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家园
精神家园的作文

精神家园的作文
精神家园,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一片净土,是心灵栖息的地方。
它不在物质的世界,而是在精神的境界。
在这个喧嚣的社会中,我
们每个人都需要一个精神家园,一个可以放松心灵、净化灵魂的地方。
精神家园,是一个可以让我们忘却烦恼、释放压力的地方。
在
这里,我们可以远离喧嚣,远离纷扰,享受片刻的宁静。
或许是在
大自然中徜徉,或许是在书籍中沉醉,又或许是在音乐中陶醉。
无
论何种方式,都能让我们找到内心的平静,让我们重新拾起疲惫的
身心,重新面对生活的挑战。
精神家园,是一个可以让我们得到启发、得到滋养的地方。
在
这里,我们可以汲取知识的营养,增长见识,开阔眼界。
或许是在
名人传记中感悟人生,或许是在历史故事中领悟智慧,又或许是在
艺术作品中感受情感。
无论何种方式,都能让我们不断进步,让我
们不断成长,让我们在精神上得到满足。
精神家园,是一个可以让我们找到归属感、找到依靠的地方。
在这里,我们可以与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心得,分享感悟,相互支持。
或许是在亲情中找到依靠,或许是在友情中得到温暖,又或许是在爱情中感受幸福。
无论何种方式,都能让我们感受到温暖,感受到幸福,让我们在精神上得到滋养。
精神家园,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是我们精神的家园。
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内心的平静,可以得到精神的滋养,可以找到归属感和依靠。
让我们珍惜精神家园,让我们用心呵护它,让它成为我们心灵永远的避风港。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拥有一个美丽的精神家园,让心灵在那里得到净化,得到滋养,得到安宁。
我的精神家园

我的精神家园精神家园,是指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寄托和精神安宁所在,是心灵的港湾和情感的归宿。
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们常常面临各种压力和挑战,精神家园成为了人们内心最后的庇护所。
对于不同人而言,精神家园的含义与形式都是不同的,但它们都是独一无二、让人感到宁静和安宁的。
对我而言,我的精神家园就是在家里。
家是我生活和成长的地方,是我与家人共同度过时光的地方,更是让我感到舒适和温暖的地方。
在家里,我可以放下一切疲惫和烦恼,尽情享受家人的关爱和呵护。
家里的每一样物品都装满了温馨的回忆和喜悦,让我感到无比安心和快乐。
在我心目中,家就是我的精神家园,是我永远的依靠和港湾。
读书更是我的精神家园的一部分。
在书籍的世界里,我可以得到无尽的知识和智慧,也可以展开心灵的冒险和探索。
每当我打开一本好书,就仿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不仅能够获得愉悦和满足,更能够感受到冥冥中的慰藉和启迪。
读书让我感到心灵得到了滋养和成长,也让我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了一丝宁静和平静。
音乐、绘画、手工等艺术创作也是我的精神家园。
在这些创作的过程中,我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创意和想象力,也可以让情感和思绪随着艺术作品得到宣泄和释放。
每一次的创作都是我内心情感的流露和呈现,也是我精神家园的一部分。
通过艺术创作,我可以找到自我,也可以让内心得到愉悦和平静。
大自然也是我的精神家园。
对我来说,大自然是最美丽的画卷,也是最纯净的心灵净土。
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我可以感受到清新的空气和舒缓的氛围。
登山、徒步、观赏花草树木,都是我与大自然相处的方式,也是我的精神家园。
在大自然中,我可以忘记一切烦恼和压力,感受到内心的空灵和宁静。
我的精神家园是一个温馨、宁静而又舒适的地方。
无论是家人的关爱、读书的休闲、艺术创作的抒发,还是大自然的恩赐,都是我的精神家园的一部分。
在这里,我可以找到心灵的安宁和满足,也可以让自己得到内心的平静和放松。
对我而言,精神家园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我心灵归宿的地方。
守护好我们的精神家园

守护好我们的精神家园人的精神家园是指内心深处的感觉、思想、信仰、价值观等方面的居所,它是一种抽象的存在形态,但却象征着我们的人格、生命质量和幸福感。
人文关怀、情感交流和心理健康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的三个关键要素。
本篇文章将从这三个方面来讨论守护好我们的精神家园的重要性。
1.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是我们对他人的关注和呵护。
这本质上是一种人性,促进社会和谐和温暖。
在社会中,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个人的生命都应该受到尊重,受到保护。
然而,现实中,我们经常对别人缺乏关心和热情,忽略了别人的需求,甚至因为嫉妒和仇恨而伤害他人。
这样做不仅会伤害别人,也会破坏自己的精神家园。
我们要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关心和关爱自己的家人、朋友、同事和社区中的人们。
我们应该学会倾听、理解和支持他人。
这样一来,我们可以建立更有意义的人际关系,交流更多的情感,建立更好的社会环境,使我们的精神家园更加健康和丰富。
2.情感交流情感交流是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可以促进人们的相互了解和共情。
通过情感交流,人们逐渐与对方建立起信任和友谊,分享彼此的感受和思想,使彼此更愉快和更和睦。
这样一来,我们可以构建更加安全、温馨和美好的生活环境,为我们的精神家园带来更深刻的意义和价值。
情感交流也可以促进我们自己的成长。
通过与他人交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激发我们的自我探索和发展潜能,使我们更加成熟、自信和坚定。
在充分的情感交流中加强我们的精神家园,使我们可以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并发挥我们的潜力。
3.心理健康最后,我们要关注我们的心理健康。
研究表明,心理健康是人的身体健康之上的最重要的因素。
心理健康不仅对我们的精神家园有益,还可以促进智力发展和身体健康。
然而,在如今这个高压的社会,心理健康随时可能受到侵害。
工作紧张、生活无序、人际关系复杂等,都可能导致我们的心理健康受损。
我们应该采取各种尝试,锻炼我们的心理健康,以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有效的方法包括精神治疗、体育锻炼、艺术表达和社会参与等。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名词解释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名词解释中华民族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稳固的共同体,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一种强烈的中华民族认同感,形成了凝聚和维系中华民族力量的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指中华民族这个共同体可以共同依托、愿意共同传承、乐于共同发扬的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的总和,是这个共同体历史形成并发展着的、具有精神支撑功能的精神文化系统, 是成为全体民族成员精神生活依托和归宿的一个文化空间。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整个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它由共同的文化根基、共同的民族精神和共同的理想追求等构成。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根基。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璀璨文化,形成了强调以民为本、自强不息、社会和谐、亲仁善邻、独立自主为价值取向的优良传统。
我们的古人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贡献了众多泽及人类、深刻改变世界面貌的发明创造,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
中华文化具有海纳百川、地承万物的气魄,因兼容并蓄而丰富多彩,因推陈出新而充满活力,因特色鲜明而远播四方。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它不仅凝聚着中华民族对世界和自身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还承载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追求和精神气质,为中华民族的团结提供了共有的文化根基和精神纽带;不仅铸就了历史的辉煌,而且在今天仍然闪耀着时代的光芒。
它是民族独特精神气质和价值取向,是民族安身立命的所在、生存发展的支撑。
我们党要把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作为构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确认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的根基,通过挖掘整理和科学扬弃,使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不断延续。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共同精神的时代性体现。
精神家园的作文

精神家园的作文
精神家园,是指人们心灵的栖息之所,是一种情感上的依托和精神上的寄托。
对于每个人来说,精神家园都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给人以温暖和力量,让人在人生的旅途中感到安心和舒适。
那么,什么样的地方可以成为我们的精神家园呢?
首先,家庭是我们最重要的精神家园。
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起点,是我们生命
中最早的精神滋养来源。
在家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父母的爱和关怀,可以获得家人间的温暖和支持。
无论是快乐还是困难,家庭都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是我们永远的精神依托。
其次,友情也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朋友是我们在校园和社会中最亲近的人,他
们可以和我们分享喜怒哀乐,给予我们鼓励和支持。
在朋友之间,我们可以找到知音,可以放下心中的烦恼和忧愁,获得心灵的慰藉和安慰。
因此,友情也是我们心灵的家园,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除此之外,学校和社会也可以成为我们的精神家园。
在学校中,老师和同学都
是我们的精神导师和伙伴,他们可以给予我们知识和智慧,可以和我们一起成长和进步。
在社会中,我们可以结识各种各样的人,可以获得不同领域的启发和帮助。
因此,学校和社会也可以成为我们的精神家园,让我们在这里感受到成长和进步的力量。
总而言之,精神家园是我们心灵的栖息之所,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家庭、友情、学校还是社会,都可以成为我们的精神家园,给予我们温暖和力量。
让我们珍惜身边的每一个精神家园,让它们成为我们心灵的依托和寄托,让我们在这里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幸福。
愿我们的精神家园永远温暖而美好!。
精神家园作文

精神家园作文精神家园,是每个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是我们情感的归属。
它可以是一个地方,一个人,一种情感,更是一种精神寄托。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我们都需要一个精神家园,让我们来探讨一下,精神家园对我们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精神家园是心灵的港湾。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这时候,我们需要一个安静的地方,让我们可以暂时远离喧嚣,静下心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方向。
这个地方可以是我们心爱的家,可以是我们喜欢的书房,也可以是我们钟爱的大自然。
在这个地方,我们可以倾诉心声,可以寻找答案,可以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和力量。
其次,精神家园是情感的归属。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感问题,比如友情、亲情、爱情等等。
这时候,我们需要一个温暖的地方,让我们可以释放情感,可以得到理解和支持。
这个地方可以是我们真心的朋友,可以是我们亲密的家人,也可以是我们深爱的伴侣。
在这个地方,我们可以分享喜怒哀乐,可以得到慰藉和鼓励,可以重新找回情感的归属和安定。
最后,精神家园是精神的寄托。
在生活的压力下,我们都会感到疲惫和迷茫,这时候,我们需要一个精神的寄托,让我们可以重新找回信念和勇气。
这个寄托可以是我们坚定的信仰,可以是我们追求的梦想,也可以是我们珍视的价值观。
在这个寄托中,我们可以找到前行的方向,可以找到前进的动力,可以重新找回精神的寄托和力量。
总之,精神家园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它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是我们情感的归属,更是我们精神的寄托。
无论是在人生的旅途中,还是在人际关系中,甚至是在生活的压力下,我们都需要一个精神家园,让我们可以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和力量。
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让我们在这个温暖的地方,重新找回生活的意义和幸福的感觉。
精神家园的作文

精神家园的作文
精神家园,是指心灵的栖息之所,是我们内心深处的精神寄托
和情感依托。
对于每个人来说,精神家园都是至关重要的,它承载
着我们的梦想、信念和情感,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精神支柱。
在我心中,精神家园是一个温馨舒适的地方,它可以是家庭,
可以是学校,可以是图书馆,更可以是内心深处的那片净土。
在家
庭中,父母的关爱和家人的陪伴,给予了我温暖和安全感;在学校里,老师的教导和同学们的友情,让我感受到了成长的快乐和自信;在图书馆里,书籍的陪伴和知识的启迪,让我拥有了无限的智慧和
力量;在内心深处,理想的梦想和坚定的信念,让我拥有了前行的
勇气和动力。
精神家园是我们心灵的港湾,它不仅给予我们力量和支持,更
为我们指引着前行的方向。
在精神家园里,我们可以释放情感,表
达情感,找到归属感和安全感。
无论是欢乐的时刻,还是困难的时刻,精神家园都会给予我们慰藉和鼓励,让我们拥有前行的勇气和
信心。
然而,精神家园并非一成不变,它需要我们用心去呵护和建设。
我们需要用爱和关怀去呵护家庭的温馨,用学习和努力去建设学校
的文化,用阅读和思考去丰富内心的世界。
只有不断地呵护和建设,精神家园才能成为我们成长道路上的坚实后盾。
在人生的旅途中,精神家园是我们前行的动力和归宿,它承载
着我们的梦想和信念,是我们前行道路上的精神寄托。
让我们用心
去呵护和建设精神家园,让它成为我们成长道路上的永恒港湾。
愿
每个人都能拥有一个温馨舒适的精神家园,让我们在这里汲取力量,放飞梦想。
精神家园读后感

精神家园读后感《精神家园》是一部由美国作家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所著的小说。
这部小说以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盖茨比为了追求自己心中的精神家园而不懈努力的故事。
小说通过盖茨比的坚持和追求,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脆弱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在读完这部小说后,我深受启发,对人生和理想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首先,小说中盖茨比对精神家园的追求让我深受触动。
盖茨比是一个出身卑微的年轻人,但他却怀揣着一个远大的理想,一心想要成为一个有钱有势的人。
为了追求自己的精神家园,他不断努力工作,最终成为了一个富有的商人。
然而,当他得到了金钱和地位之后,却发现自己的精神家园并不在这里。
盖茨比的追求让我深刻地思考了人生的意义,金钱和地位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而是内心的满足和对理想的追求才是人生最重要的。
其次,小说中对于现实和理想的冲突让我深有感触。
在小说中,盖茨比为了追求自己的精神家园不惜一切代价,但最终却发现自己的理想并不可及。
他的爱人黛西选择了一个有钱有势的人而不是他,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命运。
这种现实和理想的冲突让我深刻地反思了人生的选择和取舍。
有时候,我们的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但是我们仍然需要坚持自己的理想,不断努力,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最后,小说中对于人性的探讨让我深有感悟。
在小说中,盖茨比虽然追求自己的精神家园,但却因为自己的执着和固执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悲剧命运。
他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忽略了现实的考量,最终导致了自己的失败。
这让我深刻地反思了人性的脆弱和对理想的执着。
我们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思维,理性地思考和处理问题,才能找到真正的精神家园。
总的来说,读完《精神家园》让我对人生和理想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通过盖茨比的追求和坚持,我深刻地意识到了人生的意义和对理想的追求。
只有不断努力,坚持自己的理想,才能找到真正的精神家园。
同时,我们也需要理性地思考和处理问题,才能避免盖茨比那样的悲剧命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困境与出路:当代人精神家园的重建——基于价值论视域的若干思考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北岛《波兰来客》任何一种生物的存在都离不开它所生活的家园,动植物依赖于它所生存的自然环境家园,以觅食,迁徙,繁殖等一系列生命活动来维持着生命的延续。
而人不仅是一种肉体存在物,更是一种精神存在物。
人的生存不仅需要自然家园的基础物质提供,更需要精神家园的灵魂依托与心灵慰藉。
当代,我国正经历着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后工业社会的历史转型,历史经验证明,每当一个社会处在社会转型期往往面临着价值观的困惑与裂变。
当你谈论人的理想信仰,人的美丽梦想的时候,当你努力想保持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的时候,当你坚守道德伦理之底线,做人做事之尊严的时候,有人却视其为最后一只天鹅的哀鸿,视其为最后一曲渔舟唱晚的叹息。
30年前的诗人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30年后的网友调侃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翻白眼”,伴随经济发展物质丰富而我们的精神家园却正在受着无情的撞击。
一、何谓“精神家园”?人在世界上安身立命,除了自然家园建设,社会家园建设,精神家园建设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范畴。
精神家园的概念我们可以从定性、定位、定向三个维度来给以完整解释。
第一,定性问题。
就特点而言,精神家园体现为一种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内化于物质生产活动中的意义之中,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因此,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领域也就出现不同的精神文化,从而也表明了精神家园的历史性与现实性。
精神家园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它是人们认可度最高、最具有普适性的一种价值观念和评判标准。
精神家园是大众化的信念、信仰,在我国古代宗法制的农业社会,由于人们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人们寄希望于神灵,通过巫术、祭祀等活动祈求风调雨顺、幸福安康。
对于现代化的人们来说,精神家园更是一种灵魂皈依之所,一种思想寄托与心灵的安放。
当然,精神家园并不是玄而又玄之恍兮惚兮、惚兮恍兮琢磨不透的虚幻存在,它与我们当代实践具体结合,它不仅仅停留于人们的头脑之中,更与当代人们的命脉紧密相连。
第二,定位问题。
作为人们普遍认同、普遍适应的精神家园,它是人们达成的一种“共识”。
它是中华民族华夏儿女历经几千年的思想演进结果,它包罗万象,既有土生土长的中原华夏文化也有各种外来精髓的不断补充。
它就如此活生生的存在于神州大地之上,为人们的生活实践的一种指南,为人们灵魂皈依的一种依托,为人们自我迷失中的一股信念。
因此,“共识”“共生”“共建”“共享”是精神家园的独特优势。
第三,定向问题。
前面已经提到,精神家园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不是一成不变,僵化、教条的固定观念模式。
因此,精神家园应当符合当代具体实际,这并不是要求我们走传统老路,恢复过去文化传统,也不是要求我们一味的“从洋媚外”移植外来文化。
从价值论观点来看,事物客体本身并无好坏优劣之分,而主要在于它对于主体产生的结果以及主体的价值取向。
现代人们更多的只将物质层面的提升作为终极价值追求而忽略了自我实现,忽略了个体与周围环境的整体性精神归属。
因此,社会上出现的道德失范、人性奴化、犬儒行为比比皆是,而这时,精神家园的建设也就显得尤为必要与迫切。
二、荒芜的“精神家园”及其严重后果回顾人类追寻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每个时代处于社会转型期都有自己的精神意识困惑。
狄更斯在其名著《双城计》中评价法国大革命时感叹“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20世纪初美国经济进入所谓“镀金时代”也面临着人性迷失和严重精神危机的挑战。
处于发展转型期的当代中国也不例外,我们一方面躲避崇高,放逐理想,追求享受,另一方渴望无私,呼唤大爱;我们一方面嘲笑雷锋是傻子,另一方面又盼望我们时代的能够有雷锋一样的英雄……面对各种不同价值观念的缤纷万花筒,面对处于极速变迁中的中国社会,我们不得不疑问,在无情的市场竞争中,社会如何寻回精神家园。
在多元化的社会分层中,个人如何追寻安身立命之所,灵魂归依之家。
个人又如何坚守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屡屡出现的道德失范,人们在短暂物欲满足麻痹后的彷徨、失望、自我迷失,人们自我认同感的下降和理想信念的缺失等等都无不在诉说着对于重建我国当代人精神家园的渴望。
首先,失去家园感的民族是无望的民族。
历史辩证法告诉我们,现代化虽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由之路,但是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
伴随民族的现代化历程的是对独具一格的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坚守,让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当我们面对着千篇一律钢筋水泥的城市,当我们以巨大的的环境破坏换取经济的短暂畸形增长市,当我们不再满含乡愁而是无限凄凉目睹乡村之时,当我们不是静坐先祖坟前把酒话桑麻而是草草走完祭祖形式时,这个国家和民族就走到了她的尽头。
记得有人说过一句话“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堂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
一语中的道出了一个强大民族之所以强大,在于有一颗不可征服的民族心,这颗心的硬核就是民族共享的精神家园。
其次,失去家园感的社会是无序的社会。
精神家园是一个社会的道德伦理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基础性平台,是社会稳定繁荣的内在根基和价值认同。
市场经济固然是法治经济,是诚信经济,但若将一切人均单向度的视为经济人这既不合理也是不合乎人性的。
没有对法的精神的共识,没有对诚信的敬畏之心,没有共享道德信仰的基础平台,所有的外在规则都将名存实亡。
失去精神家园的社会注定沦落为机械的,没有人文关怀的社会,一个没有善恶,只有输赢的社会,一个成则为王,败者为寇的社会,一个为达一己私利不择手段的社会,注定是没有生机、荒芜的社会,人人蝇营狗苟,驱去复返。
那么共享人生出彩机会的社会,共圆梦想成真的现代化社会也不可能从一片精神荒漠中崛地而起。
最后,失去家园感的个人是孤独的个人。
哲学家伊壁鸠鲁曾经说“当我们说快乐是终极目标时,并不是指放荡的快乐和肉体的快乐,就像某些由于无知、偏见或蓄意曲解我们的意见的人所认为的那样,我们认为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不受干扰。
构成快乐生活的不是无休止的狂欢、美色、鱼肉及其他餐桌上的佳肴,而是清晰的推理、寻求选择和避免的原因、排除那些使灵魂不得安灵的观念”。
(苗力田,古希腊哲学,640)显然,结论不证自明,物质鱼肉、佳肴只是基本的生存需要,而只是停留于此或者只是沉溺于其中获得短暂满足,人们是不会拥有幸福感的。
若没有理想信念、将物质享受作为最终的价值追求,那么必然导致精神家园的迷失。
柏杨指出“中国人是一个受伤很深的民族,没有培养出赞美和欣赏别人的能力,却发展成斗自或阿谀别人的两极化动物。
更由于在酱缸里酱得太久,思想和判断以及视野都受到酱缸的污染,很难跳出酱缸的范畴。
”在《丑陋的中国人》一书中,柏杨一针见血指出中国“窝里斗”“奴性”“不团结”等一系列丑陋现象,是恶化的人际关系的见证,是失去家园呵护的恶果。
面对这个所谓“唯有冷冷的钱在流动,唯有孤独的我在徘徊”的世道人心,个人终将在纷繁迷离的社会中孤独前行。
可是“无论中国怎样,请记得,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
”,每一颗星固然是孤独的,但是希望在于若能共享同一个天空,就能在孤独里得到慰藉和力量。
三、重建“精神家园”的可能路向人不仅有物质的需要,更有心灵安顿自我实现的需要,若只是一味将物质追求作为终极价值追求,那么必然导致整个社会价值评判发生扭曲也将导致社会畸形甚至出现后退。
从解决温饱问题到步入小康社会,国民生产总值的翻翻都不是当代人们的终极价值追求。
社会的和谐发展,每一个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达到身心和谐,最终达到“真、善、美”的终极价值境域,那么这才是个体的最终价值实现。
正如恩格斯所认为的在社会合力的作用下,社会也将和谐、全面发展。
对于人们心灵皈依,价值终极境域的精神家园建设可以从道德伦理复归、理想信念重建、制度安排的完善三个方面进行思考。
道德伦理的复归。
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宗法制农业社会,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中,儒家思想与家族式生存方式紧密相连。
儒家思想对于人们精神归宿和心灵安顿起了重要作用,“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原则,孟子后来又提出“孝悌忠信”等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序列,人性善的“四端”之说,即“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公孙丑上》)儒家思想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从而影响人们的行为,而“道德价值,是指人的行为能够满足人们社会关系的需要,维护和促进人与人相互关系的结构和秩序的稳定和发展。
”(李德顺·《价值论》,96)对于构建精神家园,我们当然不能丢掉优良的文化传统。
虽然现代社会已经逐渐趋于多元化,但是毕竟我们是黄河流域的华夏儿女,精神文化当然有它的地域性特征,这是我们不容忽视的。
精神家园建构应当让几千年的伦理道德观念得到复归,重拾传统伦理道德结合当下实际社会发展,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减少道德失范现象的发生。
理想信念的重建。
当代人们由于理想信念的缺失导致自我认同下降,自律性迷失,越来越多人沉溺于物质生活,惶惶不可终日。
理想信念的树立对于精神家园的构建就显得尤为重要。
信念、信仰、理想是三种最典型、最重要也是最普遍的价值观念基本形式。
对于信念各家说法不一,李德顺认为,信念是人对某种现实或观念抱有深刻信任感的精神状态,信念告诉我“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因此信念对于价值定向具有重要作用。
而当信念具有一种普遍适应、总体性作用时,信念就是一种信仰。
信仰是去相信我们所从未看见的,而这种信仰的回报,则是看见我们相信的。
理想是人们最高的价值追求,对于理想的确立,有助于激励人们现实的活动行为,而并非只是沉溺满足于现状。
精神家园是形而上不可捉摸的,却又真实存在的,理想信念的正确树立可以让精神家园更加完善也对于人们现实行为做出更加有效的指南。
制度安排的完善。
胡适曾经说过“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谈高尚,天天没事儿就谈道德规范,人人大公无私,最终这个国家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
正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道德伦理可以约束君子,而对于唯利是图之人,无视道德无视法律之人,那么首先只能用法律制度来将其进行强制性约束。
当然,我们并非否定物质生活的重要性,而一味强调注重伦理道德、精神家园、精神生活。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物质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基础,这一点是不容忽视的。
政府法律制度的完善避免让蓄意入法律空子之人得逞,也避免其行为对社会产生不良示范或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