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噬和抗肿瘤免疫关系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细胞自噬对肿瘤形成的影响研究

细胞自噬对肿瘤形成的影响研究

细胞自噬对肿瘤形成的影响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癌症的认识越来越深入。

其中,以细胞自噬对肿瘤形成的影响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向,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

那么,细胞自噬到底是什么,它和肿瘤形成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细胞自噬的定义细胞自噬是一种细胞在压力、饥饿或病理情况下自我调节的过程。

简单来说,就是细胞通过消化和回收自身组成部分的过程。

这种过程可以保证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同时也是一种对细胞的异常和损伤的保护反应。

细胞自噬的过程实际上,细胞自噬的过程是非常复杂和细致的。

简单来说,细胞自噬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步骤:第一步是“initiation”,就是自噬囊泡的分解和形成;第二步是“elongation”,即自噬囊泡的压缩和扩展过程;第三步是“fusion”,就是自噬囊泡与溶酶体的融合过程,这样囊泡内的物质才能被完全消化;第四步是“degradation”,就是对物质进行消化分解的过程;最后,还需要将消化后的物质转运到其他细胞器或细胞质中进行再利用。

总之,细胞自噬是一个复杂的生物过程,其中每一个步骤都与其他生物过程紧密相关。

细胞自噬与肿瘤形成的关系现代科学认为,细胞自噬是一种保护性反应,可以对肿瘤形成有抑制作用。

有研究表明,自噬能够减少细胞因氧化压力等外界因素而发生的损伤,从而减少了肿瘤细胞的发生率。

此外,自噬也可以在DNA损伤、炎症等异常情况下,促进细胞的死亡,从而避免癌症的进一步发展。

这一结论,也得到了一系列的实验证明。

尽管在保护细胞方面,细胞自噬有着巨大优势,但一些研究还发现细胞自噬也可能会促进肿瘤的形成。

尤其是在肿瘤细胞中自噬的存在,它能够帮助肿瘤细胞逃脱免疫系统控制,从而促进癌症的进一步发展。

这一发现,也在一定程度上让人们对细胞自噬的作用产生了一定的怀疑。

结论总的来说,细胞自噬对于肿瘤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癌症前期的治疗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科学家们需要更进一步地探究细胞自噬与肿瘤形成之间的机制,以利用自噬对各种类型的癌症进行防治。

自噬及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自噬及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自噬及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自噬是通过溶酶体途径,降解并循环利用受损的细胞器和大分子蛋白,从而维持细胞稳态的分解代谢过程。

这一过程与包括肿瘤在内的多种疾病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最新研究表明,在肿瘤不同的发生发展阶段,自噬可能发挥着正反两方面的作用,而在不同的肿瘤中,自噬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因此,自噬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具体作用机制正在成为研究热点,对促进肿瘤的临床治疗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文就自噬及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作用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标签:自噬;肿瘤;调控机制;信号通路自噬是通过溶酶体途径降解并循环利用受损的细胞器和大分子蛋白以维持细胞稳态的分解代谢过程。

这一过程与包括肿瘤在内的多种疾病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最新研究表明,在肿瘤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不同种类的肿瘤中,自噬的作用可能截然相反。

因此,对自噬与肿瘤发生发展中的相互关系和具体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极为重要,对促进肿瘤的临床治疗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自噬1.1 自噬发生的基本过程细胞自噬(autophagy)是作为细胞器和大分子蛋白降解的主要途径和细胞内重要物质的分解代谢过程,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中[1]。

自噬是实现细胞内物质的循环再利用,维持细胞稳态方面的重要途径。

其发生时自噬泡(autophagosome)先对受损的细胞器或错误蛋白进行包裹,之后和溶酶体(lysosome)发生融合,在溶酶体酸性水解酶的作用下分解代谢为氨基酸等生物分子而被细胞重新利用[2]。

因此无论是病态细胞还是正常细胞,维持一种基础的、较低水平的自噬活性非常重要。

1.2 自噬的分类自噬根据其底物进入溶酶体的途径可以分为,微自噬(microautophagy)、巨自噬(macroautophagy)和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chaperone medited autophagy,CMA),其中CMA途径降解的底物必须是可溶性的蛋白,而前两者对底物无选择性[3]。

通常所说的“细胞自噬”或者“自噬”一般指巨自噬,本文中所提到的自噬也是巨自噬。

自噬及其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自噬及其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expresdon
Leukemia,2004。18(4):756—762. [34]BuhlAM,Judander J,GeialerCH,etal.CLLUl
ek predict
time to
expressionh
in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overall survival
Modem Oncology 2010,18(06):1247—1250
【指示性摘要】自噬是真核细胞特有的普遍生命现象,在维持细胞自我稳态、促进细胞生存方面起重要作用,
广泛参与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自噬与肿瘤细胞的存活与死亡密切相关,预示着自噬将成为肿瘤研究中的 一个新热点。本文对自噬的概念及生物学特性以及与肿瘤的关系作一概述。
putative expression in
mutational
status
useful in B—cell chronic lymphocyi-
and novel miR-
ic leukemia?The example of
Septin一10[J].Leukemia,2008,22
relevance in CLL
自噬及其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郭德玉,孙慧勤
Progression in the study of autophagy and its relation to
GU0 De—vu.SUN Hui—qin
cancer
Department旷Pathology,Southwest 【Abstract】Autophagy
附近,直径一般为300—900m,平均500rim,内含胞浆成分如
is
Hospital,Third

细胞自噬与肿瘤发生的关系

细胞自噬与肿瘤发生的关系

细胞自噬与肿瘤发生的关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细胞自噬(autophagy)与肿瘤发生具有密切联系。

细胞自噬是细胞利用内部吞噬泡将细胞器、蛋白质等有机物分解成小分子,再通过溶酶体进行消化降解的一种重要的细胞代谢途径。

它在维持细胞稳态、调节寿命、应对压力和免疫调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就细胞自噬与肿瘤发生的关系展开探讨。

1. 细胞自噬与肿瘤发生的相关研究近年来,细胞自噬被发现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扮演着重要的作用。

细胞自噬可以通过清除有害物质、维持细胞内物质的平衡和能量代谢等方式来保护细胞免受外界恶劣环境的损害。

然而,在一定的条件下,过多的自噬活性也会对细胞造成损伤,导致肿瘤的发生。

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的最新研究表明,自噬是一种在癌细胞中非常常见的现象,它促进了癌细胞的生长和分裂。

2. 细胞自噬对肿瘤的影响细胞自噬在肿瘤发生过程中有着复杂而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细胞自噬有助于维持细胞代谢平衡,促进抗氧化剂和抗应激能力;另一方面,过度的细胞自噬也会导致蛋白质和细胞器内的有益物质的消失,从而导致癌细胞的生长增加。

在肿瘤治疗中,抑制细胞自噬可以减缓癌症的进展,增强肿瘤细胞的敏感性。

目前,有一些细胞自噬的调节剂被开发出来,可供用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

3. 调控细胞自噬与肿瘤防治目前,调节细胞自噬成为一种新的肿瘤治疗策略。

早期的研究表明,肿瘤细胞自噬具有低水平的自噬活性,与正常细胞相比,细胞内代谢需求更高,对氧化应激有更高的适应能力,同时免疫系统反应更弱。

抑制细胞自噬可以成为一种新的肿瘤治疗方式,其效果优于其他肿瘤治疗手段。

在临床的治疗中,可以通过调节细胞自噬的水平来预防和治疗肿瘤。

4. 结论肿瘤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细胞自噬是其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细胞自噬在维持细胞稳态、应对压力和免疫调节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肿瘤治疗中,研究细胞自噬调控对于预防和治疗肿瘤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的研究将集中于寻找细胞自噬调控剂,以实现对肿瘤的有效治疗。

细胞自噬与肿瘤治疗研究进展

细胞自噬与肿瘤治疗研究进展

细胞自噬与肿瘤治疗研究进展自噬是指细胞通过分解自身的部分或全部来维持生命活力的过程。

自噬对于生物体在存活、繁殖和适应外界环境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正常情况下,自噬对细胞的生命活力具有重要作用,但当细胞功能失调时,自噬也会对细胞产生负面影响。

细胞自噬与肿瘤治疗研究近年来备受关注,本文将就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做一探讨。

1、细胞自噬与肿瘤治疗细胞自噬的加剧在肿瘤细胞的基因变异和代谢失调等疾病状况下得以发现。

在此状态下,细胞自噬不仅可以维持肿瘤细胞的生命活力,而且对抗药物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因此,肿瘤性疾病的治疗需要大力发掘导致肿瘤细胞自噬过程的因素以及开发能抑制肿瘤细胞自噬的化疗药物,从而引导细胞死亡并阻止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2、目前国内外自噬肿瘤治疗的进展状况目前在自噬肿瘤治疗方面,国内外均有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使用药物抑制肿瘤细胞自噬可以有效阻止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并通过对小鼠模型的验证,发现该治疗手段令肿瘤消失的效果优于传统的抗癌疗法,同时副作用也更小。

国内最近的一项研究同样发现,利用药物抑制肿瘤细胞自噬可以改善对高级肝癌的治疗效果,且也证实了与国外的研究成果相仿。

3、肿瘤细胞自噬的调控机制细胞自噬是由一系列的基因和分子机制调控的。

研究人员已经确认了ATG(自噬相关基因)家族的40多个成员,这些基因掌控了自噬过程的多个关键步骤。

与此同时,一些生长因子和信号通路也可以通过入侵自噬机制来影响自噬。

例如,AMPK通路和mTOR通路和自噬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通过调控mTOR通路以增大自噬能力已经成为了近年来热点的研究领域。

4、自噬和免疫治疗的结合在现代医学中,自噬的控制对于治疗更有帮助的方法是将自噬和免疫治疗结合在一起。

自噬和免疫治疗共同作用的方式是通过控制T细胞在免疫过程中产生自噬的途径,从而使免疫过程达到更好的效果。

特别地,该方法已经在癌症免疫疗法应用中得到了验证,它不仅可以提高肿瘤对疫苗的反应能力,而且还可以通过自噬调控提高肿瘤细胞对免疫系统的敏感性。

细胞自噬对肿瘤发展影响的研究进展

细胞自噬对肿瘤发展影响的研究进展
医业盘查( 鱼王 )
年4 月第 6 卷第 8 l Ci J liasEetn di jA r 1. 1 .o 6N . 】 h Ci【 n( 1 m i Ei n .D l52 2V1 .o8 j I n n: i c c t o i 0 .

综 述

细胞 自噬 对 肿瘤 发 展 影 响 的研 究进 展

() 3 自噬溶 酶体 的形 成 : 自噬小体 与溶 酶体 结合 , 外层 膜相
融合形成 自噬 溶 酶体 ( uo ssm ) 4 atl oo e 。( )自噬 体 内容 物 的 降 y 解: 在融合期间被 内膜包裹 的 白噬体被溶 酶体酶 降解 , 自噬体 巾 的成分 被 降解 , 部分重要 产物 被送 到胞质 巾 , 细胞 重新利 用 , 供 残 渣被排 }细胞 或滞 留在 胞质 巾L7。而微 自噬是指 溶酶 体膜 l I 6] - 直接 内陷包裹 细胞质 中的成分 , 形成 一个 内在 的囊 泡 。微 自噬 没有 形成 自噬小体 的过程 J 。分 子伴 侣介导 的 自噬与前两 者不
16 9 3年 比利 时 科 学 家 C rt nd u e首 先 发 现 了 白噬 体 hii eD v sa (uo hgsme 结 构 , 称 之 为 自噬 (ef ai ) 。根 据 细 胞 at aoo ) p 也 slet g - n
物质进入 溶酶体 途径 的不 同 , 可将 自噬分 为 巨 自噬 ( arat m couo — p ay 、 自噬 ( i ouohg ) hg)微 mc at ay 和分子伴侣介导 的 自噬 ( hpr r p cae— oem da dat hg , MA) 种 J n — eit u p ay C e o 。其 中巨 自噬是 最 主要 的

细胞自噬的研究进展

细胞自噬的研究进展

细胞自噬的研究进展细胞自噬是细胞内部一种重要的基本代谢过程,是一种细胞质内自噬体膜包裹并降解包裹物的细胞生物学过程。

自噬既是细胞繁殖和分化的基本过程,也是机体应对氧化应激、营养胁迫、感染和腫瘤等外部或内部刺激的主要体内防御机制,同时还在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前,对于自噬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会详细介绍细胞自噬的研究进展。

一、自噬的发现历史及分子机制研究自噬这一现象最早由异物、细菌和用染料染色的细胞器等被发现。

20世纪50年代,贝尔格曼等人发现吞噬细菌的细胞器,而后来发现该细胞器从肝细胞发生,被称作“自噬体”;在20世纪60年代,巴塞尔大学的克里帕等人首次提出了自噬的概念,从那时起,自噬的研究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在分子机制研究方面,目前已经发现了许多关键蛋白,包括控制自噬的Atg蛋白家族。

Atg蛋白家族由Atg1-Atg36等蛋白针对自噬体的各个生理阶段而分化成不同的亚群。

目前已经确认的Atg蛋白中,Atg1、Atg13、Atg17、Atg29和Atg31形成复合体,已经在酿酒酵母中得到验证;Atg6、Atg5、Atg12、Atg16形成E3酶复合体,调控自噬体反应膜的扩增;Vps34, Beclin 1、Vps15和Atg14L可以形成复合体——PI3K复合体III,恰恰是在这个过程中,生产出了诱导自噬的信号Lipid-Dyct-4-P和毒性带有的酰化脂——Dyct-PE。

二、自噬与疾病2.1自噬与肿瘤自噬在抑制肿瘤发生和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与恶性肿瘤细胞相比,正常细胞中自噬的水平更高,持续时间更长,而且触发自噬可以降低肿瘤细胞的代谢活性,减慢肿瘤细胞的增殖速度。

当细胞出现缺氧、营养不足、蛋白质聚集等应激情况时,自噬会被激活,减少代谢产物的积累,帮助细胞应对应激,降低细胞受到损伤的风险,从而有效抑制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同时,自噬还可以通过消化和降解有害物质,避免对细胞造成进一步的伤害。

细胞自噬与肿瘤发生的关系

细胞自噬与肿瘤发生的关系

细胞自噬与肿瘤发生的关系细胞自噬,又叫细胞内吞噬,是细胞内部的一种生物学现象,它通过将细胞内的垃圾物质,包括坏死的、老化的细胞器和蛋白质以及内部过度累积的有害物质等进行清除,从而保障细胞的正常运作。

这项自噬过程在健康细胞中能够很好地维护细胞稳态和功能,然而,它的失控却也会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其中包括肿瘤。

肿瘤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疾病,它的发生原因十分复杂,一般认为是由多种基因的异常激活或失活所导致的。

众所周知,癌症细胞与正常细胞存在着截然不同的生长特征和行为模式。

它们更倾向于夺取更多的养分、不断增殖和扩散,这一过程同时还会引发一系列高度复杂的生化反应和信号通路的改变,从而进一步促进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那么,细胞自噬与肿瘤发生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联呢?在一些最近的研究中,科学家们通过采用各种先进生物技术,对细胞自噬与肿瘤发生之间关系的探究已经有了一些新的突破。

首先,细胞自噬对肿瘤发生的影响是复杂的。

通过对各种动物和人类的实验材料进行研究,科学家发现,细胞自噬对于某些肿瘤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防范作用。

在这些肿瘤中,细胞自噬可以帮助细胞及时处理下降的蛋白质和能量,从而保证肿瘤细胞的生物学平衡,防止其发生恶性变化。

此外,在某些癌症治疗中,利用细胞自噬来降低癌症细胞的生长能力也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治疗手段。

其次,细胞自噬对肿瘤发生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在一些情况下,细胞自噬会通过降低细胞对内外界的反应和刺激敏感性,从而让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

此外,当癌原物质和其他有害物质被积累在细胞内时,细胞自噬反而会通过释放有害物质继续促进恶性肿瘤的发展进程。

最后,科学家们也注意到了细胞自噬与肿瘤发生之间的可变性。

也就是说,细胞自噬并不是在每一种环境下对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产生直接影响的。

例如,在细胞内能量和养分充足的情况下,细胞自噬反而可能会对肿瘤细胞的恶性形态发生转化发挥正面作用。

而在缺乏养分时,细胞自噬反而可能会起到抑制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1 年 9 月第 32 卷第 15 期 Int J Lab M ed, September 2011,和治疗提供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 1] [ 2] 刘维薇 , 吕元 . 蛋白 质飞行时 间质谱技 术及其 临床应 用进展 [ J ] .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 2005, 28( 5) : 363 - 367. 王晔茹 , 崔生辉, 李凤琴 . 基 质辅助激 光解吸 / 电 离飞行 时间质 谱 在沙门菌检测和鉴定 分型中 的应用 研究 [ J] . 卫生研 究 , 2008, 37 ( 6) : 685 -689. [ 3] [ 4] 梁双花 , 王 开正 . SE LDI - TO F -M S 技术 诊 断卵 巢癌 的 系统 评 价 [ J] .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 2010, 31( 1) : 26 -28. 赵学 峰 , 王世鑫 , 涂植光 . 应用 SE LDI - TO F -M S 技术 筛选矽尘 暴 露人群血清生物标记物和诊断 决策树研 究 [ J] . 国际检 验医学 杂 志 , 2008, 29( 6) : 492 -495. [ 5] [ 6] [ 7] 金宏伟 , 杨光 , 黄河清 . 柱层析和 M A LD I - T O F 质谱技术筛选食 道 癌血清标志多肽 [ J] . 检验医学, 2009, 24( 11) : 792 -795. 孙宗科 , 张伟 , 陈西平 . 应用飞行 时间质谱 仪快速鉴 定细菌的 初 步研究 [ J] . 卫生研究 , 2004, 33( 55) : 552 -554. Bizzini A , G reub G. M atrix-assi st ed laser desorpt ion ionizati on t ime -of - f ligh t mas s s pect romet ry, a revolut ion in clin ical microbial iden tif icat ion[ J] . Clin M i crobiol In fect , 2010, 16( 11) : 1614 -1619. [ 8] Fer reira L, S nchez - Juanes F, G onz lez - A vil a M , et al . Direct i dent if icat ion of u rinary tract pat hogen s f rom urin e sampl es b y ma t rix - as sist ed laser desorpt ion ionizat ion - tim e of f light mas s s pec t romet ry[ J ] . J Cl in M icrobiol, 2010, 48( 6) : 2110 - 2115. [ 9] Emonet S , S hah H N , Cherkaoui A , et al. A pplicat ion and use of variou s mass spect romet ry met h od s in clini cal microbiology[ J ] . Clin M icr ob iol Inf ect , 2010, 16( 11) : 1604 -1613. [ 10] Edwards -Jon es V , Claydon M A , Evason D J, et al. R apid di scrimi nat ion bet ween met hi cillin -sensit ive and met hicillin -resist ant St aph ylococcu s aureus by int act cell mass spect rom et ry[ J] . J M ed M icrobiol, 2000, 49( 3) : 295 - 300. [ 11] Ferroni A , Suarez S, Beret ti JL, et al . R eal t ime ident if icat ion of bacteria and Candida sp ecies in posit ive blood cult ur e b roth s b y mat rix-assis t ed laser des orpt ion ionization -t ime of f light mass spect rom et ry[ J] . J Cl in M icrobiol, 2010, 48( 5) : 1542 -1548. [ 12] La S cola B, R aoul t D . D irect ident if icat ion of b act eria in posit ive blood cult ure b ot t les by mat rix - as sist ed laser des orpt ion ionisati on t ime -of - f ligh t mass sp ect romet ry[ J ] . PLoS On e, 2009, 4( 11 ) : e8041. [ 13 ] Ch rist ner M , Rohd e H , Wolt ers M , et al. R apid ident if icat ion of bact eria f rom posit ive bl ood cult ure bot t les by us e of mat rix - as si st ed laser des orpti on -ionizat ion t ime of f light m ass spect romet ry f ingerprint ing[ J] . J Cl in M icrobiol, 2010, 48( 5) : 1584 -1591. [ 14] St even son LG, D rake SK , M ur ray PR. R apid iden tif icat ion of b ac t eria in posit ive blood cul t ure br ot h s by mat rix -ass ist ed l as er de -
sorpt ion ionizat ion - tim e of f light mass spect romet ry[ J] . J Clin M i crobiol, 2010, 48( 2) : 444 -447. [ 15] Prod h om G , Biz zini A, D urus sel C, et al. M at rix-assist ed laser de sorpt ion ionizati on -t ime of f light mass spect romet ry f or direct bact erial ident ificat ion f rom posit ive blood cul tu re pel let s [ J ] . J Clin M icrob iol, 2010, 48( 4) : 1481 -1483. [ 16] M oussaoui W, J aul hac B, H off mann A M , et al. M at rix - as sist ed la ser desorpt ion ionizati on tim e - of - fl ight mass spectr om et ry identi f ies 90% of bact eria dir ect ly fr om blood cult ure vials[ J ] . C lin M i crobiol Infect , 2010, 16( 11) : 1631 -1638. [ 17] Liu H, D u Z, Wang J, et al. U niversal sam ple pr eparat ion met hod for charact eriz at ion of b act eria by mat rix-as sist ed laser desorpt ion ionizati on -t ime of f ligh t mass spect romet ry[ J] . A ppl En vi ron M i crobiol, 2007, 73( 6) : 1899 -1907. [ 18] M arinach -Pat rice C, Fekkar A , A t anasova R, et al. R apid species diagnosis for invasive candidiasis u sing mass s pect rom et ry [ J ] . PLoS On e, 2010, 25; 5( 1) : e8862. [ 19] Seng P, Drancou rt M , G ouriet F, et al . Ong oin g revolut ion in bac t eriology: rout ine iden tif icat ion of bact eria by mat rix-assis t ed laser desorpt ion i on izat ion t im e - of - fl ight mass s pect rom et ry[ J] . Clin In f ect D is, 2009, 49( 4) : 543 -551. [ 20] Cherkaou i A , H ibbs J, Emonet S, et al. Com paris on of tw o mat rixas sist ed laser desorpt ion i on izat ion -t ime of fl ight mass sp ect rome try met hods w it h conven ti onal phenotypi c ident ificat ion for rou tin e ident if icati on of bact eria t o t he species level[ J ] . J Cl in M i cro biol, 2010, 48( 4) : 1169 -1175. [ 21] M ajcherczyk PA , M cK enna T , M oreillon P, et al. Th e discrimina t ory pow er of M A LDI - TO F mass s pect romet ry t o diff er ent iate bet w een isogenic teicoplanin -su sceptib le and t eicopl anin -resist ant st rai ns of met hi cillin -resist ant S taphyl ococcus aureus [ J] . FEM S M icrobiol Lett , 2006, 255( 2) : 233 - 239. [ 22] Cam ara JE, H ays FA . Dis crimin at ion bet w een w ild -t ype and am pi cillin -resist ant E scherich ia coli by mat rix-assist ed laser des orp t ion/ ioniz at ion t ime -of - f light mass spect romet ry [ J] . A nal Bioanal Chem , 2007, 389( 5) : 1633 - 1638. [ 23] M arinach C, A lanio A , Palous M , et al . M A LDI - TO F M S -based drug su scept ibilit y t est ing of pat hogens : t he exam ple of Candida alb icans and f luconazole[ J] . Prot eomics, 2009, 9( 20) : 4627 -4631. [ 24] Bitt ar F, O uchenane Z, Smat i F, et al. M ALD I -T OF -M S for rapid det ect ion of st ap hylococcal Pant on - Valent ine l euk ocidin[ J] . In t J A nt imicrob A gent s, 2009, 34( 5) : 467 -470. [ 25] 石桂英 , 孙宗科 , 陈西平 . 应用基质辅助 激光解吸电离飞 行时间质 谱检测细菌耐药性的初步研究 [ J] . 卫生研究 , 2008, 37( 1) : 82 - 84. ( 收稿日期 : 2011 -01 -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