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CCS_型双外流连续培养系统与活体牛瘤胃发酵和厌氧真菌培养的比较研究

合集下载

瘤胃微生物类群的多样性及其综合发酵的研究进展

瘤胃微生物类群的多样性及其综合发酵的研究进展
青贮发酵与瘤胃发酵具有基本相同的可利用基质但青贮窖是一次装料发酵产物也不能移出乳酸菌产生乳酸的积累使ph值降低以便抑制竞争者并最终抑制了自身的生长与繁殖故只有简单的几类微生物生长其中纤维素降解菌及其酶的活性对ph值也相对敏感所以容易受到影响朱伟云2004而不能再正常生长纤维素也不能被有效分解vanhoutert1993认为瘤胃微生物达到最大生长速度的适宜ph值57以上
minococcus) 在瘤胃中常被检测到。如降解淀粉为主的 R. bromii( Krause 等, 1999) ; 降解纤维为主的 R. flave- faciens 在孙 云章 ( 2005) 的 研 究 中 占 测 序 克 隆 子 中 比 例 为 2.08%; 在 Krause 等 ( 1999) 报 道 中 占 有 2.2%的 比例, 是以粗饲为主的反刍动物瘤胃中的常在菌类。
狭义遗传多样性是指种内基因的变化, 包括种内 Sundset 等 ( 2007) 对 reindeer 瘤 胃 微 生 物 16S rRNA
gene 的测序结果表明 Firmicutes clostridiales 的比例为
王梦芝 , 扬 州 大 学 动 物 科 学 与 技 术 学 院 , 博 士 , 225009, 江 苏省扬州市文汇路东路 12 号。
用于构建系统树的 16S rDNA 序列 6 205 个, 而随着 clusters) ( Pryde 等, 2002) 。
研究的不断深入,还有新发现的序列不断上传,丰富瘤
瘤胃中除有种类繁多的革兰氏阳性菌外尚存在一
胃微生物的基因库,足以说明其遗传多样性的丰富。 定比例的同样种类繁多的革兰氏阴性菌( 安登第,2003) 。
和基因表达具有很大的差异。目前,据 16S rDNA 序列 维二糖、蔗糖、淀粉和糖原等几种 CHO, 主要产生或只 同源分析建立的核糖体小亚基 16S rDNA 和 18S rDNA 产生丁酸, 其 DNA 的 G+C 摩尔百分比是 42.3%。据

瘤胃微生物多样性与定量

瘤胃微生物多样性与定量

瘤胃微生物多样性与定量马涛;刁其玉【摘要】Ruminants are able to utilize fibrous feed as a source of energy and nutrients due to the ruminal mi-crobes, composed mainly of bacteria, fungi, and ciliate protozoa. Ruminal microbes play different roles in feed digestion and act synergistically to ferment dietary carbohydrates and proteins. This review reported the latest methods for assessment of ruminal microbial diversity, particularly molecular techniques, which allows people to gain new insights into rumen functions.%反刍动物由于瘤胃微生物的存在能够分解并利用饲料中的纤维素来提供能量和蛋白质. 瘤胃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真菌和原虫,三者在消化饲料过程中分工明确,共同实现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分解. 本文综述了定量瘤胃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新方法,尤其是分子生物学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人们对于瘤胃功能的认识水平.【期刊名称】《动物营养学报》【年(卷),期】2015(027)012【总页数】6页(P3649-3654)【关键词】瘤胃微生物;细菌;古细菌;厌氧真菌;原虫【作者】马涛;刁其玉【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农业部饲料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农业部饲料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23;S826瘤胃具有复杂的微生物区系,主要包括细菌、原虫和真菌这3大类,由于微生物的功能使得反刍动物能够利用饲料中的营养成分生成挥发性脂肪酸以及微生物蛋白质[1],因此瘤胃微生物的研究是反刍动物营养领域一个永恒的课题,直到20世纪80年代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技术出现之前,研究人员广泛应用培养基的方法对微生物进行研究,涉及到分离、计数以及功能鉴定等技术步骤,应用该方法目前已经完成了200多种细菌和100多种原虫及真菌的鉴定。

反刍动物人工瘤胃技术研究及应用

反刍动物人工瘤胃技术研究及应用

反刍动物人工瘤胃技术研究及应用90乳业科学与技术2011年第2期(总第147期)反刍动物人工瘤胃技术研究及应用崔彦召,徐晓明,张克春(1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江苏南京210095;2上海市奶牛研究所,上海200436) 摘要:研究反刍动物瘤胃发酵的方法很多,人工瘤胃技术是利用体外方法研究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营养与代谢以及评定反刍动物目粮营养价值的一项重要技术,并且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本文从人工瘤胃技术分类,应用及进展方面对其进行了综述.关键词:人工瘤胃技术;发展;分类;应用中图分类号:$816.7文献标iR~i-q:A文章编号:1671—5187(2011)02—0090—05 StudyandApplicationoftheArtificialRumenTechniqueCuiY anzhao,XuXiaoming',ZhangKechun'.l'1'(1TheCollegeofV eterinaryMedicineinNanjingAgricultureUniversity,NanjingofJiangsu 210095,China;2TheInstituteofShanghaiDairyScience,Shanghai200436,China)Abstract:Therearemanymethodsinstudyinglumenfermentationofruminants,andartificial rumentechniqueisanimportant methodinstudyingrklmenmicrobialnutritionandmetabolismandassessmentofthevalueof dietinvitro,whichispaidmoreandmoreattentions.Thearticlesummarizedtheclassification,applicationanddevelopmentofth eartificialrumentechnique.Keywords:artificialrumentechnique,development,classification,application反刍动物具有比较特殊的消化道结构,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具有瘤胃,网胃,瓣胃和皱胃四个胃,其中瘤胃是一个微生物密度高,调控严密的巨大生物发酵罐,瘤胃在反刍动物消化过程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反刍动物利用瘤胃内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能够发酵利用人类不能直接利用的含细胞壁的粗纤维和非蛋白氮化合物,并且利用发酵产物合成各种B族维生素,从而将低品质的饲料改造成富含微生物蛋白质的高品质饲料_IJ.反刍动物瘤胃消化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研究热点,在生态学和经济学方面对人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研究反刍动物瘤胃营养物质消化代谢的方法主要包括体内法(Invivo),半体内法和体外法(Invitro).l研究反刍动物瘤胃发酵的方法1.1体内法该方法主要是利用目标动物(如牛,羊等)进行体内瘤胃发酵试验,是用于研究瘤胃发酵的最早方法,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从理论上讲,体内法是最近接动物真实的试验方法,但是由于瘤胃内环境易受体内外多方因素的影响,收稿日期:2010—11—03;作者简介:崔彦召,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反刍动物营养代谢性疾病;通讯作者:张克春;基金项目:上海科委上海市农业星火富民科技工程项目"规模化奶牛场高效生态养殖技术体系建立与示范"项目资助(项目编号:09dzl913500).环境条件不易控制l2J,而且活体内试验周期较长,需要动物多,成本高等原因,使得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1.2半体内法也称为尼龙袋法(nylonbag),它是利用尼龙袋技术,将若干个装有被测饲料样品的尼龙袋通过瘤胃瘘管放置在瘤胃中,一定时间后分别取出, 测定饲料营养物质在不同时间点的消化率.该方法作为一种常用的测定饲料瘤胃降解率的方法, 其优点在于简便易行,成本低,试验周期短等,而且测定结果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但该方法需要带瘘管的反刍动物,且其测定结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尼龙袋规格,样本粒度,动物生理状况及基础日粮,饲养水平,尼龙袋在瘤胃中放置的位置等,致使测定结果变异较大.1_3体外法该方法是利用采集到的新鲜的瘤胃食糜或瘤胃液,在模拟瘤胃的装置中进行微生物培养,所以又称为人工瘤胃法I3J.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省时省力,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测定大量饲料样品, 而且受实验动物限制少,反应条件易于控制,重复性好,易于标准化等特点l4'5lo体外模拟瘤胃技术可以在常规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研究,因此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2人工瘤胃技术的分类及应用进展根据发酵底物及瘤胃液的投入时间及次数崔彦召等:反刍动物人工瘤胃技术研究及应用91 的不同,人工瘤胃技术可分为批次培养法(Batch culture)和连续培养法(continuouslyculture).2.1批次培养法批次培养法是一种短期静态的模拟培养法,它是将微生物接种物和发酵底物一次性加入发酵容器内,经过一定的时问培养后,在固定时问内结束培养的方法,主要包括两阶段法(Tilley和Terry,1963)loJ和产气法(Menke等,1979)l/J.2.1.1两阶段法也称为两步法.Bell(1953)建立了"一级离体消化法",该方法是以试管培养瘤胃液和饲料样品,模拟瘤胃消化评定饲料的可消化性,并用此法进行饲料的营养价值评定.Tilly和Terry[6]在此基础上做出改进,提出了两步法.该法以试管培养瘤胃液和饲料样品模拟瘤胃消化来评定饲料的可消化性,即将饲料在瘤胃液中培养48h后,再用胃蛋白酶培养48h,以模拟真胃和部分小肠的消化过程,培养结束后分离残渣进行分析. Monsin等(1969)用该方法测定了牧场的消化率,其结果与尼龙袋法的相关系数为0.81.Cone (1999)UOl试验结果表明,用两阶段法,体内法,尼龙袋法以及产气法测得饲料降解率之间相关性较好.但是该方法步骤繁琐,需要3d~4d才能得出结果,Jones和HaywardIlI_等用纤维素酶使该方法得到了改进,采用纤维素酶代替第一阶段质量变异大的瘤胃液,第二阶段仍用胃蛋白酶培养.通过对187种粗饲料降解率的测定证明此法与体内法有很高的相关性(r=0.83),并且是实验室测定饲料消化率的一种比较准确的方法【j引.但是该方法所需时间较长,且不能测定饲料的动态消化率,而且发酵终产物无法外移,这与反刍动物瘤胃食糜外排的生理规律不相符合,也影响测定结果的稳定性和准确性.2.1.2产气法活体外人工瘤胃产气量法(InVitroGas ProductionMethod)是由RaabL等(1983)Iljj和德国霍恩海姆大学动物营养研究所MenkeKH等人(1979)[71建立,是目前发达国家采用最多的用来评价反刍动物饲草饲用价值的技术之一,国外文献多称该方法为HFT(HohenheimerFutterwet Test或HohenheimerGasTest)技术.产气法是基于饲料样品在体外用瘤胃液消化所产生气体(CO2和CH4)的比率来估计有机物消化率的快速方法.其原理是消化率不同的各种饲料,在相应的时间内(一般为24h)产气量与产气率不同.利用该方法可以比较准确的估测饲料的瘤胃有机物质消化率和干物质采食量,估计单种饲料或混合饲料的代谢能值,测定饲料添加剂和瘤胃调控剂的作用效果,研究某种饲草是否含有某种抗营养因子及其作用程度,评定瘤胃中各种微生物区系对发酵的相对贡献,估测动物代谢产生的对环境有害气体的数量,以及用于在植物育种工作中选择营养价值高的品种等方面.随着人工瘤胃产气法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利用在一定体积内气压与气体数量成正比关系的原理,人们还发展了其他产气量方法,诸如通过气压大小估测产气量的间接方法.由于各个实验室在使用这种方法时对该技术各个环节不断的改进,测定装置不断创新,使得该技术应用时已各不相同,难以形成统一的技术标准f】.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研究目的对测定装置进行不同的设计,但其共同点是静态发酵,不对底物和产物进行分离,操作方法包括饲料样品的准备,厌氧培养液的配制以及接种瘤胃液等环节.即首先称取饲料样品放入发酵容器中,然后,加入厌氧培养液,充满CO2气体后加塞密封,39℃预热,接种瘤胃液,开始记录发酵产气.最简单的产气记录设备,即一个针口被密封,标有刻度的注射器,在39℃的恒温水浴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通过产气推动活塞来观测产气量.德国Hohenhein 大学最先将100mL注射器应用于瘤胃微生物体外产气研究中J.随后压力传感器被应用于产气技术中,即借助压力传感器,测定产气瓶中的气体压力,然后采用特定软件记录产气量来研究体外发酵[].Theodorou等[1研制出手动型产气定点测定装置.随后计算机控制程序的引入,推动了半自动的定点实时记录系统IJ/j和全自动发酵产气实时记录装置的出现.另一报道中将无线电技术应用于产气信号的实时发送,使远程检测发酵产气记录和数据传输成为了可能Il.综上所述,无论是全自动实时产气装置,还是注射器测定产气量,其原理相同,均为通过给每个发酵瓶配备一个气体记录装置,进行产气记录.注射器测定法,因其设备简单,易于操作,适用于少量样本的发酵试验;而全自动实时产气装置,能够获得更详尽的数据记录,利于描绘更准确的产气曲线,并可减少人力,适用于大规模的试验.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体外产气法由于能够较好地模拟瘤胃中的发酵历程[20-22]和预测体内物质消化率l2引,引起了营养学家们的很大兴趣【2引.Bhatta等(2001)f25J应用体外产气法以PEG一6000作为指示剂来测定TSH(Tamarindseed 92乳业科掌与技术》2011年第2期(总第147期)husk)中单宁对体外瘤胃发酵各参数的影响.Raab等(1983)lIjl和Menker等(1979)提出可以利用体外发酵后总气体产生量和氨产生量估测蛋白质降解率.孟庆祥等(1991)L26_在此基础上对该方法作了进一步完善,得到了与体内法有很高相关性的实验结果(r>0.97).丁角立等L2测定了60 多种牧草的OM消化情况,并将所得结果与体内法所得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两者的消化率间相关性很好(r=0.9559).翟博(2008)驯为了研究刺五加对瘤胃发酵的影响,进行体内外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刺五加的添加有利于瘤胃发酵,且体内外试验结果一致.2.1.3批次培养法的缺点批次培养法存在两个方面缺点:第一,发酵容器内的内容物不能外移,容易造成发酵终产物积累,发酵一定时间后,由于产物抑制,pH下降等微生物生存环境条件发生改变,会造成微生物活力下降和微生物组成变化等问题,从而影响结果的稳定性和准确性[2.所以,批次培养不能持续很长时问.第二,该方法只能测定某一时间点的降解率,不能测定动态降解率.但是该方法试验装置简单,在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等研究方面仍具有很大的价值,而且对于降解曲线表现一致或降解曲线平缓的饲料,仍是一种较好的简便测定方法.2.2连续培养法连续培养法又称为长期人工瘤胃模拟技术,它是将缓冲液持续进入发酵罐,同时将人_T瘤胃中产生的发酵产物持续排出,使发酵罐形成一个持续动态的流入流出系统的方法.该技术是在许多其他人工瘤胃发酵技术基础上改进完善而形成的一种瘤胃发酵模拟技术.该方法克服了短期发酵的缺点,更能准确地模拟瘤胃环境,保证了发酵罐内环境的稳定性.该方法可以保持几个星期的稳定发酵,是研究瘤胃发酵和评定动态降解率的很好的实验室方法Ij….连续培养法根据发酵罐内固相和液相外流是否一致而分为单外流连续培养系统(single—flow)和双外流连续培养系统(dua1.flow).前者是指瘤胃内食糜的固相和液相以相同的速度外流的系统,后者则是将消化糜固相和液相外流速度分别加以控制的系统.2.2.1国外研究进展连续培养装置首先被Wamer(1956)【jIj设计和研究.在此装置中,有规律地加入营养物质,发酵终产物被不断地排出,能够更接近地模拟体内瘤胃的发酵过程.虽然不断设计和研究出许多类型的连续培养装置,但仅有少数装置既能保持瘤胃中生长较慢的微生物(如全毛虫和纤维分解菌),又能有效地排出发酵期间产生的代谢终产物【32_.K.EL—shazly等(1960)lj刮设计出了一种安装半透膜的连续流动装置,并对全玻璃装置,半透膜装置和这一连续流动装置中饲料纤维降解率,挥发性脂肪酸和氨氮浓度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30h内连续流动系统并未表现出其优越性.半透膜连续流动装置的问世,是人工瘤胃法由静态法转向动态法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步.l974年Hoover[34]设计出一种模拟固,液相分离的持续人工瘤胃.结果发现,该装置内的原虫数量有所增加,pH值趋于稳定.后来人们在该类装置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使其稳定期大大提高.目前国际上比较有影响的连续培养系统有Czerkawski(1986)设计的Rusitec装置,Teather等(1988)[351建立的自然分层瘤胃模拟系统和Hoover(1989)6l建立的CC系统.Rustic装置的特点是把被测日粮放入尼龙袋中,再把尼龙袋放入发酵罐内供微生物降解,依靠尼龙袋把发酵罐内容物分为固相和液相,使二者的外流速度不同, 以维持原虫的数量.CC装置依靠发酵罐内的过滤膜保持固体外流速度和液体外流速度不同,依靠持续向发酵罐内通入CO2维持发酵罐内厌氧,此外,该装置能调控喂料量和喂料次数【j.2.2.2国内研究进展国内对于连续培养系统的研究起步较晚,王加启,冯仰镰[j等(1995)于1995年设计出了有6个发酵罐的连续培养瘤胃模拟装置(RSI系统), 该装置由发酵系统,控温系统,搅拌系统和样品收集系统4部分组成.此装置与Teather的自然分层装置有相似的特点.虽然该装置只有一个内容物出口,但接有分离固液相的尼龙网管,能使颗料饲料在发酵罐内停留较长时间.而且他们研究得出了此装置的适应期(7d,最少不得小于3d)和整个试验期(10d~30d),以及最适缓冲液流速,颗料饲料的外流控NTL径和日饲喂料量等参数. 此装置的适应期略长于Teather(1988)【j装置的适应期(3d),不过与Rusitec装置适应期(8d)相似.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农业大学孟庆翔(1999)Lj于1999年设计出了较为先进的人工瘤胃系统:DFCCS.II型双外流连续培养系统.该系统由发酵培养系统,缓冲液输送系统,搅拌系统,CO2气体导入系统和食糜收集系统五部分组崔彦召等:反刍动物人工瘤胃技术研究及应用93 成.该系统充分考虑了类似于瘤胃发酵过程的固液相外流,蠕动,饲料定时摄入,唾液有规律分泌以及发酵产物的持续排出等一些重要生理因素的作用,同时,本系统配有12个发酵罐,可以同时进行多组试验,增加了试验结果之间的可比性, 为定量研究瘤胃生理,发酵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提供了一个模型l4….3小结由于活体内瘤胃发酵是一种连续培养系统f4,即有底物(饲料)和唾液的连续进入和食糜(固相和液相食糜)的连续排出,所以,相对于批次培养来说,连续培养系统吏能真正代表活体内瘤胃发酵的情况.而目反刍动物瘤胃内液相外流速度和固相外流速度是小同的,一般液相外流速度明显高于固相外流速度l4引,所以双外流连续培养系统优于单外流连续培养系统.参考文献[2][3][4][5][6】[7][8】[9][1o】钱文熙,崔慰贤.瘤胃发酵过程及其调控[J1.宁夏农学院, 2004,25fl1:6l一64.ConeJW,VanGelderAH,SolimanIA,etalDifferenttechniques tostudyrumenfermentationcharacteristicsofmaturinggrassand grasssilage[J].JDairySci.,1999,82(5):957—966. JohnsonRR,DehorityBA,McClureKE,etalAcomparisonof invitrofermentationandchemicalsolubilitymethodsinestimating foragenutritivevalue[J]JAnimSci一1964.23:1124—1131 JohnsonRR.Techniquesandproceduresforinvitroandinvivo lumenstudies[J].JAnimSci.,1966,25(3):855—875. FuchigamiM,SenshuLHoriguchiM,etalAsimplecontinuous culturesystemforiRlmenmicrObia1digestiOnstudyandeffectsof defaunationanddilutionrates[J].JDairySci,1989,72(11): 3070—3078TilleyJMS.TerryRAAtwo—stagetechniqueforthedigestionof foragecrops[J].JournaloftheBriishGrasslandSociet.1963.18:l04.111.MenkeKH,RaabL,SalewskiA.Theestimationofthe digestibilityandmetabolisableenergycontentofruminantfeeding stuffsfromthegasproductionwhentheyareincubatedwithl'omen liquor[J].JournalofAgriculturalScience,1979,93:217-222.张乃峰,王中华,等.反刍动物饲料蛋白质瘤胃降解率的评定技术[J1.中国饲料,2002(9):26.27.Monsin,eta1.Effectofproteinconcentrateandproteinsourceon thedegradabilityofdrymatterandproteininsitu[J].DairySci, 1969,70:1841—1849ConeJeta1.DifferenttechniquestOstudymmcnfermentationcharacteristicsofmaturinggrassandgrasssilage[J].DairySci.,l999,82:957?966.JonesDI.HaywardMV Acellulosedigestiontechniquefor predictingthedrymatterdigestibilityofgrasses[J].SciFoodAgric, [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1973.24(111:1419—1426.V anSoestPJ.NutritionalEcologyofTheRuminants,2edn[M]. ComellUniversityPress,1994:476.Raab,L,CafantarisB,eta1.Rumenproteindegradationand biosyntheses.Anewmethodfordterminationofprotein degradationintureenfluidinvitro[J].BrJ.Nutr,l983,(50):569. MouldFL,KliemkE,MorganR,etalInvitromiceobialinoculum: Areviewofitsfunctionandprope~ies[J1_animalFeedSciTechnol, 2005.123—124:3l一5OPellAN.ShofieldPComputeriedmonitoringofgasproductionto measureforagedigestion[J1lDairySci,l993,76:l063一l073 TheodorouMK,WilliamsBA,DhanoMS,eta1.Asimplegasproductionmethodusingapressuretransducertodeterminethe fermentationkineticsofruminantfeeds【J1.AnimFeedSciTechnol, l994.48:185-197MauricioRM,FergusL,Mould,eta1.Asemi—automatedinvitro gasproductiontechniqueforruminantfeedstuffevaluation[J] AnimFeedSciTechno1.1999.79:321—330 ConeJAntonicH.vanGelder,etalInfluenceofinoculum sourceongasproductionprofiles[J]AnimFeedSciTechnol,2002, 99:221,231.AdesoganAKruegerNK,KimSC.Anovel,wireless, automatedsystemformeasuringfermentationgasproduction kineticsoffeedsanditsapplicationtofeedcharacterization[J1_ AnimFeedScjTechno1.2005.123-124:211-223Getachew,G,Bltimmel,M.,Makkar,HPS.,Becker,K.,Invitro gasmeasuringtechniquesforassessmentofnutritionalqualityof feeds:areviewlJJAnimFeedSciTechnoll998,(72):26l~28l Blfimmel,M.andBecker,K.Thedegradabilitycharacteristicsof fifty—fourroughagesandroughageneutraldetergentfibresas describedbyinvitrogasproductionandtheirrelationshipto voluntaryfeedintake[J1_BritishJournalofNutritionl997, (77):757—768.SileshiZ,OwenE,DhanoaMS,TheodorouMK.Predictionofin situl'umendrymatterdisappearanceofEthiopianforagesfroman invitrogasproductiontechniqueusingapressuretransducer, chemicaianalysesorinvitrodigestibility[J].Anita.FeedSci. Technol,1996,(61):73—87BlOmmelM,parisonofinvitrogasproduction andnylonbagdegradabilityofroughageinpredictingfeedintake incattle[J]AnimFeedSci.Techno1.,l993,(4O):1O9一ll9. WilliamsBA.CumulativegasproductiontechniquesforforageevaluationIn:Givens,DI.,Owen,E.,Omed,H.MAxford,R.FE(Eds,.ForageEvaluationinRuminantNutrition[J]CAB International,Wallingford,2000,189—2l3BhattaR,etalEfctoftamarind(Tamarindusindica)seedhusk tanninsoninvitroTureenfermentation[J].AnimFeedSciTechnol,200l,(90):143-152[261孟庆翔,张宏军,等.估测饲料赁白质瘤胃降解率的新方法的研究『J].北京农业大学,1991,174:95.100(下转至第98页)98乳业科学与技术2011年第2期(总第147期)[8][9】[10】[12][13]【l4]Geotrichumcandidum[J].AppliedandEnvironmentalMicrobiology,1998,64(2):800—803.LavermicoccaP,V alerioF,EvidenteA,eta1.Purificationand characterizationofnovelantifungalcompoundsfrom~thesourdoughLactobacillusplantarumstrain21B【J].Appliedand EnvironmentalMicrobiology,2000,66(9):4084—4090.StromK,SjogrenJ,BrobergA,etalLactobaeillusplantarumMiLAB393producestheantifungalcyclicdipeptidescyclo(L-Phe—L—Pro,andcyclo(L—Phe—trans一4一OH—L—Pro1and 3-phenyllacticacid[J].AppliedandEnvironmentalMicrobiology,2002,68(9):4322—4327MagnussonStromK,RoosS,etalBroadandcomplex antifungalactivityamongenvironmentalisolatesoflacticacidbacteria[J].FEMSMicrobiologyLetters,2003,219(1):129—135. V alerioF,LavermicoccaP,PascaleM,eta1.Productionof phenyllacticacidbylacticacidbacteria:anapproachtothe selectionofstrainscontributingtofoodqualityandpreservation[J]. FEMSMicrobiologyLetters,2004,233(2):289—295V ermeulenN,GanzleMGV ogelRFInfluenceofpeptidesupply andcosubstratesonphenylalaninemetabolismofLactobacillus sanfranciscensisDSM20451andLactobacillusplantarumTMW1.468[J]JournalofAgriculturalandFoodChemistry,2006, 54(I1):3832—3839.ColorettiCarriS,ArmaforteE,eta1.Antifungalactivityof lactobacilliisolatedfromsalami[J].FEMSMicrobiologyLetters, 2007,271(2):245-250.李兴峰,江波,潘蓓蕾,等.产苯乳酸的乳酸菌分离筛选及菌[15][16][17][18】[19][2O][21][22]种鉴定明.食品与发酵工业,2007,33(2):1-4.李兴峰,江波,潘梧蕾,等.苯丙氨酸及苯丙酮酸对Lactobacillus spSK007合成苯乳酸的Nf,nl~l[J].过程工程,2007,7(6): 1202~l206Xing~ngLi,BoJiang,BeileiPan.Biotransformationof phenylpyruvicacidtophenyllacticacidbygrowingandresting cellsofaLactobacillussp[J].BiotechnologyLetters,2007,29(4): 593.597.Xing~ngLi,BoJiang,BeileiPan,etalPurificationandcharacters ofLactobacillusspSK007lactatedehydrogenasecatalyzing phenylpyruvicacidfPPAconversionintophenyllacticacid (PLA)[J]JournalofAgriculturalandFoodChemistry,2008,56, 2392.2399.张莉力,柴虹宇.产苯乳酸乳酸菌的筛选及鉴定[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5):2590—2592.刘戈,王立梅.LactobacillusparacaseiW2合成苯乳酸培养条件的优化[J].食品科学,2010,31(23):174?177. DieuleveuxLemarinierS,GueguenMAntimicrobialspectrum andtargetsiteofD-3一pbenyllacticacid[J]InternationalJournalof FoodMicrobiology,1998,4O(3):177—183. LavermicoccaP,V alerioF,ViscontiA.Antifungalactivityof phenyllacticacidagainstmoldsisolatedfrombakeryproducts[J]. AppliedandEnvironmentalMicrobiology,2003,69(1):634-640袁景环,贡汉生,孟祥晨.苯乳酸的抗菌作用及其抗菌机理的初步研究[JJ.食品工业,2009,5:14—17.(上接第93页)[27][28】[29][30](31】[32][33][34]丁角立,张维汉,戎易,等.用活体外人工瘤胃法评定反刍动物饲料能量价值和有机物质消化率[J1_中国畜牧杂志,1983, I9f51:4-7.翟博.刺五加对绵羊瘤胃发酵及养分利用的影响[D].春:吉林农业大学,2008.AipleKSteingassH,MenkeKH,eta1.Suitabilityofabuffered faecalsuspensionastheinoculumintheHohenheimgastest[J]. JournalofAnimalPhysiologyandAnimalNutrition,1992,67(1/5): 57—66.冯仰廉.反刍动物营养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WarnerACI.Criteriaforestablishthevalidityofinvitrostudies withtureenmicroorganismsinso—calledartificiallumensystem[J]. Gen.Microbiol,1956,14:733—739.MatanobuAbe,FumioKumenoInvitrosimulationofrumen fermentation:apparatusandeffectsofdilutionrateandcontinuous dialysisonfermentationandprotozoalpopulation『J1Anita.Sci., I973.36:941-947El—sbazleK,eta1.Acomparisonoftheall—glass,semipermeable membrane,andcontinuousflowtypesofapparatusforinvitro rumenfermentation[J]DairySci.,1960,43:1445—1451 HooverWH.CrookerBA.etalEffectsofdifferentialsolid—liquid [35][36】[37][38】[39][40][41]【42】removalratesonprotozoanumbersincontinuouscultureoflumen contents[J]AnimalSci,1976,43:528—534 eatherRMandSanerFD.Anaturallycompartmentedrumen sinmlationsystemforthecontinuouscultureofrnmenbacterialandprotozoa[J]DairySci.,1988,72:2991王加启,等.瘤胃持续模拟技术的研究.动物营养,l995,7r1):29—35王加启,等.日粮精粗比对微生物合成效率的影响『J】.畜牧兽医,1995,26f4):301—307TeatherRMandSauerFD.Anaturallycompartmentedrumen simulationsystemforthecontinuouscultureoftureenbacterialand protozoa[J].DairySci,1988孟庆翔.双外流连续培养系统用于瘤胃发酵的体外模拟:技术综述[J].动物营养,1999,1l(增刊):45-50HungateRE.TheRumenandItsMicrobes[M].NewY ork: AcademicPress,1966OwensFN,GoetchAL,ChurchDC.Ruminalfermentation[C].In TheRuminantAnimal:DigestivePhysiologyandNutritionNew Jersey:PrenticeHalllnc,EnglewoodCliffs,1988:145—171.。

酵母培养物对奶牛瘤胃发酵的影响-

酵母培养物对奶牛瘤胃发酵的影响-

酵母培养物对奶牛瘤胃发酵的影响*摘要:酵母培养物对奶年瘤胃发酵有重要的影响。

文章首先简要论述了酵母营养微生物的选择以及酵母培养物的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阐述了酵母培养场对瘤胃微生物发酵的影响,希望能够为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仅供参考。

标签:酵母培养物;发酵;影响酵母培养物是一种在严格控制条件下经过酵母活菌在特定的培养基上发酵而制成的微生态饲料添加剂。

酵母培养物中主要含有活性酵母菌,并含有维生素、酶、有机酸和未知的营养因子等丰富的酵母菌代谢产物及发酵后的培养基成分。

国内外将酵母培养物作为奶牛饲料添加剂研究较多,大量研究表明,在奶牛饲粮中添加酵母培养物能够提高奶牛生产性能及抗病性,对奶牛瘤胃内环境改变及瘤胃微生物的调控具有重要作用。

在饲料中直接添加活性酵母及其发酵产物可以替代各种合成药物和抗生素,逐渐已经成为饲料行业研究新趋势。

文章综述了酵母培养物的作用机理及对奶牛瘤胃内微生物的影响,为后期关于酵母培养物的研究提供参考。

1 酵母培养物微生物的选择酵母培养物可以直接饲喂动物并能起作用,其所使用的活菌具有共同特点:它们是非病原菌,在动物的肠道和唾液、胃液、胆汁中能够生存,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及遗传性。

目前,酵母培养物菌种选择上,单一菌种较少。

选择多种菌种制成复合型酵母培养物的研究较多。

徐颖宣等(2008)报道,不同菌种混合发酵后,菌株间互惠互利,共栖生存,使得混合发酵效果优于单一菌株。

高修功(1995)认为,混合菌种发酵中所采用菌种间有共生作用或营养作用,并能克服中间产物过大对发酵产物生成的不利影响。

2 酵母培养物作用机理饲喂酵母培养物可以调整肠道微生物平衡,阻止病原微生物的黏附与激活,调整免疫功能。

酵母培养物对动物生产性能的影响主要是要研究其作用机理,而关于其机理目前尚未研究清楚,研究人员在大量实验基础上提出三种假说,主要是控氧理论、营养理论、小肽营养代谢扳机理论。

控氧理论认为酵母菌在瘤胃中消耗氧气,而使瘤胃形成更加严格的厌氧环境,有利于厌氧菌的繁殖。

利用酵母细胞培养物增强奶牛瘤胃发酵功能的重要性

利用酵母细胞培养物增强奶牛瘤胃发酵功能的重要性

利用酵母细胞培养物增强奶牛瘤胃发酵功能的重要性―――核动力的诠释北京邦士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赖利兄对瘤胃微生物发酵功能的研究一直是反刍动物营养中的一个核心内容。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对反刍动物消化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瘤胃微生物区系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特别是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后,对瘤胃微生物的种类和详细的分工、更多的功能和相互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我们知道,奶牛庞大的瘤胃是靠近食道的第一个胃,容积约有70-120公升。

瘤胃可以看作是一个供厌氧性微生物繁殖的连续接种的活性发酵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们养奶牛实际是在养奶牛瘤胃内的微生物。

在奶牛的瘤胃中居留、繁殖、生长着亿万个微生物,主要有细菌、真菌和瘤胃原虫。

细菌包括:纤维降解菌,半纤维降解菌,淀粉降解菌,蛋白降解菌,脂肪降解菌,酸利用菌,乳酸产生菌,产甲烷菌等,数量为108-1010个/ml (瘤胃液)。

瘤胃真菌为厌氧真菌,细胞壁都含有几丁质,产生游动的孢子,并有营养体阶段。

目前发现有6属16种之多,数量大约有103-105个/ml(瘤胃液)。

瘤胃原虫分为两类,一类是瘤胃纤毛虫,一类是瘤胃鞭毛虫。

纤毛虫大约有上百种,虫体的大小介于20-200μm之间.数量为105-106个/ml(瘤胃液),总重量约占瘤胃内容物的20%。

而瘤胃鞭毛虫有5种,虫体的大小介于4-15μm之间,瘤胃液中相对于瘤胃纤毛虫数量很少。

这些瘤胃微生物,它们产生各种消化酶,将宿主进食的日粮进行发酵,大多数细菌能发酵饲料中的一种或多种结构性多糖和贮存性多糖,为其生长提供能量来源。

而有些细菌则不能发酵糖类,但它能利用糖类水解后的简单产物或糖类代谢的主要终产物,如乳酸、甲酸或氢等获取能量。

瘤胃微生物细菌种类中,存在有分解蛋白质和氨基酸的菌群,发酵产生的氨、氨基酸、小肽被其他微生物利用,合成菌体蛋白。

微生物发酵的最终产物为挥发性脂肪酸(VFA)、B族维生素、V K 和微生物菌体蛋白(MCP)。

连续培养瘤胃模拟发酵的工作参数设置研究进展

连续培养瘤胃模拟发酵的工作参数设置研究进展

连续培养瘤胃模拟发酵的工作参数设置研究进展伍梦楠;沈维军;张佩华;陈东【摘要】体外培养法作为反刍动物营养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主要有批次培养法和连续培养法两种。

由于连续培养法能够更好地模拟瘤胃内发酵情况,其应用也更为广泛。

但连续培养瘤胃模拟装置的主要运行参数多,如温度、pH、稀释率、缓冲液与瘤胃液接种比、搅拌速率与方式等,且不同运行参数设置以及参数的组合对试验结果影响较大,因此作者在总结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就不同工作参数对连续培养瘤胃模拟发酵过程中挥发性脂肪酸、干物质消失率、pH、酶活、原虫数量、微生物蛋白等指标的影响进行了综述。

%In vitro culture method is an important way to research in ruminant dietetics,including batch and continuous culture methods.Because the continuous culture method can better simulate the conditions of fermentation in rumen,it was applied more widely.There are many operation parameters of rumen simulation technique involved in continuous culture,such as temperature, pH,dilution rate,the proportion of buffer to rumen fluid,stirring rate andway,meanwhile,dif-ferent operation parameters and their combinations will have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fermentation results.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the results of previous studies,the authors review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parameters on volatile fatty acid,dry matter disappearance rate,pH,enzyme activity,number of protozoa and microbial protein,in dual-flow continuous culture system in this paper.【期刊名称】《中国畜牧兽医》【年(卷),期】2017(044)001【总页数】7页(P106-112)【关键词】体外培养;连续培养系统;运行参数【作者】伍梦楠;沈维军;张佩华;陈东【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长沙 410000;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长沙 410000;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长沙 410000;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长沙 4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482反刍动物营养传统研究方法主要有体内法或半体内法,均需要利用活体动物进行试验。

犏牛瘤胃厌氧真菌和甲烷菌共培养物发酵液预处理玉米秸秆对其黄贮品质的功效研究

犏牛瘤胃厌氧真菌和甲烷菌共培养物发酵液预处理玉米秸秆对其黄贮品质的功效研究

犏牛瘤胃厌氧真菌和甲烷菌共培养物发酵液预处理玉米秸秆对
其黄贮品质的功效研究
方彦昊;王霄霄;魏亚琴
【期刊名称】《中国饲料》
【年(卷),期】2024()10
【摘要】厌氧真菌能降解木质纤维素,一些甲烷菌可以增强厌氧真菌的降解能力。

将犏牛瘤胃厌氧真菌和甲烷菌共培养物(N.frontalis+M.olleyae)Cattle-YakTZ1降解秸秆产生的发酵液预处理玉米秸秆48 h后进行黄贮,以市售木聚糖酶做对照组,空白组不进行预处理。

结果表明,空白组在发酵45 d后感官品质极差,DM流失率较高,ADF和NDF降解效果不明显,pH值为6~7,已严重发生霉变;对照组与试验组在发酵过程中DM得到有效保存,NDF、ADF含量显著降低,试验组的乳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丁酸检出量较低,CP含量显著高于空白组。

(N.frontalis+M.olleyae)Cattle-YakTZ1发酵液预处理玉米秸秆后进行黄贮显著提升了黄贮感官品质、发酵特性营养成分,具有独特的应用价值。

【总页数】6页(P5-10)
【作者】方彦昊;王霄霄;魏亚琴
【作者单位】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厌氧微生物中心;兰州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23
【相关文献】
1.共存于厌氧真菌分离培养液中瘤胃甲烷菌的检测及其多样性分析
2.乳酸菌对低温下玉米秸秆黄贮发酵品质及有氧稳定性的影响
3.乳酸菌和烷基多糖苷对玉米秸秆黄贮品质及其体外发酵特性影响研究
4.前端好氧预处理对油菜秸秆黄贮发酵品质的影响
5.瘤胃降解粗纤维产甲烷的厌氧真菌与甲烷菌共培养物的分离鉴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利用双外流连续培养系统评定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对小尾寒羊瘤胃内环境的影响

利用双外流连续培养系统评定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对小尾寒羊瘤胃内环境的影响

利用双外流连续培养系统评定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对小尾寒羊瘤胃内环境的影响韩璐璐;刘仰知;丛玉艳【期刊名称】《饲料工业》【年(卷),期】2016(0)11【摘要】试验旨在研究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对小尾寒羊瘤胃内环境的影响。

试验以小尾寒羊为瘤胃液供体,借助DFCCS-Ⅱ型双外流连续培养系统,对粗蛋白质水平分别为12%、14%、16%、18%的4种饲粮进行体外发酵,于投料前、后2 h采集瘤胃液,测定其pH值、氨态氮、挥发性脂肪酸和菌体蛋白含量。

结果表明:随着饲粮粗蛋白质水平的提高,瘤胃液pH值呈显著升高的趋势(P<0.05);氨态氮浓度极显著升高(P<0.01);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16%水平显著高于12%、18%水平(P<0.05);乙酸与丙酸的比值显著下降(P<0.05);粗蛋白质水平对乙酸、丙酸、丁酸影响不显著(P>0.05);菌体蛋白浓度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16%水平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

综上所述,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对瘤胃内pH值、氨态氮、挥发性脂肪酸、菌体蛋白含量有显著的影响,粗蛋白质水平为16%的饲粮最有利于小尾寒羊瘤胃内环境发酵。

【总页数】4页(P35-38)【关键词】粗蛋白质;pH值;氨态氮;挥发性脂肪酸;菌体蛋白【作者】韩璐璐;刘仰知;丛玉艳【作者单位】沈阳农业大学畜牧兽医学院,辽宁沈阳110866;吉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阮,吉林长春1301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16.32【相关文献】1.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对中国荷斯坦奶牛产奶性能、氮利用及血液激素的影响 [J], 王星凌;刘春林;赵红波;游伟;成海建2.不同阴阳离子水平饲粮对绵羊瘤胃内环境参数的影响 [J], 王虎成;魏时来;李发第;龙瑞军3.双外流连续培养系统模拟瘤胃消化 [J], 夏兆刚;孟庆翔4.饲粮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对冬毛期雄性水貂生产性能、氮代谢及能量利用率的影响 [J], 韩菲菲; 钟伟; 张新宇; 穆琳琳; 陈双双; 张贵贤; 王殿永; 李光玉5.双外流连续培养系统用于瘤胃发酵的体外模拟:技术综述 [J], 孟庆翔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