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下四万亿投资计划的短期作用与长期影响
“四万亿”投资计划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

“四万亿”投资计划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摘要: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极大冲击。
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面临危机,为了抑制国内经济下滑的态势,国务院于2008年末出台了四万亿投资的经济刺激计划,以保证经济稳定与增长。
本文从短期与长期两个方面分析了该投资计划对中国经济各方面的影响,做出了评价并提出了对今后经济运行的调整建议。
关键词:四万亿投资;短期影响;长期影响;调整一、短期影响分析(一)资金来源方面此次国家“四万亿”投资计划包括新增中央投资11800亿元,其他地方财政预算、中央财政代发地方政府债券、政策性贷款等28200亿元,体现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分担投资计划,发挥积极作用,实现社会资源的集中和有效利用,以应对这场经济大风暴,给予了世界及我国人民很大信心来战胜金融危机。
(二)资金流向方面此次“四万亿”计划投资了包括保障性住房、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发展等七个方面,其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投入比例较大。
在坚持老百姓“老有所养、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的一贯原则下,一批批保障性安居工程建成,一座座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和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完成改造,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一步步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工作按部就班地实施,我们看到了“四万亿”投资带来的受益群体,印证了“重保障、解民忧,强化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的中国政府作风。
在中国的具体背景和全球经济的宏观紧张下,中国政府通过实施适度宽松的财政政策以适应这个特殊时期经济的发展,通过“四万亿”的财政投资,加快公共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环境,同时强化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文教科卫等投入,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了对消费的促进和需求的拉动,成就了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二、长期影响分析(一)对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的影响毫无疑问,由于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扩大政府生产性开支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经济长期的稳定发展,但它的副作用较大,在资源配置效率方面历来存在不少问题。
宏观经济学经典案例四万亿财政支出刺激下的经济效益分析

宏观经济学经典案例四万亿财政支出刺激下的经济效益分析四万亿财政支出是中国政府在2024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采取的一项重要经济刺激措施。
该措施旨在通过增加政府投资和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稳定就业和促进国内需求。
这一财政刺激计划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经济刺激计划之一,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全球经济的稳定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经济学角度上,四万亿财政支出可被视为一种开支型刺激政策,也就是通过增加公共支出来刺激经济增长。
这种政策的主要机制是通过增加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改造、社会福利等领域的投资来提升经济活动水平。
首先,四万亿财政支出对中国经济的短期影响是显著的。
202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达到了9.2%,而同期全球经济增长率仅为-0.1%。
财政支出的实施推动了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增加,从而刺激了经济增长。
在这一过程中,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规模投资对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例如,铁路、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提升了交通运输效率,还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此外,四万亿计划还通过提高政府购买力和增加社会福利支出来增加了消费需求,促进了内需的扩大。
其次,四万亿财政支出对中国经济的中长期影响也是显著的。
通过提高基础设施投资和农村改造投资水平,四万亿计划增强了中国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潜力。
基础设施建设的提升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加便捷和高效的条件,同时还改善了居民生活质量。
农村改造投资的增加促进了农村地区的经济转型和农民收入的增加,缩小了城乡经济差距,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此外,四万亿财政支出还通过增加教育、医疗、社保等社会福利支出来提高了民生水平和社会稳定,为社会长期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然而,在四万亿财政支出的经济效益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
首先,大规模财政支出对国家财政预算产生了巨大压力,导致财政赤字的急剧增加和债务风险的上升。
其次,由于四万亿计划在短时间内释放了巨大的投资需求,可能导致过度投资和产能过剩问题。
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摘要】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各国纷纷出台相应的救市计划,我国也推出了四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
在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下,2009年全球经济都出现了复苏和增长的势头。
但是这种短期的经济刺激政策有很大的副作用,而且也不可能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因此,当全球经济出现好转之后,各国都在考虑刺激政策的退出,如何把握好退出的时机、节奏、及政策的衔接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经济刺激计划就业资产泡末一、引言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各国纷纷出台相应的救市计划,美国救市计划总额达8500亿美元,德国政府推出了总额达4700亿欧元的救市方案,法国宣布了3600亿欧元拯救银行。
我国政府于2008年11月推出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
这四万亿中,保障性安居工程占2800亿;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占3700亿;铁路、公路、机场、城乡电网占1.8万亿;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占400亿;生态环境方面的投资占3500亿;自主创新结构调整占1600亿;灾后恢复重建占1万亿。
由此可见,我国的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在本质上是一个投资驱动型方案。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全球经济出现了复苏和增长的势头。
然而很大程度上,这是在各国政府向市场注入大量资金的前提下取得的,复苏的基础并不牢固,而且不同国家之间的复苏和增长步伐也不一致。
这其中,中国经济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率先实现了复苏。
国民经济企稳向好,投资快速增长、消费市场活跃,进出口在2009年下半年快速回升,工业生产明显恢复。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9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35353亿元,比上年增长8.7%。
2008年全年CPI 同比降0.7%,PPI同比降5.4%;2009年12月CPI上涨1.9%,PPI上涨1.7%,为2008年内首度转正。
在经济复苏的同时,CPI的加速上行和信贷的巨额投放加剧了管理层对于通货膨胀的担心。
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而言,由于市场本身的弊端造成了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市场萧条疲软,而本次刺激计划具有坚实的短期基础,具有及时性和必要性,是宏观经济治理和社会治理通盘考虑的产物,是政府这种公共职能部门为调节经济所采取的必要措施。
中国4万亿政策出台

中国四万亿刺激政策的出台背景、内容、实施效果和评价一、四万亿元刺激政策出台背景在全球金融风暴下,我国经济受到了相当大的冲击,尤其是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从第三季度起,我国经济增长率出现了加速下滑的局面。
截至2008年10月,我国的出口和进口增速虽然有所放缓,但仍然是增长的,到了11月和12月,全国进出口总值开始表现为负增长。
11月全国进出口总值同比下降9%,其中:出口下降2.2%;进口下降17.9%。
12月全国进出口总值同比下降11.1%,其中:出口下降2.8%;进口下降21.3%。
可以看出,9月份发生的金融风暴,到11月份开始对我国的对外贸易产生了实质性影响。
虽然在这一期间第一产业的发展形势相当好,2008年以来保持了逐季上升的局面,2008年四季度的增长率甚至达到了7.2%,但由于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较低,对整体经济增长的作用有限。
三季度,第二产业增长率回落到了9.0%,在本轮经济周期中首次落到10%以下,而到了四季度,不但第二产业增长继续下滑,达到了6.1%的低点,第三产业的增长率也开始明显回落,下降到7.4%。
这说明全球金融风暴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冲击是相当严重的。
2008年初,在物价快速上涨的压力下,“防过热,防通胀”的宏观调控任务成为当然的选择。
然后我们又先后遭遇了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和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
年中,我国又将宏观调控的任务调整为保持经济平衡较快发展和控制物价过快上涨。
然而,与自然灾害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局部影响不同,始于2007年底的美国次贷危机已于2008年下半年愈演愈烈成为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并开始对我国的实体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外需减弱,企业家、投资者、消费者信心开始受到影响。
2008年前三个季度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同比回落2.3个百分点,第三季度回落到9%,经济增长速度面临进一步下滑的风险。
2008年11月15日,为了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影响,中国宣布了一项经济刺激方案,即将在两年内采取10项措施,经初步匡算投资额约合4万亿元人民币。
“四万亿”救市计划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及政策建议

“四万亿”救市计划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及政策建议作者:韩蓓来源:《现代营销·营销学苑》2013年第04期摘要:面对“次贷”危机,中国政府斥资“四万亿”救市。
一系列的经济刺激方案,维持经济高增速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效应。
加快结构调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同时如何正确分配资金、权衡公平与效率和加强科学的管理方法对我国的经济稳定发展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经济刺激方案;经济结构调整;资产泡沫;房产调控一、“四万亿”的提出背景及目标(一)背景“次贷”危机使世界经济遭到重创。
我国出口导向型经济更是面临严峻考验,2008年GDP 增长速度逐季快速回落。
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项措施,两年之内的总投资达到“四万亿”人民币。
(二)目标“四万亿”投资计划的出台,旨在保持国内经济平衡较快发展,减少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冲击。
“四万亿”投资计划,是经济调控思路的重大调整:从“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与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双防”转向“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的“一保一控”,再转向“保增长、扩内需”。
二、“四万亿”的投资渠道中国投入的“四万亿”人民币被用于大量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建设新的铁路、地铁、机场和四川地震灾区的重建工作。
2009年3月全国“两会”对2008年四季度提出的“四万亿”元保增长的投资计划进行了结构调整。
三、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造成的后果(一)大量资金投放在修建高铁上,造成了资金的浪费中国在2006年前后大规模启动高铁建设,铁路建设资金年年加码。
但是,大部分高铁线路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的高铁线路缺乏经济合理性,不可能盈利。
2006年到2012年一季度,铁道部的净资产从8623亿元增至15786亿元,增长1.8倍,而同期负债则从6401亿元增加到24298亿元,增加了3.8倍。
4万亿刺激计划

4万亿刺激计划在当前全球疫情肆虐的情况下,各国政府纷纷出台刺激经济的计划,以应对疫情对经济造成的冲击。
而美国政府提出了一项规模达4万亿美元的刺激计划,旨在振兴经济、保护就业和提振市场信心。
这一规模空前的刺激计划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和热议。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这项刺激计划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这项刺激计划的核心目标是通过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税收优惠和直接资金援助等手段,刺激经济增长,促进就业,缓解疫情对经济的冲击。
其中,包括数千亿美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直接向家庭和企业提供援助等措施。
其次,我们需要分析这一刺激计划对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影响。
这一规模庞大的刺激计划无疑将对美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首先,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刺激经济增长,提高就业率。
其次,直接向家庭和企业提供援助将增加消费和投资,促进市场活跃。
同时,这一刺激计划的实施也将对全球经济产生影响,美国作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引擎,其经济的复苏将带动全球经济的复苏。
然而,这一刺激计划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风险。
首先,4万亿美元的规模使得这一刺激计划面临着财政压力和债务风险。
其次,如何保证这一刺激计划的资金使用效率和透明度,避免出现腐败和浪费,也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此外,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和复苏的不均衡性也给这一刺激计划的实施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综上所述,美国提出的规模达4万亿美元的刺激计划,无疑将对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然而,我们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刺激计划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风险。
因此,我们需要密切关注这一刺激计划的实施情况,及时调整政策,确保其取得预期效果,为全球经济的复苏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从就业角度看四万亿投资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从就业角度看四万亿投资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四万亿投资是中国政府在2024年因全球金融危机而推出的一项巨额经济刺激计划,旨在通过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支出来刺激内需和促进经济增长。
从就业角度来看,四万亿投资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深远且显著的。
首先,四万亿投资直接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在基建领域,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参与,包括建筑工人、工程师、技术工人等各类专业人才,这些工作机会帮助了大量的农民工和其他失业人员就业,缓解了就业压力,促进了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
其次,四万亿投资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就业创造。
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比如钢铁、水泥、建材等行业的需求大幅增加,带动了这些行业的生产和就业增长。
同时,基建项目的建设还需要配套的服务支持,比如餐饮、住宿、交通等行业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为就业提供了更多机会。
另外,四万亿投资对于拉动消费和促进经济增长也有利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项目的投资,刺激了居民的消费需求,拉动了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促进了相关行业的发展和就业增长。
同时,经济的增长也会带来更多的投资和创业机会,为就业创造了更多可能性。
总体而言,四万亿投资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积极的,从就业角度来看,这项计划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有效缓解了就业压力,促进了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为经济的发展和稳定奠定了基础。
然而,也要看到四万亿投资也存在不足之处,比如可能带来过度投资和债务风险等问题,需要政府进一步管理和调控。
最终,我们应该在继续推动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同时,也要平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稳定。
浅谈中国四万亿救市的利与弊

浅谈中国四万亿救市政策摘要:2008年,一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席卷全球。
中国等亚洲地区的经济也遭受极大地冲击,经受着严峻的考验。
我国国务院出台四万亿元的经济政策进行合理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来应对这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风暴。
我们知道,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
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的标志。
我国出台这一政策以后我国的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复苏,经济增长速度也逐渐恢复。
但随着这一政策的深化,其给我国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也逐渐显现出来。
关键词:经济危机、投资、经济增长、负面影响。
一、引言2008年10月,一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席卷全球。
中国等亚洲地区的经济也遭受极大地冲击。
2008年底,中国经济第一次探底,进入前所未有的低谷期。
2009年,为有效地促进经济复苏和经济增长,党中央、国务院出台四万亿投资计划,旨在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以便让经济尽快地走出困境,实现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二、4万亿投资的短期作用中国经济与社会的诸多问题和矛盾必须在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下才有空间、有资源加以解决。
四万亿投资的目标是为了避免中国经济的急剧衰退,保证政治局势的稳定和改革的进一步推进。
这一目的是否能达到呢?基于乘数理论对其短期作用进行了大致的估算。
乘数理论原则上隶属于凯恩斯主义总需求分析部分,在经济未达到充分就业以前,这个分析框架适用。
根据考虑的市场涵盖范围的不同,乘数理论有不同的版本。
只考虑商品市场均衡的乘数理论也被称为国民收入乘数理论,它假定短期内实际利率是外生的,从而投资也是外生的。
如果利率是市场化的,我们需要同时考虑商品和货币市场均衡,即所谓IS—LM分析。
此时,由于总需求的正向冲击将会提高利率因而产生对私人投资的挤出,相当于引致了一个反向的投资冲击,于是最终结果是单一市场条件下的乘数减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第4期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No .42009第49卷JOURNAL OF S UN Y AT 2SE N UN I V ERSI TYVol .49(总220期)(S OC I A L SC I E NCE E D I TI O N )General No .220 3收稿日期:2009-05-20 基金项目: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作者专项基金项目(编号:2005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70671110) 作者简介:王 曦(1970-),男,辽宁沈阳人,经济学博士,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广州510275);陆 荣(1977-),男,安徽合肥人,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博士研究生(广州510275)。
① 樊刚:《2009年宏观经济展望暨A 股投资策略研讨会上的发言》,《证券时报》2008212215。
② 谢国忠:《研究报告》,中国证券网htt p://www .cnst ock .com,2008211210;《世行研究报告》,《中国经济季报》,见htt p://www .worldbank .org .cn /Chinese /,2008211225。
③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报告(2008-2009)》,2008年11月26日公布。
④ 一个较正式的探讨是王曦的研究报告《世界经济危机与中国》。
其文结合现代经济增长和周期理论探讨了本次世界经济危机的根源,讨论了危机背景下我国特定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及对策方案。
该报告的修改稿(作者王曦和陆荣)即将发表于《学术研究》。
危机下四万亿投资计划的短期作用与长期影响3王 曦,陆 荣 摘 要:运用国民收入乘数理论估算4万亿政府投资的短期贡献,并据此论证该计划寄望于世界经济在短期内快速复苏。
然则从本轮世界经济危机的根源和特征上看,这个希望十分渺茫。
再从中美救市方案的支出结构对比看,4万亿投资缺乏应对中国经济痼疾的长远考虑。
而4万亿投资的深远影响在于,它是对市场经济改革理念的极大冲击。
概言之,4万亿投资计划是一个寄望于世界经济快速复苏的权宜之举:收益是短期内稳定了经济和社会,代价是牺牲了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优化与导致市场化改革理念的可能退步。
关键词:4万亿投资;乘数理论;经济危机;短期作用;长期影响 中图分类号:F015/F1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639(2009)04-0180-09一、引言随着经济形势超预期的迅速恶化,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纷纷出台了拯救经济的措施。
中国政府于去年11月9日正式宣布要在未来两年内投资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以挽救经济,避免迅速滑坡。
计划推出的力度与内容均出人意外。
在最初的躁动之后,学术界对这一举措有了更多的思考,不少学者也基于自己的判断提出了不同的解读和观点。
赞成者认为,4万亿的投资是挽救当前恶劣形势的当然之举,适逢其时,干脆果断,必将确保中国经济增长达到8%以上①。
有学者或研究报告声称,4万亿投资将拉动G DP 约2-4个百分点②。
怀疑者则指出,4万亿投资可能并不足以挽救中国经济面临的困境,且其负面影响不容忽视③。
究竟这4万亿投资的作用、影响如何?笔者以为,可以分为几个具体问题来探讨。
首先,4万亿投资究竟能够对G DP 做出多少贡献?其次,4万亿投资是否能够带领中国走出危机的阴影?最后,这4万亿投资的深远影响何在?就第一个问题,笔者从未见过正式的估计和试算过程,也未见估算方法说明。
就第二个问题,目前似乎乐观的情绪成为主流,然而却少有正式的讨论④。
就最后一个问题,虽然有学者已经开始有所意识,但笔者尚未见到相对完整的思考,尤其是从市场经济81改革理念的层面。
有鉴于4万亿投资的重要性,以及相关讨论的现状,本文尝试基于学理正式探讨4万亿投资的这几个问题。
具体地,我们将利用国民收入乘数理论对4万亿投资的短期作用进行一个较正式的估算;然后进一步结合本次世界经济危机的特征、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固有问题,来探讨4万亿投资应付危机的充分性;再后,结合4万亿投资的出台前后背景和4万亿投资的支出结构,以及我国经济决策的一些惯例,说明这个计划对我国经济的长期影响,及其与市场经济改革理念发生冲突的可能。
最后是小结。
二、4万亿投资的短期作用估算中国经济与社会的诸多问题、矛盾必须在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下才有空间、有资源加以解决。
尽管笔者没有找到8%这个数字的确实依据,但是它目前已经被认为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心理防线。
4万亿投资被冀望于避免中国经济的“硬着陆”,保证政治局势的稳定和改革的进一步推进。
这一目的是否能达到呢?我们基于乘数理论对其短期作用进行了大致的估算①。
乘数理论原则上隶属于凯恩斯主义总需求分析部分,在经济未达到充分就业以前,这个分析框架适用。
根据考虑的市场涵盖范围的不同,乘数理论有不同的版本。
只考虑商品市场均衡的乘数理论也被称为国民收入乘数理论,它假定短期内(实际)利率是外生的,从而投资也是外生的。
如果利率是市场化的,我们需要同时考虑商品和货币市场均衡,即所谓I S2LM分析。
此时,由于总需求的正向冲击将会提高利率因而产生对私人投资的挤出,相当于引致了一个反向的投资冲击,于是最终结果是单一市场条件下的乘数减少。
由于乘数理论的适用前提是经济非充分就业,这符合危机冲击下我国当前的经济状况。
其次,我国目前仍然实行管制利率制度,利率并没有完全市场化。
因此,估计4万亿投资的G DP贡献,基本上可以适用考虑单一市场的国民收入乘数理论。
国民收入乘数理论的关键是估计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以c代表)和边际进口倾向(以m代表),则外生冲击的乘数就是1/(1-c+m)。
根据我们的测算,c和m分别约为0151和0125②,于是投资乘数的估计值即为1/(1-0151+0125)= 1132。
下一步的估算需要对支出法国民收入恒等式进行差分,整理后得到③:⊿Y(1-c+m)=⊿I+⊿G+⊿X(1)其中⊿Y、⊿I、⊿G、⊿X分别为实际收入、私人投资、政府支出、出口的变化值。
2008年我国G DP为30万亿人民币,给定一个保持国民收入增长的计划(例如“保八”),我们可以以2008年为基期计算出未来两年的⊿Y。
181危机下四万亿投资计划的短期作用与长期影响①②③需要指出,本文根据乘数理论对4万亿投资的短期作用的估计还是相对粗略的。
乘数理论给出的结论是最终均衡的结果,因而对应的将是一个中、长期的拉动效应。
我们之所以仍选择乘数理论来说明我们的观点,是基于如下的原因:(1)本文选择单一市场的乘数计算方法,放弃了通过利率渠道对国民收入其他组成成分的“挤出”效应的测度,基本上保证了我们的计算结果是一个短期效应的近似。
(2)以公共投资为主的本轮刺激计划,将对国民收入产生比较快速的影响(郭庆旺等,2007),因此均衡结果将是短期效应有效近似。
(3)任何可能更加准确的财政支出的短期动态效应分析(可参见我们另一篇工作论文《经济危机形势下我国总需求管理的实证研究———基于开放经济的S VAR模型》),只会增强本文分析的结论。
(4)我们还可以将估算的过程进一步细致化,如在消费函数中考虑税收和可支配收入的作用等。
类似的细节考虑不会对估算结果有重要影响。
关于c的估计可参见王曦:《当期收入还是永久收入:转型时期我国居民消费模式的检验》,《世界经济》2002年12月刊。
我们还用新的数据进行了c的计量估计,结果基本相同。
m是我们用G DP对进口总额回归估计出的(如果方程中变量具有长期协整关系,那么不消除时间趋势而对参数直接估计将是合理的),本文所用国内数据均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
估计方法并不复杂,数据和具体过程备索。
由国民收入恒等式,有Y=C+I+G+X-M。
其中消费函数是C=C+cY,C0为常数;进口函数是M=M0+ mY,M0为常数。
将消费和进口函数代入恒等式,整理后有Y(1-c+m)=C0+I+G+X-M0。
差分后即得⊿Y(1-c+ m)=⊿I+⊿G+⊿X。
按照官方公布的计划,4万亿投资将基本平均分配到两年,由此可以算出⊿G。
由于利率外生给定,短期内可以假定私人投资变化不大,即⊿I= 0;再可以得到⊿Y。
于是根据式(1),我们可以算出在4万亿投资计划和给定经济增长目标下,我们需要的实际出口增加量。
计算结果见表1。
表1 4万亿投资的短期作用(单位:万亿元)年份增长目标⊿Y⊿G⊿X出口增长率(相对于2008年,%)2009年10%3.0020.2502.562010年3.3020.4754.872009年9%2.7020.0250.262010年2.9420.2072.132009年8%2.402-0.200-2.052010年2.592-0.056-0.572009年7%2.102-0.425-4.362010年2.252-0.315-3.232009年6%1.802-0.650-6.672010年1.912-0.569-5.842009年0%0.002-2.000-20.512010年0.002-2.000-20.51 由表1可见,给定4万亿投资,如果没有其他的经济刺激计划,则:(1)若要保持10%或9%的增长,我国出口在两年内必须均相对于2008年有所增加。
(2)若要实现决策层“保八”的目标,2009年我们只能容忍出口下降2%,而在2010年出口必须要基本回升到2008年的水平。
(3)更低的经济增长目标可以容忍更多的出口减少。
(4)要保障经济不出现衰退,我们能够容忍的最大出口降幅为20.5%。
我们的核算体现了中国经济严重的外向依赖特征,这也正是中国经济一贯的根本特征之一。
计算结果清晰地展示了4万亿投资的效力。
从现实的情况来分析,去年8月份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全面恶化的态势才逐步明朗,9月工业增加值就录得了2002年以来的新低。
外需的萎缩也是直至11月份才正式显露,但是这种外需萎缩是以“跳水”的形式呈现的:出口增速从上月的1912%下降到-212%。
最新数据表明,今年2、3和4月份我国出口分别同比降低2517%、1711%和2216%,外贸形势进一步恶化①。
如果这个势头不能在本年内得到有效遏制,按照我们的估算,此次经济刺激计划就完全达不到“保八”的预期目的。
综上,我们的结论是,如果世界经济形势不能迅速好转,4万亿投资不足以实现“保八”的计划;如果目前外需的恶劣情况持续下去并且没有其他的经济刺激计划,我国2009年甚至可能出现衰退。
4万亿投资要取得预期效果,必须寄望于世界经济在短期内快速复苏。
三、4万亿投资能否走出危机阴影我们已经论证,4万亿投资可以挽救经济困局的前提是,世界经济将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就得以复苏。
这样的前提是否具备?我们必须从根源和本质上来重新审视这场危机,讨论危机的持续性问题,以寻找一个相对可信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