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齐物论02

合集下载

《庄子·南华经》齐物论第二篇

《庄子·南华经》齐物论第二篇

《庄⼦·南华经》齐物论第⼆篇今天开始分享齐物论第⼆篇,在开始之前我先总结下前⾯的知识点。

庄⼦在逍遥游前半段给我们讲诉了上古的历史,告诉后⼈要了解上古神⼈的智慧,要有超见。

同时也告诉我们⼈类社会在尧往见四⼦之后就开始堕落,提出了“⽆所⽤”才能得逍遥。

正是因为上古神⼈世界的消逝成为了事实,⼈⽂社会的堕落也成了不可逆转的趋势,所以庄⼦便告诉⼈们在做到“⽆所⽤”的同时要提⾼⾃⾝的修⾏,因为宇宙中的⼀切⽣物和宇宙本⾝⼀样有着相同的规律,要了解天体运⾏的奥秘,更要弄懂⼈体⾃⾝到底是什么,这样才能做到天⼈合⼀,当然不是后来董仲舒说的“天⼈合⼀”。

庄⼦齐物论⾸篇提出“吾丧我”,即⽆我的思想。

“我”来⾃哪⾥?来⾃我们的潜意识和意识。

⼜提问操控意识类的主宰⼜是什么呢?在我们弄懂主宰的操作指南后,⼈就可以通过催眠或者⾃我催眠让⼈体达到⼀个超然的状态。

在⼈有了这样的能⼒之后,如果没有修⾏到“德”的境界,就会容易受⾃⼰主观的影响,制造是⾮,设⽴标准,从⽽给整个世界造成更⼤的危害,因此庄⼦提出了“莫若以明”。

宇宙⽣于⼀点,也将回归于⼀点。

不懂得这⼀点,就会被成与毁影响,从⽽喜怒为⽤。

“古之⼈,其知有所⾄矣。

恶乎⾄?有以为未始有物者,⾄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古之⼈,是上古时期的⼈,上古的⽂明究竟有多长呢?⽬前还没有⼀个实际的考证。

南怀瑾先⽣说有⼀百万年到两百万年,具体怎么得知也没说明⽩。

反倒是李⽩说“尔来四万⼋千岁”,蜀国从蚕从和鱼凫开国就已经四万⼋千年了。

上古的⼈,他们的智慧已经达到了⼀个极致的⾼度。

这个极致的⾼度是什么?在宇宙万物还没发⽣之前,那时候的宇宙就是⼀个极致的状态,包含所有的物质于⼀点,那个时候⼀切规律都没有,⼀切都没有发⽣,更谈不上对⽴。

古⼈的智慧也是这样,在最初的时候,就达到了极致的⾼度,知晓天⽂地理,洞明世间万物。

“其次以为有物矣,⽽未始有封也。

其次以为有封焉,⽽未始有是⾮也。

是⾮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

庄子中的齐物论原文与解析

庄子中的齐物论原文与解析

庄子中的齐物论原文与解析庄子,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为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道家的代表。

其中,庄子的《庄子》一书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其中的《齐物论》更是其思想的核心之一。

本文将对庄子中的《齐物论》进行原文引述和解析,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庄子的思想。

《庄子·齐物论》中的原文如下:大哉易也!巧之至也,天下皆知之;未之有也,天下皆察之;众人皆曰善之,而不知其所以然;有天下者,亦弗知也。

此句是整篇《齐物论》的开篇,庄子以“大哉易也”来形容天地万物的无穷奥妙和无所不在的普遍性。

他认为“巧之至也,天下皆知之”,即人们普遍了解万物的瑰丽与精妙。

然而,庄子接着说:“未之有也,天下皆察之”,指出人们对万物背后的真实性质缺乏深入的了解。

众人虽然称赞万物之巧妙,但却不了解其中的原理。

即使是世界的君王,也无法完全领悟万物的奥秘。

是故寄蜉蝣于天地之间,渺沧海之一粟。

乘风而上,知天之骄,知地之愚;其出没也,亦若是夫!归脊之宇宙也,乃适其性。

这段原文中,庄子以蜉蝣为例,来比喻人类在天地间的渺小和无知。

他说蜉蝣飞上天空,看到了天的广阔和骄傲,看到了地的狭小和愚昧。

蜉蝣在天地间的行动,就如同人类在世界中的徘徊一般。

而庄子认为,人类应该归宿于自己的本性,即顺应自然,不追求虚名和功利。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者,而后乃今将欣然。

若存若亡者,而后乃今将可知也。

这段原文中,庄子强调了人类对现实的认知和对生死的体验。

他说“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表达了人们在经历了一番困苦之后,才开始怀有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愿望。

而“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者,而后乃今将欣然”,则指出人们常常在追求过程中失去了原本的快乐。

最后,庄子提到“若存若亡者,而后乃今将可知也”,强调了人们对存在与虚无的认知是非常有限的。

盖闻天地之数数也,其若夭桃之云,若白驹之飞。

甲子东,乙丑西,丙寅南,丁卯北。

撄其华,无不用心者;捃其藏,无不为力者。

《庄子》齐物论赏析(附译文)

《庄子》齐物论赏析(附译文)

则已,⼀旦发作整个⼤地上数不清的窍孔都怒吼起来。

你独独没有听过那呼呼的风声吗?⼭陵上陡峭峥嵘的各种去处,百围⼤树上⽆数的窍孔,有的像⿐⼦,有的像嘴巴,有的像⽿朵,有的像圆柱上插⼊横⽊的⽅孔,有的像圈围的栅栏,有的像舂⽶的⾅窝,有的像深池,有的像浅池。

它们发出的声⾳,像湍急的流⽔声,像迅疾的箭镞声,像⼤声的呵叱声,像细细的呼吸声,像放声叫喊,像嚎啕⼤哭,像在⼭⾕⾥深沉回荡,像鸟⼉鸣叫叽喳,真好像前⾯在呜呜唱导,后⾯在呼呼随和。

清风徐徐就有⼩⼩的和声,长风呼呼便有⼤的反响,迅猛的暴风突然停歇,万般窍⽳也就寂然⽆声。

你难道不曾看见风⼉过处万物随风摇曳晃动的样⼦吗?” ⼦游说:“地籁是从万种窍⽳⾥发出的风声,⼈籁是从⽐并的各种不同的⽵管⾥发出的声⾳。

我再冒昧地向你请教什么是天籁。

”⼦綦说:“天籁虽然有万般不同,但使它们发⽣和停息的都是出于⾃⾝,发动者还有谁呢?”。

才智超群的⼈⼴博豁达,只有点⼩聪明的⼈则乐于细察、⽄⽄计较;合于⼤道的⾔论就像猛⽕烈焰⼀样⽓焰凌⼈,拘于智巧的⾔论则琐细⽆⽅、没完没了。

他们睡眠时神魂交构,醒来后⾝形开朗;跟外界交接相应,整⽇⾥勾⼼⽃⾓。

有的疏怠迟缓,有的⾼深莫测,有的辞慎语谨。

⼩的惧怕惴惴不安,⼤的惊恐失魂落魄。

他们说话就好像利箭发⾃弩机快疾⽽⼜尖刻,那就是说是与⾮都由此⽽产⽣;他们将⼼思存留⼼底就好像盟约誓⾔坚守不渝,那就是说持守胸臆坐待胜机。

他们衰败犹如秋冬的草⽊,这说明他们⽇益消毁;他们沉缅于所从事的各种事情,致使他们不可能再恢复到原有的情状;他们⼼灵闭塞好像被绳索缚住,这说明他们衰⽼颓败,没法使他们恢复⽣⽓。

他们欣喜、愤怒、悲哀、欢乐,他们忧思、叹惋、反复、恐惧,他们躁动轻浮、奢华放纵、情张欲狂、造姿作态。

好像乐声从中空的乐管中发出,⼜像菌类由地⽓蒸腾⽽成。

这种种情态⽇夜在⾯前相互对应地更换与替代,却不知道是怎么萌⽣的。

算了吧,算了吧!⼀旦懂得这⼀切发⽣的道理,不就明⽩了这种种情态发⽣、形成的原因? 没有我的对应⾯就没有我本⾝,没有我本⾝就没法呈现我的对应⾯。

墨子中的齐物论原文与解析

墨子中的齐物论原文与解析

墨子中的齐物论原文与解析墨子(约公元前470年-公元前391年),名翟,字墨子,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和工程师。

他的代表作《墨子》是中国古代伦理学的重要文献之一,其中的齐物论是墨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

本文将解析墨子中的齐物论原文,并对其思想进行分析。

齐物论是墨子《墨子·非儒墨》篇中的一段重要文字,以下是其原文:“齐天者,物也。

齐地者,物也。

齐山者,物也。

齐石者,物也。

齐竹者,物也。

齐井者,物也。

齐木者,物也。

齐心者,物也。

故万物皆物也,物物相齐也。

”在这段文字中,墨子通过列举不同的事物,如天、地、山、石、竹、井、木等,来强调它们都是物,它们都有相同的本质。

墨子认为,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但它们都具备同样的属性,即物。

通过这种观点,墨子否定了各种等级和差异,强调了万物平等的思想。

齐物论的核心思想是齐物观,即一切事物具有平等的本质。

墨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平等的,不存在上下之分。

他用不同的事物来说明这一观点,目的是让人们意识到,虽然每个人的外部条件不同,但内在的本质是相同的。

墨子强调,人们不应该因为外在条件的差异而歧视他人,而应该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人。

墨子的齐物观对于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他主张彼此关心、互助共处,摒弃任何形式的不平等和压迫。

墨子强调相互理解和尊重的重要性,提倡人们摒弃利己主义的观念,追求公平和正义。

这一观点在墨子的时代虽然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同和应用,但对于后世的思想启示和道德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理解齐物论,我们可以对其中的几个例子进行进一步的解析。

墨子列举了天、地、山、石、竹、井、木等不同种类的物体,它们之间本质上没有差异,都是物。

通过这些例子,墨子试图让人们认识到,一切事物都应该平等对待,不应该因为外在的差异而对某些事物抱有偏见或者歧视。

齐物论也包含了墨子对于心的讨论。

他认为,心也是一种物,因此与其他事物一样具备平等的本质。

墨子强调了心的重要性,他认为心是人类行为和道德的根源。

庄子《齐物论》解析_一霰儿

庄子《齐物论》解析_一霰儿

庄子《齐物论》解析_一霰儿齐物论第二【提要】本篇是《庄子》的又一代表性篇目,也是《庄子》中最重要和最难读的篇目。

“齐物论”的重点是齐“物论”即超越是非。

而要齐“物论”,必须“丧我”。

只有“丧我”,也就是“无己”、“忘己”,才能超越是非,才能认识到“道通为一”,才能达到“万物一体”的境界。

全文可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论述,由开头的一个寓言和中间的一大段卮言构成。

第二部分是寓言,用五个寓言进一步阐述和深化论述的观点。

每一部分都可再分为五小节,共十节。

第一节是寓言“子綦丧我”,从子綦进入“吾丧我”的境界开篇,“丧我”即“无己”、“忘己”,然后引入“天籁”的概念予以说明,但描写时只讲了“地籁”:众窍是也,生动地描写了大自然在风作用下发出的各种不同声响。

对“人籁”和“天籁”则只轻轻一点:人籁,比竹而已;天籁是“使其自己”、“咸其自取”,给人留下了悬念。

第二节详细描述了复杂的“人籁”现象,即社会上人和人之间的是非之争所导致的“喜怒哀乐、虑叹变慹、姚佚启态”,以至“终身役役、苶然疲役”的“大哀”,并指出这些都是由于不见“真宰”而导致的。

第三节集中分析是非产生的原因在于人们的“成心”使“道隐于小成,隐于荣华”,从而导致“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所以提出“莫若以明”(不如以道明之)和“不由而照之于天”(不从是非的角度而观照事物的本然),这样才能把握“道枢”,“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第四节从对“指非指”和“白马非马”的评析入手,说明天地万物的本质是一样的,这就是“以明”的内涵——“道通为一”。

并进一步指出正是由于人们认识上的“分”破坏了“道通为一”从而产生了“朝三暮四”、“喜怒为用”,所以提倡“两行”(是与非各行其所)。

同时也介绍了古人的“至知”:未始有物(即无,亦即物我齐一),后来才一步步退化:有物未分、有物未有是非,直到是非之彰、道之所亏、爱之所成。

然后以昭文、师旷、惠施三人为例,说明其并非是真正的“成”,所以再次提倡“不用而寓诸庸”(将不用是非观念去观照的思想体现在日用中)和“以(道)明(之)”。

《庄子·内篇·齐物论》原文鉴赏

《庄子·内篇·齐物论》原文鉴赏

《庄子·内篇·齐物论》原文鉴赏《庄子·内篇·齐物论》原文鉴赏(解题)关于本题,有两种解法:一解为齐物之论;二解为齐一物论。

其着眼点,前者在于齐物,以为是齐一物类之论; 后者在于物论,以为是把物类之论齐一。

从其主旨看,其论物虽多种,然而无成无毁,复通为一。

何分彼是,何论是非,何及生死,都是相对的。

显然是齐物之论,故以前义为是。

主旨在论原始本无,由无到有。

万物林林总总,道归为一。

什么彼是、是非、生死等等,都是相对的,如处梦中,觉而知其为梦。

要把一切融合于自然,入于虚无之境,处于平常的状态中。

原文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若丧其耦(一)。

颜成子游立侍其前,曰:“何居乎(二)?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 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三)! 今者吾丧我 (四),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五)!”子游曰:“敢问其方。

”子綦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

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

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山林之畏佳(六),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七)。

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八),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

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九)?”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

”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 (十)。

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解说(一)“荅然若丧其耦”:“荅”嗒之假,音榻 (ta),解体貌,萎靡不振,有如俗言散了架子。

“耦”即偶,对象,俗称为着落,指人生。

“丧其耦”,活着没有着落。

(二)“何居乎”:多以“居”训故,是以意定训。

应为动词,有安排、处理之意。

句如俗言“怎么搞的?”(三)“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偃”颜成子游名。

“而”同尔。

“而问之也”字有误倒,“问之”应乙。

牟宗三讲《齐物论》二

牟宗三讲《齐物论》二

牟宗三讲《齐物论》二第九讲??“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

”这话的意思恰恰就是让有无对待回到不对待,回到不对待的意思,不是说有无消失了,而是说僵固的有无对待没有了。

有无的区分本身究竟有还是无,这就讲有无问题推进了。

??《道德经》所谓常道之常的两个含义:“《道德经》所说的‘常道’是恒常不变、至高无尚的道。

‘常’字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至高无尚的意思,常者,尚也。

还有一个是恒常不变的意思。

这是《道德经》的意思。

恒常不变是形而上的意义,指道讲。

”??【突然之间有点醒悟:为什么对于圣贤经典的学习就是诵读?因为,经典本身的意义就是对于经典本身的诵读——解读不可能成为经典本身,因此只能是对经典的不同意义上的重复,在重复的意义上,就是诵读。

】??庄子所谓论、议、辩的关系:“你们看‘论’字在造字上是如何造成的。

‘论’字是‘言’加上‘仑’。

造字上有‘仑’的至少有‘论’、‘纶’、‘伦’三个字。

不管是言论的‘论’,丝纶的‘纶’,人伦的‘伦’。

甚么叫做‘人伦’呢?就是人与人的关系。

‘伦’代表一种order、relation,它是一定的,可以摆下来,平铺下来的。

假定说‘天伦’,那就是categoricalrelation,定然的。

‘纶’就是丝纶,丝纶就是条理、次序,是一定的。

‘议’就没有这个意思。

”??“‘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

’为甚么‘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呢?因为圣人既往不咎。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论语.八佾篇》)‘圣人论而不议。

’就是圣人对于既成的事实只有加以论述,而不议论。

‘议’就是议论它为甚么这样。

”牟宗三并进一步说,所谓论而不议就是对于一个人何以长得丑或美之类的自然事实不再追问为什么。

“‘议’是讨论它的是非的,这是可以的。

‘辩’就要用‘if’,假定你不如此,则怎么样、怎么样。

历史不能随便如此,也不能随便不如此呀,都不很容易的。

不能不相信历史的艰难、历史的必然性。

”牟宗三没有把其中的区别与后文的“天府葆光”联系起来讲。

庄子-齐物论-全文注解-内功秘籍(2)

庄子-齐物论-全文注解-内功秘籍(2)

庄子-齐物论-全文注解-内功秘籍(2)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不闻天籁夫!”偃:语气词,诧异之貌。

丧我:是静功中离形去知的一种定静状态。

人籁、天籁、地籁:是打比方的说法,是功夫的三种层次。

籁:一种乐器译文:子綦回答说:“呀,难道你也是练家才会这样问吗?我现在达到物我双冥空无的状态,你体会过吗?你虽有练功的方式方法(人籁),而未必练出了功夫(地籁),你虽然练出了一些功夫,也未必懂得功夫的无为的境界!(天籁)解读:南郭子綦回答以(人籁、地籁、天籁)三个功夫的层次,这也是庄子为什么把这篇文章定为“齐物论”的根本原因。

他在这篇文章中把功夫的次第,以及种种体会都描述得非常清晰。

人籁、地籁、天籁三个层次:比如练太极拳,练习太极拳的招式、套路、基本功、规矩要领及理论知识都属于人籁的范畴;根据这些方式和理论知识锻炼出来的所得,同时练出了某些能力,就叫做功夫,这些都属于地籁的范畴;根据这些功夫再深入地练习,让人体会到美妙的乐趣,这叫做法喜,这些就属于天籁的范畴。

一切关于层次递进的如练静功、书法、乐器、技艺等等都会经过这三个的变化。

敢问其方子游曰:“敢问其方。

”敢:斗胆敢问之意。

方:详细,仔细描述,如药方。

子綦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

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

”大块:整理,粗略之意。

噫:概叹怒:激发呺:内中空虚的样子译文:子綦说:“那就整理的大概描述一下“气”。

把它比作为风的感受,要么它还没发动起来,如果它发动起来,则体内的各种窍会激发成内中空虚的样子”。

这时候,喜欢佛道修行和修炼气功的人,就要认真地看看庄子对于“气”是怎样描述的。

《庄子.齐物论》是整部经典中对“神与气”在各个层次阶段作出最系统,最详细的论述;也是让这部经典成为《南华真经》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至《庄子》成书之前,对于神与气最早作出系统性的论述文章;也可以说是整部《庄子》中最有价值的文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

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

与接为构,日以心斗。

缦者、窖者、密者。

小恐惴惴,大恐缦缦;其发若机栝,其司是非之谓也;其留如诅盟,其守胜之谓也;其杀如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其厌也如缄,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

喜怒哀乐,虑叹变慹,姚佚启态──乐出虚,蒸成菌。

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

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见识广的人看待外物很豁达,不拘小节;没什么见识的人老喜欢去钻牛角尖。

世人所谓的高论都气势逼人,好像说的都是真理;还有茶余饭后的闲聊,说的都是张家长李家短。

这些见识的不同,言论的不同又是怎样造成的呢?你看我们睡觉的话会做各种不同的梦,醒来后呢就会接触到各种不同的外物。

于是我们的见识,感情,就和外物交杂在一起。

这样我们的内心对外物的认识就会受到影响。

有时候我们精神散漫,对外物漠不关心;有时候我们只认死理,别人说什么我们也不听;有时候我们不愿意,甚至还讨厌听从别人的意见。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认识外物,一开始总是充满了好奇心,可一旦我们觉得自己认识这个外物了,就开始漠不关心了。

我们一旦认知外物,会马上产生是非观念。

可这样的是非观念,存在我们心中,很难改变得了。

这样我们本来存在的“道心”,很快地就消损了。

如果我们一直沉溺在我们自己的是非观念之中,那我们的“道心”就没有办法恢复到原来的样子了。

如果我们进一步闭塞自己的观念,那我们的“道心”就老去了。

这个“道心”都要死了,就没办法能他起死还生了。

那这样的变化是怎么造成的呢?是因为感情吗?有这个可能。

因为人都有喜怒哀乐这样的感情,我们忧虑叹息的话,内心就会有变化;而这样的内心变化,又会从我们的面部表情中体现出来。

可是感情这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好像音乐从虚空中产生,又像蘑菇是由蒸汽变成的。

然而我们每天都产生感情,真好像和感情面对面一样,可我们偏偏又不知道感情是如何产生的。

怎么产生的呢?自己啊,自己啊!我们每天产生的这些感情,都是由自己本身而产生的呀!前面说了,从这个“大知闲闲”开始,说的是“天籁”。

前面说“地籁”,为的就是引出这里说“天籁”。

那什么是“天籁”呢?看了“地籁”那个比喻可能大家猜出来了。

“地籁”是风经万窍所发之声;那“天籁”呢,就是心感万物所发之言,即“物论”。

“夫言非吹”。

“吹”则为“地籁、人籁”,而“言”则为“天籁”。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

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这两句话是总起句,把上点出“知”字和“言”字。

把文章的主干在这里点出来了。

这个“知”,和《逍遥游》里“小知不如大知”的“知”同样,作“见识”解。

说的是人的感性认识。

“闲闲”,意思就是无分别。

“间间”,就是有分别。

这个说见识广的人因为见识得多了,所以看事物就豁达,行事不拘小节。

见识浅的呢,什么事他都奇怪,都要看看,细细察问。

“炎炎”,就是有气焰;“詹詹”,就是言语琐细。

这里是说大言气势逼人,小言琐细无方。

那什么叫“大言”呢?“大知”说的话,就叫“大言”。

这里庄子并不是像《逍遥游》里,说“小知不如大知”。

庄子在这里并不赞成“大知”或“大言”。

他要说的,是“冥情去知”。

要想办法消除感性认识。

说这样才是“自然之道”。

这里说“大知、小知、大言、小言”的意思,是大知,便发大言;小知,便发小言。

世人“知”不同,“言”亦不同。

庄子在这里强调的,是“不同”二字。

更为重要的一点呢,前面也说了。

庄子本篇《齐物论》所要论述的,就是“知”和“言”。

这两个字为本文的骨干。

下文反覆宣演,或分说,或合说,总不离此二字。

而“知”主于心,而“言”发于心。

外于心而相对者,物;心之所用者,情;心之所司者,是非;心之所向者,道。

因此,物,情,是非,道,为本文的线索,而“心”则为本文的总纲。

如果能抓住这几个字来读本文,就若网在纲,有条不紊,各段贯通,竟体灵活。

如此读这篇《齐物论》,才能读得通透。

“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

”寐为睡,觉为醒。

这个很好理解。

那什么叫“魂交”,什么又是“形开”呢?古人认为,梦有六候,觉有八征。

六候者,一曰正梦,二曰蘁梦,三曰思梦,四曰寤梦,五曰喜梦,六曰惧梦。

此六者,神之所交也。

八征者,一曰故,二曰为,三曰得,四曰丧,五曰哀,六曰乐,七曰生,八曰死。

此八征者,形所接也。

“魂交”,则演为六梦;而“形开”方能“接”,所以自“形开”后,马上写道“与接为构”。

这里是指人醒来后,与外物有了接触,形接万物而心有所感,于是那“八征”便在心中缠绕不能解开,这个称之为“构”。

这样发展的结果呢,就是“日以心斗”。

因为形开而与八征相接构,从而乱心,于是心志便有不齐。

这里“心斗”,指的便是自己内心受万物所感,道家称之为“乱心”,也就是这种感性认识扰乱了人的“本心”,或者叫“道心”。

并不是说和别人勾心斗角叫“心斗”。

前一句“与接为构”,暗暗和前文“形如槁木”相对;而这句“日以心斗”,暗暗和前文“心如死灰”相对。

文章到此便点出一个“心”字来,十分要紧,为全文总纲。

“缦者、窖者、密者。

”缦者,宽也;窖者,深也;密者,谨也。

这三个字的意思是这样。

那反应的就是“心斗”的三种不同情态。

什么情态呢?前面也说了:有时候我们精神散漫,对外物漠不关心;有时候我们只认死理,别人说什么我们也不听;有时候我们不愿意,甚至还讨厌听从别人的意见。

“小恐惴惴,大恐缦缦。

”这一句话总起这一小段文字。

说的是人们心态的一个变化过程,从“惴惴”到“缦缦”。

“惴惴”的意思我们知道,有个词叫“惴惴不安”,就是那样一种心情。

所以这里是指人们在认识外物之初,也是这样一种心态。

可到了后来,就变成“缦缦”了,也就是说漠不关心了。

为什么?后面说了,各人已经对外物有了成见了,也听不进其它的见解了。

所以就成了“缦缦”这样的状态。

“其发若机栝,其司是非之谓也。

”这个说的是“是非”产生之快。

只要我们一认知外物,就马上产生了“是非”。

比如我们认识了“马”,我们就马上产生了这样的想法:这“是”马,而其它的“非”马。

“其留如诅盟,其守胜之谓也。

”这里说的“留”是指各人的是非观念。

“守胜”就是说这样的观念很不易改变。

那有了是非观念,而且不易改变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其杀如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其厌也如缄,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

”“其杀如秋冬,以言其日消也。

”意思是说他们的“本心”,或者说“道心”,衰败犹如秋冬的草木,意思是衰败非常之快。

庄子说要“冥情去知”,其目的就是要回归本心。

那什么是“本心”呢?道家所谓的本心,就是“性修反德”,而“德与物反,然后乃至大顺”。

也就是要回到天地之始,“若愚若昏”,无知无觉的状态。

那人们“日以心斗”,时时刻刻为外物所感,这样子“本心”就很快地泯灭了。

所以这里叫“日消”。

“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

”这句很好理解,就是说人们沉溺在自己的是非观念之中,那这个“本心”就没有办法回复了。

“其厌也如缄,以言其老洫也。

”厌,通作“压”,闭塞的意思。

缄:绳索,意思是用绳索加以束缚。

这里也是闭塞的意思。

道家修练讲究打开心窍以心通万物。

我在讲解《逍遥游》时也说了,要以人的小周天与自然的大周天相通,从而融入自然。

这样一种状态。

而这里说心智闭塞是不行的,那样心智就衰老颓败了。

“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

”这个也很好理解,说快要死了,没办法复生了。

复阳就是复生。

什么要死呢?还是在说“本心”。

“其杀如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其厌也如缄,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

”这四句话总体来看是一种递进的关系。

先是衰败,消退;然后到一定程度就不能复之了;再到后来就老败了;将后来就将死而不能复生了。

所以这里说的是一个从衰败到死亡的过程。

那是什么从衰败到死亡呢?“心”。

你看最后一句点出来了,是“近死之心”。

这里主要还是先“心”的变化。

这个“心”的衰败到死亡,不是说得了什么心脏病,什么心肌梗塞。

不是那个。

指的是人的思想。

所以从上文“缦者”到这里“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这都写的是“心斗”之状。

所以这里写“近死之心”,复点一“心”字,照应上文的“心”字。

然而心为何而乱?在这里庄子就给了个假设,说归根到底还是一个“情”字乱心。

于是后文写道:“喜怒哀乐,虑叹变慹,姚佚启态。

”“喜怒哀乐”便是写情。

有了“喜怒哀乐”,心有所感,就会“虑叹”,意思是思虑,感叹。

这样就会“变慹”。

什么叫“变慹”呢?庄子在《田子方》篇里有这么句话:“孔子见老聃,老聃新沐,方将被发而干,慹然似非人。

”“慹”的本意是“不动”,这里指的是心念不动。

心念不动,方为本心。

那么“虑叹变慹”就是指思虑感叹,情动于中,而动其不动之心。

“姚佚启态”。

姚通佻,轻浮。

佚,飘逸。

启,动。

态,容。

所以“姚佚”在这里的意思是指面总表情很不稳定。

上句说情动于心,这里说表于外则动容。

所以上句写情变心于内,此句写情启态于外。

好了,这里说到了“情”。

那什么是“情”呢?“情”又是从哪里产生的?是如何产生的?这个一时可答不上来。

庄子在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乐出虚,蒸成菌。

”音乐从哪里来?从虚空中来。

然后古人认为地上长的蘑菇是地底的蒸气化成的,是没有根的。

这个比喻什么?比喻“情”也仿佛是无根的。

不知道是从哪来的,是怎么产生的。

“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

”我们天天都有感情产生,好像喜怒哀乐交替出现在眼前,但就是不知道这个感情是如何萌发的。

好了,下面一句话很有意思:“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怎么理解呢?我手边的这个翻译《庄子》的书中是这么理解的:“算了吧,算了吧!一旦懂得这一切发生的道理,不就明白了这种种情态发生、形成的原因?”看不明白吧。

好像是说:“算了吧,这个东西太麻烦了,我们还是先不去想它了。

”这样解好像也解得通。

不过你看庄子下一段写什么?“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

”胡涂了吧。

这个怎么接起来的?上文由“心斗”,说到人之所以有“心斗”,是因为“情”的作用。

情变心于内,而启态于外嘛。

然后问到这个“情”从哪来的,庄子说,哎,这个太麻烦了,我们先不说这个,我们先来说什么是“彼”,什么是“我”吧。

要说庄子这个思维的跳跃性也太大了吧。

东边打一枪,发现问题解决不了,马上跑到西边去打一枪。

好了,这是说个笑话。

所以从文章的连贯性来说,不应该这么解。

那这个“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这个怎么解呢?我们前面说了,庄子在这里说“知”,先是以风设喻。

两者对应来写。

对不对?前面说这个风是怎么发作的呢?“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子綦在说“天籁”前,总结“地籁”时,是不是说了这么一句话?说“这些声音发动者是谁呢?全是从木头自己身上来的。

”这里说到“情”是如何产生的呢?庄子说:“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看出来了吧?其实庄子在说:“自己呀!自己呀!我们每天产生的这些感情,都是由自己本身而产生的呀!”看清楚了这个,下文就写得更加妙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