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齐物论11

合集下载

庄子中的齐物论原文与解析

庄子中的齐物论原文与解析

庄子中的齐物论原文与解析庄子,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为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道家的代表。

其中,庄子的《庄子》一书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其中的《齐物论》更是其思想的核心之一。

本文将对庄子中的《齐物论》进行原文引述和解析,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庄子的思想。

《庄子·齐物论》中的原文如下:大哉易也!巧之至也,天下皆知之;未之有也,天下皆察之;众人皆曰善之,而不知其所以然;有天下者,亦弗知也。

此句是整篇《齐物论》的开篇,庄子以“大哉易也”来形容天地万物的无穷奥妙和无所不在的普遍性。

他认为“巧之至也,天下皆知之”,即人们普遍了解万物的瑰丽与精妙。

然而,庄子接着说:“未之有也,天下皆察之”,指出人们对万物背后的真实性质缺乏深入的了解。

众人虽然称赞万物之巧妙,但却不了解其中的原理。

即使是世界的君王,也无法完全领悟万物的奥秘。

是故寄蜉蝣于天地之间,渺沧海之一粟。

乘风而上,知天之骄,知地之愚;其出没也,亦若是夫!归脊之宇宙也,乃适其性。

这段原文中,庄子以蜉蝣为例,来比喻人类在天地间的渺小和无知。

他说蜉蝣飞上天空,看到了天的广阔和骄傲,看到了地的狭小和愚昧。

蜉蝣在天地间的行动,就如同人类在世界中的徘徊一般。

而庄子认为,人类应该归宿于自己的本性,即顺应自然,不追求虚名和功利。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者,而后乃今将欣然。

若存若亡者,而后乃今将可知也。

这段原文中,庄子强调了人类对现实的认知和对生死的体验。

他说“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表达了人们在经历了一番困苦之后,才开始怀有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愿望。

而“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者,而后乃今将欣然”,则指出人们常常在追求过程中失去了原本的快乐。

最后,庄子提到“若存若亡者,而后乃今将可知也”,强调了人们对存在与虚无的认知是非常有限的。

盖闻天地之数数也,其若夭桃之云,若白驹之飞。

甲子东,乙丑西,丙寅南,丁卯北。

撄其华,无不用心者;捃其藏,无不为力者。

解读齐物论

解读齐物论

解读齐物论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

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这一节就讲一句话,非常地难懂,甚至可以说是整篇《齐物论》最难懂的一句话。

特别是头一句话。

说“指非指”,“马非马”。

这个论断不是庄子提出来的,是和庄子同时的一个“名家”叫公孙龙子提出来的。

这个公孙龙子写了两篇文章,一篇叫《白马论》,论证的是什么呢?非常有名。

叫“白马非马”;另外一篇是《指物论》,论证的便是“物莫非指,而指非指”。

首先简单地说一下公孙龙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他是战国末年赵国人。

能言善辩,曾为平原君门客。

前面我说过名家有两个代表人物,一个是惠施,一个就是公孙龙子。

那么公孙龙子这个人的思想是怎么样的呢?他是名家“离坚白派”的代表人物。

什么叫“离坚白派”呢?这是从他另一篇文章叫《坚白论》来的。

说一块又硬又白的石头,应该一分为二来看。

如果从视觉来看,叫“白石”;从触觉来看,叫“坚石”。

你光去看,是看不出石头的坚硬,光去摸也摸不出石头的白色来。

所以他主张将“坚石”和“白石”严格地分离开来看。

这个就叫“离坚白派”。

他的思想的精要,便在于一个“离”字。

他认为每一个概念都是独立的,有它的自性。

故曰:“离也者,天下故独而正。

”这个公孙龙子也写了一部书,书名当然也是叫《公孙龙子》。

这部书一共有六篇:迹府第一,白马论第二,指物论第三,变通论第四,坚白论第五,名实论第六。

其它几篇还易看懂,唯有《指物论》被说成是《公孙龙子》中最深奥、最难解的,这是已被公认的。

要看懂《指物论》,必须先把《名实论》,《坚白论》,和《变通论》看懂了。

这样子《指物论》才有解。

名实为根,坚白为干,变通为枝,而指物为叶。

至于《白马论》,其实是把《名实论》,《坚白论》,《变通论》浓缩为一篇,举例说明。

可以说是“开花之作”。

所以公孙龙子以“白马非马”之论名扬天下,便是这样来的。

换句话说,只要读通了《白马论》和《指物论》两篇,就可以说通晓了公孙龙子的思想的精髓。

解读齐物论11

解读齐物论11

今且有言于此,不知其与是类乎?其与是不类乎?类与不类,相与为类,则与彼无以异矣。

虽然,请尝言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

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

今我则已有有谓矣,而未知吾所谓之其果有谓乎?其果无谓乎?夫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

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况其凡乎!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而况自有适有乎!无适焉,因是已!现在我说一句话,不知道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属于这一类呢?还是不属于这一类呢?如果我们不管它属不属于这一类,都把它一起划为一类的话,这样才能真正认识到外物的本质。

虽然这么说,我还是试着把它说清楚点:什么东西都有个开始;那开始之前,我们说什么都没有开始;那在什么都没有开始之前呢?那肯定还有什么存在。

那么我们发表了言论,这个叫有言论;那在我们没有发表这言论之前,叫无言论;那在无言论之前呢?我们有发表言论的意愿;那么在这个意愿之前呢?还有这么一个状态存在。

突然言论就出现了,也不知道这言论是真的存在,还是根本就不存在。

我张口就那么一说,也不知道我真表达了什么观点还是在胡说八道。

你看我说,这天下最大的也大不过秋天小兔子长出的纯毛的尖尖,而泰山比起来就是最小的东西了;寿命最长的是夭折的小宝宝,而彭祖比起来就是最命短的了;我和天地一同存在,万物和我合为一体。

既然是“一体”了,那言还存在吗?既然我说了“为一”这句话,这不就是有言论存在了吗?“一”的这种状态和我说的这话合起来就为“二”,那有了“二”这个言论,和前面一加就成了三。

再这样算下去,算术再好的人也算不清了,何况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所以从没有言论到有言论,就到了“三”了,何况从有言论到有言论!所以言论根本就不可靠,还是从外物的本质出发!庄子上一段否定了“知”的作用,说我们要得道,通过对“知”的追求是得不了道的。

齐物论解读

齐物论解读

齐物论解读《齐物论》是《庄子》中的一篇重要文章,是庄子哲学思想的重要体现。

在这篇文章中,庄子通过对“齐物”的探讨,提出了自己对世界本质和人类存在的看法。

他认为,万物本质上是相同的,人们应该摆脱是非、贵贱、生死等观念的束缚,以一种顺应自然的态度去面对世界。

首先,庄子认为万物本质上是相同的。

他在文章中说:“凡物皆有生死,皆有所别,皆有所同。

故曰:齐物。

”他认为,万物都有生有死,有别有同,但这种生死、别同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因为万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没有绝对的差别。

这种看法体现了庄子对世界本质的理解,即世界是由一种无差别的“道”所支配,万物都是这个“道”的表现形式。

其次,庄子认为人们应该摆脱是非、贵贱、生死等观念的束缚。

他认为,这些观念都是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而不是世界本身的属性。

因此,人们应该摆脱这些观念的束缚,以一种顺应自然的态度去面对世界。

他说:“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意思是说,圣人不应该受是非观念的限制,而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去认识世界。

这也是庄子哲学中“无为而治”的思想体现。

最后,庄子认为以一种顺应自然的态度去面对世界是一种理想的状态。

他在文章中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他认为,人与天地万物都是同时存在的,应该与它们融为一体。

这种看法体现了庄子对人类存在的理解,即人类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而是与天地万物相互关联的整体。

综上所述,《齐物论》是庄子哲学思想中的重要篇章。

它表达了庄子对世界本质和人类存在的看法,即认为万物本质上是相同的,人们应该摆脱是非、贵贱、生死等观念的束缚,以一种顺应自然的态度去面对世界。

这种看法体现了庄子哲学中的“齐物”思想,也是他对人类存在和发展的理想状态的看法。

在庄子的哲学思想中,“齐物”思想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

它打破了人们对于是非、贵贱、生死等观念的局限,引导人们从更高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世界。

庄子的齐物论

庄子的齐物论

庄子的齐物论庄子的齐物论“齐物论”这三个字,咋一看还有点像把物体进行分门别类呢。

那到底是什么呢?“齐物论”是庄子的一种哲学思想,也是《庄子》一书中一篇文章的名字。

这个好像明白了一些。

关于“齐物论”的解读,基本上有两种:一种解为“齐物”之论;一种解为“齐”之“物论”。

此处严重咬文嚼字了。

还记得一位大师曾说过,文言文的翻译除了我们当下的流行版本,其实还有许多地方是可以用另外的方法翻译的。

或许这也是我们现在课本的文言文翻译在不断的改变的原因吧。

按照前一种理解,讲的是对万物的齐一,;而按照后一种理解,是对于各种看待事物之观点的齐一。

其实这两种理解是有着相通的一面的,虽然前一种说法的重点是齐“物”,而后一种说法的重点是齐“论”,但是这种“论”也是“物之论”可以说是间接地齐“物”。

好像很有道理的亚子诶(此处飞过无数只天鹅)。

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出了“吾丧我”这一著名的表述,“吾丧我”说的就是自己忘掉了自己,准确地讲,是自己的心神忘却了自己的形体,这是“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物我皆忘的精神状态,也就是一种齐一的超然境界。

这个和儒家的天人合一是不是很相似呢?好像也有点佛家禅定的赶脚。

庄子说:“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

”意思是忘掉死生,忘掉是非,到达无穷无尽的境界,因此圣人总把自己寄托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之中。

这就是对“吾丧我”的一种讲解。

庄子还讲述了自己梦蝶的故事,说道:“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

”物化,也就是物我之间的交合变化,因为这种变化,而万物之间浑然为一,是故“众人役役,圣人愚芚chūn,参万岁而一成纯,万物尽然,而以是相蕴”。

众人总是一心忙于去争辩是非,圣人却好像十分患昧无所觉察,糅合古往今来多少变异、沉存,自身却浑然而一不为纷杂错异所困扰,力物全都是这样,而且因为这个缘故相互蕴积于浑朴而又精纯的状态之中。

这里所说有点大智若愚的意思,看似不懂其实明了,看似愚钝浑然不知,其实通透。

《庄子》齐物论赏析(附译文)

《庄子》齐物论赏析(附译文)

则已,⼀旦发作整个⼤地上数不清的窍孔都怒吼起来。

你独独没有听过那呼呼的风声吗?⼭陵上陡峭峥嵘的各种去处,百围⼤树上⽆数的窍孔,有的像⿐⼦,有的像嘴巴,有的像⽿朵,有的像圆柱上插⼊横⽊的⽅孔,有的像圈围的栅栏,有的像舂⽶的⾅窝,有的像深池,有的像浅池。

它们发出的声⾳,像湍急的流⽔声,像迅疾的箭镞声,像⼤声的呵叱声,像细细的呼吸声,像放声叫喊,像嚎啕⼤哭,像在⼭⾕⾥深沉回荡,像鸟⼉鸣叫叽喳,真好像前⾯在呜呜唱导,后⾯在呼呼随和。

清风徐徐就有⼩⼩的和声,长风呼呼便有⼤的反响,迅猛的暴风突然停歇,万般窍⽳也就寂然⽆声。

你难道不曾看见风⼉过处万物随风摇曳晃动的样⼦吗?” ⼦游说:“地籁是从万种窍⽳⾥发出的风声,⼈籁是从⽐并的各种不同的⽵管⾥发出的声⾳。

我再冒昧地向你请教什么是天籁。

”⼦綦说:“天籁虽然有万般不同,但使它们发⽣和停息的都是出于⾃⾝,发动者还有谁呢?”。

才智超群的⼈⼴博豁达,只有点⼩聪明的⼈则乐于细察、⽄⽄计较;合于⼤道的⾔论就像猛⽕烈焰⼀样⽓焰凌⼈,拘于智巧的⾔论则琐细⽆⽅、没完没了。

他们睡眠时神魂交构,醒来后⾝形开朗;跟外界交接相应,整⽇⾥勾⼼⽃⾓。

有的疏怠迟缓,有的⾼深莫测,有的辞慎语谨。

⼩的惧怕惴惴不安,⼤的惊恐失魂落魄。

他们说话就好像利箭发⾃弩机快疾⽽⼜尖刻,那就是说是与⾮都由此⽽产⽣;他们将⼼思存留⼼底就好像盟约誓⾔坚守不渝,那就是说持守胸臆坐待胜机。

他们衰败犹如秋冬的草⽊,这说明他们⽇益消毁;他们沉缅于所从事的各种事情,致使他们不可能再恢复到原有的情状;他们⼼灵闭塞好像被绳索缚住,这说明他们衰⽼颓败,没法使他们恢复⽣⽓。

他们欣喜、愤怒、悲哀、欢乐,他们忧思、叹惋、反复、恐惧,他们躁动轻浮、奢华放纵、情张欲狂、造姿作态。

好像乐声从中空的乐管中发出,⼜像菌类由地⽓蒸腾⽽成。

这种种情态⽇夜在⾯前相互对应地更换与替代,却不知道是怎么萌⽣的。

算了吧,算了吧!⼀旦懂得这⼀切发⽣的道理,不就明⽩了这种种情态发⽣、形成的原因? 没有我的对应⾯就没有我本⾝,没有我本⾝就没法呈现我的对应⾯。

墨子中的齐物论原文与解析

墨子中的齐物论原文与解析

墨子中的齐物论原文与解析墨子(约公元前470年-公元前391年),名翟,字墨子,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和工程师。

他的代表作《墨子》是中国古代伦理学的重要文献之一,其中的齐物论是墨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

本文将解析墨子中的齐物论原文,并对其思想进行分析。

齐物论是墨子《墨子·非儒墨》篇中的一段重要文字,以下是其原文:“齐天者,物也。

齐地者,物也。

齐山者,物也。

齐石者,物也。

齐竹者,物也。

齐井者,物也。

齐木者,物也。

齐心者,物也。

故万物皆物也,物物相齐也。

”在这段文字中,墨子通过列举不同的事物,如天、地、山、石、竹、井、木等,来强调它们都是物,它们都有相同的本质。

墨子认为,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但它们都具备同样的属性,即物。

通过这种观点,墨子否定了各种等级和差异,强调了万物平等的思想。

齐物论的核心思想是齐物观,即一切事物具有平等的本质。

墨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平等的,不存在上下之分。

他用不同的事物来说明这一观点,目的是让人们意识到,虽然每个人的外部条件不同,但内在的本质是相同的。

墨子强调,人们不应该因为外在条件的差异而歧视他人,而应该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人。

墨子的齐物观对于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他主张彼此关心、互助共处,摒弃任何形式的不平等和压迫。

墨子强调相互理解和尊重的重要性,提倡人们摒弃利己主义的观念,追求公平和正义。

这一观点在墨子的时代虽然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同和应用,但对于后世的思想启示和道德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理解齐物论,我们可以对其中的几个例子进行进一步的解析。

墨子列举了天、地、山、石、竹、井、木等不同种类的物体,它们之间本质上没有差异,都是物。

通过这些例子,墨子试图让人们认识到,一切事物都应该平等对待,不应该因为外在的差异而对某些事物抱有偏见或者歧视。

齐物论也包含了墨子对于心的讨论。

他认为,心也是一种物,因此与其他事物一样具备平等的本质。

墨子强调了心的重要性,他认为心是人类行为和道德的根源。

庄子《齐物论》解读

庄子《齐物论》解读

庄子《齐物论》解读
2021-01-08
《齐物论》自古难懂。

现存的解读,让人不知所云。

故勉力写下此解读,希望对大家有一定的帮助。

《齐物论》之所以难读,是因为不好读通,现在的一些解释,看了之后往往有这样的感觉:上下句连不起来,好像东扯一点西扯一块。

所以读到最后简直不知所云。

我认为文章总应该是能读通才对,而不应该把它作为语录来读。

特别是庄子的文章,上下文的逻辑性是相当强的。

因为庄子经常和惠施一起辩论,所以应该是很讲逻辑的。

如何上下文解不通,觉得没什么联系,那就是理解上有错误。

所以本文的解读,便是以这个为基础的。

为了把《齐物论》讲得透彻,本文的语言组织会略显得啰嗦。

每一段原文,先将其翻译成白话,之后细细讲解,最后总结其段意和庄子写此段的目的。

每一大段还会有一小结。

在解读过程中,若出现错误,希望大家能批评指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齐物论11.txt39人生旅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逆境失意会经常伴随着我们,但人性的光辉往往在不如意中才显示出来,希望是激励我们前进的巨大的无形的动力。

40奉献是爱心,勇于付出,你一定会收到意外之外的馈赠。

今且有言于此,不知其与是类乎?其与是不类乎?类与不类,相与为类,则与彼无以异矣。

虽然,请尝言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

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

今我则已有有谓矣,而未知吾所谓之其果有谓乎?其果无谓乎?夫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

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况其凡乎!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而况自有适有乎!无适焉,因是已!现在我说一句话,不知道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属于这一类呢?还是不属于这一类呢?如果我们不管它属不属于这一类,都把它一起划为一类的话,这样才能真正认识到外物的本质。

虽然这么说,我还是试着把它说清楚点:什么东西都有个开始;那开始之前,我们说什么都没有开始;那在什么都没有开始之前呢?那肯定还有什么存在。

那么我们发表了言论,这个叫有言论;那在我们没有发表这言论之前,叫无言论;那在无言论之前呢?我们有发表言论的意愿;那么在这个意愿之前呢?还有这么一个状态存在。

突然言论就出现了,也不知道这言论是真的存在,还是根本就不存在。

我张口就那么一说,也不知道我真表达了什么观点还是在胡说八道。

你看我说,这天下最大的也大不过秋天小兔子长出的纯毛的尖尖,而泰山比起来就是最小的东西了;寿命最长的是夭折的小宝宝,而彭祖比起来就是最命短的了;我和天地一同存在,万物和我合为一体。

既然是“一体”了,那言还存在吗?既然我说了“为一”这句话,这不就是有言论存在了吗?“一”的这种状态和我说的这话合起来就为“二”,那有了“二”这个言论,和前面一加就成了三。

再这样算下去,算术再好的人也算不清了,何况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所以从没有言论到有言论,就到了“三”了,何况从有言论到有言论!所以言论根本就不可靠,还是从外物的本质出发!庄子上一段否定了“知”的作用,说我们要得道,通过对“知”的追求是得不了道的。

这一段就开始全面地否定“言”的作用。

第一句话,庄子说,现在我说一句话,发表了这样一种言论,那是属于这一类呢?还是不属于这一类呢?这里的“与是类乎”的“是”,是我们前面说的“是”的一个引申。

前面说“是”,是外物的命名,人们喜欢拿它与外物的本质,也就是“彼”相对应。

这里引申一下,说“是”是一种思想的具体表达。

比如说,儒家认为: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说世上的名位不能乱。

这就是一种思想的具体表达,就是一种“是”,就是一类。

我发表一种言论,如果符合这种精神,就是这一类的言论;否则就不是这一类的言论。

所以言论和外物一样,也是分类的。

那这里就有个问题,我们前面说了,这篇齐物论,是齐之“物论”,而不是论“齐物”。

因为物有分类,谓之万物,本不可齐。

不可齐而强齐之,有违修道之法。

那这里说言论也有分类,也有不同。

是不是也不可齐呢?庄子马上说了下一句话:“类与不类,相与为类,则与彼无以异矣。

”庄子说,管它是不是一类的,我们把它们都搞到一起,说这就是一类的,这样就“与彼无以异矣”。

什么叫“与彼无以异矣”呢?“彼”,我们前面说了,外物的本质;“无以异矣”,没有什么分别了。

和外物本质没什么区别,不就是能真实客观地发映外物的本质呢?怎么做到这一点呢?“类与不类,相与为类”。

把那些相同的不相同的言论,放在一起归为一类就好了。

什么叫“归为一类”啊?这一类又指的是什么?庄子也觉得这样一句话说不太清楚。

所以他说:“虽然,请尝言之。

”说我还是试着把它说清楚一点。

“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

”这句话比较难,逻辑上不太好理清楚。

这句话两层意思,第一层以常识来打个比方,第二层根据这个比方还追本溯源地说“言”。

一定要搞清楚这句话的目的在说“言”。

这个有一定的隐蔽性,因为它只说了“有无”,没有说“有无的主体”是什么,没有说“有什么”,“没有什么”。

但从前后文来看,这一段一开始就是说“言”的分类,说要是把乱七八糟的言论都分为一类的话,问题就解决了。

但这一类是什么,怎么分。

庄子没说清楚,于是说“请尝言之”,我解释一下。

然后说了这样一句话。

那你说他这个“有无”不是说“言之有无”还能说别的什么吗?而且后面也是说“有言”“无言”,这样的思辩。

所以这一句话,一定要把“有无”的主体是“言”这个明确了,文章才解得通。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庄子先从常识言起。

说不管什么东西,它总有个开始吧。

在它开始之前呢?也会有一个状态。

比如说人出生之前,还有个胚胎的状态吧。

那在开始的之前的之前呢?比如说在胚胎的状态之前呢?还会有一个状态。

这种状态可能什么也没有,但这也是一种状态。

这种从无到有的状态是道家的一个常识。

前面我们说过道家的宇宙观,说“泰初有无”,一开始这个世界就是一个“无”的状态,这个“无”,也就是“道”。

然后从“无”中得出一个什么来,这个得出的什么,叫“德”。

然后万物由“德”产生。

所以这句话:“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

”就是从万物,到“德”,到“道”,这么一个反推过程。

万物总有一个开始;那在这个开始之前呢,是“德”这样一个状态;在“德”之前呢,是“道”这样一个状态。

有人说在“道”之前呢?“道”之前还是“道”。

道家认为,“道”是一开始就是有的,因为“道”就是“无”。

整个宇宙一开始,就是这种“无”的状态。

没有再之前了。

好了,庄子先把这个常识陈述一下。

然后基于这个常识,说“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

”前面说了,这个“有无”的主体是“言”。

那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有有也者,有无也者”,这个对应的就是前面“有始也者”。

意思是说这个世界上存在“言论”这么个东西,那在“言论”存在之前呢?就没有“言论”吧。

这个“有无也者”是什么状态呢?结合前面的想一想,应该是人们已经有“成心”,但这个成心还没有以言论的形式发表出来这个状态。

但这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是相当快的。

人只要有“成心”,就马上会有不同的“言论”产生。

所以庄子把它归在第一点:“有始也者”。

接下来:“有未始有无也者”。

说还没有“成心”。

没有“成心”那就是“未成心”。

但“未成心”到“成心”要通过“知”。

所以这个“有未始有无也者”,是这样一个中间状态,也就是“未成心”接触到“知”转化为“成心”这样一个状态。

当然这个状态的转变也是很快的。

接下来:“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

”这个就是“未成心”这样一个状态了。

也就是“道心”这样一种最终,或者说是最初的状态。

然后庄子说这种转化过程是相当快的:“俄而有无矣。

”意思是怎么突然就变出这么个东西来了呢?“言论”这个东西到底是不是存在的呢?“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

”它是不是真存在还不知道。

或者说这世上是不是真有言论还真不好说。

为什么呢?然后庄子开始举例了,说“今我则已有有谓矣,而未知吾所谓之其果有谓乎?其果无谓乎?”你听着我要说话了,你看看我是说了话还是没有说话。

这个说得有点奇怪,明明是要说话了,为什么还问到底说没说话呢?你看庄子他说的都是什么话。

“夫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这一段历来的看法是说为“齐物论”的精华。

“秋豪”是说兔子秋天长出来的小纯毛,很小的东西。

所以我们现在说“秋豪无犯”,就是指很小的东西都不侵犯。

而“秋豪之未”呢,就是那纯毛尖尖,更小了,应该是其小无比的东西。

而这里却说天下没有比它更大的东西。

“太山”通“泰山”,古人认为泰山是巨大无比的东西,可这里说泰山却是越小的。

于是有人理解说如果天下没有比“秋毫之未”小的,也没有比“泰山”大的,这事物的大小就一样了。

同样,“殇子”,说人生在于襁褓而亡,谓之“殇子”。

就是夭折的小宝宝,这个寿命算很短的了。

而这里却说这是寿命最长的。

彭祖是古代传说最长寿的人,号称活了八百岁。

这个我在解读《逍遥游》时也提到了他。

可这里说他的寿命算短的。

于是后人理解说,既然没有比最短命的寿命更长,也没有比最长寿的寿命更短的,那寿命也就一样了。

后面一句:“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这个好像又是道家思想的一个总结,写得还相当潇洒飘逸。

前面不是也说了吗?“道通为一”。

所以很多人认为这个是“齐物论”的精华了。

说如果有这样的认识的话,就能达到“齐物”的状态了。

但这样一理解的话,就和前文联系不上了。

前文说什么?说现在我要说话了,你看我到底是不是真说话了呢?然后紧接着说了这一大堆,说天下万物也好,我本身也好,都是一体的。

世上万物皆齐。

这是哪接哪啊?再说了,既然说了“秋毫为大,泰山为小”,就说明有大小了。

从何来的“万物皆齐”?所以看来这样理解有问题。

其实这一段话,包括最后那一句,“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都不是庄子的理论。

是谁的呢?是庄子的好朋友惠施的理论。

前面说了,惠施这个人的学说,没有书留下来。

他的理论只是很简单地记载在《庄子》这本书里。

主要是记载在最后一章,《天下篇》中。

比如《天下篇》中就有这样一段话: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

历物之意,曰:「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

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南方无穷而有穷。

今日适越而昔来。

连环可解也。

我知天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

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你看,里面“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是不是就是“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啊?“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是不是就有点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啊?特别是最后一句“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是不是相当于“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了?但庄子是不是赞同惠施的那一套理论呢?显然不赞同。

因为他第一句话就评价道:“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

”“舛驳”,是指这套理论乱得很,不像样子。

然后“其言也不中”,他的言论也不合适。

好像就是说,这惠施完全就是胡说八道。

那既然庄子认为惠施说的这段话是胡说八道,那为什么在这里摆上去呢?你看前面说什么?说你们听好了,我要说话了。

你看我真说了话,还是根本就没说话?然后庄子就把惠施的胡说八道摆上去了。

意思是你说我没说话吧,我还真说话了。

可你说我说话了呢,我在胡说八道,这算不算真说了话呢?这个和前面一句话又有呼应:“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鷇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这句话我们前面讲过,说你说真说了话吗?那小鸟不会说话吧,可人的话和鸟的叫声有区别吗?如果说有区别,是不是区别在于人说话就有意义,鸟叫就没意义呢?那人说话真就有意义吗?如果胡说八道的话,那和鸟叫有什么区别呢?那样子还叫人说话吗?可是就算你表达了意思,你又能保证你表达的意思是正确的吗?是客观地反映了事实吗?如果不是,那还叫有意义吗?如果没有意义,那还叫说话吗?所以庄子用这一连串的逻辑思辩,提出一个疑问:这世上到底有没有“言”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