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构建
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民族精神教育相结合的五个维度_王树荫

在当今中国的现实情境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使其由抽象到具体、由学术到通俗、由少数人理解掌握到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掌握并自觉指导实践的过程。
民族精神教育指的是党和国家根据中华民族的整体发展要求和民族成员的个人发展需要,以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精神为内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全体民族人民施加影响,从而使中华民族成员认识、掌握并继承中华民族特有精神状态和风貌的教育活动。
两者均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教育对象,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价值取向,具有帮助人们树立正确思想、培养高尚品德的功能。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民族精神教育相结合,既是个体促进人格完善、实现全面发展的主体诉求,也是国家和民族应对国内外复杂形势的战略需要,我们可以从以下五个维度具体分析。
一、目标维度: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建设家园。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既是每一个民族成员个体的精神家园,也是中华民族这一特定群体的精神家园。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民族精神教育的结合能够在目标维度上共同完善主体的知识结构、提升主体的精神状态,构筑起更具完整性、更加系统化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第一,符合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双重内涵。
中华民族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多元一体复合民族,不仅是几千年历史文化积累和沉淀的必然结果,更是全体民族成员在近代以来反抗外来侵略者的革命斗争中做出的自觉选择,不可避免地带有浓重的政治意蕴。
因此,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既需要对文化内涵进行传承,也要求对政治内涵做出观照,应当在挖掘整理、科学扬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及和共产主义理想的宣传。
民族精神教育承载着弘扬中华文化的历史使命,帮助人们理解和认同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思维传统、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品格风范、心理情感等各种文化要素,并使之成为人们的精神依托和情感归宿。
为建构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奠基

为建构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奠基作者:来源:《中国图书评论》2015年第10期在2013年,“梦想”一词成了中国的流行语,与之相关,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文字,也大幅度攀升,仅发表的论文在这一年就达上万篇之多。
但这些讨论的主声部多倾注于中国梦的具体内容,而有一种声部则似乎比较薄弱,那就是哲学理论的声音。
然而现在这一声部也不再低沉了:孙正聿教授新著《理想信念的理论支撑》一书(吉林人民出版社2014年3月版,以下简称《支撑》)的出版,奏响了一个高强音,改变了这一话语不均衡现象。
该书的中心目标即是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为当今国人的精神家园即理想信念提供理论支撑。
通观全书,作者显然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
一正走在民族复兴之路上的国人,肩负着一项文化使命,那就是建构一种适合于新时代的中华民族精神家园。
这一精神家园既是民族的,同时也是适合于新时代的,因而它一方面是对于传统的民族精神家园的继承和发展,而不是一种全然割断历史的借用或全然另创,另一方面又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一种再构建,而不是一种了无创新的延续。
显然,这一精神家园是中国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中国梦之精魂。
建构这一新时代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无疑是需要各方面的精神文化活动,诸如科学、文学、艺术、道德,甚至宗教等方面协力进行的,但哲学理论在其中却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这是因为,在当今这样一个科学昌明的时代,地方性的常识已不敷用,宗教信仰也已失去了既往时代的那种慑服人心的力量,科学虽然有浸入一切领域的趋势,但由于其实证性亦有局限性,而只有立足于科学思维的方式,而又超越于实证科学的哲学理论,才能为这一精神家园提供一种终极性的理论根据,为之奠定基础。
《支撑》正是这样一部为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在哲学理论层面上奠定基础的力作。
二该书共六章,在内容上可分为四个部分:其一,论证对作为精神家园的理想信念给予理论奠基的必要性;其二,“检阅”精神家园的诸元素;其三,反思如何“入居”或“居有”精神家园的方式;其四,阐释作为精神家园的理想信念之在中国梦体系中的位置。
精神家园、情感依恋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精品文档

精神家园、情感依恋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黑格尔曾经说过,一提到希腊这个名字,在有教养的欧洲人心中,尤其在德国人心中,自然会引起一种家园之感。
[1] (P157)所谓家园,其实就是由文化认同所引发的精神上的归属感、思想上的一致性和思维上的一贯性;在文化认知上表现为对作为民族文化之根的思想传统、精神理念、文化习俗乃至生活方式的认同、尊崇和追随。
哲学对“精神家园”垦殖与构筑的目的,就在于能使现实中的我们随时能找到“回家”的感觉。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百年历程,已经使它在当代社会展现自身意义的过程中,打上了独特的中国身份标识,中国革命与建设的辉煌成就是这标识的表征。
问题是,马克思哲学能否给予我们一种精神家园般的感觉,如同古希腊哲学之于黑格尔?一“家园”的物像结构可以表现为独特的地理环境、血缘关系等可以物化的物质具像。
“精神家园”则有所区别,它也可能以固有的地缘、亲缘为基础,但更主要的是在这个基础上培植起来的文明和文化的血脉关系。
“精神家园”是在人的历史中生成的,但却只能在现实中被人所认识。
作为文化和文明的历史性积淀,精神家园不仅“种植”了一个地域或民族文明的基因,开启了一个文明的时代,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总是以自身固有的方式哺育浇灌着它在不同时代结出的果实,构成了民族延续的精神血脉和民族生命之树的根。
正因为如此,现实中的人才会在精神迷失、意义困惑、价值消解等状态下,把社会转危为安的企盼寄托在“回家的路上”――从胡塞尔“朝向事情本身”到海德格尔关于“为什么在者在而无却不在”的追问,都是如此。
欧洲文化,从来就把古希腊和古希伯莱文化当作自己的精神家园,马克思本人亦如此。
这不仅表现为马克思对两希文明的敬仰和尊重,还表现在他的理论不断受到这些文化传统的影响。
马克思理论所具有的强烈的现实性以及对现实超越的无限向往,无不打上古希腊文化和古希伯莱文化的烙印。
独特的历史造就了独特的文明和文化,也为解读现代人的精神家园提供了独特氛围。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设 社 会 主 义 初 级 阶 段 , 会 还 带 有 脱在 着 多 种 经 济 成 分和 经 济利
益 , 们 并 不 完全 是社 会 主义 性质 的 , 此 。 需要 它 因 这
神 家 园 合 理 因 素 的基 础 上 不 断 发 展 形 成 的 。精 神 家 同的存 在体 现 了个 体 与整 体 的辩证 法 , 体 与整 体 个 的关 系使精 神家 园建 设具有 一定 的特征 个 体 与整 体 关 系 的历 史 性 使 精 神 家 园 具 有 历
枣霄21 1 09 .
思政工论 想治作坛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构建 中华 民族共有精神家 园
王 可 为
( 广东 惠j 经济 职业技 术 学院 , 东 , j 、 } 广 惠J 5 6 5 ) , 10 7 I 、 i
[ 摘
要] 在建设 中华 民族共有精 神家 园的过程 中, 我们需要 妥善推理 马克思主义和 中国传统 文化 的关 系。精神 家园具有
胡 锦 涛 同志在 党 的十 七 大提 出 了“ 弘扬 中华 文 化, 建设 中华 民族共 有精 神家 园” 的宏 伟 目标 。对 于 如 何建 设 我们 共有 的精神 家 园 , 当前 学术 理论 界 强 调 了 中国传统文 化 的重要 价值 。对 传统文 化与 中华 民族 精 神家 园 之 间的 关系进 行 了深 入 细致 的探 讨 , 具有 启 发 意义 。但 我们 要反 对 这样 一 种误 识 , 即将 中华 文 化 等 同于 中 国传 统文 化 , 后将 传 统文 化 进 然 步 简化为 儒学 。一些 学者 似乎 认定 中央 高度重 视 马克 思 主义 的 中 国化 。提 出构 建 社 会 主 义 和谐 社 会 , 弘扬 中华 文 化 , 是 要 “ 就 向传 统 文 化 回归 , 向儒 家文 化 回归 ”】 『 以传 统 文化 取代 马 克思 主 义 。实 际 】 , 上 建设 中华 民族 共有 的精 神 家 园 . 要 社会 主 义核 需 心 价值 体 系 的引 领 . 要 坚持 马 克思 主 义 的指导 地 需 位。 精神 家 园的 内涵与 特征 人作 为 二重 性 的存 在物 , 仅需 要 在 物质 世 界 不 占据一 定 的广延 , 而且 还需 要 有一 个 可 以寄托 的精 神家 园 。精 神家 园是 人 的精 神 支柱 和 心灵 寄托 , 是 人之 为人 赖 以安 身立命 的东西 。 5 10多年前 , 国作 美 家 梭 罗就 发 出疑 问 :一个 人 如果 失 去精 神 家 园 , 就 算 得 到整 个世 界 又有 何用 ? 个人 和 每个 民族 都需 每 要 精 神 家 园。作 为 中华 民族 共有 的精神 家 园 , 它不 仅 是 每个 中华 儿 女个 人 的精 神家 园 , 也是 整个 民族 的精神家 园 。个体 的精 神家 园是 民族精 神家 园的现 实 存 在方式 , 民族 的精 神家 园则 是 在 吸收个 体 精 而
最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基本内容公布

最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基本内容公布编者按中国梦,价值魂。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价值观建设基础工程。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三个倡导”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历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核心价值观的发展“社会主义”作为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其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必然贯穿于新民主主义始终。
在一定意义上,必然成为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内容。
一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体系是新民主主义时期培育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石。
经过我们党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艰辛探索,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二是“为人民服务”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内容和精神动力。
毛泽东说:“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队伍,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价值取向,为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是推翻“三座大山”、最终建立社会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和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主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三座大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明确中国革命的目的是最终走向社会主义,建立人民共和国。
四是集中体现为“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纲领。
毛泽东提出了“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纲领,。
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摘要融入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条件,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着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定要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民族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的根基。
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研究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课题,是构建具有民族主体性,又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的精神家园的必要前提。
对于继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构建中华民族的现代精神支柱,对于积极的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均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一)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涵人作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高级动物,不仅仅需要地理上的物质家园,更需要一个可以皈依和寄托的精神家园。
所谓精神家园“它指的是人们的精神信仰和精神世界,是个人或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情感寄托和心灵归宿,是生命的价值追求和终极关怀。
”个体的精神家园最终要归属于群体精神家园之中,形成群体共有精神家园,即共同的文化认同和精神归属。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大群体,其共有精神家园肯定是不同于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
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繁荣绵延的根。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笔者认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根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核,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并且包含着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在内的全体炎黄子孙的共同认可的奋斗目标,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心灵依托和情感归宿。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正式提出并科学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科学命题。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摘要】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的根本思想保证。
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过程中,也应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构建,文章旨在分析马克思主义融入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可行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可行性一、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任务,是新时期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保证,是我国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提出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课题,具有深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克服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我们知道,当前我国已基本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毫无疑问,这一体制的建立促使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经济增长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并与2010年一跃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得到了大大提升,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和盲目性也必然会给社会道德风尚带来强大的冲击,再加上现在许多部门和地区领导人都持一种错误的甚至畸形的政绩观,抓经济建设的一手硬,而抓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手软,这就导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和贪污腐败的滋生。
这就要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据思想领域的制高点,批判和肃清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思想文化。
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就是要在全社会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氛围,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真正实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发展目标,从而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二)强化中华儿女的民族认同感,增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财富,作为一个个体来说,没了精神家园,人就失去了向前奋进的精神动力;作为一个民族,没有一个共同的精神家园,这个民族就是是一盘散沙,没有任何凝聚力和精神纽带。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及其构建途径

一
般说 来 , 民族 的共 同精 神 家 园 由这 个 民族 共
同的文化 根基 、 同的 时代 精 神 和共 同的 价值 目标 共
所构 成 。 因此 , 建 中华 民族 共有 精 神家 园 , 须注 构 必
来 说 , 神 家 园是 民族 生命 力 的精神 之母 、 造力 的 精 创
精 神之 源 、 聚 力 的精 神 纽 带 、 凝 团结 奋 进 的精 神 动 力 。在 经济 全球 化 不 断加 速 、 文化 影 响 力 日益增 强
主义先 进 文化建 设 和精 神文 明建设 的重要 内容 。因 此 , 的 十七 大 明确 提 出 “ 设 中华 民族 共 有 精 神 党 建
韩 振 峰
( 北 大 学 马 克 思 主 义 研 究 院 ,河 北 保 定 0 10 ) 河 70 2
摘 要 : 神 家 园是 民族 生命 力 的精 神 之 母 、 造 力 的精 神 之 源 、 聚 力 的 精 神 纽 带 、 精 创 凝 团结 奋 进 的精 神 动 力 。 中华
民族共 有精 神家 园由中华 民族共 同的文化根基 、 时代 精神和 价值 目标所 构成。构建 中华 民族共有 精神 家园, 必须 坚持 以 中华优 秀文化传统为根基 , 以外来健康 有益 文化为 补充 , 大力繁 荣发展 中国特 色 、 中国风格 、 中国气派 的现 代优秀 文化, 不断增 强中华 文化 的魅 力和生命力。在全 面建设 小康社会 、 展 中国特色 社会 主义的新 的历史条 件 发 下, 构建 中华 民族共有精神 家园可以进 一步丰 富广大人 民群众 的精 神文化生活 , 推进社会 主义 文化 大发 展大繁荣。 关键词 : 中华 民族 ; 神家 园; 精 中华文 化; 民族精神 ; 时代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构建
【摘要】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过程中,必须妥善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构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2-0187-02
对于如何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学术界有着激烈的争论。
笔者认为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应“一刀切”地认为用传统文化还是西方外来文化。
实际上,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需要我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一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要素
1.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最具民族的传统性和文明的积累性,它不仅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灿烂文化的集大成者,更是在长期的历史淬炼中所提炼出的佳构与精品。
同时,由于历史文化是在不同和特有的历史环境中形成与发展的,这便使它本能地集中了更多的创造智慧和社会信息,可以为整个社会传输更多的精神能量和思想动力,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2.独具一格的民族文化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国内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
的民族文化,因而,也是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国家。
但是,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国内各民族在相互交流过程中不断“碰撞”,相互影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难以分割的关系,这种多元的民族文化也理所应当地成为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建筑材质”。
3.艰苦卓绝的革命文化
毛泽东在总结近现代中国革命斗争的历史经验时指出:“革命文化,对于人们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
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后,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
”可见,革命文化即使到了21世纪的今天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仍在以各种方式和途径影响着当代中国社会,特别是对于我们当前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魅力。
4.与时俱进的时代文化
文化都具有时代性,中国当前的文化就具有极大的时代性,中国文化既继承了古代的历史文化,又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孕育出新的文化奇葩,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化建设,更加切实突出了文化的时代性,我们的文化代表着民族、代表着人民、代表着时代的发展方向。
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实现途径1.马克思主义能为精神家园建设提供良好的历史文化观
历史文化是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植根土壤”,对于中
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需要我们持一种正确的、客观的历史观去对待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
中国有着为世界所震惊的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又一个奇迹,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是综合国力中“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当前我们讲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并不是说要一味地“搬”、“套”马克思主义,而是要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对我国的历史文化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根据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对我国古代历史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有
所创新,符合和反映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要求。
2.马克思主义为我们甄别民族文化提供指导
我们讲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并不是要排斥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
中国拥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民族文化历史底蕴深厚,但是对于如何对待民族文化,历来都是各个民族在文化建设之初所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对待民族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毫无疑问,中国民族文化中一些适应当前发展实际的文化理念都应该成为我们学习的养料;而对于那些维护旧的制度、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文化内容,也必然会被我们当作“糟粕”而排斥与抛弃。
但是我们说中国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并不是非黑即白、泾渭分明的,而是难分难解地纠结在一起的,许多人并不能清醒地区分好中国传统文化,当然也就更不用说运用它去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了。
在这里我们的当务之急就
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武器,真正做到取之当取,去之当去,使得中华优秀民族文化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服务于中华民族
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
3.马克思主义指导着中国的革命并形成中国革命文化
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文化。
中国革命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文化,是我们集体的回忆和宝贵的财富,是构成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思想,植根发展于中国革命斗争实践中,对于我们现在的建设事业具有极大的指导作用。
革命文化最核心的内容在于变革创新,敢于突破旧思维、旧体制的狭隘和束缚,采取新的方式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不因循守旧、不故步自封。
在21
世纪的今天,我们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发扬革命先烈无畏无私的革命精神和气魄,全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当然,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并形成中国革命文化,并不是全盘推翻和否定,而是在一种科学思想的基础上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生产
关系和上层建筑,突破狭隘保守的旧思维和旧体制的束缚,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不竭动力和科学保障。
4.马克思主义为时代文化的丰富发展引领方向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在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民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今天,我们仍然要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内涵,不断充实时代文化的内容,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和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大力发展时代文化,丰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结合中国国情,着眼于人民需要和现实需要,不能一味地求新、求快、求异。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为了防止时代文化变质褪色、误入歧途,是为了保证时代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
时代文化源于古,行于时,是建立在以往优秀传统思想基础之上,并丰富发展为现实所需的文化。
时代文化必须全面综合,从经济、政治、思想、价值观等多方面全方位构建,在经济建设的同时注重思想熏陶和价值观教育,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重视人的教育和解放。
总之,一个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是这个民族和每个人的精神支柱和社会行为指南,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因素,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志。
中华民族之所以历尽沧桑仍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源于我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我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构建了一个独属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
然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事业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的,需要我们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不懈努力。
最后,我想用《论语》里面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宫丽.试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互动关系[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3)
[2]韩振峰.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及其构建途径[j].中州学刊,2007(4)
〔责任编辑:庞远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