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前知识梳理物态和密度

合集下载

密度知识点总结

密度知识点总结

密度知识点总结(共4页) -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1、密度:(1)、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公式: 变形(3)、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m 3,常用单位g/cm 3。

这两个单位比较:g/cm 3单位大。

单位换算关系:1g/cm 3=103kg/m 31kg/m 3=10-3g/cm 3水的密度为×103kg/m 3,读作×103千克每立方米,它表示物理意义是:1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103千克。

(4)、理解密度公式⑴同种材料,同种物质,ρ不变,m 与 V 成正比;即2121V V m m =物体的密度ρ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无关,但与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有关;密度随温度、压强、状态等改变而改变,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⑵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体积成反比。

即1221ρρ=V V ⑶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质量成正比。

2121ρρ=m m (5)、图象:左图所示:ρ甲>ρ乙(6)、密度表揭示了大部分常用物质的密度。

① 气体的密度比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小1000倍左右。

② 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这说明密度是每种物质自身的特征。

不随物体的大小、轻重等因素变化。

③ 同种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的时候,它的密度也将发生变化。

例如:水凝固成冰。

④ 不同物质的密度也有相同的情况。

例如:冰和蜡;煤油和酒精。

但是这并不影响鉴别物质,因为密度虽然是物质的特性,但不是唯一的特性。

⑤ 对密度,并不能认为固体的密度一定比液体的密度大。

例如:液体水银的密度就大于固体铜、铁、铝等密度。

2、关于质量和密度两个概念的区别质量是物体的属性,而密度是物质的特性。

如一瓶汽油用去一半,剩下一半的质量只是原来的二分之一,但密度却不变。

一个物体的质量不随环境温度变化,但密度却随温ρ mV = Vm ρ = V mρ= ρ mV= m度变化,如一瓶水,温度从O℃升到4℃,体积变小,质量不变,密度要变大,由4℃升到100℃,体积变大,质量不变,密度变小,故4℃的水密度最大。

初中物理密度知识总结归纳

初中物理密度知识总结归纳

初中物理密度知识总结归纳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基本属性,它描述了物质的紧密程度,是一个物质单位体积内所包含的质量。

在初中物理学中,密度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在理论与实践中都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对初中物理学中的密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概念。

一、密度的定义与计算方法密度的定义:密度(ρ)是指物质单位体积(V)内所包含的质量(m),即密度等于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可以表示为:ρ = m/V。

密度的计算方法:根据密度的定义,我们可以通过知道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来计算其密度。

如果已知物体的质量为m,体积为V,则可以用公式:ρ = m/V 来计算其密度。

二、密度与物体浮沉的关系1. 每个物体都有自己的密度,而密度的大小决定了物体会沉浮在某种介质中的情况。

2. 如果物体的密度大于介质的密度,则物体会下沉到介质中,反之则会漂浮在介质上。

3. 当物体的密度等于介质的密度时,物体将悬浮在介质中,不会向上浮起也不会向下沉没。

三、密度与物体材质的关系1. 不同物质的密度是不同的,该性质可以用来区分物质的特征和进行质量的鉴别。

2. 在常温下,一些常见物质的密度如下:- 水的密度约为1克/立方厘米。

- 铁的密度约为7克/立方厘米。

- 铝的密度约为2.7克/立方厘米。

- 木材的密度约为0.5克/立方厘米。

3. 利用不同物质的密度差异,可以进行混合物的分离,如油水分离、矿石浮选等。

四、密度与物体的形状和大小无关1. 密度是与物体本身的质量和体积有关,而与物体的形状和大小无关。

2. 无论一个物体是什么形状和大小,只要它的质量和体积确定,其密度就是固定不变的。

五、密度的单位常用的密度单位有千克/立方米、克/立方厘米、克/毫升等,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计量。

六、应用举例1. 船舶设计:在船舶设计中,需要合理控制船体的密度,以确保船只在水中浮力与重力平衡,保持平稳浮行状态。

2. 宝石鉴别:宝石的密度与伪造品的密度不同,可以通过密度的测量来鉴别真宝石和假宝石。

初中物理密度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密度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密度知识点总结一、密度的概念与公式密度的概念:物质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的质量。

一些物质的密度很大,一些物质的密度很小,通过密度可以判断出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密度的公式:密度的数值是用质量除以体积得到的,通常用ρ表示,公式为:ρ = m/V其中,ρ表示密度,单位是千克/立方米(kg/m³);m表示物质的质量,单位是千克(kg);V表示物质的体积,单位是立方米(m³)。

密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单位使用千克/立方米(kg/m³)。

二、密度的性质1. 密度与物质的性质有关。

不同物质的密度是不同的,密度可以用来区分物质的种类。

2. 密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通常情况下,物质的密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而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大。

3. 密度与压强有关。

当物质被外力挤压变形或被压缩时,会使密度增加。

而当外力减小或取消时,密度也会趋于恢复原状。

三、密度的测量方法1. 实验室常用的密度测量方法有:比重法、水银柱法、测量密度计法和容积法。

2. 通常情况下,比重法是最简便的方法。

比重法的基本原理是:将某种物质的密度与水的密度相比较,通过量取某物质质量和在水中排开体积来测定物质的密度。

3. 在实际应用中,使用比重尺和比重瓶可以方便地进行密度的测量。

比重尺是一种浮标测量仪器,可以利用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来测定物质的密度;比重瓶也是一种测定密度的工具,通过特定的设计,可以直接通过称量并且量取物质的密度。

四、密度的应用1. 密度的应用非常广泛,常见的应用包括:金融领域的黄金密度测定、工程建筑领域的材料密度测定、生产工艺领域的流体密度测定等等。

2. 在日常生活中,密度也有很多实际的应用。

比如,在烹饪中,可以通过密度来判断食材的成熟度;在交通运输中,可以通过密度来判断船只和飞机的载重能力;在医疗领域,可以通过密度测量身体内部的组织情况。

3. 通过密度的测量,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物质的性质和特征。

小学物理密度知识点总结

小学物理密度知识点总结

小学物理密度知识点总结密度是物质的重量与体积的比值。

一个物体的密度越大,它就越重。

密度是一个很重要的物理概念,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物质的性质,并且在许多科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密度的定义密度(ρ)可以用下式来表示:ρ = m/V其中,ρ是密度,m是物质的质量,V是物质的体积。

密度的单位通常是千克/立方米(kg/m³)或克/立方厘米(g/cm³)。

密度与物质的性质物质的密度通常是其性质之一。

例如,金属的密度通常比较大,而气体的密度通常比较小。

这就是为什么金属会沉在水里,而气体会浮在水上的原因。

不同物质的密度也可以用来区分它们。

比如,水的密度为1克/立方厘米,而木材的密度通常小于水,所以木头会浮在水上。

相反,铁的密度大于水,所以铁会沉在水里。

密度的测量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方法来测量一个物体的密度。

首先,我们需要测量物体的质量。

这可以通过天平来实现。

然后,我们需要测量物体的体积。

这可以通过将物体放入水中,然后测量水的位移量来实现。

最后,我们可以用物体的质量除以体积来计算出其密度。

应用密度有很多应用,尤其是在工程和科学领域。

例如,在建筑工程中,工程师们需要知道不同材料的密度,以便选择合适的材料来建造建筑物。

在天文学中,密度可以帮助科学家们理解星球和恒星的性质。

在医学领域,密度可以用来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患者。

总结密度是物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物质的性质,并且在许多科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通过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我们可以计算出其密度,从而更好地理解物质的特性。

密度的理解对我们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

初中密度知识点总结

初中密度知识点总结

初中密度知识点总结一、密度的定义密度是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它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通常用ρ来表示,其公式为:ρ= m/V,密度的单位通常是千克/立方米(kg/m³)或克/立方厘米(g/cm³)。

二、密度的性质1. 密度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不同物质的密度不同,通过测定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方法可以得到物质的密度。

2. 密度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时,物质的体积会膨胀,密度会变小;反之,温度下降时,物质的体积会收缩,密度会变大。

3. 密度与压强有关:在受到压力的情况下,物质的密度也会发生变化,但对于一般情况下的物体,这种变化非常微小,可以忽略不计。

三、密度的应用1. 区分物质:通过比较不同物质的密度,可以快速区分它们的种类。

2. 进行质量测定:通过密度可以计算出物质的质量,特别是无法直接称量的物体,如颗粒状的固体或液体。

3. 对物体的材料性质进行分析和检测:通过密度可以对物质的成分和材料特性进行分析和检测,如金属、合金、塑料等材料。

4. 工程应用:在工程领域中,密度常常用于材料的选型和设计中,以确定材料的适用性和性能要求。

四、密度的计算方法1. 若已知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可直接用公式进行计算。

2. 若已知物体的形状和尺寸,可通过实验测定体积或使用适当的公式进行计算。

五、密度的测量方法1. 固体的密度测量:利用水银柱测密法,通过测定物体在水中和在水银中的置入高度的变化,计算得到物体的密度。

2. 液体的密度测量:利用比重瓶或比重计进行测量,通过比较液体和已知液体的密度,计算得到待测液体的密度。

3. 气体的密度测量:由于气体易于膨胀和流动,测量气体的密度通常较难,可采用一些特殊的方法进行测算。

六、密度与浮力1. 密度与浮力的关系: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所排开水的重量,而浮力又与物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

因此,可以通过浮力的大小推算物体的密度。

2. 密度与物体的浮沉状态:密度大于液体时,物体会沉入液体中;密度小于液体时,物体会浮在液体表面。

初一科学密度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一科学密度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一科学密度知识点总结归纳科学是一门理性而严谨的学科,而在初中科学学习中,密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了解和掌握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对于学习物质性质、了解物质间相互作用和认识自然界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将对初一科学中与密度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

一、密度的定义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所含质量的大小,常用符号为ρ(读作:“rho”)。

在SI单位制中,密度的单位是千克/立方米(kg/m³)。

二、密度的计算密度的计算方法是将物体的质量(m)除以物体的体积(V)。

即密度(ρ)= 质量(m)/ 体积(V)三、密度与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1. 密度与物体的浮沉密度可以用来判断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情况。

当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的密度时,物体会下沉;当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时,物体会浮起;当物体的密度等于液体的密度时,物体会保持悬浮。

2. 密度与物质的特性物质的密度与其组成和结构性质有关。

例如,金属的密度一般较高,常见的金属如铁、铜、铝等都具有高密度;而木材、塑料等非金属物质的密度较低。

四、常见物质的密度1. 水的密度在常温下,水的密度约为1克/立方厘米或1000千克/立方米。

2. 常见固体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有较大的差异。

例如铁的密度约为7.9克/立方厘米,铜的密度约为8.9克/立方厘米,木材的密度一般在0.4-0.8克/立方厘米之间。

3. 常见液体的密度液体的密度也有差异,例如酒精的密度约为0.79克/立方厘米,汽油的密度约为0.7克/立方厘米。

五、密度的应用1. 物体的浮沉判断通过计算物体的密度,可以判断物体是否会浮在液体中,或者沉入液体中。

2. 物体的纯净度鉴定物质的密度也可以用来判断物质的纯净度。

同一种物质,纯度越高,其密度也越接近理论值。

3. 材料的选择在工程和设计中,密度也常常用来选择合适的材料。

例如,建筑设计中需要选择坚固且重量轻的材料,航空工业中需要选择轻而坚固的材料。

六、实验方法与注意事项1. 密度的测量方法可以通过实验测量的方式确定物体密度。

初中物理物质的密度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中物理物质的密度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中物理物质的密度知识点总结归纳物质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的物质的质量,用符号ρ表示,公式为ρ=m/V,其中ρ表示密度,m表示物质的质量,V表示物质的体积。

下面是初中物理中有关物质密度的知识点的总结归纳:1.密度的概念:物质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的物质的质量。

2. 密度的计算:密度可以通过物质的质量除以体积来计算,公式为ρ= m/V,其中ρ表示密度,m表示物质的质量,V表示物质的体积。

密度的单位通常是克/立方厘米(g/cm³)或千克/立方米(kg/m³)。

3.密度的测量方法:可以使用天平测量物质的质量,使用刻度尺或容积器测量物质的体积,然后将质量除以体积得到密度。

4.密度与物质性质的关系: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不随物质的形状和大小变化。

不同物质的密度不同,可以用来区分和识别不同的物质。

5.密度与物质状态的关系:物质的密度与其状态有关。

通常情况下,同样物质的密度:固体>液体>气体。

因为固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大,分子比较紧密,所以密度较大;液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小,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隙,所以密度较小;气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非常小,分子间几乎没有间隙,所以密度最小。

6.密度与温度的关系:温度的增加会导致物质的体积膨胀,所以在膨胀过程中,物质的密度会减小。

因此,物质的密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7.密度与压力的关系:在给定温度下,物质的密度与压力成正比。

当压力增加时,物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强,分子更加紧密排列,密度增大;当压力减小时,物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减弱,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隙,密度减小。

8.密度与浮力的关系:在重力作用下,物体受到上浮力的作用,当物质的密度小于介质(通常是液体)的密度时,物体会浮在介质上;当物质的密度大于介质的密度时,物体会沉在介质中。

9.密度的应用:密度广泛应用于工程技术和日常生活中。

例如,通过比较物体的密度可以区分真伪;在建筑工程中,可以根据不同材料的密度来选择合适的材料;在工业生产中,可以通过控制物质的密度来实现一些特定的性质和功能。

中考密度知识点总结

中考密度知识点总结

中考密度知识点总结密度是物质的重量与体积的比值,表示物质的紧密程度。

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它与物质的种类无关,只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有关。

在中学物理学中,密度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也是考试中经常出现的知识点。

掌握密度知识对于学生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们就来总结一下中考密度知识点,希望对中学生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密度的定义密度(density)是物质的质量(mass)与体积(volume)的比值,用符号ρ表示。

数学表达式为ρ=m/V。

其中,ρ是密度,单位是千克/立方米(kg/m³);m是物质的质量,单位是千克(kg);V是物质的体积,单位是立方米(m³)。

二、密度的计算1. 实际情况下,物质的密度可以直接测量得到,也可以根据物质的质量和体积计算出来。

通常情况下,我们使用以下公式来计算密度:ρ = m/V其中,ρ是物质的密度,单位是千克/立方米;m是物质的质量,单位是千克;V是物质的体积,单位是立方米。

2. 在实际的计算中,通常使用体积密度(常温下的密度)进行计算。

体积密度是指物质在标准状态下的密度,通常以常温(20℃)和常压(1atm)下的密度作为物质的体积密度。

三、密度的性质1. 密度与物质的种类无关。

不同种类的物质具有不同的密度,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2. 密度与温度有关。

通常情况下,物质的密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一般情况下,温度升高,物质的密度会下降;温度降低,物质的密度会增加。

但是,也有一些特殊情况下,随着温度的升高,密度也会增加的情况。

3. 密度与压强有关。

在同一条件下,压强升高,物质的密度会增加;压强降低,物质的密度会减小。

四、密度实验1. 密度的测定方法:浮力法、比重法和天平法。

2. 密度实验的应用:利用密度实验可以测定物质的密度,确定物质的成分和纯度。

五、密度的应用1. 密度与物体的浮沉:根据密度可以判断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情况。

密度大于液体的物体会下沉,小于液体的物体会浮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中前知识梳理(物态及其变化和密度)一、物质的状态(简称物态)物态的特点固态:有固定的形状,固定的体积液态: ______固定的形状,但有固定的体积气态:既_____固定的形状,也_______固定的体积二、温度的测量(一)、温度(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温度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3)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___________进行工作(4)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二)、温度的单位及其规定1、常用的温标有三种(1)摄氏温度:单位为摄氏度,符号℃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_________的温度为0度,______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2)热力学温度:单位为开尔文,符号K 是温度的国际单位规定:热力学温度是以绝对零度即负273摄氏度为起点 T=t+273(3)*华氏温度:单位为华氏度,符号。

F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32度,沸水的温度为212度,它们之间分成180等份,每一等份叫1华氏度 F=32+(9/5)t3、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三)、体温计1、体温计是用什么液体的什么性质来测量温度的?(是利用水银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来测量温度的。

)2、它的刻度范围是从多少度到多少度?(刻度范围是从35℃到42 ℃。

)3、它的分度值?(最小一格表示0.1 ℃)4、测体温时,为什么要把体温计夹在腋下近5分钟?(因为只有时间足够长,才能使体温计中水银的温度跟人体温度相等。

)4、测体温前,为什么要拿着体温计用力下甩?(因为体温计的玻璃泡上方有一段很细的缩口,水银收缩时,水银从缩口处断开,管内水银面不能下降,指示的仍然是上次测量的温度,所以再用时必须向下甩。

)常见的温度计知识回顾 熔化、凝固:①熔化:定义:物质从_____变成______的过程叫熔化,熔化需要( )热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 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蜂蜡 水晶、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玻璃、沥青、 熔化图象: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 熔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最后变为液态。

熔化的条件:⑴ 达到熔点 ⑵ 继续吸热。

温度不断上升② 凝固 :定义 :物质从______变成________的过程叫凝固。

凝固需要( )热凝固图象:凝固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 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 凝固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最后 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凝固的条件:⑴ 达到凝固点 ⑵ 继续放热。

晶 体体非晶体体晶 体体非晶体体汽化和液化:①汽化::物质从_____变为______的过程叫汽化,汽化需要( )热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 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作用: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 ⑵继续吸热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② 液化:物质从_______变为_______的过程叫液化,液化需要( )热 方法:⑴ 降低温度;⑵ 压缩体积。

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

作用:液化放热 说明:(1)我们常见到人呼出的“白气”;打开冰箱冷冻室的门,门口出现的“白气”;打开热水瓶盖子,瓶内冒出的“白气”;冰棍冷饮周围的“白气”;白色的大雾等等,都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形成的雾状。

水蒸气我们是看不见的,不要认为我们看见的“白气”就是水蒸气,这些“白气”是已经液化了的细小的小水珠形成了雾状。

(2)家庭用的液化石油气,打火机内的可燃气体正常状态都是气态,当它们被强行灌入这些容器后都变为液态的,是采用在温度不太低的条件下压缩体积的方法实现液化的。

液化后气体的体积大大缩小,便于贮存。

升华和凝华:①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②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一、自然界中水的循环1、云的形成:水蒸气液化为小水滴或凝华为小冰晶蒸发体汽化方式体沸腾体液气共存,吸热温度不变2、雨的形成:小水滴、小冰晶相遇变大,下落,熔化3、雪的形成: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下落,与水蒸气接触而结晶,落到地面4、雹的形成:小冰晶遇冷凝固成小冰块,没有完全融化5、雾的形成: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滴,6、露的形成:水蒸气在植物叶子表面遇冷液化成小水滴7、霜的形成:水蒸气在植物叶子表面遇冷凝华成小冰晶二、高压锅1、高压锅的结构2、形成高压的原理:液体的沸点随液面上方的气体的压强增大而升高,当气压达到两个大气压左右时水的沸点由100℃升高到110─120℃3、高压锅盖上有易熔片,当安全阀失灵后,锅内气压更大,锅内温度升高,易熔片熔化,放气减压。

三、电冰箱 空调器1、工作原理:制冷液在冰箱内汽化吸热,使冰箱内温度降低;制冷液在冷凝器中液化放热,2、空调器的工作原理:制冷时,制冷液在室内机发生汽化吸热;在室外机则液化放热四、航天技术中的物态变化1、运载火箭的液态燃料与助燃剂利用压缩体积的方式将氢气和氧气液化,减小体积 2、整流罩及其作用特殊物质在熔化和汽化过程中,吸收大量的热,避免整流罩内部温度升高,保证卫星安全六种物态变化示意图:测量和质量一、物体的长度及其测量 ㈠、长度测量:1、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国际单位:米(m),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 (μm),纳米(nm)。

3、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1km =103m 1mm=103μm 1μm=103nm 1m =10dm =102cm =103mm =106μm =109nm气熔化 吸热 汽化 吸热 凝华 放热1nm =10-3μm =10-6mm =10-7c m =10-8dm =10-9m4、长度估测:课桌高0.7m、篮球直径24cm、指甲宽度1cm、铅笔芯的直径1mm 、一只新铅笔长度1.75dm手掌宽度1dm5、特殊的测量方法:A、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积法B、测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园柱的周长等常用化曲为直法C、测硬币、球、园柱的直径圆锥的高等常用卡测法6、刻度尺的使用规则:A、“会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B、“会认”: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单位。

C、“会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

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D、“会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E、“会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F、“会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㈡、误差: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

2、产生原因:测量工具人为因素。

3、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4、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避免,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

单位换算2×103m=________dm=__________cm=_________mm=_________km3×103cm=________m=_________μm 4×10-3m=________nm109mm=________m 4×10-12m=_______mm=_______μm=________nm25cm=_____μm; 52mm=_____m;二、物体的体积及其测量1、体积:物体占据一定的立体空间2、体积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国际单位:米3(m3)常用单位:分米3(dm3);厘米3(cm3);升(L);毫升(mL)换算关系:1 m3= 103dm3 1dm3=103cm3 1 m3= 103dm3=106cm31 L=103mL 1 L=1dm3 1ml=1cm33、体积的测量工具:量筒、量杯4、量筒、量杯的读数方法“看”:单位、量程、分度值;“放”:放在水平台上。

“读”:量筒里地液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和凹面的底部相平;液面是凸形的,读数时,视线要和凸面的顶部相平读数时不估读,靠近哪条刻线就读取哪条刻线的刻度值5、规则的固体体积(长方体、正方体、球体、圆柱体等):测量出它们的长宽高或直径,计算出体积6、直接测量液体体积7、测量不规则固体体积方法(固体能沉入水中,如石头):(1)、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读出体积V1;(2)、用细线系好物体,浸没在量筒中,读出总体积V2,(3)、物体体积V=V2-V18、测量不规则固体体积方法(固体漂浮在水中,如蜡块): (1)、在量筒中放入重物,倒入适量的水,读出体积V 1;(2)、用细线系好蜡块,让重物将其拉入,浸没在量筒中,读出总体积V 2, (3)、物体体积V=V 2-V 19、待测物体尺寸大于量筒或量杯的口径怎样测量它的体积呢?我们可以借助溢杯,将待测物体浸入盛满水的溢杯中,再用量筒或量杯量出溢杯中溢出的水的体积,便是待测物体的体积。

三、物体的质量及其测量1、质量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质量单位及其换算关系:国际单位:千克(kg ),常用单位:吨(t )、克(g )、毫克(mg )、微克(μg ) 换算关系:1t =103kg =106g =109mg =1012μg3、质量的理解:物体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4、质量测量:⑴ 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测量工具:案秤、台秤、杆秤,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工具托盘天平, ⑵ 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①“看”:观察天平的称量以及游码在标尺上的分度值。

②“放”: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水平放置,游码回零)③“调”:调节天平横梁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左偏右调,右偏左调) ④“称”: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左物右码,镊子操作,先大后小,游码帮忙)⑤“记”:被测物体的质量=盘中砝码总质量+ 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砝码+游码) ⑥注意事项:A 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 B 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