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肠病治疗及护理

合集下载

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辅导:缺血性肠病的治疗

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辅导:缺血性肠病的治疗

缺血性肠病的治疗(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辅导)缺血性肠病的治疗主要有一般方法及中医疗法,具体如下:一般方法一般治疗包括胃肠减压,静脉补液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输血及使用广谱抗生素急性肠系膜缺血一经诊断应立即将罂粟碱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mg/ml,以30~60mg/h用输液泵经肠系膜上动脉插管输入对于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罂粟碱输注持续24h,根据血管痉挛缓解情况决定罂粟碱是否停药,通常24h即可,但也可延长至120h.糖皮质激素对缺血病变恢复无帮助,且有促发肠穿孔之可能,不提倡使用如怀疑肠坏疽、肠穿孔应进行剖腹探查。

部分病例可行肠系膜动脉血管置换术进行治疗。

中医疗法本病应属中医“血证”范畴,为因虚致瘀,瘀血阻滞,血不循经,溢于脉外所致。

在中医学对血证的特色理论中,缪希雍的“治吐血三要法”及唐容川的“治血四法”尤其重视行血消瘀之法。

明代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吐血》强调了行血、补肝、降气在治疗吐血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的治吐血三要法。

从历史的角度看,这是对出血性疾病治法的新发展,并带有补偏救弊的性质。

临证时一定应根据病情辨证地对待行血—止血、补肝—伐肝、降气—降火这三对治法。

清代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提出止血、消瘀、宁血、补虚的治血四法。

因此,治疗血证时并非惟以止血为第一要法。

故消瘀之法确实是治疗缺血性肠病肠功能紊乱的大纲,值得临床借鉴参考。

---------------------------------------------------------------------------------------------------------------------------------------内科学基础之体格检查:心前区视诊(心前区搏动)体格检查:心前区视诊(心前区搏动)1.胸骨左缘第3~4肋间搏动当心脏收缩时在此部位出现强有力而较持久的搏动,可持续至第二心音开始,为右心室持久的压力负荷增加所致的右心室肥大征象。

缺血性肠病的个案护理

缺血性肠病的个案护理

7月18日 P5 知识缺乏——缺乏疾病相关知识 护理目标:患者及家属了解疾病相关知识 I5 1.向患者及家属做好入院宣教, 介绍环境、主治医师及责任护士,消除陌生 感。 2.向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如 病因、治疗、预后等。 3.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保健知 识。 7月23日 O5 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知识有一定了 解
③ 血栓形成:常在肠系膜上动脉起始处, 可见血管突然中断,可伴有反应性血管 收缩,管径普遍变细。 ④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表现为门静脉、 肠系膜静脉系统发生闭塞,伴有血管腔 内充盈缺损或静脉侧支形成。
据文献报道阻塞性肠缺血仅9% ~26% 的患者在手术前能够作出正确的诊断,多数 患者只有在手术时才能作出诊断。

7月16日 P4 睡眠形态紊乱——与腹痛、环境 干扰有关 护理目标:患者睡眠达6-8小时 I4 1.为患者提供环境舒适的病房。 2.提供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 如拉窗帘、熄灯、关电视等。 3.尽量缩短治疗时间,保证患 者充足的睡眠时间。 4.必要时遵医嘱予口服安定。 7月19日 O4 患者睡眠质量改善,每日达7小 时
患者:刘XX,男,56岁,7月15日晚于
饭店进食晚餐,期间大量饮酒,16日无 明显诱因出现腹痛,全腹阵发性绞痛, 无放射痛,伴恶心、呕吐一次,呕吐物 为为内容物,无呕血,解淡红至鲜红色 血便数次,便后腹痛稍缓解,无畏寒、 发热,无头晕、乏力、黑朦、晕厥,无 反酸、嗳气、烧心、心悸、胸闷、胸痛, 无咳嗽、咳痰、咯血。遂至我院就诊, 门诊拟“腹痛待查”收住我科。
死的可靠征象,根据出血量可表现为大 便潜血阳、黑便、暗红色或鲜血便
体格检查在疾病早期与腹痛的程度不成
比例,早期腹痛剧烈而查体可无明显异 常,随着疾病进展出现发热、心率加快、 血压降低、腹胀、腹部叩诊鼓音、肠鸣 音减弱、腹部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等, 75%患者大便潜血阳性。

缺血性肠病的个性化护理

缺血性肠病的个性化护理

缺血性肠病的个性化护理目的总结缺血性肠病患者的护理,提高护理人员对该疾病的认识及护理。

方法对27例采取内科保守治疗的缺血性肠病患者予以心理护理、腹痛腹泻与便血的护理、肠镜护理、饮食护理等个性化护理措施。

结果27患者均好转出院,无1例护理并发症发生。

结论缺血性肠病患者的个性化护理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Abstract:Objective Summary of ischemic bowel disease nursing and improve nursing staff recognition of the disease and nursing. Methods Personalized nursing interventions for 27 cases take medicine conservative treatment of ischemic bowel disease are psychological nursing,abdominal pain and diarrhea,bloody diarrhea,colonoscopy nursing,diet nursing,etc. Results 27 patients were all improved,no nursing complications. Conclusion Personalized nursing is beneficial to the recovery of disease of ischemic bowel disease.Key words:Ischemic bowel disease;Abdominal pain;Diarrhea;Bloody diarrhea;Personalized nursing缺血性肠病(ischemic bowel disease)属肠道血管疾病,其发生原因在于肠道血管内血流灌注不足或血栓闭塞所致相应肠道急性或慢性缺血性损害[1],多发生于老年人,与某些基础病相关,主要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腹胀及腹泻等。

35例缺血性肠病病人的护理

35例缺血性肠病病人的护理

35例缺血性肠病病人的护理颜 蕾摘要:[目的]总结缺血性肠病病人的护理。

[方法]对35例缺血性肠病病人采取内科保守治疗,同时加强病情评估与观察、一般护理、腹泻与便血的护理、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

[结果]31例治愈,4例治疗好转,无一例护理并发症发生。

[结论]加强缺血性肠病病人的护理,有利于预后。

关键词:缺血性肠病;腹痛;腹泻;便血;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4-4748.2012.025.024 文章编号:1674-4748(2012)9A-2336-02 缺血性肠病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肠壁缺血、缺氧,最终发生肠管梗死的疾病,病变多以结肠脾曲为中心呈节段性发生,近年来发病率有所升高,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早期诊断较困难[1]。

2009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消化科收治35例缺血性肠病病人,经积极治疗及精心护理,效果满意。

现将护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消化科收治缺血性肠病病人35例,男16例,女19例;年龄44岁~82岁,平均65岁;既往有高血压病18例,冠心病7例,伴心房颤动4例,糖尿病10例,脑梗死11例;均经CT、B超、电子结肠镜检查及病理组织活检确诊;临床表现:均有腹痛,多表现为腹痛、腹泻和便血三联征,初为隐痛或胀痛,程度轻重不等,定位不确切,可局限或弥漫,渐进性加重,可出现阵发性绞痛,最后持续性剧痛,腹泻23例,腹胀26例,其中腹痛后24h出现少量便血22例;恶心、呕吐13例,早期呕吐物均为咖啡色样;血便多呈鲜血便,个别病例为黏液血便或脓血便;35例顺利完成电子肠镜检查,发病部位左半结肠1例,右半结肠3例,内镜下主要表现:阶段性分布的黏膜充血水肿,脆性增加,斑片状出血灶,部分见大小不等溃疡及褐色黏膜坏死结节,间有正常黏膜;均行CT检查,4例CT可见不同程度的肠壁增厚及肠腔狭窄[2]。

缺血性肠病26例临床护理

缺血性肠病26例临床护理

穿刺处有无渗血及血肿 , 穿刺局部皮肤张力 是否有 改变 , 是否
有压痛感 。如有血 肿应标 出范 围 , 以便观 察血 肿是 否继续 扩 大 。必要时重新压迫 、 包扎 止血 , 局部 冰袋冷 敷。告知患 者用 力排便或频繁 咳嗽会导 致穿刺 点 出血 , 导患 者排便 与 咳嗽 指
不 良反应 , 重点要严密观察 出血 征象。必须加 强床旁巡 视 , 尤
[ ] 卢 燕玲 , 2 陈韵岱, 吕树铮. 经皮 冠状 动脉介入 治疗后血小 板聚集率高 的患者 强化抗血 小板 治疗 的研 究[ ] 中华 J. 心血 管病 杂志,0 7 3 ( )7 3— 9 . 20 ,5 9 :9 7 6 本文编辑 : 孙衍鲲 2 1 —1 0 1 0—1 4收稿
[ ] 仇 玉民, 1 陈辉 , 贾绍斌. 状动脉 内支架置入术在冠 心病 冠
治疗 中的价 值 [ ] 实 用 心 脑肺 血 管 病 杂 志 ,0 3 1 J. 20 ,1
( )3 0— 3 . 6 :3 3 1
膜、 大便 、 小便有无 出血现象 ; 切观察患者 的神智 , 密 警惕脑 出
其在一些特殊时段 , 如动 脉鞘 管留置期间 、 出动 脉鞘管手 压 拔 改为沙袋压迫时 、 除沙袋或绷带 压迫时 、 解 术后肢 体开始 活动 的数小时 内, 应半小 时观察 1 次有无 出血 、 血肿形成 及其他 出 血表现 , 到早期预 防 , 做 早期发现 , 早期处理 。 参 考 文 献
目前 P I 后常规抗 血小 板治疗是 阿司匹林 和氯吡格 雷 C术
联合应 用 J 。对 同 时需 使用 糖蛋 白 Ⅱb Ⅲa G / ( PⅡb Ⅲa 受 / )
体抑制剂的高危患者强化抗血小板治疗 可有效减 少血栓 事件 的发生 , 但一定 程度上 又增 加 了出血 的机会 。因此 P I 者 C患 应用三联抗血小板 药物期 间 , 护士要 注意观 察药 物 的疗效及

缺血性肠病的护理

缺血性肠病的护理

现 主要 表 现 为腹 痛 、 泻 、 便 , 重 的 可 出现 肠 麻 痹 坏 死 和 腹 血 严 腹 膜 刺 激 征 』 ( ) 估 患 者 是 否 为老 年 病 人 。 ( ) 估 。 1评 2评
患者是否有冠心病 、 尿病、 糖 高血压病 、 高脂 血症、 硬化等 肝 既往病史。( ) 3 评估患者 的病情及腹痛 情况 : 否呈 剧烈腹 是 痛, 症状与体征不相符 , 使用解痉与强效止痛药物效果 不佳 。
社 ,03:3 2 9. 20 2 5— 3 【 ] 楼国春 , 3 杜勤 , 董向毅 , 等。缺 啦性 肠病 l 7例临床表现及误诊 分析[ ] . J 1 中华内科杂志 , 0 ,4 ) : 5 . 2 6 ( 5 14 0 0 9— [ ] A ot S Nl o K,j c Peiiays d f —i r 2 4 cs , isnT B kM. rl nr t yo dme a s r m u D aa psil m re ct o e i he a J 】B ug2 0 ; os e akro auebw l s ami[ ] . r S r,0 1 b f c J
( 牡丹江 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 消化科 黑龙江 牡丹江 17 1 ) 5 0 1
缺血性肠病是指 由于各种原 因引起 的肠道 急性 或慢性
血 流 灌 注不 足 所致 的肠 壁 缺 血 性疾 病 ” 。 随着 人 1老 龄化 , 2 1 心 血 管疾 病 、 尿 病 、 瘤 患 者 日渐 增 多 及 肠 镜 检 查 的普 及 糖 肿
糖尿病 4例, 妊娠 1 , 例 无相关疾病 3例。
2 护 理
2 1 尽早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价 .
急性缺血性肠病的临床表
病的积极治疗 或经 动脉 内灌 注扩血管 药物后 , 可 以治 愈 是

1例缺血性肠病并多种基础疾病病人的分诊与护理

1例缺血性肠病并多种基础疾病病人的分诊与护理

31 病情观察 .
① 观 察 血 压 变 化 : 人 既 往 有 高 血 压 史 , 直 病 一
以来 每 天清 晨 服 用 降 压 药 氨 氯 地 平 。住 院期 间 , 天上 、 每 下午 各 测 1 次血 压 , 收缩 压 1 8 n n ~ 15 m g 舒 张压 5 mH 1 3 Hg 3 mH , I 5m g
MaLiLi i n Th r s i l fB in ie st B in 0 1 1Chn ) , f ( id Ho p t ej g Un v r i Gu e ao i y, ej g 1 0 9 ia i
中 图分 类 号 : 4 3 5 R 7. 文 献标 识 码 : C d i l. 9 9 j sn 1 0 — 4 3 2 1 . 30 1 o :O 36 / i . 0 9 6 9 . 0 0 1 . 5 .s 文章 编 号 :0 9 6 9 ( 0 0 5 10 — 4 3 2 1 ) A一11 — 2 2 7 0
缺 血 性 肠 病 (sh mi b w l i ae属 肠 道 血 管疾 病 , 发 i e c o e ds s) c e 其 生原 因在 于 肠 道 血 管 内 血 流灌 注不 足 或 血 栓 闭 塞 所 致 相 应 肠 道
发 生 急 性 或 慢 性 缺 血性 损 害 l 。多 发 生 于 老 年 人 且 与某 些基 础 1 ]
化科疾病 , 因此 首 先 将 其 分 诊 到 内科 诊 室 优 先 就 诊 。
3 护 理
血 1 0h于 2 0 年 7月 9日急 诊 入 院 。病 人 1 09 2h前 无 明显 诱 因 出现 腹 痛 , 下腹 部 阵 发 性 绞 痛 , 出现 大 便 带血 , 3 ~ 呈 后 量 0 mL 5 0mL, 恶 心 、 吐 。 既 往 有 高 血 压 、 尿 病 、 动 脉 硬 化 病 无 呕体 温 3. ℃ , 部 平 软 , 腹 无 明 显 压 , 7mi, 65 腹 全 痛 、 跳 痛 、 紧张 。⑥ 化 验便 常规 及 血 常 规 : 常规 潜 血 ( ) 反 肌 便 + ,

44例缺血性肠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44例缺血性肠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0 . 0 5 ; 护 理 组 平 均 住 院时 间为 ( 1 8 . 2±2 . 2 ) d , 对 照 组 平 均 住 院
[ 2 ] 石 富华 , 杨春洁 .骨盆骨折 合并尿道 损伤 3 2例护理 体
会[ J ] .中国冶金工业 医学杂 志 , 2 0 1 1 , 2 8 ( 2 ) : 1 9 0 .
并 回归社 会。 4 参考文献
2 结 果 Leabharlann [ 1 ] 杜莉君 . 6 2例骨盆骨 折合并尿 道损伤 的护 理观察 [ J ] .
中国现代 医生 , 2 O 0 9 , 4 7 ( 2 3 ) : 8 6 .
经基础治疗和护理干 预后 , 护理组 : 1 例患者 出现并发症 , 对照组 : 7例 患 者 出现 并 发 症 , 二 者对 比 , =1 2 . 0 5 9 , P<
吉林 医 学 2 0 1 4年 5月 第 3 5卷 第 l 3期
食物 , 使伤 口早 E t 愈合 , 早 期应 多进食流质 类食 物 , 之后逐步
3 讨论
进食软质食物及恢复正常 J 。加大饮水量 , 防止 出现尿结石 , 保持大便通畅。积极 进行 康复训 练 , 使肌 肉 主动收 缩。患者 早期可在床上做 各类 上肢伸 展运 动 , 进 行 中等 幅度 的伸屈活 动。骨痂形成后 , 可进行 小 幅度伸拉 运动 。患者需 定期 进行 尿道扩张 , 避免二次手术 。术后 3个 月内避免各 种剧烈 活动 ,
术 后 6个月 内回院进行复查 , 观察骨折 的愈合程 度。 1 . 4 统计学分析 : 数 据均 采用 S P S S 1 2 . 0软件 进行统计处 理 , 采 用 检验或 t 检 验。 以 P<0 . 0 5作 为 差异 具 有统 计学 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术治疗禁忌症:
①年老体弱合并严重的心脑肺血管疾病及重要脏器的功能障 碍不能耐受手术、同时未发现肠坏死迹象者; ②动脉造影显示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和腹腔干动脉病变广 泛,预计手术效果差者。
3、介入治疗
非闭塞性肠缺血时,可经造影导管向动脉内灌注血管扩张剂。
另外,血管成形术或支架置入术,有助于恢复动脉血流,降
六、缺血性肠病的治疗
缺血性肠病一经确诊,应尽早治疗,治疗方法分
为内科治疗、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
1、内科治疗
绝大部分患者经内科治疗可治愈或好转。对疑似本病的 患者应给予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营养支持、改善循环治 疗等。缺血性肠病一经诊断,应积极给予抗凝治疗,对于
明确有血栓形成的进行溶栓治疗,使用足量、广谱有效的
(93%),便血14人(93%),腹泻10人(66%),
腹胀、恶心、呕吐2人(13%)。疾病治疗:给予广
谱抗生素、血管扩张剂、扩容、禁食、补液等,以
积极治疗原发病,改善微循环,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所有患者均康复出院。
八、缺血性肠病的护理
1、尽早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 缺血性肠病的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血 便,严重时可出现肠麻痹坏死和腹膜刺激征[4]。
低复发机会。治疗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其安全性和 开腹手术相比具有较大优势。
缺血性肠病的预后
缺血性肠病常无特有的临床表现,误诊、漏诊率较高,因 此早期症状和体征特别重要。对于年龄大于70岁,诊断延 迟超过24 h,伴休克、酸中毒者,预后差。 国外报道:
AMI患者90d、1年和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59%、43%和
5、MRI检查:
一般不作为急诊检查方法。MRI可显示肠系膜动、静
脉主干及主要分支的解剖,但对判断狭窄程度有一定假
阳性率。MRI对判断血栓的新旧、鉴别可逆性和不可逆性
肠缺血有很高价值。
6、选择性血管造影:
是AMI诊断的金标准,并可在诊断的同时直接进行血 管内药物灌注治疗和介入治疗。但对于选择性血管造影 正常者,不能除外非闭塞性血管缺血。
道缺血,导致慢性缺血性肠病。
3、血液变化:
血液高凝状态是导致腹腔血管血流缓慢、血栓易于形成 而堵塞肠道血管的高危因素,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 增多症、长期口服避孕药、严重感染、DIC及放、化疗等疾 病,血液呈高凝状态,有可能诱发该病。
4、肠管因素:
老年人由于肠管蠕动功能减退,肠腔内粪块的嵌塞,使
是AMI最基本的检查。最典型征象是“指压痕”征,为增厚 的肠壁黏膜下水肿所致。钡灌肠检查可见受累肠段痉挛、 激惹;病变发展后期,可由于黏膜下水肿、皱襞增厚等原
因致使肠管僵硬似栅栏样;同时肠腔内钡剂充盈形成扇形
边缘。溃疡形成后,可见黏膜粗糙,呈齿状缺损。钡剂检 查可能加重肠缺血甚至引起肠穿孔,腹膜刺激征阳性患者 禁忌钡剂检查。
肠腔压力增加,导致肠壁的血供减少,最终导致肠壁局限
性缺血、变薄、坏死。
5、其他疾病
如肠道及腹部恶性肿瘤及肠梗阻等也可导致慢性缺血性 肠病的发生。
四、缺血性肠病的临床表现
1、急性肠系膜缺血(AMI):
多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男性为主;常见于心血管基础 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风心病、血管造影后粥样硬化板块 脱落。三联症:剧烈上腹痛或脐周痛,器质性心脏病和强烈 的消化道症状;约75%患者大便潜血阳性,15%患者可伴有 血便;可表现为肠梗阻,肠穿孔;发病早期症状无特异性, 进展迅速,死亡率高,可进展为休克、急性腹膜炎。
4、饮食护理
腹痛、腹泻、便血明显者,禁食3-5天,给予静脉
营养支持。腹痛减轻后,给予易消化、质软少渣、
无刺激性的流质、半流质饮食,少吃多餐。少吃粗
纤维食物,忌生冷瓜果、牛奶及海鲜,适当控制脂
肪。
5、皮肤护理 便血的形式以腹泻为主,血便呈水样,肛周处于潮 湿和代谢产物腐蚀的状态,加上皮肤间的摩擦,肛 周皮肤的完整性极易受到破坏。护理上应重视保护 肛周及周围皮肤的干燥,应用柔软的手纸或湿纸巾, 擦拭动作轻柔,减少机械性刺激。便后用温水冲洗
③指导患者改变体位易缓慢,如需下床,应遵循“起床三
部曲”的原则,首先抬高床头10-15cm,逐渐取卧位,无头 晕等不适,再置双腿床边下垂,继而慢慢站立,以免出现 直立性低血压或头晕、心悸、头痛等。 ④给予跌倒/坠床、外伤、药液外渗危险因素评估,床位悬 挂警示标识、拉起床档,并有家属或医护人员陪同,以跌 倒或其他意外发生。

2、慢性肠系膜缺血(CMI):
典型症状为餐后腹痛、畏食和体重减轻。主要表现为
反复发生的与进食有关的腹痛,腹痛可为持续性钝痛,程 度不一,定位不明确,以脐周或左下腹多见,多发生于餐 后15~30 min,l~2 h达高峰,随后腹痛逐渐减轻,蹲坐 位或卧位可使部分患者腹痛缓解。
3、缺血性肠炎(IC):
情绪。告知患者本病以动脉硬化所致者多见,早起
控制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可延缓此病的发生。出
院后遵医嘱进行扩血管治疗,定期复查血糖、血脂,
控制高血压,减少或避免血栓形成。注意观察大便
的颜色、性质及量,如发生腹部绞痛、腹泻伴水样
血便,给予就诊。
参考文献:
[1]刘新光.消化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93. [2]Danse EM,Van Beers BE,Jamart J,et al.Prognosis of ischemic colitis:comparison of color doppler sonography with early clinical and early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fingings{J}.AJR Am JRoentgenol,2011,175:1151-1154.
缺血性肠病 的治疗及护理
一、定义
二、缺血性肠病的分类 三、缺血性肠病的病因 四、缺血性肠病的临床表现 五、缺血性肠病的诊断 六、缺血性肠病的治疗 七、我科近3年内缺血性肠病的临床资料
八、缺血性肠病的护理
九、小结
一、缺血性肠病的定义
缺血性肠病(ischemiccnteropathy)又称缺血性肠
炎,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肠道急性、慢性血流不足所致
肠蠕动的情况。
④如患者出现持续性腹泻、直肠出血等14天以上,或者出 现腹膜刺激征、腹腔内游离气体等,及时报告医生,转外 科手术治疗。
3、用药护理
主要用药是以广谱抗生素、血管扩张剂和改善微循
环的药物为主。
①询问患者过敏史、用药史,注意药物之间配伍禁忌,密
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
②用扩血管的药物时,注意控制滴速、检测血压,使用微 量泵时,保证药物持续、匀速的滴入体内。
7、肠镜检查:
是缺血性结肠炎主要诊断方法。镜下表现为肠黏膜
充血、水肿、淤斑,黏膜下出血,黏膜呈暗红色,血管 网消失,可有部分黏膜坏死,继之黏膜脱落、溃疡形成。 病变部与正常肠段之间界限清晰,一旦缺血改善,其症 状消失快,病变恢复快,是与其他肠炎相鉴别的关键之
一。
A:直乙状结肠交界 处节段分布的黏膜水 肿; B:降结肠沿长轴分 布的线性溃疡; C:降结肠局部黏膜 发白伴黏膜充血 D:乙状结肠黏膜发 紫: E:降结肠黏膜假膜形 成; F:降结肠假息肉形 成; G:降结肠黏膜水肿、 假瘤形成 H:黏膜充血、水肿 伴蓝色结节样隆起 I:肠管狭窄伴黏膜粗 糙呈颗粒样
抗生素(慎用糖皮质激素,以免感染扩散或二重感染), 纠正电解性质和酸碱平衡失调等,可有效控制病情。
2、手术治疗
①急性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 ②慢性肠系膜动脉闭塞性疾病,内科保守治疗无效; ③任何形式的肠系膜动脉缺血性疾病,并出现剧烈腹痛、压
痛、腹肌紧张、腹腔抽出血性液体者均应急诊手术;
④具有典型的症状和动脉造影确定肠系膜上动脉或腹腔干显 著狭窄或闭塞者; ⑤主动脉造影明确肾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狭窄同时存在,而 施行肾动脉重建时,为预防肠梗死的发生。可考虑预防性主 动脉肠系膜上动脉旁路术。
五、缺血性肠病的诊断
1、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白细胞增高,常>10×109/L,大便潜血常阳性。 血清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也可增高,但血清 酶和生化指标的测定对AMI诊断缺乏特异性。有学者提出D二聚体升高对本病诊断有一定意义,但其升高程度与病情严
重程度的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
2、腹部X线检查:
①评估患者是否为老年人。
②评估患者是否有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症、
肝硬化等既往史。 ③评估患者又无腹痛,如有较剧烈的绞痛,继而血性腹泻, 伴腹胀、恶心、呕吐、发热,应尽早进行肠镜、CT、B超等 相关检查,早期诊断、早期处理!
2、加强对患者的病情观察
缺血性肠病的病理改变是肠壁水肿、出血及坏死等
循环障碍性改变[5],需要密切观察患者腹部体征的
变化。
①注意观察腹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有无放射,观察
腹肌紧张度、有无压痛、反跳痛。密切观察患者腹泻、便血 情况,观察大便的次数、颜色及量,恢复期患者应预防便秘。
②缺血性肠病患者常由于腹泻、便血和发热,易发生脱水
和水盐代谢紊乱,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周围循环情况 以及患者的神志、精神状态、尿量变化。 ③个别患者应用激素治疗时,尿钾排出增多,易导致低钾 血症,诱发中毒性巨结肠[6],注意听诊肠鸣音的变化,观察
所致的血管狭窄是引起慢性肠系膜缺血的主要原因。另外,
全身性血管病变累及腹腔血管时,如结节性多动脉炎、系统 性红斑狼疮等疾病时,也可出现肠道缺血。
2、血流量不足:
内脏血流量减少,均可导致肠道缺血。在腹腔血管病变 的基础上,各种原因如心力衰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
病、心律失常或休克等引起心排出量降低,可诱发或加重肠
的肠壁缺血性疾病[1]。该病临床上少见,其发病率低,约
占住院患者的0.1%[2],一旦误诊,后果严重,病死率较高。 尤其是急性缺血性肠病,是严重的急腹症之一,病情急而 凶险,发展迅速,病死率可达45%-70%[3]。老年人是本病的 高危人群,若合并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发病率更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