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万亿投资的乘数效应和挤出效应

合集下载

宏观经济学经典案例四万亿财政支出刺激下的经济效益分析

宏观经济学经典案例四万亿财政支出刺激下的经济效益分析

宏观经济学经典案例四万亿财政支出刺激下的经济效益分析四万亿财政支出是中国政府在2024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采取的一项重要经济刺激措施。

该措施旨在通过增加政府投资和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稳定就业和促进国内需求。

这一财政刺激计划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经济刺激计划之一,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全球经济的稳定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经济学角度上,四万亿财政支出可被视为一种开支型刺激政策,也就是通过增加公共支出来刺激经济增长。

这种政策的主要机制是通过增加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改造、社会福利等领域的投资来提升经济活动水平。

首先,四万亿财政支出对中国经济的短期影响是显著的。

202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达到了9.2%,而同期全球经济增长率仅为-0.1%。

财政支出的实施推动了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增加,从而刺激了经济增长。

在这一过程中,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规模投资对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例如,铁路、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提升了交通运输效率,还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此外,四万亿计划还通过提高政府购买力和增加社会福利支出来增加了消费需求,促进了内需的扩大。

其次,四万亿财政支出对中国经济的中长期影响也是显著的。

通过提高基础设施投资和农村改造投资水平,四万亿计划增强了中国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潜力。

基础设施建设的提升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加便捷和高效的条件,同时还改善了居民生活质量。

农村改造投资的增加促进了农村地区的经济转型和农民收入的增加,缩小了城乡经济差距,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此外,四万亿财政支出还通过增加教育、医疗、社保等社会福利支出来提高了民生水平和社会稳定,为社会长期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然而,在四万亿财政支出的经济效益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

首先,大规模财政支出对国家财政预算产生了巨大压力,导致财政赤字的急剧增加和债务风险的上升。

其次,由于四万亿计划在短时间内释放了巨大的投资需求,可能导致过度投资和产能过剩问题。

基于DSGE模型的财政刺激政策效果分析——以“四万亿投资”为例

基于DSGE模型的财政刺激政策效果分析——以“四万亿投资”为例

基于DSGE模型的财政刺激政策效果分析——以“四万亿投资”为例

梁斌;周晔馨 【期刊名称】《经济学报》 【年(卷),期】2017(004)004 【摘 要】研究应对经济危机的凯恩斯主义大规模财政刺激方案的作用机制和影响,对市场化进程中的中国尤为重要。在带有投资专有技术进步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下,本文区分了"四万亿投资"中的3种不同支出,分析了它们对宏观经济的作用机制并估计了其政策效果。研究发现:基础投资类政府支出具有最大的乘数效应,但会抑制私人投资;消费类政府支出会提升私人投资,但会对私人消费产生挤出效应;而设备资本型投资则既可以带动整体经济的恢复,又可以鼓励私人消费和投资。对整体政策效果的模拟还发现,"四万亿投资"会使经济体的公共部门不断膨胀、私人部门不断萎缩。"四万亿投资"在正式实施时进行了微调,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对私人部门的挤出效应,同时产生了更大的挤入效应。本文为政府改进财政刺激计划中的投资结构提供了较为稳健的理论和实证依据。

【总页数】33页(P28-60) 【作 者】梁斌;周晔馨 【作者单位】[1]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F832.51 【相关文献】 1.基于DSGE模型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效应研究 [J], 徐丽兰;黄阳平 2.刺激计划与企业融资——基于\"四万亿\"政策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J], 王贤彬;王淑芳 3.财政政策的分配效应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四万亿"计划的分析 [J], 高远斌; 贾康 4.基于DSGE模型的我国三类碳减排政策效果分析 [J], 谭灵芝; 孙奎立 5.宏观经济政策对政府科技补贴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分析 [J], 杨艳;郑雅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万亿投资经济学分析

四万亿投资经济学分析

四万亿投资经济学分析一、概要当我们谈论四万亿投资时,其实是在说一个关乎国家发展、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故事。

这不仅仅是一串数字,而是背后巨大的经济动力和社会变革的驱动力。

让我们先来简要了解一下这个故事。

想象一下你有一个巨大的储蓄罐,里面有四万亿的“能量币”。

现在国家决定把这些“能量币”投入到各个领域,比如建设基础设施、发展科技、支持农业等。

这就像是一个大家庭的集体行动,每个人都为这个家庭的繁荣出一份力。

这四万亿投资,就是我们国家为实现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的行动。

那么这些投资会带来什么呢?简单来说它们会带动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就像你买了个新玩具,会激发孩子的创造力一样,这四万亿的投资也会激发经济的活力。

但这不是简单的买买买,而是需要精心策划和安排,确保每一分钱都能用在刀刃上。

这就是经济学的魅力所在,也是我们接下来要深入探讨的内容。

1. 介绍全球背景及中国经济现状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各国的经济发展紧密关联,相互依存。

全球的经济形势变化莫测,而中国的经济也面临着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情况。

回顾近几年,我们不难发现全球经济经历了许多波折。

尤其是受到新冠疫情的冲击,许多国家的经济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打击。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同样面临着压力和挑战。

然而中国经济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和巨大的潜力,虽然面临困境,但中国始终保持着稳定的发展态势。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为了应对当前的挑战和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推出了四万亿的投资计划。

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中国政府的决心和魄力,更是对全球经济复苏的积极贡献。

那么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简单来说这既是适应全球经济大势的需要,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全球经济的大背景下,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

面对当前的世界经济形势,我们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应对挑战。

而中国政府推出的四万亿投资计划正是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而采取的积极措施之一。

通过这样的投资,可以刺激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挤出效应的计算公式

挤出效应的计算公式

挤出效应的计算公式令I=c-dr C=a+by L(r,y)=e-fr令s=1/{1+de/[1-b]f} s<1财政政策政府支出乘数w=s/(1-b) 至于挤出效应就是(1-s)/(1-b)*△G了至于比例税率,把1/1-b统统换做1/1-b(1-t)。

挤出效应是指增加政府投资对私人投资产生的挤占效应,从而导致增加政府投资所增加的国民收入可能因为私人投资减少而被全部或部分地抵消。

政府支出增加会以下列方式使私人投资出现抵消性的减少:由于政府支出增加,商品市场上购买产品和劳务的竞争会加剧,物价就会上涨,在货币名义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实际货币供给量会因价格上涨而减少,进而使可用于投机目的货币量减少。

挤出效应是政府为了平衡财政预算赤字,采取发行政府债券的方式,向私人借贷资金市场筹措资金,从而导致市场利率上升,私人投资和支出因而相应地下降。

这就是公共支出造成的财政赤字对私人投资和支出的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取决于私人储蓄和投资对市场利率的反应程度和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和卖出政府债券从而调整货币供给的程度。

货币主义经济学家认为,如果不调整货币供给,那么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促进和阻碍的作用将是有限的; 而单纯的财政政策将导致利率上升,使私人投资和支出受到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主要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奉行了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即在繁荣和就业的条件下,政府应该增加税收或减少公共支出,抑制总需求的增加; 在萧条和出现失业时,或减少税收,或增加公共支出,或双管齐下,在减少税收的同时增加公共支出,从而刺激总需求的增加,增加有效需求,这样就产生了财政赤字。

这一问题在美国目前日益严重:财政赤字已突破2万亿美元,而且每年都增加新的巨额预算赤字。

这样,公共支出造成的赤字对私人投资和支出的挤出效应也就成为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争论的焦点之一。

从就业角度看四万亿投资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从就业角度看四万亿投资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从就业角度看四万亿投资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四万亿投资是中国政府在2024年因全球金融危机而推出的一项巨额经济刺激计划,旨在通过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支出来刺激内需和促进经济增长。

从就业角度来看,四万亿投资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深远且显著的。

首先,四万亿投资直接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在基建领域,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参与,包括建筑工人、工程师、技术工人等各类专业人才,这些工作机会帮助了大量的农民工和其他失业人员就业,缓解了就业压力,促进了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

其次,四万亿投资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就业创造。

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比如钢铁、水泥、建材等行业的需求大幅增加,带动了这些行业的生产和就业增长。

同时,基建项目的建设还需要配套的服务支持,比如餐饮、住宿、交通等行业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为就业提供了更多机会。

另外,四万亿投资对于拉动消费和促进经济增长也有利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项目的投资,刺激了居民的消费需求,拉动了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促进了相关行业的发展和就业增长。

同时,经济的增长也会带来更多的投资和创业机会,为就业创造了更多可能性。

总体而言,四万亿投资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积极的,从就业角度来看,这项计划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有效缓解了就业压力,促进了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为经济的发展和稳定奠定了基础。

然而,也要看到四万亿投资也存在不足之处,比如可能带来过度投资和债务风险等问题,需要政府进一步管理和调控。

最终,我们应该在继续推动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同时,也要平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稳定。

4万亿投资

4万亿投资

2.政策效应的基本评价



(1).4万亿投资计划直接拉动了经济增长。据一些 初步测算结果,现阶段我国投资的乘数效应大约在2 倍左右。中央4万亿元的投资项目均为新增加投资, 它对经济增长产生新的拉动作用;相关研究结果也表 明,2009年2季度以后的经济回升说明各项宏观调控 措施是及时有效的,政策因素在当时经济走势中发挥 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 (2) 4万亿投资计划对就业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 投资的就业效应,可以分为阶段性效应和长期性效应。 阶段性效应是指投资项目建设期间创造的就业岗位, 又称为项目性就业。长期性效应是投资项目建成后创 造的就业岗位,也称为生产性就业。根据张本波等的 计算,只考虑建筑工程投资,4万亿投资带动的建筑 工程类项目性就业约为5000万人,项目建成后可创造 生产性就业岗位约为560万人。 (3). 4万亿投资计划有力地促进了结构调整。



谢谢观赏
五、4万亿投资的负面影响
第一是流动性过剩,今天炒房,明天炒大蒜,后 天炒绿豆,现在又来炒冬虫夏草和古董。流动性 资金炒到哪里,灾难就流到哪里,这是不容辩驳 的事实。 第二,13万亿投放市场,必然会造成通货膨胀、 货币贬值。我国先是蔬菜涨价、肉食涨价,后来 出现连锁反应,许多商品都跟风涨价。有人埋怨 炒作,有人埋怨利率太低(实际是负利率),实 际都是因为救市资金庞大,造成流动性过剩,才 使得物价上涨的。(来自网友)
(2)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 进一步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南水北调等重大水利工程进展顺利,长江、淮河、海河 等流域重点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得到加强,7300多座大中型和 重点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如期完成。解决了1.23亿农村人 口饮水安全问题和107万农村无电人口基本用电问题,建设 农村户用沼气516万户,建成农村公路近21万公里,农村 “水电路气”等民生工程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全 面实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新增粮食生产能力 62.8亿斤,建设生猪等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及油糖棉生产基 地,新增农副产品产量约28亿公斤。

四万亿财政刺激计划分析

四万亿财政刺激计划分析

四万亿财政刺激计划分析财政刺激计划的背景摘要1. 引言2. 财政刺激计划的背景3. 财政刺激计划的内容4. 财政刺激计划的影响5. 结论及建议2009. 3. 23.(第09-5号)作者 马兹晖(Ma Zihui) 首席研究员审阅 刘晋硕(Liu Jinshuo) 首席研究员《 摘要 》《摘要》2008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发生急剧变化。

受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通胀压力消除,通缩威胁显现,出口增长大幅放缓,国内需求开始萎缩,东南沿海外向型出口企业大量倒闭,股市楼市泡沫破灭,中国经济面临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最大危机。

2008年第3季度和第4季度的GDP增长率分别为9.0%和6.8%,2001年第4季度(6.6%)以来第一次下降到7%以下。

为了避免经济继续下滑,2008年11月15日,中国政府提出扩大内需十项措施即“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全面转向扩张性政策,刺激经济增长。

基础设施建设和灾后重建是“四万亿”刺激计划主要内容,铁路、公路、机场和城乡电网建设是投资计划的最大部分,占投资额的1/3。

财政刺激计划将拉动水泥、钢铁、交通、机械、化工等领域的需求,并带来投资增加。

但因对医疗文教的投资相对较少,其促进消费效果将有限。

综合考虑乘数效应和挤出效应之后,估计投资计划可望推动中国经济增长上调1.6%左右。

银行增加发放贷款,但金融业坏账率可能上升,风险加大。

投资大幅增长,将成为阻止2009-10年经济增速过快下滑的决定性因素,财政刺激计划带来的投资增加,农村民生工程投资以及政府提供的农业补贴等政策将拉动农村居民消费增加。

投资计划主要是拉动内需,对促进出口直接效果不大,但放松信贷控制、扶持中小企业等政策可望部分缓解出口企业困境。

2009年中国经济将持续放缓,但增长率将维持8%。

受内外压力,未来两年中国经济将面临非常困难的局面,政府应加大对产业转移和产业整合的支持力度,加快财政制度改革。

为真正启动内需,实现经济协调发展,应加大对医疗、教育、社会保障体系的投入,建成社会安全网络。

对我国4万亿投资效果的宏观经济学分析

对我国4万亿投资效果的宏观经济学分析

对我国4万亿投资效果的宏观经济学分析王建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摘要】在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以后,各国政府都想法设法采取各种措施拯救本国经济,中国政府于2008年11月9日正式宣布要在未来两年内投资四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

通过提高政府投资,带动民间资本,刺激总需求,增加总供给,以保经济平稳加快增长。

本文从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出发,分析4万亿扩大内需的投资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4万亿投资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挤出效应一、研究背景2008年以来,由于受到以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宏观经济的各项指标明显呈现下滑的趋势。

GD。

的增长速度放缓、国内失业率明显上升、对外贸易的数额持续下滑,沿海地区大量制造业企业面临倒闭。

在面对不断趋于严峻的国内宏观经济形势,中国政府于2008年11月9日正式宣布推出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以达到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带动民间资本,刺激总需求,增加总供给,以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我国政府的扩大内需政策是延续了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思想。

尽管凯恩斯主义在帮助美国走出了1929年的大萧条,取得了经济上的繁荣。

然而,在面对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运用凯恩斯主义管理宏观经济时,我们应该认真的分析凯恩斯主义政策的优点以及本身的缺陷,以便更加有效的实现对宏观经济的管理。

二、凯恩斯主义政策理论凯恩斯理论诞生于二三十年代的美国经济危机,其主张通过货币财政政策有效的刺激国内需求,以达到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最终实现宏观经济的有效运行。

其主要采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根据财政政策调节国民经济总量和结构中的不同功能可以将其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

凯恩斯主义宏观经继续强调。

财政制度本身存在一种内在的、不需要的政府采取其他干预行为就可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自动调节经济运行机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万亿投资的乘数效应和挤出效应 (2010-04-29 22:56:45) 标签: 学习 教育

开场白:大家应该不会忘了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1998年全国性特大洪

灾,即使在这两重打击面前,中国还是保持了7.8 %的较快经济增长。这当中就有政府将全年基础设施投资增加到1万多亿元的功劳。这一措施明显带动了国内钢铁、水泥等建筑物质的市场需求,为经济正常运转提供了良好契机,而这一带动的背后就是投资的乘数效应的作用。同样的,2009年政府实施了4万亿投资, 2009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8.7%,实现保八成功,我们可以猜想,这背后也应该有乘数效应的作用。 所以今天我们来具体谈谈4万亿投资的乘数效应和对民间投资产生的挤出效应。 一、什么是乘数效应

是一种宏观的经济效应,也是一种宏观经济控制手段。财政政策乘数是研究财政收支变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其中包括财政支出乘数、税收乘数和平衡预算乘数 一、从民生工程看四万亿政府投资的乘数效应 民生工程大部分是投资于农村建设和促进农民增收方面。 那么今天就主要从投资对农民增收方面来看乘数效应。 在此之前,向同学们回顾一下:乘数=1/(1-边际消费倾向),MPS+MPC=1(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的和是1) 政府投资对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政府投资具有乘数效应。即政府支出具有一种大于原始支出数额的连锁效应,一笔支出可以取得几倍于原始支出额的收入水平。 设K为乘数,△G为政府增加的财政支出,,则乘数效应(总量) B= K·△G。票面金额*月贴息率/30*贴息天数 在乘数原理的作用下,政府每增加一笔支出△G,经济就相应增加了K倍于△G的国民收入。乘数=1/(1-边际消费倾向),MPS+MPC=1表明:乘数与边际消费倾向同方向变化,与边际储蓄倾向呈反方向变化。因此,政府财政投资作为一种基础性投入,一方面可以吸引金融资金和民间资金投入农业;另一方面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增加农民收入并通过农民消费刺激需求,从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例如,政府有500 亿元财政支出,运用这笔资金作为向农村投资的贷款贴息(国家为扶持某行业,对该行业的贷款实行利息补贴),以年利5 %计算,可带动10000 亿元的资金投向农村(贴息计算:贴息=面额* 5%/365*365)。假设其中的40 %转化为农民的劳务收入,就会有1 亿的农村劳动力一年增加4000 元的货币收入,不仅农村和农民从这10000 亿元的农村投资中获益,城镇人口也会随着农民消费的流动而增加收益,政府同样也会在社会财富的增长中,获得比500 亿元贴息多得多的财政收入。(假设, 4万亿中的1000亿作为农村贷款贴息,可带来的资金可高达20000亿。同理,用40%转化,农民的收入将增加8000元。可支配收入增加,边际消费倾向变大,乘数变大,当政府投入的资金也比较多时,乘数效应B会因为乘数K的增大和政府投资额支出△G的变大而加倍增长,这是相当可观的。 年利率 贴息金额 带动资金 5% 500亿 10000亿 5% 1000亿(1.76万亿当中) 20000亿

分享到新浪微博 2、从重大基础设施投资看乘数效应。

无论是投资重大基础设施当中的那一块项目,一个项目的建设必然会刺激为该项目提供原料或半成品的产业或行业的发展。从与重大基础设施相关联的行业来看,有能源,建材,钢铁,机电,建筑,公共服务,其他服务业等,这些高投人型的国家基础建设项都会对国家的经济增长产生很大的效应。 不妨设K 为基础交通投资的效应乘数,B为基础交通投资对国民经济的乘数贡献效应,I为政府对项目的投资额。 B= K*I 年份 项目 投资(亿元) 创造效应(亿元) 乘数

1998-2002 铁路

2177 2698 1.24

2009-20铁路 9200 11048 1.24 13 看实例分析:《人民日报2002年6月13日铁路拉动经济增长》一文指出“ 过去4年, 铁路建设投资完成2177亿元,直接创造国内生产总值达2698亿,相当于这里的K=1.24.虽说不同的国内环境,不同的经济时期,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对国家的乘数效应是不同的,但是可以进行以此类比: 四万亿投资中有23%,即0.92万亿的投资基础设施。就算是只按照2002年K=1.24 来计算,未来四年的乘数效应都可达:0.92*1.24= 1.1408 (万亿),需要弄清楚的是铁路建设项目投资构成中的土建工程如线路,车站等占总投资的比重较高超过50%,相对而言, 土建工程对的增值效应不如机械和电气设备, 因为后者因技术构成的复杂性, 产业链往往更长。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土建费用一般在30%-40%而车辆,供电,信号,通讯,环控等相关费用包括车辆检修基地超过40%。因此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的技术性投资项目对GDP的贡献率应高于铁路土建工程。铁路当中况且会因为项目工程不同而有很大的区别贡献效应,那么其他基础工程项目呢?因此上述类比中只采用铁路的作为基础设施的项目进行计算估计,明显是低估了其投资乘数,从而低估了乘数效应带来的更大的贡献效果。 那么这样推论的话,就是说0.92万亿的投资所带来的乘数效应应该远远大于1.1408万亿。(而须知0.92万亿是指全部的四万亿中基础设施投资的23%) 3、从公共支出看乘数效应。 1998年的政府投资一万亿元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 1万亿元投资用来购买生产物资,会形成社会需求的第一次扩张,同时这1万亿元的货币转化为生产资本,以工资、利息、利润、租金等形式流入生产要素者手中,使居民收入增加1万亿元。随着收入的增加,居民消费也会增加。假定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8,那么居民会将1万亿元中的80%用来购买消费品,这又相当于用8000亿元购买生产这些消费品的生产物资,结果又将以各种生产要素收入的形式使生产要素所有者收入增加8000亿元,并形成社会需求的第二次增加„„如此类推下去,1万亿元的公共支出实际上会产生5万亿元的社会总需求(按照公共支出乘数效应的公式计算)。同理:我们猜想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同样为0.8,政府投资0.12万亿(四万亿中0.3%),那么:——效果同样十分可观。 边际消费倾向 实际GDP的变动 乘数效应 0.8 1万亿 5万亿 0.8 0.12万亿(四万亿当中) 0.6万亿 其实政府四万亿投资不仅有上面三部分,还有汶川地震的灾后恢复重建的14%(0.56万亿)和自主创新、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生态建设的 16%(0.64万亿),但是从四万亿投资中的大头民生工程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从小部分公共支出投资中的分析可知四万亿投资真的可以给中国经济带来很大的回报。 4万亿的投资,能给中国经济带来多大的回报? 据估算,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可能在未来数年总共带来6万亿以上的GDP,相当于2007年广东、上海、浙江三省市GDP的总和。 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得这种乘数效应,一方面,在投资项目选择上必须着力于产业链条长、带动效应大的项目;另一方面,千方百计创造条件,提高居民消费倾向,扩大居民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份额。 经济学理论认为,政府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易导致对民间资本的“挤出效应”,对国民收入的增加产生抵消作用。那么4万亿如此巨大的投资,会不会导致民资的萎缩,造成实际的经济拉动效果打折?

三、什么是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指一个相对平面的市场上,由于供应、需求有新的增加,导致部分资金从原来的预支中挤出,而流入到新的商品中。

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对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或参考书本财政政策那一章中的对于举出效应的分析,中文版P384,从短期和长期来分析。) 当政府增加投资N时,乘数效应会使总需求的增加大于N.但是,乘数效应的大小可能收到限制,因为政府投资改善投资环境,促进了私人投资的增加,大量通过国债刺激经济,在一定程度减少民间资金的供给,挤出了私人投资。所以挤出效应产生了。

根据发改委资料显示,四万亿中央出资是1.18万亿,其余近3万亿要靠拉动民间投资实现。经济形势好时,政府一元投资,可以拉动5-8元民间投资,现在能否拉动3元尚是个问题。为了衡量我国财政支出是否存在挤出效应,下面建立以下投资函数来探讨: It=α0+α1Yt+α2rt 在实证中,Y代表总收入,以GDP 来表示。I 代表民间投资,从统计数据来看,民间投资等于总投资减去政府投资,由于政府投资缺乏直接的统计数据,我们用国家预算内投资来代替政府投资。r 代表实际利率,等于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其计量原始数据均来自《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年鉴2008》和《中国金融年鉴2008》。投资回归结果如表2。 因此投资函数为:I=- 1245.93+0.4121Y- 293.64r。从中可以看出,GDP 每增加1 亿元,投资平均增加0.4121 亿元;实际利率每提高1 个百分点,投资将减少293.64 亿元。从结果来判断,政府的大规模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会发挥积极的作用,但不可避免存在一定的挤出效应。

2、关于政府支出挤出效应发生机制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财政支出扩张使得利率上升,从而抑制民间投资,导致市场上出现“与民争利”现象;二是政府大量投入的行业是国有企业控制的领域,对民营企业发展支持力度不够,民营企业在资金供给上面临发展困境,导致市场不活跃,缺乏有效竞争。但不能一味地认为政府扩大财政支出就会导致挤出效应

3、如何才能让4万亿花得值? 评估机制的建立必不可少,必须在考虑到社会效益的同时,对投资项目的投资效益进行核算评估。针对全国性项目如铁路建设等,可以通过其成本核算、投资预期等评估出项目的投资回报率,并以一段时间的贷款利率做准绳,大大超出准绳的投资才可以放行。而所有项目也可以按投资收益率排队,如果投资收益率还比不上贷款利率,那还不如不投资。更不能因有了“4万亿”就开始盲目上马项目,项目评估制度必须贯彻和坚持,成为政府投资的必备步骤与常态。 3、如何才能让4万亿花得值? 评估机制的建立必不可少,必须在考虑到社会效益的同时,对投资项目的投资效益进行核算评估。针对全国性项目如铁路建设等,可以通过其成本核算、投资预期等评估出项目的投资回报率,并以一段时间的贷款利率做准绳,大大超出准绳的投资才可以放行。而所有项目也可以按投资收益率排队,如果投资收益率还比不上贷款利率,那还不如不投资。更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