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精神家园

合集下载

申论范文:构筑精神家园 追求精神幸福

申论范文:构筑精神家园  追求精神幸福

构筑精神家园追求精神幸福我国三十年来的改革发展,是物质文明层面的高速发展,依靠人们对美好生活锲而不舍追求的动力,来源于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但是,三十余年前后的物质生活出现了巨大反差和对比,既跨越了千年又走进了新的时代,人们的物质生活达到了富裕程度,可是精神文明的发展在三十年来缺少明确的衡量标准和标杆。

进而,生活中的人们在精神世界的追求样式上表现出单一化的模仿和追随,在巨大的物欲和信息面前,失去了自己的判断力和独立性。

因此,还需构筑精神家园。

构建精神家园为寻求精神寄托、丰富精神生活提供了港湾。

当人们在找寻不到自己的精神寄托的时候,往往就会迷失自我,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找不到最终的方向,在这个时候,网络便填补了人们内心的空虚,这腐蚀着人们美好的前程和心灵。

独居老人拾荒解闷、买菜散心、按抽水马桶、打110找警察陪聊……这些现实故事反映了老人内心世界的荒芜,让人心酸。

而象鼻嘴村通过弘扬传统文化,呈现出友好、孝爱的场景,提升农村居民的素质,更丰富了农村的精神生活。

只有构筑了精神家园,人们才能够追求真正的幸福。

构建精神家园为改善党风政风、实现国家发展提供了基石。

一些官员争相结交所谓的“大师”,败坏党风政风,影响十分恶劣。

从工程开竣工要看黄道吉日,到三番五次改造广场喷泉和政府大门,再到由主政官员一手操持下奠基的“榕江观音阁”、规划的“金木水火土”五城门,甚至用公款或让企业买单为自己建“寿墓”、迁祖坟等……精神空虚便是党员干部走向迷信之路的原因之一。

不良的党风将会带坏社风民风,长此以往,我们将面临亡党亡国的威胁。

因此,只有构筑精神家园,才能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坚强的精神后盾。

构建精神家园为发扬民族文化、实现民族复兴提供了土壤。

有人说,“土豪”现象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一个隐喻,它意味着一个新富阶层的崛起,然而在中国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受到国外瞩目的同时,国人的形象却是“土豪”、“不讲文明”、“没有素质”,而这都源于国人精神的荒芜,得了“文化软骨病”。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认识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认识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认识一、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性1.1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精神归宿,是所有中华儿女心灵上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所在。

1.2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源泉,能够有效增进中华民族的团结和一体感。

1.3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风貌。

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本原则2.1 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激发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2.2 积极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民族精神价值观的传承和弘扬。

2.3 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实干精神。

2.4 坚持以团结和包容为特色,形成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共存、交融互鉴的局面。

三、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具体途径3.1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

通过大力弘扬孔子思想、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儒释道合一思想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儿女对自己的文化有更深刻的认同感。

3.2 增进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

通过推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和传承,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让世界更多地了解和尊重中华文化。

3.3 推进中华民族的民族团结和融合进程。

积极促进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融合与发展,培养全体中华儿女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4 弘扬中华民族的创新和实干精神。

通过培育和宣传中华民族的创新典型和实干楷模,激发全体中华儿女的创新创业热情,推动中华民族的创新发展。

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现实挑战和对策4.1 面临西方文化冲击的挑战。

要坚持中华文化自信,在面对西方文化冲击和影响时,保持自身的文化独特性和传统魅力,发挥中华民族文化的包容性和创造性,实现中西文化的交流互鉴。

4.2 面临当代价值观念多元化的挑战。

要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同时积极引进现代科技、时尚文化等新元素,更新和完善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大家庭,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责任和使命。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首先要明确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涵和目标,然后通过教育、文化、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来推动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

共有精神家园是指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念、精神追求和文化认同的归属地。

在共有精神家园中,无论我们来自哪个民族、哪个地区,无论我们身处何种境地、何种行业,我们都可以找到一个共同的精神归宿。

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旨在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广泛传播和深入人心,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如何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首先要加强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

学校要设置相关课程,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

同时,建立家庭、社区和学校的密切互动,在家庭和社区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孩子们的家国情怀,使他们从小就建立起对共有精神家园的认同和归属感。

其次,要加强文化建设,丰富和传播中华民族的文化资源。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种持久存在的精神力量。

我们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包括经典文献的研究、古代诗词的欣赏、传统艺术的传承等。

同时,要积极推动现代文化的创新和发展,鼓励优秀文艺作品的创作和传播,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

要建立全国性的文化交流平台,促进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对话和交流,形成全民共享的文化氛围。

第三,社会实践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途径。

我们要倡导全民参与公益事业,关注弱势群体,传递爱心和温暖。

要鼓励人们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

社会实践可以使人们更加了解社会,增强集体主义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对构筑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认识

对构筑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认识

对构筑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认识
构筑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是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追求。

这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

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

构筑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还需要我们坚持人民至上,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加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创新创造,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推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让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总之,构筑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持续奋斗。

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如何构筑自己的精神家园作文

如何构筑自己的精神家园作文

如何构筑自己的精神家园作文
想象一下,在那无边无际的宇宙中,咱们每个人都像是个独自
航行的小船。

而咱们的心灵,其实有个温暖的小窝,那就是咱们的
精神家园。

你说,怎么才能打造这么个家呢?其实啊,就是得好好
探索咱们自己,找找生活的意义。

艺术,那可是咱们精神家园里的一个大花园!画画的时候,感
觉那色彩就像是在跳舞,音乐响起来,就好像心灵也跟着一起飘了
起来。

每一幅画、每一首歌,都是咱们心情的写照,都是咱们情感
的流露。

艺术这东西,真的能让咱们的心灵世界更加五彩斑斓。

再来说说书吧,那可是咱们精神家园的坚固地基。

翻开一本书,就好像打开了一扇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大门。

咱们可以跟古时候的智
者聊聊天,也可以跟外国的大作家交流交流。

书里的世界,真的是
无穷无尽,让人欲罢不能啊!。

怎样建立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最新文档资料

怎样建立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最新文档资料

怎样建立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一、屮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涵及特征精神家园指的是人们精神生活、精神支柱、精神动力和精神信仰的总和。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整个中华民族共同依托、共同传承、共同发扬的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的总和,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财富,是屮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具有三个特征:第一,它是历史性、现实性和可能性的有机统一。

第二,它是稳定性、动态性和发展性的有机统一。

第三,它是广泛性、个体性和先进性的有机统一。

二、屮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构成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由共同的文化根基、共同的时代精神和共同的价值目标所构成。

共同的文化根基、共同的时代精神和共同的价值目标,依托过去的优秀文化传统,顺应现时代的精神追求,追求未来的价值希望。

三者交相辉映、相互支持,构成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三个维度。

这三个“维度”是构成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不可少的三个因子,缺一不可。

屮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所形成和体现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复合而成的,它不仅凝炼了中华文化和屮华民族精神发展的历史,而且反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精神气质和精神风貌。

三、屮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应把握的主要内容精神家园指的是人们精神生活、精神支柱、精神动力和精神信仰的总和。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整个中华民族共同依托、共同传承、共同发扬的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的总和,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作为个体来说,有了精神家园的支撑,人就有了安稳感、温馨感和幸福感,人的生活才有意义;失去精神家园,人就会感到精神空虚和不知所措,甚至发生心灵扭曲和变形。

作为一个民族來说,精神家园是民族生命力的精神之母、创造力的精神之源、凝聚力的精神纽带、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加速、文化影响力口益增强的今天,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还具有非常深远的历史意义。

构筑共有精神家园交流材料

构筑共有精神家园交流材料

构筑共有精神家园交流材料共建精神家园,是指社区居民共同努力,以共建共享的理念,共同营造一个温馨、和谐、充满生机的居住环境。

在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中,居民之间的交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是关于共有精神家园的交流材料。

尊重与礼貌:构筑共有精神家园的第一步就是要尊重和礼貌地对待他人。

每个人的生活习惯和性格都有所不同,我们应该学会容忍和包容。

尊重他人的选择和意见,不论是在居住环境、文化背景还是个人喜好上。

通过尊重与礼貌的交流,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共同打造一个宜居的环境。

互助与团结:共有精神家园的交流要建立在互助与团结的基础上。

社区居住者可以通过相互合作解决各自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优势,通过互帮互助,可以形成一个相互扶持的社区。

而且,团结协作也能够加强社区居住者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共有精神家园更加紧密。

交流与倾听:交流是构筑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环节。

居民之间应该保持经常的交流,可以通过社区活动、户外聚会等方式加强人际关系,拉近彼此的距离。

同时,在交流中应该注重倾听,了解他人的需求和意见。

通过积极倾听他人的声音,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和改进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分享与传承:共有精神家园的交流还包括分享与传承。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技能和知识,可以通过分享给他人,共同提升整个社区的素质。

例如,可以开展技能培训班、兴趣小组等活动,将各种技能和知识传递给更多的人。

通过分享和传承,可以促进社区的长远发展,让共有精神家园的优势不断积累。

参与与反馈:居民对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应该积极参与并提供反馈。

在社区决策和规划方面,居民应该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同时,居民也应该提供对居住环境和社区服务的反馈,以促使改进和完善。

通过参与和反馈,每个居民可以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共有精神家园也会变得更加民主、透明、人性化。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交流方式,居民们可以一起建设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

在共有精神家园中,每个人都是建设者,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

构建精神家园的意义作文素材

构建精神家园的意义作文素材

构建精神家园的意义作文素材
构建精神家园这事儿,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挺难。

简单呢,就是心里有个地方,能让你觉得踏实、自在。

难呢,就是得花时间去琢磨,去找那个能让你心安理得的地方。

精神家园啊,就像咱们老家的那间小屋,不管外面风雨多大,一推门进去,就觉得啥事儿都稳了。

心里头有了这个家,哪怕外面再乱,咱也不慌。

有时候想想,这精神家园啊,其实就像咱自己给自己画的一个圈。

圈里头,有咱喜欢的东西,有咱想追求的事儿。

只要咱心里清楚这个圈在哪儿,就知道自己该往哪儿走。

说到底,精神家园就是咱心里的那盏灯,照亮咱们前行的路。

有时候路不好走,但咱心里有光,就不怕黑。

有了这盏灯,咱就能勇敢地面对一切困难,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所以啊,我觉得吧,每个人都得有个自己的精神家园。

不管外头世界怎么变,咱心里都得有个稳稳当当的地方,让咱能够安心、自在地活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建精神家园需要凝聚核心价值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同志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

报告在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后,特别强调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我理解,这样一个“新局面”就是我们需要努力去构建的“精神家园”,这将是一个既能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精神家园”。

精神家园是一个很温馨的概念,其实也是一个很具传统文化意蕴的概念;在当下语境中,它还是一个“很生态”的概念。

提起家园,会想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会想到“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会想到“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会想到“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仔细想来,对家园的思念往往都是在离家出去之后;更进一步,还可能是在闯荡江湖并且失意江湖之后。

在这个意义上,“家园”从来都是“精神”层面上的,是精神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之后,油然而生“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一种心境。

精神家园是精神的栖息地,其实也是精神的养生堂,应该还是精神的孵化器。

当我们“直挂云帆济沧海”之时,当我们“酒酣胸胆尚开张”之时,当我们“敢为丹心借一枝”之时,当我们“白浪如山寄豪壮”之时,我们意气风发的精神何曾留恋过家园!一旦我们回首家园的温馨、惬意与和美,我们其实是想为彷徨的精神注入定力,为粘滞的精神注入活力,为疲软的精神注入锐力……也就是说,精神家园不仅是我们精神寄放的圣地,还是滋润我们精神的清泉和引领我们精神的灵光!构建精神家园,引发的第一个理念是结束精神的漂泊,结束精神的无所皈依。

精神的漂泊,在许多情形中并非无所皈依,这个漂泊大多是精神自觉地从家园出走,是为着追逐精神之光而实施的自我放逐。

也就是说,精神的漂泊其实往往是构建新的精神家园的先声,它的出走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开拓新的精神领地,构建新的精神支柱。

需要指出的是,出走者并非都是自觉的,其中也不乏“盲流”——盲流者认为家园的回望是不合时宜,更认为家园的守望是不识时务;只是他们不思开拓也不想构建,他们把“神马都是浮云”视为终生漂泊的指南,把“你妈喊你回家吃饭”视为终结漂泊的自嘲……因此,构建精神家园引发出第二个理念,这便是梳理精神的取向,梳理精神的自觉求索。

曾经的精神家园的“出走”,无论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说明既往精神家园的亲和力有所淡化,凝聚力有所松散。

面对自觉者的披荆斩棘和“不自觉者”的随波逐流,我们构建新的精神家园需要梳理精神的取向。

一个时期“城市精神”的风起帆扬,便是梳理精神取向的舟驰潮涨。

于是我们看到了“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看到了“公正、包容、责任、诚信”的上海价值取向,看到了从“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到“来了,就是深圳人”(这也是“包容”)的深圳“十大观念”……诸多“城市精神”作为“精神家园”的构建,似乎都格外关注“包容”。

包容,与其说是对一种“精神价值”的诉求,不如说是对“精神家园”的一种期许。

“包容”作为一种精神价值的取向,本身是期许着更为丰富的精神聚会和更为自由的精神抉择,是期许着个体的心情舒畅和整体的创意勃发。

这其中引发出构建精神家园的第三个理念,也即我们需要宽松精神的生态,宽松精神的生长氛围。

正如报告所说:“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我们特别注意到,报告一方面要求文化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一方面也要求“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真正实现“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构建精神家园,特别需要关注的第四个理念、也是最重要的理念,便是凝聚精神的内核,凝聚精神的社会共识。

“五千年不间断”的中华文明,当然也有其道德维系、社会凝聚的主张。

在常识上,这些经过提炼并高度凝练的主张是针对不同人群的:对庶民百姓讲“礼、义、廉、耻”,对知识阶层讲“仁、义、礼、智、信”,对“读书做官”者则提出“修、齐、治、平”的更高要求。

我们注意到,前两部分人群虽有所差异,但总体都是社会之“民”,是“民贵君轻”的社会之本。

对二者的要求虽有差异,但都有“礼、义”二字在其中。

前者“礼”字当头,体现出对伦理规范的“顶礼膜拜”;后者“仁”字居首,实现着“仁者爱人”的“当仁不让”。

在这种要求的差异中,前者可视为“底线伦理”而后者则相通于“贤人治理”,这就是“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

在这种人生理想的进阶中,又形成了“达则兼济”、“不达则独善”的价值取向。

在文化建设上,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包括12个概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即报告所说“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正如大家所理解的,三个“倡导”分别是在国家大德、社会公德和个人品德三个层面上来提出的,是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也是民族精神传统的时代化,还是精神家园构建的大众化。

事实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培育和践行,是我们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重要方面,是我们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弘扬时代新风相结合的重要途径。

这样,我们不仅能有效地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而且能成功地建树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国际形象。

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适应时代要求、引领时代发展的精神家园构建。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民族众多、人口众多的最大发展中国家,需要这个核心价值观来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多元价值差异共存、精神需求千姿百态的广阔社会,需要这个核心价值观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相对落后生产之间的矛盾长期存在的基本国度,更需要这个核心价值观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让人民的精神有归宿感和自豪感,有向心力和创造力!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这条道路和与之相关的理论体系、制度,一并成为我们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

对此,报告提出“全党要坚持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那么,对于我们在“五千年不间断”的文化血脉和“90年不僵化”的道路命脉基础上的精神家园构建,我们同样充满着自信——我们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前进方向和强大精神力量,我们自信这个精神家园建构将推动我们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于平)人在探索外宇宙的同时,实际上也在探索“内宇宙”。

这个所谓的“内宇宙”,其实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精神家园”。

内宇宙同外宇宙一样,是无限的,也是永远让人充满兴趣的,探索也是无止境的。

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矛盾和悖论,人们往往对陌生的东西感到恐惧,可又对熟悉的东西感到厌倦,所以每个人都需要构筑精神家园。

换句话说,就是我们的灵魂,需要一个家园。

在生活中,人们常说,事不如意者十常八九,也就是说,有痛苦,也有阴暗。

过去有一种观点,说只要社会制度好了,就不会有不如意的事情了。

曾有一个著名的作家在上世纪50年代撰文,说再过几十年,人们连眼泪都不知道是什么了,只有快乐。

一些香港以及沿海地区的人也爱讲“心想事成”,这怎么可能呢?就因为生活中有着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人们无法解决时,才要想到构建精神家园。

我们对精神家园的追求王蒙在谈到如何追求精神家园时说,古代的孔子说过一句话:“朝闻道,夕死可矣。

”这里所说的“道”,我的理解,就是“真理”,也就是我今天要说的“精神家园”。

在生活中,有人将宗教视为“精神家园”;有人将助人为乐、乐善好施视为“精神家园”。

而我觉得,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就是精神家园。

每个人追求自己心中的价值,对它确认和崇敬,他的心灵自然就会平静。

当然,每个人的追求是不同的,可能是一种境界,也可能是财富。

我在小时候,曾经常想,那些富人已经很有钱了,怎么还要拼命赚钱?现在想,他也是在追求自己的价值,也就是他的精神家园吧。

每个追求精神家园的人和团体,在追求的过程中可能会感到痛苦,因为别人往往不认同他的理念与价值。

这样不同的价值认定,就会引起冲突和矛盾,甚至会引起战争。

文学能为精神家园带来什么如今,文学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么风光了。

有人对此不习惯,有不满。

其实这才是正常的现象。

过去,人们多单纯呀,没事情的时候,就去关注文学。

而现在,要在物质上操心的事情太多了,什么房子呀、车子呀等等,已经没有时间和心情去关注文学了。

但我自己本人对文学没有失去信心,因为从历史的角度讲,我们国家毕竟是一个重文的国家,我们有着悠久的重文的传统。

单是看看现在的情况吧,在“文革”前的17年,中国大陆整个文学创作情况是,长篇小说才十几部,平均一年才一部。

现在则是,一年就达700多部,平均每天两部。

我觉得,无论时代怎么发展,文学都是无法替代的。

因为人的体验是有限的,而文学的好处恰恰是可以扩展生命的体验领域,还可以帮助你实现精神上的愿望。

精神家园的特征及构建简单地讲,精神家园是指一个人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寄托。

构建和谐、稳定、健康的精神家园具有积极的意义,它可以使人从容面对纷乱世界的干扰,专心于工作、事业,使生活变得更充实。

为了构建美好的精神家园首先要了解精神家园的特征。

笔者认为精神家园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相应地我们应从这三个方面去建造自己的精神家园。

一、从静态的角度剖析,良好的精神家园具有层次—系统性精神家园的最表层是兴趣、爱好。

一个人如果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也就有了一方属于自己的精神乐土。

在学习工作之余沉浸在于其中,不仅使身心得到了休息,还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

审美观和价值观是精神家园的内核。

“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审美的眼睛”。

当你具有了健康而又高雅的审美观时,你就会发现身边的美,并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美的熏陶,进而去创造美,你的生活因而也就成为美的了。

价值观或者说信仰(即对一定价值观发自内心的高度确认),则是人生的支柱。

一个立志将自己的全部生命奉献给社会的人因为有了坚定的信念而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已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淡薄名利,甘于清贫,志在奉献。

精神家园的灵魂,具有统摄意义的则是世界观。

一个人的审美观、价值观都是由其世界观决定的,就是兴趣、爱好,也受世界观的影响。

所以说,精神家园是由不同的层次构成的有机整体。

在这一个有机的系统内,兴趣、爱好、审美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分处在不同的层次,因而作用也就不一样。

世界观好比是精神家园的基石,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审美观、价值观则构筑了精神家园的梁柱与四壁,是人生的支撑;兴趣和爱好则如同“精神家园”的花园,是人们休闲、陶冶性情之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