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_04致橡树(新)(苏教版高中语文最新版配套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教案:致橡树2篇

高中语文教案:致橡树2篇

高中语文教案:致橡树高中语文教案:致橡树精选2篇(一)教案:《致橡树》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致橡树》这首诗,了解现代诗的写作风格和意义。

2. 理解并分析诗中表达的爱情主题,培养学生的情感教育素养。

3.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和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难点:理解现代诗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文:《致橡树》。

2. 备课材料:课文解析、教学反思、课堂活动等。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导入课题:“你们对现代诗了解多少?你们觉得现代诗与传统诗有什么不同?”Step 2 理解诗歌(15分钟)1. 学生念诵《致橡树》。

2. 教师解读诗歌,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 意象:橡树、树影、流泪、枝叶、年轮等。

- 情感:爱情、挚爱、执着。

- 主题:爱情的坚韧和挣扎。

Step 3 分析与讨论(20分钟)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并讨论诗中所传达的爱情观。

2. 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讨论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

3. 教师提问:在你们的理解中,诗人为什么选择橡树作为爱人的象征?Step 4 情感体验(15分钟)1. 学生们根据诗歌中的意象,用自己的语言写一封信给某个自己心中的人物(可以是朋友、父母、老师等)。

2. 学生们可以在写信中表达自己对这个人的爱、执着和感谢之情。

3. 学生们可以选择朗读自己的信,或与其他同学分享。

Step 5 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与学生一起回顾所学的诗歌《致橡树》。

Step 6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请学生以《致橡树》为题,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并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在理解《致橡树》这首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能力。

在情感体验环节,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对爱与人生的思考,加深了对爱情主题的理解。

《致橡树》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致橡树》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致橡树》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致橡树》。

(2)理解诗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

(3)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和诗歌的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现代诗歌,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诗歌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的分析。

(3)诗歌情感表达和主题思想的探讨。

2. 教学难点:(1)诗歌深层次意象和象征手法的解读。

(2)诗歌情感和主题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舒婷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字典,理解诗歌中的生僻字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歌,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

(2)教师讲解诗歌中的难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四、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背诵《致橡树》。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写一篇短文。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诗歌主题思想的理解。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多媒体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美。

2.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4. 情感教育:教师以情感人,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高中语文《致橡树》教案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高中语文《致橡树》教案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高中语文《致橡树》教案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熟读并背诵《致橡树》。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感悟诗歌的意境美。

(3)学会欣赏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理解诗歌的意象、情感、手法等。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培养学生独立、自尊、自信的人格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致橡树》。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感悟诗歌的意境美。

2.教学难点:(1)诗歌的意象、情感、手法的分析。

(2)诗歌的审美情趣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诗人舒婷的图片,简要介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播放《致橡树》的朗读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美。

2.自主学习①诗歌的主题是什么?②诗歌中有哪些意象?③诗歌的情感是如何表达的?3.合作探究①诗歌中的“橡树”具有哪些品质?②诗歌中的“木棉”具有哪些品质?③诗歌中的“我”具有哪些品质?4.诗歌分析(1)分析诗歌的意象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橡树”、“木棉”、“我”等意象,理解它们所代表的品质。

(2)分析诗歌的情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情感,如对橡树的赞美、对木棉的喜爱、对爱情的向往等。

(3)分析诗歌的手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并体会它们在诗歌中的作用。

5.课堂小结(2)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致橡树》的理解和感悟。

6.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致橡树》。

(2)结合自己的理解,写一篇关于《致橡树》的读后感。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诗歌分析等环节,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致橡树》的主题思想、意境美和手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等。

【教学设计】《致橡树》(语文苏教必修1)

【教学设计】《致橡树》(语文苏教必修1)

《致橡树》教学设计本课时编写:靖宇三中芦言美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是“回旋舞”板块中的第一首诗歌。

《致橡树》是一首当代爱情诗、朦胧诗。

作者以全新的视角,否定传统的女性对男性的温顺依附的关系,代之以平等、独立,尊重的新型爱情观,诗人构思、立意新颖,运用了比喻、象征等表现手法。

与学生的时代比较贴近,鉴赏它,有助于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共性,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诗歌情感基调。

2、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1、初步掌握通过抓住意象特点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2、通过诵读和品味,理解诗歌中意象的丰富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引导学生找出诗歌意象,体会诗歌意象内涵。

2、培养学生独立、自尊的人格和高尚的审美情操,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领悟诗人的爱情观——木棉与橡树之间平等、独立、祸福与共的爱情。

【教学难点】1、理解含蓄朦胧的意象。

2、诗歌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

课前准备:1、教师制作本课时PPT2、学生预习《致橡树》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3、学生通读课文,要求无字词障碍教学过程:一、深情导入1、PPT播放《梁祝》2、这首曲子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它就是象征着一段凄婉美丽的爱情的《梁祝》。

爱情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是永恒不老的话题,从“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的比翼双飞,“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心心相印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为泪始干”的忠贞不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倾尽笔墨尽情歌颂她的圣洁、美好。

那么当代诗人舒婷又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让我们倾听女诗人的心声,倾听新时代爱情宣言——《致橡树》。

【设计意图】用听觉引起学生注意力,并通过相似主题文本引出课文,使课文主题更加鲜明。

二、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1、作者简介舒婷,原名龚佩瑜,当代女诗人,祖籍福建泉州, 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

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致橡树》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致橡树》

致橡树1通过美读,理解诗歌中具有鲜明特色的意象;理解诗人独特的爱情观,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 了解诗中的主要艺术特色,特别是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1地位和作用:通过学习此诗,为以后学习朦胧诗打下基础,可为我们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有着重要的地位。

2教学重点:作者表达的正确的爱情观。

3教学难点:诗作的象征意义,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解决办法:利用配乐朗诵感悟,教师应以参与者的身份和学生一起吟诵、感悟。

1教法:引导、点拔。

2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3教学课型:新授课。

课时一、复习知识。

(鉴赏新诗的一般方法:把握诗歌意象)二、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一路走来,我们领略了伟人毛泽东的万丈豪情;体味了诗人郑愁予“绝唱的抒情诗”;而此刻,我们还将与一株美丽的木棉相逢,倾听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致橡树。

(板书:课题、作者)三、设疑:一位不平凡的女性怎么会对橡树发表自己的爱情宣言呢?1师简介作者(结合课文注释①):舒婷: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板书)。

原名龚佩瑜,52年生于福建泉州,71年开始写诗,79年开始发表诗作。

《致橡树》82年编入诗集《双桅船》获全国新诗优秀奖。

2 欣赏诗歌,初步感受诗境,体味诗情3请同学就所学知识浅谈:什么是爱情?或想想自己身边的爱情故事或者影视上看到的有关爱情的故事。

试着表达出来。

4师略论爱情:有人说,爱情就是一颗心与另外一颗心的碰撞;有人说,爱情就是黑暗中闪闪发光的钻石,就是撒在夜空里的一大把星星;也有人说,爱情使人欢乐,爱情令人痛苦,爱情给人力量,爱情让人迷惘。

是啊,因为爱情,卓文君奔向了司马相如;因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了万里长城;因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诗稿;因为爱情,祝英台忍悲赴黄泉。

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引出了人世间多少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恩恩怨怨;“爱情”因而便成了文人笔下永恒的主题,是啊,爱情啊,你到底姓什么?让我们先听听美丽的木棉树的回答吧!(板书:木棉的自白)四、阅读全诗,讨论问题:1作者用哪几种意象来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为什么?2作者向往的真正爱情是怎样的?请同学讨论,师生共同分析、而后明确1 a 首先,攀援的凌霄花。

致橡树苏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致橡树苏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致橡树苏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致橡树》,是田坪的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

她的构思新颖,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语言精美,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是整理的致橡树苏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致橡树》教案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现代诗歌的一般特点,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

2、学习新诗借助生动的形象抒发感情的特点。

3、了解诗歌的象征手法,评判诗中示爱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1、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加强直观效果,营造诗画合一的氛围和意境。

2、指导学生朗读,追求声情并茂。

3、指导学生把握同类诗歌的特点和写法,学会鉴赏比较。

课时安排:一课时资料来源:电子声像材料(VCD光盘等)教学过程:一、提问导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均,对爱情主题的课文,视为禁区,可今天,我们要来学习著名读书诗人舒婷的新诗《致橡树》。

展示课题:致橡树问:本诗完备的标题应该是基本什么?同学回答,老师展示动画投影:木棉致橡树问:既然是木棉致橡树,那么,木棉又向橡树说了什么呢?电脑投影,配乐朗诵全诗 (《梁山泊与祝英台—共读》)问:刚才我们已在《梁山泊与祝英台》的优美旋律中领略了《致橡树》一诗,木棉所表白的,有哪些层次?全诗首尾一致吗?答:木棉不愿做: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电脑投影:痴情的鸟(配鸟鸣)- 泉源 (配流水声)-险峰- 日光–春雨问:难道这些有什么太差吗?轮盾为什么要否定它们呢?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答:攀援、炫耀;痴情、单调;送来、慰藉;增加、衬托;从这些词中,我们能看出诗人反对什么样的爱情观呢?有哪些词语可以表达?“依附、附庸、奴性、无骨气、趋炎附势……”即是攀附型痴恋型奉献型因为这些是感情的单向奉献,而并非平等的心与心技术交流的交流,其思想根源是什么?封建的男尊女卑、三从四德。

展出上述内容的板书投影--板书1补充:诗歌《椰子树是什么?》电脑投影:诗歌《椰子树是什么?》有人说/它像芭蕉/还有人说/它像棕榈/我说/椰子树什么也没有像/椰子树就是椰子树/因为/太像别人就会失掉自己问:有一部电影《女人不是月亮》,其意思是什么?还有哪些文学及影视作品也揭示了同样的主题?回答:易卜生的《娜拉》(即《玩偶之家》)此外,“甚至日光、甚至春雨”结构完整吗?怎样补全?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归结并播放图象:甚至也瘴霉属像日光,照亮你的前程,温暖你的心灵;甚至也不止像春雨,播洒爱的甘霖,滋润你的心田;……总结:全诗行文至此,我们可以发现:诗人采取“破”的思维方式,最终目标是引出诗的下半部分,即——立:并肩站立的树,根相握、叶相触;展示投影:并肩的树。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致橡树》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致橡树》

《致橡树》教学设计一、概述1、课程名称:《致橡树》2、科目:语文3、课时:1二、、教材分析《致橡树》选自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本(苏教版)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三课,这首诗热情而坦诚地歌唱了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

表达了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坚贞热烈,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的崭新爱情观。

全诗感情基调理智、冷静,意象明丽隽美,思维缜密流畅。

通过对本诗的鉴赏,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当代诗的发展状况,培养学生独立自尊的伟大人格及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提高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致橡树》是舒婷的成名作,也是她爱情诗的代表作,更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

此诗无论诗歌发展史上还是在本单元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重点:《致橡树》的主题思想(诗歌表现出来的爱情观)。

教学难点:《致橡树》的主要艺术特色,特别是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1、高一学生在诗歌阅读方面有一定的储备量,在鉴赏方面也具备一定能力。

但对意象所知有限,而这又是此诗解读的关键。

所以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捕捉意象,体会意境。

学生对朦胧诗并不了解,还要补充中国诗歌发展的简史、朦胧诗的有关知识,使学生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2、高一的学生敏感多思,对朦胧诗定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有学习积极性。

教师应当做的就是鼓励他们在解读时见仁见智,发挥他们的创造性,让他们参与到鉴赏过程中来。

3、爱情,高中学生心中向往但又似懂非懂,并未形成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价值观,应该借助这个既阐发爱情理想、又可上升到人格理想的诗作展开教育。

并在鉴赏中,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和审美品位。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积累关于朦胧诗派和舒婷的文学常识;通过熟读背诵积累优美诗句。

2通过朗读、分组的讨论体会诗歌的主题以及诗人的爱情观理解诗中意象的意义。

3知道朦胧诗的特点,尤其是意象运用、象征手法作用。

掌握鉴赏新诗的方法并体会其特点。

实验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第1专题 第4课 致橡树》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1(2021年整理)

实验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第1专题 第4课 致橡树》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1(2021年整理)

江苏省阜宁县实验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第1专题第4课致橡树》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江苏省阜宁县实验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第1专题第4课致橡树》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江苏省阜宁县实验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第1专题第4课致橡树》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致橡树》教学目标1。

了解朦胧诗的特点和它产生的社会时代背景。

2。

培养学生现代诗歌的阅读、鉴赏能力。

3。

领会诗人的爱情观,重识自己的爱情理想。

教学重点领悟诗人的爱情观——木棉与橡树之间平等、独立、祸福与共的爱情。

教学难点运用意象分析、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方法朗读感悟法提问法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文学作品里,在日常生活中,爱情都是人们谈论的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作家写作的一个主要素材。

现在请大家开动脑筋,回忆一下我们曾听到或者看到过哪些写爱情的经典诗句.依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自己也举出一些诗句如“自古多情空余恨,此恨绵绵无绝期”“生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等。

表述了不同的爱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女诗人舒婷最重要的一首爱情诗《致橡树》,她心中的爱情是什么样的呢?就让我们一起在倾听鉴赏以后回答吧。

(二)整体感知播放多媒体课件要求学生跟着音乐朗读整首诗歌。

读完以后,教师有感情的范读一遍,请学生仔细倾听,感悟诗中的情感.最后要求学生齐读诗歌,注意节奏快慢.(三)诗歌鉴赏1.在朗读完诗歌以后,请学生将诗题《致橡树》补充完整,并简单概括全诗的主要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橡树舒婷教学目标:1.把握诗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2.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自尊的人格及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又各具特色的意象;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与主题。

教学方法:1.诵读感悟法。

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情感意蕴。

2.探究式阅读法。

用于对重要意象或深刻主题的分析。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语爱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它的美好,表达自己的爱情观。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便是其中精彩的两笔。

那么当代诗人舒婷又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补充:关于“爱情”的名言:1.爱情——不是一颗心去敲打另一颗心,而是两颗心共同撞击的火花。

(前苏联伊萨可夫斯基)2.爱情不仅能给人带来光明,而且也带来黑暗;不仅使人们感到振奋,也使人们感到压抑。

(前苏联尤•留里科夫)3.幸福的爱情能使一天等于一年,而使一年等于长生不老。

爱情能使人变成神,使人长生不老。

(前苏联尤•留里科夫)4.爱是一种甜蜜的痛苦。

真诚的爱情永远不是一条平坦的道路。

(英国,莎士比亚)5.爱情不是花荫下的甜言,不是桃花源中的蜜语,不是轻绵的眼泪,更不是死硬的强迫,爱情是建立在共同的基础上的。

(英莎士比亚)。

6.伟大的爱情能使最平庸的人变得敏锐、勇于献身、充满信心。

(法安德烈•莫洛亚)7.爱情是伟大的导师,教我们重新做人。

(法莫里哀)二、作者简介舒婷,中国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

原名龚佩瑜,祖籍福建泉州,出生于福建龙海。

从小随父母定居于厦门,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

主要作品有:诗集《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心烟》。

她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之一。

《致橡树》发表在1979年第4期《诗刊》上,它是诗人的成名作,也是她爱情诗的代表作。

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舒婷崛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诗坛,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人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作品《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

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

50年代中期,她的父亲被遣送到心区劳动;母亲带着她和兄妹三人从漳州回到厦门,被分寄在祖母和外婆家里。

舒婷从小随母亲在外婆家长大。

四岁起,外祖父就拿唐诗当儿歌教她念,外婆则娓娓讲述“三国”、“水浒”、“聊斋”哄她上床睡觉。

小学三年级,有了一点阅读能力,便开始取五花八门的书籍来看,一直到初中,也因此眼睛越来越坏。

1964年就读于厦门一中,1969年,舒婷在“上山下乡”洪流中插队到闽西山区。

1972年,舒婷以自己姨妈的继女身份,被照顾回城。

返回厦门,做过多种多样临时工:泥水匠、炉前工、统计员、讲解员等等。

历任福建省作协专业作家。

福建省文联副主席、作协副主席,省第六、七、八届政协委员、第九届常委,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第五届全委会委员,第六、七届主席团委员。

1979年4月,《诗刊》从《今天》上选发了舒婷的《致橡树》,两个月后,又发表了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和《这也是一切》。

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2013年04月28日再次高票当选厦门文联主席。

三、整体感知1.伴着音乐放录音或教师范读全文2.学生自由诵读,注意读准字音和节拍。

3.指定学生朗读全诗,其他学生评价。

4.让学生为诗分层,并概括各层大意。

明确:全诗分二层:第一层由开头至“不,这些都还不够”,诗人在宣告自己不愿为男性的附庸,对世俗爱情观予以否定。

第二层由“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到结尾,表达了诗人新型的现代爱情观。

四、具体研习1.集体朗读诗歌的第一层,学生思考:(1)本层中诗人用了哪些意象来表情达意?这些意象有何特点?(2)诗人通过哪些词语来表明自己的态度?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学生讨论,明确:(1)诗人用了“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等意象来表情达意。

这一组意象中“凌霄花”“痴情的鸟儿”表现了依附橡树的特点;“泉源”“险峰”“日光”“春雨”表现了无偿的付出自己的特点。

(2)诗人用“不像”“不学”“不止像”等词语表明自己的态度,表现诗人对旧的观念、旧的伦理的强烈否定和坚决反叛。

2.集体朗读第二层,然后思考:(1)诗中的“木棉”和“橡树”有何深刻含义?(2)诗中的几处对偶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爱情观?学生讨论,明确:(1)诗中的“木棉”象征女性的阴柔,“橡树”象征男性的阳刚。

诗人以阴柔的木棉自喻,对阳刚的橡树倾诉内心的理想。

(2)诗中用了几组对偶句,如“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表达了诗人在相知相恋相依、相互平等、相互独立的基础上,共建新型的现代爱情价值观念的愿望。

3.学生讨论下列问题:(1)诗歌前后两层结构上有何特点?(2)诗人的感情有何变化?教师点拨后明确:(1)本诗结构采用“先破后立”的方法。

第一层是诗人对旧传统强加于女性身上的枷锁的“破”。

第二层是诗人对自己心中的现代爱情观的“立”。

(2)全诗诗人的感情是变化的。

第一层是升调,诗人以六个比喻句直接列出六个否定,激昂强烈的感情如大江之水一泻千里,不可阻挡,仿佛吐尽千年来积压在女性心中的愤恨不平的块垒。

是反抗,是挣脱,是战斗,这层的旋律是昂扬、激奋、向上的。

第二层,诗人的感情的抒发是平缓的。

诗人以女性的温情、真挚细腻地抒发自己内心的理想,像小溪流水潺潺,如一株木棉在清风中摇曳。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教师综述全诗内容主题。

五、探究思考问题:你怎么看待作者的爱情观?提示:学生各抒己见,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附:关于《致橡树》的几个问题1.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1977年3月27日,发表于1979年《诗刊》第4期。

20多年前的中国,十年浩劫刚刚结束,人们思想上的樊篱还没有彻底清除。

文革十年,人性遭到蔑视,人的尊严遭到肆无忌惮的践踏。

爱情,这一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现象,在十年动乱中更是遭到贬低甚至扼杀。

当时不少诗文中所描写的男女主人公,除了有革命的理想和激情之外,再没有其它的“欲望”,“爱情”这一“资产阶级的感情”更是与革命者的身份格格不入。

但是即使是在令人窒息的年月,诗人也毫不畏惧地把她的触角伸向人性的各个领域,对人的思想和感情作了细致的观察和体验。

在打破了思维上的清规戒律之后,诗人勇敢地表现了对血肉丰满、精神高尚的人格的追求,作者在自己的诗中大胆地描写了对爱情的渴望,以及爱情生活中的各种体验和情状。

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作者理想中纯洁、热烈而高尚的爱情。

这是作者的爱情宣言,这是一个经历了血与火洗礼的中国当代女性对爱情的不懈追求。

这首诗抒写的不是个人狭小感情圈子的缠绵悱恻和朝花夕月,它的新颖独特,为新时期诗歌中的爱情描写吹进了一股清风。

2.本诗否定了怎样的爱情观,又表达了怎样的爱情观?同学讨论交流,达成共识,师生共同明确:否定了一方攀附、单方痴恋、一味奉献三种世俗的爱情观。

第一种谈恋爱的动机不纯,目的是为了贪图荣华富贵,炫耀自己,是极其自私的,作者予以坚决的否定。

三个字“绝不学”表明了作者鲜明的态度。

第二种单相思式、一厢情愿式的恋爱观作者同样予以坚决否定。

对于第三种奉献型的爱情观,作者也予以否定,但程度与前两种有所不同,“也不止”“都还不够”表明了作者的态度。

为什么对于这种爱情观作者也予以否定呢?这种爱情观与前两种有着共同的特点,这三种爱情观都是以牺牲一方为前提的。

传统的爱情观显示爱的双方的结合,并不是人的感情和价值的平等的结合,往往是权势和财势的结合;结合的双方也往往是主导和从属、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失去了爱的本质。

3.本诗象征和比喻起什么作用?本诗主要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运用了比喻、排比、对偶、反复、对比等修辞手法。

运用象征和比喻能使所要表达的内容更加形象生动,含蓄隽永,意味深长。

这些象征物和喻体在诗歌中又称为意象。

所谓“意象”即“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

“象”是指客观存在的物象(包括景象、事象),“意”是指诗人的感知。

“意”是“象”的触发,“象”是“意”的载体,二者水乳交融,互为依托。

4.几首“朦胧诗”(1)一代人(顾城)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提示:这首只有两行的小诗,1980年在《星星》第3期发表后震动了整个诗坛,不管是对朦胧诗抱肯定或是抱否定态度的人,对这首诗却是一致的钦赞。

作者用意象、隐喻,在浓重的黑色背景上凸现了一双不同寻常的“黑色的眼睛”(一代人觉醒的象征),在眼睛的前方,似乎可以看到从乌云的缝隙中射出的一束白光。

我们可以体会到,在那个令人窒息的年代,那在荒谬现实中扭曲着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那埋藏在心底的潜能所爆发出顽强求索的精神。

(2)远和近(顾城)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

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提示:这是一种错觉。

诗人在瞬间产生的错觉中悟出一种深意:人与自然(云象征自然)是和谐的,人与人是隔膜的。

作者渴望一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2)小巷(顾城)小巷又弯又长没有门没有窗我用一把钥匙敲着厚厚的墙提示:诗人选择了三个简单的意象,构成了一个象征意味很强的流动画面。

“我”拿着钥匙在寻找自己的房间,也即寻找自己在社会中应有的位置。

然而“小巷”是“又弯又长”的,“墙”是“厚厚的”,要寻找,必须付出相当的代价,也可能要走很长的路;然而“我”是坚定的,“我”在顽强地敲着,边走边敲。

而“我”又并非是一个人,而是整整一代青年,也包括中年、老年,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不是都在终生寻找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