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例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特点分析及D-二聚体在其诊断中的价值
血浆D—二聚体对急性缺血性肠病的早期诊断价值

血浆D—二聚体对急性缺血性肠病的早期诊断价值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在急性缺血性肠病患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4年10月期间到本院检查确诊的急性缺血性肠病患者43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42例无急性缺血性肠病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用微粒子酶免分析法对D-二聚体进行测定,比较两组患者D-二聚体的变化情况。
结果:观察组入院第1、7、10 d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血浆D-二聚体诊断急性缺血性肠病的敏感度为81.39%(35/43),特异度为76.74%(33/43)。
结论:血浆D-二聚体检测作为常规早期筛选检查,对降低急性缺血性肠病的死亡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在临床上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
标签:血浆D-二聚体;急性缺血性肠病;早期诊断【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plasma D-two dimer in the early diagnosis of acute ischemic bowel disease.Method:43 patients who were diagnosed with acute ischemic bowel disease in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13 to October 2014 were selected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at the same time,42 patients who had no acute ischemic bowel disease and received health examination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Microparticle enzyme immunoassay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plasma D-two dimer,the changes of plasma D-two dimer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Comparing the plasma D-two dimer level of the first,seventh and tenth day after hospitalization,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0.05).The sensitivity of plasma D-two dimer used in the diagnosis of acute ischemic bowel disease was 81.39%(35/43)and the specificity was 76.74%(33/43).Conclusion:The plasma D-two dimer testing used as an early screening examination has clinical significance in reducing the mortality of acute ischemic bowel disease,it can be widely used in clinical.【Key words】Plasma D-two dimer;Acute ischemic bowel disease;Early diagnosis急性缺血性肠病属于消化内科疾病的一种,该病主要是由于肠壁缺血、缺氧所引起的梗死性疾病。
血浆D—二聚体早期诊断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价值研究

血浆D—二聚体早期诊断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价值研究作者:朱辉超廖立安陈楷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7年第12期【摘要】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早期诊断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方法和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30例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全部研究对象均行血浆D-二聚体测定,观察其检测结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入院第1天、第7天、第10天血浆D-二聚体含量分别为(6.87±2.10)、(3.33±1.20)、(2.33±1.20)mg/L,对照组分别为(0.36±0.06)、(0.36±0.06)、(0.36±0.06)mg/L;观察组患者不同时间血浆D-二聚体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血浆D-二聚体;早期诊断;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临床价值DOI:10.14163/ki.11-5547/r.2017.12.013【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ethods and clinical value of plasma D-dimer in early diagnosis of 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 Methods There were 30 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 patients as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current 30 physical examination people as control group. Both groups received detection of plasma D-dimer, and detection results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plasma D-dimer content at 1, 7 and 10 days of admission respectively as(6.87±2.10),(3.33±1.20) and (2.33±1.20) mg/L, which were respectively as(0.36±0.06),(0.36±0.06) and (0.36±0.06) mg/L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plasma D-dimer content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Key words】 Plasma D-dimer; Early diagnosis; 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 Clinical value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发病后因无特异性症状和体征,故易发生漏诊、误诊等现象,延误治疗,严重时甚至导致患者死亡。
老年缺血性肠病31例临床分析

人,导丝标记法穿刺腋静脉对特殊体型及初学医生均可顺利完成,使永久起搏器的安装既安全又方便,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员]摇匀怎灶早鄄云葬贼栽,悦澡怎鄄孕葬噪蕴,杂怎皂鄄运蚤灶蕴援粤糟藻责澡葬造蚤糟增藻蚤灶糟怎贼凿燥憎灶葬灶凿增藻灶燥早则葬责澡赠贼藻糟澡灶蚤择怎藻贼燥枣葬糟蚤造蚤贼葬贼藻责葬糟藻皂葬噪藻则葬灶凿凿藻枣蚤遭则蚤造造葬鄄贼燥则造藻葬凿蚤皂责造葬灶贼葬贼蚤燥灶[允]援孕葬糟蚤灶早悦造蚤灶耘造藻糟贼则燥责澡赠泽蚤燥造,圆园园员,圆源(源):源远怨原源苑猿援[圆]摇王摇龙援腋静脉穿刺技术[允]援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圆园园远,圆园(猿):圆苑员原圆苑圆援[猿]摇周建龙,多骁琦,盛晓东,等援经皮穿刺锁骨下静脉和腋静脉植入心脏起搏电极导线的临床研究[允]援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圆园园苑,圆苑(远):怨圆源原怨圆远援[源]摇王摇龙,郭继鸿援一种腋静脉穿刺体表定位及其临床应用[允]援中华心律失常杂志,圆园园远,员园(源):圆远远援(收稿日期:圆园员园鄄园缘鄄园源)老年缺血性肠病猿员例临床分析闫宛春,罗摇铭,王钦钰,高奎山摇(解放军第员医院摇老年病科,甘肃摇兰州摇苑猿园园园园)关键词:缺血性肠病;老年中图分类号:砸缘苑源摇摇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的增多,老年人缺血性肠病的发病率逐渐提高。
近年来,我科收治老年缺血性肠病猿员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员摇临床资料员援员摇一般资料摇我院圆园园缘年员月—圆园园怨年员圆月共收治老年缺血性肠病猿员例,男员猿例,女员愿例,年龄远园耀愿员岁,平均(远苑援源依远援怨)岁。
圆远例(愿猿援怨豫)并存基础疾病,其中糖尿病员员例、冠心病员园例、原发性高血压愿例、高脂血症猿例、腹部手术员例,长期口服激素员例,其中愿例有圆种或圆种以上疾病。
员援圆摇临床表现摇腹痛猿员例(员园园豫),以脐周及下腹部痛为主,表现为隐痛、钝痛和一过性剧烈腹痛;便血圆源例(苑苑援源豫),为鲜血便和暗红色便;腹泻员源例(源缘援圆豫),为糊状便和稀水样便;恶心、呕吐远例;发热源例。
d-二聚体对临床早期诊断缺血性肠病价值的研究

2019年11月下影像学及诊断检验D-二聚体对临床早期诊断缺血性肠病价值的研究崔璐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江苏 常州213000【摘要】目的:探讨D-二聚体对缺血性肠病的临床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8年4月~2019年8月消化内科收治的缺血性肠病患者56例为观察组,同期收治的经内镜证实的慢性浅表性胃炎、胃肠道息肉患者共56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入院后24 h内D-二聚体、炎症指标及凝血指标的差异,并进一步比较在剔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后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D-二聚体、炎症指标及凝血指标的差异。
结果:入院后24 h内检测两组D-二聚体、白细胞计数(WBC)、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D-二聚体水平高于正常值。
在去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D-二聚体、白细胞计数(WBC)、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水平差异仍显著(P<0.05),同样D-二聚体水平高于正常值。
结论:D-二聚体对缺血性肠病具有临床早期诊断价值,可有助于预判缺血性肠病,从而减少漏诊率及降低死亡率。
【关键词】D-二聚体;缺血性肠病;早期诊断[中图分类号] R574; R44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5249(2019)22-0175-02缺血性肠病是因小肠或结肠血流减少、灌注不足引起的不同程度肠壁坏死的疾病,可以定义为血流减少以致不足以维持肠壁组织细胞代谢功能的水平。
缺血性肠病的临床表现及体征多样且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困难,误诊率高,部分严重病例尤其为急性肠系膜缺血可进展为肠梗死、急性腹膜炎、中毒性结肠炎,甚至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极高[1]。
因此,寻找一种简便方便的生物学指标对早期诊断缺血性肠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研究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特点和D-二聚体对其的诊断意义,旨在早期预判缺血性肠病,提高临床工作对其警惕性及诊断率。
30例缺血性肠炎的临床分析

1 . 1 一般资料 本组 3 0例患者 , 其 中男性 1 3 例, 女性 1 7 例, 男女 比例为 l 3 : l 7 , 年龄 3 5~ 8 8岁 ( 平均 6 7 3 岁) ,年龄 >6 0岁的共 2 1 例 ( 7 0 % )。全部患者均为急性起
3 O例患者全部行肠镜下粘膜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 , 均可见粘膜充 血、水肿、
较前 明显好转 ,1 例 因为腹痛进行性加 重,伴有腹 膜炎体征 ,腹部 C T 提示肠 系 膜渗 出, 内科保守效果 不佳转外科 手术治疗 , 4 周后复查肠镜 , 结肠粘膜无 异常。
3 讨论
3 0例患者均有腹痛 ,其中出现急性剧烈腹痛的约 2 5 例 ( 8 3 - 3 % ),以左下 腹 和脐周为 明显 。全部患者均有便血 ,且多在发病当天 ,六小时 内 1 9 例, 6 — 1 2
基 础 疾 病 的 2例 。 1 . 2 临 床 表 现
3 0例 I c患者均在我科住院治疗 , 根据病情 给予流质和半 流质饮食 , 主要治 疗药物为血管扩张剂 、 扩容补液 、营养支持 , 适 当给予抗生素治疗。治疗 2 周后 复查结肠镜 。2 5 例一过型 I C患者 中有 2 3 例 见结肠粘膜 已恢复 正常 ;2 例仍有 轻度糜烂 ,治疗 4 周后再复查结肠镜完全恢复正 常。4 例狭 窄型 I C患者中有 2 例见黏膜充血水肿 、 糜烂明显好转 , 肠腔狭窄基本消失 , 可见纵行溃疡伴周 围粘 膜水肿 ;2 例仍有粘膜水肿糜烂 、 溃疡形成伴肠腔狭 窄,治疗 4 周后再次复查结 肠镜 ,3 例病变部位可 见纵行溃疡基本愈合 ,1 例仍存 在肠腔狭 窄 ,但狭窄程度
缺血性结肠炎是 由于各种原 因导致肠系膜血病变致结肠壁血液供应绝对
和相对不足引起 的结肠缺血性疾病 。 一般伴有多种基础疾病 , 风湿性心脏病 、 心
缺血性肠病32例临床分析

缺血性肠病3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所收治的32例缺血性肠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内科保守治疗30例(93.8%),好转22例,中转手术8例行部分小肠切除术,痊愈出院,手术治疗2例(6.3%);死亡1例(3.1%)。
结论缺血性肠病由于临床症状和体征无特异性,容易造成误诊和漏诊。
结肠镜检查有助于该病的早期诊断,并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标签: 缺血性肠病诊断治疗缺血性肠病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肠道急性或慢性血流灌注不良所致的肠壁缺血性损害,致使肠壁营养障碍的一种综合征,主要见于5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1]。
2005年6月至2010年6月,我院共收治缺血性肠病32例,现对其分析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共32例,男21例,女11例,年龄55~74岁,平均68岁。
均有腹痛,以脐周和下腹部常见,可局限或弥漫,呈突发性绞痛或持续性钝痛,程度轻重不等。
29例(90.6%)伴有恶心、呕吐、嗳气、腹胀及腹泻等胃肠道症状,6例(18.8%)出现肠麻痹坏死和腹膜刺激征。
32例大便潜血阳性,一般于腹痛后24h出现便血,以鲜血便多见,其次为暗红色血便,白细胞增高。
均经电子结肠镜检查及病理活检证实为缺血性肠病。
14例有明确冠心病史,5例有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衰史,21例有高血压病史,8例有糖尿病史,18例有高脂血症,4例有肝硬化病史,2例发病前有急性脑梗死,1例合并腹腔感染性疾病。
1.2误诊情况32例中有24例误诊,误诊率75%。
其中7例误诊为溃疡性结肠炎,7例误诊为急性胃肠炎,5例误诊为急性胰腺炎,3例误诊为出血坏死性肠炎,2例误诊为Crohn’s病。
1.3治疗方法入院后均予以禁食,胃肠减压,降低氧消耗,静脉营养支持治疗;密切监测血压、尿量,纠正水、电解质失衡;应用广谱抗生素治疗和预防感染;合理使用血管扩张剂(罂粟碱30mg,静脉滴注,每8小时1次)及活血祛瘀的中药。
血浆D-二聚体(D-dimer)水平检测对缺血性结肠炎的诊断价值分析

血浆D-二聚体(D-dimer)水平检测对缺血性结肠炎的诊断价值分析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血浆D-二聚体(D-dimer)水平检测对缺血性结肠炎的诊断价值,为日后缺血性结肠炎患者临床诊断工作提供更多依据。
方法:通过将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缺血性结肠炎患者34例设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34名健康人员设为对照组,对两组对象均进行血浆D-二聚体(D-dimer)水平检测,比较两组对象的血浆D-二聚体(D-dimer)水平检测情况。
结果:经过检测发现观察组的血浆D-二聚体(D-dime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的血浆D-二聚体值之间有明显的差异,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诊断中,血浆D-二聚体(D-dimer)水平检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定的重要指标在临床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我们进一步在临床上推广和使用。
关键词:缺血性结肠炎;血浆D-二聚体(D-dimer)水平;诊断价值缺血性结肠炎(ischemic colitis)是由于结肠血管闭塞性或非闭塞性疾病所致的、以结肠供血不足为主要症状的一组综合征。
发病急,致死率高,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为了帮助缺血性结肠炎患者选取较好的临床诊断方式,帮助患者进行快速的诊断治疗,从而有效的改善预后。
本次研究为了探究D-二聚体(D-dimer)水平检测在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诊断中的准确性以提高缺血性结肠炎的确诊率,将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缺血性结肠炎患者34例设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34名健康人员设为对照组,对两组对象均进行血浆D-二聚体(D-dimer)水平检测,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研究分析血浆D-二聚体(D-dimer)水平检测对缺血性结肠炎的诊断价值。
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D-二聚体对急性肠系膜缺血诊断的临床意义

D-二聚体对急性肠系膜缺血诊断的临床意义廖毅平;刘兴国;陈镜沛【期刊名称】《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年(卷),期】2016(0)6【摘要】目的:探讨D-二聚体在诊断急性肠系膜缺血中的应用价值,为急性肠系膜缺血的临床诊断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选取本院门诊收治的60例急性肠系膜缺血患者为观察组及同期收治的60例其它急腹症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血浆中的D-二聚体以及乳酸脱氢酶(LDH)含量进行检测,观察D-二聚体对于急性肠系膜缺血的诊断价值。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浆LDH水平为(248.3±8.4)U/L,对照组患者LDH 水平为(227.2±10.3)U/L(P<0.05);观察组D-二聚体水平为(1.56±0.19)mg/L,对照组为(0.59±0.14)mg/L(P<0.01)。
与上述患者的LDH检测结果相比,D-二聚体在两组患者间的差异更为显著,说明D-二聚体在检测急性肠系膜缺血方面较LDH更为灵敏,与其它诊断指标比较特异性和有效性更强。
结论: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急性肠系膜缺血的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总页数】2页(P67-68)【作者】廖毅平;刘兴国;陈镜沛【作者单位】江门市五邑中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4【相关文献】1.D-二聚体在早期诊断急性肠系膜缺血的价值2.缺血修饰蛋白、超敏肌钙蛋白I及D-二聚体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意义3.血浆D-二聚体早期诊断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价值研究4.联合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D-乳酸及D-二聚体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闭塞患者中的临床意义5.血浆D-二聚体早期诊断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价值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例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特点分析及D-二聚体在其诊断中的价值孙颖【摘要】 目的 探讨D-二聚体诊断缺血性肠病的效果和其病症的临床特点。
方法 31例缺血性肠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记录患者的临床特点, 并采用D-二聚体诊断法对患者进行检查, 分析该诊断方法的应用价值。
结果 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特点与其他肠病没有明显特异性差别, 包括腹部疼痛(29例)、腹泻(7例)、粪便带血(14例)、恶心呕吐(4例)、体温升高(4例)等。
利用D-二聚体诊断后, 患者血液中D-二聚体的平均含量为(1480±230)μg/L, 明显高于人体正常值。
结论 缺血性肠病由于临床症状与其他急腹症无明显差异, 因此很容易误诊, 利用D-二聚体检查可以有效提高该疾病诊断的准确率, 保证治疗的最佳时机。
【关键词】 缺血性肠病;临床特点;D-二聚体检查DOI :10.14164/11-5581/r.2016.23.012作者单位:115009 辽宁省营口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人民医院肠道黏膜上分布着数量巨大的毛细血管, 其为黏膜组织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 但如果该部位血液流通发生异常变化出现供血不足的情况, 就可能引发肠道黏膜或肠道壁缺血, 引起肠道功能障碍。
这类疾病的误诊率普遍较高, 因此需采用辅助诊断方式进一步缩小疾病范围。
本文即研究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特点和D-二聚体诊断的作用, 具体研究方法和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31例缺血性肠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男21例, 女10例, 年龄最大87岁, 最小41岁, 平均年龄(65.82±7.96)岁;其中缺血性结肠炎6例、急性缺血性肠系膜病症12例、慢性缺血性肠系膜病症13例。
排除具有慢性血管内凝血、血栓、肠道肿瘤等患者, 并且排除具有精神病史的患者。
1. 2 方法 对31例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观察, 并搜集相关的数据, 将其与其他肠道疾病进行对比分析。
同时, 分别采用肠镜和D-二聚体诊断方式判断患者病症, 其中肠镜检查需要在患者入院48 h 以内病情稳定后开展;D-二聚体诊断则是在患者入院后24 h 内开展, 检查前患者需空腹至少6 h, 禁饮3 h, 取左手肘窝处静脉血为采血点, 采血剂量为3 ml。
将所采集的血液样本利用离心机进行处理, 离心时间为15 min, 转速为3000 r/min。
离心后提取患者血浆进行检测, 利用微粒子酶免分析技术, 测量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1]。
2 结果31例患者临床特征主要以腹部疼痛为主, 29例患者出现腹痛, 占93.55%, 左侧疼痛22例、右侧疼痛2例、腹部整体疼痛5例。
同时, 经临床观察后患者中粪便带血者14例, 占45.16%;腹部胀气者8例, 占25.81%;腹泻者7例, 占22.58%;恶心呕吐者4例, 占12.90%;体温升高者4例, 占12.90%。
所得临床特点与其他胃肠道病症无明显差异。
同时, 经过D-二聚体检查后, 31例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平均含量为(1480±230)μg/L, 而人体正常情况下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应<3 μg/L。
3 讨论消化系统是人体重要的功能体系之一, 其担负着分解、吸收营养物质的重责。
其中肠道黏膜在消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较大, 其广泛地分布在肠道内侧, 并且黏膜下还分布着大量的毛细血管, 这些血管负责为黏膜组织提供营养。
但是由于当前人口生活习惯的转变, 酗酒、抽烟、饮食不规律、三高(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等问题日益增多, 导致黏膜下血液供给发生障碍。
血液流通量下降, 使得黏膜细胞无法维持基本形态和功能, 产生了黏膜坏死的问题, 也就是临床上的缺血性肠病[2]。
这类病症在肠道疾病中较为常见, 其主要的临床特点包括腹部疼痛、恶心呕吐、粪便带血、腹胀以及腹泻等, 这些特点与诸如慢性肠炎、肠穿孔、肠溃疡等十分相似, 仅凭借对临床症状的询问无法确诊病情, 甚至患者发病早期病症较轻, 很容易导致误诊, 严重拖延治疗时机, 给患者的健康带来巨大的威胁。
采用肠镜检查的方式获得的诊断结果最为准确, 在设备观察下患者肠道黏膜存在明显的病灶, 可发现充血红斑, 部分病情严重者则可能出现坏疽或溃疡病灶。
肠道黏膜表面水肿明显, 血管纹理已经模糊不清, 并且可见血管分布呈现阶段性的特点[3]。
同时已发生病变的黏膜组织与健康组织之间的界限清晰可见。
同时, 如果采用影像学技术对黏膜下血管进行检查, 可以发现其内含有大量纤维素组成的血栓。
利用肠镜诊断缺血性肠病的准确率较高, 由于属于直接观察, 其误诊率必然极低。
但需要注意的是, 内镜诊断方式属于侵入式诊断, 对患者会造成一定的伤害, 轻则使患者胃肠道感到不适, 加重临床症状;严重时则会引发进一步的感染。
另外, 肠镜检查必须在患者入院后48 h 内开展, 需要先采用药物对患者病情进行维稳后方可开展。
D-二聚体检测法就是对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进行检查, 并将其与标准值作比较, 从而判断患者是否发病。
这种检查方式操作简便, 仅采取与血常规同样的采血方式, 所需要的静脉血样本量也是正常采集量。
通常情况下人体血浆内D-二聚体的含量应该<3 μg/L, 从本次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 患有缺血性肠病的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平均含量为(1480±230)μg/L, 达到了标准值的近500倍。
血浆中的D-二聚体是一种交联纤维蛋白降解之后的产物, 该类物质的异常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体凝血功能、纤维素溶解功能等情况。
通常人体内出现血栓时, 机体就会将激活纤维素溶解蛋白来提升对血栓的溶解速度, 而在纤维性血栓被溶解后所释放的物质主要就是D-二聚体[4]。
说明当人体内D-二聚体的含量异常增加时, 说明血液中新生成的血栓数量在增加, 而在肠镜检查过程中可以发现缺血性肠病患者肠道黏膜下存在着纤维性血栓。
但这种物质仅仅是纤维性血栓溶解之后产生的代谢产物, 说明凡是因纤维性血栓导致发病的患者血液中D-二聚体的含量都会增加, 如高血压、冠心病等。
因此, 利用D-二聚体来确诊缺血性肠病并没有明显的特异性, 如患者并不存在原发性的高血压、冠心病等症状, 则该数据具有决定性的指导意义;如患者本身患有高血压等疾病, 则D-二聚体异常升高可以作为怀疑患者患病的依据。
但这种检查的优势在于患者入院后即可开展诊断, 并且在当天就可以获得检查结果, 且诊断过程中基本无痛[5]。
缺血性肠病实际诊断时, 应该首先对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了解, 判断其是否符合消化道病症的发病规律, 如患者具有明显的肠道病变特点, 则可进行进一步的检查。
此时如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明显增高, 则可怀疑其患有缺血性肠病, 然后考虑是否开展内镜检查。
这样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痛苦, 也可以使医生提前做好治疗缺血性肠病的准备, 争取更多的治疗时间, 提升整体疗效。
参考文献[1] 檀薇薇, 张玫. D-二聚体对缺血性肠病及其严重程度的临床早期诊断价值.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6, 13(11):102-103.[2] 陈镜沛.血浆D-二聚体对急性缺血性肠病的早期诊断价值.中国医学创新, 2015(19):48-50.[3] 冯巨滨.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缺血性肠病患者诊断及预后中的价值.中国医药科学, 2012, 2(12):111.[4] 卢向东, 张志广.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缺血性肠病鉴别诊断价值的探讨.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0, 27(8):433-434.[5] 徐赛群, 刘丽, 王伟宁, 等.缺血性肠病临床特点和诊治的回顾性分析.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 13(2):89-91.[收稿日期:2016-11-14]三种不同免疫检验方法检测抗HIV 结果可靠性对比分析刘欣萍【摘要】 目的 分析三种不同免疫检验方法检测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结果的可靠性。
方法 选取15份免疫检验提供的血清作为研究对象, 同时选取150份无偿献血血清作为对照。
应用双抗原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间接ELISA 以及金免疫层析实验进行检测, 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对比。
结果 双抗原夹心EILSA 对于室间质量评价血清、2 NCU/ml、4 NCU/ml 血清的检测阳性率及对无偿献血标本的阳性率(100.0%、100.0%、100.0%、0)高于间接EILSA(73.33%、66.67%、60.00%、2.6%)和金免疫层析实验(66.67%、73.33%、73.33%、3.3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双抗原夹心ELISA 检测HIV 的准确度高, 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 双抗原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实验;间接酶联免疫吸附实验;金免疫层析实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DOI :10.14164/11-5581/r.2016.23.013作者单位:117000 本溪市金山医院检验科艾滋病是由于HIV 感染而引发的疾病, 是目前最人类健康威胁最大的疾病之一。
HIV 的主要传播方式为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传播, 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发病率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
目前, 临床中没有研制出针对HIV 病毒的特效药, 患者需要通过抗病毒药物缓解病情, 患者往往由于合并其他疾病而死亡[1]。
因此, 早期确认是否携带HIV 病毒并接受针对性的治疗非常重要, 对于防治艾滋病的意义重大。
目前, 常用的抗HIV 检查方法主要有金免疫层析实验、双抗原夹心ELISA、间接ELISA 等, 本文就上述三种方法检测抗HIV 的结果可靠性进行研究, 现将方法和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1~12月卫生部门血站系统免疫检验提供的血清15份作为研究对象, 分别有室间质量评价血清、2 NCU/ml 以及4 NCU/ml 血清, 同时选择150份无偿献血血清作为对照。
1. 2 方法 双抗原夹心ELISA 与间接ELISA 的操作步骤均按照试剂说明书上的要求进行操作;金免疫层析实验:将医院现有的免疫金标试纸加样区浸泡在待检测的血液样本中, 10 s 后对试纸的变化进行观察。
阳性标准:试纸上出现2条红线提示结果阳性, 1条红线表示阴性。
阴性标本的至少观察30 min 未出现异常才能够下结论[2]。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双抗原夹心EILSA 对于室间质量评价血清的阳性率为100.0%(15/15)、2 NCU/ml 血清的阳性率为100.0%(15/15)、4 NCU/ml 血清的阳性率为100.0%(15/15);对于150份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