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皇帝退位诏书

合集下载

清帝退位诏书内容

清帝退位诏书内容

清帝退位诏书内容
清朝乾隆帝在其69年的统治中,认为到了该退位的时候。

于是于1795年2月2日发布了退位诏书,向全国宣布他将禅位于他的儿子,
即嘉庆皇帝。

这份诏书,实际上是乾隆帝从彼岸看待自己的统治和生
命的自我反思,以及对国家和朝廷的忠诚和关心。

清帝退位诏书内容大致如下:
邦国之事在我,而我之身系于天。

四十九年以来,时运多舛,身
力日衰,托同类之情,屡思宣慰。

今岁已八旬有五,乃原相识之人,
或朝或夕,或又勉之以常清身,常念忠孝,勿忘国家艰危,切勿忘朝
廷金石之言。

本朕已对寝帐,睿思寻佳木食以复元气,乃得情遂思。

详谛古往今来贤圣,朝廷之贵,必於天人合一一大善心,恭与庶事同
其务省。

盖自吾祖有程朱之教,延及子孙,并百官百姓士民,是以与
吾民共治天下,尽心协力,其厥功倍。

齿谏之言,是则为难,而披荆
斩棘之心,是真节也。

今欲乘此机会,示以诚意,辞去繁言,庶事委
于你,于我一介艮人,常甘白首之心,不以忝天下之言,愿诸公为主,请勿以深爱之心,相劝之。

其事闻奉。

乾命二年壬寅孟春,於是嘉庆皇帝继位。

民国总统誓词与清最后一位皇帝的退位诏书

民国总统誓词与清最后一位皇帝的退位诏书

辛亥革命胜利,以孙中山为首,建都于南京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南京),制定的具有"宪法"性质的根本大法。

1912年3月11日取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开始施行,于1914年5月1日因《中华民国约法》(袁世凯的法律)的公布而被取代,但为1916年6月29日大总统黎元洪所恢复。

1917年9月10日以广东为基地建立的中华民国军政府展开护法运动,所护者即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全文)民国元年三月十一日公布第一章总纲历史风云第一条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

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三条中华民国领土为二十二行省、内外蒙古、西藏、青海。

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二章人民第五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六条人民得享有左列各项之自由权。

一人民之身体非依法律,不得逮捕、拘禁、审问、处罚。

二人民之家宅非依法律不得侵入或搜索。

三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

四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

五人民有书信秘密之自由。

六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

七人民有信教之自由。

第七条人民有请愿于议会之权。

第八条人民有陈诉于行政官署之权。

民国时期第九条人民有诉讼于法院受其审判之权。

第十条人民对于官吏违法损害权利之行为,有陈诉于平政院之权。

第十一条人民有应任官考试之权。

第十二条人民有选举及被选举之权。

第十三条人民依法律有纳税之义务。

第十四条人民依法律有服兵之义务。

第十五条本章所载民之权利,有认为增进公益、维持治安或非常紧急必要时,得依法律限制之。

第三章参议院第十六条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十七条参议院以第十八条所定各地方选派之参议员组织之。

第十八条参议员每行省、内蒙古、外蒙古、西藏各选派五人;青海选派一人。

其选派方法由各地方自定之。

参议院会议时每参议员有一表决权。

第十九条参议院之职权如左︰一议决一切法律案。

二议决临时政府之豫算决算。

中国历史上那些禅位(退位)诏书

中国历史上那些禅位(退位)诏书

一、东汉献帝禅位诏书(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朕在位三十有二载,遭天下荡覆,幸赖祖宗之灵,危而复存。

然仰瞻天文,俯察民心,炎精之数既终,行运在乎曹氏。

是以前王既树神武之绩,今王又光曜明德以应其期,是历数昭明,信可知矣。

夫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故唐尧不私于厥子,而名播于无穷。

朕羡而慕焉,今其追踵尧典,禅位于魏王。

出自袁宏汉记载之中,被裴松之注引二、三国魏元帝禅位诏书(咸熙二年公元265年)咨尔晋王:我皇祖有虞氏诞膺灵运,受终于陶唐,亦以命于有夏。

惟三后陟配于天,而咸用光敷圣德。

自兹厥后,天又辑大命于汉。

火德既衰,乃眷命我高祖。

方轨虞夏四代之明显,我不敢知。

惟王乃祖乃父,服膺明哲,辅亮我皇家,勋德光于四海。

格尔上下神祇,罔不克顺,地平天成,万邦以乂。

应受上帝之命,协皇极之中。

肆予一人,祗承天序,以敬授尔位,历数实在尔躬。

允执其中,天禄永终。

于戏!王其钦顺天命。

率循训典,底绥四国,用保天休,无替我二皇之弘烈。

出自《晋书•武帝本纪》三、东晋恭帝禅位诏书(东晋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夫天造草昧,树之司牧,所以陶钧三极,统天施化。

故大道之行,选贤与能,隆替无常期,禅代非一族,贯之百王,由来尚矣。

晋道陵迟,仍世多故,爰暨元兴,祸难既积,至三光贸位,冠履易所,安皇播越,宗祀堕泯,则我宣元之祚,永坠于地,顾瞻区域,翦焉已倾。

相国宋王,天纵圣德,灵武秀世,一匡颓运,再造区夏,固以兴灭继绝,舟航沦溺矣。

若夫仰在璇玑,旁穆七政,薄伐不庭,开复疆宇。

遂乃三俘伪主,开涤五都,雕颜卉服之乡,龙荒朔漠之长,莫不回首朝阳,沐浴玄泽。

故四灵效瑞,川岳启图,嘉祥杂遝,休应炳着,玄象表**之期,华裔注乐推之愿。

代德之符,着乎幽显,瞻乌爰止,允集明哲,夫岂延康有归,咸熙告谢而已哉!昔火德既微,魏祖底绩,黄运不竞,三后肆勤。

故天之历数,实有攸在。

朕虽庸暗,昧于大道,永鉴废兴,为日已久。

念四代之高义,稽天人之至望,予其逊位别宫,归禅于宋,一依唐虞、汉魏故事。

汉学《清帝退位诏书》全文

汉学《清帝退位诏书》全文

汉学《清帝退位诏书》全文本文来源:网络《清帝逊位诏书》是由大清帝国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于1912年2月12日(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所颁布的退位诏书,作大清统治中国之最后结束。

由于溥仪当时年仅六岁,无行为能力,因此由隆裕皇太后临朝称制。

退位诏书全文如下:——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

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

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

南北暌隔,彼此相持。

商辍于涂,士露于野。

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

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

南中各省,既倡义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

人心所向,天命可知。

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

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

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

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

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

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

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逊位诏书确立了中华民国的两个主题,一个是建立共和政体,一个是人民制宪,实现“五族共和”。

当时南北方有可能再起战争,通过各方周旋,清廷最终选择了和平的方式,自我终结了延续了那么久的帝制,转成共和制度。

不啻为一种“中国版的光荣革命”。

另外隆裕皇太后又颁布两个相关诏书,全文如下:——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古之君天下者,重在保全民命,不忍以养人者害人。

现将新定国体,无非欲先弭大乱,期保乂安。

若拂逆多数之民心,重启无穷之战祸,则大局决裂,残杀相寻,必演成种族之惨痛。

将至九庙震惊,兆民荼毒,后祸何忍复言。

两害相形,取其轻者。

此正朝廷审时观变,恫吾民之苦衷。

凡尔京、外臣民,务当善体此意,为全局熟权利害,勿得挟虚矫之意气,逞偏激之空言,致国与民两受其害。

清帝退位诏书内容

清帝退位诏书内容

清帝退位诏书
一、背景介绍
二、清帝退位的原因
2.1 内外因素的影响
2.2 清帝个人原因
三、清帝退位的过程
3.1 宫廷内部的反应
3.2 地方官员的态度
3.3 清帝的决定
四、清帝退位后的影响
4.1 清帝的后事安排
4.2 继任者的选择
4.3 社会的反应
五、清帝退位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5.1 中国封建政权的终结
5.2 政治制度的转型
5.3 清帝退位对民族意识的影响
六、结论
根据对清帝退位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退位是清帝自觉无力执政而主动选择退位,而不是被迫退位。

2.清帝退位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仅结束了封建政权,也标志着中
国社会的变革。

3.清帝退位后的政治制度转型为中国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4.清帝退位对民族意识的觉醒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清帝退位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对后来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研究中国历史及政治变迁的学者来说,深入探讨清帝退位的原因、过程和影响,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封建政权的终结以及中国社会的转型过程。

宣统的退位时间_宣统辛亥年发生了什么

宣统的退位时间_宣统辛亥年发生了什么

宣统的退位时间_宣统辛亥年发生了什么宣统辛亥年,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宣统的退位时间是什么时候呢?宣统在辛亥年发生了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提供宣统的退位时间和事件介绍,希望能帮助到你。

宣统的退位时间1911年,宣统辛亥年,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一年在世界上发生了很多重要的大事,对于世界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其中又以中国发生的事情产生的影响最为深远。

在宣统辛亥年间发生了很多的大事件,其中最为有名的应该要算是保路运动、辛亥革命和外蒙分裂这三件事情了。

当时的清政府将原本已经收集了很多民股的铁路收归国有,并且还和外国人合作一起走修建铁路,这样的行动是将当年辛辛苦苦抢回来的铁路权再次给到了外国列强的手中,而且严重的侵害了付出了很多钱财的人民的利益,所以受到了很多人的抵制,清政府的一些官员甚至还血腥镇压,一时之间腥风血雨,死伤惨重。

后来在十月份的时候改变中国历史的辛亥革命发生了,在武昌打响了武装解放中国的第一枪,自此之后,短短的几个月时间,中国就有15个大省宣布不再受清政府的统辖,正式的独立,在辛亥革命带来的巨大的压力下,清政府不得不选择了放弃抵抗,从此中国完全的进入到了民国时期,封建王朝永远的远离了中国。

在这一年还发生了一件令人悲痛的事情,外蒙古在俄国的阴谋之下,从此离开了中国的怀抱,在之前内外蒙古都是中国的领土,但是在俄国的支持下,外蒙古的当地势力强行的驱逐了清政府的大臣,并且宣告从此独立,之后中国就再没有重新拿回这片土地。

宣统帝的退位诏书宣统是大清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皇帝,随着光绪和慈禧的相继去世,大清王朝也正式走到了末路之中,当时年幼的宣统皇帝继位,但是他太小了,所以都是由他的母亲和一干大臣来处理国家大事。

随着各种西方先进思想的冲击,中国诞生了很多思想先进的革命分子,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以孙中山等人为首的革命党人。

自从清朝晚期以来,社会矛盾就不断累积,到了1911年的时候,终于爆发了一场改变中国的革命起义,在孙中山先生的领导下,以拯救国家、争取独立为己任的人们聚集在一起,通过辛亥革命将废除封建专制建立民主共和的国度的思想传递给了老百姓,一时之间,反清反封建的斗争达到了顶点。

【推荐下载】宣统皇帝简介-优秀word范文 (11页)

【推荐下载】宣统皇帝简介-优秀word范文 (11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宣统皇帝简介篇一:清朝宣统皇帝退位诏书清朝宣统皇帝退位诏书十保官只看楼主更多操作倒序阅读复制链接分享到:新浪人人开心 QQ空间 QQ微博级别: 洛港上校笑谈总版主发帖4532港币22威望15经验8034关注Ta发消息楼主发表于: 201X-06-10 21:27 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

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睽隔,彼此相指,商辍于途,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

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

用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之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

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

转自铁血社区/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宣布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

总期人民安堵,海宇又安,仍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清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公元1912年2月12日,宣统皇帝溥仪以晚朝廷的名义,颁布了皇帝退位诏书。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篇退位诏,也是最后一位封建帝王的结局。

此诏定然不是溥仪缩写,而是由张謇幕僚杨廷栋草诏。

杨廷栋,清末举人,曾经留学日本。

归国后以知识渊博,思维敏捷,文笔流畅,而为张謇所器重。

草诏之后,经袁世凯审阅,由隆裕皇太后降诏。

《退位诏书》最后说:“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一代皇朝之终结,中国长达五千年的封建帝制到此为止。

篇二:清朝历代皇帝简介清朝皇帝列表清朝历代皇帝简介1.努尔哈赤:天命汗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1626年),女真族,后金政权创立者。

历史趣谈宣统皇帝退位之谜 1912年谁起草了清帝逊位诏书

历史趣谈宣统皇帝退位之谜 1912年谁起草了清帝逊位诏书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宣统皇帝退位之谜 1912年谁起草了清帝逊位诏

导语:辛亥年腊月二十五日即1912年2月12日,刚刚六岁的宣统皇帝溥仪,奉隆裕太后懿旨下诏逊位,既终结了大清王朝持续268年的异族统治,也终结了中
辛亥年腊月二十五日即1912年2月12日,刚刚六岁的宣统皇帝溥仪,奉隆裕太后懿旨下诏逊位,既终结了大清王朝持续268年的异族统治,也终结了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家天下、私天下的皇权专制。

在此后的100年间,到底是谁执笔起草了该项诏书,一直是众说纷纭的历史悬案。

1912年1月21日的逊位诏书
傅国涌在《百年辛亥:亲历者的私人记录》一书中,围绕《清帝逊位诏书》的反复协商,较为全面地罗列了第一手的文献资料,其中较早提到逊位诏书的是资政院议员、协纂宪法大臣汪荣宝(衮甫),和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江苏省临时议会议长张謇(季直)。

1912年1月19日,家住天津的汪荣宝在日记中记载,他听说逊位诏书已经预备妥帖,三四日必当宣布。

1月20日,家住江苏南通的张謇也在日记中记载说,他看到了隆裕太后不日逊位之报。

1月22日,汪荣宝听说“内阁拟就上谕两道,一为逊国,一为宣战,阁臣不自擅决,付诸皇族会议。

但若采用乙种办法,阁臣即一律辞职。

”这一天是旧历辛亥年的腊月初四,据张謇日记记载,他于当天来到上海,“知北方逊位诏初三日本可下,以南方一电疑而沮焉。


由此可知,早在腊月初三也就是1912年1月21日之前,已经存在着一稿与张謇和汪荣宝都没有直接关系的《清帝逊位诏书》。

张謇所说
生活常识分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清皇帝退位诏书
大清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民国元年2月12日,公元1902年2月12日,大清国皇帝退位诏书,全文如下:
朕钦奉隆裕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

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睽隔,彼此相指,商辍于途,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

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

用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之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

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

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宣布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

总期人民安堵,海宇又安,仍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
钦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