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 古诗鉴赏定势思维-咏物诗教案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咏物诗】咏物诗四首优秀教案

【咏物诗】咏物诗四首优秀教案

【关键字】咏物诗咏物诗四首【教学目标】1、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理解四首咏物诗所言之志。

2、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

3、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感情,体会“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生活感悟,并学习如何将自己的情感通过“一枝一叶”表达出来。

4、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写出作者表达的情志。

【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涵咏法和讨论法。

以读为主,讲、读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尝试用三步法鉴赏咏物诗。

【教学重点】1、了解咏物诗托物言志的手法。

2、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

【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方式】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诗谜导入)请你猜猜下面这首咏物诗所咏之物:自怜结束小身材,一点芳心未肯灰。

时节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

——《爆竹》明•黎淳【简析】虽然我的身材瘦小,全身被扎得紧紧的,但是,我并不因而心灰意冷。

等到适当的时节,我的心中就会引燃火焰,在万人头上发出如雷的声响。

二、关于咏物诗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

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1、咏物诗:咏物诗是指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以抒发思想感情的诗歌。

2、咏物诗主要写作特点——托物言志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3、咏物诗鉴赏要点:①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

②挖掘物象内在品格和精神。

③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④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⑤体会表达技巧。

4、咏物诗常用的写法:借物喻人、托物言志、比喻、象征、对比、烘托、拟人、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等《子规》一、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顾况(725—814),字逋翁,苏州(今属江苏)人,唐肃宗至德二载(757)登进士第,曾为校书郎、著作佐郎,贞元初,因作诗嘲讽权贵,贬为饶州司户。

咏物诗鉴赏_高三语文教案_模板

咏物诗鉴赏_高三语文教案_模板

咏物诗鉴赏_高三语文教案_模板一草一木总关情——咏物诗鉴赏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课题:咏物诗鉴赏课型:专题复习教学目标:1、了解咏物类诗歌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常用方法。

教学重点: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语言表达的条理性。

教学时数:一教时教学过程:bgColor=#5fd6a6 width=“100%”>设计:汪振学教学目标:1、继续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2、《史记》中的小说因素齐备。

体会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3、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诵读、提问、讲解、质疑。

重点难点:1、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2、在学习小说技巧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其特征,借鉴写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教时一、导入课文:司马迁一生经历坎坷,因李陵一案而遭受酷刑中最为耻辱的腐刑后,“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他曾想过死,但一想到“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犹豫了,因为他把事业、理想看得比一切都宝贵,他思想升华了,毅然活下来,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正因为如此,司马迁才对那些在逆境中发愤,在厄运中不屈不挠,在险境中视死如归的仁人志士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史记》才会出现那么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磨难英雄形象。

比如荆轲、毛遂、晁错……而蔺相如则是这些人物中的突出典型。

蔺相如在虎狼成群、险象横生的环境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国家利益至上,凭自己的勇气和智慧,赢得了国家的尊严。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史记》中著名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

或以“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导入。

2、由学生介绍课文故事发生时的战国形式、历史条件,教师补充。

合纵连横:战国时弱国联合进攻强国,称为合纵,随从强国去进攻其他弱国,称为连横。

2019-2020年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答题策略优秀教案

2019-2020年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答题策略优秀教案

2019-2020年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答题策略优秀教案(一)诗歌主题的快速把握1.看背景孤桐王安石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⑴,愿斫五弦琴⑵。

[注释]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疾苦、怨愤。

②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

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如果了解了王安石积极变法的经历,了解了他的思想性格,了解了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就不难把握此诗的主题。

王安石在这首诗中借“孤桐”以言志,孤桐即为他的人格写照:尽管在变法中,他受到种种打击,但他志存高远,正直不屈;经历的磨难越多,斗志越坚;为了天下苍生,不惜粉身碎骨2.看体裁抒情诗要注意把握诗人在诗歌中传达出来的情感。

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其目的就是抒发情感,该诗的主题是:壮志未酬的华发之叹。

再看下面这首诗: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首先应将文体定位——抒情诗,然后把握其情感:讽谏唐朝统治者,贪图享乐,当心亡国。

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

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首先,应把握诗中的两个悲剧人物:琵琶女,当年色艺双绝,后来沦落江湖;白居易,当年名满京城,后来谪居江州。

从琵琶女、白居易的悲剧,我们可以联想到屈原、贾谊、李广、陶潜、李白、杜甫等无数杰出人才的悲剧。

根据诗中的人物形象可以概括出该诗的主题:奇人数奇(数奇,命运不好)的才子之悲。

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请看下面这首诗: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之五)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首先应将文体定位——哲理诗,然后就能较快地知道,此诗明写登山的感受,实为谈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得自满,而应不断进取。

【2020】最新人教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教案:古诗鉴赏定势思维-山水田园诗 教案

【2020】最新人教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教案:古诗鉴赏定势思维-山水田园诗 教案
易错点:学生答案往往是在比喻、拟人等单向手法上寻觅,忽视“虚”与“实”、“景”与“情”等双向思维.。
易错点3
赏析题组织答案时,答案不完整,不知道答题公式:解读+手法+情感.。
如: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问:请赏析诗歌后四句.。
2. 词的下阕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选择其中的两点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衬托:下片先写行舟待发,江浦又绿来衬托游子思归.。虚实结合:最后三句写虚景,写对未来的
展望,对未来的绵绵期冀.。化用典故:并化用了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句,写出了倦客思归,对家园的向往之情.。
【解析】鉴赏山水田园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①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②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③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④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答案】相同点:都写乡村风光和对乡村的热爱之情.。不同点:①《西村》侧重写自然风光,《游山西村》侧重写乡村人情和古民风俗.。②《游山西村》还体现出深刻的哲理.。
【解析】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咏物诗鉴赏教案

咏物诗鉴赏教案

咏物诗鉴赏教案教学目标:一、了解咏物诗的特点二、了解咏物诗中寄托的感情类别三、掌握咏物诗的鉴赏思路四、掌握咏物诗的常见手法(第二课时)教学重点:咏物诗的感情类别。

教学难点:咏物诗的鉴赏思路。

教学过程:一、导入用四首学生熟悉的古诗导入,让学生说出这些诗歌分别属于什么题材的诗。

1.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水田园诗,表达了作者厌倦官场,决心归隐田园的思想感情。

2.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边塞诗,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

3.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别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真挚深厚的感情。

4. 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咏物诗诗中描写了梅花凌寒开放的景象,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比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赞扬不怕困难、倔强不屈的傲然风骨。

二、咏物诗的题材特征1.咏物诗是指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以抒发思想感情的诗歌。

2.区别咏物诗和一般的写景诗菊郑谷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菊花的高尚气节作者不求高位、不慕荣利咏物诗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田园风光图热爱大自然,隐逸避世写景诗咏物诗与写景诗的区别1、从描写对象上,咏物诗中只有一个主体描写对象,主要描写此物的特点;而其它的诗中多是由多个景物构成一幅总体的画面,没有主次之分。

2、从手法上,咏物诗是借详细描写物的特征来托物言志;而其它诗中的景物描写是借景抒情。

2020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古诗鉴赏定势思维-送别诗教案新人教版

2020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古诗鉴赏定势思维-送别诗教案新人教版

古诗鉴赏定势思想 - 送别诗合用学科语文合用年级合用地区全国通用课不时长(分钟) 2 课时知识点送别诗、诗歌鉴赏知识点全覆盖。

教课目的剖析光景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提升古诗的赏识能力。

教课要点教课定势思想法,掌握鉴赏送别诗的基本方法。

教课难点提升送别诗的综合鉴赏能力。

教课过程一、讲堂导入“人有离合悲欢,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的一世注定充满了聚合失散,这也让送别成为古代诗词的重要主题之一。

早在先秦《诗经 ?小雅 ?采薇》中便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名句。

到了唐这个诗风鼎盛的时代,更是一路送别一路歌。

从古到现在,送别之情唱之不尽,一如长江之水积厚流光。

今日,就让我们走进送别诗,去感觉诗歌优美的文字中流淌出的悠久神韵和包含的深邃魅力。

二、复习预习请鉴赏下边的送别诗。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鉴赏提示:首句写萧瑟的秋意,也衬着出离其他黯淡氛围。

那寒意不单在满江风雨中也在离人的心头。

次句境界宽阔,孤——衬心境,即景生情,情蕴景中,令人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

委宛、蕴藉、余味无量。

三、知识解说考点 1认识常有意象标记性意象杨柳 ( 柳、杨 ) ——“柳”者,“留”也,柳枝依依——缠绵悱恻,离愁别绪——送别怀人。

常有意象长亭——古代大概每十里设一亭,负责给驿传信使供给馆舍、给养等服务。

此后也成为人们郊游立足和分别相送之地。

杨花 ( 柳絮 ) ——飘忽不定——离愁别绪——游子思妇、挚友相别。

夕阳 ( 夕阳、夕阳 ) ——悲凉失意,苍莽沉郁,怀古幽情——游子、思妇、壮士、思乡怀古。

流水——流水不返,延绵不停——光阴易逝,情义绵绵——怀古想念、爱恨情长。

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离合悲欢——游子思妇。

秋——秋季萧瑟光景。

考点 2主要感情1.伤感型。

这种诗大多缠绵悲凉,充满感慨情调。

如柳永的《雨霖铃》、王勃的《别薛华》、宋之问的《送别杜审言》、柳宗元的《重别梦得》等。

《咏物诗四首》教学案.docx

《咏物诗四首》教学案.docx

学号: ______ 姓名:_________<11>咏物诗四首【旧知检测】默写1、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何时倚煨幌,双照泪痕干。

《月夜》2、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 °《观猎》3、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螢。

_____________________《积雨網川庄作》4、 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 。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辛夷坞》【考点呈现】1、鉴赏诗歌的形象;2、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咏物诗】1、咏物诗就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2、主要类型:(1)“托物言志”型,其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墓事物时寄托了一定的感情;(2)“借物抒情”型,即作者或流露出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蕴生活的哲理,或表现自己的生活情趣。

3、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4、常用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常用修辞手法:比喻、象征、拟人、对比、衬托等【题型归纳】1、形象鉴赏: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描述的形象有什么特点?诗中的XX具有怎样的特点(品格)?2、作品思想内容及情感:寄托(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尝试练习】阅读《赏牡丹》,完成下列问题。

赏牡丹(唐)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1、诗中的“牡丹”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诗人笔下的牡丹高贵富丽。

比艳丽妩媚的芍药更有格调,比高洁清净的荷花更有情致, 是国中最美丽的女子,所以花开时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座长安城。

2、简要分析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使用了衬托手法,用艳丽妩媚的芍药、高洁清净的荷花来衬托牡丹有格调、有情致,高贵富丽。

【2020】最新人教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教案:古诗鉴赏定势思维-咏物诗 教案

【2020】最新人教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教案:古诗鉴赏定势思维-咏物诗 教案

第一空:根据上片“两种风流,一家制作.。

雪花全似梅花萼”可判断出来;第二空:要分析作者为何说雪花和梅花是“一家制作”的,显然是要求归纳二者的共同点.。

【题干】2.指出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

【答案】手法:对比(反衬).。

情感:对梅与雪的品格有所褒贬,突出了对梅花的喜爱和赞赏之情.。

【解析】全诗几乎一直在把雪花与梅花对比,且各有褒贬.。

“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在基本认同“雪却输梅一段香”的共识下,词人彷佛在为雪花叫屈,雪非无香,而是为天风所吹散.。

词的下阕,“虽是一般,惟高一着”,虽然看起来相似,实质有高低.。

“雪花不似梅花薄.。

”“薄”字一语双关,是形薄,也是情薄.。

“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最后两句生动地表现段了梅花的孤高与雪花的随和,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形象地说明了“惟高一着”之意.。

【例题2】小孤山①[宋]谢枋得②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

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题干】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身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解析】运用定势思维法和直奔情门法.。

本诗的情门是颈联和尾联.。

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诗人深深感到天地之间是那样的凄清寂寞,孤苦无依.。

但诗人并未就此消沉气馁,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却表达了也要“坚如猛士敌场立”,也要“江山有此障狂澜”、也要英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已存6021首,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

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

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

今天我们学习的正是咏物诗。

二、复习预习请鉴赏下面两首咏物诗。

石灰吟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鉴赏提示:诗的首句写石灰的来之不易,铿锵有力的字句中寄寓了千锤百炼才能造就人才的深意。

次句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了石灰临难不惧、处变不惊的不凡气度,从中也寄寓了少年于谦不畏艰险的性格。

第三句诗人再次以拟人化的手法充分表现了石灰不怕粉身碎骨的崇高精神和甘愿献身的美德。

同样,从中也展示了诗人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英雄情怀。

诗的末句“要留青白在人间”是前三句的收结与归宿,是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

石灰何以能如前面所吟唱的那样,关键在于它具有“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志向,这也是诗人的志向和理想。

我们可以说,作者句句写石灰,正是句句写自己。

三、知识讲解知识点1咏物诗概念咏物诗就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

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知识点2咏物诗的类型1、“托物言志”型。

这类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

如: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此诗尾联“高洁”二字,是“居高食洁”的蝉性的浓缩。

这两句将所咏之蝉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

2、“借物抒情”型。

在这类咏物诗中,作者往往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中通过描写柳树的风姿,歌颂春风的神奇力量,透露出诗人对春光的热爱之情。

知识点3咏物诗的特点咏物诗标题一般是“咏(题)+物”的格式,如贺知章的《咏柳》、黄巢的《题菊花》;或直接以所咏之物为题,如苏轼的《海棠》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

描其形,求形似;融入理,求神似。

形神兼备,不即不离。

知识点4咏物诗常用的艺术手法托物言志、寄情于物、借物喻人、比喻、象征、拟人、对比、比兴、联想和想象等。

托物言志——就是诗人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或感情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就是物与志的结合。

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

托物言志诗,指的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一类诗歌。

四、例题精析咏物诗基本鉴赏方法鉴赏咏物诗,首先要了解咏物诗词在创作时要采用“不即不离”的吟咏方法。

那么,什么叫做“不即不离”呢?通俗一点儿说,就是诗人在创作时,要在切合咏物,曲尽“物”的妙处的基础上来抒发作者的情思、感慨,而不仅仅停留在“物”上。

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的咏蝉诗,杜甫、崔涂的咏孤雁诗,姜夔的咏蟋蟀词,林逋、陆游、姜夔的咏梅诗与词,于谦的咏石灰诗,郑板桥的咏竹诗等,也都属于这类精品,不可不细心研读,以求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其次要抓住所咏之“物”的主要特点及其比喻或象征意义,也有人把这叫做有“寄托”。

比如说,松与竹,它们都是常青的植物,都有耐寒的品性,都能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顽强而茁壮地生存下来,孔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岑参《范公丛竹歌》云:“寒天草木黄尽落,犹自青青君始知。

”这就是松与竹的最大特点,也有别于梅、兰、菊。

所以这二者往往成为坚贞不屈之品格,傲然直立之形象,刚正不阿之品质等的象征。

试以郑板桥的《题竹石画》(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为例来做个简要的分析:诗人先表现出竹子坚韧顽强的鲜明性格,即使环境再恶劣也无所畏惧;然后展现竹子的旺盛的生命力和风貌、神采。

诗人对竹子的这些描写既抓住了竹子的最大特色,又和自己历尽磨难的身世,耿直傲岸的性格等结合了起来。

定势思维法所谓定势思维,就是按照积累的思维活动经验教训和已有的思维规律,在反复使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定型化了的思维。

某类题材的诗歌,使用的意象和艺术手法、抒发的情感往往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掌握了这些特点和规律,便可以运用定势思维快速解决问题。

信息三看法1.看标题。

2.看注释。

3.看题干。

【例题1】踏莎行•雪中看梅花(元)王旭两种风流,一家制作。

雪花全似梅花萼①。

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虽是一般,惟高一着。

雪花不似梅花薄。

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注】①萼:花萼。

这里指花瓣。

【题干】1.词中的“两种”指的是,“一家”指的是。

【答案】①花与雪花②大自然【解析】用回归法,回归诗文进行思考。

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把“两种”和“一家”放回原句进行分析。

第一空:根据上片“两种风流,一家制作。

雪花全似梅花萼”可判断出来;第二空:要分析作者为何说雪花和梅花是“一家制作”的,显然是要求归纳二者的共同点。

【题干】2.指出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

【答案】手法:对比(反衬)。

情感:对梅与雪的品格有所褒贬,突出了对梅花的喜爱和赞赏之情。

【解析】全诗几乎一直在把雪花与梅花对比,且各有褒贬。

“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在基本认同“雪却输梅一段香”的共识下,词人彷佛在为雪花叫屈,雪非无香,而是为天风所吹散。

词的下阕,“虽是一般,惟高一着”,虽然看起来相似,实质有高低。

“雪花不似梅花薄。

”“薄”字一语双关,是形薄,也是情薄。

“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最后两句生动地表现段了梅花的孤高与雪花的随和,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形象地说明了“惟高一着”之意。

【例题2】小孤山①[宋]谢枋得②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 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

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题干】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身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解析】运用定势思维法和直奔情门法。

本诗的情门是颈联和尾联。

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诗人深深感到天地之间是那样的凄清寂寞,孤苦无依。

但诗人并未就此消沉气馁,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却表达了也要“坚如猛士敌场立”,也要“江山有此障狂澜”、也要英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诗中亦含抗元将帅匮乏,孤苦无依壮志难酬故国难复的隐痛,但诗人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一洗国破家亡之痛,而发为激越凄厉之音。

谢枋得诗伤时感旧,沉痛苍凉,诗风朴素端正。

【题干】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答案】①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

②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③偶尔存留的孤山与没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

【解析】运用定势思维法。

咏物诗常用托物言志、比喻等手法。

从物我的共性方面分析。

“妙处”一般与艺术手法有关,此处的手法有托物言志、比喻、联想等。

五、课堂运用【基础】严郑公①宅同咏竹唐•杜甫绿竹半含箨②,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③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①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

②箨(tuò),笋壳。

③帙,包书的布套。

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答案】(1)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解析】抓住形容词加以分析概括,如诗歌中的新、凉、净、香等。

2.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答案】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

“侵”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

“晚”字则写出了竹影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解析】先解读,再抓住关键词加以分析。

3.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答案】示例一: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

示例二: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

示例三: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

【解析】理解诗句:只要让人们不去砍伐,应当可以看到它长到拂云之高。

根据句子意思,分析语意。

【巩固】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储光羲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的妙处。

【答案】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

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

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

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果。

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

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做了铺垫。

【解析】通过解读,分析有声有色的特点。

用串联分析法,与前两句联系思考,可以看出欲扬先抑的手法。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答案】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薄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解析】用咏物基因法,分析所咏之物的特点,打通物与我的关系。

【拔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落花①李商隐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稀。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注】①这首诗作于会昌六年(846)闲居永乐期间。

1.颔联是怎样从不同角度描写落花“乱飞”的具体情状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颔联从两个角度客观描写落花“乱飞”的具体情状。

“参差”句从空间着眼,写落花四处纷飞,连接曲陌;“迢递”句从时间着笔,写落花连绵不断,无休无止。

【解析】理解关键词:参差——排列不整齐,互相错杂。

迢递——连绵不绝的样子。

2.刘煕载《艺概》中提出咏物诗应该做到“不离不即”,就是既要切合于物,又要在咏物中表现作者的情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