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化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合成氨条件的选择(精选3篇)

高二化学教案合成氨条件的选择(精选3篇)1. 教案题目:合成氨的条件选择教学目标:1. 了解合成氨的条件选择;2. 掌握合成氨的压力、温度和催化剂选择的原则;3. 能够描述合成氨过程的化学方程式。
教学步骤:Step 1:引入话题老师向学生介绍合成氨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并提出探究合成氨条件选择的问题。
Step 2:合成氨的条件选择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合成氨的条件选择,即压力、温度和催化剂的选择。
压力选择:1. 学生开始选择高压合成氨的原因,并写下自己的观点;2. 老师展示屏幕上的P-T图,解释高压条件下合成氨的优势;3. 学生将自己的观点进行修正,添加新的想法。
温度选择:1. 学生开始选择较低温度合成氨的原因;2. 老师展示屏幕上的热力学数据,解释较低温度条件下合成氨的优势;3. 学生根据新的信息修改自己的观点。
催化剂选择:1. 学生介绍已知的合成氨催化剂;2. 老师展示屏幕上的催化剂活性图,解释不同催化剂的选择;3. 学生总结合成氨催化剂的特点。
Step 3:实验演示老师进行合成氨实验的演示,并解释实验中的条件选择。
Step 4:化学方程式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尝试书写合成氨的化学方程式,并与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讨论和修正。
Step 5:小结老师总结合成氨的条件选择,并提醒学生合理选择条件。
补充:老师可以适时引用具体的实例,如哈伯-博什过程和莫奥斯过程,来加强学生对条件选择的理解。
2. 教案题目:合成氨的条件选择教学目标:1. 了解合成氨的条件选择;2. 掌握合成氨的压力、温度和催化剂选择的原则;3. 能够描述合成氨过程的化学方程式。
教学步骤:Step 1:引入话题老师向学生介绍合成氨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并提出探究合成氨条件选择的问题。
Step 2:合成氨的条件选择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合成氨的条件选择,即压力、温度和催化剂的选择。
压力选择:1.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总结高压合成氨的原因和优势;2. 各组派代表介绍自己的讨论结果,其他组进行补充和讨论;3. 教师总结高压合成氨的优势。
高中高二化学教案设计5篇

高中高二化学教案设计5篇篇一:精选高中高二化学教案设计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①把握烃及烃的衍生物性质及官能团互相转化的一些方法。
②了解有机合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原则。
③把握逆向合成法在有机合成用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小组商量,归纳整理学问,培育同学对物质性质和官能团转化方法的归纳力量。
②通过有梯度的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有机合成的训练,培育同学的逆合成分析法的规律思维力量。
③通过设计情景问题,培育逆合成分析法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力量。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①培育同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力量,会结合生产实际选择适当的合成路线。
②通过对新闻资料的分析,使同学关注某些有机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关注有机物的平安生产和使用问题。
③通过逆合成分析法的讨论,培育同学规律思维的力量。
教学重点:①官能团互相转化的方法归纳。
②逆合成分析法在有机合成过程分析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逆合成分析法思维力量的培育。
教学方法、手段:①新闻材料分析,分组商量,引导启发、激发思索、情景问题的创设与解决、多媒体②针对难点突破而采纳的方法:通过设置有梯度的情景问题,分三步,让同学由浅入深的进行合成训练,在动手训练中自己体会、把握逆合成分析法的思维方法课时支配: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老师活动:同学活动:设计意图【引入】多媒体展现与PVC保鲜膜有关的“新闻链接”以及“资料卡”,创设一个与生活亲密相关的合成情景引入新课〔资料见后附表〕【情景创设1】你能够依据已学的学问,利用一些常用的原材料,合成PVC吗?【老师评价】让同学把自己的方案写到黑板上,做出评价【新课】老师作归纳,以PVC的合成为例,引出有机合成的过程,以流程图直观呈现【过渡】事实上许多时候有机合成是不能一步到位的,那我们要学会分析比较目标化合物和基础原料之间在骨架构建和官能团转化的联系,这就要求我们把握一些官能团的引入或转化方法。
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共同商量完成“思索与沟通”归纳内容【老师引导】观看同学的商量状况,做出适当的引导【老师评价】提问不同小组同学的商量成果,作出确定与评价,引导同学做好归纳总结【过渡】当我们把握了一些官能团的引入或转化方法后,就要学会把这些方法应用到有机合成过程中了【情景创设2】在日常生活中,饮料、糖果中经常添加一些有水果香味的酯类香料,例如具有苹果香味的戊酸戊酯,你能利用1-戊烯为原料合成戊酸戊酯这种香料吗?【老师评价】对同学的成果作出评价,准时订正错误;引导同学思索总结逆合成分析方法的思路【过渡】我们发觉,在分析合成路线的时候,可能会消失要对不同原料或合成路线的选择,那么【情景问题创设3】想一想:结合生产实际,同学们,你认为在选择原料和合成途径时,你应当留意一些什么问题?【老师归纳】选择有机合成路线应遵循的一些原则:反应条件必需比较温柔。
高二化学教案盐类的水解(精选3篇)

高二化学教案盐类的水解(精选3篇)教案一:盐类的水解教学目标:1.了解盐类的水解反应。
2.掌握盐类的水解方程式和产物。
3.通过实验观察盐类的水解过程,并总结规律。
教学重点:盐类的水解方程式和产物。
教学难点:盐类的水解规律。
教学准备:实验材料:NaCl,Na2SO4,CuSO4,BaCl2,试管,移液管,酚酞指示剂。
实验器材:烧杯,三角废旧瓷片,酒精灯,玻璃棒。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提问,引导学生回忆有关酸碱和盐类的知识,并了解到盐类有时候也可以发生水解反应。
Step 2 实验观察:1.将NaCl溶解于一定量的水中,用酚酞指示剂滴定,观察颜色的变化。
2.重复步骤1,使用Na2SO4、CuSO4、BaCl2替代NaCl,观察颜色的变化。
Step 3 实验结果解释: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盐类的水解规律。
Step 4 归纳总结:让学生总结盐类的水解方程式和产物,并把实验结果归纳到盐类的水解规律中。
Step 5 拓展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盐类是可以水解的,这些水解反应有什么特殊的应用。
Step 6 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并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学延伸:可以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观察不同浓度的盐溶液的水解情况,进一步深入了解盐类的水解反应规律。
教案二:盐类的水解与溶液的酸碱性教学目标:1.了解盐类的种类和水解的基本反应方程式。
2.掌握溶液的酸碱性与盐的水解之间的关系。
3.能够通过实验判断盐溶液中酸、碱或中性的特点。
教学重点:溶液的酸碱性与盐的水解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判断盐溶液中酸、碱或中性的特点。
教学准备:实验材料:NaCl,Na2SO4,CuSO4,BaCl2,酚酞指示剂,酚酞溶液。
实验器材:试管,玻璃棒,滴管。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提问,引导学生回顾盐的定义和不同种类的盐,以及酸碱与盐的关系。
Step 2 实验观察:1.将NaCl溶解于一定量的水中,用酚酞指示剂滴定,观察颜色的变化。
高二化学必修二教案范例(最新6篇)

高二化学必修二教案范例(最新6篇)知识与技能:篇一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有所了解,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中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
本节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在学习物质结构初步知识之后,从本质上认识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
高二化学必修二教案范例篇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乙炔的重要化学性质和主要用途;2.使学生了解炔烃的结构特征、通式和主要的性质;教学重点乙炔的结构和主要性质。
教学难点乙炔分子的三键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教学方法1.通过制作乙炔的球棍模型认识乙炔分子的碳碳叁键结构;2.实验验证乙炔的化学性质;3.类比、分析得出炔烃的结构特征、通式和主要性质。
教学过程前面我们将C2H6分子的球棍模型中去掉两个氢原子小球,在碳碳原子之间又连了一根小棍,得到了乙烯的含双键的共平面结构,现在如果通过反应使C2H4分子中再失去两个氢原子,得到的这种C2H2分子的球棍模型。
碳碳原子以叁键形式结合。
两个碳原子和两个氢原子在一条直线上。
这个分子就是乙炔分子。
在该分子里两个碳原子之间有3个共用电子对,即以叁键形式结合,据此,请大家写出乙炔分子的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
按要求书写乙炔分子的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并由一名学生上前板演:一、乙炔分子的结构和组成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C2H2H-C≡C-H乙炔分子的比例模型二、乙炔的实验室制法CaC2+2H2OC2H2↑+Ca(OH)2乙炔可以通过电石和水反应得到。
实验中又该注意哪些问题呢?[投影显示]实验室制乙炔的几点说明:①实验装置在使用前要先检验气密性,只有气密性合格才能使用;②盛电石的试剂瓶要及时密封,严防电石吸水而失效;③取电石要用镊子夹取,切忌用手拿电石;④作为反应容器的烧瓶在使用前要进行干燥处理;⑤向烧瓶里加入电石时,要使电石沿烧瓶内壁慢慢滑下,严防让电石打破烧瓶;⑥电石与水反应很剧烈,向烧瓶里加水时要使水逐滴慢慢地滴下,当乙炔气流达到所需要求时,要及时关闭分液漏斗活塞,停止加水;电石是固体,水是液体,且二者很易发生反应生成C2H2气体。
高二化学教案氨,铵盐(精选3篇)

高二化学教案氨,铵盐(精选3篇)教案一课题:氨和铵盐的性质和用途教学目标:1.了解氨和铵盐的性质;2.了解氨和铵盐的用途;3.掌握氨和铵盐的实验室制备方法;4.能够分辨和测试氨和铵盐。
教学重点:氨和铵盐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难点:分辨和测试氨和铵盐。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和试剂,教学PPT。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回顾上一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回忆起氨和铵盐的形成过程,并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学习氨的性质和用途(15分钟)1.通过PPT介绍氨的常见性质,如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易溶于水等;2.列举氨的常见用途,如制冰、制肥料等;3.展示一些实际应用案例,如氨在制备化学药品中的用途等。
三、学习铵盐的性质和用途(15分钟)1.通过PPT介绍铵盐的性质,如易溶于水、能融化于高温等;2.列举铵盐的常见用途,如生产肥料、制备火药等;3.展示一些实际应用案例,如铵盐在制备肥料中的用途等。
四、实验演示和实践操作(30分钟)1.进行实验演示,展示氨和铵盐的制备方法;2.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分辨和测试氨和铵盐。
五、总结(5分钟)通过总结,让学生掌握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并强调学生们下节课的学习任务。
教学延伸:学生可以根据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个小实验或实际应用案例,展示氨和铵盐的性质和用途。
教案二课题:氨和铵盐的实验室制备教学目标:1.了解氨和铵盐的实验室制备方法;2.掌握氨和铵盐的实验室制备步骤;3.能够根据实验条件,合理选择实验方法。
教学重点:氨和铵盐的实验室制备方法和步骤。
教学难点:合理选择实验方法。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和试剂,教学PPT。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回顾上一堂课所学的知识,让学生了解氨和铵盐的性质和用途,并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学习氨的实验室制备方法(15分钟)1.通过PPT介绍氨的几种实验室制备方法,如氨的金属还原法等;2.逐步讲解每种实验方法的步骤,并进行实验演示;3.让学生尝试根据不同的实验条件,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
高二化学上册教案五篇

高二化学上册教案五篇1.高二化学上册教案一、教材该部分内容出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乙醇”这一部分涉及的内容有:乙醇的物理性质、乙醇的化学性质、乙醇的结构。
在教学时要注意从结构的角度适当深化学生对乙醇的认识,建立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使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二、学情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乙醇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乐于去探究物质的奥秘,因此本节课从科学探究和生活实际经验入手,充分利用实验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反应,再从结构角度深化认识。
通过这样的设置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
(过渡: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烃的衍生物;认识到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能说出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写出乙醇的结构。
【过程与方法】通过乙醇的结构和性质的学习,建立“(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乐趣,逐步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过渡:根据新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重难点:)四、教学重难点【重点】乙醇的化学性质。
【难点】建立乙醇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
(过渡: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重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方法:)五、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讲授法(过渡:好的教学方法应该在好的教学设计中应用,接下来我将重点说明我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
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环节一:导入新课在这一环节中我会以“乙醇汽油的利与弊”为话题,请学生谈一谈他们的想法,引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警醒,培养学生的辩证意识。
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意识到乙醇是一种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密切的有机物,引入对乙醇的学习。
高二化学教案化学反应速率(精选3篇)

高二化学教案化学反应速率(精选3篇)教案一:实验探究化学反应速率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3. 学会通过实验确定化学反应速率。
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烧杯、盐酸、镁条、碗、计时器。
2. 实验器材:试管、试管架。
3. 实验药品:过氧化氢溶液。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化学反应速率?如何计算化学反应速率?2. 介绍实验:告诉学生将会进行的实验是“镁和盐酸的反应”。
3. 实验操作:将一块镁条和盐酸倒入试管中,记录开始反应的时间。
4. 实验观察:观察反应中气泡的产生情况,并隔一段时间记录实验结果。
5. 数据整理:将实验结果整理成表格,并计算出反应速率。
比较不同时间点的反应速率。
6. 影响因素:引导学生思考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并在黑板上列出。
7. 结论: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出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并提出合理的解释。
教案二:速率方程和反应级数的确定教学目标:1. 理解速率方程的概念和作用。
2. 掌握确定速率方程和反应级数的方法。
3. 学会运用速率方程和反应级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计时器、烧杯、导管、试管架。
2. 实验药品:亚硝酸钠溶液、硫酸铜溶液。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速率方程和反应级数?它们的作用是什么?2. 实验操作:将亚硝酸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混合,记录开始反应的时间。
3. 实验观察:观察反应过程中颜色的变化,并隔一段时间记录实验结果。
4. 数据整理:将实验结果整理成表格,并根据数据推导出速率方程和反应级数。
5. 讨论与分析:分析速率方程和反应级数的确定过程,并解释实验结果。
6. 实际应用:根据所学内容,应用速率方程和反应级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案三:反应速率和能量变化的关系教学目标:1. 了解反应速率和能量变化的关系。
2. 学习并掌握活化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 探究不同反应物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高中高二化学教案全套

高中高二化学教案全套一、主题:酸碱中和反应二、教学目标:1. 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定义;2. 掌握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特征;3. 能够解释和预测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 理解酸碱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内容:1. 酸碱中和反应的定义;2. 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特征;3. 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 酸碱中和反应的应用。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酸碱中和反应的定义和特征;难点: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应用。
五、教学方法:1. 讲授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2. 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3. 讨论交流,激发学生思维和创造力。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实例,引起学生对酸碱中和反应的兴趣;2. 概念解释:讲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定义和基本特征;3. 化学实验: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并观察记录实验现象;4. 化学公式推导: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推导出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5. 拓展应用:讨论酸碱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进行案例分析;6. 总结回顾:总结酸碱中和反应的特点和重要性。
七、教学资源:1. 实验设备:试剂、试管、坩埚等;2. 实验材料:化学实验教材、实验指导书;3. 化学模型:化学分子模型、化学反应模型。
八、作业布置:1. 阅读相关教材,复习酸碱中和反应的定义和化学方程式;2. 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酸碱中和反应的知识。
九、教学评价:1.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对酸碱中和反应实验的操作技能和实验数据记录能力;2. 知识掌握:通过笔试和口头答辩评价学生对酸碱中和反应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十、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通过不断尝试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2. 学生参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希望以上内容对你有帮助,祝教学顺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化学教案
【复习内容】
蛋白质
【教学目标】
1、了解几种常见的氨基酸的结构和性质;
2、了解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和结构;
3、了解蛋白质的性质和检验方法。
【知识讲解】
一、氨基酸:
1、氨基酸概念:羧酸分子里烃基上的氢原子被氨基取代后的生成物;H
注意:(1)氨基:氨气分子(NH3)去掉一个氢原子后的部分。
氨基的电子式:N :H (2)α—氨基酸:羧酸分子里的α氢原子被氨基取代的生成物。
(3) α—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石。
2、氨基酸的结构:α—氨基酸通式R—CH—COOH,既含有氨基(—NH2)又含有羧基(—COOH)。
NH2
3、几种常见的氨基酸:
名称浴称结构简式
氨基乙酸甘氨酸CH2—COOH
NH2
α—氨基丙酸丙氨酸CH3—CH—COOH
NH2
α—氨基—β—苯基丙酸苯丙氨酸CH2—CH—COOH
NH2
α—氨基戊二酸谷氨酸HOOC—CH2—CH2—CH—COOH
2
4、氨基酸的性质:
(1)与酸反应:R—CH—COOH+HCl→R—CH—COOH
NH23Cl
(2)与碱反应:R—CH—COOH + NaOH→R—CH—COONa+H2O
NH2NH2
结论:氨基酸具有两性。
思考:(1)写出:R—CH—COOH与过量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l
3
答:R—CH—COOH+2NaOH→R—CH—COONa+NaCl+2H2O
NH3Cl NH2
(2)在所学过的物质中有哪些物质既能跟酸反应又能跟碱反应?
答:Al、Al2O3、Al(OH)3、(NH4)2CO3、NH4HCO3、NaHCO3、(NH4)2S、NaHS、CNaH2PO4、Na2HPO4等。
(3)缩合反应:
O H
H2N—CH—C N—CH—COOH→H2N—CH CH—COOH+H2O
R R R R
O H O
nH2N—CH—C—OH→[ N—CH—C ]n+nH2O
R R
肽键易发生水解反应,生成α—氨基酸:
H 2N —CH —C —N —CH —C —OH+H —OH →2H 2N —CH —COOH R O H R O R
例1 氨基乙酸在水溶液中存在如下平衡:
CH 2COO -+H 3O + CH 2COOH+H 2O CH 2COOH+OH -
NH 2 NH 2 NH 3+
(1)若向氨基乙酸溶液中加入盐酸,则平衡向_______方向移动,有机物(写结构简式,下同)________的浓度增大;若向氨基乙酸溶液中加入NaOH ,则平衡向_________方向移动,有机物离子________的浓度增大。
(2)若以Pt 为电极在下列介质中电解氨基乙酸溶液:
①在强酸溶液中,在________极上析出氨基乙酸;在强碱溶液中,在________极上杆出氨基乙酸。
②在PH=5时,请写出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
分析:根据氨基乙酸在溶液中的电离平衡和平衡移动原理不难判断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浓度的改变对平衡移动的影响。
在强酸性溶液中氨基乙酸以CH 2COOH 离子存在,
CH 2COOH NH 3+
当电解时,阳离子(NH 3+ )向阴极移动,氢离子在阴极上放电,OH -离子浓度增大,与CH 2OOH 反应转化为CH —COOH, 故氨基乙酸在阴极上析出。
同样,在强碱溶液氨基乙
NH 3+ NH 2
CH 2—COO -
酸以阴离子(NH 2 )存在,当电解时,氨基乙酸将在阳极上析出。
答案:(1)正方向,CH 2COOH ;逆方向,CH 2COO -
NH 3+ NH 2
(2)①阴,阳 ②4OH --4e=2H 2O+O 2↑
例2 某α—氨基酸分子中有9个氢原子,相对分子质量147。
取该氨基酸0.318g 溶于水后,加入0.107mol/L 的氢氧化钠溶液40.5mL 恰好中和。
求种氨基酸分子里有几个可被中和的氢原子?试写出其结构简式。
解:氨基酸的物质的量为mol n 00216.0147
318.0==
NaOH 的物质的量为mol n 00433.0107.0105.403=⨯⨯=- 氨基酸的物质的量;NaOH 的物质的量=0.00216:0.00433=1:2故氨基酸分子里含有两个羧基。
设该氨基酸的分子式为:CnH 2n-1NO 4,则
14-n+14+64=147,解之n=5
该氨基酸的可能结构简式为:
HOOC —CH 2—CH 2—CH —COOH
NH 2
二、蛋白质
1、蛋白质的结构和存在:
(1)存在: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是组成细胞的基础物质。
(2)组成:含有C 、H 、O 、N 、S 等元素。
分子量很大,达几万到上千万。
O H
(3)结构:未含有肽键—C —N —,由不同氨基酸按不同排列顺序相结合而构成的高分子化合物,蛋白质中含有未缩合的羧基(—COOH)和氨基(—NH 2)
2、蛋白质的性质:
(1)两性:在蛋白质分子中存在着没有缩合的羧基和氨基,既能跟酸反应又能跟碱反应,具有两性。
(2)盐析——可逆过程:
浓的盐溶液[如(NH 4)2SO 4]
蛋白质溶液 蛋白质(结晶)
加水
注:①蛋白质溶液具有胶体的性质。
②少量的某些盐能促进蛋白质的溶解,浓的盐溶液,可使蛋白质的溶解度降低。
③盐析是物理过程,是可逆过程
④盐析可以用来分离、提纯蛋白质。
(3)变性——不可逆过程
热、酸、碱、重金属盐、紫外线、某些有机物(如乙醇、甲醛、苯酚)等都能使蛋白质发生变性。
讨论:①人误食重金属盐如何解毒?
答:多吃含有蛋白质的物质可解毒。
如牛奶、豆浆等。
②人长期在日光下暴晒为什么易得皮肤癌?
答:人长期在日光下暴晒,受到紫外线的作用,使得人的皮肤表面蛋白质变性,易患皮肤癌。
③紫汞、酒精为什么有消毒杀菌作用?
答:紫汞的主要成分是硝酸汞,属于重金属盐和乙醇都能使蛋白质变性,可用于消毒杀菌。
4、颜色反应:
蛋白质浓硝酸沉淀微热黄色
注:(1)有这种反应的蛋白质分子中一般有苯环存在。
(2)这是鉴别蛋白质的一种方法。
5、水解反应:
蛋白质水解最终产物是α—氨基酸
6、灼烧
蛋白质被灼烧时,产生具有烧焦羽毛的气味,这可用于鉴别蛋白质和其它有机合成材料。
思考:如何鉴别人造丝和真丝布料?
答:人造丝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真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分别灼烧时,能燃烧产生黑烟的是人造丝。
而产生烧焦羽毛气味的是真丝。
3、蛋白质的用途:
(1)蛋白质是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2)蛋白质是重要的纺织原料。
(3)蛋白质可应于食品、医药制剂等方面。
例3 将淀粉桨和淀粉酶的混合物放入玻璃纸袋中,扎好袋口,浸入流动的温水中。
相当一段时间后,取袋内液体分别与碘水,新制Cu(OH)2(加热)和浓HNO3(微热)作用,其现象分别是()
A、显蓝色、无现象、显黄色
B、显蓝色、红色沉淀、无现象
C、无现象、变黑色、显黄色
D、无现象、红色沉淀、无现象
分析:淀粉在淀粉酶的催化作用下,水解生成葡萄糖,在流动的水中不断流走。
玻璃纸里剩余的物质是淀粉酶,淀粉酶是蛋白质,和浓HNO3作用显黄色。
答案为: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