远景;地质特征;江西;金山中图分类号:P61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663(2003)增刊-0420-03 金山金矿床是江南最大的金矿床之一,通过对其地质特征的分析,发现其品位、厚度变化规律,对指导金山金矿床及外围找矿,扩大金山金矿床的资源量有重要意义。

1 区域地质背景金山金矿床位于江西省德兴市北东部,北临著名的德兴斑岩铜矿床。

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扬子准地台江南台隆的东南缘,南东侧与钱塘台坳毗邻。

区域构造定位于赣东北韧性剪切蛇绿岩构造混杂带应变中心带上盘金山韧性推覆变形带中。

区域出露的地层有中元古界双桥山群(Pt2sh)、上元古界登山群(Pt3d)和震旦系(Z)、古生界寒武系(∈)、中生界侏罗系(J)和白垩系(K)及新生界第四系(Q)。

双桥山群由一套浅变质的火山碎屑沉积岩夹变质火山熔岩组成。

江西有色地质研究所(1989)测得德兴地区双桥山群金平均含量为15.30×10-9,约为赣北双桥山群区域地层平均含量的3倍,是江西省变质岩系金平均含量的7.5倍。

构造变形以低角度的韧性剪切变形为主,且与成矿关系密切;其次为陡倾斜断裂,发育有NE、NNE及NW向三组,其中NE向断裂较为明显,成组出现,以陡立挤压片理为主要特征,属压扭性正断层。

2 矿床地质特征2.1 地层据1∶20万乐平幅地层划分方案,矿区出露的地层为中元古界双桥山群第三岩组(Pt2sh III)。

按其岩性组合特征,在矿区范围内可分为三个岩性段:即第一岩性段落(Pt2sh III-1)、第二岩性段落(Pt2sh III-2)、第三岩性段落(Pt2sh III-3)。

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探讨杨矿飞1陆泽帅2

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探讨杨矿飞1陆泽帅2

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探讨杨矿飞1 陆泽帅2发布时间:2021-09-25T11:48:05.155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5期作者:杨矿飞1 陆泽帅2 [导读] 我国金矿类型众多,分布复杂多变,每一类金矿分布都有其独特的地质规律1.洛宁县俊德虹宇矿业有限公司河南洛阳 471700;2.洛阳陆地地质科技有限公司河南洛阳 471000摘要:我国金矿类型众多,分布复杂多变,每一类金矿分布都有其独特的地质规律,给勘探工作带来困难。

针对不同类型金矿床各有差异的情况,应总结特定区域内相对规律性的分布条件,强调加强矿田和找矿研究的必要性,并根据不同的成矿地质背景,结合不同的成矿地质条件,划分出5个成矿区带和19个集中成矿带,对每个特定的成矿带进行有针对性的地质勘查工作。

从成矿地质条件和矿产分布规律来看,只要能找到矿产分布的基本区域和特征,就能为找矿方向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金矿;地质特征;找矿方向;创新探讨引言我国金矿资源十分丰富,自然类型多样,黔西南、黔东南、盘县等地金矿较为富集,全省金矿集中分布于多个地区。

把握金矿床资源的分布规律,可以根据金矿床特殊的地质条件和不同的矿化集中区地质条件,总结出成矿地质条件的成矿规律,探讨各成矿集中区的产量及分布要素,对各成矿集中区进行矿田集的研究,建立成矿模型。

金矿石产量与分布矿床类型、控矿地质条件与矿床特征具有相似性,在勘查技术上,应综合多种手段,选择具有相近性的集中区进行深入研究。

1、金矿资源的分布规律金矿资源富集,主要金矿集中分布在赖子山背斜带、灰家堡背斜带、戈塘背斜带、普安红岩背斜带、板其金金矿化带、板其金地金矿化带、册亨百地金矿化带、普安红岩背斜带等地区,已知的中型以上矿床约有7处,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安龙县戈塘金矿、普安县泥堡金矿等,其中已探明的小型矿床和矿点有多处,一般都分布在周边矿化区带内。

各矿化集中带具有独特的成矿地质条件,与周围地质条件密切相关,因而是金矿体的主要矿体。

赣西小龙金矿热液活动与成矿作用特征

赣西小龙金矿热液活动与成矿作用特征

赣西小龙金矿热液活动与成矿作用特征赣西小龙金矿是中国江西省赣州市西南部的一个大型金矿床,地处鄱阳湖盆地边缘的龙虎山岩浆活动带上,其热液活动与成矿作用特征非常显著。

本文将介绍赣西小龙金矿的热液活动与成矿作用特征。

首先,赣西小龙金矿的热液活动主要是指岩浆热液和流体包裹体两类。

岩浆热液主要是指岩浆在侵入地下岩石时,与周围岩石反应产生的高温高压流体,其中包含大量的气体、水和游离离子等,而流体包裹体则是指经过化学反应和物理作用后与岩石结合在一起的流体,其中包含大量的金属离子和复合物等。

赣西小龙金矿的热液非常活跃,常常在矿体周围和深部岩石中寻找到它们的踪迹。

其次,赣西小龙金矿的成矿作用主要是指高温、高压下的热液作用,主要形成了金矿石化和脉状矿床。

金矿石化主要是指在岩浆流体作用下,大量的金属离子被释放并充满了岩石的孔隙和裂缝,形成了以金为主要矿物的矿石,其中富金度达到几十克/吨以上。

而脉状矿床则是指金矿物化流体在固体岩石中的洗涤作用形成的,主要是在较宽的断层和裂缝中形成了以石英和黄铜矿为主要矿物的金脉。

第三,赣西小龙金矿的地质构造特征非常显著,是热液作用和成矿作用的物理基础。

赣西龙虎山岩浆活动带呈南北走向,其中赣西小龙金矿床位于断裂区域之中,这些断裂对成矿作用的控制非常明显。

此外,在热液流体运移过程中,富金、铍、铋等元素会随着时间和位置的变化而发生分异,形成矿床的级别变化。

综上所述,赣西小龙金矿的热液活动和成矿作用特征非常显著,具有典型的热液型金矿床特征。

这些特征为金矿的发现和勘探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为金矿的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

未来,研究人员还可以从多个方面进一步研究赣西小龙金矿的矿床形成机制和成矿规律,为金矿床勘查和开发提供更有效的技术和方法。

赣西小龙金矿是一座大型金矿床,其矿产资源量很丰富,对于评估和利用这个矿产资源的总量和质量,需要进行相关数据分析。

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文献资料和矿区工作报告整理出以下数据进行分析。

南秦岭金龙山金矿床金矿物演化特征

南秦岭金龙山金矿床金矿物演化特征

厚地层。巨厚的覆盖层压在矿源层之上产生压实作用,使成矿层位(D,n—C,y)中的含Au水溶液由粘土
层和碳酸盐岩层向砂质层运移,致使后者成为成矿流体的储集层,而粘土层形成的板岩、页岩以及碳酸盐 岩等形成屏蔽层(刘新会,2005)。 在显微镜下对金龙山金矿区末改造的岩石进行观察,认为CaO主要以碳酸盐矿物(方解石、白云石) 形式存在;A1:0,主要集中于粘土矿物(高岭石、蒙脱石)及重结晶的绢云母中;SiO:主要以石英砂、硅
的各种形式的金:以下面几种形式存在,金的硫氢配合物、金的氢氧化合物、作为独立矿物的超微细粒 金、溶解或吸附在气泡上的纳米级金。成矿流体中的超微细金是活动态的。正是金以活动态形式从围岩向 容矿构造迁移,形成金矿床。
通过研究黄铁矿增生环带的形成过程(刘新会,2005),依据增生环带形成阶段把构造热液期划分为
谱分析表明,该黄铁矿含微量砷0.01%一0.66%,含微量金0,6×10~一1.7 x10~。金龙山矿区在泥盆
纪台盆相带中,微生物(细菌)从岩石中吞食和积累金、砷等成矿物质,形成具有生物结构假象的黄铁 矿(张复新,1997)。显然,微生物及铁、硫对金具有吸附作用。 成岩晚期,以细粒沉积物为主的层段中粘土矿物、微生物、有机质,含量与同-d,层序中的其他段相 比要高。有利于吸附水体和气体中的超微细粒Au等元素和沉淀黄铁矿。也有利于黄铁矿捕获水溶液中的
金矿金的成色为999,具高成色特征,说明其来源于深源(华曙光,刘新会,2004)。硫同位素(矿S为
-4.23%o一+0,73%。)值具有火山热液硫源;铅同位素(∞值介于37.00—41.15)反映来自下地壳(张 复新,1997)。矿源层下覆沉积柱上志留统中金的丰度值(表1)是地壳克拉克值的3.45倍(杨志华,1991)。 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金龙山金矿的金矿物主要来源于泥盆系地层、下覆沉积柱以及沿同生断裂上涌的喷 流、喷气所携带的成矿物质。如此巨量的金供应是金龙山金矿有望成为超大型金矿床的主要因素。

中秦岭金龙山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中秦岭金龙山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斜切南羊山组的断裂中, 尤其是 N E向断裂是主要的含矿断裂。 控矿空间相互之间相通, 各种类型的矿 化体之间有成因联系, 形成了 “ 三位一体”成矿模式;盖层中可形成锑金矿化体, 其特征是 “ ( 上 盘、 部) 有锑矿下 ( 部) 盘、 有金矿、 金龙山矿区由盖层和矿源层共同含矿构成了 “ 二层楼” 成矿模式. 笔 者得出, 在金龙山矿区深部具有很大的找金潜力, 在其东部锑矿下部有望找到金矿化体, 在金鸡岭向斜 南翼的公馆一 马家沟汞锑矿带内有进一步找金的必要。 关健词 :短轴背斜 ;金矿床,成矿模式;找矿方向;金龙山
据。 区东部有丁家山一 矿 马家沟汞锑矿, 西部有长哨、
锡铜沟铅锌矿床, 南部有公馆汞锑矿床 。文岭金矿
收稿日期: 070一0 20一81,修回日 期: 071一3 20一1 1 基金项目:中国地质勘查项目, 陕西省镇安县金龙山金矿床深部成矿预测研究 (07 o8 20 ̄20 ) 作者简介: 刘新会 (94) 男,18 年毕业于西安地质学院, l 6一, 97 学士,工程师,主要从事金矿地质研究工作。通讯地址: 70 0 ,西安市长安区凤栖西路,武警黄金第五支队;电话 :098603 。Em i x 568@13cm。 110 2一5163 一 a :lh 568 6.o l
见矿真厚度 04 ̄66 m, .2 . 9 平均 14 m, .5 厚度变化 系数 8 %; 5 金品位 09 Xl- 1.3 o 6平均 .8 o一 16 Xl一,
. 7 『‘ 35 XI ,品位变化系数 1 %。 1 2 ②北东向矿体: 该矿体主要分布于金龙山矿段和丘岭矿段 ,矿区内 主要的富矿体是北东向矿体, 0一 号矿体, 如343 位于 弧形构造西翼的丘岭矿段 , 走向 3 , 0 5 倾向北西, 局 部反倾 (0 线) 倾角 80 5, 12 , 0 ̄80 平均 80 地表圈 3。 定矿体长度 57 见矿真厚度 。8 ̄3。 m, 9 m. . 5 s 平 2 均 9s 厚度变化系数 15 金品位 09 X1一 .m, 0 %; . 0 ‘ 4  ̄1.o 06 52 X1一,平均 35 Xl一,品位变化系数 .6 o‘ 9 6%。矿体赋存于上泥盆统南羊山组 ( ) 内, 从n 赋 矿围岩为粉砂岩、粉砂质板岩,钙质板岩、碳质板 岩、薄层灰岩等, 几乎包含了整个南羊山组各个岩 性段。矿体受北东向断裂构造带和地层控制,呈似 板状, 并且与近东西向的 341 342 344 34 0一、 0一、 0一、 0- 5 号等矿体斜交。 矿石以角砾岩型为主, 金属矿物主 要分布在角砾中,而胶结物中并不多见。蚀变以硅 化、方解石化为主,地表矿化以褐铁矿化为主,深 部矿化以黄铁矿化、含砷黄铁矿化、毒砂矿化等为 主。 ③北西向矿体: 该矿体主要位于弧形构造西翼, 如 32 0 号脉出露于丘岭矿段与古楼山矿段之间的红 岩沟、 扇子凹一带。 矿化带长s m, o c 总体走向30 3

陕西金龙山金矿区成矿条件与找矿潜力评价

陕西金龙山金矿区成矿条件与找矿潜力评价

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上泥盆统南羊山组和下 石炭统的袁家沟组,紧邻矿区外围为中一下石炭统 四峡口组。 本区褶皱和断裂均较发育,构造的展布方向与 区域构造是一致的,受近南北向压应力作用,形成北 西西向一近东西向展布的褶皱断裂构造格架。在金 龙山背斜形成过程中派生出东西向、北东向、北西 向、南北向四组断裂构造。 本区断裂构造极为发育,并伴生于褶皱构造发 育的韧脆性剪切断裂系统,以近东西向、北东向断裂 为主,次为北西、南北向断裂。矿区大的断裂构造 12个。北东向断裂主要有F6、F6—1、是矿区主要 的赋矿构造之一。北西向断裂主要有F4、F9—1、F9 —2。南北向断裂是矿区次要的赋矿构造。
金龙山矿区位于陕西省镇安县,是我国秦岭金 矿成矿带新资源基地,是我国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床 的重要成矿带之一,近年来找矿工作取得了重大突 破。该地区成矿条件良好,探矿潜力巨大。地表氧 化矿体在过去近十年的开采中,氧化矿已近消耗殆 尽。故寻找原生矿体,扩大金矿资源、扩大矿床规模 是当前地质研究和勘查的主要工作。
・收稿日期:2009—02—20
2矿床地质特征
2.1矿脉带特征 本区矿化蚀变~般发育于上泥盆统南羊山组和
石炭统袁家沟组地层中,矿化蚀变具有一定的层控
特性,在粉砂岩、页岩层内及与灰岩的界面上矿化一 般较强,单纯厚层灰岩中矿化较弱。 矿化蚀变严格限定在上述地层的构造变形带 内。蚀变矿化组分较简单,与含矿岩系组成成分具 继承性,显示”土生土长,就地取材”的特征。含金 硫化矿物极其微细,肉眼难以辨认。矿化与构造变 形和蚀变强弱关系均较密切,岩石破碎和蚀变作用 不强烈,矿化一般较弱,矿石品位则较低,反之一般 矿石品位则较高。 矿体均赋存于金龙山短轴背斜的轴部及两翼的
脉状交代原岩,蚀变强者呈斑杂状,甚至呈块状,此

南秦岭金龙山金矿构造控矿作用及成矿模式研究_刘新会

南秦岭金龙山金矿构造控矿作用及成矿模式研究_刘新会

南秦岭⾦龙⼭⾦矿构造控矿作⽤及成矿模式研究_刘新会刘新会,杨登美,王伟峰,郑卫军武警黄⾦第五⽀队,陕西西安710100摘要:运⽤基础地质调查和化探⽅法,对⾦龙⼭⾦矿区成矿带构造、矿区构造、矿脉、矿体及矿⽯矿物特征进⾏研究,得出⾦龙⼭成矿带脉赋存规律为NE 或NW 向断裂构造⾓砾岩型矿化体与近EW 向层间剪切带型矿化体交会,主矿脉呈NE 向展布,矿脉延深⼤于延长,控矿构造以主断裂控矿为主、次级断裂控矿为辅。

建⽴了NE 向主构造控矿模式:左⾏⾛滑构造带在剖⾯上呈负花状构造,⾦矿脉及其上部的汞锑矿脉发育在断裂带中,形成断裂构造⾓砾岩型矿化体,控矿断裂旁侧层间剪切带中形成层间剪切带型⾦矿化体。

锡铜沟—⾦龙⼭成矿带分布着4个应变中⼼,⽬前仅东坪—两河应变中⼼未发现任何矿床(仅有铅锌矿点),所以该应变中⼼将是下⼀步找矿的远景区。

北侧的镇安—龙王沟和锡铜沟—铁⼚构造变形带中同时存在强变形带及弱变形域,这2条变形带也是重点成矿区域,可作为成矿远景区。

关键词:控矿构造;成矿规律;成矿模式;⾦龙⼭⾦矿;南秦岭中图分类号:P618.51⽂献标志码:A⽂章编号:1005-2518(2013)06-0001-10引⽤格式:刘新会,杨登美,王伟峰,等.南秦岭⾦龙⼭⾦矿构造控矿作⽤及成矿模式研究[J ].黄⾦科学技术,2013,21(6):1-10.收稿⽇期:2013-07-08;修订⽇期:2013-09-02.基⾦项⽬:“陕西省镇安县⾦龙⼭⾦矿带⾦赋矿规律研究”(编号:HJ20120207)资助.作者简介:刘新会(1964-),男,陕西澄城⼈,⾼级⼯程师,从事⾦矿地质勘查与研究⼯作.lxh556688@/doc/d290245b650e52ea54189813.html南秦岭⾦龙⼭⾦矿已达到特⼤型规模,找矿潜⼒仍⼗分巨⼤。

该区地质特征[1-4]、地球化学特征[5-11]及矿床成因机制[12-14]等⽅⾯的研究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因此,研究该矿床的成矿作⽤并建⽴成矿模式成为当务之急。

江西地区金矿成矿条件与找矿标志研究

江西地区金矿成矿条件与找矿标志研究

江西地区金矿成矿条件与找矿标志研究江西地区是中国重要的金矿生产基地之一,拥有丰富的金矿资源。

在这片土地上,矿产资源藏匿着巨大的财富,因此对江西地区金矿成矿条件与找矿标志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江西地区金矿成矿条件复杂多样。

其主要的成矿条件包括:地质构造条件、岩性条件、矿化脉体及矿化作用条件、矿石成因及矿床类型等。

在江西地区,存在着复杂的地质构造,各种构造断裂交错,形成了广泛的矿化带。

岩性条件方面,江西地区以埃达克岩、火山岩、花岗岩为主,这些岩石具有较高的热液活性,为金矿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此外,矿化脉体及矿化作用条件也是金矿成矿的重要因素,富集的金矿常常与矿化脉体密切相关。

最后,矿石成因及矿床类型是影响金矿形成的重要因素,江西地区主要以剪切、蚀变和交代成因为主的热液金矿床较为发育,其中包括富硫、富碲和富稀有金属的金矿床。

其次,根据江西地区特定的地质条件,找矿标志也相对明显。

经过多年的勘探研究,可以总结出一些江西地区金矿的典型找矿标志。

首先是矿化脉体,矿化脉体的出露面积、规模和矿化强度是评判矿床丰富程度的重要指标,通常矿石成矿异常与矿化脉体密切相关。

其次是地球化学找矿标志,比如地表水、地表土壤、地下水和冰川沉积物中的金含量、金与其他金属元素之间的相对含量等。

这些地球化学异常与金矿床的富集有一定的关系。

此外,矿体周围的岩石变质带、蚀变带、矿化带等也是寻找金矿的重要指标。

例如,石英闪长岩、深色岩、角闪辉长岩等与金矿床密切相关。

总而言之,江西地区金矿成矿条件与找矿标志的研究对于有效找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深入探究地质构造条件、岩性条件、矿化脉体及矿化作用条件、矿石成因及矿床类型等方面的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找到潜在的金矿矿点。

同时,通过观察矿化脉体、地球化学异常以及矿体周围的岩石变质带等找矿标志,可以进一步缩小找矿范围,提高找矿的成功率。

在不断的勘探研究中,我们相信江西地区金矿资源还有很多待发掘的潜力,为地区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金龙金矿矿化富集规律研究作者:周文武来源:《地球》2013年第12期[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研究大量数据,结合实际野外地质工作经验及成矿规律,归纳总结出了本矿区矿床富集特征,为进一步地质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十分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金龙金矿统计学富集规律[中图分类号] O741+.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12-55-3金龙金矿位于南北向永丰~安远构造带和新华夏系于山构造带的交接复合部位。

区域地层有青白口系、震旦系、寒武系、泥盆系、石炭系、侏罗系及第四系。

其中赋存金矿的震旦系分布于中部和东部,为一套厚度较大的海相复理石式砂、泥质含火山碎屑岩建造及少量火山岩建造。

青白口系与震旦系都经历了比较强的低绿片岩相至绿片岩相区域变质作用。

其余地层与该矿关系不大。

区域岩浆岩以加里东期混合花岗岩、花岗岩,印支期和燕山期花岗岩为主。

其中加里东晚期混合花岗岩分布于矿区西南侧,志留纪花岗岩分布于东北侧,印支期花岗岩分布于东南与西南侧,燕山期花岗岩分布于北侧、北西侧与西南侧。

多期多阶段岩浆活动为成矿提供了丰富的成矿动力、成矿物质与流体来源。

区域经历长期构造活动,南北向、北东向、东西向和北北东向构造体系交接复合,构成了复杂的构造形态。

与金矿关系紧密的南北向构造带是区内形成较早的构造体系,震旦系呈南北向紧密褶皱,并伴随有南北向压一压扭性断裂。

区域金属矿产主要有金、钨和铅锌,共有矿产地11处,与南北向构造带紧密相连,金银、钨与铅锌紧密共生。

1地层区内除见小块的第四系坡积、残坡积物零星分布于沟谷外,其余均为震旦纪一套含火山凝灰质的浅交质岩系。

据矿区两条实测剖面和区域地层资料的综合对比,将其划为震旦系下统上施组和下坊姐,第四系虽然有金的重砂异常,但不形成矿体;上施组为岩金矿赋矿地层。

1.1震旦系下统上施组(Z1sh)地层总体走内近北北西,倾向南西西,倾角一般为30°-80°,由于该组地层岩性单一,条纹条带发育,加之构造复杂无明显的标志层,故组内划分对比较困难。

现根据岩性组合特征,对比区城地层资料,将该组地层划分为三个岩性段(见图1)。

本矿区仅出露第二、第三岩性段。

(1)上施组第二岩性段(Z12hb)主要分布于矿区的中部、东北部。

岩性以变沉凝灰岩、变凝灰岩为主,夹绢云母千枚岩、变余凝灰质粉砂岩等。

矿区土要矿脉均赋存于此岩性段中。

(2)上施组第三岩性段(Z1shc)主要分布于矿区西、南部。

岩性以绢云母千枚岩、绿泥石绢云母千枚岩为主,夹变沉凝灰岩、含锰变沉凝灰岩、粉砂质千枚岩等。

1.2震旦系下统下坊组(Z1x)仅出露于矿区西南角,总体产伏:走向北北西,倾向南西西,倾角一般为30°-70 °,岩性主要为变余含砾砂岩、变余砂岩、变余粉砂岩、千枚岩及含炭千枚岩等。

在矿区与上施组地层呈断层接触。

2岩浆岩矿区内仅见呈岩墙或岩脉产出之辉绿岩和呈岩脉产出的斜闪煌斑岩,其特征如下:2.1辉绿岩矿区南部和北部分布各有一带,均沿东西向断裂侵入。

北带分布在陈公排断裂附近主要有二条,在平面上呈东西向带状展布,具分支复合、膨大缩小与波状弯曲现象,并有向北东撒开的趋势,一般中间厚,两头变小至尖灭。

均向南倾斜,倾角约50°-65°。

南带沿茶亭断裂附近分布。

由五个呈东西向大小不等的脉岩透镜体组成,长轴与茶亭断裂近平行,最大透镜体长约80米,宽20米,小的长30米,宽10米。

岩石呈暗绿色,辉绿结构,块状构造。

2.2斜闪煌斑岩沿南北向裂隙贯入,呈锯齿状弯曲,走向近南北,倾向西,倾角60°-90°,延长约130米,宽1-2米。

岩石呈深灰-灰褐色,全品质细粒结构,块状构造。

3构造3.1南北向构造形迹南北向构造形迹矿区的构造骨架。

主要由陈公排倒转背斜及背斜翼部次一级的南北向裂隙-断裂带和后期断裂组成。

陈公排倒转背斜:矿区只见倒转背斜西翼的一部分。

由震旦系下统上施组和下坊组地层所组成。

在矿区总体表现为走向北北西,倾向南西西的单斜。

南北向裂隙-断裂带:为陈公排倒转背斜西翼次一级“X”型扭裂面,在构造应力加剧作用下而形成南北向裂隙-断裂带。

分布在矿区中部广大地区,是矿区的容矿构造。

3.2东西向构造构造形迹主要表现为断裂,其中数条规模较大横贯全区。

具多期次多阶段继承发展的特点。

现据它们的切割关系和与成矿的关系分为以下两种:(1)早期东西向断裂:以陈公排和茶亭断裂为代表。

在地貌上沿东西向沟谷分布,横贯整个矿区。

总体走向近东西,东端略偏北,倾向南或北,控制了矿区辉绿岩脉的侵入。

具多期活动的特征,晚期切割南北向构造带。

(2)晚期东西向断裂,总体走向近东西,东端偏向北,呈北东向散开的趋势。

切割南北向容矿裂隙-断裂带。

3.3北东一北北东向构造其构造形迹主要为断裂,主要分布在矿区中南部。

走向北东-北北东,倾向北西西或南东,普遍发育挤压片理,透镜体和构造角砾岩。

力学性质为扭性,呈反时针方向扭动,切割南北向容矿裂隙-断裂带和东西向构造带。

有些具多期活动的特征。

3.4北北西向构造区内北北西向构造不发育,且规模较小,为一些扭性断裂。

走向北北西,倾向南西西或北东东。

主要由构造角砾岩组成,局部可见硅化和绢云母化。

切割南北向容矿裂隙-断裂带,呈逆时针方向扭动。

据其力学性质,将其划为北东-北北东构造的配套构造。

4矿体厚度、品位及纵横变化和富集规律4.1矿体厚度的纵横变化厚度总的变化是主矿脉厚度较大,矿化中心部位厚度较大,垂向上矿床中部矿体厚度大,向矿床端部、边部、深部矿体变小。

但是,各脉又略有区别。

本文主要选取具代表性的V7、V8、V9矿体进行研究。

V7矿体:以3-13线厚度最大,水平厚度1.29米。

往北至4线厚度0.99米.而13线以南变薄至0.64米。

纵向上,450米-600米标高,厚度多在0.71-2.05米之间,其中7线467米标高的ZK707孔厚度最大,水平厚度3.58米,往深部300米以下,厚度变小至0.30米以下,矿体厚大部位,由上而下呈现由南往北倾伏趋势,见图1。

矿体水平厚度一般在0.6-1.2米,平均水平厚度1.00米。

厚度呈现跳跃式分布。

厚度变化系数为81.9%,属稳定~不稳定型。

V8矿体:610中段以上矿体厚度一般为0.5-0.7米,平均0.58米,中部610标高附近矿体变厚,平均达0.92米,530米以下逐渐变薄。

单样厚度呈跳跃式分布。

厚度变化系数77.9%,属稳定型。

4.2矿体品位的纵横变化金品位变化范围为0-202.67克/吨,一般在3-20克/吨,根据多个样品的分级统计:小于2克/吨样品占总样数24%,2-8克/吨占39%,8-32克/吨占31%,大于32克/吨占6%。

中偏富品位样品占75%以上。

金元素在矿体中呈不均匀跳跃式分布,具分段富集和局部襄状富集的特点。

总体趋势是矿床中心的矿体矿化最好,如V7、V8等,矿休的中心部位7-23线及矿体中上部490-650标高矿化较好。

而各矿体在地表和深部富集部位又各不相同,总体表现出由东向西,矿化富集部位平而位置逐渐南移,标高依次降低,呈现向西偏南侧伏,于7线深部收敛的趋势,见图2。

现将V7、V8、V9矿体品位纵横变化情况简述如下。

V7矿体:金的品位交化规律是,走向上以1-23线品位较富,向两端逐渐变贫;纵向上,一般在500-600米标高品位最富,向上、向下品位逐渐变贫。

可见两个矿化富集部位;一是15-23线610-530米标高附近;一是7-1线490-530米标高附近。

表现为富矿自南往北呈缓倾斜分布,见图3、4、5。

单样品位变化一般在7~14克/吨。

呈不均匀跳跃式分布,具局部襄状富集的特征。

品位变化系数123.4%。

襄状富集地段的出现与石英硫化物脉透镜体有密切关系。

根据V7矿体多个样品品位分级统计,绘制频率直方图,如图6。

图中可见,分级频率分布呈单峰,并与对数正态分布拟合较好,反映矿床成矿期次较简单的特点。

V8矿体:地表矿化较好,金品位8~10克/吨,690中段品位降至3~4克/吨,610中段品位又逐增至7-8克/吨,总的显示,上富下贫,分段富集的特点(见图2)。

走向上以3线和11线为两个富集段,见图7。

单样品位一般为5-20克/吨。

平均品位10.28克/吨。

单样呈跳跃式分布,只局部富集的特点,品位变化系数为183.8%。

V9矿体:为隐伏矿休。

矿化以7线和15线250~300米标高较好(见图3)。

中上部和向下变贫,单样品位一般3~12克/吨,平均品位9.33克/吨。

品位变化系数124%。

4.3品位与厚度的关系据参与储最计算的样品统计,金品位与厚度的相关系数为-0.14。

为进一步了解品位与厚度的相关性,选择V7矿体610中段525米沿脉工程数个样点,与530中段420米沿脉工程数个样点进行图解分析。

结果表明正负相关点所占比例均较少。

品位与平均厚度相关曲线也表明显示它们的圆滑曲线在一个平稳的水平线附近起伏,没有上升与下降的趋势,说明品泣与厚度不相关。

5总结根据上述矿体的矿化特征及野外实地观察.可将本区矿化富集的一般规律,归纳如下:5.1在矿体形态比较稳定,分支少,上下裂面明显的地段,由于成矿环境相对来说较为封闭.矿质不易向围岩渗逸,矿化较富集。

5.2矿体沿倾斜方向舒缓波状弯曲时,倾角由陡变缓的地段,矿化较富集。

5.3矿化的富集与矿体中金属硫化物密切相关。

金属硫化物系不同成矿阶段的产物,不同的硫化物及不同阶段形成的同种硫化物共含矿性各不相同,因此,矿物组合越复杂的地段,矿化越好。

5.4早阶段形成的黄铁矿(含砷黄铁矿)及毒砂富集的部位,受成矿期构造影响产生碎裂,并被晚期多金属硫化物沿裂隙或裂纹充城交代发育的地段,矿化特富。

5.5在金属硫化物中矿物成分以黄铁矿、毒砂为主时,金的品位高,当以方铅矿、闪锌矿为主时,银的品位高。

5.6当黄铁矿化,毒砂矿化、绢云母化、硅化等近矿圈岩蚀变强烈发育的地段,反映矿化强度较大,金品位较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