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电视剧《远方的家》为例探析新时代中国家庭文化建设
远方的爱与乡愁——电视剧《远方的家》艺术性探究

《长江丛刊》2018.1017远方的爱与乡愁——电视剧《远方的家》艺术性探究■洪桢婧/周口师范学学院文学院摘 要: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远方的家》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一经播出收视率就一路高走。
该剧聚焦当下热点的城市“老漂族”们的生活,剧作的艺术质感十分温暖。
编导在创作时总能做到细节添彩,浓处落笔。
把两代人在大都市生活与自我找寻的故事讲得生动入情,紧接地气。
是一幅现代都市人情冷暖的浮世绘,同时也在呼唤远去的人情社会与乡愁。
该剧立意之初就已经显示出了突出的现实广度与高度。
艺术成就颇高,在当下电视剧市场是一部难得的现实主义力作。
关键词:远方的家 老漂族 现实主义近年来,中国电视剧市场的创作也是呈现了多元化趋向。
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的的创作也一直是电视剧市场的主力军。
在较为优秀的作品中涌现出了一批展现大众生活,弘扬精神风貌的现代都市伦理题材电视剧作品。
这里面有《嘿,老头》、《中国式关系》、《生逢灿烂的日子》等等。
喜忧参半;有的电视剧创作能够在艺术与市场的平衡之间取的不俗成绩。
但还是有一些电视剧创作打着“现实题材”的幌子,在这层虚无的外衣下,渐渐迷失了自己的创作方向,“假、浅、偏、灰、旧”、有的甚至成了“悬浮剧”。
①最近在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举办的电视剧《远方的家》的研讨会上各方一致研讨认为该剧很好地摆脱了这五大弊端,是现实主义突出的力作。
如何讲好一个故事、塑造好一系列人物。
如何在个人化社会进程风起云涌的当下去描绘大众生活的“浮世绘”,去聚焦真善美的表达成为每一个电视剧艺术从业工作者应该细心思考的问题。
央视一套热映的电视剧《远方的家》在还原老北京人情地理风貌的同时,也第一次以主打“老漂族”生活主题的内容走入大众视野,收视率一路飘高的同时以呼唤远去的人情社会与爱的价值导向与很多的中国大众达到共情。
一、“老漂”题材:温暖的现实主义浮世绘《远方的家》是9月3日开始正式在中央电视台第一套综合栏目黄金档播出的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电视剧。
推进家庭文化建设的探索和思考

家庭文化建设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助于提升国民文化素质和民族文化自信心。
对未来家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强化家庭教育
重视家庭教育在家庭文化建设 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家长教
育,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倡导和谐家庭关系
积极倡导夫妻和睦、亲子关系 融洽的家庭关系,形成健康、 积极的家庭氛围。
家庭教育资源的不足
教育投入不足
一些家庭由于经济条件限制,无法为孩子提供充足的教育资 源和培训机会。
教育方式不当
部分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导致孩子在家庭教育 中的成长受到限制。
03
推进家庭文化建设的策略与措 施
强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是推进家庭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通过提供专业的家庭教育指 导和咨询服务,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亲子关系疏远
由于工作、生活压力等原因,家长与 孩子相处的时间减少,导致亲子关系 逐渐疏远。
家庭道德观念的淡化
价值观扭曲
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家庭的道德观念出现扭曲,过于追求物质利益 而忽视精神层面的追求。
缺乏传统美德教育
现代家庭中,传统美德教育的缺失使得一些孩子缺乏基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 则。
弘扬民族精神
家庭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 部分,通过家庭文化建设,能够 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
和凝聚力。
传承优秀家风
健康的家庭文化注重家风传承,能 够将优秀的家风、家训代代相传, 为民族精神的传承提供有力支撑。
培养民族责任感
家庭文化建设有助于培养民族责任 感和使命感,使个体在家庭中形成 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家庭道德观念
《远方的家》呈现中国式特有亲情

《远方的家》呈现中国式特有亲情作者:刘颖来源:《北京广播电视报》2018年第35期1998年,导演沈好放和演员梁冠华联手打造的《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一夜爆红,时至今日还堪称中国电视剧经典之作。
2018年,两人时隔近20年后再度联手打造的《远方的家》登陆CCTV-1黄金档。
梁冠华因为在外地拍戏,没能出席该剧的首播仪式。
聊起这位老搭档,导演沈好放打趣地说:“我太烦他了,烦得我都离不开他了!”两代人需要彼此理解《远方的家》以爽朗泼辣的宋明媚的爱情与亲情为轴线。
年过五十之后,宋明媚(刘佳饰)只身北上,打算和远在北京的儿子宋飞(刘端端饰)从此母子相守。
为解决宋飞大龄不婚的棘手问题,宋明媚使出浑身解数,没想到一场完美订婚却演变出分手的意外事件,让宋明媚为此糟心不已,此后的一系列麻烦接踵而来:误打误撞搬入对头富伯恒的四合院、重开家政公司却饱尝雇主刁难、与哥哥宋明亮为了生活理念争执不断、与好姐妹张玉莲鸡毛蒜皮摩擦起火。
在众人的帮助下,宋明媚的古道热肠终得回报。
一场又一场的风波让宋明媚渐渐晤出:真正幸福的人生不应只为了儿女,更应为自己而过,为梦想而活。
她重拾信心,与身边亲友一道共筑起充满爱和理解的“远方的家”。
老导演沈好放曾经执导过《戈壁母亲》《任长霞》《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等多部热播大剧。
说起《远方的家》,他说:“我们呈现的是一种中国式的特有亲情,通过两代人的心路历程的描写,宋飞为代表的‘北漂’一族极力摆脱母亲的束缚,而以宋明媚为代表的‘老漂’一族又一定要为儿女做主,这样一个冲突展开,最终理解彼此的这样一个故事。
”老导演直言视野开阔了沈好放的作品中每个角色都有特别鲜明的特点。
《远方的家》中,女主角宋明媚追儿子追到了北京,做事雷厉风行却屡遭波折。
他说:“现在很多年轻人到北京来都才20多岁,他们的父母也就四五十岁,这个年纪正是干事的时候。
但宋明媚为了宝贝儿子还是抛家舍业来看儿子。
我们国家有句古话: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千里儿不愁。
新时期做好家庭文化建设工作思考

新时期做好家庭文化建设工作思考新时期做好家庭文化建设工作思考新时期的家庭文化建设工作同时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习总书记“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指示,预示着家庭文化建设在新时期的重要性有增无减;人们多元的价值取向和实际需求,为新时期的家庭文化建设工作带来更多的挑战。
在此双重背景下,我们立足于**良好的家庭文化建设工作基础,对新时期如何做好家庭文化建设工作,进行了认真地思考和探索。
一、**以往家庭文化建设可传承的做法家庭文化建设是**市妇联20多年来坚持不懈的一项重点工作,在几代**妇联人的共同努力之下,形成了一些符合本地实际的工作思路和方法。
回顾以往特别是近几年的工作,我们感觉,有一些做法是在新时期的家庭文化建设工作中仍然可以坚持而且应该坚持的。
一是培树家庭文化建设的“大局意识”。
这种“大局意识”一方面,体现在认识上,即将家庭文化建设视为城市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常抓不懈;另一方面,体现在工作方法上,即在工作推进过程中,改变妇联“单枪匹马”的思路,主动强化与各级党政、部门、单位等社会各界力量之间的交流、合作与联动。
例如我们每两年举办一届的“**家庭文化节”以及去年开始的“最美家庭”建设,都是长期与社会各界密切合作的成果。
二是提炼家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涵”。
**家庭文化建设持续20多年来,虽然工作主题时常调整,但始终坚持一条主线不变,即“文明和谐”。
为了让基层家庭在文化建设上有章可循、有的放矢,从2012年开始,我们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提炼出家庭层面的五大核心文化,也就是“孝老爱亲、崇文尚学、自强奋进、廉洁诚信、互助奉献”。
重点围绕这五大文化,展开家庭文化建设工作。
去年以来的寻访“最美家庭”专题活动,我们也是突出五大文化来寻访“最美家庭”。
三是追求打动人心与服务惠民的双重实效。
一方面,每一次的活动,都要给参与者和受众带来心灵的震撼与共鸣,争取群众从内心来认同“五大文化”。
为此,我们总是努力通过一些活动设计,从最“群众”的家庭生活中来挖掘最真实的情感。
以电视剧《远方的家》为例探析新时代中国家庭文化建设

以电视剧《远⽅的家》为例探析新时代中国家庭⽂化建设龙源期刊⽹ /doc/0310336968.html以电视剧《远⽅的家》为例探析新时代中国家庭⽂化建设作者:雷坤来源:《商情》2020年第01期【摘要】古今中外,家庭⼀直是⼀个⾮常重要的话题,关于家的思考也⼀直随着时代⽽变化。
家庭⽂化是家庭建设的核⼼部分,是中国传统⽂化的重要组成。
本⽂主要通过电视剧《远⽅的家》为例,通过分析现代家庭⽂化建设中,两代⼈的价值观冲突,探索其形成原因,以启发新时代营造美好家风、建设和谐家⽂化的路径。
【关键词】家庭中国家庭⽂化电视剧《远⽅的家》由导演沈好放指导,刘佳、梁冠华、吕中等两代演员共同演绎,近⽇在CCTV-1黄⾦档播出。
⼀经播出,好评如潮。
作为⼀部轻喜剧,该剧主要讲述中⽼年⼈与年轻⼈在北京的⽣活,以两代⼈的不同⽣活观念与⽣活⽅式为主线,覆盖了两代⼈的相处、⽭盾、感恩等各种⽣活场景,符合各个年龄段观众的需求。
剧中,两代中国⼈的典型性格特征,时刻发⽣碰撞,是现代中国家⽂化的⼀个缩影。
⼀、电视剧反映的中国现代家庭价值观问题(⼀)⽼龄化问题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中,只要有⼦⼥,养⽼院是⼀个不能被提及的话题。
在实际⽣活中,即使有⼀些⽼⼈⽐较开明,愿意到养⽼院去度过他们的晚年⽣活,恐怕他们的孩⼦仍然不太⽀持。
不管养⽼院的条件有多好,孩⼦们也不愿意,因为孩⼦们害怕受到舆论的谴责,没有尽责伺候⽼⼈就是不孝顺的表现。
甚⾄,在中国的⼀些农村地区,⼈们认为⽗母和他们的成年⼦⼥⽣活在⼀起是很⾃然的,哪怕他们已经结婚,有了新的家庭。
(⼆)家族等级制度问题《论语/颜渊》中有这么⼀段:齐景公问政于孔⼦。
孔⼦对⽈:君君,⾂⾂,⽗⽗,⼦⼦。
在中国传统⽂化思想中,⽗⼦关系被认为是家庭关系中最重要的⼀组。
“⽗⽗⼦⼦”意味着⽗亲应该善良,⼉⼦应该诚实。
中国⼈相信他们的⾝体是由⽗母赐予的,所以就连⾃⼰的思想也要受命于⽗母的约束。
⽗母同样也受到相同的约束,⽗母认为除了幼时养育,在⼦⼥长⼤后,⽗母也不能撒⼿,应该⼀管到底。
远方的家观后感

《远方的家》观后感近日,在电视剧《远方的家》的热播下,我有幸观看了这部引人深思的剧集。
通过观看这部剧,我深刻感受到了家的力量,家人之间的情感纽带以及对家的思念。
电视剧《远方的家》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制的故事展开,剧情围绕着主角秦放与他村里一众家人开展。
这一剧作不仅展现了中国乡村的新风貌,更让我感受到了家庭情感的温暖。
首先,剧中刻画了家人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
通过各个角色的形象塑造和情节的展开,观众可以看到主角秦放与家人之间的互动与关爱。
尽管表达方式各不相同,但他们都在传递着对彼此的关心和扶持。
从秦放之父离世后家人的团结一致,到秦放的妻子陪伴在他身边,这些细节展现出了家人之间真挚的情感。
这种深沉的家庭关系,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家庭,也更加明白了家人之间的珍贵。
其次,剧中反映了对家的思念之情。
在剧中,主角秦放为了事业的发展而背井离乡,远离家乡的温暖,开始了新的生活。
然而,他在追逐梦想的同时,也时刻想念着家乡的亲人和过去的生活。
每当触动他内心的时刻,他都会深深地思念起家人和家乡的点点滴滴。
这种对家的思念,让我感动和思考起自己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是否也曾忽略了家与家人的重要性。
最后,《远方的家》通过展示乡村的美丽和变迁,向观众传达了对农村发展的深切关注。
虽然电视剧中展示了一些乡村的问题和困境,但同时也呼吁人们关注并关心农村的发展。
农村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家,而它的发展也关乎到全国发展的大局。
通过剧中人物的奋斗和努力,以及社区的团结和合作,关爱农村,促进乡村振兴成为这部剧的重要主题之一。
综上所述,《远方的家》是一部值得观看的电视剧作品。
通过剧中展现的家人之间的情感关系和温馨场景,观众不禁沉浸在这个温暖的家庭氛围中。
同时,它也唤起了观众对家的思考、对乡村发展的关注。
希望这样的作品能够不断涌现,引起更多人对家庭、对乡村的关注,让我们一起共同建设美好的家园。
2017远方的家观后感

2017远方的家观后感2017年的《远方的家》是一部非常令人动容的电影,它深刻地触动了观众的内心。
影片以家庭为主线,讲述了一个追寻家人的故事。
通过影片的展示,我们可以深入思考并反思家庭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影片通过主人公的眼睛向我们展示了家庭的重要性。
影片中的主人公赵小涵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但是在一场意外中,她失去了家人并被遗弃在一个陌生的地方。
这个故事从她追寻家人的过程中展开,表达了主人公对家庭的思念和期待。
这让我们想起自己的家人,我们意识到家庭是我们最重要的精神支持和温暖的港湾。
其次,影片中展现出家庭的纽带和亲情之间的力量。
即使经历了很多困难和挫折,主人公依然坚持寻找自己的家人。
她不断地克服困难,与人们建立联系,并最终与家人重逢。
这段故事传达了家庭纽带的力量,揭示了亲情的珍贵和无可替代性。
人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家庭的力量,鼓舞自己面对困难时保持坚强不屈的精神。
另外,影片还探讨了家庭价值观的重要性。
主人公在追寻家人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她遇到了热心帮助她的陌生人,也遇到了心狠手辣的坏人。
通过与这些人的相处和观察,主人公逐渐明白了家庭的价值和意义。
她意识到,单纯的血缘并不是家庭的全部,更重要的是彼此之间的关心、理解和支持。
这个故事对观众来说是一个有力的提醒,告诉我们要珍惜家庭,相互关心和支持,共同度过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此外,影片还在展现家庭的同时,通过描绘社会现实,展示了不同社会群体的生活状况。
在主人公寻找家人的过程中,她遇到了许多艰难和困扰,也看到了社会不公和阶级差距。
这给了观众一个机会去思考社会的现实问题,以及家庭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家庭的存在不仅仅是个体生活的保障,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总结来说,《远方的家》这部电影以家庭为主题,通过一个追寻家人的故事,深入探讨了家庭的重要性和价值。
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家庭的纽带和亲情的力量,以及家庭价值观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影片同时也提醒观众关注社会问题,并加强家庭的意识和觉悟,共同承担社会责任。
走中见真情 寻根见家国——简评《远方的家》特别节目多彩中国、《客从何处来》谢娜篇

作者: 张媛
作者机构: 辽宁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学院,辽宁大连116000
出版物刊名: 戏剧之家
页码: 136-136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13期
主题词: 体验式 家国同构 民族 文化
摘要:�远方的家》是一档纪实类旅游栏目,在彰显现代旅游传播理念的同时,更体现了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
真人秀纪录片《客从何处来》,通过讲述嘉宾个人经历来衬托在大时代背景下个人命运与历史沉浮。
唤醒了我们在浮躁时代下骨子里专属于中国人的"寻根"渴望与可以穿梭时空的家族情感。
在个人命运与家族历史的寻觅中,构筑成了一部精彩的家国史和民族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电视剧《远方的家》为例探析新时代中国家庭文化建设
作者:雷坤
来源:《商情》2020年第01期
【摘要】古今中外,家庭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关于家的思考也一直随着时代而变化。
家庭文化是家庭建设的核心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
本文主要通过电视剧《远方的家》为例,通过分析现代家庭文化建设中,两代人的价值观冲突,探索其形成原因,以启发新时代营造美好家风、建设和谐家文化的路径。
【关键词】家庭中国家庭文化
电视剧《远方的家》由导演沈好放指导,刘佳、梁冠华、吕中等两代演员共同演绎,近日在CCTV-1黄金档播出。
一经播出,好评如潮。
作为一部轻喜剧,该剧主要讲述中老年人与年轻人在北京的生活,以两代人的不同生活观念与生活方式为主线,覆盖了两代人的相处、矛盾、感恩等各种生活场景,符合各个年龄段观众的需求。
剧中,两代中国人的典型性格特征,时刻发生碰撞,是现代中国家文化的一个缩影。
一、电视剧反映的中国现代家庭价值观问题
(一)老龄化问题
在中国人的传统思想中,只要有子女,养老院是一个不能被提及的话题。
在实际生活中,即使有一些老人比较开明,愿意到养老院去度过他们的晚年生活,恐怕他们的孩子仍然不太支持。
不管养老院的条件有多好,孩子们也不愿意,因为孩子们害怕受到舆论的谴责,没有尽责伺候老人就是不孝顺的表现。
甚至,在中国的一些农村地区,人们认为父母和他们的成年子女生活在一起是很自然的,哪怕他们已经结婚,有了新的家庭。
(二)家族等级制度问题
《论语/颜渊》中有这么一段: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父子关系被认为是家庭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组。
“父父子子”意味着父亲应该善良,儿子应该诚实。
中国人相信他们的身体是由父母赐予的,所以就连自己的思想也要受命于父母的约束。
父母同样也受到相同的约束,父母认为除了幼时养育,在子女长大后,父母也不能撒手,应该一管到底。
活到九十九,操心九十九。
在电视剧《远方的家》中,为解决宋飞大龄不婚的棘手问题,宋明媚使出浑身解数,但计划中的一场完美订婚,却演变成分手的意外事件,让宋明媚为此糟心不已。
在于宋飞发生矛盾之后,宋明媚离开了儿子宋飞
家,疲惫不堪的宋明媚回到自己大哥家,不但没有得到安慰反而受了哥哥的一顿奚落,亲兄妹之间的这种关系正是家庭等级制度森严的淋漓体现。
(三)教育的顺从与独立问题
在中国,很多父母最喜欢称赞孩子的一句话是“你好乖”。
乖,就是听话,孝顺,遵从父母的教导。
中国父母愿意为他们的孩子做所有的事情,但是,他们不给孩子们任何展示自己的机会,更不用说培养他们的独立性了。
事实上,这样的教养方式,让孩子们的自我发展和独立思想的权利被剥夺了。
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约有70%的失业者向父母寻求帮助,成为“回巢族”,甚至“啃老族”。
如剧中宋扬每次帮周桂云充话费都少充一百,还在自己老婆李嘉玲面前,这给老人少充的花费,就等于父母变相在给子女的钱,这种啃老真是煞费心思,让人匪夷所思。
上述三个关于价值观的问题,在《远方的家》中有深刻、生动的描写。
从深处考量,这部电视剧在现代价值观的传递中,也有积极的作用。
例如,它暗示了老年人也应该像青年人一样,既要为自己奋斗,也应该有权利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剧中的宋明媚重开家政公司,虽然饱尝各色雇主的百般刁难,却无意间温暖了很多受伤的心灵,这也是她的目的之一。
这是解决当代老龄化问题的一个良性表达。
其次,在家庭等级制度上,剧中的人物传递了现代家庭对冲破原始家庭的等级结构的愿望,但也对传统的家庭文化有所继承。
二、中国家庭价值观形成原因探析
(一)历史原因
纵观中国人类史,中国传统家庭文化的形成受到三股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集体价值观和和谐。
一是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几百年来一直是中国的统治哲学,对中国价值观和家庭价值观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中,孝道是儒家思想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概念之一。
中国有句古话:“百行孝为先”。
所以,如果你做了违背等级关系的事情,那么两代人之间必然就会发生冲突。
不管父母的要求如何,如果孩子违背了,就是“不孝”的表现,都要受到谴责,哪怕父母的要求是不合理、不合实际的。
二是集体价值观。
中国社会是集体主义社会,人们看重的不是自己,而是群体的观点、需求和目标,他们非常愿意与群体内的成员合作,将集体对自己的认可作为最大的认可。
换句话说,中国人更关注“我们”而不是“我”。
比如,有和气、爱面子、孝、谦恭等,都是顶级的集体主义者的价值观。
三是和谐。
在集体主义社会中,人们认为团队的和谐比个人要重要得多。
在中国,家庭成员是高度团结的,他们很少表达他们喜欢或不喜欢,冲突一直被认为是家庭中的一个有害因素,他们总是关心整个家庭的利益。
对中国人来说,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是终极目标。
(二)思想意识的差异
思想意識差异的第一个原因是男性化与女性化。
男性化主要是代表男性的品质如竞争性、独断性等,与之相反的则是阴柔、弱小等女性化特征。
第二个原因是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
长期取向着眼于长效持久的利益,比如,要节俭、知廉耻。
短期取向强调付出的努力要速见成效。
三、启示
一是重塑新时代家庭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家庭文化是家庭成员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对建设新时代背景下的和谐社会有重要作用。
良好的家庭文化使家庭成员的文化活动更加丰富,能够培养家庭成员的社会责任感。
不仅提升了家庭成员的个人素质,而且能使整个社会素质得到提升。
二是在日益发达的跨文化交流中,要敢于对于传统家庭文化进行取其精华、去其槽粕。
在《远方的家》中,新一代人与老一代人在家庭文化的认同上有着强烈的冲突。
四、结论
中国传统的家文化随着历史的洗礼、社会变革、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其内涵和外延正在逐步变化。
但并不是说传统的就一定是不好的,中国传统家文化中的孝敬老人、注重家庭和睦,对建设和谐积极的社会文化有积极正面的作用。
从家扩大到社会,乃至国家的层面,一个社会、国家是否具有良好的核心价值体系,最终取决于个人能否在家庭建设中培养出好的品质和道德。
[3]我们是否像宋明媚一样,采用新的思想观念处理现代家庭问题,实现家庭文化的更新,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一个现实问题。
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传统家庭文化特质的深度挖掘,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是对传统家庭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基金项目:《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教师科研能力促进计划项目》,(编号20185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