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3单元第4课 《虞美人》(教案)新人教版选修系列_高中语文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第4课《虞美人》教学设计(4页)

《虞美人》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掌握词的文体知识,了解词的四个发展阶段和两大流派。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
2.了解词的韵律和章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法国诗人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是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诗歌我们已经学过很多了,不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那大家是否能找出一些这样“含泪”的“不朽”篇章来?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中诗句说:为什么我的眼里长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食指的《热爱生命》也是浸透了作者自己泪水的。
《红楼梦》的作者也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由此可见,很多感人的诗歌都是浸透了作者自己的眼泪的。
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这首词,不仅是用作者的眼泪铸成的,更是用作者的鲜血铸成的。
因为作者在完成这首词后不久,就给他招来了杀身之祸,因而也成了他的“绝命词”。
这就李煜的《虞美人》。
二、知识补充1.关于词(复习回顾相关知识)2.关于词牌简介词牌《虞美人》来历:楚汉相争,西楚霸王兵败乌江,听四面楚歌,发出感慨: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自知难以突出重围,便劝虞姬另寻生路。
虞姬执意追随,拔剑自刎,香销玉殒。
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了一种鲜红的花,后人把这种花称作“虞美人”。
后人钦佩美人虞姬节烈可嘉,创制词曲。
3.关于李煜李煜(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自号钟隐、莲峰居士,徐州人。
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
宋建隆二年(961)六月李璟去世,李煜嗣位于金陵,在位十五年,史称南唐后主,人多称之为李后主。
李煜性格软弱,迫于形势,对宋称臣纳贡,苟且求安,并借佛教安慰精神。
李煜聪颖过人,博通众艺,又通晓音律,富于藏书,精于鉴赏。
诗文俱佳,词则尤负盛名,他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被称为“一代词帝”。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4课《虞美人》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4课《虞美人》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篇: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4课《虞美人》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虞美人》教学目标1.掌握词的文体知识,分析诗词的意象及意境,从而把握诗人的感情。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词的基本意义和词思想内涵。
2.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朗读法,师生相互质疑、讨论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清代赵翼《论诗》)唐诗过后是宋词。
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板书课题)解说:激发学生对祖国悠久灿烂文化的自豪感,并指出创新才是文学发展的出路。
二、解题1、李煜,即李后主,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
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
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
这是李煜的绝命词,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深切怀念。
(见课本注释①)这首词采用白描手法,以自己的心境去观照事物、想像事物,这样,词中的意象就在“情”的贯穿下《虞美人》,构成了自然流畅、和谐完整的意境。
2、李煜罹难的直接原因,除了宋太宗的胸襟狭窄以外,还有更深的原因,即词本身引起了宋太宗对李煜的忌恨。
一个亡国之君念念不忘他过去美好酌生活,念念不忘东风是故国吹来,春水又向故乡流去,这在宋太宗的眼中不是含有东归故国之意吗?可以这样说,两个“东”字,断送了一代文章圣手的性命。
三、研习《虞美人》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①齐读课文,找出该词的韵脚。
(解说:引导学生体会词的音韵美,整体感知词的思想内涵。
)2.具体研习①“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明确:李煜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他对人生已经绝望,所以见了春花秋月的无尽无休反而觉得厌烦。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3单元第4课 《虞美人》(教案)新人教版选修系列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3单元第4课《虞美人》(教案)新人教版选修系列虞美人教学目标:1、将李煜的词纳入中国古代帝王诗歌文学这个背景中去品味,增加其文化积淀韵味和历史厚重感。
2、知人论文和读文识人结合,使这一课不仅仅停留在诗歌本身技巧、语言等分析上面,也倾向于挖掘诗歌内在的人文精神。
教学重点:1.体悟词的思想内容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的能力。
2.学习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写法。
教学难点::词中三次对比、隔句相承的艺术手法。
教学时间:1课时一、导入:1、在历史的那一端,间或几个帝王也拿起笔,写一些表现人物情感的合韵或不合韵的句子,自然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这就形成了一种十分独特而又悠久的文化——中国古代帝王文学。
帝王诗歌之作,当推汉高祖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全诗直抒胸臆,格调高昂,气势雄浑,给帝王诗歌开了个好头。
可惜这位马上得天下的皇帝对于诗文小道并不放在眼里,除了这首作品外,其他成就也有限。
在帝王中,才气最高的要数李后主了。
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这位南唐后主的词艺。
2、故事导入,创设情境多媒体展示《江水图》,并配乐低沉哀怨的音乐。
教师讲李煜的故事。
一个细雨蒙蒙阴云低垂的早晨,一座金碧辉煌而又气氛肃杀的宫殿,一个泪眼朦胧面容苍白的君主。
佛,他拜过了;契丹,他也求过了,眼见着亡国被俘的命运是逃不掉了。
在这花园般美丽的古都金陵即将沉陷于敌国铁蹄之下的时候,这位“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风流天子,缓缓地站起身来,脱去穿在身上之久的那件金光闪闪的龙袍,肉袒负荆,出城跪降。
随后,在宋兵的辱骂声中,一路呜咽,北上东京。
紧接着就是被囚禁,只能日夕以泪洗面。
虽被封为“违命侯”,但最后的命运还是在他过完41岁生日的那天晚上,面对一弯残月,他慢慢转过身去,远眺南方他那无法看到的“三千里地山河”。
失落的、冰凉的眼泪打在他的手臂上,他再也无法整理这多年积累的愁绪,吟唱了一曲最为绝望的诗歌,喝完宋太宗赐来的毒酒,倒地而亡。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第4课《虞美人》经典教案(4页)

虞美人教学目的:1. 了解李煜生平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3. 使能入情入境地诵读并背诵全词。
教学重点:1.体悟词的思想内容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的能力。
2.学习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写法。
一、导入新课一个细雨蒙蒙阴云低垂的早晨,一座金碧辉煌而又气氛肃杀的宫殿,一个泪眼朦胧面容苍白的君主。
佛,他拜过了;契丹,他也求过了,眼见着亡国被俘的命运是逃不掉了。
在这花园般美丽的古都金陵即将沉陷于敌国铁蹄之下的时候,这位“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风流天子,缓缓地站起身来,脱去穿在身上15年之久的那件金光闪闪的龙袍,肉袒负荆,出城跪降。
随后,在宋兵的辱骂声中,一路呜咽,北上东京。
紧接着就是被囚禁,只能日夕以泪洗面。
虽被封为“违命侯”,但最后的命运还是在他过完41岁生日的那天晚上,面对一弯残月,他慢慢转过身去,远眺南方他那无法看到的“三千里地山河”。
失落的、冰凉的眼泪打在他的手臂上,他再也无法整理这多年积累的愁绪,吟唱了一曲最为绝望的诗歌,喝完宋太宗赐来的毒酒,倒地而亡。
请问,他是谁?他就是南唐后主李煜,一位失败的政治家。
二、作者介绍:李煜,字重光,继承其父李璟为南唐主,世称李后主,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
在位十五年,政事不修,纵情享乐。
国亡,降宋后封违命侯,过了三年囚犯般的屈辱生活,相传被宋太宗赵光义用牵机药毒死。
他在文艺方面,工书善画,洞晓音律,而尤工于词。
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
由于身份地位的变化,使他前后期的词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
相传是后主在其生日时,命歌伎在寓所中所唱之词,宋太宗知道这件事后,赐酒将他毒死。
所以这首词,可说是后主的绝命词了,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深切怀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第4课《虞美人》教学设计(5页)

《虞美人》教学设计一、教学设想本课文是苏教版必修四的一篇文章,重在通过有感情地诵读和把握意象、关键词句以及艺术手法来感受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真挚的情感美和动人的音乐美。
李煜被誉为“词中之帝”,其词开一代词风,他的作品深深地烙上个人生活情感的印记,因此有必要回顾旧知,做到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积极作用,播放配乐朗读和歌曲版《虞美人》,让学生在音乐中进一步感受词的意境美和音乐美。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李煜生平及作品风格,感受词作的艺术魅力及其艺术价值。
2、鉴赏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真挚的情感美,动人的音乐美。
3、诵读词作,赏析重点词句,把握艺术技巧,提高词的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寻找意象,感悟意境,培养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把握作品中蕴含的亡国之痛与故国之思。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赏析重点词句,把握艺术技巧,提高词的鉴赏能力。
2、教学难点:鉴赏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真挚的情感美,动人的音乐美。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交流法五、教具:多媒体六、教学过程情景导入(一)夏天到了,我们校园的白玉兰也开得灿烂,校园处处飘香。
有一种花,也是在夏天盛放,它还有一个动人的名字,叫“虞美人”。
不过,今天我们接触的“虞美人”不是花,而是一首词,它的作者是李煜。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品读李煜的《虞美人》。
(二)知人论世让学生回顾作者生平,教师补充。
李煜(937—978),字重光,史称南唐后主。
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具有多方面的文艺才能。
975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押解到汴京,辱封“违命侯”,囚禁在一座小楼里,过着囚犯般的屈辱生活。
相传978年七夕之夜,李煜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词。
宋太宗知道后大怒,赐酒将李煜毒死。
可以说《虞美人》是他的绝命词。
古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李煜词前期:多写宫廷逸乐生活,风格绮丽,轻靡婉转。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虞美人》教学设计

《虞美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了解李煜生平及作品风格,感受词作的艺术魅力及其艺术价值;鉴赏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真挚的情感美,动人的音乐美;诵读词作,赏析重点词句,把握艺术技巧,提高词的鉴赏能力。
过程和方法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寻找意象,感悟意境,培养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把握作品中蕴含的亡国之痛和故国之思。
教学重点赏析重点词句,把握艺术技巧,提高词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鉴赏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真挚的情感美,动人的音乐美。
教学方法诵读法﹑演唱法﹑点拨法﹑合作探究交流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知人论世情感共鸣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南唐后主李煜的诗歌,是真正的血泪之诗,绝望之诗,更是生命之诗。
让我们一起走进李煜这位”词中帝,亡国君”的情感世界。
播放介绍李煜和《虞美人》创作背景的微课视频。
强调:百代词宗,千古一帝。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
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
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
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
李煜的词的风格能够975年被俘分为两个时期。
前期的词风格绮丽柔靡,主要描写富丽堂皇的宫廷生活和风花雪月的男女情事;后期词由于生活的巨变,他写出了一首首泣血绝唱,如《虞美人》,《浪淘沙》《破阵子》等,凄凉伤感,意境深远,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李后主拙于治国,在词中犹不失为南面王。
——清·沈谦“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可谓颠倒黑白矣”。
——王国维《人间词话》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郭磨《南唐杂咏》二﹑因声求气吟咏诗韵1.看到《虞美人》这三个字,您首先想到了什么?虞美人:在四面楚歌时,虞姬在垓下拔剑自刎,后来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一种鲜红的花,后人为了纪念她,便把这种花叫做”虞美人”。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虞美人》课程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16.《虞美人》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诵读的要领:掌握关键字的读音、语句的节奏、语气,体会作品的音乐美、情韵美;2.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李煜生平及作品风格,感受词作的艺术魅力及其艺术价值;3.审美鉴赏与创造: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4.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学生紧抓文本,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寻找意象,感悟意境,感受作品艺术魅力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虞美人》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第四篇课文,属于自主赏析的课文。
《虞美人》是第4篇课文《词七首》的第一首,它是五代著名词人,南唐后主李煜的绝命之作。
李煜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
学习本课是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自主领会诗词意旨的能力,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鉴赏能力,体会杜甫一生经历坎坷却有着深沉悲壮的爱国情怀。
三、学情分析学生对杜甫的诗歌积累较多,但还只是停留在积累名言佳句的层面上,很少体味诗歌的“韵味”,还缺乏审美品位和文学鉴赏能力。
在“原始的起点”与诗歌鉴赏之间缺少联系的“桥”。
而教师要帮学生建起这座“桥”。
这个“桥”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建设,从认知阶段到解读阶段再到鉴赏阶段,由“表”及“”里,体会诗歌音韵美、意境美、语言美、思想情感美。
四、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学会古诗鉴赏的方法:个性化解读文本,写出鉴赏文字;2.难点:是体悟词的意境和情感,领会作者创建意境,抒发感情的独特风格;。
五、过程与方法: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本课我主要用了点拨法、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六、教学方法:诵读点拨法、分组讨论探究法,分析鉴赏法七、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八、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设计由《独上西楼》邓丽君的视频音乐导入。
高中语文 虞美人教案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新疆塔城地区托里县第三中学高中语文虞美人教案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分析:《虞美人》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第四篇课文,属于自主赏析的课文。
《虞美人》这首词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得凄凉悲婉,深刻地表达了李煜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是进行诗歌诵读教学很好的例子,而且这首词篇幅短小,有古诗新唱,易于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为学生很好地诵读本单元推荐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词的基本知识及词作者的相关情况;能力目标:1、理解词的基本意义和词的思想内涵;2、体会词的艺术特点,对李煜的词风有一定的了解。
情感目标:体会诗歌深刻地表达了李煜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
教学重点1、如何分析诗词的意象及意境,从而把握诗人的感情。
2、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师生相互质疑、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宝库中,有两颗璀璨的明珠,一颗是唐诗,另一颗就是宋词。
词最初在唐、五代就已经出现了,至宋代达到全盛时期。
五代时期最杰出的词人是李煜。
今天我们来学习李煜的绝命词《虞美人》。
(投影显示“欣赏”片断)二、简介词的基本知识1、提问学生2、教师补充“词”又称“诗余”、“曲子词”、“长短句”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一的诗体。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词一般分为两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
分两片的词最为常见。
词按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
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则为长调。
(多媒体显示词的相关知识)三、简介作者由学生简介后,教师补充。
李煜,世称南唐李后主,人多称之为李后主,他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
李煜的前半生,是南唐的国君,过着奢华的生活。
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者离愁别恨。
亡国后,词多数是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诗歌与散文制定的课程目标是:1.培养兴趣,丰富情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理解思想内涵,探索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能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涵,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作为选修课,是高中古诗文学习的重要补充部分,其目的在于巩固学生古诗文基础,扩大知识积累,提升品鉴能力,加强实践运用。
课改后,古诗文为本省高考考纲必考内容。
因此,如何在教学时使选修课“去必修化”,整合教学资源,合理取舍,采取多样教学方法,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值得研究探讨。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目标是适应高中学生学习古代诗文的需要,通过拓展鉴赏,提升学生感受、品鉴古诗文的能力。
该书篇目众多,诗文兼收,要在规定课时内按要求完成教学任务有一定困难,需要合理把握教学深度,进行整合、取舍,多样化呈现教学形式,建立适合学情的多元评价体系。
虞美人教学目标:1、将李煜的词纳入中国古代帝王诗歌文学这个背景中去品味,增加其文化积淀韵味和历史厚重感。
2、知人论文和读文识人结合,使这一课不仅仅停留在诗歌本身技巧、语言等分析上面,也倾向于挖掘诗歌内在的人文精神。
教学重点:1.体悟词的思想内容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的能力。
2.学习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写法。
教学难点::词中三次对比、隔句相承的艺术手法。
教学时间:1课时一、导入:1、在历史的那一端,间或几个帝王也拿起笔,写一些表现人物情感的合韵或不合韵的句子,自然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这就形成了一种十分独特而又悠久的文化——中国古代帝王文学。
帝王诗歌之作,当推汉高祖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全诗直抒胸臆,格调高昂,气势雄浑,给帝王诗歌开了个好头。
可惜这位马上得天下的皇帝对于诗文小道并不放在眼里,除了这首作品外,其他成就也有限。
在帝王中,才气最高的要数李后主了。
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这位南唐后主的词艺。
2、故事导入,创设情境多媒体展示《江水图》,并配乐低沉哀怨的音乐。
教师讲李煜的故事。
一个细雨蒙蒙阴云低垂的早晨,一座金碧辉煌而又气氛肃杀的宫殿,一个泪眼朦胧面容苍白的君主。
佛,他拜过了;契丹,他也求过了,眼见着亡国被俘的命运是逃不掉了。
在这花园般美丽的古都金陵即将沉陷于敌国铁蹄之下的时候,这位“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风流天子,缓缓地站起身来,脱去穿在身上15年之久的那件金光闪闪的龙袍,肉袒负荆,出城跪降。
随后,在宋兵的辱骂声中,一路呜咽,北上东京。
紧接着就是被囚禁,只能日夕以泪洗面。
虽被封为“违命侯”,但最后的命运还是在他过完41岁生日的那天晚上,面对一弯残月,他慢慢转过身去,远眺南方他那无法看到的“三千里地山河”。
失落的、冰凉的眼泪打在他的手臂上,他再也无法整理这多年积累的愁绪,吟唱了一曲最为绝望的诗歌,喝完宋太宗赐来的毒酒,倒地而亡。
提问:他是谁?二、知人论世,身份揭秘多媒体展示李煜的画像及个人档案。
姓名:李煜别名:重光生辰:937年七月初七祭日:978年七月初七籍贯:徐州国家:南唐职业:国主词人信仰:佛教教师解说:这里大家需要注意的就是煜的双重身份,他既能一个昏庸无能的君主,同时又是一个多愁善感的词人,后人写诗评价李后主:“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主。
”(幻灯片)的确,作为“好声色而不恤国政”的亡国之君,李后主确实没什么可说的,但作为一代词人,他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诗篇,《虞美人》就是其中之一。
好,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来走进这位亡国之君的内心世界。
三、欣赏歌曲,领悟意境播放邓丽君演唱的《几多愁》,让学生对《虞美人》一词有初步的感受。
)四、诵读课文,整体感知1.诵读指导:把握节奏:“语气可于四字作逗,或上二下七,但终以一气呵成为佳。
”找出韵脚:了、少、风、中、在、改、愁、流押韵规律(特点):两句一换韵,两平两仄读出感情:①感情基调:低沉、凄凉②重点词语:何时、多少、又、不堪、应、只是、几多。
2.请两位学生朗读,然后让大家评议谁读得好。
注意: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基调去读:低沉、凄凉注意声调要有起伏变化:高低强弱,节奏快慢读准能体现词人内心痛苦的关键词语。
3.教师范读。
4.学生齐背。
五、析1、作者在这首词中写了哪些事物?春花秋月往事小楼东风故国雕栏玉砌朱颜愁春水2、这些景物融合了作者怎样的情感?(1)春花秋月何时了——(这么美好的事物为什么作者希望它快完结呢?)怕触景伤怀,想起往事。
作者写乐景正是为了以乐景衬哀情。
春花秋月本是两种美好的事物,指代一年中的良辰美景,而诗人为什么用“何时了”而生发感叹?春花秋月,本是美好景物,而对于亡国君主李煜却、勾起他对往事的伤心怀念,更更感到今天的无比凄凉。
这种美景反成为惹人的烦恼,甚至可诅咒的了。
因为他过去的那些快意的享乐生活,大都是同春花秋月联系在一起的。
现在春花秋月年年相似,而昔日欢乐却一去不回,所以他发出哀怨的感叹。
(2)往事知多少——(作者会想起哪些往事呢?)A锦衣玉食、后宫佳丽、尊荣B精神层面:欢乐自由尊严生存的安全感等归纳作者的思想感情:往事之哀。
改(朱颜:经历风吹雨打地位:一国之君为阶下之囚心情:尊荣显贵到忍辱蒙羞)(3)小楼昨夜又东风——(“又”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岁月如梭,光阴似箭,转眼又是一年,季节变化引起作者无限感慨:春有再来,循环无际,而生命短暂,复国无望。
所以很自然发出哀叹……(4)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不忍回忆过去,尤其想到南唐,唉!强烈的今昔对比让作者这位敏感的词人情何以堪,怎能承受?尤其在这月明之夜。
本词两次提到“月”,大家说说月有什么特殊的含义?试举带月诗词名句)归纳:亡国之恨(5)雕栏玉砌应犹在——南唐宫苑应该还在吧(6)只是朱颜改——“朱颜”的含义(投影,选择题)A词人的容颜B国家的面貌,人的地位、感受(“只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叹惋口气,物是人非的怅恨之感。
归纳:物是人非的感慨分析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通其意:问君究竟有多少愁绪,正像那滚滚的春江水向东流去。
悟其情:修辞—比喻、夸张(春江水有何特点?)水多流急而且无穷无尽。
(说明作者的愁绪如何?愁绪多而且深厚强烈。
特色:抽象情感的形象化表达。
(可联想)六、评1、我还想问问:同学们是如何看待李煜的“愁”的?这是封建帝王的愁,不值得同情。
谁叫他声色犬马,不务正业呢?/我觉得这愁愁得美。
因为它很有人情味,人性化。
/我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吧。
我说说我的看法:我无暇去责备他纵情声色以至丧失了南唐美丽的山河,我所感受的是他卸去帝王外衣后的平民式的抒情。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种花帝王之愁为凡人之愁的做法,已经总艺术从审美的角度深深感染着古往今来的李煜的读者。
再由审美的通道回过来看,我们又能看到李煜独有的天堂炼狱般的大绝望,苦难风流的大哀伤,那叹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如果说,我们要同情李煜的话,那只能是审美上的同情,而不是道德上的怜悯。
2、词家中不乏“写愁”高手,如寇准“愁情不断如春水”(《夜度娘》);秦观“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江城子》);李清照“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等等。
窃以为他们或不够“鲜活”,或不够“含蓄、深邃”,“愁”之意境均不及后主词。
作者将一腔愁绪化为有形的流水,无穷无尽,无边无际,丰盈而且沉重。
这哪里是江水,分明是一滴滴负载着愁情的李煜的眼泪。
这样的比喻,一江春水,就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
比喻,使得抒发的感情兼有了无边的广度。
3、后人总结说,这首词的风格凄丽。
李煜的词缘何显得如此凄丽?从“红锦地衣”的南唐后主,到“故国不堪回首”的宋室囚徒,词人李煜天上地下的身世沦落以及内心的巨大沉痛,绝非常人所能体味点滴。
如果以亡国为分界线,对照李煜前后期的词作,我们能否可以这样说,是亡国的代价成就了一位可追唐诗的伟大词家?这也让我想起了《吊屈原赋》里的经典诗句: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明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李煜后期词,多折射出词人内心的亡国之痛,把传统诗歌里的那种个体间的离愁别恨升华为对故国家园的思念,境界豁大而深远。
王国维评价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七、比1、这首词的词牌名为《虞美人》,大家可否想起什么?明确:虞姬,项羽的宠姬,常随项羽出征各地。
公元前202年,项羽被刘邦军队围于垓下。
夜饮中,项羽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美人虞姬和之:汉军已略地,四方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在四面楚歌中,项羽拔剑自刎,虞姬亦拔剑自刎。
后来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一种鲜红的花,后人为了纪念她,便把这种花叫做“虞美人”。
所以此词牌名源于项羽得虞姬的悲剧故事。
2、问:我们不妨在此将李煜和项羽对比一下,同是末路王候,同是绝笔之词,《垓下歌》与《虞美人》风格有何不同?明确:项羽,一代枭雄,他有万夫莫开之勇,可是有勇无谋,最终兵败垓下。
四面楚歌中,一代武夫,用一曲《垓下歌》荡尽了天下末路英雄的豪言壮语。
西楚霸王必竟是西楚霸王,他不是李后主,落入敌手,就死吧!无非一死,夫复何求!兵败乌江,没有一丝的奴颜婢膝;面临绝境,没有半点的屈膝求饶,而是慷慨悲歌。
他宁愿死,也不愿回去见江东父老,其死得实为壮烈!更动人心魄的是铁汉的柔情,他和虞姬的爱情在最后的关头可以称得上是千古一爱,荡气回肠!这就是项羽,他对江东父老有情,对虞美人有情,连对那马也有情。
在他人生的最后一瞬间,不仅让我们目睹了他英雄壮烈的一生,更让我们看到了英雄的另一面――――儿女情长。
可以说,他死的时候,既是一个豪气冲天的英雄,又是一个完美的殉情者。
所以,项羽的绝笔虽然也是末路之王候,但除了悲,更多的是壮,是情,是美!难怪宋代才女李清照为这位英雄俊才击板叫绝,“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项羽之所以两千年来为后人所追忆,怀念,多为其人格力量和英雄的魅力。
总结:潮起潮落,没落了多少尘埃,在千年的风中,王者远去的身影已无处可寻,永恒的只是精神,或雄浑,或豪迈,或凄冷,或悲壮,留待后人去细细咀嚼,去细细回味!八、结李煜只是李煜,一个文诌诌的词人罢了。
不是勾践,勾践他亡过国,但他能“卧薪尝胆”,能够“三千越甲可吞吴”,最终成就复国大业。
有人说,政治是艺术的天敌,的确,太感性、太重视自己的内心的人是不适合做政府领导的。
当我们的目光越过千年,看着李煜忧郁的脸,我们会觉得李煜如果不当皇帝,放歌于山林之间,相信一定是陶令一流的谪仙。
最后,我们来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品味诗词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