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合集下载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教案 新人教版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材分析本课是《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

面对中国科技落后的艰难局面,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十分重视科技工作,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

特别是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刻苦钻研,奋发图强,使祖国的科技事业获得了迅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1956年,毛泽东提出了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双百”方针,“双百方针”提出后,文化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

本课通过对“两弹一星”、“神舟”系列飞船、籼型杂交水稻等有代表性的科技成就的介绍和取得成就的原因分析,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精辟论断的正确性,坚定为报效祖国而努力学习的信心和决心。

本课教学内容收录了科技领域的最新成果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成就,但也比较贴近学生生活,易于学生理解、接受和探究。

其次,新中国取得的科技文化成就离不开人才的努力,教育又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知道新中国的科技文化成就才能更好理解“科教兴国”的深刻涵义。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经过近两年的历史知识的系统学习,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他们已经初步具备了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来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但是,大多数学生在现行教育体制特别是主科学业负担的压力之下,不太重视历史学科的深入学习,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合作探究能力也有待进一步引导和加强。

另外,他们对“两弹一星”、“神舟”系列飞船、籼型杂交水稻等尖端科学技术往往只有模糊而肤浅的认识,也对老一辈科学家默默无闻、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不够理解。

基础知识了解以邓稼先、袁隆平和屠呦呦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为国争光、为人类幸福安康做出的动人事迹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重大科技文化成就能力训练过程方法阅读资料获取信息有效利用教材图片和课外网络等资源,分析新中国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原因和几位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网络探索通过网络学习,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处理历史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情感通过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科学技术的成就,学生明白我国有些科技领域已经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继承传统立志成材通过学习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而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先进事迹,增强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和杰出科学家为国争光的动人事迹。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教案新人教版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情感升华:
结合本节课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本节课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本节课内容,强调本节课重点和难点。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课后拓展
1. 拓展内容:
(1) 阅读材料:《探索历史》杂志中关于我国科技发展历程的专题文章,了解我国科技事业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
(2) 视频资源:CCTV-10的《科技创新之路》系列节目,观看科学家们是如何进行科研探索的,领略科技创新的魅力。
(3) 科普书籍:推荐学生阅读《科学的极致》、《未来科技》等科普书籍,了解科技发展的前沿动态和未来趋势。
4. 教学手段:小组讨论、案例分析、专家讲座、研究性学习等。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本节课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本节课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本节课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学具准备
Xxx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1.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投影仪、计算机、网络、历史图片资料、视频资料、白板等。
2. 课程平台:学校教学管理系统、历史学科教学平台等。
3. 信息化资源:与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相关的电子教材、在线课程、教学课件等。

人教版 八年级 历史 下册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教案设计

人教版 八年级 历史 下册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教案设计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的主要成就,包括“两弹一星”、航天成就、杂交水稻和“双百”方针;了解杰出科学家的事迹,包括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相关历史知识。

2.分析新中国成立后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和意义。

3.认识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学习他们为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两弹一星”的研制;籼型杂交水稻和青蒿素;“双百”方针。

难点:认识科技文化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被誉为“中国天眼”,由我国天文学家南仁东于1994年提出构想,历时22年建成,于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

是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主导建设,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

综合性能是著名的射电望远镜阿雷西博的十倍。

截至2018年9月12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已发现59颗优质的脉冲星候选体,其中有44颗已被确认为新发现的脉冲星。

2019年3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FAST总工程师、研究员姜鹏接受专访时说道,和天马望远镜团队合作,首次成功实现联合观测,这标志着FAST具备了联合组网观测的能力。

你知道新中国成立后,在科学技术上面有哪些成就吗?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二)、讲授新课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1.“两弹一星”(1)、原子弹的成功研制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邓稼先领导完成了中国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

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

他被誉为中国的“两弹元勋”(2)、原因:材料一:杜鲁门把眼镜一扔:“要对中共军队使用一切武器!”有记者问:“请问:包括原子弹吧?”他把眼镜一摘:“你听懂了吗!一切,懂吗!”材料二:“中国要是没有原子弹这个东西,人家就要欺负我们。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RJ下册教案 第6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RJ下册教案 第6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教学重点:“两弹一星”研制成功和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推广的意义;“两弹元勋”邓稼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屠呦呦和青蒿素;“双百”方针的提出。

教学难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

一、导入新课10月26日11时14分,搭载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七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从东方红一号到神舟十七号,一颗颗卫星、一枚枚火箭、一艘艘飞船,展示着中国航天源源不断、催人奋进的力量——来自航天精神的力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科技工作者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对中国及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寻找问题的答案。

二、探究新知(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1.教师解释概念:什么是“两弹一星”?“两弹一星”错误!2.图片展示:邓稼先(1924—1986)钱学森(1911—2009)教师提问:两位科学家对我国哪一方面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提示:国防科技。

3.学生自主学习:找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国防科技这一领域取得的成就。

提示: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4.教师提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几乎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研制出“两弹一星”的,这与邓稼先、钱学森等科学家的奋斗是离不开的,我们应该从他们身上学习哪些精神呢?(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1页“人物扫描”) 提示:艰苦奋斗、爱国敬业、甘于奉献、严谨细致、团结协作、敢于创新等。

5.教师进一步提问:“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有何意义?提示:(1)成功原因:“两弹一星”的成功,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下,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科学家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取得的伟大成就。

部编本最新八年级历史人教版下册教案: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部编本最新八年级历史人教版下册教案: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和“籼型杂交水稻”、青蒿素培育推广的意义、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谈到科学技术成就,大家会联想到信息化、数字化等等。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会想到的是原子弹、氢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等。

因为当时只有极少数国家掌握这些顶尖技术。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美国的“核讹诈”,毛主席提出,就是勒紧裤腰带,也要搞出我们的原子弹。

可想而知,当时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多么险峻!为此我们实现了“两弹一星”的梦想。

图片反映的就是“两弹一星”,当然,“两弹一星”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就是核弹、导弹和卫星。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1.图片展示:钱学森(左一)和邓稼先(左二)2.教师提问:两位科学家对我国哪一方面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提示:国防科技。

3.学生分组找出:在新中国成立后在国防科技这一领域取得的成就。

提示: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实验成功;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4.教师提问:新中国几乎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研制出“两弹一星”的,这与邓稼先、钱学森等科学家的奋斗是离不开的,我们应该从他们身上学习哪些精神呢?提示:艰苦奋斗、爱国敬业、甘于奉献,严谨细致,团结协作、敢于创新等。

5.引导学生回答:取得这些成就的历史意义。

提示: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6.图片展示:杨利伟走出神舟五号7.请同学们看课本,说说:改革开放后在航天上取得的成就。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并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和以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知道“双百”方针的提出及其影响,了解莫言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大量有关资料的提供和问题设计,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邓小平关于科技发展的讲话资料,培养学生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科技文化取得了累累硕果,尤其是有些科技研究成果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对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先进事迹的介绍与讲解,启发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两弹一星”研制成功和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推广的意义;“两弹元勋”邓稼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屠呦呦和青蒿素;“双百”方针的提出。

【导入新课】2017年4月23日,中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与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成功交会对接。

空间实验室任务的顺利实施,标志着中国正稳步迈向“空间站时代”。

从东方红一号到“天舟一号”,一颗颗卫星、一枚枚火箭、一艘艘飞船,展示着中国航天源源不断、催人奋进的力量——来自航天精神的力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科技工作者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对中国及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8课寻找问题的答案。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播放《大揭秘》之“春雷乍响”,让学生感受中国原子弹研制成功的艰辛历程,体会其伟大意义。

教师设问: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是什么时候爆炸成功的?“两弹一星”指什么?学生回答:1964年。

核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教师过渡: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世界主要有核国家从研制成功原子弹、导弹到研制成功氢弹所需的时间。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六单元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六单元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案新人教版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和“籼型杂交水稻”、青蒿素培育推广的意义、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谈到科学技术成就,大家会联想到信息化、数字化等等。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会想到的是原子弹、氢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等。

因为当时只有极少数国家掌握这些顶尖技术。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美国的“核讹诈”,毛主席提出,就是勒紧裤腰带,也要搞出我们的原子弹。

可想而知,当时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多么险峻!为此我们实现了“两弹一星”的梦想。

图片反映的就是“两弹一星”,当然,“两弹一星”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就是核弹、导弹和卫星。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1.图片展示:钱学森(左一)和邓稼先(左二)2.教师提问:两位科学家对我国哪一方面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提示:国防科技。

3.学生分组找出:在新中国成立后在国防科技这一领域取得的成就。

提示: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实验成功;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4.教师提问:新中国几乎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研制出“两弹一星”的,这与邓稼先、钱学森等科学家的奋斗是离不开的,我们应该从他们身上学习哪些精神呢?提示:艰苦奋斗、爱国敬业、甘于奉献,严谨细致,团结协作、敢于创新等。

5.引导学生回答:取得这些成就的历史意义。

提示: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6.图片展示:杨利伟走出神舟五号7.请同学们看课本,说说:改革开放后在航天上取得的成就。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教案设计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授课课题】科技文化成就【授课班级】八(1)班【授课类型】新授课【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PPT);小组合作法;问答法【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两弹一星”的含义、研制成功的时间及研制成功的意义;(2)知道神州系列飞船发射成功的时间及成就;记住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的时间、重大意义等;(3)掌握青蒿素发现的重大意义及屠呦呦获得的奖项等;(4)了解新中国文化事业发展的基本脉络。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成就的讲述和原因的分析以及学习几位科学家的突出事迹,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原因。

以此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的成就,让学生明白我国在某些科技领域已经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2)通过学习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而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先进事迹,启发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杰出科学家的事迹;文化事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图片导入教师出示图片教师:被誉为”的500米口径球面射掉望远镜(FAST)终于迎来了首批成果。

2017年10月11日,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FAST已于2017年8月22日、25日发现两颗新脉冲星——这是我国射电望远镜首次发现新脉冲星,也是中国人首次用自己的望远镜发现新脉冲星。

教师:你知道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科技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吗?取得这些重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对你有何启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与历史同行,来共同学习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二)讲授新课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教师:请认真阅读课本第一目内容,然后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1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推广的意义;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教学难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谈到科技文化成就,大家会联想到信息化、数字化等.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会想到的是原子弹、氢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等.因为当时只有极少数国家掌握这些顶尖技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面对美国的“核讹诈”,毛主席提出,就是勒紧裤腰带,也要搞出我们的原子弹.可想而知,当时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多么险峻!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史料展示:
此刻,钱学森埋藏在心底很久的愿望越发强烈起来:早日回到祖国去,用自己的专长为祖国建设服务.他向留学生们袒露了心迹.留学生中有人劝道:“祖国刚解放,要钱没钱,要设备没设备,现在回去搞科学研究,只怕有困难.”钱学森诚恳地说:“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2.教师提问:史料中钱学森的愿望是什么?他对我国哪一方面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提示:早日回到祖国去,用自己的专长为祖国建设服务.国防科技.
3.学生分组找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国防科技这一领域取得的成就.
提示: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4.教师提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几乎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研制出“两弹一星”的,这与邓稼先、钱学森等科学家的奋斗是离不开的,我们应该从他们身上学习哪些精神呢?
提示:艰苦奋斗、爱国敬业、甘于奉献、严谨细致、团结协作、敢于创新等.
5.引导学生回答:取得这些成就的历史意义.
提示: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6.图片展示:杨利伟走出神舟五号
7.请同学们看教材并结合实际,说说:改革开放后我国在航天上取得的成就.
提示:学生自主回答.
目标导学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教师简要介绍:袁隆平和屠呦呦的科研经历.
2.提出问题:袁隆平研制成功籼型杂交水稻有什么社会意义?
提示: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3.教师指出:为此袁隆平成为第一个获得我国特等发明奖的人;他还荣获多项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望,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4.教师提问:屠呦呦及其团队发现的青蒿素有什么医学价值?
提示:青蒿素类药物对疟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大力推广,使全球数亿人受益.
5.教师指出: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目标导学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1.教师提问:我国指导文艺工作的方针是什么?我国在文艺上取得了哪些成就?
提示(1):方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提示(2):长篇小说《红岩》《青春之歌》;话剧《茶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英雄儿女》;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教师总结:“双百”方针为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将来仍然是我国科学文化工作者应该遵循的方针原则.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一起走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的一系列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认识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从他们身上我们学到了爱国奉献、赤胆忠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等优秀品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源泉.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的优秀品质,不为名利,无私奉献!让科技创新成为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竭动力.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
本节课涉及的专业科技知识较多,有的科技知识比较抽象,需要老师相应的补充.但因课时有限不能拓展深化,只能局限于最有代表性的科技成就来讲解.如何使学生上一个台阶,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通过本课学习,着重培养学生关心国防、热爱科技,从小立志报效祖国,渴望投身于国防和科技建设中去的优秀品质.让学生向老一辈科学家学习,不为名、不为利,赤胆忠心,报效祖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