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植物学-被子植物门

合集下载

南医大药用植物学课件11被子植物门-9玄参科

南医大药用植物学课件11被子植物门-9玄参科
雄蕊4, 2强, 稀 2或 5, 着生于花冠筒上, 有些属有退化雄蕊
1~2; 花盘环状或一侧退
化;
子房上位, 2心皮, 2室, 中轴胎座, 胚珠 多数, 偶少数。
↑,*K4~5,(4~5)C(4~5)A4, 2,5G(2:2:∞)
• 蒴果, 2或4瓣裂或 偶顶端孔裂, 稀为不 开裂的浆果, 常具宿 存花柱。
胡黄连Picrorhiza scrophulariiflora 根状茎为“胡黄连”, 清虚热燥湿, 消疳。
阴行草
Siphonostegia chinensis
全草称 “北刘寄奴”, 能清热止湿, 凉 血止血, 祛瘀止 痛。某些地区作 “茵陈”用。
紫花洋地黄
(洋地黄)
Digitalis purpurea
玄参科
Scrophulariaceae
• 草本, 稀木本并具 星状毛。 • 叶对生, 稀互生和 轮生; 无托叶。 • 花两性, 常两侧对 称, 稀辐射对称 分 离 或 结合, 宿存;
花冠合瓣, 常2唇 形, 裂片(3~)4~6, 芽 中覆瓦状排列, 有些 属花冠筒极短, 裂片 呈辐状;
叶含洋地黄 毒甙, 能兴奋心肌, 增强心肌收缩力, 使收缩期的血液输 出量明显增加, 改 善血液循环。原产 欧洲。
毛花洋地黄 (狭叶洋地黄) D. lanata Ehrh.
产地、功效 同紫花洋地黄。
本科重点特征
常为草本。单叶, 常对生。花两性, 两 侧对称; 花被4或5; 雄 蕊常4, 2强; 心皮2, 2 室,中轴胎座。蒴果。
• 种子多数, 稀少数, 有胚乳。
玄参
Scrophularia ningpoensis
根为“(浙) 玄参”, 能滋阴 降火, 生津, 消 肿散结, 解毒。

被子植物门

被子植物门

25

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
瘦果
多年生草本;茎直立。基生叶长 柄,叶片心形或近圆形,掌状中裂, 裂片3~7; 茎生叶互生,较小, 托叶鞘状,膜质;大形圆锥花序顶 生,花小,红紫色。瘦果三棱状。
具翅幼果
26
唐古特大黄R.tanguticum
形态与上种相似,主要区别为叶片 掌状深裂,裂片再做羽状浅裂。裂片 披针形。
多年生草本, 根肥大圆柱形。 茎直立, 叶互生,茎下部叶为二 回三出复叶,全缘。花大, 单生 于茎枝顶端,白色、粉红色或红色。 蓇葖果3-6,卵形,先端外弯成钩 状。 蓇葖 果
38
小檗科Berberidaceae
*K3+3C3+3A3~9G (1:1:1~∞)
形 态 特 征
1 灌木或草本。 2 叶互生。 3 花两性;萼片与花瓣相似,各二至多轮,每轮常3片, 雄蕊3-9,常与花瓣对生,花药瓣裂或纵裂;子房上位, 常由1枚心皮组成1室;花柱缺或极短,柱头通常为盾形; 4 浆果或蒴果。
6
三白草科Saururaceae
♀*P0A3~8G3~4
形 1.多年生草本,单叶互生,托叶与叶柄常合生 或缺。 态 特 2.花小,两性,无花被;穗状或总状花序,花 征 序基部常有总苞片;雄蕊3-8;心皮3-4, 离生或合生,若合生,则子房1室,侧膜胎座。 3.蒴果或浆果。 化 学 特 征
挥发油,黄酮。清热解毒,利火消肿功效。
17
马兜铃Aristolochia debilis
• 根(青木香) • 茎(天仙藤) • 果(马兜铃)
18
木通马兜铃Aristolochia mandshuriensis
• 也称东北马兜铃 • 茎(关木通) • 清心火,利小便,通 经下乳

药用植物学第十二章被子植物门

药用植物学第十二章被子植物门

药用植物学第十二章被子植物门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被子植物门简介•双子叶植物纲•单子叶植物纲•被子植物门的药用价值•被子植物门的生态价值•被子植物门的保护和利用01被子植物门简介被子植物门是种子植物中最高等的类群,具有真正的花和果实,能产生种子进行繁殖。

被子植物门的特征种子植物被子植物门的植物具有多种多样的生活型,如乔木、灌木、藤本、草本等,适应各种不同的生态环境。

多种多样的生活型被子植物门的根系较为发达,具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功能,同时也有支持植物体和固定位置的作用。

发达的根系被子植物门的分类双子叶植物纲和单子叶植物纲根据叶子形态和构造的不同,被子植物门分为双子叶植物纲和单子叶植物纲两大类。

木本、草本和藤本根据植株形态和生活习性的不同,被子植物门又可以分为木本、草本和藤本三大类。

多肉植物、观花植物、观叶植物等根据观赏特性的不同,被子植物门还可以分为多肉植物、观花植物、观叶植物等不同的类型。

演化过程被子植物门的演化过程经历了多个阶段,从原始的裸子植物到较为进化的种子植物,再到现代的被子植物门。

起源时间被子植物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大约1.3亿年前,由裸子植物演化而来。

演化意义被子植物门的演化不仅推动了植物多样性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被子植物门的起源和演化02双子叶植物纲常为二叉分枝或羽状复叶多数种类的花为五基数,少数为四基数或六基数多数花为下位花,少数为上位花或周位花多数为木本或草本植物多数种类具有托叶多数花具有雌雄同株或异株现象010203040506多数花被片数目较少,呈绿色或白色,形状相似,排列呈覆瓦状或镊合状;少数花被片数目较多,呈花瓣状或膜质。

原始花被亚纲多数花被片呈绿色或白色,形状相似或不同,排列呈覆瓦状或镊合状;少数花被片呈花瓣状或膜质。

合瓣花亚纲双子叶植物纲的代表植物忍冬科植物,具有清热解毒、凉散风热等功效,用于治疗温病发热、风热感冒等症。

金银花木犀科植物,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等功效,用于治疗外感风热、温病发热等症。

2010药用植物学第十一章 被子植物分类

2010药用植物学第十一章  被子植物分类

4. 花:单生,花各部螺旋排列,两被花,花 单生,花各部螺旋排列,两被花, 各部离生,多数而不固定,辐射对称, 各部离生,多数而不固定,辐射对称,子房 上位,两性花,花粉粒单沟, 上位,两性花,花粉粒单沟,虫媒花 →形成花序,各部轮生,单被或无被花,各 形成花序,各部轮生,单被或无被花, 形成花序 部合生,有定数( 、 或 ) 部合生,有定数(3、4或5)两侧对称或不 对称,子房下位,单性花,花粉粒具3沟或多 对称,子房下位,单性花,花粉粒具 沟或多 风媒花。 孔,风媒花。
第一节 概述
在地史上,中生代以来, 在地史上,中生代以来,冰川毁去了许多植 但我国山地多呈东西走向, 物,但我国山地多呈东西走向,起了阻隔冰 川作用, 川作用,因此许多珍稀植物免于灾难而存活 绵延至今。如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 绵延至今。 珙桐 Baillon、水青树属 Tetracentron、云叶树 、 、 属 Eupteloa、紫荆叶属 Cercidiphyllum等。 、 等
5.果实:单果,聚合果,蓇葖果、蒴果、 .果实:单果,聚合果,蓇葖果、蒴果、 瘦果 →聚花果,核果、浆果、梨果 聚花果,核果、浆果、 聚花果 6.种子:胚小,有发达胚乳,子叶2片 .种子:胚小,有发达胚乳,子叶 片 →胚大,无胚乳,子叶1片。 胚大,无胚乳,子叶 片 胚大
初生的、 次生的、 初生的、原始的性状 次生的、较完整的性状 根 茎 直根系 木本 直立 无导管只有管胞 具环纹、 具环纹、螺纹导管 常绿 叶 单叶全缘 互生(螺旋状排列) 互生(螺旋状排列) 须根系 草本 缠绕 有导管 具网纹、 具网纹、孔纹导管 落叶 叶形复杂化 对生或轮生
3、具雌蕊,子房包藏胚珠 、具雌蕊,
胚珠包藏 在心皮形 成的子房 内,受到 良好的保 护作用。 护作用。

药用植物学 第十二章 被子植物门(2)

药用植物学 第十二章 被子植物门(2)

十六、罂粟科Papaveracea
(一) 特征形态
草本,体内常含乳汁或黄色汁液。花两性,辐射对称或两侧 对称;萼片2,早落,花瓣4~6,覆瓦状排列;雄蕊多数,轮 生;雌蕊由2至多数心皮组成,子房上位,心皮2至多数,合 生,1室,侧膜胎座,胚珠多数。蒴果,孔裂或瓣裂。
【化学成分】 生物碱,以异喹啉类生物碱为主。
第十二章 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课程目标
2.熟悉
樟科、罂粟科、景天 科、杜仲科、芸香科 的主要特征及代表药 用植物。
1.掌握
木兰科、十字花科、蔷薇 科、豆科的主要特征及代 表药用植物。
3.了解
防己科、虎耳 草科、楝科的 主要特征及代 表药用植物。
十三、防已科 Menispermaceae
【代表药用植物】 桂树、聚合山胡椒、山鸡椒等。
桂树 Cinnamomum cassia Presl 常绿乔木,全株有香气。树皮灰褐色,幼枝略呈四棱形。叶 较大,互生或近对生。圆锥花序腋生或近顶生;花小,黄绿色;花被片6,基部合生。浆果状 核果,紫黑色。
茎皮(肉桂)能温中 散寒,祛风止痛。
嫩枝(桂枝)能解表 散寒,温经通络。
(二) 代表药用植物
延胡索 Corydalis yanhusuo W. T. Wang
多年生草本植物,块茎扁球形。二回三出复叶, 常2~3深裂。总状花序顶生或与叶对生;花两侧 对称,萼片2,早落;花瓣4,紫红色,上部花瓣 基部有长距,子房上位。蒴果条形。
(二) 代表药用植物
罂粟Papaver somniferum L.
十九、虎耳草科Saxifragaceae
(一) 特征形态
草本、灌木或小乔木。多单叶;常无托叶。花常两性,排成 多种花序;花萼、花瓣均为4~5;雄蕊与花瓣同数或为其倍 数,心皮2~5;中轴胎座,侧膜胎座或边缘胎座。蒴果、浆 果或蓇葖果。种子常具翅。

生药学:被子植物门生药9泽泻科、禾本科、莎草科、棕榈科、天南星科、百部科、百合科

生药学:被子植物门生药9泽泻科、禾本科、莎草科、棕榈科、天南星科、百部科、百合科

【化学成分】
含多种四环三萜酮醇衍生物泽泻萜醇A、B、 C(alisol A,B,C)及其乙酸酯,表泽泻醇A (epialisol A),泽泻醇(alisol)、环氧泽泻烯 (alismoxide),以及挥发油、卵磷脂、胆碱、 糠醛、小量生物碱、植物甾醇苷、脂肪酸等。
【贮藏】
置干燥处,防潮,防蛀。泽泻片可用“对抗同贮 法”贮藏,即将泽泻片与丹皮片混装在容器内, 能使泽泻不虫蛀,不变色,同时亦使易变色的丹 皮不变色。
本科化学成分复杂多样。已知有生物碱、强心甙、甾体皂甙、 蜕皮激素、蒽醌类、黄酮类等化合物。生物碱类,如秋水 仙碱(colchicine)能抑止细胞核分裂、抗癌、抗辐射;贝母 碱(peimine)、川贝母素(fritimine)等有止咳、镇静、降压 作用。强心甙,如铃兰毒甙(convallatoxin)。甾体皂甙, 如七叶一枝花皂甙(pariphyllin)。蒽醌类,如芦荟甙 (barbalein)。此外,葱属(Allium)植物中常含有挥发性 的含硫化合物。
•单叶互生或基生,少对生或轮生。
•花两性,辐射对称,成穗状、总状或圆锥花序;花被片6, 花瓣状,排成两轮,分离或合生;雄蕊6枚;子房上位,3 心皮合生成3室,中轴胎座,每室胚珠多数。
•蒴果或浆果。
郁金香
黄花菜
萱草
麝香百合
约230属,4000余种,广布全球,以温带及亚热带地区 较多。我国有60属,570种,各地均产,以西南地区种类 较多。已知药用46属,359种。
5.重楼属 (Paris L.)
6.天门冬属 (Asparagus L.)
7.黄精属 (Polygonatum Mill.):我国50余种,30多种入 药。
8.知母属 (Anemarrhena Bunge): 9.芦荟属 (Aloe L.): 库拉索芦荟 A. vera L. 、斑叶芦荟

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_18蓼科

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_18蓼科

3、熟悉细辛、关木通、虎杖、牛膝、太子参、白芍、淫羊藿、防己、 板蓝根、杜仲、乌梅、仙鹤草、金樱子、合欢、决明、黄芪、葛根、 苦参、山豆根、番泻叶等生药的来源、性状特征、化学成分和功效。
第四节
被子植物门
被子植物概述(Angiospermae)
被子植物早在中生代侏罗纪以前已开始出现,被子植物 是植物界进化最高级、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类群。 现知被子植物有1万多属,24多万种,占植物界总数的一 半。
第四节
【药理作用】:
被子植物门
①泻下作用:(番泻苷和大黄酸苷)。
②抗菌作用 ③降低血清尿素氮(BUN),改善肾功能
④止血作用
【功效】:性寒,味苦。能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逐瘀通经,利湿退黄。
第四节
被子植物门
【附】同属一些植物在部分地区或民间称山大黄、土大黄等而作药用, 有时与上述三种正品大黄混淆。主要有藏边大黄Rheum emodi Wall.河 套大黄R. hotaoense C. Y. Cheng et C. T. Kao、华北大黄 R. franzenbachii 及天山大黄R. wittrochii Lundstr.。
须根系
维管束呈散形排列,无形成层 具平行叶脉或弧形叶脉 3基数
花通常为5或4基数
花粉粒具3个萌发孔
2枚
花粉粒具单个萌发孔
1枚
第四节
恩格勒系统
被子植物门
原始花被亚纲(离瓣花亚纲)
被 子 植 物 门
双子叶植物纲 后生花被亚纲(合瓣花亚纲) 单子叶植物纲
第四节
被子植物门
◈ 双子叶植物纲 ◈
◈ 离瓣花亚纲 ◈
第四节
被子植物门
伪品大黄:香气弱,含有游离的和结合的蒽醒类成分,但不含或仅 含痕迹量的大黄酸和番泻苷。由于均含有土大黄苷(rhaponticin),故 其断面在紫外灯下显亮蓝紫色荧光而易与正品大黄(深棕 色荧光)区别。土大黄的泻下作用很弱,通常外用为收敛止血药, 或作兽药和工业染料。

南医大药用植物学课件11被子植物门-1桑科、廖科

南医大药用植物学课件11被子植物门-1桑科、廖科

• 花单被;雄花萼4 裂,雄蕊4,对萼, 雌花萼4裂,雌蕊由 2心皮结合;子房1 室,花柱2。 ♂*K4-5C0A4-6 ♀*K4-6C0G(2:1) • 坚果或核果,有时 被宿存之萼所包,
并在花序中集合为
聚花果,如桑椹、
构果、榕果。
果穗(桑椹)补血滋阴,生津润燥;叶能疏
散风热,清肺润燥;嫩枝(桑枝)袪风湿,利关 节;根皮(桑白皮)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根状茎 和根为虎杖 祛风除湿, 散瘀定痛, 止咳化痰。
果实为水红花子, 散血消肿, 消积 止痛。
根状茎 为拳参, 清热 解毒, 消肿, 止血。
叶在某些 地区称大青叶, 清热解毒, 凉 血消斑; 可加 工青黛。
全草利 尿通淋, 杀 虫, 止痒。
全草清 热解毒, 利 尿, 止痢。
全草清热解毒, 利湿止痒, 明目退翳。用于痢疾、 肠炎、黄疸、扁桃体炎、咽喉炎;外用治角膜云翳、 子宫颈炎、咽喉炎、皮炎湿疹。
根和根状茎为大黄(正品), 泻热通肠, 凉血解 毒, 逐瘀通经。
正品大黄 原植物之一, 根和根状茎入 药。
大黄属波 叶组, 根和根 状茎称山大黄、 土大黄, 泻下 作用差。
根和全草 清热解毒, 止 血, 消肿, 通 便, 杀虫。有 小毒。治各 种出血、炎 症、感染。
根和全 草止血, 通 便。治各种 出血、便秘。
果实为“楮实子”,补肾清肝,明目,利尿; 叶袪风湿,降血压;根皮利尿止泻;乳汁灭癣。
果实壮阳固阴,活血下乳,可做凉粉;茎袪 风通络,凉血消肿,某些地区做“络石藤”用。
果实润肺止咳,清热润肠。可食。
果实为 “火麻仁”, 润燥通便;叶 能定喘;雌花 止咳定喘,解 痉止痛。
全草清热解毒。
雌蕊由3(2~4)心皮 合成; 子房上位1室, 内含1直生胚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