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诗大全教学教材

合集下载

语文选修第11课《咏物诗四首》精品课件

语文选修第11课《咏物诗四首》精品课件

11.咏物诗四首
子规 葡萄 赏牡丹 小松
咏物诗
——在描摹歌咏自然万物时,寄托自己的感情。
特点: 1. 形似。实写物的形态、色泽等特征,或写 其所处环境。 2. 神似。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 格。 3. 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比喻、象征、对比、烘托、拟人、用典等等。
鉴赏咏物诗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 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 散作乾坤万里春。
梅花这一意象有哪些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感情?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参考答案:
• 意象特点:耐寒、洁白清高、芳香四溢、 报春。
• 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 污的思想感情。
• 手法:主要运用了衬托和对比。衬托, 以冰雪衬梅之坚毅耐寒;对比,用桃李 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reading notes, post reading reflections, essay encyclopedias, lesson plan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

咏物诗(完整精华版)PPT课件

咏物诗(完整精华版)PPT课件
其诗多为揭露现实黑暗为主。 14
从意象、情感、手法三方面赏析
杜宇冤亡积有时, 年年啼血动人悲。 若教恨魄皆能化, 何树何山著子规?
15
1、分析意象
诗人笔下的子规有何特点?
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 悲。
——冤亡、积怨、啼血
16
2、分析情感
诗人对子规寄寓了什么感情?
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 —— 蒙冤屈死之人多,诗人对他们的 同情、对社会黑暗的抨击。
31
? 香草美人等美好事物象 征自我高尚情操;
? 鸽子、橄榄枝象征和平; ? 松菊象征高洁; ? 杨柳象征离别等等
32
杜牧笔下的早雁是有寄托的。他表面上是 写雁,实际上是写人,即把逃避回纥南侵 的边地人民写作四散的早雁。这是象征的 表现手法。 全诗通过写边地人民的苦况,既有对人民 的同情,又隐含着对朝廷未能抵抗强敌、 安抚百姓的不满,表现了强烈的现实批判 性。
写三种花都用拟人手法,使物性 的花具有了人情味,全诗也就有了较 强的艺术感染力。
25
拓展延伸 “雁”意象的寓意
1、借雁抒离思之情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渔家傲》范仲淹
2、借雁叹孤寂之苦
孤雁不饮啄,飞鸿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杜甫《孤雁》
3、借雁表凌云壮志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17
3、分析手法
景物特征 啼血
物象内在品质 积冤、不平
诗人经历,社会环境 蒙冤屈死之人多、
社会黑暗
18
1、物:托物言志常常 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 , 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 “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咏物诗课堂用PPT课件

咏物诗课堂用PPT课件

10
课外迁移,学以致用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 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 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 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②怆悢(liàng):悲伤。
③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
期,此时的阮籍采取消极避世的态度。
(1) 这首诗体现了“凤凰”怎样的 品性?(5分)
11Βιβλιοθήκη 译文树林里有一只奇异的鸟,它自言是凤凰鸟

凤凰清晨饮用甘甜的泉水,黄昏时栖息在
高高的山冈
凤凰鸟高声鸣叫响彻九州,伸长头颈眺望
八荒那僻远的地方
恰好遇到秋风吹起,它把自己的羽翼破坏
藏拙起来
凤凰鸟一离开林中飞往昆仑山的西边,什
6
公元825-826年(唐敬宗宝历元年至二年),白居易任 苏州刺史期间,政务十分繁忙冗杂,“清旦方堆案,黄昏 始退公。可怜朝暮景,消在两衙中”(《秋寄微之十二韵
》),觉得很不自由。面对闲适的白云与泉水,对照自己 “心为形役”的情状,不禁产生羡慕的心情,一种清静无为 、与世无争的思想便油然而起:“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 波浪向人间!”问清清的白云泉水,何必向山下奔腾飞泻 而去,给纷扰多事的人世推波助澜!自公元815年(元和
13
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 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凰”高洁(或“超 然脱俗”、“清高傲世”)的品性。这首诗整体上 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的表现
然而,名山胜水的优美景色在诗人眼帘中却呈现为:“云 自无心水自闲”。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 泉水淙淙潺流,自由奔泻,从容自得。诗人无意描绘天平 山的巍峨高耸和吴中第一水的清澄透澈,却着意描写“云 无心以出岫”的境界,表现白云坦荡淡泊的胸怀和泉水闲 静雅致的神态。句中连用两个“自”字,特别强调云水的自 由自在,自得自乐,逍遥而惬意。这里移情注景,景中寓 情,“云自无心水自闲”,恰好是诗人思想感情的自我写照

咏物诗鉴赏课件课件

咏物诗鉴赏课件课件

• 1、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 • (声色形味、活动心理、品质特点、所处环境等)
• (环境特点) • 断桥黄昏,无人过问,风雨交加, • 荒僻冷落,凄苦困厄,寂寞愁苦。 • (自身特点) • 不与群芳争春,任凭群芳妒忌, • 虽然化泥作尘,依旧芳香如故。 • 朴实无华,胸怀坦荡,志节高尚,操守如故。
员外采了几朵牡丹花,送给老翁,老翁很开心地插在了花 瓶里。 老翁的邻居见到牡丹却对老翁说:“你的牡丹花,每朵都缺 几片花瓣,这不是富贵不全吗?”王员外忙说( ),老翁听了颇有同感,又向王员外要了更多的牡丹花,开
心地走了。
王员外说了什么让老翁如 此高兴?
第36页,幻灯片共38页
“牡丹花缺了几片花瓣,这不 是富贵无边吗?”
3、分析诗人运用的艺术手法(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比 喻、象征、拟人、对比、衬托等)。
第33页,幻灯片共38页
1:苏轼的《水龙吟》《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 作》和陆游《卜算子·咏梅》都属于咏物词,根
据咏物诗特点,《水龙吟》是借物抒情,《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卜算子 咏梅》是托物言志

第34页,幻灯片共38页
关于咏物诗鉴赏课 件
第1页,幻灯片共38页
学习目标
1、了解咏物类诗歌的内容特点和 写作技巧。 2、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 常用方法。 3:学习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把握其思想内容,了解作者的情 感。
第2页,幻灯片共38页
第3页,幻灯片共38页
【元】王冕《墨梅》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第25页,幻灯片共38页
2、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情与志。
(由物及人,知人论世,抓物与情志的契合点 )
生活环境困厄凄 苦

《咏物诗》四首(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咏物诗》四首(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咏物诗》四首(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咏物诗》四首(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1《咏物诗》四首(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作为经典的诗歌形式,咏物诗既是对万物造化的赞美和咀嚼,也是对诗人个性、情感、思想的表达和诉说。

在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材的《咏物诗》一章中,四首诗歌——《赋得古原草送别》、《泊船瓜洲》、《枫桥夜泊》、《梁甫吟》成为了我们认识世界、感知生命、感受心灵的原材料。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进行教案设计。

一、课堂教学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同时,要注重诗中表达的情感。

1. 诗歌鉴赏透过慰藉离愁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我们看到作者对友人离别的深情告别;透过对饱含内心忘我的《泊船瓜洲》的体验,我们领略到了作者自由奔放的精神;透过忧国忧民的《枫桥夜泊》,我们陪伴作者在月色下思索时局;透过弘扬人文精神的《梁甫吟》,我们认识到谦恭容易亲人近、完美莫过于克己复礼等真切而深刻的内在世界。

在课堂上,可以借助名家点评、影视解读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鉴赏诗歌。

2. 诗歌讲解老师可以从四个方面来为学生讲解诗歌的基本元素:一是语言技巧,包括韵律、节奏、对仗等;二是形象描写,包括视觉和听觉等;三是情感表达,包括兴起与落寞等;四是背景介绍,包括历史、文化和文学等。

3. 诗歌朗诵在课堂上,既可以学生竞跑朗诵,让他们在速度和准确度中提高朗诵技巧;也可以学生独立朗诵,让他们在思考和体味中提高表现能力。

同时,老师也应该鼓励学生自由朗诵,以满足对诗歌情感的表达需求。

二、作业完成在完成作业中,同样可以从四方面来着手:1. 作品鉴赏要求学生要针对教材中四首咏物诗中的一首,撰写一篇不少于2000字的诗文鉴赏,其中包括作品简介、语言技巧、形象描写、情感表达和背景介绍等方面。

要求学生通过讲述自己的阅读体验,反思并感悟诗歌所传达的真知,也可作为提高语文理解能力的途径。

2. 诗歌比较要求学生选择两首咏物诗进行比较,并分析两者在语言技巧、形象描写、情感表达和背景介绍等方面的异同点。

《咏物诗四首》教学案.docx

《咏物诗四首》教学案.docx

学号: ______ 姓名:_________<11>咏物诗四首【旧知检测】默写1、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何时倚煨幌,双照泪痕干。

《月夜》2、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 °《观猎》3、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螢。

_____________________《积雨網川庄作》4、 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 。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辛夷坞》【考点呈现】1、鉴赏诗歌的形象;2、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咏物诗】1、咏物诗就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2、主要类型:(1)“托物言志”型,其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墓事物时寄托了一定的感情;(2)“借物抒情”型,即作者或流露出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蕴生活的哲理,或表现自己的生活情趣。

3、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4、常用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常用修辞手法:比喻、象征、拟人、对比、衬托等【题型归纳】1、形象鉴赏: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描述的形象有什么特点?诗中的XX具有怎样的特点(品格)?2、作品思想内容及情感:寄托(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尝试练习】阅读《赏牡丹》,完成下列问题。

赏牡丹(唐)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1、诗中的“牡丹”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诗人笔下的牡丹高贵富丽。

比艳丽妩媚的芍药更有格调,比高洁清净的荷花更有情致, 是国中最美丽的女子,所以花开时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座长安城。

2、简要分析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使用了衬托手法,用艳丽妩媚的芍药、高洁清净的荷花来衬托牡丹有格调、有情致,高贵富丽。

咏物诗四首ppt13 课件

咏物诗四首ppt13 课件
1、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分析 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
2、挖掘物象内在品格和精神。 3、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4、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 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5、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借物喻人 托物言志 比喻、象征、 对比、烘托 拟人等
顾 况
作者:
顾况(?~约806后),唐代诗人。 字逋翁。苏州人,。至德二载 (757)登进士第。建中二年(781) 至贞元二年(786),韩□为润州 刺史、镇海军节度使时,曾召 为幕府判官。贞元三年为李泌 荐引,入朝任著作佐郎。贞元 五年,李泌去世,他也于此年 三、四月间贬饶州司户参军。 约于贞元十年离饶州,晚年定 居茅山,自号华阳真人,有 《华阳集》。
杜宇竟何冤,年年叫蜀门。 至今衔积恨,终古吊残魂。 (杜牧《杜鹃》) 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 (柳永〈安公子〉 传闻望帝冤,底处最堪怜? (宋祁 《子规》 ) 蜀魄千年尚怨谁,声声啼血向花枝。 (罗邺《闻子规》 )
“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 一联,俗中见奇,翻出新意,说说此 句“新”在何处?
诗人自身微寒,才华山众,却报国无门, 一生潦倒。埋没于深草里的“小松”,正 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这首诗以小松喻人,刻画“小松”形象, 借以象征出身低微的士人不甘埋没,坚强 不屈的精神,同时也批评“时人”的以身 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
1、 树木类:
黄叶:凋零 成熟 美人迟暮 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 希望 活力 竹:气节 积极向上 柳:送别 留恋 伤感 春天的美好 折柳:有惜别怀远之意。 “杨柳”:伤别情怀 堤柳堆烟:往事如烟,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松柏:坚挺 傲岸 坚强 生命力 梧桐: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

初中咏物诗教学课件

初中咏物诗教学课件

再见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五、小组交流探究学习成果
赏牡丹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 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1、意象分析。
芍药:艳丽、妩媚,但是格调不高。 芙蕖:纯洁,但是寡情,孤芳自赏。
——牡丹:国色天香,高贵富丽。
时人对小松忽略了,等到它高耸人云后才来称 赞。这种称赞又有多大意义呢?只有世上有识材之 人,对小松这样将来能“凌云”之木多加爱护、培 育,这样才有意义。故诗人感叹:“时人”目光短 浅,不会将小松看作栋梁之材,有多少小松由于 “时人”的“不识”,被忽视掉啊!
主旨
这首诗写小松幼时人们对其忽视和长 大后人们对其称赞的不同态度,反映出作 者对人才出身轻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批 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
总结主旨
此诗借咏子规,抒发诗人对历代遭 受苦难、蒙受冤屈而死的人的深深同情 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3、手法分析
①用典。采用杜宇化鸟的典故,来说明杜宇 冤亡、积怨之深。
② 反问。后两句以反诘语气发问,由鸟及人, 暗示之意深刻。
四、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赏牡丹》《小 松》
探究鉴赏
赏牡丹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 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二、总结归纳,掌握咏物诗鉴赏方法
如何鉴赏咏物诗
步骤: 1、意象分析。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 把握和刻画。 2、情感分析。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 的感情。 3、手法分析。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咏物诗常用的手法:
借物喻人 托物言志 比喻、象征 对比、衬托 拟人、用典 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物诗大全
咏物诗大全
1、《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在狱咏蝉》
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3、《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4、《咏鹅》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9、《马诗·其五》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10、《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11、《咏竹》
以日以年,我行四方。
文王梦熊,渭水泱泱。
采而佩之,奕奕清芳。
雪霜茂茂,蕾蕾于冬。
君子之守,子孙之昌。
15、《竹》
清·郑燮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16、《咏桂》
唐·李白
世人种桃李,皆在金张门。
攀折争捷径,及此春风暄。
一朝天霜下,荣耀难久存。
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
清阴亦可托,何惜树君园。
17、《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18、《感遇·兰叶春葳蕤》
唐·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唐·白居易
不用裁为呜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
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
12、《菊花》
唐·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13、《风》
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14、《幽兰操》
唐·韩愈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
众香拱之,幽幽其芳。
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5、《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6、《蜂》
唐·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7、《墨梅》
元·王冕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流清气满乾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