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酸盐水泥的水化硬化与性能
硅酸盐水泥的水化硬化概述

硅酸盐水泥的水化硬化概述硅酸盐水泥是一种常见的建筑材料,广泛用于混凝土制作和结构修复。
水泥的水化硬化是指水泥与水反应形成胶凝体,并使混凝土逐渐硬化和强度增加的过程。
水泥的水化硬化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溶解阶段、胶凝阶段和结晶阶段。
在溶解阶段,水分与水泥中的化学物质发生作用,形成水化产物。
其中最主要的是硅酸钙水化产物及其水化过渡产物。
这个过程伴随着水泥的溶解和离子交换,同时释放热量。
在胶凝阶段,水化产物开始形成胶凝体,由于产物的粘结作用,使硅酸盐水泥与骨料颗粒和其他成分紧密结合。
这个阶段是水泥的强度急剧增加的阶段。
在结晶阶段,水化产物继续结晶生长,形成更稳定的晶体结构。
这个阶段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完成,并且能使混凝土的性能逐渐稳定。
水泥水化硬化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水泥的成分、水化环境的温度和湿度、所用水分质量等。
适当的水泥成分和良好的水化环境有助于水泥的硬化过程。
水泥水化硬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完成。
因此,在施工中要合理控制混凝土的浇筑时间和养护时间,以确保水泥的充分水化硬化,从而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总之,硅酸盐水泥的水化硬化是一个多阶段的过程,经过溶解、胶凝和结晶,最终形成硬化的胶凝体。
合理地控制水泥的成分和水化环境,能够有效地提高混凝土的性能。
水泥的水化硬化是一项复杂的化学物理过程,涉及多个组分和反应。
了解水泥的水化硬化过程对于我们了解硅酸盐水泥混凝土的性能和使用特性都非常重要。
水泥的基本成分是石灰和硅酸盐矿物,这些矿物在加入水后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水化产物。
最主要的水化产物是硅酸钙几何多聚体C-S-H和钙水化硅石(C-S-H)以及钙羟基石灰(CH)。
这些水化产物的生成是水泥硬化的核心过程。
在溶解阶段,水与水泥中的化合物发生反应,其中最重要的是硅酸钙和水的反应。
在水中,硅酸盐矿物发生溶解和饱和的过程,释放出的离子与水中的离子发生化学作用。
这些离子的重组形成了水泥颗粒的表面电荷,并开启了水化反应。
硅酸盐水泥的水化和硬化

C3 A CS H12 和C4AH13的固溶体。
石膏的存在延缓了C3A的水化
(四)铁相固溶体(C4AF)的水化 水化速率比C3A低。其水化产物与C3A很相似。相当于C3A 中一部分氧化铝被氧化铁所置换,生成水化铝酸钙和水化铁酸 钙的固溶体。
C-S-H(Ⅱ)
定义:水化硅酸钙凝胶体(C-S-H) 组成:不固定,随钙硅比和水硅比变化 结构:微晶,尺寸接近于胶体范畴; 形貌:纤维状,网络状,等大粒子,内部产物; CH:晶体,层状,六方板状,生长在孔洞之间。
C3S水化历程:
五个阶段: 起始期 15min PH=12 急剧 诱导期(静止期)——使硅酸盐水泥保持塑性的原因; 2-4h诱导期结束的时间,即初凝时间。 加速期(4-8h)C-S-H和Ca(OH)2 大量形成,达到终凝。 减速期(12-24h) 稳定期 受扩散控制
C-S-H凝胶的组成与它所处 的溶液中的CaO浓度有关, C-S-H在一定的碱度下才能存 在,如2- 2-3图所示:
下表是对上图的总结:
CaO浓度 g/l
0.06-0.11
0.11-1.12
>1.12
CaO摩尔浓度 mol/l 1-2
2-20
>20
C/S
<1
0.8-1.5
1.5-2
水化产物
水化硅酸钙和硅酸凝胶 C-S-H(Ⅰ)
钙矾石在常温和一般湿度条件下的脱水曲线
四、水泥的凝结、硬化过程
1882年,雷霞特利提出的结晶理论; 1892年,米哈艾利斯又提出了胶体理论; 拜依柯夫将上述两理论加以发展,把水泥的硬化为三个时期: 第一,溶解期;第二,胶化期;第三,结晶期 列宾捷尔提出凝聚-结晶三维网状结构理论; 鲍格提出是巨大表面能的作用引起互相粘结; 洛赫尔提出的三阶段论:
硅酸盐水泥的水化硬化概述

水化放热速率
Ca2+浓度
诱导前期 (15分钟以
发生急剧反应,放热迅速, Ca2+ 、OH-从C3S表面释放, 形成第一放热峰,而后放热 浓度急剧增大,pH值几分钟
内)
早 速率下降
就超过12,而后浓度增长减慢
诱导期 期 反应缓慢,放热速率很小, Ca2+浓度持续增长并超过饱
(1~4小时)
水泥浆体保持塑性,诱导期 和浓度,在诱导期结束时达到
二、测定水化速率的方法
(1)直接法:岩相分析、x射线分析、热分析பைடு நூலகம்定量测定已水化 和未水化部分的数量。较为复杂。
(2)间接法:测定结合水、水化热、Ca(OH)2生成量。较为简单。
三、影响水化速率的因素 (1)熟料矿物的组成和性质
水化速率大小:C3A > C4AF > C3S > C2S B矿有四种不同晶型,对水化速率影响很大,β-C2S水化快,γ-C2S水化慢。 熟料矿物晶体中含有杂质、晶格缺陷、晶格畸变,水化速率快。 熟料矿物为固溶状态,如:F固溶在A矿,水化活性高,水化速率快。
活化粉煤灰用作水泥促凝剂的研究
——解决掺氟硫复合矿化剂水泥出现缓凝的问题
水泥主要是含氟A矿缓凝的原因
含氟A矿水化活性高,水化速率快,为何缓凝? 水化产物C-S-H和Ca(OH)2形成速率快,但长大速率慢,不 足以相互搭接形成凝聚结构。 加速凝结的启示: 出窑熟料凝结时间长,加矿渣共同粉磨制成水泥后,凝结时 间缩短,为什么? 矿渣具有潜在水硬性,本身含有部分熟料矿物组成,经水淬 时与水反应,生成了部分水化产物,它们作为“晶种”,加 速了水泥水化时生成的水化产物以它们为晶核而长大。
稳定期
后 反应速率很低,基本稳定, Ca2+浓度趋近饱和浓度 期 完全受扩散控制
硅酸盐水泥的水化产物

硅酸盐水泥的水化产物硅酸盐水泥是一种重要的建筑材料,广泛应用于各种建筑结构中。
在水泥的使用过程中,水泥会发生水化反应,产生一系列的水化产物。
这些水化产物对于水泥的强度、耐久性、抗裂性等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研究硅酸盐水泥的水化产物对于提高水泥的性能和应用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一、硅酸盐水泥的水化反应硅酸盐水泥的水化反应是指水泥与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一系列的水化产物。
水化反应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种化学反应和物理过程。
一般来说,硅酸盐水泥的水化反应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溶解阶段:水泥颗粒与水接触后,水中的离子会进入水泥颗粒内部,与水泥中的化合物发生反应。
在这个阶段,水泥中的硅酸钙(C3S)和硅酸三钙(C3A)会首先与水发生反应,产生一些离子和化合物。
2. 硬化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水泥中的化合物会逐渐形成新的晶体结构,从而使水泥颗粒逐渐硬化。
在这个阶段,水泥中的硅酸钙和硅酸三钙会分别形成硬石膏和钙铝石,从而使水泥颗粒逐渐硬化。
3. 成熟阶段:水泥颗粒逐渐硬化后,水泥中的化合物会进一步发生反应,形成一系列的水化产物。
这些水化产物包括硬石膏、水合硅酸钙、水合铝酸盐等。
二、硅酸盐水泥的水化产物硅酸盐水泥的水化产物是指水泥与水发生反应后形成的化合物。
这些化合物对于水泥的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以下是硅酸盐水泥的主要水化产物:1. 硬石膏:硬石膏是水泥中的一种水化产物,是由硅酸钙和水反应形成的。
硬石膏在水泥中起到了一定的收缩作用,同时也能够提高水泥的强度和抗裂性。
2. 水合硅酸钙:水合硅酸钙是水泥中的一种水化产物,是由硅酸钙和水反应形成的。
水合硅酸钙是水泥中最主要的水化产物之一,能够提高水泥的强度和耐久性。
3. 水合铝酸盐:水合铝酸盐是水泥中的一种水化产物,是由硅酸三钙和水反应形成的。
水合铝酸盐能够提高水泥的强度和耐久性,同时也能够提高水泥的抗裂性和耐久性。
4. 水合硅酸钙和水合铝酸盐的复合物:水合硅酸钙和水合铝酸盐的复合物是水泥中的一种水化产物,是由水合硅酸钙和水合铝酸盐相互作用形成的。
硅酸盐水泥的基本组成水化和硬化机理

硅酸盐水泥的基本组成水化和硬化机理
硅酸盐水泥(Portland cement)是建筑中常用的一种水泥类型,它由若干种矿物质混合制成。
硅酸盐水泥的基本组成包括硅酸盐、铝酸盐、铁酸盐、钙酸盐等矿物质。
硅酸盐水泥的主要性质是其水化反应及硬化机理,其中水化反应是硬化的基础。
硅酸盐水泥的水化反应
硅酸盐水泥的水化反应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初始水化反应和二次水化反应。
初始水化反应: 初始水化反应是硅酸盐水泥与水开始反应产生物质的重要阶段。
该反应主要是由硅酸盐矿物质和水中的氢氧根离子(OH-)形成硅酸钙凝胶(C-S-H),同时还生成小量结晶状的钙矾土(Ca(OH)2)。
硬化反应: 当硅酸钙凝胶形成后,硬化反应就开始了。
硬化反应是指钙矾土与硅酸钙凝胶再次反应,产生附着在硅酸钙凝胶上的二次水化产物(例:钙硅酸盐、铝酸钙、铁酸钙等),从而导致硬化的过程。
硅酸盐水泥水化反应和硬化机理导致水泥成品逐渐硬化并得到强度的增加。
硅酸盐水泥的硬化机理包括两个阶段。
初始硬化阶段: 在初始硬化阶段中,主要发生的是水泥粉末与水反应生成硅酸钙溶胶,这个阶段是水泥松散质地逐渐变硬的转折点,经历了3-5小时左右时材料开始渐渐变硬,表现出初始硬度。
二次硬化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水泥产物进一步硬化,矿物质之间的结合变得更加紧密。
此时,水泥得到的韧性、强度等性能逐渐增强。
因此,硅酸盐水泥的水化和硬化反应是建筑中非常关键的部分。
这些反应可以向我们展示水泥是如何在混凝土中发挥作用的。
了解这些机制可以帮助建筑师、设计师、土木工程师、建筑工人或其他与建筑相关的人员掌握常用的建筑材料的工作机制并做出相应的设计和施工。
简述硅酸盐水泥的凝结硬化过程与特点

简述硅酸盐水泥的凝结硬化过程与特点摘要:一、硅酸盐水泥的凝结硬化过程1.熟料的制备2.水泥的生成3.水泥浆体的凝结4.硬化过程二、硅酸盐水泥的特点1.硬化速度适中2.强度高3.耐久性好4.适应性强5.环境友好性正文:硅酸盐水泥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建筑行业的胶凝材料。
其凝结硬化过程与特点如下:一、硅酸盐水泥的凝结硬化过程1.熟料的制备:硅酸盐水泥的制备过程始于矿山开采,将开采出的石灰石、粘土等原料进行混合、粉碎,并加热至高温,形成熟料。
2.水泥的生成:将熟料与石膏按一定比例混合,经过磨碎、筛选,得到硅酸盐水泥。
3.水泥浆体的凝结:当水泥与水混合时,水泥中的硅酸盐矿物与水发生水化反应,生成具有粘性的水泥浆体。
随着水化反应的进行,浆体逐渐凝结,形成凝胶体。
4.硬化过程:在水泥浆体凝结的基础上,水泥中的硅酸盐矿物不断水化,形成水化硅酸钙(CSH)凝胶。
这种凝胶具有很高的强度和耐久性,随着时间的推移,硬化过程逐渐完成。
二、硅酸盐水泥的特点1.硬化速度适中:硅酸盐水泥的硬化速度适中,有利于施工操作。
在正常条件下,水泥浆体在拌和水后约30分钟开始凝结,12小时内达到一定强度。
2.强度高:硅酸盐水泥具有较高的早期和后期强度,能满足不同工程结构对抗压强度的要求。
3.耐久性好:硅酸盐水泥硬化后,其水化产物具有良好的抗侵蚀性、抗渗透性、抗碳化性,使建筑物具有较好的耐久性。
4.适应性强:硅酸盐水泥在不同环境下均能保持良好的性能,适用于多种工程结构,如混凝土、砂浆等。
5.环境友好性:硅酸盐水泥生产过程中,采用低碳、环保的生产工艺,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
综上所述,硅酸盐水泥以其优良的性能在建筑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第7章+硅酸盐水泥的水化和硬化

C4AH13+AFt→CH+20H2O+C3A.CS.H12(单硫型水化硫铝酸钙Afm) )
(四)C4AF(铁固相)水化:比C3A水化慢,单独水化,也 不会急凝,其水化反应和产物与C3A相似。 1、在Ca(OH)2环境水化 常温:C4AF+4CH+22 H2O→2C4(A,F)H13 T>50度:C4AF+CH+ H2O→C3(A,F)H6
所以:表面积大:筛余小:早期↗—早期发展↗
后期强度↗:不明显,甚至小下降 4、W/C:浆体稀释度↗→↗ 但:W/C太↗→水太↗→硬化空隙↗:强度↘ W/C太↘→水太↘→↘:→产物↘:强度↗ 5、养护温度↘→↗:图8-19:T=60度:结合水,一天小于1% 25度结合水一 天约为7.5%
T太↗→产物脱水:干缩裂缝:强度下降
1、固相部分: 外部水化产物(55%):颗粒表面向四周生成填充孔隙 内部水化产物:(45%),颗粒水化层内的产物 残存熟料:水年足:未水化完的残核 2、孔隙部分: 毛细孔:未被外部水化产物填充 凝胶孔:凝胶微孔 水::外界温度=100%孔内全为水
二、固相组成的体积
充分水化后:
C-S-H占固相体积:70% Ca(OH)2:固相体积:20% 三硫,单硫占固相体积7% 未水化熟料+微量组分占:3%
1.凝结时间:浆体失去流动性和部分可塑性具有塑性强度 2.硬化:完全失去可塑性:具有塑性强度 3.水泥浆体:经水化而凝结、硬化,为什么能产生强度呢: 将近200年至今还没有统一的看法
7.3
硬化浆体组成和结构
硬化后形成以水化产物为主要的致密结构产物,结构组成:决定其性能 强度 耐 腐蚀 抗冻性
一、硬化浆体(水泥石)组成
(二)C2S水化
硅酸盐水泥的水化与硬化

硅酸盐水泥的水化与硬化硅酸盐水泥是一种常用的水泥材料,具有较好的水化和硬化性能,广泛应用于建筑和工程领域。
本文将对硅酸盐水泥的水化和硬化进行详细的介绍,包括水泥的成分、水化反应过程、硬化机理以及影响水化和硬化的因素等内容。
硅酸盐水泥是以矿渣、石灰石和黏土为原料,经过磨碎、燃烧和砂浆等工艺加工而成。
一般情况下,硅酸盐水泥的主要成分包括三种物质:硅酸盐矿物、石灰和无定形物质。
硅酸盐矿物是硅酸盐水泥的主要成分,其含有的SiO2和CaO可以发生水化反应,形成具有胶凝性的凝胶体。
石灰则是硅酸盐水泥中的辅助胶凝材料,其主要作用是加速水化反应的进行。
无定形物质是水泥中的杂质,一般情况下不参与水化和硬化过程。
水化反应是硅酸盐水泥的重要特性之一。
当硅酸盐水泥与水接触后,水分子与硅酸盐矿物中的CaO和SiO2发生反应,导致硅酸盐矿物发生水化并形成胶体物质。
水化反应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低水化率的溶解和高水化率的凝胶化。
在溶解阶段,水分子侵入硅酸盐矿物的晶体结构中,使其结构发生破坏并释放出Ca2+和OH-离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硅酸盐矿物的溶解率逐渐降低,凝胶化过程逐渐主导。
硬化是硅酸盐水泥水化反应的结果,也是水泥材料使用的关键性质。
在硬化过程中,水泥和水反应生成的胶凝体逐渐结晶并与无定形物质相结合,形成稳定的硬质凝胶,从而增强了水泥材料的强度和硬度。
硬化的机理主要涉及胶凝凝胶的形成、晶体生长和无定形物质的变化等过程。
胶凝凝胶的形成使水泥材料具有粘结性,晶体生长则使水泥材料具有硬度和强度。
无定形物质的变化则会影响水泥材料的性能,如开裂、收缩和腐蚀等。
水化和硬化过程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水泥成分、水化温度、水化时间、水泥颗粒大小和水泥与水的质量比等因素。
水泥成分的不同会影响水化反应的速率和产物的特性。
水化温度越高,水化反应的速率越快,而水化时间越长,水泥材料的强度和硬度越高。
水泥颗粒的大小和分布会影响水泥的填充效果和反应程度,从而影响水化和硬化的速率和特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3 水泥浆体的凝结硬化及其组成结构
3、钙矾石
1)组成 阴离子与氧化钙、氧化铝和水结合成的”三盐” 或“高” 盐型四元水化物。其通式如下。 C3A · 3CaY · mH2O
式中Y —2价阴离子,为SO42-、CO32-,如为1价阴离子
,则为Cl-、OH-等。 m—在完全水化状态下,通常为10~12。 Y为其它盐时,在结构上与钙矾石也大致相同,A可被F 置换。
6.3 水泥浆体的凝结硬化及其组成结构
1887 年吕一查德里提出结晶理论。他认为水泥之所 以能产生胶凝作用,是由于水化生成的晶体互相交叉穿插, 联结成整体的缘故。按照这种理论,水泥的水化、硬化过 程是:水泥中各熟料矿物首先溶解于水,与水反应,生成 的水化产物由于溶解度小于反应物的溶解度,所以就结晶 沉淀出来.随后熟料矿物继续溶解,水化产物不断沉淀, 如此溶解一沉淀不断进行.也就是认为水泥的水化和普通 化学反应一样,是通过液相进行的,即所谓溶解一沉淀过 程,再由水化产物的结晶交联而凝结、硬化,其情况与石 膏相同。
6.3 水泥浆体的凝结硬化及其组成结构
⑶ 气孔
气孔一般呈圆形,而毛细孔则呈不规则形状。 在水化水泥浆体中,陷进的气孔可大至3mm,对水 泥石强度和抗渗性影响非常大; 混凝土中常常掺入引气剂,其目的是在水泥浆体中
引入非常细小的气孔,引入的气孔大致范围在50~
200um,有利于抗渗性的改善。
在105℃或(用干冰-79℃)D-干燥仍不能除去的水分称 为非蒸发水,有人称这部分水为“化学结合水”,实际上 它不是真正的化学结合水,而仅仅代表化学结合水的一个 近似值。由于它们已成为晶体结构的一部分,因此比容较 自由水小,只有0.73cm3/g。化学结合水比容比自由水
小,是水泥水化过程中体积减缩的主要原因。
6.3 水泥浆体的凝结硬化及其组成结构
为了研究方便,可将水泥浆体中的水分为可蒸发水和非 蒸发水。 在105℃或(用干冰-79℃)D-干燥的条件下能除去的水 ,称为可蒸发水。它主要是毛细孔水、自由水和凝胶水, 还有水化硫铝酸钙和C-S-H凝胶中一部分结合不牢的结
晶水,这些水的比容基本上为1.0 cm3/g 。
6.4 硅酸盐水泥的性能 硅酸盐水泥的性能包括: 建筑性能 物理性能
凝结时间 泌水性 密度 容积密度 细度 强度 体积变化 水化热 耐久性
硅酸盐水泥的性能 1、凝结速度和水化速度 凝结
3)形貌
Ⅰ 纤维状粒子 细长条物质 水化初期从水泥颗粒向外辐 射生长 粒子间叉枝的交结,并在交 结点相互生长,形成连续的 三维空间网。 水化过程包裹膜中较多孔的 部分、沉积在膜内侧的C-SH 处于水泥粒子原始周界以内 的,通常认为是通过局部化 学反应的产物,比较致密, 具有规整的孔隙。
Ⅱ 网络状粒子 互相联锁的网状构造
硬化的水泥浆体是一个非均质的多相体系,是由各种 水化产物和残存熟料所构成的固相、孔隙、存在于孔隙中 的水及空气所组成。即硬化水泥浆体是固、液、气三相共 存的多孔体 。 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和孔隙率,物理结构有时比化学组 成更有影响。即使水泥品种相同,适当改变水化产物的形 成条件和发展情况,也可使孔结构与孔分布产生一定差异 ,从而获得不同的浆体结构,相应使性能有所变化。
各种水化产物的相对含量为:C-S-H凝胶约70%,Ca(OH)2约 20% ,钙矾石和单硫型水化硫铝酸钙约7%,未完全水化的残留 熟料和其他微量组分约3%。
6.3 水泥浆体的凝结硬化及其组成结构 5、孔及其结构特征
1)分类
21
6.3 水泥浆体的凝结硬化及其组成结构
浆体中区别毛细孔与凝胶孔是有用的。毛细孔是存在于 部分水化水泥粒子之问的水分蒸发后残留所致; 凝胶孔可认为是C-S-H的一部分;在扫描电镜照片中看 到的孔是毛细孔;凝胶孔用扫描电镜无法分辨,包含在
6.3 水泥浆体的凝结硬化及其组成结构 1、C-S-H凝胶
1)组成
C-S-H化学组成是不固定,还存在着不少种类的其他
离子; C/S随液相中CH浓度的提高而增加; 随着水化进程而改变,其C/S随龄期的延长而降低。 2)结构 结晶程度极差,无定型的胶体状。
6.3 水泥浆体的凝结硬化及其组成结构
被C-S-H占有的体积内。
有大量的孔隙存在于成熟浆体的C-S-H内,因孔的尺寸 分布是连续的,故毛细孔与凝胶孔之问尺寸的划分在很 大程度上是主观的。 毛细孔体系是个互相连通的网,其中容积水的流动以及
离子的扩散相对容易进行。
22
6.3 水泥浆体的凝结硬化及其组成结构
⑴ C-S-H中的层间空间 (又称凝胶孔)
2
6.3 水泥浆体的凝结硬化及其组成结构
结晶理论 1887 , 吕一查德里 胶体理论 1892 米哈艾利斯 熟料矿物溶解于水、水 化反应,产物溶解度<反应 物溶解度,结晶沉淀,交联 而凝结、硬化。 熟料矿物水化生成的 晶体互相交叉穿插,联结成 整体
水泥水化生成大量胶体 无溶解过程,直接水化; 物质,干燥或未水化的水泥 通过水分扩散作用,反应界 顺粒继续水化产生“内吸作 面由颗粒表面向内延伸,继 用”而失水,凝聚变硬。 续水化。 1)溶解期,水泥遇水颗粒表面开始水化,可溶性物 质溶于水中至溶液达饱和;2)胶化期,固相生成物从饱 和溶液中析出。因为过饱和程度较高,所以沉淀为胶体颗 粒,或者直接由固相反应生成胶体析出;3)结晶期,生 成的胶粒并不稳定,能重新溶解再结晶而产生强度.
6.3 水泥浆体的凝结硬化及其组成结构 第三阶段:加水24h以后,直到水化结束
这一阶段,石膏已基本耗尽,钙矾石开始转化为 单硫型水化硫铝酸钙,还可能会形成 C4(A· F)H13。 随着水化的进行,各种水化产物的数量不断增加,晶体
不断长大,使硬化的水泥浆体结构更加致密,强度逐渐
提高。
6.3 水泥浆体的凝结硬化及其组成结构 二、硬化水泥浆体的组成结构
17
6.3 水泥浆体的凝结硬化及其组成结构
2)结构 单硫型水化硫铝酸钙也属三方晶系,但呈层状结构。 与钙矾石相比,单硫酸盐中的结构水少,占总量的 34.7%,但其密度较大,达1.95,所以当接触到各 种来源的SO42-而转变成钙石时,结构水增加,密度 减小,从而产生相当的体积膨胀,是引起硬化水泥浆 体体积变化的一个主要原因。
6.3 水泥浆体的凝结硬化及其组成结构
6. 水及其存在形式
结晶水:是各种水化产物结构的整体部分,在干燥时不 会失去。当水化产物受热分解时化学结合水才会放出。 吸附水:细毛细管(5~50nm)中毛细张力所固定的 水;固体表面物理吸附水;C-S-H层间为氢键所牢固固 定的水等。失去吸附水将引起水化水泥浆体的收缩。 自由水:在>50nm数量级的大孔中的水,可视为自由 水。失去自由水不会造成任何体积改变。
第一阶段:大约从水泥加水起到初凝为止
C3S和水迅速反应生成CH过饱和溶液,并析出CH晶体。同 时石膏也很快进入溶液与C3A和C4AF反应,生成细小的钙矾石 晶体。 在这一阶段,由于生成的产物层阻碍了反应进一步进行 ,同时,水化产物尺寸细小,数量又少,不足以在颗粒间架 桥连接形成网络状结构,水泥浆体仍呈塑性状态。
16
4、单硫型水化硫铝酸钙及其固溶体
1)组成 阴离子与氧化钙、氧化铝和水结合成的”三盐” 或“高” 盐型四元水化物。其通式如下。 C3A · 3CaX · mH2O 式中X—2价阴离子,为SO42-、CO32-,如为1价阴离子, 则为Cl-、OH-等。 m—在完全水化状态下,通常为30~32。 X为其它盐时,在结构上与钙矾石也大致相同,A可被F 置换。
6.3 水泥浆体的凝结硬化及其组成结构
13
6.3 水泥浆体的凝结硬化及其组成结构 3、钙矾石
1)组成
阴离子能与氧化钙、氧化铝和水结合成的”三盐” 或“
高”盐型四元水化物。其通式如下。 2)结构 结晶完好,属三方晶系,为柱状结构。 一般呈六方梭柱状结晶,水化开始几小时内,常以凝 胶状析出,然后长成针棒状,棱面清晰。
6.3 水泥浆体的凝结硬化及其组成结构
2)结构
结晶完好,属三方晶系,为柱状结构。 一般呈六方梭 柱状结晶,水化开始几小时内,常以凝胶状析出,然后 长成针棒状,棱面清晰。 钙矾石的脱水温度较低,在50℃已有少量结晶水脱出
;74℃下脱水相当强烈,结构破坏;在97℃经过5h左右
,会失去20mol的结晶水;而当温度达113~114℃后 ,很快成为8水钙矾石。也有资料表明:在100~ 110℃以下,钙矾石能稳定存在,当温度更高时,则 分解成单硫型水化硫铝酸钙和半水石膏。
5
6.3 水泥浆体的凝结硬化及其组成结构 第二阶段:大约从初凝到加水24h为止
水泥水化开始加速,生成较多的CH和钙矾石晶体,同
时水泥颗粒上升开始长出纤维状的C-S-H。由于钙矾石晶体
的长大和C-S-H的大量形成、增长而相互交错连接成网状结 构,水泥开始凝结,随网状结构不断加强,强度也相应增 长,将剩留在颗粒之间空隙中的游离水逐渐分割成各种尺 寸的水滴,填充在相应大小的孔隙之中。
拜依柯夫
结晶理论和胶体理论的对立,现在有了比较统一的认识。在某种程度上 看,仅仅是术语的问题,也就是如何理解凝胶的问题,从现代观点来看,许 多水化产物实际上是胶体尺寸的晶体,即其水化产物尺寸是属于胶体,但其 内部结构仍然是晶体,只不过晶体细小,不完整而已。
3
6.3 水泥浆体的凝结硬化及其组成结构
洛赫尔等从水化产物形成及其发展分为三阶段
6.3 水泥浆体的凝结硬化及其组成结构 一、 水泥的凝结硬化过程
水泥加水拌成的浆体,起初具有可塑性和流动性。随 着水化反应的不断进行,浆体逐渐失去流动能力,转变为具 有一定强度的固体,即为水泥的凝结和硬化。水化是水泥产 生凝结硬化的前提,而凝结硬化则是水泥水化的结果。硬化 水泥浆体是一非均质的多相体系,由各种水化产物和残存熟 料所构成的固相以及存在于孔隙中的水和空气所组成,所以 是固一液一气三相多孔体。它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和孔隙率 ,而外观和其他性能又与天然石材相似,因此通常又称之为 水泥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