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这面镜子——=—读《万历十五年》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5篇)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5篇)万历十五年读书范文篇1《万历十五年》,名头很大,总觉得自己之前读过,即使没读过,也考虑到曾经读了《明朝那些事》,或许没必要专门去读《万历十五年》。
也是这次读书会,促使自己真真正正坐下来好好读一读这本书。
读了之后才发现,这本书包罗万象,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和思考的地方。
一方面是黄仁宇独特的写法,似乎能证明科学与艺术是相伴相生的。
黄先生虽然是研究历史的,但不得不说他写这本书的方式方法是典型的工科做法,或许这也是搞研究的科学方法吧。
首先他选择了一个科学研究最标准最典型的方法——排除干扰法,选择最平淡、无其他因素干扰的一年——开始研究大明王朝,或者说研究封建王朝,探询王朝兴亡的本质。
其次他选择了不同个体比较的方法,从七个不同的人物视角描述了巍然耸立的王朝内部细节。
最后是他选择客观真实地记录“实验”结果,不掺杂个人主官意志。
尤其是第三章“世间已无张居正”,描写没有张居正的王朝运转日常,表现出黄先生很喜欢也很善于用侧面细节描写反衬主题主线。
总之,黄先生的写法让我感觉到,不管文科还是理科,研究问题的方法是一样的,最终两者终能殊途同归。
另一方面是申时行的生平,好像在说读书就能够读出个宰相来。
我们承认“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我们也承认每个读书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终目标就是当宰相,但我们也要承认有很多人追求的是宋朝赵恒的《劝学诗》中写到的那样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因此,读了“首辅申时行”的章节,我有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读书就能做大官?申时行是靠读书读出来的,是在张居正的提拔下成长起来的,我们只知道他考上进士,进了翰林院,后来当了首辅。
他被人评价“老成”,是因为编撰整理了本朝的历史,其实可能就是眼界开阔些,经验丰富一些,但他处理事情的能力不得不说还差一些。
万历十五年经典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经典读后感万历十五年经典读后感篇1在历史上,万历十五年实为平平淡淡的一年。
这一年发生的小事虽并未酿成大灾,但正是这些表面看起来似细枝末节、容易被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实际上却是一切问题的症结所在。
中国是一个有极强文化传统的封建王朝,在秦统一中国,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废黜百家以来,在政治上奠定了封建王朝的发展方向。
以地域上的统一,思想上的统一,精神上的统一引导中国的发展。
众所周知,先秦哲学是百家争鸣的时代,可到了汉代却独尊儒术,这并不能归咎于生物的随机选择,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
儒家强调仁、义、礼、智、信,这在以土地为基本生活资料的封建王朝是非常重要的。
也正因如此中国逐渐形成了以儒家为正统的传统道德,作者黄仁宇在书中的《自序》里写到:“中国两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所在。
”(选自《万历十五年》,作者黄仁宇,三联书店出版,句子在第四页)缺乏灵活有效地法律规则,社会运作完全依靠所谓的道德掌控。
同时在统治者的有意引导下,君主乃至百姓人人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的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
这就造成了重礼轻法,重道德轻法律的封建文化氛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道德准则,有自己的良心,有自己的政治抱负。
甚至直到今天这一道德准则仍随着生命的延续而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心里,根深蒂固。
从好的一面讲,这根深蒂固的道德准则是中国人的精神所在,灵魂所在,能让其他企图欺辱我们国家的人感到钦佩。
从坏的一面讲,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习惯了在微博微信上随意发表自己的.言论,不了解事物的本质就妄下断言,出言伤人,这就是所谓的——道德绑架。
当今社会道德绑架的事件层出不穷,例如因《战狼2》票房大卖有人叫嚣让吴京捐一个亿、公交车上因年轻人没有让座而对年轻人拳打脚踢的大爷大妈等等。
我个人认为所有未经思虑与深究的谴责行为都是道德绑架,换位思考与了解事实后再表达也不迟。
《窥历史一角,探文化历程 》——读《万历十五年》有感800字作文

《窥历史一角,探文化历程》——读《万历十五年》有感800字作文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
浩瀚的历史长河里,虽淹没了无数人的痕迹,却让伟人们的丰功伟绩得以熠熠生辉。
可能对很多人而言,喜欢历史更多是喜欢那些演艺性质的人物评传,或者是野史性质的宫闱秘史,而正史对普通人而言,似乎总是那么枯燥而晦涩,明明可以捧着本《三国演义》读到精彩处夜不能寐,却难免抱着厚重的《资治通鉴》昏昏欲睡。
然而黄仁宇却告诉我们,严谨的正史也可以很好看。
自从1982年这本书的中文版在国内问世以来,《万历十五年》就一直畅销,经久不衰。
上至文学教授,下到普通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都能有所裨益。
也难怪《人民的名义》里的高玉良都拿着本《万历十五年》刻苦专研。
这是因为在这本书中,黄仁宇采用了一种新颖的写法,让任何人都可以几乎无障碍地去接触正史,在他的笔下,历史不再是枯燥无味的归总和罗列。
这种新颖的写法,被黄仁宇本人称为“大历史观”。
所谓“大历史观”,既不像编年体史书那样依照时间的脉络叙述一个王朝的兴衰,也不像纪传体史书那样单独介绍每个人物的一生,而是把历史剖开一个横截面,像纪录片导演穿越过去一样,把当时的一位皇帝和五位著名的大臣,以一种群像式的叙事手法缓缓展开,从中折射出16世纪中国社会的完整面貌。
并且,如同管中窥豹一样,从各种细节中,观察公元1587年表面一派太平的大明朝,为何会一步一步走向衰落和灭亡。
皇帝自然就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万历皇帝,五位大臣分别是大学士张居正和申时行,南京都察院都御史海瑞,蓟州总兵官戚继光,以及前云南姚安知府李贽,都是历史上响当当的大人物。
用黄仁宇的话说,他们或是身败,或是名裂,没有一个能够功德圆满。
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出,那些隐藏在历史深处的症结已经开始慢慢积累,直至无法逆转。
王朝末期的通病,此时已经现出了它的影子。
所有的史书都在强调先人们的伟大,同时也记载了先人们的过失,以此让历史人物长久的活在后人的心中。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0篇心得)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0篇心得)篇1《万历十五年》虽然以此为题,但实际上万历十五年不过是个引子,黄仁宇只是借在这一年发生的一些不大不小的事情展开文章,把万历十五年作为叙述的线索和落脚点,全面地展示了明代后期万历年间从皇帝到官员国家暗藏的症结,显示了在落后的制度里无论怎样的个人,身处在何等位置,做出怎样的努力,无论是他个人,还是他所想改变和摆脱的社会环境,都被沉重的制度牢牢禁锢着,让个人成为了这制度的牺牲品。
既然个人凭一己之力已无法做出任何改变,这制度让明王朝离开了世界的中心,甚至无法跟上白山黑水边上一个小部落的节奏,明王朝已经到了沉没的边缘,落日沉沉,败落已经是无可奈何的事了。
看起来黄仁宇只是选择了几个独立的人物作为章节来撰写,而实际上他选择的这些人颇具代表性,作者总是把他们放在一个更大的社会制度与背景中来叙述,他们看起来是个人,他们认识到了自己时代前进与滞后的碰撞中所出现的问题,也付出自己的努力,他们都是作者认为那个时代中的佼佼者,但无论是坚持道德的力量维持复古亦或是某种程度追求自由和变革,结果对于个人命运或者个人的社会追求来说都是失败的。
因为单凭一己之力无法对抗制度,每个人都是制度链条中的一分子,当他想改变这链条时,他无疑会被链条上的其他人所残酷打压,维持守旧平衡的集体力量是强大的,而想阻挡时代的前进也是个人办不到的。
因此即使某个人意识到了现实与社会制度的格格不入,他也无法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际,只能感受着社会的暗流涌动而束手无策。
第一章从小事切入万历的宫廷生活和处处被安排好的成长环境,他最终清算了自己坚持原则的老师和首辅张居正,想获得自主的权力,最后发现皇帝只不过是制度的执行者而已,并不具备自主权。
而第二章里继任的首辅申时行则努力在皇帝与文官集团之间折中共济,小心谨慎地维持文官集团内部的平衡,使国家机构能够正常运转,但这种处世态度并不为文官集团接受。
第三章皇帝为立储一事与群臣对抗,认清了自己所处的环境无法实现自己的个人意志,最终对百官采取疏远、消极应付的态度,由此带来的后果就是百官失去了效忠的意义,也采取消极敷衍的做事态度。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李贽,自相冲突的哲学家,其内心的剧烈矛盾在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样的矛盾也带给他悲观的心态,甚至在去世前写下了“七十老翁何所求”的诗句,或许这样悲观的心态也是导致他在狱中自杀的原因。
李贽内心自相矛盾的一个体现是在1587年他完成了一切对于家族的义务之后,次年即落发为僧。
李贽是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之下长大成人的,因此他一直是儒家的信徒。
而儒家思想要求人们五德,即仁义礼智信,因此李贽一直肩负着家族的重任。
而人们的家族观念之所以如此之重,是因为一个家族世代务农,单指望着能有一个走上仕途的能够光耀门楣,有这样一个念想,这个家族在几代之前就开始苦心经营,争取创造出一个好的经济条件。
还是马克思老爷子看得清楚啊,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之后才能供孩子读书,科考,中榜,做官。
所以我们看到红榜上的一个名字,其背后往往是一个家族几代人的努力,那么你不肩负起家族重任,对得起谁呢?然而做官,就一定有他们想的那么光鲜吗?之前已经提到过多次,本朝的官员们被限制在严格的道德框架中,可以说是被简朴了。
就李贽那点俸禄养家都困难,他还得教书补贴家用,可以说做这个官就只是有一个虚名而已,就这个虚名,也足以使他陷入无数的纠缠中无法自拔。
而李贽,这个哲学家,追求的是独立之人格,又怎会甘愿被世俗纠缠呢?于是,在姚安府任期到达之后,正值官运亨通之际的他毅然退休,在履行完对家族的义务之后,李贽便落发为僧。
家族的反对声越大,他的反抗就越激烈。
不过李贽自相矛盾就在于他既然已经遁入空门,却并没有看破红尘。
他的妻子去世后,李贽为此颇为神伤,写了很多诗来悼念亡妻,他还告诫别人,家里如果有亲人,千万不要落发为僧。
忽然想起在一期《爸爸去哪儿》中,陈小春听到儿子Jasper说“我不要爸爸变老”之后的潸然泪下,梁咏琪当妈妈之后搁下了自己对于极限运动的热爱,我也想起了中兴程序员被裁跳楼后妻子的撕心裂肺。
我们每个人都不是一个人,我们的身后有许多人需要我们来遮风挡雨。
黄仁宇的大历史观——《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000字).docx

黄仁宇的大历史观——《万历十五年》读后感这个暑假,我有幸拜读了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
黄仁宇先生以独特的笔触和全新的大历史观向我展示了“万历十五年”以及整个明中后期的社会历史图景。
“万历十五年”,正如作者所描述的,是平淡无奇的一年。
还未爆发赌上大明国运的萨尔浒之战,沿海的倭寇之乱也已淡出人们的视野。
万历皇帝皇帝陷于国本之争的抑郁寡欢中,文官集团在朝堂上倒也井然有序,未曾令国家遭受大的祸事。
然而,如同德勒兹提出的“生成——不可认知”理论,历史往往不会借助最直观的形式展现在我们面前。
在历史的地面之下,总是暗流涌动。
而黄仁宇的大历史观借助一些看似琐碎的小事和自己对历史隐晦的领悟,描绘出了历史繁复多变而又势若磅礴的运动。
书中刻画了许多鲜活的人物,从首辅大学士张居正、申时行,模范官员海瑞、将军戚继光、哲学家李贽到活祖宗万历皇帝,书中无不叙述了他们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饱受煎熬,无论是皇帝还是官员,这些人最终都没有功德圆满,甚至身败名裂。
张居正最终被查没,万历自己死后也无法同最爱的郑氏同陵,海瑞则在大家的摒弃中挣扎……黄仁宇在书中认为人有阴阳两面,而书中人物要么由阳转阴,要么不自觉地陷入阴暗。
大明的根基已而日复一日的损坏。
而最终,一个宏大的叙事浮出水面,大明王朝携带着“日月重开大宋天”的余威,一同陷入了满天星光却终究是黑暗的夜晚。
每每面对历史几乎无可挽回的沉沦,我们总是想问,真的不能改变什么吗?如果一些忠正之士能更加圆滑,从而不至于被群起围攻;如果能再多一些如戚将军、张首辅般的“奇才”;如果那个身居九五之位的人能更勇毅,大多阔斧地铲除国家的蠹虫……历史的奇点一次次与我们失之交臂,而大历史,以他不可挑战的威严,讲述着一个又一个王朝的兴衰故事。
从这些“故事”中,我们又能读出什么呢?自然不应只是对某些人物成就的臧否,毕竟,史学家克罗齐曾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我们应当从《万历十五年》中读出现实价值和人文关怀。
初二作文《脸谱镜子——读万历十五年有感》1000字(共12页PPT)

初二作文《脸谱镜子——读万 历十五年有感》
大明王朝注定只是封建史上的一个瞬
说他简朴,却又嚣张,普天之下,凡
为仕者无不惧其威风;说他忠
顶风 诚,却又不能扛
的旗,固执
于毛皮小事之间。一个儒道
的修行者,一个斋戒灵魂
的素食者,他因为与尘世相
触而不再是圣贤。这不仅是海瑞的不 幸,更是明王朝的不幸。
关键词:简朴,嚣张,普天之下,
仕者,无不,威风,忠诚,不能,顶风, 固执,毛皮,小事,之间,一个,儒道, 修行者,一个,斋戒,灵魂,素食者,因 为,尘世,相触,不再,圣贤,不仅,海 瑞,不幸,更是,明王朝,不幸。
,怎么敢
傲立于群臣之中?
关键词:不是,贡生,乡试,出身,
有权,别人,吹胡子瞪眼,一类,绝对, 憋着,红脸,天赋,海瑞,就是,鼎鼎大 名,海刚峰,如果,出生,当今社会,一 定,算是,勤奋,少年,与此同时,无知, 愤青,想要,萎靡,朝政,一剂,强心针, 不是,打不死,勇气,怎么,傲立,群臣, 之中。
初二作文《脸谱镜子——读万 历十五年有感》
前奏 息,而万历朝大约是合眼的
,
毕竟紫禁城中休憩的已不再是一个雄
心壮志的统治集团,这点,万历之前
感觉 的嘉靖就
到了——万历同他一
样早年登极,充满变革和振兴的希望,
年龄 但这一些希望都随着自身
与
矛盾的增长、深化渐渐瓦解。
关键词:明王朝,注定,只是,封
建,一个,瞬息,万历,大约,合眼,前 奏,毕竟,紫禁城,休憩,不再,一个, 雄心壮志,统治集团,这点,万历,之 前,嘉靖,感觉,万历,一样,早年,登 极,充满,变革,振兴,希望,一些,希 望,随着,自身,年龄,矛盾,增长,深 化,渐渐,瓦解。
初中议论文作文:脸谱镜子——读《万历十五年》有感

脸谱镜子——读《万历十五年》有感脸谱·镜子——读《万历十五年》有感公元一五八七年没有弥赛亚的诞辰,没有先知的教诲,没有预兆变迁的星斗闪烁满天。
有的,不过是一张张脸罢了,一张张疲惫地奔波于历史的定格之中的脸。
万历注定不是属于帝王的时代,这张脸谱中注定没有多少王权的神气。
大明王朝注定只是封建史上的一个瞬息,而万历朝大约是合眼的前奏,毕竟紫禁城中休憩的已不再是一个雄心壮志的统治集团,这点,万历之前的嘉靖就感觉到了——万历同他一样早年登极,充满变革和振兴的希望,但这一些希望都随着自身年龄与矛盾的增长、深化渐渐瓦解。
明孝宗(弘治)应当感到悲哀,因为他的子孙没能像他那样扭转祖宗留下的可怕局面。
也正是因为如此,多事之朝才如同一出又一出的折子戏,留下那么多红红绿绿的角色。
惟独有个人不绘脸谱,单看他一眼就觉得有凛然之气扑面而来。
他不是贡生,乡试出身,也不应是有权对别人吹胡子瞪眼的那一类,却绝对有憋着气唱大红脸的天赋。
他叫海瑞,就是鼎鼎大名的海刚峰。
如果出生在当今社会,他一定算是个勤奋的好少年,与此同时,又是无知的愤青。
想要为萎靡的朝政打一剂强心针的他,若不是有打不死的勇气,怎么敢傲立于群臣之中?说他简朴,却又嚣张,普天之下,凡为仕者无不惧其威风;说他忠诚,却又不能扛顶风的旗,固执于毛皮小事之间。
一个儒道的修行者,一个斋戒灵魂的素食者,他因为与尘世相触而不再是圣贤。
这不仅是海瑞的不幸,更是明王朝的不幸。
他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舒展自己的政治才华——以博得帝王的信任。
但嘉靖尚道,万历重情,他只能做一面没有人去照的镜子,被搁置三朝的老臣。
明朝没有李世民,没有长孙氏,宫廷中人人戴着面具。
读《明史》我几乎没有抓到一个背影,但庆幸《万历十五年》让我勉强看见了一个海刚峰。
几乎孤芳自赏的他,行走于浓妆艳抹的人群中,很干净。
他死的时候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镜碎了,却没有人去补。
万历十五年,一五八七,明代的又一面镜子不在了。
在一片景仰的声音中,海瑞那张不戴面具的脸成了永远的幻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
主持人:陈敏华
E-mail:53852431@
历史这面镜子
———读《万历十五年》
文︳刘子霖
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通过参考大量史书以及文献,
向我们讲述了公元1587年,也就是明朝万历皇帝的第十五年,紫禁城内所发生的巨变,以及一个王朝的衰落。
这本书共七章,分别是“万历皇帝”、“首辅申时行”、“世间已无张居正”、“活着的祖宗”、“海瑞———古怪的模范官僚”、“戚继光———孤独的将领”、“李贽———自相冲突的哲学家”。
从标题可以看出,每一章都有一个核心,似乎独立成章,但是实际上,它们通过一个伟大的人物———张居正串联在一起。
“严于律人”“宽以待己”等因素为张居正个人的悲剧埋下了隐患。
“万历皇帝”朱翊钧,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总共48年。
书的第一章以他开头,但是在这一章,实际上介绍更多的则是他的老师之一———张居正。
也许黄仁宇先生这样安排也恰恰暗示了当时朱翊钧尴尬的地位,
虽贵为天子,但是实际上他被身后的人高举着,仿佛一个傀儡,一举一动都是由“老师”张居正以及李太后决定的。
他们对万历寄予厚望,希望他成为像秦皇汉武一样的“千古一帝”。
张居正在生活中扮演着万历“严父”的角色,在一言一行上对万历严格要求,并且在万历犯了错误时,
让他写罪己诏,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检讨书。
万历当然尊敬这位严师,把他当作自己的榜样,
但是,这也为张居正的悲惨结局埋下了伏笔。
许多人同情张居正的遭遇,认为万历是个白眼狼,但是我们仔细想想,造成这种悲剧的原因是什么?从张居正本人来看,他虽然对万历要求严格,但是这种严格并没有在他自己身上得到体现,也就是他“严于律人”却“宽以待己”。
比如,他要求万历节俭,但自己出行却要坐32个人才能抬得起的轿子,
轿子里还有卧室客厅,可以说相当豪华,并且还有戚继光派来的鸟铳手“护驾”。
这件事对万历的冲击有多大,可想而知。
万历也是一个可悲的人,从小被要求做一个明君,可能还没有记事时就已经开始被灌输“你是皇帝,所以你的行为要符合天子身份”,从小就失去了作为一个孩童的乐趣,其心理被扭曲也是不难理解的。
长大后,
他有了自己的思想,却仍然被告知,你还不够成熟,张先生永远是对的,你只要听他的就行。
这样一直被压抑的天性总有一天会爆发,即使是现在的小孩儿都会有叛逆期,更何况从小失去童年的皇帝呢?所以,张居正的悲剧,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文官集团”失范是朝廷走向末路的“蚁穴”。
首辅申时行,
是张居正的接班人,
同时也是万历的作者:(美)黄仁宇/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2018·8B ·58
老师。
也许是目睹了张居正的惨剧,也许是性格使然,他担任首辅时期,并没有像张居正那样大刀阔斧地改革,更多地充当着和稀泥的角色。
很多人觉得,和稀泥是贬义,但实际上他也是没有办法。
那些年里,倭寇横行,而文官集团却内讧不止。
如果申时行不从中调和,也许明朝会灭亡得更快。
此时已经可以看出朝廷衰落的重要原因:文官集团的畸变与失范。
曾几何时,士大夫阶层满口仁义礼智信,对于社会的不公,对于道德的缺失大加抨击。
而此时,却变成了谁做事谁就错,谁做多了谁错多,造成了大家都不敢做事的局面。
而文官们不做事又可以抨击做事的人无能,变成了“我做官就是为了指出别人的错误,即使没有错误我也要从小事入手给你强加一个错误,你不对那就是我对了,所以我就可以继续升官”。
整个文官集团的风气变成了弹劾弹劾再弹劾。
申时行面临的就是这样一个烂摊子,他没有别的办法,只能从中调和,否则,造成的动荡后果就更加可怕。
而我们从“世间已无张居正”一章可以看出,当官僚中没有像张居正这样的实干家后,整个朝廷就已经陷入一团污浊之中了。
书中写了一位出色的武将戚继光,他的功绩以及他的兵法,都让人望尘莫及。
可以说,如果不是他,倭寇至少还要在中国横行三十年。
正是有了他,使得日本人听到戚继光三个字便两股战战。
他还写了一本《纪校新书》,被奉为专打倭寇的奇书。
而这样一个伟大的人,黄仁宇先生在标题上写的却是“孤独的将领”。
为什么?因为能够支持他的,只有谭纶和张居正。
张居正在位期间,戚继光能得到充分的信任以及充足的军费保障,使他能放开手脚。
张居正不在后,戚继光立马成了孤家寡人。
万历不喜欢张居正,所以顺带不喜欢戚继光。
而文官集团认为戚继光破坏了文官与武将之间的平衡。
这种平衡体现在当遇到战争时,武将负责领兵打仗,文官负责保障后勤。
和平时期,武将受文官牵制。
但是,戚继光打破了这种平衡,因为他有自己的武装——
—戚家军,这种不受文官牵制的力量让文官们感到恐慌,所以他们都反对戚继光。
他们看不见戚继光为国家立下的功劳,而拿搞私人武装这件事来弹劾他,让人唏嘘不已。
英雄末路,也是一个朝代的末路。
个人力量难挡历史潮流。
书中并没有一概而论,写所有的文官都被腐化。
作者特别花了一章来描写一个模范官僚——
—海瑞。
海瑞一生经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就凭这一点,已属传奇。
但更奇特的,是他这个人的思想以及行为。
用作者的话说:“他的信条和个性使他既被人尊重,也被人遗弃。
”我们从海瑞的一生当中看到他的古板,他的不懂得变通,以及他严于律己这样一个道德模范的形象。
在古代,道德与法律的界限并不清晰,有时候法律往往因为道德而有变通,有时候道德却被当作政治手段被法律所利用。
在海瑞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他将法律延伸到了道德的领域,将道德当作法律一样强制自己和别人去执行。
在古代中国这样一个人情社会,人们的道德底线或者素质是不一样的,也许有的事在他看来已经违背了底线,但是在另一些人看来只不过是小事一桩。
当一个人将自己的道德准则作为法律强加到他人身上时,像海瑞这样的悲剧就发生了。
海瑞无疑是悲剧性的人物。
在他看来,他所恪守的那些道德信条,其实是在维护官员们的利益。
在他看来,他可以通过一己之力来改变已经存在近千年的客观事实;他认为自己作出榜样,就可以使饱读诗书的官僚们醒悟,成为像自己一样的道德标杆。
但是,他最终失败了,他败给了整个士大夫阶层,败给了历史规律,败给了人性。
海瑞的一生是清白的,但也是糊涂的,因为他想做圣人,却永远没有成为圣人。
从整本书中,我们了解了万历时期的众多人物,可是,几乎每一个人的命运都让人唏嘘,无论是万历或是张居正,海瑞或者戚继光。
究其原因,当然有人物性格的问题,但其根本原因,还是已经腐朽的封建官僚主义造成的。
在这样一种制度下,大部分官员尸位素餐,单靠几个做实事的政治家苦苦支撑,是无法改变一个朝代的命运的。
只有尊重历史,跟着历史的进程,看清时势,顺势而行,才能与时代同步。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读书
2018·8B·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