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级公开课虞美人教案
《虞美人》(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虞美人》(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虞美人》(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本次教学的内容为高中选修课《虞美人》的教案教学设计。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虞美人这首诗的内涵及创作背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同时能够使学生提高文学欣赏的兴趣,并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高。
下面将给大家详细介绍这次教学的具体内容及安排。
课程结构设计整节课的教学安排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文学背景介绍2. 诗歌内涵分析3. 课堂思考和讨论4. 剖析诗歌风格和语言表达5. 结束语第一部分:文学背景介绍首先,我们将在课堂上为学生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
让学生对虞美人诗歌的创作背景进行了解,向学生展示唐诗时代丝绸之路繁盛的景象,这里可以用图表来呈现,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当时的文化氛围。
同时,还将为学生讲解做出诗歌为阅读提供更深入的文化背景。
这将是学生理解诗歌的基础,也是诗歌欣赏的第一步。
第二部分:诗歌内涵分析在了解了文学背景后,我们将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分析。
通过语言层面、情感层面以及寓意层面,分层次分析诗歌内涵,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诗歌的内在含义。
我们将给学生提供相关的例子和提示,以便帮助学生更深入地进行分析,以达到教学目标。
最后,还将讨论五言诗与七言诗的差异性,展示不同诗体的快感。
第三部分:课堂思考和讨论通过诗歌内涵分析这一部分的学习,学生们已经对诗歌的一些关键点有了深刻的理解。
我们将鼓励学生就诗歌的语言、情感和寓意进行讨论,帮助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同时提高他们的思考和交流能力。
第四部分:剖析诗歌风格和语言表达在前三个部分的学习后,学生们已经对诗歌有了全面的了解。
在本节课程的最后一个部分,我们将重点讨论诗歌的风格和语言表达,并通过丰富的活动和例子,加强对学生的理解。
我们将鼓励学生参与,提出自己的想法,以增强他们的知识和信心。
同时,我们将以实时反馈来确保学生们的参与程度,以及他们的学习效果。
王昭君《虞美人》公开课教案

王昭君《虞美人》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 了解王昭君及其在历史中的地位和形象- 理解《虞美人》这首古诗的创作背景和意境- 研究分析诗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二、教学准备- 电脑、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王昭君《虞美人》的诗歌原文和翻译版本- 课堂展示素材,如图片、音频等- 课堂活动准备,如讨论问题、小组活动等三、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 向学生介绍王昭君以及她在历史和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分析诗歌- 分发王昭君的《虞美人》的诗歌原文和翻译版本,让学生阅读并理解其中的意境和表达。
-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意象和情感,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鉴赏能力。
3. 探索创作背景- 讲解《虞美人》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包括作者的心境、历史背景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4. 学生互动-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加深对诗歌的思考和理解。
- 在小组中进行学生互评,鼓励学生相互倾听和尊重不同的观点。
5. 综合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综合的诗歌创作或表演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创作体验诗歌的魅力,并展示给全班同学。
6. 总结和评价- 总结本堂课的研究内容和收获,鼓励学生表达对于诗歌的思考和感受。
-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提供进一步提高的建议和指导。
四、教学评估-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积极程度和参与度。
- 学生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 课堂小组活动: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和互动中的表现和贡献。
五、教学延伸- 鼓励学生深入研究不同诗歌作品和诗人,进一步扩展对古典文学的了解和感悟。
- 引导学生进行个人的诗歌创作和欣赏,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和情感表达能力。
参考资料- 王昭君《虞美人》诗歌原文和翻译版本- 相关文学评论和研究资料。
虞美人说课稿教学设计7篇

虞美人说课稿教学设计(精选7篇)虞美人说课稿教学设计(精选7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利于老师对要授课的课程内容进行提炼,梳理清晰教学重点。
下面是由我给大家带来的虞美人说课稿教学设计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虞美人说课稿教学设计(篇1)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您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虞美人》。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一)本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虞美人》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中的第4篇课文《词七首》的第一首,该单元选唐宋诗词17首,总的教学目的是了解词的流派及其特点,在反复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诗词的意境,培育学生初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
《虞美人》的是五代南唐著名词人李煜。
李煜,史称南唐后主,在位15年,期间,“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宋太祖开宝年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投降,被送往汴京(今河南开封),幽居在一座深院小楼,从今,由帝王变成了阶下囚,过着凄凉的生活。
确实,李煜作为一个君主,没有什么可称道的,但作为一个词人,却留下了许多血泪文字,千古传诵。
前人吊其诗云“做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主”。
他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
他后期的词由于生活的巨变,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
这些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人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至于其语句的清丽,音韵的和谐,更是空前绝后的了。
《虞美人》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作。
他也因吟咏“故国不堪回首”而在978年被宋太宗用牵机毒杀。
“虞美人”成了他的绝命词!(二)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根据新课标、单元提示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1、知识与技能:分析、体悟本词的内容、情感,领会抒发感情的独特风格,进一步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
《虞美人》教学设计

《虞美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虞美人》,学生能够了解古代汉赋的特点和美学价值,培养对古代文学的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对美丽的自然景色的赏识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文学元素的鉴赏。
2. 对诗词中描绘的美景进行理解和欣赏。
教学方法:1. 听课讲解。
2. 教师引领学生进行课文赏析。
3. 探讨和讨论。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在黑板上写下“虞美人”,然后向学生提问:“你们听说过虞美人吗?这个词在古代诗词中出现过吗?你们知道它的意思是什么吗?”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
Step 2:课文赏析(20分钟)教师分段诵读《虞美人》,并阐述每段的意境,解释基本词义。
然后让学生轮流朗读,并进行解读。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情感表达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Step 3:讨论和探究(1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反思诗中描绘的景物是怎样的,为什么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学生们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并相互交流和补充。
Step 4:写作活动(10分钟)教师提供一系列图片,让学生选择一张图片,并以《虞美人》为题写一篇短文,描述照片中的美景。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想象和感受进行创作。
鼓励学生运用《虞美人》中的表达手法来丰富自己的写作。
Step 5:展示和分享(15分钟)学生在教室里展示自己的作品,并邀请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同时,教师也可以选取一些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鼓励学生分享彼此的见解和感受,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Step 6:总结和延伸(10分钟)教师提问:“经过这次学习,你们对《虞美人》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引导学生总结并归纳出《虞美人》这首诗的特点和主题。
同时,教师可以推荐其他古代文学作品,让学生继续扩展对古代文学的了解。
Step 7: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
同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家里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虞美人》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虞美人》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虞美人》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1《虞美人》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一、选课背景和教学目标《虞美人》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诗歌,通过描绘虞美人的美丽和才华,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珍视。
本课是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必修的一篇古诗文,教学内容涉及语言文字、文化背景、美学鉴赏等方面,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理解《虞美人》诗歌的意思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 能够对诗歌的音韵格律和修辞手法进行认识和分析。
3. 能够了解唐代文化背景和虞美人在古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表达。
二、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1. 教学内容:(1) 《虞美人》的文本分析和鉴赏(2) 诗歌的音韵格律和修辞手法分析(3) 唐代文化背景介绍和虞美人在文学中的角色(4) 课文的阅读和理解(5) 课文的朗诵和表演2. 教学组织形式:(1)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与分析(2)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交流(3) 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表达(4) 学生个别或集体朗诵和表演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步骤1. 教学重点(1) 能够正确理解《虞美人》的运用和作者情感表达(2) 能够对诗歌的音韵格律和修辞手法进行认识和分析(3) 能够了解唐代文化背景和虞美人在古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表达2. 教学难点(1) 学生对古代文学素材的接触和理解(2) 学生对诗歌的音韵格律和修辞手法的分析和鉴赏(3) 学生对诗歌情感和文化背景的理解和把握3. 教学步骤(1) 预习环节教师要求学生提前阅读《虞美人》的原文,并准备好课前的思考问题:1. 阅读诗歌后,你对虞美人的外貌和内在特征有哪些描述?2. 诗歌中出现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功效?3. 你认为这首诗歌的主题是什么?作者的情感表达是怎样的?4. 你对唐代文化背景和虞美人在文学中的地位有何了解?5. 如何朗诵或表演这首诗歌呢?(2) 教学正文环节1. 文本分析和鉴赏教师通过投影、板书等方式,对《虞美人》的原文进行逐行解析和注释,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表达,注重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和感知。
虞美人教案集合5篇

虞美人教案集合5篇虞美人教案集合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虞美人教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虞美人教案篇1教学目的1.掌握词的文体知识,了解词的四个发展阶段和两大流派。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
2.了解词的韵律和章法。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清代赵翼《论诗》)唐诗过后是宋词。
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板书课题)解说:激发学生对祖国悠久灿烂文化的自豪感,并指出创新才是文学发展的出路。
二、解题介绍词的一般知识(分段投影显示):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明代徐师曾《辨体序说》)。
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本课的七首词都分两片。
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见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三、研习《虞美人》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①齐读课文,找出该词的韵脚。
(解说:引导学生体会词的音韵美,整体感知词的思想内涵。
)②内容与形式总理。
李煜,即李后主,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
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
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
这是李煜的绝命词,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深切怀念。
虞美人教案(通用14篇)

虞美人教案(通用14篇)虞美人教案(通用14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虞美人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虞美人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其人、论其事、诵其诗。
2、评鉴名句,把握诗人的感情。
3、自主阅读,提高审美情绪,培养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评鉴名句,把握诗人的感情。
2、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一、导入: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一首最美丽也是最绝望的词——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
(板课题)二、简介词人——李煜(多媒体呈现李煜头像及相关档案)姓名:李煜别名:重光生辰:937年七月初七祭日:978年七月初七国家:南唐职业:国主词人信仰:佛教三、听、读:1、听:现在让我们随着《虞美人》一词,一起走进这位南唐末代帝王的内心世界。
请大家认真听录音朗读,用心感受词人通过词传达出来的情感。
(放录音朗读)2、问:同学们通过听了诵读能不能体会到作者写这首词时的心情?(幽怨、悲伤、无奈、悔恨)同学们说得很好,接下来请同学们用3分钟的时间读这首词,同桌的两个同学为一组,一个读一个听,并且互相点评,结束之后,我们再请一位同学诵读,好不好?(学生听、评,教师巡视指点)3、刚才同学们都很认真,现在哪一位同学能为我们诵读这首词?(由一位学生读)四、感:通过听、读的环节我们基本把握了这首词的思想感情是幽怨、是悲伤、是无奈、是痛苦。
请同学们想一想这种情感在词中表现最为明确,最为直接的是哪一句?一起说。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这句可以说是这首词的中心句,主旨句,那这句中哪一个字最重要?(愁)因此它是这首词的词眼。
这么说这首词的就是围绕着这个“愁”字来写的。
李煜的“愁”是李清照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还是苏东坡“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壮志难酬之这愁?作者他愁什么?从词作中那里可以体现出他的的愁?(由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老师归纳。
虞美人教案7篇

虞美人教案7篇虞美人教案篇1教学设想:两词选自苏教版“笔落惊风雨词别是一家”板块,《虞美人》属于教学课文范畴,《蝶恋花》属于自读课文。
可以合并两词一块进行教学。
“词别是一家”板块选有宋词四首,萃集了宋词精品,意在通过文本研习指导学生体验它们不同的风格,从中把握词人感叹怅恨的人生情怀。
学习__,主要是理解两首词风格,继续学习诗歌的鉴赏。
目标与要求:1、了解有关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2、品味诗句语言,体会诗作风格;3、学习对诗歌的赏析评价。
4、背诵名句教时设置:1教时第一教时要点:了解词的有关文学常识,赏析,积累字词,背诵过程:一、导入(学习要求)二、了解词的有关常识:词的形式有小令(58字以下),中调(59——90字),长调(90字以上)。
词的结构:词牌——标题——填词,词牌也叫曲牌,是歌或调的名称,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句数,有不同的平仄要求,有不同的押韵要求,写词当然就叫填词了。
宋代词的创作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
北宋初年,词人不多,所作仅是小令和中调;到柳永、苏轼,词才发展到全盛时期。
柳永被认为是婉约派的创新者。
婉约派的代表作家除柳永外,还有秦观、李清照等。
婉约派作品语言清丽、含蓄,抒写的情感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离愁别绪,或深沉幽怨、刻功精细,题材较狭窄,多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或写山水融情于景。
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开宋代豪放词的先河。
三、赏析第1首《虞美人》1、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李煜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国的第三代国君。
“好声色,不恤政事”,被宋朝灭国;人称李后主。
相传后主被俘后,于七夕(他的生日,阴历七月初七)在寓所命歌伎作乐唱《虞美人》,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毒酒将他毒死。
所以这首词也是他的绝命词。
他最为传诵的名作《虞美人》、《相间欢》、浪淘沙》等几乎人人能上口,后人亦称他为“词帝”。
2、听配乐朗读3、自读4、赏析(1)这首词里有一个字是思想情感的眼,试找出来加以品味。
(愁,亡国之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动《虞美人》教案【学习目标】1、把握诗歌朗读的一般方法和技巧,能入情入境地诵读并体悟词的意境和情感。
2、赏析重点词句,能说出作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提高词的鉴赏能力。
【重点难点】赏析重点词句,把握艺术技巧,提高词的鉴赏能力。
一、【导入新课】上课前先播放《几多愁》令人荡气回肠,词作者----是一个失败的帝王,却有许许多多的人在怀念、在赞美。
“落花流水春归去,一种销魂是李郎。
”曾有“梦里不知身是客”的片刻欢悦,有“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恨,更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小楼昨夜又东风”的故国感念。
他跌宕起伏的薄命人生,蜕变而成一首首人间绝唱。
后世称其为“做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请问这个人是谁?幻灯片二、初读、整体感知1、【初读诗歌】自主诵读三遍诵读要求①音读字准字音,读出节奏,找出韵脚。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两韵一换:②意读首先结合注释梳理内容和形式。
绝命诗,表达的是对故国的深切怀念。
借眼前之景,发忧思之情。
解释:①了②不堪③雕栏玉砌④朱颜⑤君⑥恰③情读字字含情,句句融情,达到共鸣共振。
2、【整体感知】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文中的哪个词可以概括全文的感情?【诵读提示】诵读时语调要低沉、慢速,要以一种长叹的语气表现出来。
做到眼中有形象,心中有悲情。
3、全班齐读----学生范读、点评【古诗今译】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又知道有多少!小楼上昨天夜里又刮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朱红的颜色已经改变。
若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三、细读鉴赏重点词句,质疑释疑,合作探究自己完成下面的内容后,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小组修正、完善,推荐在班级展示【探究点1】第一二句:春花秋月何时了?住事知多少。
原是代表美好的事物的“春花秋月”,作者为什么希望它早点结束呢?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往事知多少”作者会想起哪些往事呢?明确:1、无心欣赏---- A春花最美,秋月最亮,春花秋月总是和最美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眼前美景勾起了对昔日美好时光的回忆,自然伤感悲痛。
B这一年又一年如期开放的春花,一岁又一岁悬挂在碧空的明月,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只是意味着这种屈辱生活的延续罢了,这样的日子何时才是尽头呢?觉得厌烦-----李煜虽违命侯,名为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
在对生命已经绝望之时,“春花秋月”是对他的一种讽刺,让他厌烦。
所以,巴望它早些消逝,完结。
2、借美景写悲情,手法:乐景衬哀情3、往事---物质层面:锦衣玉食、后宫佳丽、帝王尊荣等.精神层面: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探究点2】第三四句: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又”““小””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本词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月”具备什么特殊含义?试举出带“月”的诗词名句。
明确:1、“小”突出囚居环境的压抑拘束。
反衬“雕栏玉砌”。
囚居的小楼昨夜又吹来了东风,预示着有一个难熬的春天到了。
一样的东风,一样的明月,不一样的境遇。
故国已经不在了,皇帝的身份也已经不在了。
故国凝聚了自己人生的荣耀和梦幻。
2、“又”点出夜夜难眠和季节轮换,点明他囚宋后又过了一年。
季节的变化引起他无限的感慨,时光飞逝,复国何年?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3、月:思念故乡、怀念亲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
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中意象相对固定的特征,其他诸如“梅”“莲”“柳”“雁”“长亭”等。
)“长亭、柳”:惜别,不舍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杨柳岸晓风残月--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铃》)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李叔同《送别》长亭更短亭李白“莲、梅”:高洁的品质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
(周敦颐《爱莲说》)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探究点3】第五六句: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应犹在”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心理活动?“朱颜”是何意?改变的仅仅是“朱颜”吗?体会“改”字中所蕴含的词人的情感。
明确:1、“应犹在”有揣测之意,“依然在”则是肯定判断。
词人囚居汴京小楼,与外界隔绝,因此只能揣测。
2、“朱颜”:后宫佳丽的容颜,词人的容颜,国家的容颜。
3、改变:朱颜(江山易主,词人憔悴)地位(一国之君沦为阶下之囚)心情(尊荣显贵到忍辱蒙羞)“改”表达出物是人非之痛,国破家亡之愁。
【探究点4】第七八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是千古名句,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设问、夸张、比喻。
比喻、把无形的愁思比作有形的“一江春水”,使抽象的情感显得形象可感,生动感人。
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不舍昼夜,滔滔不绝,无穷无尽。
表现李煜愁之深,愁之浓。
3、结句以设问的形式引人深省。
运用比喻写愁思的其它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欧阳修《踏莎行》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秦观《江城子》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横塘路》古代以水、以丝、以雨、以柳、以山、以风等喻愁,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铸就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愁”情飞扬,可见“愁”是可知可感,可触可摸,千姿百态的。
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
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
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探究点5】李煜的愁有哪些?综合全词,词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这些愁情的?——往事之叹、亡国之恨、离家之痛、思乡之苦。
——虚实结合,情景交融,今昔对比,以乐景写哀情,比喻,设问等艺术手法抒发了作为一位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物是人非之痛的情感真挚。
【课文小结】李煜的这首词发自内心,字字浸血。
既抒发了一位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又流露出了词人追惜年华、感慨人事变迁、哀叹命运等人类所共鸣的情绪,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南唐灭亡后,李煜从一国之君沦为阶下囚,“天上人间”的巨大落差在他敏感懦弱的心灵上留下巨大的创伤。
所以其后期的词作字字血泪、悲恨激楚、感慨深重。
【华章感读,当堂成诵】【拓展阅读】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四、【灵活应用】(练、评)鉴赏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分析本首词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情景交融,这首词上片描绘出一幅深秋季节、缺月如钩、俯视庭院、几片梧桐残叶在秋风中瑟缩,渲染出一种凄凉寂静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作为亡国之君的思乡的孤寂、凄苦之情和国破家亡的悲痛之感。
——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愁绪比喻为具体的丝线,千丝万缕的“离愁”是“剪不断,理还乱”,形象生动的写出了词人满腹愁苦、愁肠百结、难以排遣的心情。
五、【夯实基础】(检、改)1、词按字数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则为长调。
词按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婉约派代表词人有柳永、李清照,豪放派代表词人有苏轼和辛弃疾。
2、虞美人是词牌还是题目?它是一首词必须有的吗?词牌,是。
2、“明月”与“东风”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在李煜的诗词中也用了这两个意象,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虞美人》中那美好的事物却使李煜倍添烦恼,劈头怨问苍天,你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
这句诗是:“______________”。
4、崔护《题都城南庄》中“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两句写出了桃花依旧,但人面不见,人去楼空的物是人非的情景。
李煜的《虞美人》中,也有两句写出了这样的物是人非之感,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勾起作者无穷幽怨和仇恨之情。
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
”李煜的“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的“自是人生长恨水东流。
”李白的“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早如青丝暮成雪。
”等等。
回顾运用比喻写愁思的其它名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