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下游河道形态变化及应对策略
黄河上中下游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黄河上中下游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黄河上中下游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如下:一、上游问题:荒漠化、凌汛。
解决措施:建立生态保护区,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爆破、飞机轰炸排凌汛。
二、中游问题:水土流失严重。
解决措施: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加强农业技术措施,生物措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
三、下游问题:泥沙淤积、地上河、凌汛、冬春水量不足,经常断流。
解决措施:建立水库调水调沙,加固堤坝,冬春工程排凌汛,加大水量供给,合理分配水量。
以下是更具体的解决措施:四、上游荒漠化问题:建立生态保护区,包括草原、森林和湿地等生态系统,采取严格的保护和管理措施,限制人类活动,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推广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将人类活动较少的土地逐步恢复为自然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
针对凌汛问题,可以采用爆破、飞机轰炸等方式,将冰凌破开,降低水位,避免洪水造成的灾害。
五、中游水土流失问题: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实施土地整理、梯田建设等工程,改善农田灌溉和排水条件,减少土壤流失。
加强农业技术措施,推广先进的耕作方式和农作物种植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效率,减少土地的过度开垦和植被破坏。
生物措施,通过植树造林、恢复湿地等措施,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减少水土流失。
六、下游泥沙淤积、地上河问题:建立水库调水调沙,通过水库的调节作用,将洪水期的多余水量储存起来,避免洪峰流量过大,减少泥沙的淤积。
加固堤坝,加强河道治理和堤防建设,提高河道的抗洪能力,减少洪水期对堤坝的冲击和损坏。
冬春工程排凌汛,在冬春季节加强河道巡查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冰凌堆积的问题,避免河道堵塞和洪水灾害。
七、下游冬春水量不足、经常断流问题:加大水量供给,在枯水期增加水资源的供给量,通过调水工程将丰水期的水资源调配到枯水期使用,保证下游地区的水量需求。
合理分配水量,在丰水期和枯水期之间合理分配水量,确保各个地区的生产和生活用水需求得到满足。
除了以上提到的具体措施,以下是一些额外的建议和措施,以帮助解决黄河上中下游存在的问题:八、推广水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在黄河沿岸地区推广水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技术和方法,例如推广节水农业、提高工业和居民用水的利用效率等,以减少对水资源的浪费和过度使用,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黄河下游引黄灌区的水文问题及解决途径

02
03
上游来沙量大
黄河上游地区水土流失严 重,大量泥沙进入河道, 导致下游河道淤积严重。
水流速度减缓
下游河道比降小,水流速 度减缓,泥沙容易沉积, 加剧了河道淤积程度。
排沙设施不足
部分引黄灌区排沙设施不 完善或老化失修,无法满 足排沙需求,导致泥沙淤 积问题更加突出。
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湿地萎缩
由于水资源短缺和过度开发,黄河下 游湿地面积不断减少,生态功能退化 。
地理位置与范围
01
黄河下游引黄灌区位于黄河 流域的下游地区。
02
涵盖多个省份的重要农业区 域,如河南、山东等。
03
引黄灌区范围广泛,包括大 量农田和灌溉渠道。
气候条件及影响
黄河下游引黄灌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 。
气候干旱、半干旱特点明显,对农业生 产造成一定影响。
年降水量较低,且分布不均,主要集中 在夏季。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在引黄灌区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减少农业用水浪费,为生态补水 腾出空间。
湿地保护与恢复
加强湿地保护
对引黄灌区内的湿地进行 全面保护,禁止非法占用 和破坏湿地资源。
恢复退化湿地
对已经退化的湿地进行生 态恢复,通过植被恢复、 水文调控等措施,逐步恢 复湿地生态功能。
建设人工湿地
在适宜区域建设人工湿地 ,增加湿地面积和生态容 量,提高湿地生态系统的 自我修复能力。
建立长效机制
建立长效机制,确保政策支持的 连续性和稳定性,推动引黄灌区 长期可持续发展。
社会参与和公众意识提升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水资源短缺、生态保护等问题 的认识,增强节水意识和环保意识。
01
鼓励社会参与
小浪底水库建成后黄河下游防洪形势及治理对策(精)

小浪底水库建成后黄河下游防洪形势及治理对策一、小浪底水库建成后黄河下游的防洪形势目前,对黄河下游防洪具有关键作用的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已经建成,并于2001年投入运用。
特别是1998年以来,国家又加大了对黄河下游治理的投入力度,完成堤防加高551km,堤防加固384km,处理委编险点52处,险工加高改建1456道坝垛完成河道整治新续建控导工程628道坝垛,加高改建653道坝垛,使黄河下游防洪形势明显改观。
具体表现为:一是小浪底水库和三门峡、故县、陆浑等水库联合调度,调蓄洪水,显著削减了黄河下游稀遇洪水,使花园口断面百年一遇洪峰流量由29200m3/s削减到15700m3/s,千年一遇洪峰流量由42100m3/s削减到22600m3/s接近花园口设防流量22000m3/s。
二是利用小浪底水库拦沙和调水调沙库容可减轻下游河道淤积76亿t相当于20年左右的淤积量。
三是堤防已经满足2000年水平设计水位的高度要求抗洪能力得到加强同时高村以下河势也得到初步控制。
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小浪底至花园口区间的无工程控制区2.7万km2内产生的洪水仍不能控制,对黄河下游防洪将构成严重威胁一是黄河下游堤防是按照防御花园口22000m3/s、孙口17500m3/s、艾山以下10000m3/s的洪水标准进行加高的,花园口断面设防标准为近千年一遇,而艾山以下河段设防标准仅为20年一遇至30年一遇,故遇上述量级的洪水,必将超过艾山以下堤防的设防标准,仍须使用东平湖滞洪区分洪。
二是20世纪60年代,黄河下游漫滩流量为6000m3/s左右,90年代以后,由于黄河来水偏枯,主槽淤积严重,漫滩流量已减少到了3000~4000m3/s。
由此看出,当发生上述洪水时,滩区将全部受淹,滩内179万人的生命财产将遭受巨大损失,因此,滩区安全建设对黄河来讲尤为重要。
三是无工程控制区间产生的暴雨洪水上涨速度快,预见期短(只有8小时),对下游防洪威胁大。
请简要分析黄河的上中下游存在哪些忧患以及应该采取的应对措施.题目和参考答案

请简要分析黄河的上中下游存在哪些忧患以及应该采取的应对措施.
分析: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也是世界著名大河之一.它源自巴颜喀拉山,流经青海、四川等9省区,注入渤海,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75.24万平方千米.
解答:解:建国以来,对黄河进行了综合治理.一方面在上、中游,特别是黄土高原地区,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控制水土流失,减少泥沙下泄;另一方面在下游修堤筑坝,加固黄河大堤.这样,对确保黄河下游两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起到了很大作用.
故答案为:一方面在上、中游,特别是黄土高原地区,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控制水土流失,减少泥沙下泄;另一方面在下游修堤筑坝,加固黄河大堤.这样,对确保黄河下游两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起到了很大作用.
点评:历史上黄河下游曾多次决口泛滥,给华北平原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黄河河道格局的历史演变及其对现代治黄思路的启示

摘要:在学习、整理有关黄河形成发育过程和黄河下游大改道变迁分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当前黄河治理中的重大问题,对黄河决溢、改道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归类.按照黄河下游河道演变的成因。
影响及其与相邻河系的关系等,将黄河发育进化分成9个历史阶段.把黄河改道纳入黄淮海平原发育的整体格局的演变中综合全面研究,以弥补只视改道为各个孤立、偶发事件的研究方法局限.由此认为,20世纪后期是黄河和黄淮海平原完全发育成熟的阶段,而21世纪开始了黄河的新纪元.在此转折点时期提出供考虑研究的若干治河意见方案.关键词:黄河水利史治黄河道演变入海流路河道冲刷1 概述常称“善淤、善决、善徙”为黄河的特点,对“淤”、“决”、“徙”的记载和研究充满了史册和各种文献.一般说法是:三千年间,黄河下游(加上中游孟津以下的河段)决口泛滥约1593次,较大的改道26次,常被提到的重大改道有六七次,泛滥、冲积变迁于25万km2的黄淮海平原上,不断改变着水系的面貌。
20世纪末,我国学术界特别是地质、地理、历史学者,对黄河改道过程的分期和原因展开了又一轮的关注和探讨.这是进一步治理黄河的需要,已取得了新的成果和业绩.在大量勘查考证、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学习、运用一切有价值的历史事实和地理现象来努力提高对现代治黄思路的研究水平,是水利工作者的任务。
任务的关键在于掌握恰当的研究尺度和层次,区分和结合不同的尺度在不同层次进行研究.对待黄河治理决策,在水利工程的科技基础上,必须增强不太熟悉的两端:一是在认知方面,扩大空间上大范围的环境整体和时间上远古的和未来的过程演变;一是运用最现代的最高新技术手段和思想方法.但同时必须生根落脚在必要与可能的现实的时间空间尺度上,数千米到数百千米,数年到一百年的范围之内的一切运动变化规律和人为对策措施.黄河的淤、决、徙的变化活动,主要发生在各种汛期,决溢改道的活动大多发生在伏秋大汛,漫溢总由于洪量增大,决口则主要发生在大溜和险工段,而改道则必须顺其“水性就下”,而相对稳定、相对集中的改道只能流经低洼地带,如是较稳定较长期的改道又必须能较长期地直接下注入海.淤、决、徙几乎是黄河常年累月不断进行的活动,而足以称之为改道且有历史意义的也只有二三十次,至于大改道,《禹贡维指》提出“五大徙”,近半个世纪提出5次、6次、7次或更多次数的阐说都有,在划分原则上和事实依据上也都信而有征,有重要的科学参考价值.凡所列举,难以简单取舍.对黄河河道的重大演变,本文只对现有被认为是大改道的资料成果进行分析,并不完全都以改道的规模变幅大小为判据,而从河道发育演进的总体格局及其特性功能的变化出发,将其分为若干历史时期,每个历史时期是一个独特的发育演化阶段.河道迁徙是一重大、主要的演化特征,但作为河道的总格局还应包括更广的内容,如入海情况,全线贯通情况,黄河干流和支流的变动情况,黄河开发和功能作用的变化情况,黄河水流与其它水文情势变化的关系,黄河河道和相邻大江大河水系之间的互相影响,黄河河道与其它人工水道以及流域内其它水体如湖泊沼泽的相互消长联系情况等,都是需考虑分析的因素.对影响微小的、偶发的、个别局部的只能忽略,而重大的、常发的、累积的、涉及整体特性的必须重视.本文所列黄河河道改变主要是指黄河下游(包括中游末段孟津以下),但着眼于总体格局就不能不牵涉到全河的问题了.2 黄河河道格局发育进化的9个时期本文将黄河发育进化分为9个时期(或阶段).a.初始格局.黄河河道的初始形成时期.经过地质构造运动形成黄河河道并贯通成一体.在新生代第四纪的中更新世,约从公元前2.5×106年到公元前2.1×104年之间直至传说中的禹河故道即公元前21世纪.b.禹河故道.最早的、最北边的、人类社会开始管理而又自然流动的、无地上河出现的、较稳定的河道,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c.周秦时期.初次决口改道,开始建设堤防系统,又开始出现地上河的过渡阶段,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d.秦汉时期.黄河已出现悬河,进入决溢频繁的时期,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世纪,黄河下游已开始与淮河流域有联通.e.王景治河以后,公元1~6世纪.f.隋唐阶段.公元7~12世纪,黄河中下游大兴南北水道建设,向海河、淮河甚至长江伸展,黄淮海打破界限,水系联通交叉时期.g.黄河夺淮,长期南徙时期,公元12~19世纪.h.黄河离淮北迁时期,公元19~20世纪.i.20世纪中叶至21世纪初,合理控制治理时期.2.1 初始格局经过地质构造运动形成黄河河道并贯通成一线.在新生代第四纪的中更新世(约2.5×106年前至公元前2.1×104年前之间).有人说:“黄河发育史是我国第四纪地质研究中的一个难题”.从多数学者的研究成果中可粗略概括:在新生代以前燕山运动的地壳褶皱已造就了黄河形成发育一切活动的北部边界屏障.由于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对欧亚板块的挤压,我国境内广大范围都属于新构造运动的活跃地区,是形成我国现代地貌轮廓的主要动力.西部高原、山地强烈隆起,东部冀辽平原不断沉降,自西向东地势高差愈益扩大而出现阶梯性地形,黄河下游冲积平原位于第三梯阶低地区域.这一整体地貌与全球大气环流运动相结合,逐渐出现我国的大江大河,东流入海,形成了这样雄丽的山川,这样巨大的水资源和水能资源.在早更新世,黄河、长江都未形成贯通的水系,黄河还分为4段:①由源头经古札陵湖、古鄂陵湖向东流入古若尔盖湖,受阻于积石山,未曾通向北方水道.②由拉加寺峡谷向北进入古青海共和地盆.③从刘家峡以下经兰州盆地流入古银川湖.④由河曲向南,穿过一系列小湖泊进入汾渭湖盆,受阻于中条山地.到中更新世,积石、三门以及贵德—兰州之间的一连串峡谷先后形成,才完成全河的连接,东流入海.长江的贯通入海要到晚更新世晚期.在这漫长的年代中,不知经过多少地质运动变化,断裂坳陷,升隆起伏,接触整合,滑动迁移,冲刷堆积.但宏观纵览,在现代格局形成后黄河的峡谷河床的深层构造还是比较稳定的.初始格局以后的四千余年间,即使是河相冲积变化唯一的邙山滑坡迁移,也不属于深层构造性运动.黄河决溢漫流游荡,祸延百代,灾害南北,但黄河活动的范围是被严格地规范着的:孟津以下北有燕山,西有太行山,南有大别山,东有泰山和山东半岛的丘陵高地和其自身挟带堆积的若干障碍,更不必说近代人造的堤坝体系.但宏观类比,多次河线流路的改动也都可归纳于同一范畴,仅是相似模式的重复变形组合而已.因此若干万年的变化而形成的黄河,初始格局总体上迄今还是稳定的,在今后相当长的年代里,如不出现特别重大的天变地异的朕兆也将继续保持这总体的稳定.第四纪也同时被认为是与现代人类有亲缘的人类祖先开始出现的时代,可追溯到三四百万年前,而“古代社会”、“古代东方”、“古代文明”等最远也只指四千年以前,因此这个初始格局时代虽十分久长,而黄河的一切发育进化,都只能被认为是人类活动未起影响作用的纯自然演变.因此这个初始格局确定是黄河研究的基础和本底.2.2 禹河时期最早人类社会开始干预管理,下游流路本出现地上河的最北边的河道,河道区比较稳定的阶段,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这是传说中大禹治水以后留下的业绩,因此只能以禹王年代纪年,1996年5月我国“夏商周工程”启动后,就20世纪末21世纪初所正式公布的成果,把我国历史纪年向前延伸了1200多年,订夏商分界为公元前1600年,而夏初计为公元前2070年.这一点与原来常用的“夏世纪表”一致,都是公元前21世纪.由于古史研究中曾对禹这个人的存在有怀疑,也由于以往历史治黄争论中,常有人对引“禹河故道”为经典而讥刺为“经义治河”,因此一直还常认为禹河是个非现实的假设.但史前时代黄河曾有大洪水,又曾经过统一有组织的治理而总体稳定很长时期,这是肯定的;禹河故道又经过近现代的地质勘查发掘证明确切存在,也是肯定的.至于“经义治河”,也不必完全看成是迂腐,一是立论者未必盲目相信,可能是为了需要包装和打出旗帜而已,并且树立一个理想规范性河道作为讨论的准则,也是正常的.现代既有事实依据、又是黄河演化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保留列入是有意义的.对“禹河故道”的简述是:“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磔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禹贡·导水》.关于下游就是:向东经过洛河转变处,达到浚县附近的大伾山,向北进入华北平原,通过漳河(“降水”),又向北分若干条支流,都由潮汐河口入海.这大体描述了当时的线路,虽然遗漏了当时大量湖泊、湿地情况及其重要作用,对海域的进退也无记载.现代许多文献所提“禹河故道”实际上所指的还是“初始格局”时期的地质运动的继续.我们以黄河形成并贯通为初始格局,实际上经过长期地壳运动作为补充调整而过渡到相对稳定.这段过渡时期当以数万年计,仍归入“初始格局”时期,由于北段地势下沉,比降较大,而大量湖泊湿地足以容纳挟带下泄的堆积物,因此河线流路不致大变.进入流路稳定的过程和大湖泊消亡的过程,大洪水泛滥加多增大的过程也大体同步进行.从“初始格局”到“禹河故道”的转变过渡也就是由“华北湖盆”到“华北平原”的转变过渡.为了分界,“禹河”只能由夏禹开始,而“禹河故道”的演进实际向古远插伸进数万年.这就是禹河时期的特点,虽然洪水泛滥而地上河的现象还不会出现.这个时期不但海河水系没有形成,海河流域平原也正在发育之中.所谓“北播为九河”可能由此时开始形成后世海河的干流支流的一部分,现传下的河水名称如清河、滱水、巨马河、滹伦河、潞河、沽河、徒骇河等都是当时黄河的支河.在当时也主要由天津入海.至于淮河流域,当时和黄河还是互不相干的.有些学者根据河流记载的经典出处而称“禹河”时期为“禹贡河”,而称禹河故道以前的河为“山经河”,后者本文纳入“初始格局”,因为“禹贡”和“山经”的区别主要在黄河下游,下游两者的区别在“山经”时华北主要是湖盆型地貌而缺少较独立成型的河槽断面.按现代地质学者的勘探分析,全新世中后期后的尧舜时期和大禹治水后: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砥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的“禹河故道”基本上全线都位居大地构造的上升与下降区的过渡地带,凸起与凹陷的地带,从这类构造过渡部位的地质营力考虑,水流应是以下切侵蚀作用为主,并有地壳差异运动参与的侧向侵蚀、冲蚀作用.孟津以下,有部山大伾山等一系列残丘高阜控制了禹河的基本流向,东进后有泰山及山东半岛的丘陵高地作为正面的屏障而分流,然后只能东北折向华北的湖盆地带.按4133年的记载,黄河下游流经东北方向的时间约占80%,而东西向和东南方向的时间一共约占20%.但3000多年的东北向时间都在隋唐以前[1].从今河南地区禹河故道地下覆盖的厚度看,主要是河流堆积层,这充分证明了禹河的存在.2.3 周秦时期东周先秦时期,或“宿胥口(今浚县附近,淇河、卫河合流处)改道时期”,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这时期的黄河演化特点是:①开始建造堤防系统,人类活动干预加剧.②下游河道逐步向“地上河”转变.③河流由分散的放任漫流演变到较集中的溃决改道.④河道开始明显南移,由天津入海改为由章武(现沧县东北,或黄骅)入渤海.宿胥口决口是黄河第一次文字记载的决口改道.现所见涉及黄河史的几乎都说是在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但也有学者认为“周定王五年河徙”根据不足,并无其事.也有学者认为此事发生在东周“贞定王”,不是公元前602年,而是公元前463年.这些可由专家进一步考证[2,3].但从禹河故道到秦汉之间的黄河存在着一个过渡阶段:从无堤防到有堤防,从地下河到出现地上河,从无堤可决到频繁溢决进而有第一次较重大改道,从方位最北的河道开始南移,这是个必经的阶段.在先秦时期,禹河经过1500年,燕山南麓的洪积、冲积扇也淤了1500年,湖荡湿地也被填塞了1500年,造平原、变地貌1500年后,大规模堤防体系虽未形成,但局部堤防已有必要,在大河向东流又往北转折的弯道上决口不仅可能,甚至是必然的.在古籍记载上“洛绝”、“淇绝于旧卫”、“偿绝于梁”、“河绝于扈”等多次,在宿胥口决溢的记载也不止一次,因此宿胥口改道事件也许不坐实于公元前602年,但在该地点的附近,该时间的前后有较重大的决口改道发生是不必怀疑或否定的.这是黄河河道发育演变的一个重要转折阶段.从此以后黄河再也没有回到过更北的地区,而是让给海河去酝酿营造另一个新的水系了.在这一阶段,还必须提到的是开始出现多次以决口为“灌敌”手段,进行战争.原因大概一是正处于春秋战国时期,征伐很多;二是黄河已出现堤防甚至地上河;三是已有较高的生产力和技术足以扒决控制了.“堤防之作,近起战国壅防百川,各自为利”,这是贾让治河三策中的阐述,近人认为他距战国时代很近,说法可靠.其实春秋以前肯定已有相当规模的堤防.否则哪有“无曲防”的规定,没有河堤哪有那么多的决口,“川壅而溃”,不壅河溃?贾让的话也对,“近起战国”,如“远”起就该上溯到春秋以前了.2.4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黄河下游进入“地上河”,决溢频繁阶段.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世纪,是国家(特别是黄河流域)统一时期,既是大规模水利建设时期,也是黄河大决口增多时期,也是治黄研究大进步时期.这三者其实是一致的.没有国家的统一,也就没有政权的重视和充裕的人力财力,也就没有高大坚实的堤防;而对多沙河道最集中最长期保护之处往往就是肇祸的根源.自公元前168年(汉文帝12年)河决酸枣以后,连年决口,公元前138年平原漫溢、顿丘改道,公元前132年(汉武帝元光3年)濮阳瓠子决口改道,至公元前109年才恢复又决于馆陶,以后经过6次大决口,到公元11年王莽新朝又在魏郡大决口.以前决溢虽多,但多是局部分散的,淹没泛滥也相应地是比较局部分散的.水势之大,影响之广,灾害之重,重视程度之高,拖延时间之久,动员力量之强,看来在西汉极盛时代的部子决口改道大概是传说中大禹治河以后所空前的了.“史记”中在叙述瓠子堵复后说:“自是之后,用事者争言水利”.这几十年中连续决口改道使黄河的威力。
黄河下游游荡型河段床面形态变化特征

黄河下游游荡型河段床面形态变化特征作者:张原锋王平来源:《人民黄河》2018年第08期摘要:床面形态是水流阻力及泥沙输移的重要组成部分。
利用床面形态控制数及床面形态判别方法,结合黄河下游花园口河段多波束水下三维地形及河床纵剖面资料,研究发现黄河下游游荡型河段床面形态主要表现为沙垄、过渡及动平整。
当流量逐渐增大时,床面形态逐渐由沙垄向过渡、动平整方向发展。
天然条件下,当流量小于1500m3/s时,床面主要表现为沙垄,床面形态的波长与波高之比平均为550;当流量大于2000m3/s时,床面形态主要为动平整。
在持续冲刷条件下,当流量小于1500m3/s时,床面形态表现为双尺度沙垄,即波高为0.2~1.2m的小尺度沙垄叠加在波高为2~3m的大尺度沙垄的迎水面与背水面上。
关键词:动平整;双尺度沙垄;床面形态;游荡型河段;黄河下游中图分类号:TV147;TV882.1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0-1379.2018.08.002黄河下游高村以上河段是典型的游荡型河段,水流宽浅散乱,摆动频繁,河槽易淤善冲,沙洲发育。
小浪底水库修建前,黄河下游花园口河段1965-1999年床沙及悬移质平均中值粒径分别为0.094、0.021mm。
小浪底水库拦沙运用后,河床持续冲刷、粗化,目前花园口河段的床沙中值粒径约为0.2mm。
黄河下游为典型的冲积性河流,不同学者对其床面形态特征有很多争议。
VanrijnL-C.认为对于床沙粒径小于0.1mm的冲积性河流,一般不会出现沙垄,床面表现为动平整,或者表现为具有光滑床面或沙纹的大尺度沙波:VandenbergJ.H.等则提出当泥沙粒径参数D*(可由泥沙中值粒径、黏性系数及泥沙密度求得)小于2时,床面不存在沙垄:BassJ.H.等利用床沙粒径分别为0.095、0.076mm的泥沙进行了系列水槽试验,在床面演变过程中没有发现沙垄:王士强认为在同样的床沙条件下,水深几十厘米(水槽试验水深)的水中不会产生沙垄,但是在水深较大条件下会出现沙垄。
小浪底水库运用后黄河下游游荡型河段河道整治方案适应性分析及对策

1 游荡型河段河道整治现状 黄河下游游荡型河段包括铁谢至京广铁路桥、 京 广铁路桥至东坝头、 东坝头至高村河段 , 全长 289 km 。 该河段河道主要制约因素是来水来沙条件和河床边界 条件。目前 , 我们还不具备把有效控制水沙条件作为 规顺游荡型河段河势演变的手段, 只有通过修建河道 整治工程改变河床边界条件 , 使边界适应来水来沙并 有效限制游荡, 控制河势演变。 自 70 年代按照河道整治规划整治游荡型河道以 来, 曾实施过湖渠化治理、 江心洲治理 ( 亦称麻花型治 理) 和弯曲型治理等方案 , 实践证明目前实施的微弯型 治理方案整治效果明显。其特点是治理中水河槽, 在 河道凹岸修建工程, 控导主流 , 稳定河势。整治流量相 当于平滩流量 ( 5 000 m 3 / s) , 规划治导线宽 1 200 m, 两岸工程之间留足排洪宽度, 一般不小于 3. 0 km 。大 洪水漫滩后, 两岸工程之间主槽泄流量一般在 80% 以 上, 整治河道可以控制大洪水流路 , 从而避免一些恶性 险情。虽然下游河道在排洪宽度之内还是宽浅河道, 但是主槽弯曲程度能根据流量的变化自行调整 , 未对 下游窄河段水沙条件产生明显影响。 1. 1 工程布点情况 目前, 黄河下游游荡型河段共修建控导护滩工程 65 处 , 坝垛 1 433 道 , 整治工程长度 131. 91 km , 占该 河段河长的 45. 64 % 。现在洛河口以上和东坝头至高 村河段布点已经完成, 续建任务接近完成。京广铁路 桥到东坝头河段规划弯道 22 处, 已布点或已续建原有 工程的弯道为 18 处 , 尚有张毛庵、 三官庙( 黑石) 、 韦滩 3 处没有布点, 1 处没有改建。已布点的 18 处弯道中 有 9 处接近完成 , 7 处还有相当数量的续建任务 , 顺河
YELL OW RIVER
黄河下游河道演变基本规律

黄河下游河道演变基本规律黄河,中国第二长河,也是中国最重要的河流之一。
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一直备受关注,因为它直接关系到这一地区的水资源利用、防洪工程以及沿岸居民的生活。
在长期的河道演变过程中,黄河下游形成了一些基本规律,本文将对这些规律进行探讨。
黄河下游河道演变的基本规律之一是河道的侧向迁移。
由于黄河水量大、泥沙多,河道流速快,河床容易发生侵蚀和淤积。
长期以来,黄河下游河道在不断迁移,不断改变河道的走向。
这种侧向迁移一方面导致了河道的不稳定性,另一方面也为沿岸居民提供了河道利用的机会。
黄河下游河道演变的另一个基本规律是河道的纵向淤积。
由于黄河水量大、泥沙多,河床容易发生淤积现象。
在河道纵向淤积的过程中,河道底部的高度逐渐升高,河床的形态也发生了变化。
这种纵向淤积不仅影响了河道的通航能力,还增加了河道的防洪难度。
黄河下游河道演变的第三个基本规律是河道的泥沙质量变化。
黄河是世界上泥沙质量最高的河流之一,其泥沙含量高达50%以上。
这种高含沙量不仅增加了河道淤积的速度,还导致了河道的形态变化。
泥沙质量的变化对于河道的演变具有重要影响,需要引起重视。
黄河下游河道演变的最后一个基本规律是人类活动的影响。
长期以来,人类的活动对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修建堤坝、开展水利工程、进行水资源开发等,都会对河道的演变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在河道管理和规划中,需要充分考虑人类活动对河道的影响。
黄河下游河道演变具有一些基本规律,包括河道的侧向迁移、河道的纵向淤积、河道的泥沙质量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这些规律对于黄河下游地区的水资源利用、防洪工程以及沿岸居民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黄河下游河道演变规律的研究,为黄河下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黄河下游河道的管理和保护,确保河道的稳定和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下游河道形态变化及应对策略作者:张金良刘继祥万占伟鲁俊来源:《人民黄河》2018年第07期编者按:黄河下游是我国黄淮海平原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河道内的滩区承载了约190万人的生产生活。
不利的河道形态、滩区经济发展与治河的矛盾以及人水无法和谐共生等问题,导致黄河下游防洪形势严峻、滩区安全建设任务艰巨、沿黄城市生态空间缺乏,使得下游滩区治理问题成为治黄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尽管黄河下游滩区问题复杂难治,但治黄工作者一直在积极探索和不懈尝试,竭力谋求顺应新时期发展要求的治理模式。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张金良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结合多年来对治黄工作的认识和把握,考虑新时期治水理念和下游沿黄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于2017年6月提出了黄河下游滩区“洪水分级设防,泥沙分区落淤,滩槽水沙自由交换”的生态再造与治理新模式(见《黄河下游滩区再造与生态治理》一文,发表于本刊2017年第6期),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其后,张金良带领研究团队完成了该模式的方案规划和效果评估,以期为“一点一线一滩”治黄工作重点提供科学理论支撑。
“黄河下游滩区生态再造与治理研究”系列文章是张金良团队对黄河下游滩区生态再造与治理理论的提炼和总结,阐述了黄河下游滩区生态再造与治理的理论依据、规划方案及效果,本刊将从2018年第7期起以连载方式陆续刊出,以飨读者,敬请关注。
摘要:在对黄河下游河道形态演变过程以及“一级悬河”“二级悬河”成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宽河固堤、窄河固堤、防护堤等治理思路,认为泥沙处理是黄河下游治理的关键所在,下游滩区仍需长期发挥滞洪、沉沙作用,窄河固堤、防护堤等方案将会加剧“二级悬河”的不利态势,不利于黄河长治久安。
为实现滩区“洪水分级设防,泥沙分区落淤,滩槽水沙自由交换”,保障黄河下游长期防洪安全,构建黄河下游沿黄城市生态空间,推动滩区群众快速脱贫致富,实现治河与惠民双赢,在充分吸纳黄河下游河道治理成果的基础上,经论证提出了黄河下游生态治理新思路,即对滩区进行功能区划,分为生态移民安置区、高效农业区以及资源开发利用区等,利用泥沙放淤、挖河疏浚等手段,将由黄河大堤向主槽的滩地依次分区改造为“高滩”“二滩”和“嫩滩”,各类滩地设定不同的设防标准。
关键词:生态再造:宽河固堤;生产堤;“二级悬河”;河道形态;滩区;黄河下游中图分类号:TV853;TV882.1文献标志码:A doi; 10.3969/j.issn.1000-1379.2018.07.0011 黄河下游河道形态演变过程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哺育了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黄河又是世界上最为复杂难治的河流,以“善淤、善决、善徙”闻名于世,历史上黄河下游频繁的洪水灾害给沿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据统計,从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的2540 a间,下游河道决口达1590次,重大改道5次,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决溢纵横面积约25万km²,涉及冀、鲁、豫、皖、苏五省。
黄河下游现行河道是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改道后夺大清河人渤海而形成的。
黄河干流河道在河南省孟津县白鹤由山区进入平原,于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全长878km。
由于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因此进入下游的泥沙大量淤积,河床逐年抬高,现状河床一般高出背河地面4~6 m,局部河段在10m以上,比两岸平原高出很多,是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也成为淮河水系和海河水系的天然分水岭。
黄河大洪水一旦向北决口将打乱海河水系,向南决口将打乱淮河水系,且由于黄河的多沙特性,因此洪水泥沙所到之处将使河(湖)渠淤塞、良田沙化,造成巨大的生态灾难。
黄河下游河道已成为黄淮海平原的生态安全屏障,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黄河下游两岸平原人口密集,城市众多,铁路、公路纵横,能源等工业基地广布,还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根据黄河下游防洪保护区洪水风险分析成果,仅北岸封丘以上或南岸开封以上堤段发生决口泛滥,淹没影响人口就将分别达到约2600万或2300万,淹没耕地293.3万hm²或246.7万hm²,造成巨大的直接经济损失。
除经济损失外,黄河洪水泥沙灾害还会毁坏公路、铁路以及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破坏生态环境,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造成长期的难以恢复的不良影响。
因此,保证黄河下游河道长期安全稳定行河是确保黄淮海平原生态安全的迫切需要。
2现状下游河道形态及成因2.1“一级悬河”形态及成因黄河下游为强烈堆积性河段,横贯于华北平原之上,目前的黄河下游河道是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孟津县白鹤镇至郑州京广铁路桥为禹王故道;京广铁路桥至兰考县东坝头为明清故道;东坝头以下是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后,水流流向由东南改道东北,穿运河夺大清河以后形成的。
由于黄河水沙异源,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因此黄河挟带中游的大量泥沙在下游河道不断淤积,而两岸大堤的存在约束了摆动范围,限定了泥沙淤积空间,导致下游河床不断抬升,使河床滩面高程高出大堤背河地面高程,形成地上悬河,即为“一级悬河”黄河干流白鹤至东坝头河段行河年限较长,“一级悬河”问题较为突出,河道内滩地高出两岸地面4~6m,局部为10m以上;东坝头至陶城铺河段临河滩面高出两岸地面2~3 m,最大为5 m;陶城铺以下河段滩面高出两岸地面2~4 m,最大为7.6m。
2.2“二级悬河”形态及成因在“一级悬河”形成的同时,由于河道内淤积横向分布不均,邻近主槽的嫩滩附近淤积厚度大,远离主槽的滩地淤积厚度小,堤根附近淤积厚度更小,因此滩唇高程、河槽平均河底高程高于两边滩地高程,形成了“槽高、滩低、堤根洼”的“二级悬河”形态。
目前,黄河下游京广铁桥至东坝头长131km河段“二级悬河”轻微发育,东坝头至陶城铺长235km河段是“二级悬河”发育最为严重的河段,滩唇一般高出黄河大堤临河地面3m左右,最大达Sm,滩面横比降约为0.1%,而河道纵比降为0.014%,横比降远远大于纵比降。
“二级悬河”的不利形态一是增大了形成“横河”“斜河”的概率以及滩区发生“滚河”的可能性,容易引起洪水顺堤行洪,增大冲决堤防的危险:二是容易造成堤根区降雨积水难排,内涝会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土地盐碱化则加重群众土地改良负担。
大量研究表明,来水来沙条件和河床边界条件是形成黄河下游“二级悬河”的重要因素。
汛期进入下游的流量减小,尤其是漫滩大洪水出现概率减小,导致河道淤积主要发生在河槽内,嫩滩附近淤积厚度大,远离河槽的滩地淤积厚度小,河床形态恶化,“二级悬河”发育。
滩区群众修建生产堤限制了洪水漫滩沉沙范围,阻碍了滩槽水沙充分交换,加剧了“二级悬河”的发展。
2.2.1 水沙条件变化是“二级悬河”形成的主要原因1950年7月至1960年6月,黄河来水量较丰,黄河下游漫滩洪水发生次数较多,花园口站洪峰流量大于10000m^3/s的漫滩洪水就有6次。
该时期滩区阻水建筑少,河槽和滩地之间特别是主槽和嫩滩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洪水漫滩次数较多。
洪水漫滩后,由于滩槽水流阻力不同,而下游河道平面形态宽窄相间,因此滩槽水流泥沙容易产生横向交换,宽河段一般会出现“淤滩刷槽”现象。
该时段下游河道主槽年均淤积量为0.82亿t,滩地年均淤积量为2.79亿t,滩地淤积量大于主槽淤积量,但由于滩地面积大,因此河槽与滩地几乎同步抬升。
1960年9月三门峡水库投人运用,水库运用经历了蓄水拦沙、滞洪排沙和蓄清排浑3个阶段,不同阶段水库运用方式差异较大,对水沙条件的改变也不同,相应地对下游河道冲淤及河床形态演变的影响也不同。
1960年9月至1964年10月为三门峡水库蓄水拦沙期,进入下游水量较丰,年均水量为587.4亿m^3,年均沙量较1950年7月至1960年6月减少12亿t,且汛期日均流量大于4 000m^3/s的天数较1950年7月至1960年6月增加20d左有,水沙条件较为有利,该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累计冲刷泥沙23.12亿t,年均冲刷泥沙5.78亿t,到1964年10月下游河道平滩流量恢复至8000m^3/s,下游主槽过流能力强,且受三门峡水库调节削峰影响,下游未发生漫滩洪水,“二级悬河”尚未发育。
1964年11月-1973年10月,三门峡水库采取滞洪排沙运用方式,且1968年刘家峡水库投入运用,黄河下游年均来水量较1950年7月至1960年6月减少62亿m^3,而年来沙量仅减少1.87亿t,汛期日均流量大于2000m^3/s的天数比1950年7月至1960年6月减少15d,水沙关系较1950年7月至1960年6月更为不协调。
该时期三门峡水库虽经初期改建,但泄流规模仍不足,遇大洪水时水库自然滞洪削峰作用仍很大,如1970年7月潼关站洪峰流量为10200m^3/s.经水库调节后出库洪峰流量为5380m^3/s。
水库滞洪削峰改变了自然来水来沙过程,减小了水流漫滩几率,下游经常出现“大水带小沙,小水带大沙”的不利水沙组合。
该时期下游河道快速淤积,年均淤积4.39亿t,其中河槽年均淤积2.94亿t(为1950年7月至1960年6月的3.6倍),占全断面淤积量的67%,造成中水河槽大幅度萎缩,又由于1958年河槽两岸修有生产堤,一般洪水漫滩后,淤积限制在两岸生产堤之内,因此部分河段开始出现“二级悬河”的不利局面。
1973年11月-1986年10月,三门峡水库采取蓄清排浑运用方式,非汛期下泄清水,汛期排泄全年泥沙。
该时期来水来沙条件较为有利,出现了1975-1976年、1981-1985年丰水时段,三门峡水库经两次改建后泄流规模明显增大,1976年和1982年花园口站最大洪峰流量分别为9210、15300m^3/s,洪水期间下游河道发生淤滩刷槽,该时期下游主槽累计冲刷泥沙4.7亿t,滩地累计淤积14.0亿t,全断面淤积泥沙9.3亿t,下游河道槽冲滩淤,平滩流量明显增大,至1986年平滩流量达到6000m^3/s。
该时期滩地横比降虽然有所增大,但还不是很突出。
1986年龙羊峡水库投入运用至小浪底水库下闸蓄水,受降雨和水库调节等人类活动影响,进入黄河下游的年水量和汛期水量均大幅减少,且由于来自上游的低含沙洪水被削减,因此黄河下游中常洪水出现的几率大幅减小,持续时间大幅减少,汛期日均流量大于2000m^3/s 的天数比1950年7月至1960年6月减少50d,大于4000m^3/s的天数减少13.7d,黄河下游河道中水河槽淤积严重,1986年10月-1999年10月黄河下游河道年均淤积2.28亿t,其中河槽年均淤积1.62亿t。
与1950年7月至1960年6月相比,全断面淤积量占来沙量的比例由20%增加到30%,河槽淤积比例由23%增加至72%。
随着黄河下游主槽过流断面持续萎缩,平滩流量明显减少,至1999年汛前河道最小平滩流量已不足3000m^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