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对比》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很强
从家庭观念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家庭观念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一、中西方家庭观念差异现代社会有两种主要的家庭结构:核心家庭与延伸家庭。
一对夫妇加上儿女,两代人组成的家庭叫核心家庭;三代甚至四代同堂的家庭是延伸家庭。
中国人比较注重“养儿防老”,但这句话在西方意义并不大。
西方家庭多为核心式,儿女成人后一般都自立门户,三代同堂极为少见。
当代中国自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后,“三口之家”愈来愈多,但三代同堂仍大量存在。
在西方,独立性的培养始于孩提时代。
当小孩周岁时,许多父母就给他们安排一个单间,有意让小孩从小习惯自己的小天地,这大概算是向个人独立迈出的第一步。
学生勤工助学都很普遍,除资助自己上学或挣点零花钱外,更主要的是从小改变事事都依赖父母的习惯。
有的去快餐店、加油站服务,有的为人送报、照看小孩,有的为人铲雪、代扫落叶,等等。
做父母的认为,小孩靠自己劳动挣钱有助于认识到金钱来之不易,从小培养起自立的意识。
子女18岁成年后就独立在外闯荡,或上学,或工作,他们宁愿租房也不愿与父母同住,他们认为与父母同住是不可思议的。
很多西方年轻人认为中国父母长期和已婚子女同住一个屋檐下匪夷所思。
美国的父母也丝毫没有将子女留在身边尽孝的念头,他们鼓励成年子女独立生活,认为子女一旦成家立业就理所当然地应该搬出去住。
平时子女和父母外出共同就餐,侍者也会很自然地询问是否分开付账。
美国人认为,生儿育女是自己的事,父母没有为子女当保姆的义务,如果麻烦父母帮忙带一天小孩,也应按照社会上的劳务费标准支付费用。
美国法律规定父母抚养子女是必尽的义务,但没有规定子女必须赡养父母。
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强,血缘关系、亲情伦理积淀极厚,父母、子女始终是一家人,子女哪怕另设门户之后和父母仍不分彼此,把赡养父母、侍奉父母看作自己应尽的责任。
中国人如果一大家子去购物,父母为小孩买东西天经地义,已成年子女代父母付钱也理所当然。
西方人却不同,父母、子女各自理财,互不关涉。
同时,中国人的传统关系是互补性的,即通常所说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中西文化比较PPT

东方的太极武术和瑜伽VS 西方的冲浪蹦极和攀岩
生活观念
---消费观念 家庭教育观念 (1)消费观念
中国人崇尚勤俭持家,量入为出,习惯于存款消费。“无债一身轻” 是中国人消费观念真实的写照。国际上评论中国人是“守财奴”,虽是戏谑, 但是也确实折射出一定的道理。中国人会攒钱,考虑“过河”,“爬坡” (有病又灾,儿女结婚或上大学)。中国人好积攒钱,不仅算计这个月, 还算计到下个月;不仅算计今年,还要算计到明年;不仅考虑自己这辈子, 还要考虑到子女那一辈子。中国人管自己的儿女管到老,管儿女 的儿女管到老,管儿女的儿女的儿女管到老,甚至还在其儿子,孙子 的腿肚子里的子孙们都要管。一旦继承或者得到受赠,那是无尚 光荣,欢呼雀跃,兴高采烈,春风得意,欣喜若狂。 以美国为代表,西方人则主张超前消费,习惯于贷款去享受生活, 主张“用今天的钱圆明天的梦”。与中国人的绰号相反,他们是“花钱鬼”。
筷子刀叉到底谁更先进,各家说法不同,其实各有各的智慧。 筷子的特点是“不变应万变”,料想方的扁的,长的短的, 硬的软的,统统可以一夹就起来,确实神奇。这一直很让 中国人骄傲,并将其视作先进的象征。不过最近却有学者 反思认为:“从真正人类学发展的科学角度来看,筷子是一 种极端原始的、天然的工具,多数人种在刚开始学会使用 工具时,都懂得用几根树枝来取代手夹起食物。不含任何 复杂的工艺技术。欧洲人却率先进化,以石刀替代树枝,进 而发展到金属刀具,最后又发展出叉子。并在此基础上发展 出繁琐的西餐礼仪。刀叉正是欧洲人工业文明、理性精神的 一种最直接反映,自己动手,独立性强,重推理,重解析, 更有利于锻炼思维能力。而拿筷子的华夏人则是吃现成的, 不必思考,一点东西你推我让,团团圆圆模棱两可,凡事 爱持模糊概念,所以思维能力不如西方发达。 (2)精神生活 ------休闲方式比较 中西休闲文化发展理念的传统差异表现为休闲的历史走向 不同,西方的休闲活动呈现出两头高中间低的马鞍型曲线,而中国 静态的休闲活动却是数千年一脉相承。
中西方文化差异例子

中西方文化差异例子
1. 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注重色、香、味、形的完美结合,强调菜肴的口感和烹饪技巧。
而西方饮食文化则更注重营养均衡和食物的原汁原味,强调生食、沙拉和烤肉等。
2. 家庭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观念非常重要,尊老爱幼、孝道等价值观在社会中得到广泛认同。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较为突出,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相对独立。
3. 礼仪文化:在中国,礼仪文化源远流长,人们在社交场合非常注重礼仪,如尊老爱幼、谦虚有礼等。
而西方文化中,礼仪相对简单,更强调平等和直接的表达。
4. 教育观念:中国教育观念注重学术成绩和考试分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承受较大的压力。
而西方教育观念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发展个性。
5. 时间观念:在中国文化中,时间观念相对灵活,人们更注重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
而在西方文化中,时间观念较为严格,人们注重效率和准时性。
这些只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些例子,实际上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差异。
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
中西家庭观念20个差异

中西家庭观念20个差异由于文化传统及价值观念的不同,中西方在家庭观念上呈现出诸多差异,以下是20个常见的差异:1. 家庭结构:中国人重视血亲关系,因此中国人的家庭结构的主要特点就是大家庭;西方家庭对于血亲关系并不像中国那么重视。
2. 家庭观念:中方家庭观念以孝悌为核心,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责任和义务;西方家庭观念则更加注重个人的自由和独立。
3. 子女教育:中国父母普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子女期望较高;西方父母则更注重培养子女的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
4. 婚姻观念:中国人认为婚姻是人生大事,需要慎重考虑;西方人则更加注重个人的感情和感受。
5. 家庭成员关系:中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比较紧密,相互依存度较高;西方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则相对独立。
6. 家庭角色:中国家庭中父母的角色比较权威,子女需要听从父母的意见;西方家庭中父母和子女的关系更加平等。
7. 家庭价值观:中国家庭价值观强调家庭的和谐、稳定和团结;西方家庭价值观则更加注重个人的幸福和自由。
8. 养老观念:中国人普遍有“养儿防老”的观念,希望子女能够照顾自己的晚年生活;西方人则更加注重自己的独立和自主。
9. 家庭财产观念:中国家庭财产观念强调家庭的整体利益,家庭成员之间的财产关系比较模糊;西方家庭财产观念则更加注重个人的财产权利和独立性。
10. 家庭礼仪:中国家庭礼仪比较繁琐,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尊重和礼貌;西方家庭礼仪则相对简单,更加注重个人的自由和舒适。
11. 家庭隐私观念:中国家庭隐私观念相对较弱,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比较公开;西方家庭隐私观念则比较强,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相对独立。
12. 家庭生活方式:中国家庭生活方式比较传统,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照顾和支持;西方家庭生活方式则更加注重个人的自由和独立。
13. 家庭沟通方式:中国家庭沟通方式比较含蓄,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相对较少;西方家庭沟通方式则比较直接,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相对较多。
14. 家庭消费观念:中国家庭消费观念比较节俭,注重储蓄和理财;西方家庭消费观念则更加注重享受和消费。
对比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差异

对比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差异姓名:xxx 学号:123456789 班级:xx 家庭是由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所组成的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
家庭是人类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
家庭的存在产生家庭观念,家庭观念是家庭变化的先导。
家庭观念包括婚姻观、道德观以及法律观念。
在任何国家,家庭都是重要的社会单位,家庭对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和作用。
东西方民族由于文化传统及价值观念的不同,在家庭观念上呈现出诸多差异。
1.中西方家庭结构差异中国人重视血亲关系,因此,中国人的家庭结构的主要特点就是大家庭。
现代中国社会有两种主要的家庭结构:核心家庭与延伸家庭。
一对夫妇加上儿女,两代人组成的家庭叫核心家庭;三代甚至四代同堂的家庭是延伸家庭。
相比较而言,西方人对于血亲关系并不像中国人那么重视。
在西方国家,核心家庭占绝对的主导地位,而延伸家庭微乎其微,此外,还有单亲家庭,单身家庭,同居家庭等形式。
人们越来越注重“核心家庭”,而对三代之外的直系血亲关系和两代之外的旁系血亲较为淡漠。
2.中西方家庭观念差异由于中西方家庭结构不同,家庭观念也截然不同。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沉淀了很多优秀的文化,也流传了很多美好的风俗习惯,在这文化与习惯中就包含着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
在中国古代及近代社会中,家庭观念的稳固流传为维系社会的安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孕育了很多经典美德,例如尊老爱幼、夫妻和睦,邻里团结、兄友弟恭,勤俭持家等,这些传统的家庭观念对中国社会秩序也曾起到了很大的维系作用。
但是,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发展变化使得原始的家庭单位受到一定破坏,个人成长经历中传统观念也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原先几世同堂的现象已经是很少存在,取而代之往往是下代人的自立门户,家庭的单位已不像以前可能直接代表一个家族。
正确看待中西方家庭文化的差异

正确看待中西方家庭文化的差异摘要:中西方由于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不同,在家庭观念上呈现出诸多的差异。
文章对中西方家庭观念的文化差异及根源进行分析,在中西方文化碰撞中克服家庭文化上的差异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中西方家庭文化差异家庭文化是指家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家庭文化属于社会科学范畴,指的是一个家庭杂世代承续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较为稳定的生活方式、生活作风、传统习惯、家庭道德规范以及为人处世之道等。
中西方由于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不同,在家庭观念上呈现出诸多的差异。
正确的认识中西方家庭文化上的差异,求同存异,在中西方交流融合中和谐发展。
一、中西方家庭文化的差异(一)家庭与个人的关系在中国,家庭文化有明显的时代性。
家庭受时代的影响,每个家庭都带有强烈的时代烙印。
中国封建社会的家庭,就带有浓厚的封建主义色彩,在封建的宗法制度下的家庭,是由家长管制一切,而作为家长的,只能是男人。
巴金先生的名著《家》就是一个具有浓厚的封建主义色彩的家庭。
这个家庭的一切,都是由其家长——高老太爷决定,在那个时代,女人连继承权都没有。
在宗族至面,女子出嫁等于永远被开除出宗族。
西方文化持有的是性别平等的观点,认为男女的差异不是先天注定的性别差异;是由于男性和女性之间社会要求的差异,才造成了他们之间的不平等,在家庭里,男女的地位是平等的,相互尊重各自的价值观,男女拥有同等的生存权、发展权和选择权。
中国人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比较重视血缘关系,家族观念,喜欢宗族群居。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多数中国人仍然保留着这一习惯,特别体现在中国的传统节日的时候,宗族范围内聚餐。
在特定的节日里,加强交流与沟通,加深彼此之间的感情。
个人与家庭的关系中,家庭永远是第一位,个人利益服从家庭利益(家族利益)。
相比于中国人,西方人对血缘关系、宗族关系的重视程度不够高。
在西方文化中,个人利益往往比家庭利益重要。
对于西方人,人不仅仅是知识的主体,自然的主宰者,更是社会和家庭的主人,在个人和家庭的关系中,个人的利益和意愿是主要因素,家庭的利益和意愿是次要因素。
中西家庭文化的比较

中西家庭文化的比较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强,血缘关系,亲情伦理,在脑中根深蒂固,父母,子女始终是一家人,哪怕成家立业,自立门户,和父母仍不分彼此,把赡养父母,侍奉父母,看作自己应尽的责任。
而美国人则不同,子女一到成年,父母不再抚养他们,而子女一旦独立,对父母家的事,便不再理会,更休想赡养父母或是几代同堂了。
例如:中国人如果一大家子购物,父母为小孩买东西天经地义,已成年子女为父母付钱也理所当然。
常常碰到这样的情形,已成年子女抢着为年迈的父母付钱,双方抢来抢去,争个半天。
老外却不同。
曾有一位客人,住在高级白人区,每次都买上千块的东西。
有一次陪纽约来的母亲买东西。
老板见是大客人,不敢怠慢,亲自接待,带他们上楼看贵重物品,好半天才下来,老板忍不住发话了,“老太太真挑剔,什么都看不上。
”在楼下,老太太挑中三个总价值为50美元的景泰蓝小盒子以及一个等价的粉红水晶小象,她拿在手心把玩着,爱不释手,一会说要买象,一会又说买盒子,再三考虑着。
这时,站在她旁边的儿子不耐烦了,对母亲说:“你只有50多块,只能买一样,能你回纽约,汇钱过来,老板会帮你寄去。
”难怪美国人对“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没有中国人这么高。
这个挥金如土的医生,宁愿看母亲失望而归,也不愿为母亲尽点孝心,付一点小钱。
这就是现实的美国,儿子可以是百万富翁,父母却照旧穷困潦倒,和中国人的“母以子贵”“一人得道,合家升天”的中国传统天差地别。
在中国人眼中,美国人的做法是十分不孝的,而在美国人看来,自己的做法十分平常,没有什么不妥,他们也不理解为什么一定要为父母付钱,甚至还要赡养父母。
造成这种互相不理解的原因有许多,价值观,思维方式等都会引起文化上的冲突。
本案例中,中国人与美国人对家庭的观念截然不同,就是文化上的冲突。
中西启蒙教育认知不同。
中国人受传承千年的儒家文化影响,崇尚统一,强调伦理之上,群体至上,尊老尚古,尤其强调尊老爱幼以及恪守孝道,这些都被视为中华传统美德。
中西文化中的家庭观念有何异同?

中西文化中的家庭观念有何异同?2022-09-04 08:23标准中国家庭对子女的教育重心在于“道”。
中国传统家庭观念中的世界架构为天、地、人“三才”,同属“一个世界”。
主张“道不远人”,“道”要从“身边”寻求,首先是从夫妻、父子家庭关系开始。
《周易》有云:“正家而天下定矣。
”家道端正,天下方能安定。
孔门庭训等是家风传承的典范,家风决定个人命运,影响家族兴旺。
西方家庭注重知识培养,重心是孩子兴趣和创造力的培育,启发孩子对大自然的好奇心与想象力,注重成长及爱的教育,父母多用鼓励性的语言来表达对子女的赞赏及鼓励,通过与子女交流关注子女心理需求。
作者:陈晓霞中国人遵循“从利他中实现利己”的价值取向。
家庭成为人们生活的重心,亲情血缘为最坚实的社会纽带。
父母抚养教育子女,子女赡养父母,并形成独具特色的“孝”文化。
家庭成员责任重于自由,义务先于权利,群体高于个人。
西方社会尊重个体自由、权利与尊严,重视爱欲、圣爱和友爱,主张家庭以个体为本位,遵循“利己就是利他”的价值取向。
西方更加注重个体的理性,注重自身的价值。
个人是家庭及社会的主人,个人利益往往是主导因素,而家庭则是次要的。
中国家庭属于父子文化,《易经·家人卦》说:“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家庭成员恪守其位、各尽其责。
男女之间缔结婚姻建立家庭并遵循家庭伦理,夫妻之间要相敬如宾、夫和妻柔,各自舍弃部分自主权力,实现和谐统一。
西方家庭以夫妻为中心,注重夫妻关系及男女自然之情,以夫妻间主观感受作为婚姻目的,结婚是为了行使两性间的幸福权利,婚姻家庭真正成为私人问题不允许外在权力干涉。
主张个体的自由权利高于婚姻家庭,夫妻各自享有自由和平等的权利。
中西家庭均以实现幸福为直接目的,确保家庭细胞形态健康,维护成员生存发展。
中西家庭作为最小的伦理单位,在培养“个体”之间的关联、责任与关爱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很强,这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观念有关。
The concept of “family” is extremely important to Chinese people. It is rooted in thousands of years of Chinese culture and tradition.
中国人特别重视大家庭。
以前,四代同堂并不鲜见,现代三代同堂比比皆是。
Large families are especially highly respected /admired. In the old days, it was not uncommon to find four generations of family living under the same roof. Today, it is common phenomena to find three generations living together.
青年男女结婚后,许多还和父母住在一起,这样他们可以照顾老人,老人也可以帮助他们照顾孩子。
Many young couples continue to live with their parents after marriage, which enables them to care for their elders. Likewise, grandparents can help care for their grandchildren.
尊老爱幼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
美满和睦的大家庭会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羡慕。
现在,年轻人有结婚后独立生活的趋势,但每逢节假日都要去看望老人,尤其是中秋节和春节。
Beauty
There were sensitivity and a beauty to her that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looks. She was one to be listened to, whose words were so easy to take to heart. Would her life have been different had she been pretty? Chances are it would have. Her words came from a wounded but loving heart, very much like all hearts, but she had more of a need to be aware of it, to live with it and learn from it. She possessed a fine-tuned sense of beauty. Her only fear in life was the loss of a friend.
她温柔而美丽,这与她的容貌无关。
她用心倾听,善于与人沟通。
如果她有美丽的容颜,她的生活又会怎么样呢?各种各样的可能都有。
像所有的人一样,她有一棵饱受创伤而又善良的心。
但是她需要对人生的一种理解、宽容和启迪。
她的美近乎完美,在她的生活中唯一不能缺少的是友谊。
一纸一屑煞风景
一言一行显文明
干净传播文明
安静彰显教养
幽雅环境,快乐学习
不要旁观,请假如环保者行列蓝色的星球不喜欢灰色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