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百岁老人珍藏,中国百年前的女子学校!
上海崇德女校旧址 参观感悟

上海崇德女校旧址参观感悟第一篇参观上海崇德女校旧址,是一次深刻的历史与文化之旅。
走进这座历经岁月沉淀的建筑,仿佛穿越到了一个世纪前,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氛围和气息。
这座女校旧址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
在这里,我看到了那个时代女性争取教育权利的艰辛历程,感受到了她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
同时,这里也是中西文化交融的产物,展现了上海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汇点的独特魅力。
参观过程中,我被那些保存完好的历史遗迹所吸引。
从教室、宿舍到图书馆、体育馆,每一处都充满了故事。
这些遗迹不仅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那个时代的教育状况和生活方式,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女性产生了更加深厚的敬意。
通过这次参观,我深刻认识到了历史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作为现代人,我们不仅要珍惜和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更要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同时,我也意识到了女性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她们不仅在家庭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也在社会各个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我们应该尊重和关注女性的权益和地位,为她们创造更加平等和公正的社会环境。
总之,参观上海崇德女校旧址是一次难忘的体验。
在这里,我不仅领略了上海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更收获了对历史、文化以及女性权益的深刻思考。
我相信,这些思考将会对我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二篇参观上海崇德女校旧址是一次非常有意义和深刻的体验。
这座历史悠久的建筑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变迁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也见证了中国女性地位的提升和女性教育的兴起。
在参观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这座建筑的历史厚重感和文化底蕴。
这座建筑不仅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见证,也是中国女性教育和女性地位提升的重要标志。
在参观过程中,我还了解到了一些关于女性教育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以及崇德女校在当时教育界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通过这次参观,我深刻认识到了历史和文化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
历史和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财富和灵魂,是推动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张68年前的照片

本文讲述的这张照片是中华女子学院的前身、新中国妇女职业学校的学员王静蓉,在1949年12月10日亚洲妇女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献词的照片。
这张照片无论对中华女子学院还是王静蓉本人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017年,中华女子学院档案史料中又增加了一张非常珍贵的照片档案。
这张照片拍摄于1949年12月10日(摄影者不详),拍摄的内容是在北京怀仁堂举行的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亚洲妇女代表大会开幕式。
照片中有两个人物:一位是正在宣读开幕词的国际民主妇联副主席、全国妇联主席蔡畅;另一位是准备向大会献贺词的新中国妇女职业学校(以下简称新中国女职)乡师科的学员王静蓉,也就是大家熟知的著名播音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代女播音员葛兰(王静蓉自1950年7月从新中国女职毕业,1951年考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后改名葛兰)。
这张照片是在筹备拟于2017年10月举办的《女院记忆——新中国妇女职业学校档案图片展》的过程中获得的。
新中国女职是中华女子学院的前身,是由宋庆龄、何香凝、蔡畅、邓颖超、康克清等老一辈妇女革命家在接管和改造了一所旧制度下的女子职业学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所被接管和改造的旧制度下的学校就是河北省省立北平女子职业学校(以下简称河北女职)。
王静蓉就是原河北女职的学员。
全国妇联接管河北女职后,更名为新中国女职,在创办妇女干部学校的过渡阶段,“新中国妇女职业学校”的校名只存在了短暂的一年时间。
1950年7月,400名学员从新中国女职完成学业毕业,经中共中央华北局组织部分配,奔赴全国各地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说到这张照片的获得,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
在筹备展览的过程中,笔者通读了记录学校历史很1949年12月10日,亚洲妇女代表大会开幕式上全国民主妇联主席蔡畅(左)致开幕词、新中国妇女职业学校学员王静蓉(右)献贺词601950年7月出版的《亚洲妇女代表大会文献》插图本权威的《从新中国妇女职业学校到中华女子学院50年回顾》一书。
中国“最老”的18所高校

中国“最老”的18所高校1.同济大学同济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
创建于1907年,早期为德国医生在上海创办的德文医学堂,取名“同济”意蕴合作共济。
1912年增设工学堂,1923年被批准改名为大学,1927年正式定为国立同济大学。
2.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创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
也是中国在近代史上正式设立的第一所大学。
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为现名。
3.清华大学前身是清华学堂,成立于1911年,当初是清政府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
1912 年更名为清华学校,为尝试人才的本地培养,1925 年设立大学部,同年开办研究院(国学门),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
4.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由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其前身为创办于1896年的南洋公学5.浙江大学前身求是书院成立于1897年,1901年起曾几度易名并一度停办;1927年在原校址成立国立第三中山大学(由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和浙江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改组为第三中山大学工学院和劳农学院);1928年4月1日改名为浙江大学。
6.南京大学1902年创建以来,她先后经历三江师范学堂、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第四中山大学、国立中央大学等时期;1949年8月8日,由国立中央大学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
7.武汉大学武汉大学溯源于清朝末期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于1913年由国民政府建立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于1928年定名国立武汉大学,是近代中国首批国立综合大学之一,湖北第一所高等学府。
8.天津大学天津大学前身为北洋大学,创办于1895年10月2日,至今已有110年的历史。
1951年经院系调整更名为天津大学。
9.暨南大学暨南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华侨学府,是中国第一所招收外国留学生的大学学校的前身是1906年清政府创立于南京的暨南学堂。
后迁至上海,1927年更名为国立暨南大学。
上海圣心女子学校:百年教育守望传承

上海圣心女子学校:百年教育守望传承上海圣心女子学校是一所位于中国上海市的历史悠久的女子学校。
它成立于1920年,是上海市最早的女子高级中学之一,也是中国最早的天主教女子高级中学之一。
百年以来,该学校一直以其丰富的教育传承和高品质的教学质量而闻名。
作为一所百年老校,上海圣心女子学校一直致力于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
学校坚持传承优秀的教育理念和传统,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同时,学校也积极拥抱新的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不断推动教育改革和创新。
在师资方面,上海圣心女子学校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他们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个性化的教学指导。
学校注重培养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定期组织教师培训和学习交流,促使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给学生带来更好的学习效果。
从教育内容上看,上海圣心女子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和综合素质。
学校开设了丰富的课程,涵盖文科、理科、艺术等多个领域。
学校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学校的组织管理下,学生有机会参加各种学术竞赛、科研项目和实践活动,拓宽自己的眼界和知识面。
另外,上海圣心女子学校也非常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
学校倡导以德育人,通过课程、班会、主题活动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品德修养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校注重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人格培养。
此外,上海圣心女子学校也注重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学校组织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和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锻炼能力的平台。
在社团活动中,学生可以学习到团队合作、领导能力等重要的综合素质。
这些活动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交流能力。
作为一所历史悠久的女子学校,上海圣心女子学校一直以来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人文关怀。
学校提供多元化的教育资源和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学术和兴趣爱好上充分发展自己。
学校还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
国内一些城市恢复女子学校,女校有哪些不一样的呢?

女校的特殊与不特殊:即使复校十几年了,无锡第一女子中学(以下简称一女中)在当地依然是一种会引来好奇的存在。
高二(3)班的张明宇在公交车上遇到过老大爷问她:“你们学校真的全是女生吗?”张明宇答:“不然怎么叫女中呢。
”又问:“学校有男老师吗?有男厕所吗?”张明宇答:“都有的。
”她很想再认真给对方解释一下自己的学校,但老大爷不理她了。
她觉得很无奈,这种含混着围观和窥探的惊奇感,她并不是第一次遇到。
张明宇是在初中毕业后进入一女中的,原因很简单,一女中正好在她的中考分数段里。
实际上,和邻近的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一样,作为全国寥寥可数的公办女子中学之一,除了仅招收女生以外,无锡一女中还是一所跻身高考序列的普通重点高中,2017年的一本升学率为30%,在无锡市的重点高中里约处于第二梯队。
崇宁弄校区是一女中的本部校区,位于无锡市城市中心地带,是在一座古老的城隍庙的基础上改扩而来的。
校园进门左拐就是城隍庙原建筑群,有水榭长廊,亭台池阁。
古建筑以外则是白墙灰檐、江南风格的行政楼、教学楼、校史馆等,因为校区面积小,所有建筑都紧凑地排在一起,显得曲折幽静,而非普通中学校园的开阔疏朗。
这种幽静同样跟校园里的气氛有关,即使在中午吃饭休息的短暂一个多小时里,这所全是女生的校园也比其他中学校园来得更安静一些。
女孩子们叽叽喳喳地说笑打闹,但没有蹿蹿跳跳喊声震天的吆喝。
所有女孩子的白色短袖校服扣子都规矩地系到最上面一颗,领带系得周正,这是学校规定的。
大夏天里,女孩子们仍然穿着肥大的运动裤,而非校园宣传照中的日式短裙。
只要见到成年人,女孩子们都会低着头,声音都是细细地叫一声“老师好”,不管是不是自己的班级老师。
这种印象大概符合一些家长对女校的期待。
高二(4)班的沈雅文告诉我,她一开始并不想来女中,“朋友们都觉得一所没有男孩子的学校很奇怪”。
但她妈妈坚持送她来这里,因为她性格大大咧咧的,说话直来直去,总跟男孩子一起玩,妈妈希望她到一女中来磨炼一下性格。
中国女性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现状与问题

中国女性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现状与问题中国女性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现状与问题近年来,随着社会进步和性别平等意识不断提升,中国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然而,这个进步的背后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历史、现状和问题三个方面展开分析,探讨中国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其所面临的问题。
一、历史中国女性高等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清朝末年,中国的新式教育起步,尽管女性教育受到了传统观念和国家政策的限制,但一些女性学校相继成立,为中国的女性教育打下了基础。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政府开始重视并推动妇女教育。
1920年代至1950年代,中国女子大学逐渐崛起,为女性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高等教育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发展,女性的高等教育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例如,1952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妇女的解放》,明确提出要“发展妇女教育,提高妇女文化水平”,这为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女性高等教育得到了更为迅猛的增长,女性留学生人数也在不断增加。
二、现状当前,中国女性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女性高等教育的普及率不断攀升,已经超过了男性高等教育的普及率。
在中国大学校园中,女生的比例逐年增加。
女性学生人数正逐渐超过男性,尤其是在文科、社会科学、文学等领域。
此外,中国女性在高等教育中的表现也越来越优秀。
女学生在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方面不断取得突出的表现,并且在科学研究和学术领域也有着重要的贡献。
越来越多的女性担任教授、研究员和学院院长等职位,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科技创新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三、问题虽然中国女性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依然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性别不平等仍然存在。
一方面,一些传统观念对女性的高等教育持保留态度,认为女性的家庭责任和婚嫁更重要,这限制了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
另一方面,一些女性由于社会压力和家庭原因,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导致辍学或不能持续追求更高学历。
民国老照片欣赏——北京贝满女中,育英中学

民国老照片欣赏——北京贝满女中,育英中学
男育英女贝满,这句话估计只有上了年纪的老北京人还有些印象。
育英中学和贝满女中,都是由基督教公理会在1864年创办,育英是男校,贝满是女校。
其创始人是来中国的传教士艾莉莎贝满夫人。
我国著名的作家,诗人,教育家——冰心先生,也曾就读于贝满女中
这张照片摄于民国24年(1935年)3月,文字注释为:贝满育英两校联合歌咏团全体合影。
前面四排为女生,后面为男生,当时能受教育的孩子,家庭条件应该都是不算差的,如果还有在世的,应该都已逾百。
#老照片##北京##冰心#。
【每天老照片】-1万-5063-1920年北京汇文学校的女生学习生活老照片

【每天老照片】-1万-5063-1920年北京汇文学校的女生学习
生活老照片
你知道民国女生是什么样的学习、生活状态吗?且看一组1920年拍摄的北京汇文中学女生老照片,全面为你展示。
北京汇文中学是是首批北京市重点中学,首批北京市示范性普通高中。
学校建于1871年,前身是美国基督教会“美以美会”附设的“蒙学馆”;1884年更名为“怀里书院”;1888年更名为“汇文书院”;1905年更名为“北京汇文大学堂”;1912年更名为“汇文大学校”;1927年更名改为“京师私立汇文中学”;1928年改名为“北平私立汇文学校”;1937年被改名为“北平市立第九中学”;1945年改名为“北平私立汇文中学”;1952年改名为“北京市第二十六中学”,1989年恢复“北京汇文中学”。
1920年,北京汇文学校,大学预科部的书法课。
1920年,北京汇文学校,大学预科部的数学课。
1920年,北京汇文学校,中学部的地理课。
1920年,北京汇文学校,中学部的国QI操练课。
1920年,北京汇文学校,中学部的室内体育课。
1920年,北京汇文学校,大学预科部的女生。
1920年,北京汇文学校,女生在阅览室阅读报刊大家觉得当时的女生和现在女生比如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照片]百岁老人珍藏,中国百年前的女子学校!
中国的女权运动,最初是从两个方面展开的:一为兴女学,一为不缠足。
女子教育权的获得是女权运动得以开展并取得实质进展的首要因素。
晚清女学自19世纪40年代就已开始,19世纪末,传教士开办的女学堂在中国各地已有数百所,但进入学校的女孩子基本上只限于下层平民阶层,女学没能影响中国上流社会。
·随着戊戌维新运动的兴起,女子教育逐渐被提上社会改革的议事日程,中国新式女子教育在晚清之际开始兴起。
1907年3月8日,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创办女子学堂。
女子学校的创办,其意义不仅在于培养了中国第一代新型的知识女性,同时,也是对中国沿袭了数千年的“男尊女卑”封建陋习的挑战,从而成为近代中国妇女解放之先声。
1880年,北京慕贞女校的校舍。
1881年,北京慕贞女校师生。
1876年北京慕贞女校的学生和舍监。
1892年,福建泉州培英女校的学生。
1893年,福建泉州培英女校的学生。
1893年,福建泉州培英女校的教师与学生。
1895年,福建泉州培英女校的教室。
1895年,福建厦门闽南女子学校。
1897年,福建泉州培英女校的师生。
1897年,福建泉州培英女校的学生。
1900年,浙江温州女子学校的学童。
1902年,山东烟台女子学校教室。
1904年北京慕贞女校的教室内。
1907年北京慕贞女校的毕业生。
1908年北京慕贞女校的数学课。
1911年,广州东北部客家女校的学生。
广州汕头淑德女校的第一届毕业生,她们是1873年入学,1934年拍这张合影照时他们已经60多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