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N产品简化

合集下载

下一代网络(NGN)技术简述

下一代网络(NGN)技术简述

下一代网络(NGN)技术简述摘要:本文通过对下一代网络(NGN)进行了初步的介绍和分析,针对NGN 的特点、优势和面临的问题做出了简单的总结关键词:下一代网络系统架构优势问题下一代网络(NGN)是一个基于IP的全新通信网络,可以承载语音、数据、多媒体等种类丰富的业务。

它是建立在单一的包交换网络基础上,应用软交换技术、各种应用服务器及媒体网关技术建立起来的一种分布式的、电信级的、端到端的统一网络。

NGN汇聚了固定、移动、宽带等多种网络,致力于和PSTN(公共交换电话网)及移动网的完美互通。

同时,NGN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体系架构,便于新业务的快速开发和部署。

下一代网络(NGN)的基本思路是具有统一的IP通信协议和巨大的传输容量,能以最经济的成本灵活、可靠、持续地支持一切已有和将有的业务和信号。

显然,这样的网络其基础物理层只能是波分复用(WDM)光传送网,这样才可能提供巨大的网络带宽,保证可持续发展的网络结构、容量和性能以及廉价的成本,支持当前和未来的任何业务和信号。

总体来说,广义上的下一代网络(NGN)是指以软交换为代表,IMS为核心框架,能够为公众灵活提供大规模视视频话音数据等多种通信业务,以分组交换为业务统一承载平台,传输层适应数据业务特征及带宽需求,与通信运营商相关,可运营、维护、管理的通信网络。

一.NGN主要特征NGN的主要特点是能够为公众灵活、大规模地提供以视频业务为代表,包含话音业务、互联网业务在内的各种丰富业务。

当前所谓的电信网是为电话业务设计的,实质上是为电话网服务的。

要适应NGN多业务、灵活开展业务的特征,必须要有新的网络结构来支持。

一般来说,NGN主要有如下特征。

1.NGN是业务独立于承载的网络传统电话网的业务网就是承载网,结果就是新业务很难开展。

NGN允许业务和网络分别提供和独立发展,提供灵活有效的业务创建、业务应用和业务管理功能,支持不同带宽的、实时的或非实时的各种多媒体业务使用,使业务和应用的提供有较大的灵活性,从而满足用户不断增长的对新业务的需求,也使得网络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竞争力。

ngn 简介-最终版

ngn 简介-最终版

24
媒体网关控制协议(MEGACO / H.248) 呼叫流程
Media Gateway Controller #7 ISUP MEGACO Speech, VoIP Local Exchange PSTN Media Gateway
Local Exchange PSTN Media Gateway 1 Initial Address Message (IAM) 2 Add 3 Add-Reply
TEX LEX
20
NGN 接口协议
NGN是基于标准协议的网络
IN
MRS
SNMP/MML
OSS
AppServer
PARLAY/ SIP TRIP
Location Server
INAP
SIP
Softswitch
SIGTRAN
SIP-T/BICC
Softswitch
SG
MGCP ISUP
H.248
分组核心网
SIP
SIP Data Network
SIP-T
H.323, SIP A7505 MG Voice Gateway H.323, SIP A75xx MG Media Gateway ISUP
MEGACO Signaling Gateway
SIGTRAN A751x MG A5023 RSG
MEGACO SIGTRAN Access Gateway A7510 MG A7515 MG A1540 Litespan
Media gateway
Circuit switch
Access and transport layer
Enterprise Customers
19

什么是NGN

什么是NGN

什么是NGN ?NGN(Next Generation Network)即下一代网络,它是电信史一块里程碑,标志着新一代电信网络时代的到来。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NGN是从传统的以电路交换为主的PSTN 网络中逐渐迈向以分组交换为主,它承载了原有PSTN网络的所有业务,把大量的数据传输卸载到IP网络中以减轻PSTN网络的重荷,又以IP技术的新特性增加和增强了许多新老业务。

从这个意义上讲,NGN是基于TDM的PSTN语音网络和基于IP/ATM的分组网络融合的产物,它使得在新一代网络上语音、视频、数据等综合业务成为了可能。

目前,对NGN的研究成为热点,在研讨下一代网络体系及技术时,应从业务需求分析和网络装备的情况,研究新一代网络体系架构。

NGN的研究范围有那些?NGN具有广泛的内涵,其研究范围相当广泛,主要研究的内容有:新业务及应用;网络传送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架构;IP网络技术;网络融合技术;互通和互操作;新型的控制、管理和运维机制;各网络单元;新的网络协议;网络安全体系和技术;测试技术等。

ITU的专家们认为全球信息基础设施GII已经涵盖了现有网络和未来网络的全部内涵,随着业务和技术的发展,应不断加以扩充。

ITU领导的GII标准化工作包括PSTN/ISDN、ATM、IP和基于多协议的网络,这些领域的成果对NGN起着重要的作用。

NGN有那些特点?NGN可以提供包括话音、数据和多媒体等各种业务综合开放的网络构架。

NGN采用开放的网络构架体系,其特点有:将传统交换机的功能模块分离成为独立的网络部件,各个部件可以按相应的功能划分各自独立发展;部件间的协议接口基于相应的标准。

部件化使得原有的电信网络逐步走向开放,运营商可以根据业务需要自由组合各部分的功能产品来组建网络。

部件间协议接口的标准化可以实现各种异构网的互通。

NGN是业务驱动的网络,其功能特点为:业务与呼叫控制分离;呼叫与承载分离。

分离的目标是使业务真正独立于网络,灵活有效的实现业务的提供。

下一代网络(NGN)技术简述

下一代网络(NGN)技术简述

下一代网络( NGN )技术简述摘 要:本文通过对下一代网络(NGN 进行了初步的介绍和分析,针对NGN 的特点、优势和面临的问题做出了简单的总结关键词:下一代网络 系统架构 优势 问题下一代网络(NGN 是一个基于IP 的全新通信网络,可以承载语音、数据、多 媒体等种类丰富的业务。

它是建立在单一的包交换网络基础上, 应用软交换技术、 各种应用服务器及媒体网关技术建立起来的一种分布式的、 电信级的、端到端的 统一网络。

NGN 匚聚了固定、移动、宽带等多种网络,致力于和 PSTN 公共交换 电话网)及移动网的完美互通。

同时,NGF 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体系架构,便于 新业务的快速开发和部署。

下一代网络(NGN 的基本思路是具有统一的IP 通信协议和巨大的传输容量, 能以最经济的成本灵活、 可靠、持续地支持一切已有和将有的业务和信号。

显然, 这样的网络其基础物理层只能是波分复用( WDM 光传送网,这样才可能提供巨 大的网络带宽, 保证可持续发展的网络结构、 容量和性能以及廉价的成本, 支持 当前和未来的任何业务和信号。

总体来说,广义上的下一代网络(NGN )是指以软交换为代表,IMS 为核心框架, 能够为公众灵活提供大规模视视频话音数据等多种通信业务, 以分组交换为业务 统一承载平台, 传输层适应数据业务特征及带宽需求, 与通信运营商相关, 可运 营、维护、管理的通信网络。

NGN 主要特征NGN 勺主要特点是能够为公众灵活、大规模地提供以视频业务为代表,包含 计的, 实质上是为电话网服务的。

要适应 必须要有新的网络结构来支持。

一般来说, 1.NGN 是业务独立于承载的网络传统电话网的业务网就是承载网,结果就是新业务很难开展。

NGF 允许业务 和网络分别提供和独立发展, 提供灵活有效的业务创建、 业务应用和业务管理功 能,支持不同带宽的、 实时的或非实时的各种多媒体业务使用, 使业务和应用的 提供有较大的灵活性, 从而满足用户不断增长的对新业务的需求, 也使得网络具 有可持续发 展的能力和竞争力。

01-NGN系统概述及华为产品简介

01-NGN系统概述及华为产品简介

19
华为机密,未经许可不得扩散 文档密级:内部公开
NGN成为趋势!——网络融合
PSTN/ISDN
无线网
宽带城域网
NGN
视频网
IN
X.25/DDN
ADSL
局域网
会议电视
20
华为机密,未经许可不得扩散 文档密级:内部公开
NGN——融合的网络
开放式架构
语音业务 对象1
视频业务
软交换
信令网关
对象2
NGN
什么是NGN?
[NGN(Next Generation Network,下一代网络)]
所谓下一代网是一个定义极其松散的术语,泛指一个不同于目 前一代的,以数据为中心的融合网络。NGN的出现与发展不是革命, 而是演进。 从业务上看,应支持话音和视频业务及多媒体业务; 从网络上看,在垂直方向应包括业务和传送层,在水平方向应 覆盖核心网和边缘网。 ------《电信网技术》
华为机密,未经许可不得扩散 文档密级:内部公开
相关技术业已成熟

20世纪末IP应用的爆炸式增 长使人们开始探索下一代网 络的分组语音交换技术

20世纪70年代程控数字
交换机的出现将通信成 功带入了电路交换时代

20世纪初模拟交换机的 发 明 ,彻 底改 变了 人 们
语音交流的深度与广度

19世纪贝尔发明电话, 开启了通信时代的大门
U-NICA(App Server) MRS6000/6100 UC(Unified Communication) iManager N2000 SoftX3000 SG7000 UMG8900
UA5000
IAD2000 系列 U-Path
综合接入媒体网关

下一代网络NGN

下一代网络NGN

4.宽带接入
• NGN必须要有宽带接入技术的支持,因为
只有接入网的带宽瓶颈被打开,各种宽带 服务与应用才能开展起来,网络容量的潜 力才能真正发挥。这方面的技术主要有以 下四种技术,一是基于高速数字用户线 (VDSL);二是基于以太网无源光网(EPON) 的光纤到家(FTTH);三是自由空间光系统 (FSO);四是无线局域网(WLAN)。
• 采用TDM传输网和SS7信令网互通、与现有
的业务(如智能网提供的业务)互通和与现有 的PSTN网络体系融合。
NGN涉及到的关键技术
• NGN需要得到许多新技术的支持,采用软交换技术实 现端到端业务的交换;
• 采用IP技术承载各种业务,实现三网融合; • 采用IPv6技术解决地址问题,提高网络整体吞吐量; • 采用MPLS(多协议标签交换)实现IP层和多种链路层
9.网络安全技术
• 常用的防火墙 • 代理服务器 • 安全过滤 • 用户证书、授权、访问控制 • 数据加密 • 安全审计和故障恢复等安全技术
NGN的应用展望
• 一种以软交换、IPv6等为核心,能够提供
话音、视频、数据等多媒体综合业务,采 用开放、标准体系结构,能够提供丰富业 务的下一代网络(NGN)应运而生,并且 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7. 3G和后3G移动通信系统
• 3G定位于多媒体IP业务,传输容量更大,灵活性
更高,并将引入新的商业模式。制定3G标准的 3GPP组织于2000年5月决定以IPv6为基础构筑下 一代移动网,使IPv6成为3G必须遵循的标准。包 括4G在内的后3G系统将定位于宽带多媒体业务, 使用更高的频带,使传输容量再上一个台阶。在 不同网络间可无缝提供服务,网络可以自行组织, 终端可以重新配置和随身佩带,是一个包括卫星 通信在内的端到端IP系统,与其他技术共享一个 IP核心网。它们都是支持NGN的基础设施。

NGN的含义和范围

NGN的含义和范围
3
发展下一代网是运营业发展的需要
经历动荡重组后的电信业
业务主体由话音变为IP数据,移动和宽带为发展方向 网络走向融合,各种业务网络趋向同一个融合的业务承载网
-IP/MPLS承载网 业务走向融合:无线和有线,固定和移动,窄带和宽带 三网趋向融合 投资回归理性:业务增长与经济增长相适应
4
我国业务主体的变化
❖ 我国宽带接入已达2000万,ARPU值比固话高2 -3倍,占数据收入的50%,成为重要增长点
❖ 受联网计算机数(近4000万)的限制,宽带接 入发展空间已经有限,需要突破计算机限制
❖ 我国有线电视用户约1亿台,为宽带接入提供 了潜在的发展新空间,但受监管政策和资费限 制,需要有技术业务创新
14
WiMAX的正确定位与应用
减少了业务提供者开发和维护用于新技术配置 管理的运行支持系统软件的需要,只需维护一 个动态数据库,减少了人工出错机会
快速业务恢复(数百ms) 快速业务提供和拓展 降低维护管理运营费用 可提供不同服务质量级别的区分业务
13
宽带接入的发展趋势
❖ 2004年二季度,全球宽带用户已达1.3亿,仅 DSL达7800万,成为电信史上发展最快的电信 业务之一,比移动还快,例如移动从1000万发 展到1亿花了5.5年,而宽带接入仅用了3.5年
AL
CS Networks
G
(PSTN, CS PLMN)
TrGW
IMS-MGW
UE
RAN
SGSN
PEF
GGSN
PLMN BB
(IP v4/v6)
B G
IPv4 PDN (IPv4 Network)
IPv6 PDN (IPv6 Network)
10

ngn标准的研究和制定

ngn标准的研究和制定

ngn标准的研究和制定
NGN(Next Generation Network,下一代网络)标准的研究和制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领域和利益相关方。

下面是一般情况下的研究和制定流程:
1.需求分析:确定下一代网络的需求和目标,在技术、商业和社会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

2.技术研究:在已有技术基础上,进行新技术的研究和评估,例如IP多媒体子系统(IMS)、软件定义网络(SDN)和网络函数虚拟化(NFV)等。

3.标准化组织:NGN标准通常由国际电信联盟(ITU)和其他标准化组织如3GPP、ETSI等主导。

这些组织聚集了来自全球各地的技术专家和利益相关方,协调各方意见,确保标准的制定具备全球范围内的共识。

4.制定技术规范:基于技术研究和需求分析,标准化组织编写技术规范,详细描述了下一代网络的体系结构、协议和接口等。

5.测试和验证:制定的技术规范需要进行实际的测试和验证,以确保其符合设计目标,并能够实际应用。

6.产品开发和部署:NGN标准制定完成后,相关厂商会基于标准开发和生产相关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并逐步进行部署和推广。

需要注意的是,NGN标准的研究和制定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和需求的变化,标准也需要不断更新和演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第1章软交换系列产品介绍 51.1 ZXSS10 系统结构总体介绍 51.1.1 系统架构51.1.2 系统遵循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61.1.3 产品的技术发展状况71.1.4 ZTE Softswitch系统的相关网元设备介绍8 1.2 ZXSS10 SS1软交换机 81.2.1 主要功能81.2.2 硬件结构91.2.3 软件结构111.2.4 主要技术指标 121.2.5 协议能力131.2.6 业务提供131.3 ZXMSG 9000系列141.3.1 大容量综合媒体网关ZXMSG 9000 141.3.2 综合媒体网关ZXMSG 9000 MT256 211.3.3 综合媒体网关ZXMSG 9000 MT64 221.4 ZXMSG 7200系列231.4.1 主要功能231.4.2 硬件结构231.4.3 软件结构241.4.4 容量指标251.5 ZXMSG 5200系列261.5.1 主要功能261.5.2 系统工作原理 261.5.3 硬件结构271.5.4 软件结构281.5.5 系统性能指标 291.6 ZXSS10 B100/B200宽带网关设备291.6.1 技术特性和参数301.6.2 工作原理311.7 ZXSS10系列终端设备321.7.1 多媒体软终端 321.7.2 I500/I600综合接入设备331.7.3 ZXV10 V300多媒体可视终端351.8 ZXUP10统一业务平台381.9 ZXSS10 NMS统一网管平台391.10 ZXWN IHLR综合归宿位置寄存器421.10.1 主要功能421.10.2 组网结构431.10.3 硬件结构451.10.4 软件结构491.10.5 后台软件系统结构531.10.6 物理性能指标551.10.7 接口类型571.10.8 容量指标571.10.9 性能指标581.10.10 时钟指标58第1章软交换系列产品介绍摘要:本章主要对中兴软交换系列产品的相关构成和具体产品的进行介绍1.1 ZXSS10 系统结构总体介绍1.1.1 系统架构ZTE Softswitch是一个开放的、标准化的软件系统,能够在开放计算平台上执行分布式通信功能,能够合成话音、数据和视频,并在此基础上提供综合网络业务,支持传统的交换协议(如SS7)。

同时,通过在不同协议之间进行翻译(例如无线和有线系统之间)完成不同类型网络的互通。

ZTE Softswitch体系架构如图1.1 1 ZTE Softswitch体系架构所示:可以看出,就结构而言,Softswitch网络是一种分层结构,分为边缘层、承载层、控制层、业务层等四层。

边缘层将各种不同的网络及终端设备接入,主要包括与现有网络相关的各种网关或终端设备。

承载层为采用分组交换技术的包交换网络,主要由IP路由器及ATM交换机构成,为下一代网络提供一个高可靠性、具有服务质量保证、高带宽的统一综合传送平台。

控制层指的就是Softswitch控制设备,它主要完成呼叫和业务的控制、连接、路由、计费、认证、业务提供等功能,并具备开放接口的能力。

业务层主要指面向用户提供各种应用和服务的设备。

它采用开放、综合的业务接入平台,为下一代网络提供各种增值业务、多媒体业务和第三方业务,同时还具有相应的业务生成和维护环境。

而就功能而言,Softswitch并不关心网络与底层媒体的实现,也就是说,无论网络采用的是何种物理介质建构,采取何种制式传输,都对Softswitch的功能没有影响。

1.1.2 系统遵循的技术标准和规范ZTE Softswitch系统完全依据业界公认的开放体系架构,系统完全采用标准开放的协议与接口,目前中兴Softswitch符合的相关标准如下:信息产业部《软交换设备(呼叫服务器)总体技术要求》《中国国内电话七号信令技术规范书》(GF001-9001)及其补充规定;《国内No.7信令方式技术规范综合业务数字网用户部分(ISUP)》(YDN038-1997);RFC2805 媒体网关控制协议结构和要求RFC3015 H.248 媒体网关控制协议;RFC3435,RFC3660 MGCP,实现Softswitch与媒体网关的互通;RFC2960 SCTP,流控制传输协议,面向消息的可靠传输协议,为M3UA提供承载服务;RFC3332 M3UA;RFC3261 SIP协议,Softswitch与数据终端设备之间的互通;RFC3372,RFC3398,RFC3204,Q.1912 SIP-TRFC2138 RADIUS协议RFC1157 A 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 (SNMPv1)RFC1213 MIB-IIRFC1905 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 (SNMPv2)Q.761,Q.762,Q.763,Q.764,Q.730 ITU-T关于ISUP的相关标准;Q.721,Q.722,Q.723,Q.724,Q.725 ITU-T关于TUP的相关标准;T1.113.1-T1.113.6 ISUP的标准;《国内No.7信令方式技术规范信令连接控制部分(SCCP)》(GF010-95);《国内No.7信令方式技术规范事物处理能力(TCAP)》(GF011-95);《国内No.7信令方式技术规范智能网应用部分(INAP)》(GF017-95);ITU-T H.323 实现Softswitch与H.323网关的互通;ITU-T H.225.0 用于不保证质量的业务本地网上的可视电话系统的媒体流的打包与同步ITU-T H.245 多媒体通信的控制协议1.1.3 产品的技术发展状况自贝尔实验室1997年提出Softswitch概念以来,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国际上已经先后经历了实验室阶段、市场推广阶段、大规模应用阶段这三个发展阶段。

而在每一个阶段里,中兴通讯都以其特有的姿态走在了中国乃至世界的前列。

虽然软交换概念最早由美国提出,但中国的通信企业和电信运营商对软交换的接受和跟进却异常迅速。

与中国电信开始关注软交换的同一年——1998年,中兴通讯便加入了国际论坛(ISC),成为国内最早研发软交换网络的企业。

2000年,中兴通讯推出了其全套的ZTE 软交换系列产品和NGN解决方案。

2001年11月,中兴软交换设备ZXSS10系统通过信息产业部组织的入网测试,获得国内第一张软交换设备入网证。

经过近5年的科研攻关,中兴通讯已经成为目前国内实力最强的软交换设备研制、生产企业,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中兴通讯的软交换研发与应用,创造了若干项国内与国际第一:1,国内最早从事Softswitch研发的通信设备企业;2,拥有目前业界最全的Softswitch产品系列;3,首家拿到中国信息产业部颁发的软交换入网许可证;4,参与建设全球第一个完整的软交换话音网络,并积累了成功的组网及运营经验;5,拥有国内最多的软交换专利;6,业界最多最标准的协议支持能力。

在商用化的发展道路上,中兴通讯牢牢把握住自己的定位——为中国运营商度身定制符合国情特点的softswitch系列解决方案,同时找到国际Softswitch市场的突破口,尽早使中兴软交换产品国际化。

中兴通讯坚持“用最快速度做好做稳”的研发原则,在深入研究国内外现有各种网络的运行状况和各家运营商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推出了成熟可靠的ZTE softswitch系列产品以及面向网络融合的新一代多媒体业务整体解决方案,在继承的基础上通过优化网络结构实现了网络的融合与业务的融合,使得软交换网络不但能继承原有电路交换网中丰富的业务功能,还可在全网范围内快速提供原有网络难以提供的新型业务。

当前,中兴通讯软交换系统已在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联通、网通控股、铁通、联通等多个运营商网络中得到成功商用或试验,同时还在一些集团用户以及香港、泰国、罗马尼亚的网络中得到应用。

1.1.4 ZTE Softswitch系统的相关网元设备介绍本文中ZTE Softswitch系统涉及的相关网元设备包括:(1)核心控制设备ZXSS10 SS1(2)综合业务网关ZXSS10 MSG9000、ZXSS10 MSG7200、ZXSS10 MSG5200(3)综合接入设备ZXSS10 I500系列,ZXSS10 I600系列(4)多媒体软件终端系列ZXSS10 MutiPhone、SoftDA(5)宽带网关ZXSS10 B100、B200(6)网管服务器ZXSS10 NMS(7)ZXUP10统一业务平台(8)ZXWN iHLR综合归宿位置寄存器1.2 ZXSS10 SS1软交换机ZXSS10 SS1a/1b软交换控制设备是中兴软交换系统中的核心控制设备,其中ZXSS10 SS1a是中等容量的软交换控制设备,可以提供十万数量级的用户处理能力;ZXSS10 SS1b是大容量的软交换控制设备,可以提供百万数量级的用户处理能力。

ZXSS10 SS1a/1b均为电信级的产品,在可靠性、可用性等方面充分满足电信运营的要求。

1.2.1 主要功能作为网络中的核心控制设备,ZXSS10 SS1a/1b软交换设备主要具有下述功能:呼叫处理控制功能负责完成基本的和增强的呼叫处理过程。

接入协议适配功能负责完成各种接入协议(信令)的适配处理过程。

业务接口提供功能负责完成向业务平台提供开放的标准接口。

互连互通功能负责完成与其它对等实体互连互通。

应用支持系统功能负责完成计费、认证、操作维护等功能。

地址解析功能负责完成E.164地址至IP地址的转换,提供地址解析功能。

语音处理功能负责控制媒体网关采用的语音编码方式、回声抵消、语音缓存区等。

资源控制功能负责对网络中的各类资源进行集中管理。

游牧管理功能负责软交换域内终端设备的游牧管理。

1.2.2 硬件结构相对于传统的交换机来说,ZXSS10 SS1a/1b软交换控制设备的硬件结构比较简单,主要包括前台实时处理设备、后台以及将内部所有模块互联的交换式以太网单元(SSN)。

其中,前台主要包括电源模块以及系统控制板SSC、系统协议处理板SPC、网络接口板NIC等单板;后台包括数据维护管理服务器及维护台;其组成结构示意图如图 1.2 1所示。

ZXSS10 1a/1b采用电信级专用硬件平台,高效、可靠,具有较高的性价比。

ZXSS10 SS1a/1b实时处理部分由电源模块和单板组成,其中单板采用400MHz以上主频的RISC处理器,256MB以上的内存容量,处理能力超过500MIPS。

主要单板功能介绍如下:系统控制板SSC软交换控制设备的控制核心,控制和监控系统内其它单板的工作状态,并分担一部分协议处理工作;另外还提供系统所必需的外部设备接口,如硬盘、后台数据库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