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圈闭和油气藏
圈闭和油气藏

3. 礁型圈闭
3. 纯水动力圈闭
3. 地层 - 水动力复 合圈闭
类
4. 刺穿圈闭
4. 沥青封闭 圈闭
4. 构造 - 地层 - 水 动力复合圈闭
5. 多因素构 5. 多因素地
造圈闭
层圈闭
三、Measurements of traps and pools
(一) Measurements of traps
在油气勘探初期,人们主要在地表有油气苗的地 点钻探,没有对地下产油的地质条件作分析研究,也 未进行较为系统的地质工作,勘探效益较低。通过实 践,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认识到油气聚集常与背 斜有关,这就产生了“背斜学说” (anticlinal theory) (I.C.White,1885)。在“背斜学说"指导下,逐步 开展以地质测量为基本手段的找油工作,大大加快了 新油气田的发现。
地层圈闭概念的提出和该类油气藏的系统研究,促进了油
气勘探,特别是老油气区的二次勘探。
在四、五十年代,赫伯特(M.K.Hubbert,1940, 1953)对流体势和水动力在形成油气圈闭过程中的 作用,作了精深的研究。他指出:油气圈闭位置总 是在油气势最小的地方。有些油气藏中油水界面的 倾斜,甚至油气存在于“圈闭”以外,是水动力作 用的结果。他不仅提出了水动力圈闭这一新的圈闭 类型,为勘探新的油气藏类型指明了方向,而且为 圈闭形成机理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目前对圈闭 的研究,更多地涉及到油气运移的动力、势能与各 种遮挡条件的新认识。至于是否存在背斜构造也不 占主导地位,这样圈闭的概念就被极大地拓宽了。
“地层圈闭”(stratigraphic traps)这一术语是由莱复生( A.I.Levsen,1936)首先提出来的。他在研究美国大量非构 造油气藏的基础上,提出了“地层圈闭”的概念,并在一系列 的论文和著作中加以系统论述。他指出:“地层圈闭是这样一 种圈闭,即地层变化是储集层形成圈闭的主要因素。”地层变 化包括“砂或多孔储集层的楔入或尖灭,砂层侧向变为渗透性 差或非渗透性的岩层,地层被削蚀与超覆,或地层层序类似的 变化等”。并进一步将地层圈闭划分为原生地层圈闭(即岩性 圈闭)和次生地层圈闭(即不整合圈闭)两类。
圈闭和油气藏精品文档14页

①中间地层垂距变化②重复褶皱;③平行褶皱;④不协调褶皱;⑤刺穿和隐刺穿褶皱⑥不对称褶皱;⑦礁和沉积差异压实;⑧多种假构造(溶蚀、坍塌造成的);⑨不整合前的变形;⑩逆掩断层下的与同生断层有关的逆牵引背斜圈闭,由于其距油源区近,又是与沉积作用同期形成,同生断层又可作为其油气运移的有利通道,因而常可形成富集高产的油气藏.断层与储集层相结合,在平面上构成封闭状态主要有以下四种基本情况:①一条弯曲断层与单斜地层相切(图中B) ②由两条或更多互相交叉的断层,在储集层上倾方向产生遮挡(图中C)③一条近于平直的断层,在鼻状地层向上开口端产生遮挡,形成所谓的鼻状构造(图中D);④由几条断层将地层从四周切割成一个孤立断块,形成封闭(图中E)。
该气田的生产层主要是三叠系嘉陵江组的石灰岩和白云岩,其上部为硬石膏层作为盖层。
据岩心分析,其平均孔隙度仅2%,渗透率小于1毫达西;但试井结果,渗透率达几十到几万毫达西,平均值高达3000毫达西以上。
因此,这种良好的渗透性显然是由于次生裂缝发育造成的。
该区蒙特雷组由三部分组成:上部为板状硅质页岩;中部为裂缝性燧石层;下部为石灰质页岩。
中部岩层为主要储集层,其孔隙度仅6%,但裂缝发育且分布均匀,渗透率极高,60%的产量来自该层。
根据与刺穿岩体的关系可分为两类直接与刺穿岩体有关的圈闭和油气藏(图中Ⅰ①-③)。
它包括①盐栓(核)遮挡的圈闭和油气藏;②盐帽沿遮挡的圈闭和油气藏;③盐幅内的透镜体圈闭和油气藏。
与刺穿岩体有成因联系的伴生圈闭和油气藏(图中Ⅱ①-④)。
它包括①盐背斜圈闭和油气藏;②断层圈闭和油气藏;③盐栓周围的不整合圈闭和油气藏;④岩性尖灭圈闭和油气藏。
美国密西西比州的小溪油田为典型的边滩砂岩体油气藏。
砂岩厚度与蛇曲河凹岸一侧延伸方向一致,砂体的形态与边滩一致。
该油田构造为一向北倾斜的鼻状构造,油田分布主要受边滩砂岩体所控制。
油田面积约25km2,原始可采储量达1370万吨。
美国俄克拉荷马州东部的布奇砂岩中的油田为典型的分流河道砂岩体油气藏。
石油地质学圈闭和油气藏PPT

在局部地区的一定范围内,产生了裂缝和溶洞,具备了 储集空间和渗滤通道的条件,与其它因素(如盖层、遮 挡物)相结合,就形成了裂缝性圈闭,油气在其中聚集 就形成了裂缝性油气藏。
第40页/共91页
三、裂缝性油气藏
特点
1.油气藏常呈块状。
2.钻井过程中经常发生钻具放
第29页/共91页
5.逆牵引背斜圈闭和逆牵引背斜油气藏
著名的尼日利亚尼日尔河三角洲地区就有近200个 这种类型油气藏,如尼日利亚第一个海上油气田—奥 坎油田,它的油气藏即为典型的滚动背斜型油气藏。
奥坎油田位于尼日尔河三角洲上,是一个滚动背斜 圈闭,在其东北约3Km,为一主要同生断层,它与滚 动背斜都是同沉积的。奥坎背斜长约10Km,宽约 5Km:长轴走向北西—南东。构造平缓,有三个明显 的高点。单井最初日产油量1280t。
这类油气藏出现在挤压型盆地的边缘地带,可由多 组逆断层或逆掩断层与储层结合而形成的各种形态的含 油气断块。在逆掩断层上盘,形成了逆掩断块油气藏, 在逆掩断层下盘,常常形成隐蔽性掩覆断块油气藏。如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
第39页/共91页
三、裂缝性油气藏
定义:是指油气储集空间和渗滤通道主要为裂缝或溶
孔(溶洞)的油气藏。
第33页/共91页
断层圈闭
第34页/共91页
断鼻油气藏
断鼻构造及油气藏
永安镇油田永12断鼻构造及油气藏
第35页/共91页
弧形断层断块油气藏
第36页/共91页
交叉断层断块油气藏
第37页/共91页
多断层复杂断块油气藏
储集层的上倾方向上 及侧向被三条或更多 的断层切割封闭。
第38页/共91页
第四章 圈闭与油气藏

第四章圈闭与油气藏[内容提要] 圈闭是储集层中能够阻止油气继续向前运移,并在其中聚集和保存的一种场所,是通过储、盖层与一定的遮挡条件在三维空间的构架形成的。
当圈闭中聚集了一定数量的油气之后,就形成了油气藏。
本章首先介绍了圈闭和油气藏的概念和度量参数,以圈闭的遮挡条件成因为主,将圈闭分为:构造、地层、岩性、水动力四个大类。
然后结合大量实例,说明依次每一种主要圈闭的形成机制。
§1 概述一.圈闭和油气藏的概念1.圈闭圈闭是地下储集层中能够阻止油气继续向前运移,并且在其中聚集起来的一种场所。
(它实际上只是表明其中能够有油气,但无论其中是否有油气,都可以称为圈闭)圈闭的形成必须具有三个必要条件:(1)储集层(2)盖层(3)一定的遮挡条件(封闭条件)。
而遮挡条件的形成,即可以是背斜,也可以是断层、不整合或岩石的物性变化引起。
这样,当组成圈闭的这三部分配合良好时,其中的储集层便处于上方或四周被不渗透岩层所包围或阻隔的状态。
一旦油气通过这里,它便能够起到捕获油气的作用,从而在其中形成油气聚集。
2.油气藏当圈闭中聚集了一定数量的油气之后,就形成了油气藏(油藏、气藏)。
其定义为:油气藏是单一圈闭内具有独立压力系统和统一油水(气水)界面的油气聚集,是地壳中最基本的油气聚集单位。
不具备以上两个条件,即使位于同一面积上的油气聚集也不能看作是同一油气藏。
由此可见,圈闭是油气藏形成的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
同时,圈闭的类型还决定着油气藏的类型及其勘探方法;圈闭的位置和埋藏深度是设计井位和井深的依据;圈闭容积的大小又直接影响其中油气的可能储量多少。
这正是石油地质工作者十分重视寻找和研究圈闭的原因。
二.圈闭和油气藏的度量参数1.圈闭的度量参数在评价一个圈闭时,它的规模或大小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可以用圈闭的有效容积来评价。
它主要决定于闭合面积、闭合度、储集层的有效厚度和有效孔隙度的分布等。
(V=S×H×φ)这里重点介绍闭合度和闭合面积。
复习思考题(第四章)

复习思考题(第四章)一、名词解释:1、圈闭2、油气藏3、溢出点4、闭合高度5、闭合面积6、地层圈闭7、隐蔽油气藏。
三、是非判断题:1、潜山型油藏是岩性油藏的一种类型。
()2、逆牵引背斜是与逆断层相伴生的背斜。
()3、在没有水平挤压的构造条件下,同样可以形成背斜圈闭。
三、填空:1、圈闭形成的必要条件包括储层、和。
2、三种圈闭类型是指、和岩性圈闭。
3、圈闭的容积大小除闭合高度、闭合面积之外,还取决于和。
4、圈闭的容积大小取决于闭合高度、、和储层的有效孔隙度。
5、油藏的大小取决于油藏高度、、储层的有效厚度和储层的有效孔隙度。
6、气藏的大小取决于气藏高度、含气面积、、储层的有效厚度和储层的有效孔隙度。
7、差异压实(生长)背斜的判断标志,除剖面上背斜幅度向上逐渐减小外,还表现为和等特点。
四、选择性填空(每题选择一正确答案):1、在区域性单斜的地层条件下,褶皱高度与闭合高度的关系是:褶皱高度闭合高度。
A、大于;B、等于;C、小于;D、小于或等于。
2、同生背斜圈闭形成的时间与储层形成时间相比较,一般认为。
A、同生背斜圈闭形成的时间更早;B、同生背斜圈闭形成时间可早也可晚于储层形成时间;C、二者形成时间大致相同;D、同生背斜圈闭形成时间晚得多。
3、从溢出点到圈闭高点的高差叫做。
A、油柱高度;B、油藏高度;C、闭合高度;D、褶皱高度。
4、一般情况下,下面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A、一般含油外缘以内只有水;B、一般含油外缘以外只有水;C、一般含油外缘与含油内缘之间只有水;D、一般含油内缘以内只有水;5、形成水动力圈闭油藏时,其地层倾角(α),油水界面倾角(γ)与区域水压面倾角(β)的关系应满足。
A、α>γ>β;B、α>γ<β;C、α<γ>β;D、α<γ<β。
五、简要回答:1、列举五种油田构造上下不符合现象。
2、试述非背斜油藏的主要类型,并用示意图表示。
3、尖灭砂岩体构成圈闭的条件是什么?4、什么叫做潜山?为什么潜山易形成高孔渗带?5、形成天然气藏对圈闭的要求与石油成藏有何差异?六、综合思考题:1、逆牵引背斜有何特点?它与油气藏的形成有何关系?2、断层在什么条件下可形成圈闭?常见的断层油气藏类型有哪些?3、什么叫鼻状构造?鼻状构造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形成圈闭?4、差异压缩背斜与同生背斜的特征有何异同?。
圈闭和油气藏

形成圈闭:背斜圈闭、断层圈闭等; 形成油气运移通道:断层通道,不整合; 造 成 地 层 的 倾 斜 , 增 强 油 气 运 移 的 动 力
(浮力、构造运动力)。
2.稳定的构造环境
强烈的构造运动:
储集层抬升到地表或被剥蚀,油气发生生 物降解或逸散,油气藏被破坏。
断 层 破 坏 了 圈 闭 的 完 整 性 , 油 气 沿 断 层 散 失油气藏遭破坏。
“单一圈闭” : 单一要素控制、 单一的储集层、
统一的压力系统、 统一的油气水界面
2.油气藏中油气水分布
(1)油气藏: 气在上,油居中,水在下 油-气界面、油-水界面
(2)油藏: 油在上,水在下 油-水界面
(3)气藏: 气在上,水在下 气-水界面
3.油气藏的度量
(1)含油边界与含油面积 ①外含油边界:油水界面 与储层顶面的交线 ②内含油边界:油水界面与 储层底面的交线
只有在砂岩百分比在20%-60%,即砂岩单 层厚10-15m,泥岩单层厚30-40m,二者呈 略等厚互层的地区,砂泥岩接触面积大, 最有利石油聚集。
2.有利的运移条件
盆地构造格局:研究的目标是否处在有利的构造位 置上:凹中隆、斜坡带、古隆起
距生油中心的距离:越近越好 是否有有利的运移通道连通 是否处在有利的运移方向上 目标与生油中心之间有无阻挡油气运移的封隔体
圈闭距油源区越近,其有效性越高
❖油源的充足程度
❖油气运移通道的通畅程度
“源控论” 油油在 凹气陆 陷主相 周要盆 围围地 分绕中 布生,
3.圈闭位置与油气运移优势方向的关系
位于油气运移优势方向上的圈闭较其他 方向上的圈闭更为有效
❖盆地构造格局 ❖优势输导体系 ❖水动力条件 ❖盖层底面构造形态
油藏工程原理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圈闭:能够阻止油气继续运移并能使其聚集起来的地质构造。
2、油气藏:单一圈闭中的油气聚集或单一圈闭中被油气占据的部分叫做油气藏。
若圈闭中聚集的是液态石油则为油藏;若圈闭中聚集的是气态石油,则为气藏;若圈闭中同时聚集了油和气,则为油气藏。
3、采出程度:油藏的累产油量与油藏地质储量的比值,定义为油藏的采出程度。
4、开发方式:就是油藏的驱动方式,即开采原油采用哪种或哪几种驱动能量。
5、采油速度:油田年采油量占油田可采地质储量的百分数。
6、驱动指数:每一种驱动能量占总驱动能量的百分数。
7、吸水指数:单位注入压差下的油层注入流量。
8、可采储量:油气藏废弃时的产油气量。
9、卸载效应:油井开井时,压力降落过程中的井筒储集效应。
10、续流效应:油井关井时,压力恢复过程中的井筒储集效应。
11、试井:就是对油气井进行的测试,其目的是为了获得油气井或地层的某些参数。
12、稳定试井:在稳定流动过程中对油井进行的测试。
13、拟稳定试井:在拟稳定流动状态下对油井进行的测试。
14、表皮效应:表皮对油井产量影响称作表皮效应。
15、活塞驱替:指注入水像活塞一样将油全部驱替走的一种驱替方式。
16、非活塞驱替:指被水驱替过的地方,依然存在剩余油的驱替方式。
17、亏空体积:油藏的净产出体积,矿场上通常称之为油藏的亏空体积。
18、注采比:注入剂(水或气)的地下体积与采出剂(油气水)的地下体积之比。
19、油藏累计注采比:油藏总注入液量与总采出液量的比值。
20、油井临界产量:当水锥刚好锥进到井底时的油井产量,称作油井的临界产量。
21、划分开发层系:就是把特性相近的油层组合在一起,用单独一套井网进行开发,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生产规划和动态研究。
二、简答1、开发层系的层间差别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1)储层岩性和物性2)流体性质3)压力状态4)油水关系2、划分开发层系的原则:1)储集层特性相近原则2)储量规模原则3)液体性质相近原则4)隔层原则5)压力系统一致性原则6)驱动方式一致性原则7)层位相近原则8)与经济技术条件相适应的原则。
圈闭和油气藏类型的识别

圈闭和油气藏类型的识别一、实习目的圈闭是油气聚集的场所,是形成油气藏的基本要素。
圈闭的类型及形成条件不仅对油气藏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且对油气田的勘探和开发亦有重大的实际意义。
不同类型油气藏所采用的勘探方法及部署不同,开发方案也不同。
因此,正确的判断圈闭及可能的油气藏类型,对于石油地质工作者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本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所给的储集层顶面或盖层底面的构造图,储集层分布图以及油气水分布图(图实3—1—7),确定圈闭和油气藏在平面图和横剖图上的特点。
二、实习步骤和方法(一)阅读图实3—1—7构造等高线及储层分布图。
在平面图上找出溢出点位置(用字母C 表示),圈定闭合面积,计算闭合高度,确定圈闭及油气藏类型,并将结果写在图上。
(二)结合储集层分布的变化及油气水分布情况,绘制给定剖面线的圈闭和油气藏横剖面图5个。
(三)对照平面和剖面图建立立体概念,掌握并牢记不同类型圈闭和油气藏在平面和剖面上的图示。
三、实习用品方格纸、铅笔、直尺、橡皮。
图实3—1—1 某油层顶面构造图1—正断层;2—油层顶面等高线;3—产气井;4—产油井;5—产水井;6—剖面线;A区:油气藏类型:;闭合度:h= ;油柱高度:h o= ;气柱高度:h g= ;B区:油气藏类型:;闭合度:h= ;油柱高度:h o= ;气柱高度:h g= ;E区:油气藏类型:;闭合度:h= ;油柱高度:h o= ;气柱高度:h g= ;放置剖面图图实3—1—2 某油层顶面C—D剖面图图实3—2—1 某地层底面构造图及其下伏油层等厚度图1—某地层顶面等高线(m);2—储层等高线(m);3—产气井;4—产油井;5—产水井;6—剖面线油气藏类型:;闭合度:h= ;油柱高度:h o= ;气柱高度:h g= ;放置剖面图图实3—2—2某油层F—E剖面线横剖面图纵比例尺:1:4000图实3—3—1 某区地层底面构造图及砂层等厚度图1—砂层所在地层顶面等高线(m);2—砂层尖灭线;3—砂层等厚线(m);4—剖面线放置剖面图图实3—3—1 某区地层A—B剖面线横剖面图纵比例尺:1:4000图实3—4—1 某区砂层构造图及不整合面等高线图1—不整合面等高线(m);2—某砂层顶面等高线(m);3—某砂层侵蚀终止线;4—剖面线放置剖面图图实3—4—2 某区砂层P—Q剖面线横剖面图纵比例尺:1:5000图实3—5 某区地层顶面构造图及砂层等厚度图1—地层顶面等高线(m);2—砂层尖灭线;3—砂层等厚线A区:油气藏类型:;闭合度:h= ;B区:油气藏类型:;闭合度:h= ;图实3—6 某区地层顶面构造及砂层分布图1—某地层顶面构造等高线(m);2—砂层尖灭线;3—正断层A区:油气藏类型:;闭合度:h= ;B区:油气藏类型:;闭合度:h= ;D区:油气藏类型:;闭合度:h= ;图实3—7—1 某油田砂层顶面构造及油藏分布图1—油水界线;2—砂层顶面高线(m);3—剖面线放置剖面图图实3—7—2 某油层G—H剖面线横剖面图纵比例尺:1:200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斜有关,这就产生了“背斜学说” (anticlinal theory)
(I.C.White,1885)。在“背斜学说"指导下,逐步 开展以地质测量为基本手段的找油工作,大大加快了 新油气田的发现。
但随着油气勘探实践的深入,油气田数目日
益增多,非背斜油气藏不断被发现,于是人们逐 步 认 识 到 油 气 聚 集 还 可 以 存 在 于 非 背 斜 ( nonanticline) 的 多 种 地 质 体 中 。 1 9 2 8 年 , 利 莱 ( E.R.Lilley)在《石油地质学》一书中总结了美 国油气勘探成果,得出存在多种油贮类型:褶皱 (folding)、断层(fault)、盐丘(salt domes)、孔隙 性变化(porosity variations)、岩浆岩(magmatic rock)以及多种因素控制的油气聚集,但以背斜 最为重要。
所以从油气运移的角度来看,圈闭是 储集层中可以阻止油气向前继续运移,并 在那里储存起来成为油气聚集的一种场所
也可以说圈闭是储集层中能聚集和保
存油气的场所。 或者更形象地说,圈闭是储集层能作
为盛装油气的容器部分.
从上述圈闭的概念可知,任一圈闭都具有 下列三个基本要素:
(1)储集层(reservoir)(2)盖层(roof rock)
圈闭)和次生地层圈闭(即不整合圈闭)两类。
地层圈闭概念的提出和该类油气藏的系统研究,促进了油 气勘探,特别是老油气区的二次勘探。
在四、五十年代,赫伯特(M.K.Hubbert,1940, 1953)对流体势和水动力在形成油气圈闭过程中的 作用,作了精深的研究。他指出:油气圈闭位臵总 是在油气势最小的地方。有些油气藏中油水界面的 倾斜,甚至油气存在于“圈闭”以外,是水动力作 用的结果。他不仅提出了水动力圈闭这一新的圈闭 类型,为勘探新的油气藏类型指明了方向,而且为 圈闭形成机理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目前对圈闭 的研究,更多地涉及到油气运移的动力、势能与各 种遮挡条件的新认识。至于是否存在背斜构造也不 占主导地位,这样圈闭的概念就被极大地拓宽了。
本章将详细介绍这些内容。
Section 1 圈闭和油气藏概述(summary of Traps and Pools)
Section 2 构造圈闭和构造油气藏(Structure Traps and Structure Pools) Section 3 地层圈闭和地层油气藏(Stratum Traps and Stratum Pools)
“地层圈闭”(stratigraphic traps)这一术语是由莱复生(
A.I.Levsen,1936)首先提出来的。他在研究美国大量非构
造油气藏的基础上,提出了“地层圈闭”的概念,并在一系列 的论文和著作中加以系统论述。他指出:“地层圈闭是这样一 种圈闭,即地层变化是储集层形成圈闭的主要因素。”地层变 化包括“砂或多孔储集层的楔入或尖灭,砂层侧向变为渗透性 差或非渗透性的岩层,地层被削蚀与超覆,或地层层序类似的 变化等”。并进一步将地层圈闭划分为原生地层圈闭(即岩性
Section 4 水动力圈闭及油气藏(Hydrodynamic Traps and Pools) Section 5 复合油气藏(Compound Pools)
Section 1 Summary
一、Conception of traps and pools
石油和天然气都是活动的流体,它们在自然
环境中能够从一个地方运移到另一个地方。运 移着的石油和天然气,如果遇到阻止其继续运 移的遮挡物,则停止继续运移,并在遮挡物附 近聚集,形成油气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油气藏是单一圈闭内具有独立压力系统 和统一油水(或气水)界面的油气聚集. 是地壳中最基本的油气聚集单元。
若圈闭中只聚集了石油,则称油藏;只
聚集了天然气,则称气藏;二者同时聚集 ,则称为油气藏。
油气藏的重要特点是在“单一的圈闭
内”。这里“单一”的含意主要是指受单
一的要素所控制,在单一的储集层中,在
圈闭的现代概念是指储集层中被油
气高势区(oil and gas area of high potential energy)或非渗透性遮挡 (impervious barrier)联合封闭的油气低
势区(oil and gas area of low potential
energy)。
随着油气勘探的深入,勘探难度不断增加。除上 述3类基本油气圈闭外,莱复生认为复合圈闭的勘 探对未来的油气资源供给有着重大意义。他在总结 已有勘探成果的基础上指出(1966):构造圈闭…… 的成效已减少,意味着勘探方向开始转变。事实证
勘探方法。因此,正确识别和评选有利于油气聚
集的圈闭,对油气勘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
打开地下油气藏宝库,发现油气藏的关键所在。 对圈闭概念和分类的认识是在油气勘探实践中不 断发展和深化的。
在油气勘探初期,人们主要在地表有油气苗的地
点钻探,没有对地下产油的地质条件作分析研究,也
未进行较为系统的地质工作,勘探效益较低。通过实
对圈闭的分类,我们主张以圈闭的成因为主,以
圈闭形态和遮挡条件为辅的划分原则,前者作为划
分大类的基础,后者作为划分亚类的依据。根据控
制圈闭形成的地质因素,可将圈闭分为四大类:即 构造圈闭、地层圈闭、水动力(流体)圈闭和复合 圈 闭 ( structural traps、stratigraphic traps、 hydrodynamic(liquid) traps and combination traps)
;(3) 一 定 的 遮 挡 条 件 ( certain barrier
condition)。
遮挡条件可以是盖层本身的弯曲变形,如 背斜圈闭;也可以是其它因素造成的,如断 层、岩性变化、不整合覆盖等。
圈闭的概念只强调了它具备油气聚
集的条件,但圈闭中不一定都有油气,
一旦有足够数量的油气进入圈闭,充满 圈闭,或占据圈闭的一部分, 便可形成油气藏。
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前苏联石油地质学家И.O.布罗德以油
气藏形态为依据的分类和美国石油地质学家A.I.莱复生根 据圈闭成因提出的分类方案。
圈闭是油气聚集的场所,也是形成油气
藏的基本条件之一。一旦圈闭内聚集并保存
具有工业价值的烃类流体后,就成为油气藏
。因此,油气藏类型与圈闭类型之间有着密 切关系。从油气勘探的实际需要出发,我们 主张以圈闭分类为基础的油气藏分类。即圈 闭和油气藏用同一分类系统,同一个术语同 时用于圈闭和油气藏。下面着重介绍圈闭的 分类。
Chapter 6
Traps and Oil & Gas Pools
地上油气装到储油罐内,地下油气装在什么地 方呢?
如果我们把地下的储油气的容器看作一个盒子, 专业上称其为圈闭。圈闭中储存了足量的油气,就 叫油气藏! 那么,能够找到圈闭 ,就有希望找到油 气藏。 圈闭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它由哪些基本要素所 构成?石油勘探学家是怎样对其分类的?圈闭怎样 捕集油气,其中的流体是如何分布的?人们早就重 视圈闭的储盖条件和遮挡条件,近来特别强调遮挡 条件。
二、Classification of traps and pools
对油气藏进行科学地分类,寻找它们的共性,总结
各类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及分布规律,更好地指导下一
步的油气勘探,是石油地质学研究中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为此,多年来,各国石油地质学家在油气藏分类方面作
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很多关于油气藏分类的方案。
闭合高(度)是指圈闭的最高点到溢出点(或称闭 合点)之间的垂直距离(The amount of closure is the vertical distance from the highest point down to overflow point(the lowest closed point)。它是圈闭可能容纳油气 的最大高度。溢出点是指圈闭容纳油气最大限度的位臵 。若低于该点高度,油气就要向储集层上倾方向溢出。 该点是圈闭内油气溢出的起始点,又叫最高溢出点。而 闭合点则是从另一角度来描述该点特征,意即闭合的最 低点。若低于该点高度,圈闭就不存在了(不闭合)。
(一) Measurements of traps
在评价一个圈闭时,圈闭的大小是一个很重 要的因素。圈闭的大小主要由圈闭的有效容积确 定,它表示圈闭能容纳油气的最大体积。一个圈
闭的有效容积,取决于闭合面积、闭合高、储集
层的有效厚度和有效孔隙度等参数。
1.Confirmation of close height and area
,各大类圈闭又可根据其圈闭形态和遮挡条件,进
一步划分为若干亚类。本教材采用的圈闭分类系统 如表所示。
The classification table of traps
大 类
构造圈闭
1. 背斜圈闭 2. 断层圈闭 3. 裂缝性背 斜圈闭 4. 刺穿圈闭
地层圈闭
1. 岩性圈闭
水动力圈闭
1. 构造鼻和阶地型 水动力圈闭
同一面积内,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和统一
的油、气、水边界。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
,即使是位于同一面积上的油气聚集,也 不能认为是同一个油气藏。
Four isolated each other pools
由上述可见,圈闭是油气聚集的场所,是油气 藏形成的基础。圈闭的形成条件决定着油气藏的
基本特征,圈闭的类型决定着油气藏的类型及其
明,地壳中存在着大量有别于构造圈闭的其它圈闭
,在某些情况下与地层圈闭和流体圈闭相比,构造
圈闭已失去光彩,而构造、地层、流体三要素复合
形成的复合圈闭实际上还是油气勘探领域中的“处 女地”。他预言:“我们已进入了复合圈闭 (combination traps)的时代。"
其后,哈尔鲍蒂(M.T.Halbouty,1972,1980) 对subtle trap(隐蔽圈闭)进行了系统的讨论,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