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散打名称的演变

合集下载

散打裁判规则与裁判法

散打裁判规则与裁判法

二、每局胜负评定




1、在每局比赛结束时,依据边裁判员的 评判结果,判定每局胜负。 2、一局比赛中,一方受重击被强制读秒 (侵人犯规除外)2次,另一方为该局胜 方。 3、一局比赛中,一方2次下台,另一方为 该局胜方。 4、一局比赛中,双方得分相同时,判主 动进攻技术强者为该局胜方。
第四章 仲裁委员会及其职责与申诉


申诉程序及要求 (一)运动队如果对裁判组的判决结果有异议,必 须在该运动员比赛结束后15分钟内,由本队领队 或教练向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诉,同时交付 1000元的申诉费。如申诉正确,退回申诉费;申 诉不正确的,则维持原判,申诉费不退,作为优 秀裁判员的奖励基金。 (二)各队必须服从仲裁委员会的最终裁决。如果 无理纠缠,根据情节轻重,可以建议竞赛监督委 员会、竞赛组委会给予严肃处理。
编排记录长职责



1、负责运动员资格审查,审核报名单。 2、负责组织抽签,编排每场秩序册。 3、准备竞赛中所需要的表格,审查核实成绩、录 取名次。 4、登记和公布各场比赛成绩。 5、统计和收集有关材料,汇编成绩册。
宣告员职责



1、摘要介绍竞赛规程、规则和有关的宣 传材料。 2、介绍临场裁判员、运动员。 3、宣告评判结果。
抽签


1、抽签由编排记录组负责,有仲裁委员会 主任,总裁判长及参赛队的教练或领队参 加。 2、抽签在第一次称量体重后进行。抽签由 小级别开始,如本级别只有一人,则不能 参加比赛。
服装护具


1、运动员必须穿戴中 国武术协会认定的武 术散打比赛服装及护 具。 2、比赛护具分红、蓝 两种颜色。包括拳套、 护头、护胸,以及自 备的护齿、护裆、和 缠手带,护裆必须穿 在裤子内,缠手带的 长度为3.5~4.5米。

散打运动的起源与发展500字

散打运动的起源与发展500字

散打运动的起源与发展500字散打运动是一项起源于中国的传统武术竞技项目,也被称为中国散打或中国拳击。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武术文化。

在中国古代,武术是一种重要的军事技能和自我防卫技巧,而散打则是其中一种最基本的格斗术之一。

散打最早的形式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战争频繁,各个国家的武术家为了增强自己的战斗能力,开始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与切磋。

这些交流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竞技活动,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称的散打。

随着时间的推移,散打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竞技项目,并吸收了不同地区的文化和技巧。

在唐朝时期,散打开始在宫廷中得到广泛的推广,成为贵族们进行身体训练和娱乐的方式之一。

到了宋朝时期,散打逐渐走向民间,并开始在一些武术学校和道场中传授。

然而,散打的发展在清朝时期经历了一段低谷。

由于清朝对武术的限制和压制,散打这一传统文化遭到了破坏和禁止。

直到20世纪初,随着中国的社会变革和武术文化的复兴,散打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

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开始重视武术的发展,并将其纳入国家体育项目之中。

散打也因此成为中国国家体育总局认定的正式竞技项目,并且开始参加国内外的比赛和交流。

1978年,中国散打协会正式成立,标志着散打运动的组织和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散打运动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中国的散打选手在世界各大比赛中屡获佳绩,并在1990年代获得了国际散打联合会世界冠军。

散打的比赛规则也逐渐趋于完善,包括攻击技巧、防守技巧以及裁判规则等方面都有了明确的规定。

如今,散打运动已经成为中国最受欢迎的竞技项目之一,吸引了大量的爱好者和参与者。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国际上,散打运动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推广。

不仅是一种体育竞技项目,散打也成为了一种传统文化的代表,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勇气、智慧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总之,散打运动起源于中国古代武术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并且在现代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推广。

它不仅是一项竞技项目,更是一种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式。

武术散打的历史发展回顾与展望

武术散打的历史发展回顾与展望

武术散打的历史发展回顾与展望散打二班国际教育学院赵维嘉散打前身为散手,是中华武术的精华;是具有独特中华民族风格的体育项目,多年来在民间流传发展并深受人民喜爱。

散打的起源与发展,是和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同步的。

它起源于先辈的生产劳动和生产斗争,但又服务于此,演化至今成为华夏民族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原始社会人类为了猎取食物,长期与野兽搏斗并学会了与野兽搏斗所使用的不同方法。

古称相搏、手搏、卞、弁、白打等。

经过数千年的演变与先辈的不断改良,才有了现代的散打。

现代散打是体育运动项目之一,双方按照规则,利用踢、打、摔等攻防战术进行徒手搏击、对抗,实战性强,是力量,速度,技巧相结合的综合项目。

散打就是格斗对抗形式的一种。

现代的散打通过对传统技击术进行归纳、整理,舍弃它们的具体形态;找出其中带有共性的规律,即中国各拳种门派的基本拳法和基本腿法进行规整并最终总结出它们的基本运动形式。

经过整合,最后确立的进攻技术具有两种运动形式:一种是直线型方法,另一种是弧线型方法。

拳法以冲、掼、抄、鞭为内容,腿法以蹬、鞭、踹、摆为内容;摔法则根据“快摔”的要求和“无把”(主要是戴手套无法获得把位)的特点,主要把握“破坏重心”和“抡圈”的要点来使用“接招摔”和“夹打摔”的方法。

同时,防守技术也被划分为“接触式防守”和“不接触式防守”两种。

散打从比赛形式上借鉴了中国传统的“打擂台”的方式,一方掉擂出局即为输方。

在竞赛方法上采用三局两胜制,评点数得分先赢两局者即为赢家。

散打不拘泥于固定的招式与套路,学习者在通过对拳法,腿法以及摔法的学习以及反复训练,熟练掌握之后,在比赛或者实际需要时自由发挥出来,以达到致胜自救的需要。

散打具有很大的攻防作用,有攻必有防,攻防是一对矛盾体,在散打中双方总想办法击中对手,而不被对手击中,运动员总是在这种条件下进行训练的。

经过长期训练运动员掌握了散打技术,遇敌而不慌,与敌方突然袭击的一瞬间能迅速地做出相应的防守和防反动作。

中国散打历史与发展

中国散打历史与发展

中国散打历史与发展散打是一项源自中国的综合性格斗运动,也被称为中国散打、八极拳等。

它独特的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其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关注和喜爱。

散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战争时期。

战士们在战斗中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并将战斗技巧与拳法相结合,形成了散打的雏形。

在古代武术发展的历程中,散打逐渐形成独立的技击系统。

随着时间的推移,散打逐渐发展成为一项独立的竞技项目。

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开始倡导散打的普及与发展,并成立了国家散打队。

散打队的成立为散打运动的推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平台。

中国散打逐渐在国际赛场上崭露头角。

1993年,散打首次亮相了全球最大的综合格斗赛事——UFC(综合格斗锦标赛),并成功获得了冠军。

这一成绩使得散打在国际格斗界赢得了声誉和认可。

随后,散打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和普及度急剧增加。

中国散打的发展也得益于国内外的散打比赛和交流活动。

每年举办的中国散打锦标赛、亚洲散打锦标赛以及世界散打锦标赛等赛事为散打爱好者提供了展示自己实力和学习交流的机会。

同时,中国散打选手也积极参加国际比赛,提高了中国散打在国际格斗舞台上的竞争力。

中国散打的发展离不开对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散打强调技击技巧的实用性与效果,同时也注重训练者的人格修养和道德观念。

中国散打继承了中华传统武术的精髓,注重强身健体、强化意志力和培养自信心。

总的来说,中国散打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凝聚了丰富的武术精华和文化内涵。

其独特的技击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它成为中国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关注。

武术散打名称的演变

武术散打名称的演变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科技视界0前言散打也叫散手,古时称之为相搏、手搏、白打、卞等。

简单而言,散打就是两人徒手按照一定规则,运用踢、打、摔、拿等攻防技法制胜对方的武术。

散打是中国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表现形式,是中华武术的精华,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体育项目。

散打除踢、打、摔、拿四大技法外,还有防守、步法等技术。

目前,散打已经成为现代体育运动项目之一,已经从中国传统武术的擂台形式,发展到与现代体育运动的相互借鉴、相互影响与相互融合。

1汉代及汉代以前的散打名称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记载于文字、流传于口头的武术散打名称很多。

散打,古称相搏、手搏、卞、弁、白打等等,由于散打是以徒手相搏的形式在台子上进行,故后来也俗称“打擂台”。

古代相搏简称为“搏”,“搏”字最初出现在先秦古籍中,且常常与狩猎活动有关,反映了早期的搏斗技术主要是“田猎搏兽也”。

“搏”的初义与“捕”字相同,可以说“搏”是“捕”的引申义。

随着私有制和部落间战争的频繁出现,始于狩猎活动的徒手逐渐摆脱其生产属性,而成为人与人斗的一种专门技术,并且得到不断的发展。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古籍中已明确出现人与人“相搏”、“手搏”之类的文字记载,如《谷梁传·僖公元年》载:“(鲁)公子友谓莒曰:吾二人不相悦,士卒何罪?屏左右相搏。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载:“晋侯梦与楚子搏。

”“搏,手搏也”,说明“搏”已经由宽泛的含义演变为一种徒手格斗技术的专门术语。

《释名》曰:“搏,四指广(搏)亦以击之也”,今人翁士勋认为此处的“四指”即“四肢”的借代。

“然且始举手击要,终在扑也”,表明当时的手搏技术可打可摔,打要击其要害,摔要使对方倒地,徒手格斗的技法已经相当全面,并不只是单指以手相击。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兵技艺”中收有《手搏》六篇,可见当时手搏不仅在技术上已有相当水平的发展,而且在理论上已有专门的论述。

武术散打知识点总结大全

武术散打知识点总结大全

武术散打知识点总结大全一、散打的起源散打起源于中国,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武术练习方式。

散打在唐代就已经形成,并在隋唐时期得到了相当的发展。

散打一词最早出现于宋代。

在宋代的一部兵书中首次被提及,可以说宋代是散打兴起的一个阶段。

到了明清时期,散打经历了较大发展,成为了一种具有一定规模和内容的武术流派。

在明朝期间,著名将领戚继光曾经使用散打技巧进行军事训练。

后来,散打技术逐渐传入了东南亚其他国家,从而产生了与中国本土不同的发展方式。

二、基本技术要领1. 姿势散打的姿势非常重要,正确的姿势是散打技术的基础。

在散打的比赛中,选手需要保持一个稳定的姿势,能够灵活地进行移动和变换。

合适的姿势能够保证选手在比赛中有更大的机会获胜。

2. 击打技术散打的击打技术包括拳、腿、肘、膝、甩手、拉手等多种技术。

拳腿技术是散打技术中最基本的技术之一,拳技术主要有直拳、钩拳、肘拳等;而腿技术主要有正踢、侧踢、后踢等。

这些技术在比赛中都会被广泛运用,是选手在比赛中取胜的关键。

3. 防守技术在散打比赛中,防守技术同样十分重要。

选手需要善于利用自己的身体进行防守,可以采取闪避、格挡等方式来避免对手的进攻。

正确的防守技巧能够有效地降低受伤的概率,并且给自己争取更多的机会。

4. 体位技术散打比赛中,选手需要比较灵活的运用自己的体位技术,包括变换体位、转身、跳跃等。

体位技术是散打技术中比较难掌握的一部分,需要选手在日常训练中多加训练,才能熟练运用。

5. 擒拿技术擒拿技术是散打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各种擒拿、掐、摔、劈等技术。

这些技术是散打技术中最具有破坏性的技术。

在比赛中,擒拿技术往往能够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6. 其他除了以上列举的技术要领外,散打技术中还有许多其他的技术,如:步法、躲闪、绷力、呼吸等方面的技术,这些技术上的要领同样对选手在比赛中发挥出色有很大的帮助。

三、训练方法1. 基本功训练散打的基本功训练主要包括站桩、走桩、击打目标、距离感掌握、独立技术练习等。

散打运动概述

散打运动概述
步朝着更加公平、合理、安全、精彩的方向完善。
4) 加强了项目的管理和赛风的建设。(详见教材P5〜6)。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就必须把散打推向市场,按照市场规律来运作散 打比 赛,更好地促进散打运动快速健康发展。为了吸引企业的赞助和观众的参与热情, 在全国 正式的锦标赛之外,还举办了散打邀请赛、挑战赛和争霸赛等不同形式的商业 赛事。
▲ 98年分别在陕西户县、河北沧州、山东青岛举行了三次试验性的武术比赛。10月, 分别 在北京和上海举行了中美武术搏击争霸赛和中国与欧洲运动员搏击对抗赛。
▲ 99年开始,锦标赛正式脱掉护具;5月在浙江台州的“武术散打水上擂台赛” ;12 月赴 美与美国职业拳击进行对抗赛。
▲ 2000年3月,“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在北京正式开赛。
★ 90年国家体委正式公布《武术散手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同年批准了首批散打武英 级运
动员。90《武术散手竞赛规则》正式出版。
★ 91年锦标赛设团体和个人,国际武联将散打列为世界武术锦标赛正式项目,首届在北 京,
以后每两年一次
★ 93年散打列为7运会比赛项目;设男子团体1块金牌,97年8运会设3块;98年泰国13届 亚
、古代“搏〃字含义及其演变
、散手一词的使用及沿革
民国时期,开始将武术中徒手格斗称为“散手”,在民间得到广泛使用,并沿用至今。 散 手是相对武术套路的固定动作而言,表示将武术套路中固定的攻防招术拆散运用 于攻防实 践。所以,散手、散着、散打、拆手,实质上是不同的词表达的同一个概 念。
★ 1928年和1933年南京中央国术馆举办了两届国术国考 ★ 1929年在杭州举行了全国性国术游艺大会 ★ 1933年,在南京举办了 “全国运动大会” ★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散手项目深受武术爱好者的青睐 ★ 1953年11月在天津举办的全国民族形式的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上,散手 被列为 竞赛项目 ★ 1979年3月国家体委决定将散手列为竞技比赛实验项目,同年5月在南宁举办的全国 武术

武术散打知识点归纳总结

武术散打知识点归纳总结

武术散打知识点归纳总结一、起源与发展武术散打源于中国古代的搏击技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各种武术理论和技巧,并形成了独特的格斗方式。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中国各地都有不同的搏击技术,如少林寺的拳法、峨眉山的刀术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技术逐渐演化成为了武术散打。

在近代,武术散打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如将传统的拳法、腿法、擒拿、摔打等技术进行了整合和提升,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格斗体系。

同时还引进了西方的拳击、摔跤等技术,丰富了武术散打的技术内涵,使其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二、基本技术武术散打的基本技术包括拳法、腿法、擒拿、摔打等,通过这些技术的结合和运用,可以有效地完成对手的制服和击败。

下面就这些技术进行简要的介绍。

1. 拳法拳法是武术散打的基本技术之一,其原理是以手为主要武器,通过快速、灵活的拳击技术来打击对手。

常见的拳法有直拳、钩拳、勾拳、直拳等,这些拳法都注重节奏感和力量的发挥,能够快速有效地打击对手。

2. 腿法腿法是武术散打中的重要技术之一,其原理是以腿为主要武器,通过快速、有力的踢腿技术来攻击对手。

常见的腿法有前踢、侧踢、后踢等,这些腿法能够有效地制止对手,达到制服、击败对手的目的。

3. 擒拿擒拿是武术散打的另一种重要技术,其原理是利用对手的力量和动作来进行制服和控制。

擒拿技术主要包括抓、扭、扳等动作,通过这些技术可以有效地控制对手,让对手无法还手。

4. 摔打摔打是武术散打的另一种重要技术,其原理是利用对手的重心和平衡来进行抓摔和地面压制。

摔打技术主要包括摔技、倒技、控制技等,通过这些技术可以将对手摔倒在地,达到制服、击败对手的目的。

以上就是武术散打的基本技术,这些技术都需要通过反复练习和实战来掌握,才能够熟练地运用于实际的比赛和应用中。

三、训练方法武术散打的训练方法主要包括基本功训练、技术训练、体能训练等,通过这些训练方法可以使运动员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和身体素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术散打名称的演变作者:杨镞江来源:《科技视界》2013年第08期【摘要】散打是中华武术的精华,是两人徒手面对面地按照一定规则进行攻防打斗以此制胜对方的搏斗术。

散打以擂台技击的形式来表现中华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被打上了不同时代的烙印。

本研究通过对历史上散打名称的演变进行探寻,以期对散打运动的发展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散打;名称;演变0 前言散打也叫散手,古时称之为相搏、手搏、白打、卞等。

简单而言,散打就是两人徒手按照一定规则,运用踢、打、摔、拿等攻防技法制胜对方的武术。

散打是中国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表现形式,是中华武术的精华,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体育项目。

散打除踢、打、摔、拿四大技法外,还有防守、步法等技术。

目前,散打已经成为现代体育运动项目之一,已经从中国传统武术的擂台形式,发展到与现代体育运动的相互借鉴、相互影响与相互融合。

1 汉代及汉代以前的散打名称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记载于文字、流传于口头的武术散打名称很多。

散打,古称相搏、手搏、卞、弁、白打等等,由于散打是以徒手相搏的形式在台子上进行,故后来也俗称“打擂台”。

古代相搏简称为“搏”,“搏”字最初出现在先秦古籍中,且常常与狩猎活动有关,反映了早期的搏斗技术主要是“田猎搏兽也”。

“搏”的初义与“捕”字相同,可以说“搏”是“捕”的引申义。

随着私有制和部落间战争的频繁出现,始于狩猎活动的徒手逐渐摆脱其生产属性,而成为人与人斗的一种专门技术,并且得到不断的发展。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古籍中已明确出现人与人“相搏”、“手搏”之类的文字记载,如《谷梁传·僖公元年》载:“(鲁)公子友谓莒曰:吾二人不相悦,士卒何罪?屏左右相搏。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载:“晋侯梦与楚子搏。

”“搏,手搏也”,说明“搏”已经由宽泛的含义演变为一种徒手格斗技术的专门术语。

《释名》曰:“搏,四指广(搏)亦以击之也”,今人翁士勋认为此处的“四指”即“四肢”的借代。

“然且始举手击要,终在扑也”,表明当时的手搏技术可打可摔,打要击其要害,摔要使对方倒地,徒手格斗的技法已经相当全面,并不只是单指以手相击。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兵技艺”中收有《手搏》六篇,可见当时手搏不仅在技术上已有相当水平的发展,而且在理论上已有专门的论述。

今人陈邦怀注意到《剧延汉简甲编》第1304号简有六个字,释文是“相错畜,相散手”。

他认为这支残简正是《汉书·艺文志》中《手搏》一书的佚文。

在汉代“手搏”亦可称为“卞”或“弁”。

如《汉书·哀帝纪赞》曰:“哀帝……雅性不好声色,时览卞射武戏。

”又《汉书·甘延寿传》载:“试弁,为期门,以材力爱幸。

”据《说文解字》“卞”的本字是“拚”,由于同义,古籍中常借用为“卞”“弁”。

“拚”的原义是“拊手也”,因此,段玉裁认为是由“拊手”引申为“两手相搏也”,即“手搏”,所以“卞”“弁”实为“手搏”的异称。

2 汉之后到明清的散打名称隋唐代时,比武几乎形成制度,大体规则是不分体重级别,没有护具,多赤身穿短裤,活动多在方形的台子上进行,犯规处罚不严格,获胜者给予重奖。

宋代一般在比武前要筑台,称做“露台”,上台比武称做“露台争交”。

到了明代,正规的比武叫“打擂台”,赛前先设擂主,再安排高手战,凡欲较量高低之人,临场报名并立下生死文书,方可上台献艺。

当时的台子叫“献台”,裁判员称做“部署”。

比赛时不许暗算,先被打下台者为输,胜者可获得旗、帐、银杯、彩缎、马匹等奖品。

明清时期是武术的大发展时期,“打擂”比武在民间颇为流行,诸如春节、庙会或其他节日集会,各门派不同拳种的练武“社”“馆”大都会设擂比武发展技艺,一般在擂台两侧挂上诸如“拳手南山猛虎”“脚踢北海蛟龙”的楹联以增加比赛的气氛。

比赛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擂主在公开场合搭上擂台,分别迎战,所有的挑战者。

这种比赛不用事先报名,来自各地的拳师只要自愿参加、对方同意就可以上台比试。

另一种是同主办者高擂,各路人士不分地区及身份,均可自愿报名参加,死伤自负,比赛不分体重级别,用“拈阄儿”配对手,比武在高台上进行。

比赛时在擂台四角各坐一名裁判员,另有一名主裁判一手持小铜铃,一手持小红旗或黄旗,比赛开始或停止时以摇铃为令,出现险情时旗子隔开。

每对赛手打三个回合,以得点多者为胜,“见”(被打出血)“倒桩”(倒地)“甩翻”(被丢下台)为败。

获胜者被众人簇拥披红挂彩、打马游街,以示庆贺。

3 民国时期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散打名称民国时期,始将武术徒手格斗称为“散手”,在民间等到广泛使用,并沿用至今。

“散手”是相对武术套路的固定动作而言,表示将武术套路中固定的攻防动作拆散运用于攻防实践。

所以散手、散着(招)、散打、拆手,是不同的词表达同一个概念。

民国,随着“国粹体育”和民族体育的弘扬,人们认为“欲振兴国术,非积极提倡比试不可”。

通过竞技可振作尚武精神。

同时,在西方竞技体育的影响下,武术逐渐走向现代体育运动会的竞赛场。

1928年和1933年南京中央国术馆先后在南京公共体育场举办了两届国术国考,有近20个省、市国术馆和中央国术馆三百多名应试者参加考试。

考试分为预试和正试,预试为单人表演,正大试为两人对抗比赛,散手被列为“国考”的重点项目,预试及格方可参加正试。

比赛不按体重分级,只以抽签分组进行淘汰赛。

比赛无任何护具,也不作时间限制。

规则要点是凡用手、肘、脚、膝击中对方任何部位得一点,凡击中对方眼部、喉部、裆部为犯规,犯规三资取消比赛资格,严重者一次取消资格。

当时的散手比赛主要是点到为止,有的只用脚尖路易中对方或以手指摸到对方的头发也算得一点,故双方均不轻易进攻,只得躲躲闪闪跳过来蹦过去,状如斗鸡。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武术运动的普及与发展,散手项目亦受到武术运动爱好者的青睐,习练者日众。

1953年11月在天津市举行的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上,散手被列为竞赛项目。

其后,国家只将套路运动形式作为武术推广、表演和竞赛的重点,散手则在民间仍有流传,直到1979年3月国家体委决定将散手列为竞技比赛试验项目,同年5月在南宁市举行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散手作了尝试性的表演。

1980年,列入“全国武术对抗项目表演赛”。

从这里可以看出,近代历次举行比赛中的散打都被称为散手,为尊重历史沿革,“散手”一词目前在武术界仍被广为引用。

4 八十年代以来的“散手”和“散打”之争中国武术的徒手对抗运动,一向有“散手”和“散打”两个名称,并且过去多半是叫散手。

例如1928年10月,中央国术馆举行的第一次“国考”就叫散手,此后多年里“国考”系统的各级比赛都叫散手。

解放后,武术的对抗比赛一度被停止,相当长的时间里称套路演练为“竞技武术”,竞技的核心是“规定套路”和所谓“难度动作”,本质上是对体操比赛的生搬硬套,又加上一点戏剧武功和舞蹈之类。

上世纪80年代初,武术的徒手搏击由试验逐步走上正式开展,古老的散手终于重新浮出水面。

但它到底应该叫“散手”还是叫“散打”呢?当时的主管部门没有专门研究过,所以一直以来都是两个名字并行使用,没有任何理论的阐释和界定,即使在正式颁发的竞赛规则和高校教材中也是如此。

1980年5月,武汉体院成立了“散打试验小组”,编订了《散手竞赛规则》,这是80年代以来的第一个规则,在此基础上,这个规则在1982年被改称为《散手竞赛规则》。

稍晚于此,1983年9月版的全国体育系通用教材《武术》,其第十章第一节也是《散手》。

此后,大多数官颁的规则都叫散手而不叫散打,1991年版和1994年版的通用教材《武术》中,用的也是“散手”。

这一切给人一个的感觉:“散手”是官方认同并加以确定的名称,“散打”则是别称,是非正式的民间称谓。

对武术徒手格斗形式的运动项目“散手”这一名称,从1979年开始试点比赛之后,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散手”这个名称,尊重了历史的沿革,是自然而合乎情理的。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散手”这个名称不准确,不好理解,应该改为“散打”。

名称是表示某一事物的语言文字符号,它作为一种专用的概念术语应该反映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的本质特征。

实际上,从历史发展来看,将武术对抗形式的比试引入正式体育比赛场,就是要把武术徒手格斗形式的运动从传统的、民间的、封闭的状态,引进现代的、公众的、开放的竞技体育舞台。

因此,不仅是在技术层面和表现形式上有一个由零散、繁杂向统一、规范的竞技体育转换的问题,而且在名称和术语的使用上也应该有一个统一、规范的要求。

武术徒手对抗比赛试验的反复实践过程所反映出来的表象,在人们的头脑里逐渐形成了反映这种事物的概念。

人们在口头语言、文字记载、媒体报道中开始越来越多地使用“散打”这一术语。

“散打”概念中的“散”字,就是表示散手、散着(招)、拆手、招术的意思;“打”字表示运用这些方法进行格斗较量的性质和用途。

这两个具有不同含义的字组合在一起,不仅能够从字面上比较全面地反映事物表象及其本质属性,见其词、明其意,而且通俗易懂,符合人们的语言习惯。

因此,中国武术协会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从1998年开始在正式的比赛和交往中,推广使用”散打“一词,并逐渐规范统一。

实际上,这不仅仅是个名称问题,现代散打动作作为体育这一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已经不完全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武术实用散手,它不再仅仅是对武术中的传统技击术进行简单的继承和再现,而是将传统武术不同风格的技击术,在继承的基础上,遵循现代体育精神进行了改造和发展,这也是一种文化转型的必然结果。

根据武术发展的需要和社会文明方面的需求,把“散打”作为竞技体育运动并大力推广,从转型的模式上讲,就是在“制度层面”把武术的散打纳为体育运动系列,使之成为“竞赛项目”。

由于体育竞技运动的规律和要求,其技术表现和运用不可能完全保持原来的面目,需要对传统技击术进行有目的的舍取与整合,使之能够符合体育竞赛的特点。

正是这些变化,最终产生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化,即“意识层面”的更新,使得体育性质的武术散打概念得以确立,这也反映了社会发展和时代的要求。

5 散打运动的现代化与正规化中国武术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套路演练形式,一种是格斗对抗形式,散打就是格斗对抗形式的主要类别。

散打多年来在民间流传繁衍,深受人民喜爱,它的起源与发展,与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同步。

散打产生于先辈的生产劳动、生存斗争,并始终服务于实践应用,直至今天演化成为华夏民族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它作为一个体育项目,其最终目的仍然是增强人民体质、丰富群众生活。

现代散打运动的兴起可谓一波三折,1979年,随着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武术重新又热了起来,为了抢救、发掘散打运动,武术界通过对传统技击术进行归纳、整理,找出了其中带有共性的规律,即把中国各拳种门派的拳法、腿法通过规整,总结出它们的基本运动形式,最终确立进攻技术具有两种运动形式:一种是直线型方法,另一种是弧线型方法,其中拳法以冲、掼、抄、鞭为主,腿法以蹬、踹、扫、摆、勾为主;摔法则根据“快摔”的要求和“无把”的特点,主要根据“破坏重心”和“抡圈”的要点,创造出“接招摔”和“夹打摔”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